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技术垄断 豆瓣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尼尔•波斯曼 译者: 何道宽 中信出版社 2019 - 4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媒介考古学 豆瓣
Media Archaeology:Approaches,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作者: 埃尔基.胡塔莫 / 尤西.帕里卡 译者: 唐海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此书——作为一般意义而言的媒介考古学——旨在充当时光机的作用,在历史的多个时刻停驻,并激发人们意识到这些时刻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种时光机,媒介考古学从人们的遗忘中挽回那些多样而另类的往昔,并让它们再次紧密相关,从而促进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媒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埃尔基·胡塔莫(Erkki Huhtamo)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 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
本书汇编的论文不仅提供了创新性的历史案例研究,而且,通过物质性和历史性分析,为未来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此书将注定成为新一代媒体学者的一本重要手册。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t)
最近甚嚣尘上的媒介考古学——它强调工具、技术和机器在文化逻辑生产中的优先性作用,为媒介史提供了一种反解释学的方法——席卷英美等地,有理由让那些与此术语最为亲近的德语学者也颇感不安。
——德国洪堡大学媒介学教授 伯纳德·盖根(Bernard Dionysius Geoghegan)
2020年7月1日 想读
论数码物的存在 豆瓣
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
作者: 许煜 译者: 李婉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数码物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数据。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物,遍及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线视频、图像、文本文件、电子邮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动等。然而,尽管数码物无处不在,其本质仍不明确。
《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同时通过对现象学与西蒙东的诠释,展示哲学如何介入数码设计以及其所洐生的异化。
《论数码物的存在》跨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怎样玩转信息 豆瓣
Information Now: A Graphic Guide to Student Research
作者: [美] 马特·厄普森 / [美] C.迈克尔·豪尔 译者: 孙宝库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7
📁 编辑推荐
📚 大学生必读,写论文、做研究必备
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或者是经常要跟信息打交道的人,这本书你越早看越好。它能让你了解信息组织原理、掌握信息辨识技巧、成为信息检索高手,让你在写论文、做研究的时候底气十足。
📕 芝加哥大学权威出版,风靡全美的信息科普宝典
美国大学推荐必读书籍,几乎涵盖了每个准备充分的大学生应该知道的一切。究竟美国大学生是怎么做研究、写论文的?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到底能让你少走多少弯路?这本书能带你找到答案。
💻 提升“信息素养”,追求卓越的第一步
你是智慧的信息使用者吗?现如今,“信息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却往往被忽视。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优质信息可以让你“赢在起跑线上”。阅读本书,可以大幅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不仅有益于学生、学者的学术研究工作,更可以让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拥有远超他人的优势。
📌 漫画形式,轻松易读
本书通过漫画的形式,让学生们带着轻松的心态去了解与信息有关的基本知识,进而充满自信地进入充满挑战的学术研究世界。不同于一些常见的冗长、枯燥的信息检索指导类图书,本书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以漫画形式教授信息检索知识的书籍。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检索知识、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对象甚至学术研究大咖吗?这本书会是你的不二之选。
📢 强调版权意识,规避学术造假雷区
如今,国内学术圈造假的案例数不胜数,危害甚广,一次漫不经心的抄袭行为就可能断送一个人的学术生涯。这些令人扼腕的先例往往与当事人的版权意识淡漠有关。这本书可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们提前敲响警钟。
📁 名人推荐
◎通过漫画这种形式,让大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态进入充满挑战的学术研究世界,这是市面上能找到的蕞好理解,最有趣的研究方法指南。这本书也许不能拯救世界,但肯定可以拯救第一次面对论文写作、遭受打击的大学生的心灵。
——莉兹•西特龙,教导馆员,太平洋路德大学
◎在复杂的世界中,信息辨识是我们需要不断精进的技能,没有它,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厄普森、豪尔和坎农的《怎样玩转信息:研究方法指南》为我们寻找出路提供了实用的指引。
——罗伯特•G. 韦纳,图书馆流行文化区管理员,德克萨斯理工大学
◎厄普森和豪尔作为图书管理员的经验保证了《怎样玩转信息:研究方法指南》这本书提供的信息符合专业标准并易于实践,坎农幽默的绘画风格可以让读者阅读得更加轻松。就让他们这些英勇的图书管理员帮助学生们排除信息搜集过程中的诸多陷阱吧。你不会后悔的!
