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天生的标签 豆瓣
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 The Defintive History of Racist Ideas in America
作者: [美] 伊布拉姆·X.肯迪 译者: 朱叶娜 / 高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的惊人力量。他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大宋之变 豆瓣
6.5 (15 个评分) 作者: 赵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再袭面包店 豆瓣
パン屋再襲撃
8.0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文集中的一种,是在《青春三部曲》和《挪威的森林》之间的承前启后之作,六个精巧的短篇,合力勾勒出又一个村上春树式的青年——永远是懒懒散散,永远是妙语如珠,看见正经人物就要发笑,干了正经活就觉难受……是主流社会的边缘人。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豆瓣
作者: 楼劲 / 刘光华著 中华书局 2009 - 3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结构、功能、运作、发展和特点,其理论架构和史料运用皆见功力,研究方法上着力凸显制度动态,在我国古代官僚选拔、任用、考核、监察制度诸具体问题上多有创见和突破。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权力的文化逻辑 豆瓣
作者: 朱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并对于中国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实践进行了理论的运用与分析。布迪厄社会学文化学理论的精髓在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符号控制,反对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实践目的,他一方面借助于独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人类行动的逻辑,从而 获得了他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哲学家的崇高声誉;另一方面,他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统治阶层是如何在获得被统治者共识的条件下,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法性治理的。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张之洞诗稿详注 豆瓣
作者: [清] 张之洞 撰 / 赵寿强 校注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张之洞( 1837~1909),河北南皮人,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抱冰、无竞居士,谥文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宗唐诗派的领袖。
张之洞出身翰林,博闻强记,娴于经史,长于文学,诗词为一代作手。十二岁即刊印《天香阁十二龄课草》二卷,内收其少年诗词,被誉神童。在几十年游宦生涯中,张之洞以封疆大吏倡导风雅,坚持诗歌创作。他的诗作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晚清诗坛形成以他为中心,以樊增祥、易顺鼎等人为成员的一个重要派别,被称为兼宗唐宋派。徐世昌、陈衍、陈曾寿、钱仲联等均把他作为晚清诗坛的重要一派。
张之洞不但能诗,而且有明确的诗学主张。他认为雅正清切是诗之正宗,主张有情有理有事的“神味说”,坚持唐宋兼采的创作实践。他的诗具有唐人的藻采和宋人的骨力,又能言之有物,从其身世遭际抒写真性情。
在张之洞生前,其诗歌就已汇集出版了《广雅碎金》《广雅堂诗集》。其后,王树枬编《张文襄公全集》,1929 年由北平文华斋出版;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199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均收入《诗集》。庞坚点校《张之洞诗文集》四卷,200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参校各本,并辑佚诗共五十七首。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2009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除了收入《诗集》,还收录了山东省图书馆所藏《张香涛诗稿》。201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张香涛诗稿》线装一函一册。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张之洞诗文集(增订本)》,增补了《天香阁十二龄课草》和《张香涛诗稿》中的诗词铭赋等重要内容,搜罗完备,校勘精审。
