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维利里奥论媒介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阿米蒂奇 译者: 刘子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在《消失的美学》《战争与电影》《失落的维度》《视觉机器》等书中,保罗·维利里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当代媒介文化的看法。维利里奥对感知、物流、城市和新媒介技术之间联系的研究构成了他超现代哲学的研究文本。 《维利里奥论媒介》介绍了维利里奥重要的媒介理论对维利里奥的媒介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概述了他们对当代文化思潮的重大影响。因此,阿米蒂奇使维利里奥关于媒介的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也能够让个别读者对维利里奥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批评。本书结尾附有注释、《阅读指南》和《重要概念非技术词汇表》。 维利里奥对媒介的研究成果对于关注当代媒介文化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对维利里奥的批评媒介和文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新的介绍。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卡斯特论媒介 豆瓣
作者: [加] 菲利普·N.霍华德 译者: 殷晓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卡斯特是当今多产和受尊敬的学者之一,他为我们理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没有数字媒体战略,政治家就不能再竞选公职,新的通信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宝贵工具。然而,随着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更多地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创造、操纵网络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卡斯特论媒介》这本书介绍了伟大的思想家卡斯特提出的关于网络社会的原始理论,并鼓励读者使用这些理论来帮助理解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0年7月1日 想读
齐泽克论媒介 豆瓣
作者: [英] 保罗·A.泰勒 译者: 安婕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齐泽克涵盖了其他理论家的理论所未能涵盖的部分媒体。从托马斯·阿奎那到昆汀·塔伦诺,从《绝望的主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齐泽克将高深的理论和通俗文化融合在一起,比当今任何思想家都更引人入胜。他的诸多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变态电影指南》、纪录片(齐泽克!)和大量YouTube视频。作为一名著名学者,他常在媒体上发表演讲。 《齐泽克论媒介》是一部系统介绍齐泽克提出的主要理论概念、理论主题及其对特定的媒体研究的影响的专著。这本书描述了齐泽克媒体政治的根本性质,见解深刻地揭露了传统媒体研究方法的知识局限性在传统,探索齐泽克作品中的精神分析和哲学根源,为读者提供了从日常媒体报道中发现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的“齐泽克工具”;像伊萨卡讨论荷马笔下的斯普林菲尔德一样,齐泽克的理论正适合当下的全媒体管理。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基特勒论媒介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杰弗里·温斯洛普-扬 译者: 张昱辰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凭借《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和《文学、媒介、信息系统》等书籍,确立了自己是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的地位,但他也饱受争议。 《基特勒论媒介》介绍了基特勒关于媒介理论的基本思想。这本书分析了基特勒早期以德国20世纪动荡的历史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化剧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化统一)为背景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感来自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中与媒介相关的理论,以及关于文化技术和古希腊符号系统的著作。这本书在理论方面清晰的讲解将会受到媒介、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的喜爱。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海德格尔论媒介 豆瓣
Heidegger and the Media
作者: [美] 戴维·J.贡克尔 / [英] 保罗·A.泰勒 译者: 吴江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海德格尔是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在传播研究中却被忽略了。这本书明确了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对我们理解当代媒介的深刻影响。《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分析了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论及其与传播学的相关性,解读了海德格尔的主要理论对大众传媒和数字文化的批判,讨论了关于存在及其客观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的理论对未来媒介理论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充斥着数字网络和新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很少有批判性的见解,这本书从海德格尔独特的思维角度阐述了他对媒介的真正理解。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本雅明论媒介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Media: The Spectacle of Modernity
作者: [韩]康在鎬(Jaeho Kang) 译者: 孙一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后真相时代 豆瓣 Goodreads
TRUTH: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7.2 (48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克托·麦克唐纳 译者: 刘清山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7
谣言 误传 10万+ 阴谋论 带节奏 病毒营销……
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全盘揭示真相的运作机制!
谢丽尔•桑德伯格、马特•里德利、威廉•庞德斯通荐
◎ 编辑推荐
☆你以为你在独立思考吗?
