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大逃港(增訂本)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陳秉安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5
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門揭秘大逃港事件的書籍,<br />真實再現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在大變局前夜的歷史。<br />增訂版增加了多幅圖片和近萬字內容。<br /><br />本書作者以記者的身份在二十多年裡,一個一個跟蹤尋訪大逃港的親歷者,從當時的地方要員到普通百姓,從立功受獎者到受罰者,從逃港後發跡致富者到終生窮困潦倒者,真實記錄了從1950年到1979年間發生在深圳河邊歷時30年的百萬人「大逃港」事件。<br /><br />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準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習仲勳<br /><br />1949年後,內地綿延三十年的逃港浪潮一波接一波,這段歷史一直被湮滅。本書作者以記者的身份,在二十多年裡,一個一個跟蹤尋訪大逃港的親歷者,從當時的地方要員到普通百姓,從立功受獎者到因罪受罰者,從逃港後發跡致富者到終生窮困潦倒者,真實記錄了從1950年到1979年間發生在深圳河邊歷時30年的百萬人「大逃港」事件,再現了內地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在大變局前夜的這段歷史。<br /><br />本書自2011年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已經成為常銷書。此增訂本增補了多幅照片和逃港者自述。
2020年7月2日 想读
解构与重塑: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审判思维与方法 豆瓣
作者: 周利明 法律出版社 2019 - 9
《解构与重塑: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审判思维与方法》的亮点有以下三个:一是将工程价款争议案件分为静态审查与动态审查的九个步骤,各步骤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所有案件均可通过该方法予以肢解、拆分并分别审查、厘清思路,此为笔者所原创并力推的经典之处;二是结合《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二)》,在有关工程造价、质量、工期司法鉴定的运用上,既总结既有规则,又有所创新和完善,侧重于实践可操作性,对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和效率有所裨益;三是完全以法官作为裁判者的视角,从收案、审案、断案的自然流程角度考虑案件,每个步骤既结合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的规范操作,又针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特殊性作了一些简化、优化以及扩充,完整呈现程序法如何为具体的部门法所服务。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普法战争 豆瓣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Geoffrey Wawro)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 关于普法战争的权威之作
★ 深入挖掘欧洲和美国的众多档案材料
★ 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惊的、权威的、详实的普法战争史
【内容简介】
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惊惧于普鲁士在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大胜,以及俾斯麦的政治野心,希冀通过战争让普鲁士臣服。1870年7月两军开始动员,这场战争显然已经是“箭在弦上”。普鲁士及其德意志同盟的军力两倍于法军。不过,巴赞元帅麾下的“老兵”已然是战场传奇,不可等闲视之。他们经验丰富,更配备了当世最为精良的步兵武器“夏塞波”步枪。俾斯麦、毛奇筹谋已久,拿破仑三世、巴赞各怀心事,法国一路溃败,从格拉沃罗特、色当的血腥战役,再到卢瓦尔河和巴黎的残暴收官,这场战争始于政治谋略,终于政治谋略。
经过普法战争,战败的法国经历了自我革新,共和观念深入民心;胜利的德意志,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然而其帝国体制只会推动军国主义集团的崛起,将德意志的发展同战争与扩张相联结。在作者看来,究竟谁赢得了普法战争,答案不像看起来那般简单。
【本书获誉】
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权威之作,研究精湛且引人入胜。本书以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为主角,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璀璨群星。这本书展现了普法战争对于现代世界的重要性,也令现代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迈克尔·贝施洛斯,《征服者:罗斯福、杜鲁门与希特勒德国的毁灭,1941-1945》
瓦夫罗将广博素材同敏锐洞见融为一体,在这个已经被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的作品主宰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论题上,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见解。本书可与霍华德的那部经典比肩。
——丹尼斯·肖沃尔特,科罗拉多学院历史学教授
不仅是对于普法战争,还包括对于欧洲大陆以及19世纪的研究,本书都可谓熠熠生辉。杰弗里·瓦夫罗给我们讲了一个宏大的故事。
——里克·阿特金森 ,《破晓时的军队》,普利策奖得主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在别的星球上 豆瓣
Sur Les Autres Mondes
作者: [法] 吕西安·吕都 译者: 王秀慧 / 唐淑文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3
★天文学史上必读的太阳系科普巨著
★国际天文联合会推荐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级图书
★400张图片浪漫解构太阳系全景——别的星球,触手可及
☆太空美术之父、法国天文学家吕都代表作
☆北京天文馆创始人李元先生一直想引进的作品
☆果壳CEO姬十三盛赞的天文书
☆国际天文美术家喻京 川倾力推荐
-
【内容简介】
《在别的星球上》是吕都全面整理了当时天文学领域内最先进的成果,结合自己拍摄、绘制的图片资料而成的面向大众的天文科普图书。主要展示了人类对于太阳系的认知和研究,分别讲了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太阳等行星、恒星的知识。吕都还简要梳理了人类天文学发展历史,并且,400多幅精美图片照片也使得本书在科普价值之上还具备了极大的艺术收藏价值。
