ego - 标记
汤岛之恋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泉镜花 译者: 蔡鸣雁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2
梓出身寒苦,却做了子爵家的上门女婿,后从家里出走,与贫穷时结识的蝶吉亲近。蝶吉对梓一片痴情,但梓念念不忘自己的社会地位,终使蝶吉精神失常。警察因而把梓传了去。梓料到其前程会被断送,遂拼命抱住蝶吉一道跳进河里。最后,两个人的坟紧紧地挨在了一起。
2020年7月3日 想读
中国通史简编(全两册) 豆瓣
作者: 范文澜 商务印书馆 2010
《中国通史简编(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IH,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
五、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
六、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
七、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口”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资治通鉴 豆瓣
作者: 司马光 中华书局 2009 - 1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陈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1
政治思想既表达政治社会的自我理解,亦体现人 们对理想秩序的探寻。本书突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既 有写法,跨政治、宗教、社会、经济、法律、哲学、 历史等多个学科,钩稽沉隐,推陈出新,融文本解读 、理论分析与意义发微于一体,移步换景,在多视角 、大视野中全景式地考察了西方政治思想之跌宕起伏 ,涵盖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政治思想家, 不仅是一部全面、生动的西方政治思想通史,也是一 部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死屋手记 豆瓣 Goodreads
ЗАПИСКИ ИЗ МЕРТВОГО ДОМА
8.8 (61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死屋手记》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Amazon.cn
2020年7月3日 想读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豆瓣
Collected Stories of John Cheever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契弗 译者: 冯涛 / 张坤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如果你还能笑得出来,就说明这生活不算太糟。契弗笔下的人物,尽管承受着平庸日常的磨折,却依旧心怀理想中的简单生活。在再晦暗的时刻,碰撞再漂泊的际遇,心中那个纯真善良的少年都没有离去。
这61个故事,写到人生的各个面相:职场、房租、婚姻、育儿、旅行、看心理医生……每个似乎都在讲述“我”的一部分。相对于卡佛,他没那么阴郁荒凉;相对于海明威,他更加广阔、反讽,而且活泼俏皮。《广告狂人》的创作人马修·维纳说,契弗的声音充满讽刺、喜剧和苦痛,是他一直想要模仿的人。
书中收录了契弗的经典作品,如《巨型收音机》,也是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何伟(《江城》《寻路中国》作者)在网上的写作课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作业;如《游泳的人》,被改编成电影《浮生录》,契弗在里面客串了一个配角;如《再见了,我的兄弟》,海明威曾让妻子起床阅读。对于初识契弗的读者,可以从这些名篇入手;对于契弗的书迷,这一千多页的篇幅,也将是一场心贴心的阅读盛宴。
本书特别收录契弗自序,讲述小说编选背后的故事,契弗《我为什么要写短篇小说》,英国剧作家、编剧、电影制作人、小说家汉内夫·库瑞什导言,契弗传记作者布莱克·贝利所著契弗年表,并随书附赠美国布鲁克林插画师 Patrick Leger独家绘制的契弗三张肖像画书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契弗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收录61篇,由契弗自己编选。这里,有同来纽约奋斗、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的一对男女,有为老板鞍前马后、*终仍旧被抛弃的年轻人,有房租上涨、不想搬走的女孩,有交给保姆的女儿突然失踪的父母,有陷入家庭琐事、想要寻找人生出口的妻子,还有妻子跟别人私奔、深夜家中又闯入不速之客的丈夫……这些故事所写的,是当代生活的喜悦与不和,契弗的笔充满美与同情。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苏东坡新传 豆瓣
9.7 (14 个评分) 作者: 李一冰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以诗词为主线,参考百余种书目,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典雅装帧,四色彩插,全新增订
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
【编辑推荐】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不俗成就。如此天才,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他却能超越个人的悲哀,既超脱现实,又有烟火气。这种旷达的态度也指引我们获得自己的快乐之道。