——卡罗尔•L. 蒂利,图书馆学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尚佩恩分校
📁 内容简介
《怎样玩转信息:研究方法指南》是一本以漫画的形式教授大学生信息辨识能力的书,它颠覆了高等院校学生做调查研究的方法。本书不同于常规教科书,书中采用了大量幽默好玩的插图,附带一些精心设计的小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们成为一名智慧的信息使用者。通过这本书,学生们可以学习怎样评估信息,怎样把获取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构架体系当中,并开始明白信息使用道德的重要性。本书由两位图书馆专业人士合著,总结了美国大学图书馆联合会高等教育信息辨识能力工作组的信息辨识信息框架中的概念和技巧,既有趣又透彻易懂,能够帮助读者成为更有能力的信息使用者和创造者。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德意志公敌 豆瓣
作者: [美] 杰弗里·赫夫 译者: 黄柳建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这是一部深度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狂热反犹宣传的开创性著作。希特勒及其纳粹宣传家们一直相信,反犹主义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唯一的解释框架。他们编造了一个无辜的德国正在被国际犹太人围攻且意图灭绝他们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公开宣告和正当理由,坚信有必要在犹太人灭绝德国和德国人之前灭绝犹太人;而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反犹宣传也逐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纳粹政权的末日。虽然欧洲精英和大众的反犹主义传统由来已久,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不是德国或欧洲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在战争的具体历史情境下,欧洲特别是德国最极端和偏执的反犹主义浪潮,才成为德国独裁者解说当时事件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向大屠杀演进的一大原因。
本书的作者以其学者特有的学术严谨性,充分利用了纳粹德国的新闻宣传文件史料,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党高层如何通过严格的新闻控制和宣传导向,来为其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屠犹政策做舆论准备的。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罗小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3
本书为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选的一本亚太地区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例论文集。书分九个专辑,按照城市、性别、生产等议题收录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共同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表征与文化状况,由此展开对当前文化生产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本书既包含对当代前沿批判理论的介绍与分析,又包含对当代文化问题的调查和剖析,是一本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读本,也是一本可供进行文化研究教学研究与广大高校学生参考的资料文献集。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W.凯瑞 著 / G.斯图尔特·亚 译者: 丁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1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媒介史强纲领 豆瓣
作者: 胡翌霖 商务印书馆 2019 - 5
本书试图从技术哲学的视野,而非新闻传播学的立场,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重新定位,提炼出“媒介史强纲领”。借助海德格尔、斯蒂格勒等现象学哲学家的洞见,把“媒介”看作存在论的核心概念,把媒介史认作先验哲学的延伸和归宿。在哲学层面重建理论基础之后,本书依次梳理了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翁、爱森斯坦、波斯曼、莱文森等媒介环境学派若干主要人物的思想,从实践层面阐发了媒介史的做法。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豆瓣
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 [美]尼基·阿瑟 译者: 徐芳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
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
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探索历史大数据 豆瓣
Exploring Big Historical Data: The Historian's Macroscope
作者: 肖恩·格雷厄姆(Shawn Graham) 译者: 梁君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文大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得,这即是令人振奋的新途径的开启,同时也是新的挑战。探索大历史数据,使得研究者首先面临一个巨大的语料库,本书即是针对这一问题,描述和演示通过搜索数据进而构建文化遗产知识、研究、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我们如何使用它们?要提防什么?本书开辟了新的宏观视角,有助于人文学者掌握大数据来做他们的工作。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帕佩撒旦阿莱佩 豆瓣