如今,对比最新的天文数据和信息,我们对书中内容进行了上百条精确注释,一方面展示当时天文技术与知识取得的惊人成绩,另一方面展示现如今人类又取得了哪些进步。著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评价“这是一本卓越的天文科普著作,吕都值得因这部杰出的作品名垂青史。”
-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给大众详细讲解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卓越天文科普书,吕都值得因为这部杰出的作品名垂青史。
——《自然》
吕西安·吕都首先是一位天文学家,然后才是一位艺术家,他笔下的星球简直与阿波罗飞船传回的照片一模一样。
——国际太空美术联合会
吕都对那些行星表面的绘制,精确得不像是七十多年前完成的,更像是昨天才画好的。
——罗恩·米勒 环球通信特约作者
-
【名人推荐】
法国天文科普大师吕都是世界太空美术的先驱者,是一位真正的天文艺术家。他利用摄影和绘画来普及天文知识,先后达40多年,特别是《在别的星球上》,我国国家图书馆也有收藏。
——天文学家 北京天文馆创始人 李元
当我第一次看到《在别的星球上》时,就被那些壮美的图片所深深震撼,这无疑是一本绝对能带着人深入了解我们的太阳系的书,引人无限遐想,也令人无比神往。
——国际天文美术家 喻京川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包亚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 10
本书主要写布尔迪厄原本将注定要在学术体制内凭借自己学术上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学术上的成功无疑会把他们领到体制内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却偏偏经历了学校的体制就在自己脚下崩溃的体验。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区分 豆瓣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6.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2020年7月2日 想读
社会分层与流动 豆瓣
作者: 边燕杰 / 吴晓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内容简介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经验研究方法运用得比较成熟的领域。《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1996)翻译、收录了1996年以前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极大欢迎。《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是其后续之作,选译了1996年以来发表在美国主流社会学三大学刊《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社会力》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12篇经典论文,提供了国际分析与比较的视角。
作者简介
边燕杰, 曾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社会科学部主任,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经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著有《中国城市的工作与不平等》(英文, 1994), 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2001),《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2001),《社会调查实践:论中国经验与分析》(2004)。自2003年起, 与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合作并主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长期项目。
吴晓刚,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改革时期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的形成机制。他是2006—2007年美国国家教育学院斯宾塞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获得者。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系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组织研究。
2020年7月2日 想读
社会分层 豆瓣
作者: 戴维·格伦斯基 华夏出版社 2005
本书为各篇独立文章汇编,体例原本不尽相同,英文本中沿袭原文而未作统一,这也体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中,另外,限于篇幅,辑录文章时作了必要的处理,格伦斯基在英文本前言中有所交待,译成中文时,为保持学术文章完整性,除对个别观点进行了删节外,基本保留原有内容,对原书中一些观点偏颇处,请读者本着批判吸收的态度甄别借鉴。
本书收录均为著名学者关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性文章,具体问题情境不同,希望它能够对中国的社会学家有所启发,以发展更切合国情的社会学方法和理论。从经典的基础的教材做起,而渐渐创造社会学教学研究的新局面,这是编选这套社会学教材经典译丛的初衷和夙愿。
本书既收录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经典理论家的文章,也囊括贝尔、吉登斯、希尔斯等现代名家的作品,是社会分层理论的权威汇编,也是国外高校深受欢迎的社会分层教材。
本书吸收最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成果,从经济、族群、性别等角度探讨社会分层的成因、特征、应对和未来,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完整图谱,对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0年7月2日 想读
医事法 豆瓣
Medical Law: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国]查尔斯·福斯特 译者: 刘文戈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内容介绍】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事法则努力跟上医学前进的步伐,应对关于人类身体和意识的一些根本难题。在这部通识读本中,查尔斯•福斯特以宽广的视野,考察了主导着医事法的那些原则,目光所及,从人出生之前一直到人离世之后。堕胎、医疗过失、人体试验、安乐死、病患的隐私、身体器官的使用、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都被作者纳入研究。通过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判例所作的案例研究,作者揭示了位于报纸头条和法院判决背后的事实真相。这部探讨生死问题的作品,有望对医疗实践产生根本影响。