◎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全新增订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直接引用本书原文,并高度评价此书文字典雅,作者归结甚有见地。本书已出版近四十年,此次全新增订,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以诗词为主线,参考百余种书目,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诗言志,所以本书十之八九取材于东坡诗词,以触摸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此外,作者参考东坡文集和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考证坚实,笔触细腻,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典雅现代的装帧设计,四色彩插,极具典藏价值
典雅与现代并行的装帧风格,封面选用纹理极强的手揉纸,手工粘贴纹理温厚的环保幼棉,并烫金印鉴。四色彩插,采用100g细腻纯质纸印刷,直观展现苏东坡及其相关的画像、作品。
【内容简介】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名人推荐】
一冰先生写《苏传》,不像林语堂看到的东坡,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的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
——作家 张辉诚
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作家 余秋雨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豆瓣
Tolstoy's Last Diary / Последний дневник Толстого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任钧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7
这是托尔斯泰在 1910 年,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写下的日记,从1910年1月2日写起,到11月3日结束,共计266篇。
82岁的托尔斯泰,记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开心或者不开心,还有他计划了40年的离家出走,"为要使自己一辈子的最后几天在孤独和静寂当中过去而隐遁于世 外"。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书一封,而后离家。路途中生病,11 月 7 日,逝世于离家出走途中的一个小车站。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对自己生命最后306天的观察和记录,展现了像你我一样的生活。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从1874年开始写日记,止于1910年,写了64年,这本书选取了他在世最后一年、也就是他82岁那年写下的日记,他记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开心或不开心,也记述了他计划了40年的离家出走的始末,以及人生最后一篇日记。
这些日记呈现了托翁跟我们每个人差不多的生活:每天散步、玩牌、骑马兜圈子的日常,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情绪,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是像你我一样的日常,让人非常有代入感。除却这些,他每天还在亲力亲为,校对、修改自己的书稿,回复全世界各地的来信,帮助民众解决问题,进行很多关于宗教、人类、创作等的思考……一位82岁的老人,还能有这样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会让人由衷地升腾起一种敬意。
★文风亲切好读,如同吐槽,呈现了一个可爱有趣的82岁文豪,是了解托尔斯泰的轻便入门书。
如果说他的作品都是严肃而写实的,他给人的形象是肃穆而庄重的,那么这本小书,是可以打破大家对他的这种印象,无论是谁都可以捧之一读的,因为日记里的托尔斯泰文风亲切幽默,金句频出,丧气而坦然,十分可爱:
“多么奇怪呵,我爱着自己,但谁也不爱我。”
“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但我跟他们玩牌,一直玩到十一点钟。真可耻。打算要戒绝一切的赌博。”
“忍耐吧,列夫·托尔斯泰!努力吧。夜里,不想玩牌,然而我还是围在桌边看旁人玩。”
“我完全没有力气了。是应该休息的时候了吧。”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土星之环 豆瓣
Die Ringe des Saturn
8.6 (6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闵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古羅馬惡行錄 豆瓣
Infamy: The Crimes of Ancient Rome
作者: 傑利.透納(Jerry Toner) 译者: 筆鹿工作室 智富 2020 - 7
解決不了問題, 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現代社會常見的犯罪,古人做的更溜
◎傑利˙透納 Jerry Toner,繼《如何豢養一隻奴隸》後,又一重量大作!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翁嘉聲──審訂、專文導讀
◎「即食歷史」部落客 seayu、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背包旅人 藍白拖──推薦
一部頗具啟發性的古代犯罪簡編
闡釋羅馬人關於道德、罪行與懲罰的想法
涵蓋從神話起源到基督教統治下帝國的整個古羅馬歷史
為成年讀者準備的駭人歷史故事
●男子強暴未婚妻被上訴,律師說:
--該說是強暴了她,還是先入了洞房
●身為皇帝(尼祿)居然喜歡上街搶劫
--有錢人的快樂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在酒吧聽到陌生人抱怨政府,跟著一起罵,然後就被抓走了
--完美的釣魚執法
●皇帝缺錢了,就指控身邊的人叛國,把對方的財產全部充公
--國庫因叛國罪指控而充實
●中央跟地方一起搶「上好」的罪犯
--因為他們是競技場營運最好的籌碼
當我們審視羅馬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什麼?
是古代腐敗的可怕景象——還是我們所處動盪時代的倒影?
