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疯人演绎法 豆瓣
作者: 方洋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7
陈峰警官在一起案件的调查中殉职,我在他的遗物当中发现了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
记录着一些他从未提起过的事情。
原来,那起碎尸案,并不是罗谦辰第一次协助警方破案。在他入狱的这几年内,他曾多次协助警方,破获各起大案要案,而这些案件的凶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似乎全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卡尔维诺钟爱童话这一艺术形式,熟稔童话的特征、手法,自然也偏爱在小说中运用童话的手法来写现实的人和事。《我们的祖先》是这一艺术手法占主导地位的标志。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三部小说组成。 三部曲没有一个共同的人物或共同的情节脉络来把它们连缀;但共同的思想内涵,共同的艺术探索,把它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这三部小说都采用童话的手法,来表现当代社会里的人被摧残,苦苦追求自身的完整性的遭际。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私人生活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陈染 作家出版社 2001 - 3
这是一部描写现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轨迹的严肃的先锋小说,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经验和隐秘的内心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儿在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中不寻常的经历和体验。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长大,叙述了在学生时代她是个孤寂的不能融入集体的“陌生人”,长大后她和一位成年男子既对抗又吸引的“性”的紧张关系,以及她和女邻居禾寡妇之间温情而暖昧不清的奇特关系。后来她终于与一位英俊年轻的男子建立了恋爱关系,可是突然而降生的生活风波和事故,使她几乎是同时失去了母亲、神秘女邻和她的恋人。她努力战胜自己,在满目疮痍的精神创伤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堕落 豆瓣
La Chute
8.1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侯麦传 豆瓣
Éric Rohmer biographie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译者: 范加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日本营造之美(第一辑) 豆瓣
日本人はどのように建造物をつくってきたか
作者: (日) 西冈常一 宫上茂隆 等著 / (日) 穗积和夫 绘 译者: 张秋明 王蕴洁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青山周平、李长声倾情推荐;畅销日本多年,简体中文版终于问世
·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亲自操刀,近千幅手绘图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
·西冈常一、宫上茂隆等9位专家联手打造,融合建筑、历史、美学与文化的经典巨作
·探寻日本空间美学观念,直抵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辑精选:
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 法隆寺
日本庭园美学代表 桂离宫
日本独创的陵墓形式 巨大古坟
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前身 江户町
——————————————
◎内容介绍
《日本营造之美》是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第一辑精选四处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筑(群),包括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法隆寺,日本庭园美学的代表——桂离宫,日本独创的陵墓形式——巨大古坟,以及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前身——江户町的建成与发展。书中收入近千幅手绘图,以细腻的笔触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使得日本空间美学的奥秘跃然纸上。
◇《法隆寺》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个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宝级文物。法隆寺汲取唐代建筑之精华,其镇寺之宝“玉虫厨子”堪称中式建筑的“活化石”。与此同时发展出云形斗拱、立柱收分、非对称布局等日本独创的建筑样式,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日本的寺院建筑。
本书由曾参与法隆寺“昭和大修理”的日本国宝级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与建筑史专家宫上茂隆联手打造,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绘制插图,以一手权威资料精准还原法隆寺完整建造过程,生动剖析精妙绝伦的建筑结构。
◇《桂离宫》
桂离宫——这里是《源氏物语》故事发生的舞台,是王公贵族魂牵梦绕的桃花源,更是传统日本建筑与庭院文化的象征。它将江户时代简素朴拙的审美趣味发挥得淋漓极致,不仅对日本后世庭院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得到了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一致推崇。然而,多年来桂离宫高贵神秘的建造工法一直是一个秘密。
在本书中,曾参与桂离宫“昭和大修理”工程的建筑学家斋藤英俊,以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的妙笔转化,更使得错综繁复的建筑结构和三百多年前的美学奥秘跃然纸上。
◇《巨大古坟》
大山古坟——东亚规模最大的人造陵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古坟时代中期出现的前方后圆坟是日本独创的形式,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大山古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
本书作者森浩一教授长年钻研前方后圆坟,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则以细腻的笔触图解庞大的古坟,揭开了日本古坟时代的神秘面纱。
◇《江户町(上)》
一部令人惊叹的城市建设史,看德川幕府如何融合“奥”的建筑美学及中国风水的“四神相应”,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打造成与伦敦、巴黎比肩的国际都市。
江户町大胆采用前所未有的“の”字形城市布局,不仅巧妙利用了山丘、河流等自然地形,还可以不受限制地不断向外扩张。历经五十年光阴,曾经荒芜的江户发展成为热闹非凡的日本第一大都市。然而,明历三年的一场大火,却使江户城大天守和江户町毁于一旦。
◇《江户町(下)》