【学者推荐】
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引用大量英美法上的经典判例辅助论证,打破了医事法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成为此书★大的亮点之一,为学者从事实证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我们今后研究相关问题储备了大量案例素材。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岳
2020年7月2日 想读
于谦杂货铺 豆瓣
Becoming YuQian
作者: 于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各位好,我是于谦,一个老惦记着您过得开心不开心的北京闲散艺人。
现在的人,经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变化快,原先的好多东西都没有了。要我说呢,这世界上的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变过。比如咱们小时候不知道多少回抬头仰望过的星空,还有那些陪伴过咱们童年,让咱们变着法儿折腾过的玩意儿们。真正变了的,可能只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
“说相声的肚,是杂货铺。”咱们一说一乐,一玩一闹,没必要把自己每天的日子都搞得那么严肃。您说,是不是这道理?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永远的波特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朱迪·泰勒 译者: 肖丽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比阿特丽克丝·波特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兼插画大师,她用爱和画笔为世界开创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一张率性而为的临摹,到欧美绘本标杆;
从一封纯朴真诚的回信,到世界童话女王;
从一只古老兔子的故事,到百年传世名著;
从一片私人农场的经营,到英国现在的环保圣地——湖区;
……
永远的波特,献给所有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
本书以大量详实的信件、史料和图片全面地介绍了比阿特丽克丝•波特的传奇人生。作者从比阿特丽克丝的祖父母和父母的身世背景写起,不但揭开比阿特丽克丝家族背景,而且还详细介绍了她成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对自然和绘画的热爱,还有她对政治的敏感和参与,对社区活动的支持。作者还展示了她与父母、弟弟和朋友之前的关系,她的感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作者介绍了比阿特丽克丝是如何一步步地创作出兔子彼得这个享誉世界的经典形象,以及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作出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形象和故事的。这本书让读者近距离地了解到这位伟大女性坚毅的性格、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善良的内心世界、敏锐的经商头脑、富有远见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她传奇的人生。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文学世界共和国 豆瓣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作者: [法]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 译者: 罗国祥 / 陈新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一部在文学观念流变过程中影响空前的文学理论经典著作
本书作者帕斯卡尔 •卡萨诺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文学观:将文学看成是一个整一的、在时间中流变发展着的空间,拥有自己的“中心”与“边缘”,“首都”与“边疆”,它们并不总是与世界的政治版图相吻合。作者分析具体作家与流派进入世界文学精华的模式,考察文学“资本”的积累过程,并以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易卜生、米肖、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等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民族文学在全球结构中的身份化问题。此书属于对世界文学发育机制的理论思考,对传统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与当下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所超越。
2020年7月2日 想读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人文的互联网 豆瓣
作者: 徐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书以此为关注点,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强调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必须以人为本,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拒绝把人作为工具,拒绝非人化。为此,需要用启蒙的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理念。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社交媒体简史 豆瓣
6.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9 - 3
【内容简介】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和审查之间的张力到社交媒体在启迪创新和激发社会变革上的作用。
见识城邦简史系列还包括:《人类简史》《世界简史》《生命简史》《药物简史》《时间哲学简史》《纳粹德国简史》《以眼还眼:犯罪与惩罚简史》《婚姻简史》《隐私简史》等。
【编辑推荐】
★ 社交媒体不是什么新发明!其特质、利弊、发展趋势,都能在它的演变史中找到答案。了解历史,才能掌握“新媒体”时代的未来!