羅馬是一個聲名狼藉的帝國。從殘暴的遊戲到昏庸的君王,從暴民到殘酷的戰爭,它的名字像小巷裡的尖叫聲一樣回蕩了幾個世紀。但它果真如此不堪嗎?跟隨歷史學家傑利˙透納的探尋之旅,揭開羅馬的犯罪史。
從古羅馬君王提比略和尼祿失當的性侵犯罪到屋門大敞,離開寓所會遭遇盜竊的幾率(相當高,尤其是如果牆壁薄到足以穿透的程度),傑利˙透納不遺餘力地在他的書中使這座永恆之城躍然紙上。
瞭解到這些形形色色惡棍的故事,才發現那些長期以來最受其害正是羅馬的民眾。探索上位者荒淫無度的誘惑,和在絕望之下一個平民能做些什麼?
推薦書評
傑利˙透納在這座城市引人入勝的社會史中,向我們介紹了野蠻與慾望的大雜燴。 將故事分為不同的類別(恐怖政治、反對神的犯罪等),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這些惡名昭贓的犯罪。透納的書不僅僅是有趣的軼事集,它微妙而又持久地提醒著我們,在每一個「文明」社會的外殼下,都潛伏著令人髮指的醜行。──《泰晤士報》亞歷山大˙拉曼Alexander Larman
關於古羅馬暴力,犯罪和衝突的出色著作。以其敏銳的保護語氣深入研究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細節,以證明或反對以下指控:羅馬真的像每個人所說的那樣糟糕嗎?他的論點清晰準確,表明對他選擇的主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努力。 無疑是對古羅馬人殘酷而又令人驚訝的神秘世界的精彩介紹。 會推薦給任何歷史愛好者。--亞馬遜讀者
2020年7月3日 想读
爱与圣奥古斯丁 豆瓣
Love and Saint Augustin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漓江出版社 2019 - 9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走向馬克思主義史學之路 豆瓣
作者: 葉毅均 三民書局 2020 - 6
為什麼一個「老學究」會選擇加入游擊隊,變成宣傳抗日的「民族英雄」?馬列主義何以在現代中國迅速吸引了一批知識人左傾?本書傳主范文瀾與毛澤東同齡,被中國大陸史學界尊稱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人稱「范老」而不名。1949年後其實際影響力和「郭老」郭沫若不相上下,時人往往相提並論。范氏傳世之作《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發行量逾百萬冊,甚至在臺灣解嚴以前的地下書市裡流通。而其史筆之美,從毛主席到莫言,莫不深受吸引,嗜讀不輟。
本書採取思想史與生活史相結合的研究取徑,打破傳統學案式的體裁,以思想傳記的寫作方法,重新描繪今日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創始所長范文瀾,如何從一位民國初年北京大學國文門畢業的「舊國學傳人」,變成中共建國後的「新史學宗師」。本書並非范氏的第一部傳記,卻是首次將其前半生的足跡,以一步一腳印的考證方式加以細膩描摹之學術專著。對於范文瀾在1940年以前的生命史,進行全面的歷史重建工作。同時,對其此一時期之著述與思想發展,也給予同等重視和應有評價。對於中國大陸官方堅持至今的歷史唯物主義,乃至此一流派在現代中國史學史上之興起,本書皆是一部無法繞開的作品。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六朝佛教史研究論集 豆瓣
作者: 陳志遠 博揚文化 2020 - 2
佛教史關心佛教的教理、實踐與現實社會發生接觸的過程,關心二者的相互作用。佛教作為思想、信仰,在歷史中傳播,作用於歷史;反過來,佛教自身也被外部世界形塑,歷史地展現出階段性的面貌。佛教在六朝江南的展開,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連貫的時空單元。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研究六朝佛教史的結集,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書物移動與佛教的時空展開:將佛教的傳播過程還原為書籍載體的翻譯和接受史;(2)聚書•抄撰•敘事:探析佛教史傳的衍生機理;(3)南朝教諍記:圍繞禮儀與戒律,觀察南朝的僧俗論爭。希望由各章節單篇考證,支撐起開放躍動的中古精神史畫面。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失落的卫星 豆瓣
8.2 (189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我的小阳台四季有花 豆瓣