你以为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谣言、误传、10万+、阴谋论、带节奏、病毒营销……
我们进入了以情绪煽动取代事实分析的后真相时代。
☆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因而我们必须擦亮双眼,看清真相如何被别有用心者挑选、加工和塑造。在本书中,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麦克唐纳将分四个大类逐一剖析信息传播者处理真相的伎俩,帮助我们成为后真相时代清醒的局内人。
◎ 内容简介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本书中,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 名人推荐
在真相遭到诋毁时,麦克唐纳在这里挺身为它辩护,并且为讯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更清晰可信、令人信服的指导方针。──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作者
本书精彩地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同的人看到的绝对不会是同一个真相。——马特•里德利,《基因组》《理性乐观派》作者
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地阐述出真相的所有样貌,麦克唐纳揭露了那些沟通讯息的人如何选用对他们有利的真相。
——威廉•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作者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广场与高塔 豆瓣 Goodreads
The Square and the Tower : Networks, Hierarchies and the Struggle for Global Pow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译者: 周逵 / 颜冰璇 中信出版社 2020 - 1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科堡—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变史的另类省思。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 豆瓣
作者: 车致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对德国媒介学的奠基者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的思想资源的再发现,使人文研究在面对新媒介技术的全面冲击时获得了重访“未来”的某种可能。在北美技术哲学与欧陆批判理论的交锋地带,在与麦克卢汉、香农以及福柯、拉康的持续对话之中,基特勒展示了一种重新弥合“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媒介谱系学路径。通过对基特勒的回溯性阅读,本书为反思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提供理论与历史资源,以期激活日益边缘的“人文学”传统在后人类语境下的批判潜能。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习以为常 豆瓣
Taken for Grantedness: The Embedding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to Society
作者: [美]理查德·林 译者: 刘君 / 郑奕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 2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人们对随时随地的交流习以为常。为什么亲友的手机未能接通时人们会感到不安或愤怒?如何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人们对手机的“无法割舍”?这种习以为常对社会个体、家庭和组织生活以及社会结构而言有着怎样的意涵?
理查德的这部著作《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本书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手机嵌入社会并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的过程,同时还比较了时钟、汽车等“社会媒介化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化。相信其中诸多兼具深意和新意的观点将为媒介研究学者带来启发。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豆瓣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Memory Studies
作者: 阿斯特莉特·埃尔 / 安斯加尔·纽宁 主编 译者: 李恭忠 / 李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2
★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阿斯特莉特•埃尔……记忆研究领域的41位一流学者。
★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跨学科方法的汇集。
★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记忆媒介、跨国性记忆之场……文化记忆研究基础概念的全面呈现。
================
内容简介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和“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一系列新出现的跨国性记忆之场。
================
“我确信,没有任何一个关注记忆研究的人,在读完这本内容广博的研究集后,不会收获新知,不会由并非习见的学科视角得到启迪。”——延斯•布罗克梅尔(Jens Brockmeier),巴黎美国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这本指南在寻找记忆研究所昭示的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时,堪称一个重要的界标——我们会看到,记忆研究已经从早期历史学家寻求理解记忆技术的努力,转变为跨学科学者构思一种新文化科学的抱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20世纪末的记忆现象如何从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出发,并在整个进程中集聚动力,在承认其19世纪科学基础的同时,又朝着普遍的记忆理论建构目标前进。”——帕特里克•H.哈顿(Patrick H. Hutton),美国福蒙特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网上遗产 豆瓣
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Illusions of Immort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5.8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 译者: 张淼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未读·思想家 | 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处理回忆?
资深心理咨询师历经十余年,记录触动人心的真实事例
互联网时代关于死亡的法律与伦理,储存在云端的记忆与爱、死亡与不朽
【内容简介】
你担心自己死后,社交网络账号被家人登录吗?
“集体点蜡”真的有意义吗 ?
我们今天的“晒娃”,孩子若干年后一定会喜欢吗?