★ 莎草纸信→小册子→咖啡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展示社交媒介的演化如何影响宗教改革、美国革命等历史事件,进而改变人类的互动方式和文明进程
★ 社交媒体促进自由和开放,还是让管控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提高信息沟通效率,还是让人无法专注于有益工作?社交媒体让公共讨论更加活跃,还是让公共空间变得琐碎和粗鄙?让作者在数据与趣闻中帮你解答这些疑问。
★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年度选书,各大媒体、书评人一致好评。
【评论】
发人深省,信息丰富,线索组织得清晰且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书评》
斯丹迪奇在叙述社交媒体历史的过程中,准确地抓住了人类对交流的需求这一核心,非常精彩。
——《出版人周刊》
汤姆•斯丹迪奇又一次展示了他将历史与现实的争论联系起来,并激荡出新知的天赋。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论证也很具说服力。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美国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今天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肇始于古罗马的社交媒体传统的延续。这就让我们能更清醒地感知人类现在是如何在转推历史并同时创造未来的。
——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craigslist创始人)
2020年7月1日 想读
自我意识的艺术 豆瓣
Die Kunst des Eigensinns: Cultural Studies als Kritik der Macht
作者: [奥] 赖纳·温特 译者: 徐蕾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 全面回顾并解析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社会学的贡献,重点展现了伯明翰学派一众思想家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卓越研究。
★ 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费斯克、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这些闪耀在文化研究历史中的人物,开掘出嵌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潜力。
★ 如何创造性地对待充满矛盾的日常生活?如何在文化这片充满斗争的土壤中坚守自己的位置?这涉及自我意识的艺术,这门“艺术”聆听“社会的喃喃低语”,重视普通人变成匿名主角的场景和实践,通过对权力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实现文化改造。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和伯明翰学派的实践,围绕文化研究运动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意义的改变、态度和价值取向、生活世界潜在的创造性和生产性、对权力的批判、自我授权的时刻——展开。本书的关注焦点是在社会秩序的环境下所强调的行动可能性,以及行动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艺术作为文化批判的力量。文化(行动力)是有生产性的,并不从属于结构,这对于社会学来说有着核心意义,因为社会学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学。
第1章概述了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及其在文化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证实和促进了自我意识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对权力关系的分析、批判和改变。
第2章展示了文化研究运动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诞生,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如何从文化角度来进行社会分析。
第3章分析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高度发展时期。文化研究的项目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蓬勃发展。
第4章探讨了文化研究的后结构主义阶段以及1980年代开始的国际化。探讨的重点是通俗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使用了受文化主题引导的后结构主义方式。约翰•费斯克和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著作尤为重要。此外,传媒文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也是文化研究的关注点之一。
第5章呈现了对通俗文化研究的批评,比如认为它是“文化流行主义”。我们在社会学范畴中看待文化研究、传统实用主义和当前全球化讨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文化研究对于现在的意义,尤其是文化研究对当代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2020年7月1日 想读
一阅千年 豆瓣
Paper:Paging Through History
作者: [美] 马克·科尔兰斯基 译者: 吴奕俊 / 何梓健 中信出版社 2019 - 2
乍看起来,纸更像是一项不可能的发明——将木材或织物分解为细胞质膜纤维,再加水稀释,之后倒在一个平面上任其随意编织,便成了一张纸。但正是这项不可或缺的创造,伴随着人类的需求横空出世,成为记录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载体,让记忆得以保存,让文明得以传承。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造纸原料逐渐丰富多样,从纸莎草纸、羊皮纸、牛皮纸,到印度纸、日本纸、荷兰纸,造纸技术不断革新的同时,更带动了文明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萌芽和发展。
·生长在尼罗河畔的纸莎草,原本是埃及人的食物,为什么会成为制作书写纸的的原材料?
·昂贵但不易磨损开裂的羊皮纸,如何取代纸莎草纸而成为一种先进文明的象征,继而带来文字书写方式及字母发音方式的一系列改变?
· 曾经钟情于壁画和雕塑的达芬奇,为什么会被人认为“做不成任何事,因为他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纸的发明如何给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并成就了第一个因为纸上画作而闻名于世的天才艺术家?
造纸术与印刷业相辅相成,成为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源动力,甚至有人说,没有纸,就不会有建筑学,也不会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本书里,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带领我们从世纪初的中国汉朝,沿着文明传播的路径,跨越天文、地理、宗教、法律、经济、音乐、绘画等领域,看造纸和印刷技术如何经由亚欧大陆蔓延至整个东西方世界,让文明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高效、迅捷。
2020年7月1日 想读
在群中 豆瓣
Im Schwarm:Ansichten des Digitalen
7.1 (43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程巍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海德格尔曾经把人的生存状态描述为“沉沦”,亦即每一个个体失去了去存在的能力,置身于闲谈、好奇和两可的公众舆论之中,在这里貌似穷尽了一切可能性,而实际上没有给行动留下任何可能性。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扫一扫”跟扫没有任何关系,渐渐远离大地的我们,是否仍有力量的来源?迷恋于数字化的主动和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被监视中迷失。也许已经没有“我们”,只有“群”。韩炳哲的《在群中》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精神政治学 豆瓣
7.7 (44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
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
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
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
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
2020年7月1日 想读
物体系 豆瓣
Le Système des objet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译者: 林志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家具代表一种系列,而古旧物品或者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则代表模范。普通人因为居住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可随意折叠、拆卸的现代系列家具,而只有少数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笨重、华丽的实木古典家具。
系列与模范的区分实际上是人的阶层的区分,是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对于那些资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来说,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贷款则是一种福音。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当下,无所不在的广告依靠关心人的情怀推销各种模范、品牌。物品变成了一种消费能力的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物品、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2020年7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