Pape Satàn Aleppe .Cronache di una società liquida
6.9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李婧敬 /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当社会失去牢固的支撑,像液体般流动,
身处其中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 ∽ ∽
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于埃科去世一周后在意大利出版,是埃科生命中最后15年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思索,天马行空,妙趣横生,除却睿智的思考、犀利的评判,亦 有“老顽童”式的奇思妙想。

“帕佩撒旦阿莱佩”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七歌冥神普鲁托,没有确切的含义,却令人联想起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契合这本书包罗的天马行空的话题。副标题“流动社会纪事”点明翁贝托·埃科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和评价。在流动的社会里,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作为支撑,是一个失去了所有价值和参照,没有归属感的社会。
∽ ∽ ∽
“ 埃科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面对人世,他的视野开阔而幽默……埃科证明了同一位作家可以取悦多层次的读者……看一个思路开阔、逻辑清晰的头脑,如何建立论点,或发表犀利的声音,是阅读本书的最大乐趣。此书是埃科对当代社会的荒诞与流动性的观察,有许多乐趣,亦有许多启发。”
——《出版家周刊》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数字劳工 豆瓣
作者: 姚建华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9 - 5
“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西方的视角丛书”的第3卷《数字劳工:产消合一者和玩工》聚焦于数字技术不断模糊生产与消费、工作与闲暇之间边界的根源及其后果。大量消费者通过使用各种数字媒介投身于生产性活动之中,成为了“无酬”的“产消合一者”。与此同时,以游戏公司为主的众多企业让用户通过玩耍的形式,在其生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继续为资本创造价值,“玩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卷通过对作为数字劳工重要组成部分的产消合一者和玩工的研究,旨在向读者揭示出数字资本主义中复杂的劳动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数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与更为广泛的技术、制度和权力勾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力的控制和剥削在数字时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制造和服务业中的数字劳工 豆瓣
Digital Labour in th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dustries
作者: 姚建华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在西方很多学者都聚焦于数字劳工,但中国对数字劳工的研究还存在相当的空间。数字劳工不仅仅包括传媒产业中的数字劳工,还应该包括制造电子和科技产品的工人,更有网络“玩工”。因此,编者将目前西方学者对于数字劳工问题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成系列出版,称之为《西方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这个系列包括四卷内容,每卷由中英文导言、中文内容介绍以及七至八篇英文论文构成。本书为第一卷:制造和服务业中的数字劳工。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回归劳动 豆瓣
Bringing Labour Back In:Precarious Workers in the Global Economy
作者: 姚建华 / 苏熠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当前,“不稳定的劳工”已成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探究产生不稳定的劳工及不断带来不安全感的制度性安排逐渐成为劳动力研究的重点。本书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由引介西方学者对“不稳定的劳工”的一般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到聚焦中西方丰富多彩的实证研究,从而为分析经济全球化提供最新的、最有力的批判视角,同时启发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 豆瓣
The Collections of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作者: 姚建华 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19 - 5