在我们死后,我们在网上的私人信息并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遗产:“数字遗产”。终有一天会死于数字时代的我们,要如何处置自己的“数字遗产”?数字时代让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和悲伤都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渴望保留回忆,也渴望保留某种程度的隐私。作为心理咨询师,作者历经十余年,记录了人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境,用无数触动人心的真实事例,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思考在数字时代的记忆与爱,死亡与不朽。
【编辑推荐】
◆ 前瞻性。如何处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身后事”,目前尚且不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作者富有远见地发掘了这个在未来将会逐渐被人们重视的问题,促成了很有价值的探讨。
◆ 成体系。作者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互联网时代死亡的法律与伦理,经过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实例,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个尚且新奇的话题,作者展开了全面且成体系的讨论,非常难得。
◆ 有共情。作者身为心理咨询师,接触了诸多感人至深的真实案例。猝然而逝的挚友,失去女儿的母亲,乃至于作者在葬礼和处理遗物时的亲身经历,都给人强烈的共鸣。网上遗产,不是遥远的杞人忧天的问题,它关乎我们自己。
【媒体评论】
本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交网络如何与死亡碰撞,并重新定义了死亡。——Geoff White,调查记者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实体之夜 豆瓣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 译者: 李双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本书是德国著名媒体哲学家、洪堡大学教授克特勒对媒体哲学的见解和思考。“夜”的隐喻形容此刻的状态,指出一个历史时刻, 它(状态)使所有的历史都关闭,也就是说可展示的(Vorstellbare)终结了。“不再展示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东西展示的地方,数据处理正在进行”。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意外地哲学思考 豆瓣
作者: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许煜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技术及媒体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lger)和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埃利•杜灵的访谈录,此书不但覆盖了斯蒂格勒最精要的思想,包括《技术与时间》中所奠基的技术哲学和他对资本主义操纵媒体的批判,而且详细讨论了他的哲学思考方法——经由意外与缺失。这本书是进入斯蒂格勒思想的不二途径。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叙事的胜利 豆瓣
The Triumph of Narrative
作者: [加] 罗伯特·弗尔福德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
◆五堂新闻写作课 讲解“文学的民间艺术形式”
◆揭示故事在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
【内容简介】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
这是一本关于灵魂、洞察力和重要性的巨著。读者和研究叙事的学生,应该人手一份。
——《每日新闻》
罗伯特·弗尔福德探讨了叙事的决定性作用问题,它使我们成为人类。
——《多伦多星报》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本书作者罗伯特·弗尔福德被誉为加拿大“第一流的文化记者”,是《环球邮报》和《多伦多生活》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的著作包括《这就是博览会》《房间里最好的位子:一个幸运儿的传记》和《意外城市:多伦多的变革》等,是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人之一。
◆弗尔福德以生动有力的笔触描写了叙事历史、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和电子叙事的兴起,以及以八卦形式蓬勃发展的叙事——“文学的民间艺术版本”,向我们揭示了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本书选取了独特的文化视角,罗伯特·弗尔福德穿越了一片由都市传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电视新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追溯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主题,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在这个大众传媒和大众休闲让我们比我们的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的胜利是对我们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的深刻审视。