一部令人赞叹的城市发展史,看江户如何在灰烬中浴火重生!德川幕府以一套崭新的计划完成重建工程,同时应对每个大型都市容易遭遇的都市清洁、治安等诸多问题。引进西洋测量术、绘制出闻名于后世的《江户大绘图》,辟建“防火区”、设立消防队,大力兴建教育机构,架设自来水管道与两国桥,这一系列建设使得江户成长为一座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
江户的市民文化也由此蓬勃发展,无论是歌舞伎、大相扑,还是浮世绘、浮世风吕,在传承与发展中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谱写出一部至今不褪色的“江户文化史”。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徐大健 / 张辑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金瓶梅词话(全三册)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兰陵笑笑生 梦梅馆 2007 - 11
里仁书局2007年初版,2009年修订1版,25开1696页,定价1000台币。繁体竖排,足本,每回前各有一页两版的木刻插图,回后有注释。
梦梅馆梅节《金瓶梅词话》重校本、校定本,多年以来风行海内外,深受专家和学者的好评,被誉为词话本系统整理本的翘楚,无人能出其右。梅节先生从1980年代中从事《金瓶梅词话》的整理和校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缺少错误的、接近原著的本子。选择以日本大安本为底本,覆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土本,校以日本内阁文库和北京大学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在兹堂本和崇经堂本之《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并先后参考郑振铎、施蛰存诸本,兼吸收姚灵犀、魏子云等专家研究成果,先后进行三次校注。最后又进行第四次校注,即本书。用功之勤,成就本书为《金瓶梅词话》的最佳校本。
在金瓶梅词话本系统中,梅节先生的校注本是最好的,此书在线装校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精益求精,使得此书日臻完善,近于完美!插图采用崇祯本木刻版画,200幅全。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豆瓣
作者: [英]佩里·安德森 译者: 章永乐 / 魏磊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收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中发表的一系列演讲与讨论。全书围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机制以及反抗运动而展开,涉及霸权的观念、大国协调机制、国际主义、国际法、对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反抗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本书,佩里·安德森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发人深省的冷静分析。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铁皮鼓 豆瓣
Die Blechtrommel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拉斯 /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胡其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逸周书》新研 豆瓣
作者: 张怀通 中华书局 2013 - 11
本书从历史学角度细致梳理《逸周书》从成篇到成书的过程,及其所映射的史实真相。本书研究认为,历史上的《逸周书》依篇章组合情况可分为“周书”、《周书》、古本《逸周书》、今本《逸周书》,其中《克殷》、《世俘》、《商誓》、《度邑》是西周篇章,记载了武王伐纣、西迁殷遗、选择雒址等史实,描绘了一个上承方国联盟下启邦国封建的“武王时代”。《皇门》是西周篇章,《作雒》虽是春秋篇章,但史料价值高,二篇分别记载了周公摄政、东征、营建雒邑等史实。《祭公》、《芮良夫》是西周篇章,是“惇史”,既反映了西周中后期社会状况,也体现了西周敬老礼制。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夏目漱石 浮世与病榻 豆瓣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一頁folio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编辑推荐】
从伦敦浮华到日本市井,从书斋到病榻,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人间观察:“头脑里不要只惦记着活下来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钢丝上一脚踏空的人。”
·
★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教授译本,该译本被评论界认为“更富人情味,亲切又贴近生活,质朴中透出真情”, 更贴近夏目漱石的写作心态。
·
★同为“猫奴”的 顾湘专文推荐——苦短人世间,一颗发光的露珠。
·
★献给新青年的全新风格,经典与二次元的灵感碰撞:日式文库本×新锐设计风×特约手绘师配文插画。
·
★他是村上春树心仪的大文豪,又让坂本龙一感叹“同病相怜”,还是众多作家的精神导师。作家之偶像夏目漱石,用孤独与坚定之笔,勾勒悠长余味的人生百态。
·
★本书收录名作《永日小品》——鲁迅挚爱并曾亲自翻译:在东西方的文化拉扯间走钢丝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找到自己的平衡。
·
🐱【内容简介】
“想到世上的人都比自己亲切。自己住厌了的世界,忽而又春风骀荡。”
既精于古典又引领新浪潮,既自省又深爱人世间,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新旧美学拉扯之间的夏目漱石,这一次不再讲故事,而是讲起了自我与他者。从伦敦书斋到禅寺病榻,看遍浮世悲欢,披露人生细节,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展露出一个为人所不知的、更脆弱也更真实、更孤独也更亲切的夏目漱石。
·
本书所收录的《永日小品》为夏目漱石著名随笔集,每一篇都充满了作者独到细致的深刻观察,其风格直接影响了鲁迅的创作。其中《挂轴》《库莱格先生》二篇,是鲁迅最早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也是中国首次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
《往事漫忆》则是夏目漱石身患大病之时,以病痛之身写下的生命纪录。其中既有琐末细事又有痛楚思考,是一份真实而严酷的生命文本。对于夏目漱石来说,疾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其实与现代人的生命处境也息息相关。
·
🐱【名家推荐】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鲁迅
·
漱石的作品,对我来说,总是渗透着一边在阳光下舒展身体阅读一边听着震耳欲聋的快速列车的回忆。
——村上春树
·
他似乎比我们更多更清晰地感受到对面站着死这件事,一边活着,一边死去,一边病着,一边创作,真是感人。
——顾湘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芥川龙之介 妄想者手记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陈德文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编辑推荐】
★短命鬼才、短篇小说之神、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赏”的致敬对象芥川龙之介,私人手记与隐秘狂想集中披露:思想的闪光,文学的碎金,优美又病态的自剖。
·
★日本文学史“华丽存在”,鬼才芥川龙之介的闲适与忧愁。特别收录其人生最后告白——超脱生死之厌世遗稿:“既热爱美,又一心企图自杀,你一定在嘲笑我吧?”