本书共收录了12篇重要论文,它们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推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些论文同时也是首次以译文的形式集结成册,在中国大陆地区公开出版与发行。它们涉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起源和研究方法,尤其关注信息的商品化与数字资本主义、所有权与资本控制、阶级与权力、种族与去殖民化、女性主义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劳动与全球资本扩张等往往为主流实证主义传播学所忽略和遮蔽的议题。今天,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的急速扩张,传播产业不断加速的商业化、私有化、集中化和去管制化进程,以及传播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些巨变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统统裹挟在由国家、阶级、民族、社会性别、城乡、技术等各种权力相互交织的网络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上述议题不仅重要,而且刻不容缓。本书的读者不限于专门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包括来自其他背景的希望涉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普通读者。作为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目,本书旨在启迪和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与否思精神。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文字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法]安娜-玛丽·克里斯坦 主编 译者: 王东亮 / 龚兆华 商务印书馆 2019 - 5
保罗•克利说过:“艺术并不再现可见物,而是让事物变得可见。”《文字的历史》的写作亦是基于同样的原则:文字并不再现话语,而是让话语变得可见。图像的载体变成了文字的载体,并奠定了后者的运作原理。两河流域和中国表意文字的发明与星象解读扣占卜活动的密切关系,也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对“先于文字的刻画符号”的思考为开端,讨论早期的文字系统,以及某些文明将这些文字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化进行调整而再创出的文字系统。第二部分涉及字母文字,集中讨论字母文字的历史与其传播。第三部分向我们展示一直以来西方字母文字如何在其手稿或印刷品载体中将图像重新纳入自身的系统。作为结论,我们对文字与电子屏幕的新关系进行了追问。
2020年7月1日 想读
谋利而印 豆瓣
Printing for Profi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11th-17th Centuries)
作者: 贾晋珠 译者: 邱葵 / 邹秀英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中译本前言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印刷史和书籍文化研究的很多方面,中国、其他东亚地区及西方的学者都做出了贡献。面对如此丰富的成果,人们不禁会为这些多元化的探索而赞叹 。这些研究之中,有些深入细致,有些尚属浅尝,但两者都在激励进一步的研究 。就形式而言,有期刊文章、专著、会议论文、数据库、博客,而且既有纸本的也有电子的 。就课题而论,涉及帝制时代士人的书籍文化,以印刷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佛道寺观的刊刻活动,文字和图像在书籍和册页上的不同作用,书籍的各种用途 (如阅读、聆听、浏览或吟诵 ),写本与印本的关系,官刻、私刻、坊刻与寺庙刻本的关系 (尽管我们不能清晰地区分它们 ),闺阁之作的勃兴,中国与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与西方世界各地区在书籍文化上的异同,书籍贸易中的经济因素,中国各地的出版业,海外华人社区中文书籍的出版,以及网络出版等,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
这类研究的激增何以会在近几十年出现 ?研究中国的学者早就关注中国书籍文化了,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东亚印刷在世界上开启先河,却并没有像西方书籍文化那样被深究细探 。究其原委,一是恰因中国的印刷起源很早,约在公元7世纪后期,当年的资料无论是印本还是写本,现存实物都很少 。二是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版本学对文字记录的制作者和使用者的研究,重点并不在刻本和写本如何影响学习、信息如何传播、如何借助阅读获取知识、书籍如何定价之类现代学者所关注的课题上 。所以,要收集足够的资料去探讨这些有趣的问题相当困难 。不过,一旦开始交流各自的观点、阅读对方的研究,学者们便被激发起审视现有资料的兴趣,也更愿意提出问题,尽管目前未必能得到圆满答案 。
本人的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然而读者会很快意识到,我并没有发现什么前贤未见的新资料 。为此我心有戚戚,并由衷感谢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 。我所完成的,是努力重新研究已知的信息,并斗胆提出一些前贤并未涉及的问题 ———也许他们觉得从拥有的资料中不能得出圆满的答案 。尽管提出了新问题,答案或许仍非圆满,但意在抛砖引玉 。所以,某些读者或许会觉得,这本以25年前的研究为基础、15年前出版的旧著的译本,内容已经过时,后来居上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更充分,答案也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倘若如此的话,我也会为本书曾激发了同人探究中国书籍史的兴趣而感到欣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欲借此机会对那些不畏艰辛将此书译成中文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他们是邹秀英、邱葵、柳颖、刘倩,以及全书的统校者李国庆 。他们理解并向我展示了,把一本关于中国书籍文化的英文专著译成中文是多大的挑战!