◆本书专注于叙事的历史和现代社会叙事的发展,采用特殊的视角,涉猎领域极为广泛。作为一本演讲集,本书以较小的篇幅叙述了宏大的内涵,相比学术著作通俗易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反思性。
2020年7月1日 想读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 豆瓣
作者: 徐有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旨在培养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共分十讲:怎样选题、怎样查资料、怎样作社会调查、怎样读书、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判断资料的价值、怎样鉴别资料的真伪、治学方法举要、论文写作方法、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注意用实例分析问题。每讲之后均附作业题与思考题,并附录了一些参考资料,不少参考资料是学生们的作业。书中还附有《参考书目举要》。注重实用、不尚空谈为《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显著特点。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离别的山谷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5 (6 个评分) 作者: [韩] 林哲佑 译者: 朴春燮 / 王福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别於谷”(意为“离别的山谷”)的江原道旌善郡的小火车站。这里住着两名站务员男子和两名女性居民,还有其他人。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被边缘而淘汰的事物,这就是这个消逝的简易火车站和它的隐喻。在这个小站里并不只有沉重与痛苦。因伤感幽深而美丽、因美感深远而哀伤的故事,如质感深邃的黑白照般展现在眼前。别於谷车站年龄最小的站务员——郑东秀被称为“诗人”。有一天,“首尔茶座”的出台小姐在深夜醉酒后给他打电话诉苦后寻了短见。她为什么突然自杀,为何曾经总是给自己打骚扰电话?郑东秀陷入了困惑(“秋——别於谷的诗人”)。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站务员。老申在战争中逃难时失去了父亲和妹妹,跟母亲相依为命。他勤奋读书,考中公务员,当上了火车站站务员。他在执勤时未能及时发现蹲在身后的人就发出了信号。火车开动了,一个年轻人命丧黄泉。这场事故,害得老申一辈子不能晋升,并使他走向堕落的深渊。在巧遇那位青年的遗孀和他的女儿后,老申迎来了幸福的新生。但好景不长,当妻子得知“老申就是引发前夫失事的元凶”这一真相后,溺水自杀,女儿则因恨他而离家出走。(“夏——离别的山谷”)。“冬——归路”,是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全纯礼老太太一生凄惨的经历。她每天都拉着一个箱包、以蜗牛般的缓慢步伐走到别於谷车站,要买没有终点的火车票。她曾经被日军拉到中国的牡丹江当“慰安妇”。她想找到回家的路,但永远不可能了。在最后一个故事,“春——手指”中,在车站站前开面包店的女子在孩提时遇上了一个逃兵,随口告发了他而使对方引爆手榴弹自杀。从此,她因沉重的负罪感,一直厄运缠身。原来,那位逃兵就是郑东秀的父亲。当然,直到小说结尾,郑东秀却还依然蒙在鼓里!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絢爛たる殺人―本格推理マガジン 特集・知られざる探偵たち 豆瓣
作者: 鷲尾三郎 / 宮原龍雄 光文社 2000 - 10
旧作を発掘し、本格ミステリー界の話題をさらってきた「本格推理マガジン」最新作登場。秘宝級の5作品に加え、宮原龍雄、山沢晴雄の特別寄稿も収録。本格ミステリー界のバックボーンである鮎川哲也が心血を注いだシリーズを、その精神の継承者・芦辺拓が責任編集!!本格推理ファンのみならず、全てのミステリーファンに捧げる一冊。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看上去很美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作品以三至七岁的方枪枪为主角,再现了一代人1961年至1966年的心灵成长,复现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一次关于他个人以至一代人的严肃内省和深长回味,是王朔创作中的第一次“寻根”之作。正如他在本书的自序中所说:“我还是有一个文学初衷的,那就是:还原生活。”
小说以方枪枪和“我”的双重视角来审视社会、成人世界,这是一个在保育院长大的孩子,与父母关系淡漠,在保育院里也不太讨阿姨及其他孩子的喜欢。后来入了学,他想积极引起老师的注意,写入队申请,却没有成功;老师生病时帮老师批发作业,却惹代课老师生气。随着年龄的长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停课,父亲被送进干校,他成了一个更加自由的没人管束的孩子(此时的大院基本是一个“无父”状态的社会),看比自己大的孩子打架,与同龄的孩子在大院里肆意玩闹。王朔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样一个社会化自我的成长,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
2020年7月1日 想读
アリス・ザ・ワンダーキラー 豆瓣 Goodreads
8.5 (21 个评分) 作者: 早坂 吝 光文社 2016 - 9
たたみ掛けるドンデン返しと、迫りくるロジックの快感!
名探偵の父親に憧れ、“不思議殺し(ワンダーキラー)"の名探偵を自称する少女アリス。父親からの誕生日プレゼント“仮想空間(バーチャルリアリティ)"で待ち受ける5つの奇妙な謎を、24時間以内に解くことはできるのか?! 『○○○○○○○○殺人事件』の著者が贈る、新感覚パズルミステリ。
2020年7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