·
★ 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教授潜心精译,“文化知日第一人”李长声专文推荐——“人生,比地狱还地狱”。
·
★献给新青年的全新风格,经典与二次元的灵感碰撞:日式文库本×新锐设计风×特约手绘师配文插画。
·
★芥川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妄想者手记内容涵括古今,东西兼容,是瑰丽多彩的异世界,有神秘荒诞的怪传说;同时书中真挚记录其与恩师夏目漱石、森鸥外的感人交往片段。
·
★佐藤春夫称他,写下众多“精巧、俊敏而最富新颖的感染力的小形之作”,这些日本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名著到现在依然充满魅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中,他以清冷灵动的文字、奇趣深沉的巧思,既揭露社会的阴暗丑陋,也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题材从怀人忆旧、恋物收藏到家庭纷扰和自我告白,内容丰富驳杂,创作形式也横跨怪谈、评论、杂话,不拘一格汇于一炉。通过选取篇目,可窥见文豪短暂生涯“华丽存在”之一隅。
“芥川创作了谁都不能模拟的优秀散文。”外国文学的影响,传统古典的摄取,新文体的成熟,一个时代的文学在芥川龙之介手里缓缓展开。
·
🐸【名家推荐】
芥川龙之介仿佛是从书籍中变出来的,在世上活了三十几年,谈笑一通,又隐身于书籍之间,不再出来。
——室生犀星
·
他的真面目是深深悲哀的人,这种人品构成他文学的根柢。把那悲哀巧妙地包装或变形而诉诸笔端的努力,不就是芥川的文学吗?
——佐藤春夫
·
大正时代是优秀作家辈出的时代,群星璀璨,芥川凝聚了这个时代的自由精神、怀疑主义,感到了“朦胧的不安”。
——李长声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永不停歇的时钟 豆瓣
The Restless Clock: A History of the Centuries-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
作者: [美]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 王丹 / 朱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 科学史扛鼎之作!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誉为“20年来深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探求生命的本源之问。机械狂人、蒸汽朋克、机械奇幻、人工智能爱好者的宝藏之书
*《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
* 亚马逊2016年连续60天销售榜首
*《自然》《卫报》《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权威期刊一致称赞,不吝专文推荐,口碑赛高
【内容简介】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像是有了“能动的生命”。这一切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路。笛卡儿、玻意耳及其追随者,坚持经典的被动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接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以及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编辑推荐】
1. 鲜活逼真、荒诞离奇的自动发条机器人,让你眼界大开、着迷发狂,唤醒你心中美好潜藏的机器人情结。17世纪以来,沃康松的机器鸭子、雅凯德罗的写字小男孩、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等,让一代又一代朝圣者趋之若鹜,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机械奇迹》《银翼杀手》里的机器人一样,带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2. 宇宙是一台机器吗?机器会拥有像人一样的生命吗? 400多年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达尔文、道金斯、薛定谔等,都试图从机器和生物机体之间,寻找“理解生命的线索”。他们以机械时钟为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模型:生命是需要外力推动运行的时钟呢,还是自主运行、永不停歇的时钟呢?