贾晋珠
2018年1月8日
致谢
如同其他痴迷于中国书籍史的人一样,我发现研究中国书籍史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却又深具挑战性,因为中国古书中关于自身的信息往往少之又少,不免令人失望。然而,过去50年内,越来越多研究中国历史、艺术史、文学、宗教和科学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书籍与刻印的研究。由于他们坚持不懈地运用各种有创意的方法,从中文写本和印本中梳理出数据,我们如今方得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书籍文化,并规划出深入探索的新路径。
撰写这本关于建阳商业出版者的书,使我有机会向许多上述学者学习,并颇受启发。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对我的初稿及早年的论文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本书的诸多不足之处多缘于我的执拗,未能充分遵循这些建议 ;也缘于我个人知识有限,未能深入讨论众多议题。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韩明士教授 (Dr.Robert Hymes),他教会了我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对我的学位论文提出了诸多建议,这些建议在我将论文改编为书时仍然颇有裨益。
包筠雅 (Cynthia Brokaw)从头至尾审阅了我的论文和书稿,更是贡献良多。是她的不懈支持和鼓励,以及她对中国书籍和刻印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浓厚兴趣,坚定了我对研究中国书籍史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的信心。
感谢龙彼得鞭辟入里的批评和建议,这些都源自他在中国文学,特别是有关建阳出版业方面渊博的知识积累。我题献此书以纪念他,希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许多学者对我的书做了详尽恳切的评价。罗开云 (Kathryn Lowry)和麦桂怡 (Karin Myhre)慷慨地从自己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挤出时间,为我的书出谋划策,并提供了各种有益的资料,在此欣然道谢。周绍明 (Joseph McDermo)在阅读我的论文时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与不易解答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是极大的挑战,从而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中国书籍史乃至中国历史的某些重要方面。谢谢绍明,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将继续思索这些问题。何复平(Mark Halperin)细读了书稿中的数章。他不仅深思并反驳了我的一些论据,还花时间和精力指出行文中的不妥之处,鼓励我更雅致地表达我的论点。柏文莉(Beverly Bossler)细读了文中关于宋代和元代的章节,提醒我不可忽视那些与书和刻印有关的更广泛的历史问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学家皮奥特·戈瑞其(Piotr Gorecki)是我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同事,他慷慨地花时间阅读了我的大部分书稿,提出许多尖锐的批评。我学会了逐一细究他的评论,包括那些孤零零但意义深刻的惊叹号。
我还要感谢那些对我的汉学研究给予巨大帮助的学者。艾思仁 (Söen Edgren)在中国古籍方面知识渊博,感谢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通读了我的书稿,并对中国传统印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本书中大量援引了马兰安 (Anne McLaren)的文章,可见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明代文学的知识。每次前往哈佛燕京图书馆的特藏部,我都从中国古籍善本专家沈津那里受益良多。我要感谢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特藏部的负责人何义壮 (Martin Heijdra),他谙熟中国历史,并愿意和任何倾听者分享。书中关于福建竹纸生产那充分而有趣的论述,大部分该归功于唐立 (Christian Daniels)。还要感谢潘吉星,和我分享中国传统造纸的知识,当时未能多提一些问题,希望留待下次见面之时。
我在中国进行研究时,许多学者无私地提供了很多帮助。建阳朱熹研究中心的方彦寿,教我查找和搜检书中提到的出版商家谱的方法。我还要感谢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导师狄宠德,从他那里我学到关于闽北历史和中国古籍善本的知识。从狄教授那里,我还粗浅学到了古籍修复及刻印的技艺。厦门大学历史系的侯真平,也毫不犹豫地向我提供了许多明代福建版刻的信息,我在另一项研究中用到了。
书中简洁流畅的行文大多归功于编辑约翰·耶莫 (John Ziemer)的修润。像其他作者一样,我的书稿有幸经他仔细修润。正因为他,这本书没有变成最后的 “麻沙本 ”。
我还要感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支持我在中国期间的专题论文调研工作 (1992—1993);富布莱特项目支持我在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工作 (1993—1994)。感谢东京斯波义信的帮助,让我凭借外国研究员的身份,得以使用东洋文库。1997年完成论文后,由于获得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旅行资助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短期访问学者资助,我得以继续研究工作,在此也深表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许多图书馆,他们允许我复制馆藏的中文善本:内阁文库、台北 “国家图书馆 ”、静嘉堂文库、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蓬左文库、天理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和斯图加特的符腾堡州立图书馆。
贾晋珠
译后记
日月如梭。犹忆2016年6月10日,接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宋一明先生大札,以迻译《谋利而印 :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Printing for Profi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11th-17th Centuries)]一书相托。一明是复旦大学吴格先生弟子。吴君是当今为数不多的不计名利、埋头做事之文献学者,是年春,已就此事商诸我。秉见贤思齐之义,遂不惮繁难,慨然允诺。惟俗务实多,独力难成,故求助于北美图书馆界同仁。幸得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邱葵先生、克莱蒙特 ·麦肯纳学院邹秀英女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倩女士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柳颖女士襄助,阅十八月,2017年岁杪译成。