FLOWERS:BLOOMING ON MY LITTLE BALCON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清欢 四川美术出版社 / 阳光博客 2020 - 7
【编辑推荐】
◆ 《花也杂志》主编玛格丽特—颜推荐:
这是一本养花入门的书,接地气的书,特别适合新手。我很开心看到清欢的这本新书,她把自己这些年的养花经验做了整理,从自己小阳台的春夏秋冬开始。
◆ 园艺作家及翻译,药草花园(周百黎)推荐:
初打开本书,就感觉温暖亲和,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园艺指导书,它更像清欢个人的栽培笔记,有点点滴滴的小细节,也有各式各样的贴心提示。我非常赞同清欢在书中的建议—尽量去了解植物原生的环境,模仿原生的环境来种植植物,这样不仅对植物有利,而且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一本针对新手的园艺书,当你对植物无从下手时,不妨翻开看看大家怎么种植。
◆ 书中拜访13位国内园艺达人,他们在阳台、露台种月季,在农场里栽培虞美人,或杂交育种铁线莲,或搭配植物组合盆栽,无论你是在封闭阳台、露台、天台还是农场、庭院种花,都能找到自己花园的影子。书里除了种植,还将教你如何为花拍一张动人的照片,如何利用压花工艺将鲜花驻留等。
◆16开舒适大小,超感纸全彩印,上千张实拍图,生动呈现我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改造院子、修复环境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心灵的修补,万物皆有伤心事,我们总会经历生离死别、泪水忧伤,但总有美好的东西将我们托起,有时候是爱情,有时候是亲情,有时候是植物。
【内容提要】
◆花市卖家和我说三天浇一次水,我严格遵守,为什么植物还是死了?
◆一年四季该种什么花,才能拥有花团锦簇的小阳台?
◆怎么让我的月季开爆?为什么绣球经常浇水还是死了?
作者从植物的原生环境说起,并逐步解读如何挑选合适的花盆、园艺工具,如何修剪植物,怎么正确摆放室内绿植,家中有猫狗的家庭应该采购什么花卉。
本书旨在让你发现园艺的神奇魅力,园艺是人和花、人和园之间的机缘相遇,这种相遇让本来只有颜色和香气的花和园有了温度。
2020年7月2日 想读
阳台人的植物生活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正幸 译者: 吴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注意:本书并非种植指南!
阳台人与空间斗,与季节斗,与自己的贪心和懒惰斗。
植物们冷眼旁观笨拙的人类,忽然花开。
阳台人 暂且的十条戒律
一:愿适当疼爱
二:坚信植物枯死是由于摆放位置不当
三:不可将土扫向邻居阳台
四:别人抛弃的要收留
五:食用后应找寻有没有可栽种的种子
六:只要浇水总能成活
七:不求缝隙家具只求缝隙花盆
八:且凭观察力独断专行
九:老太太是信息源
十:狭小乃智慧之泉
2020年7月2日 想读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2020年7月2日 想读
老妓抄 豆瓣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冈本加乃子 译者: 萧云菁 重庆出版社 2012 - 6
「今后,在文学的世界里,像冈本这样丰盛而深奥的女性,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出现?!我不禁感到我身边的温暖都消逝了。」
──川端康成
冈本加乃子以非常华丽绚烂的笔触,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的热情与渴望。
——文洁若
悲伤随着岁月年年加深,
我却越发感受到生命的魅力。
川端康成最惋 惜的文学奇女
新井一二三最钟爱的作家
成熟名作她个性刚烈,生活奇特,却能以平稳细腻的笔触,娓娓叙述着女性的恋、稚、慈、灭,放射出飘邈慈悲的光环和蛊惑生命之极光。
她总是将头发梳成西式发型,穿着和服,带着忧郁 的表情。
她的唇,有如年轻女孩般微翘,
当嘴角分别往两边靠拢时,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再度回到忧郁的表情。她的双手直直地垂在修长身体的两旁,走起路来就像在轻甩脚踝一般。有时她会一直逛着同一个地方,有时又像风筝线一样,突然飘到远处的卖场里伫足。除了大白天的空虚感之外,对于其他事物,她似乎毫无知觉……
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
《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2020年7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