3.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左右着对生命科学的解释,由此还催生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新的理论和细分学科,矛盾与争论,尝试与反复,理论与造物,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具思辨色彩的现代科学图景。
4. 斯坦福大学欧洲史和科学史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带我们从历史中,读懂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里斯金的文笔生动而有思辨性,她用历史阐明我们的现代科学概念,对当下理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多幅罕见迷人插图,再现人造机器人的时代样貌;零基础阅读门槛,尽享妙趣的故事和科学的魅力。
【专家和媒体推荐】
过去二十年ZUI具影响力的书之一……人类和机器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个引人深思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四个多世纪以前,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用扎实而丰富的资料、有趣而共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悠长的历史。
——史蒂文·夏平(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杰出科学史专家)
在这本有原创性的、堪称杰作的书中,里斯金讲述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机械师是如何在纸上、画布上、车间里和石头中与生命实体的本质搏斗的。这里有康德、笛卡儿、莱布尼茨和达尔文,有会排便的机械鸭子、会说话的头和机器人,作者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事物,用散文般优美巧妙的文笔进行了分析。
——丹尼尔·J. 凯夫莱斯(耶鲁大学教授,《巴尔的摩事件》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生命奥秘之谜底的深入探索。里斯金写得清晰而充满智慧,其文字背后深厚的学识令人惊叹。
——《泰晤士高等教育》
里斯金对机器人的描述富有启发性,她追溯了这些机器人的历史,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教堂中被驱动的机器恶魔,再到二战后的机器人。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很吸引人,它对有外行读者来说足够易懂,对学者来说也很有用。
——《图书馆杂志》
里斯金通过研究文艺复兴之后的自动装置、进化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让她的研究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
——《自然》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如梦之梦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赖声川 中信出版社 2019 - 7
故事从2000年的一间台北病房里濒死的五号病人讲起。他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发烧,快要死了,这种来自命运的躲不掉的“消耗”的感觉促使他从台北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去追问前世今生。故事就此展开,五号病人惊奇地发现,自己与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名叫顾香兰的上海妓女息息相关。五号病人,顾香兰,伯爵,江红……这些人的生命纠缠在一起,如真似幻,一环套一环。
在这个故事中,“梦”成为了参与现实的一部分,人可以长久地睡去,去往梦中建构的那个世界,过完全另一种人生。这种设定让人细想心惊——我们究竟是真实存在着,还仅仅生活在某一个人的梦中?如果一个人,他在你的生命里来去自如,突然出现又疏忽消失,那么是否因为,你只在他的梦中?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摆脱战败 豆瓣
作者: 张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从“拥抱战败”到“摆脱战败”、从“吉田主义”到“安倍路线”,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代表的高层决策者坚决不让日本沦为二流国家,欲将日本从战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建立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上强大的日本,开展了极富雄心的战略性外交。这一外交战略整体形态之变,无论对日本的荣辱与兴衰,还是对东亚的繁荣与稳定,均有重要战略意涵,值得人们长期关注。本书从历史事实出发,基于文献追踪与赴日调研,把日本外交置于国际秩序变革大背景下,主要立足于单元层面考察日本外交转型新动向,对外交战略与决策体制的“双转型”结构进行系统剖析,并就日本外交理念变革、体制重构、智力支撑、精英引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世界史研究外文数据库指南 豆瓣
作者: 姚百慧(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是国内馆藏或可资利用的世界史研究数据库的指南,旨在成为世界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向导,图书馆采购的某种参考指南,并为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分类提供借鉴。对于世界史研究来说,有效利用相关数据库,不仅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而且可以找到研究所用的基本文献甚至是研究工具。本工具书不仅简单介绍有关数据库的情况,还进一步提供其在国内的馆藏情况或网络链接,以便为查找利用提供线索。作者通过调研国内21家各级图书馆,以及收集、整理和翻译相关网络资源,共收集各类数据库资源1145种,并对这些数量庞大的外文数据库资源进行分类和排序和介绍。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World-System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郭方 / 夏继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1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颇具影响力的多卷本著作,对全球史进行了重新阐释,将现代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确定为16世纪到20世纪。
1.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郭方 刘新成 张文刚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
2.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巩固:1600~1750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I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1600–1750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吴必康 钟伟云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是整套书中至关重要的一卷,它反驳了把17世纪“危机”视为欧洲的“重新封建化”的观点,论证了对作为一种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观点和界定的合理性。另外,本卷还提出另一个新的重要论题,即霸权问题。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运转中,霸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霸权机制使现代世界体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经济。
3.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时期:1730~1840年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
The Second Era of Great Expansion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1730s–1840s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夏继果 顾宁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介绍了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分别论述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三轮中心国家争霸、南北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西部非洲这几个被并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的边缘化和半边缘化。
4.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
中庸的自由主义的胜利:1789~191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V
Centrist Liberalism Triumphant, 1789–191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吴英 译 庞卓恒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覆盖从1789年~1914年这段时期,专门用于探讨一种适用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的形成,沃勒斯坦认为该地缘文化大体是以他所称的温和的自由主义为中心塑造的、并由它所支配。在本卷书中沃勒斯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概括能力继续得以展现,延续以往叙事的风格,沃勒斯坦对自由主义中间路线是如何在全世界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做了重要的说明。第四卷提出了“全球地缘文化”的概念,深化了对世界体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诸方面之间关系的理解。
2020年6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