此译之竟,端赖众力。具体而言,邹秀英译第一、三、四章,邱葵译第五、六章,柳颖译第二、七章及附录、鸣谢和第七章注释,刘倩译除第七章之外的全部注释,笔者最后校订统稿。诸同仁均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拾遗补缺,互为奥援,合作无间,译学相长,洵为乐事。译校期间,屡以疑难叩求作者。蒙贾教授不厌其烦,悉心解答,曷胜感激。然此书所涉颇广,或仍有疏漏讹误,责任自然在我,尚祈方家教正。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李国庆
2019年4月25日识于哥伦布市小叶巷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技术体系 豆瓣
作者: [加]安德鲁·芬伯格 译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7
我们生活在技术体系的世界中,这套技术体系根据技术规训来设计,并由受到这些规训训练的个人来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社会组织的唯一形式。不过,在发展和策划这些合理的体系时,个人的行动和社会的抗议依然会起作用。在《技术体系》中,安德鲁·芬伯格构建了威胁到技术专治的现代性和民主改革的可能性的一个理论。
芬伯格借鉴了赫伯特·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社会批判传统,该传统承认工具合理性的社会效应,但对合理体系所强加的新的统治形式,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的详细分析能够做出贡献。芬伯格运用这些进路调和合理性的要求与公众日益渐增的能动性来干预技术为基础的决策。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理论,把新兴的抵抗形式,比如,抗议和黑客行为,承认为是在“合理的社会”中对公共生活的基本表达。《技术体系》通过把来自批判理论的重要洞见和STS的经验发现结合起来,促进了现代社会中关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哲学争论。
2020年7月1日 想读
1789年大恐慌 豆瓣
La grande peur de 1789
作者: [法]乔治·勒费弗尔(George Lefebvre) 译者: 周思成 译 / 高毅 审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9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短短两星期内,在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上,一座座城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只因害怕“盗匪”来袭。据说,这群盗匪在乡间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恐惧的胁迫下,大批村社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藏身近旁的树丛和森林。或者,他们匆匆纠集起来,在城镇外围拦起路障,试图抵御歹徒的袭击。在恐慌期间,最令人惊讶的事实莫过于——那些令人战栗的“盗匪”实际上从不存在。
本书作者勒费弗尔堪称20世纪研究法国大革命独一无二的大家,通过对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
这一著作不愧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情感最卓越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是一部史学经典,任何有志于了解历史上人类行为动机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北京大学历史教授高毅审校并作序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荣休教授谭旋
法国鲁昂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米歇尔·比阿尔 专为此版作序推荐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书籍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法]吕西安·费弗尔 / [法]亨利-让·马丁 译者: 和灿欣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书籍的历史》是一部由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尔和印刷史学者马丁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全书着眼于15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详细探讨了西方关于印刷书从诞生到传播各个方面的问题,观点独到,史料详尽。与此同时,法国年鉴学派严谨的治学之道,也在此书中有所表现,是书籍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亲切易读的经典读物。
编辑推荐:
★所有爱书之人都该了解的一段历史。
★大陆首部译本,法语直译,一场伟大的“神之艺术”发展史。
★这是一段与你有关的历史,无论你是读者、作家、出版商还是印刷商。
★20世纪杰出史学大家、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经典之作。
★法国史学经典,年鉴学派大作,书史领域不可回避的经典之作。本书自1958年在法国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书籍史、西方文学史与出版史研究人员的必读书目之一。
★从纸张的出现、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外观的变化谈到书籍的商品属性,再到图书圈各个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又从出版地理学、书籍背后的商业逻辑,谈到印刷书的出现对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庞大、细致的,关于书籍的“纪录片”。
相关推荐:
1.历史不是君主和伟人的历史,而应当是所有人的历史。——伏尔泰
2.本书堪称历来*振奋人心的印刷史学专著。立论严谨,丰富宏观,令人耳目一新。
——《星期日泰晤士报》
3.这是一部很前进的书籍史话。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方向去写,从人类思想行为的角度,去剖析书籍影响人类文明史的问题。这样的书籍史话,到底比较没有学究气味。
——董桥《谈谈谈书的书》
2020年7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