作为重要一派诗人,张之洞诗作在清末民初就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清末袁昶刊行《广雅碎金》,在一些诗后写了校语,指出意旨所在。民国年间,张之洞门人严修在张厚璟刊本的页眉行间写下注解文字,称《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注解简要,重明典源,未涉本事,且有大量诗作未作注解。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都是论述阐释张之洞诗歌的专门作品。陈衍《石遗室诗话》、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钱仲联《梦苕盦诗话》等,均对张之洞的诗有所涉猎。
《张之洞诗稿详注》一书共四卷:自咸丰三年出都南归,到同治元年入张之万河南巡抚幕府,期间所作诗为第一卷;自同治二年癸亥会试,到光绪七年出任山西巡抚,期间所作诗为第二卷;自出任疆吏(山西巡抚任上未见诗作),到光绪二十九年署理两江总督返湖广总督本任,期间所作诗为第三卷;自癸卯入都,到晚年入军机、直至去世,期间所作诗为第四卷。
《张之洞诗稿详注》收录《张之洞诗文集》、《张香涛诗稿》所有诗作,同时录入《广雅碎金》《张之洞诗文集》有关校语,以及《张香涛诗稿》天头评语、内文夹注,并在注中对相关字句修改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收入的佚诗有:据王凯贤编《清朝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补入癸亥科会试试帖诗《赋得譬海出明珠 得材字》、保和殿廷试试帖诗《赋得溪云初起日沉阁 得初字》;据易顺鼎《琴志楼诗集》补入《秋晴联句》《日本盆松联句》《九日宝通寺遂至曾祠饯梁兵备联句》;据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补入《使浙将归登舟后得杂诗》二首;据杨锐《杨叔峤先生诗集》补入《十桂堂夜坐联句》;据樊增祥《樊樊山诗集》补入《王韬甫、沈同叔新葺寄园西楼成,同人集于楼上看西山。限双声格七律》;据广州图书馆《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补入《岁除日对雪,幼樵侍讲、安圃编修来过小饮》其二(按:《张之洞诗文集》据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收录其一,题作《书扇》)。颂、赞、箴、铭文体相类,诗集业已收入《座右六铭》《苏朋来先生画像赞》《学署五箴》等篇章;作为先序后韵的“成韵之文”,特据《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骈体文》补入《铁如意颂》。以上补入各诗,均按时间插入相关位置,并注解。张之洞酬和他人之作,诗集唯有《奉和房师舍人范鹤生先生鸣龢榜后见示之作》《和潘伯寅〈壬申消夏六咏〉》附录了作者原作,现据有关资料,《和王壬秋五月一日龙树寺》《和王壬秋〈食瓜〉诗三首》《中兴》《和铭楼南河泊之作,即同九佳韵》《中秋夜登大军山,和易实甫》等诗作之后均增附作者原作。另外,书后附录张之洞幼年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课草》的诗词,以及《学堂歌》《军歌》等作品,不作注解。
《张之洞诗稿详注》一书广泛吸收《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等前人研究成果,坚持典源与本事并重,对诗文相关资料进行深入考证辨析,注重清末相关笔记、日记、方志等最原始资料的使用,对有关诗作背景进行了细致考察。本书特别重视下面几个方面资料的利用:
其一、清末史料。清代人物相关史料以《清史稿》为主,同时参阅《清史列传》、《近当代名人小传》、《碑传集三编》、《续碑传集》等各类资料,也注意清末民初相关笔记的使用。
其二、作者本人著作。涉及相关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作者政治思想学术观念的诗篇,注意引用其相关著作,从而相互阐发、印证。
其三、清末人物日记、年谱。广泛参阅张之洞同期、特别是有交往的相关人物的日记、年谱,如《李慈铭日记》、《翁同龢日记》、《清王文敏公懿荣年谱》、《董砚樵先生年谱长编》、《梁节庵先生年谱》,等等。
其四、有关方志。正史无载的相关人物,有关名迹和风物,注重清末及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相关记载。如《咸丰兴义府志》、《道光济南府志》、《民国南皮县志》,以及《四川通志》、《湖北通志》等等。
其五、相关人物诗文。广泛参阅作者交往密切诗人的诗作,如樊增祥《樊樊山诗集》、易顺鼎《琴志楼诗集》等均有大量和诗,以及杨锐、袁昶等人的有关作品,以相互印证。
此外,除了考证各诗的写作背景、时间,还对诗文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考证,指出谬误。如《五忠咏思南府学训导张鸿逵》一诗“张鸿逵”误作“张鸿远”;《送同年汤绍卿由户部主事呈请改官开化县令》一诗“汤绍卿”误作“杨绍卿”;《题郑康成画像二首》一诗“属掖张君”误校为“属张掖张君。”以及《张文襄公年谱》关于王夫人、六弟润涛卒年的失误,等等,都作了辨正。
本书注解历经十多年时间,2016年10月完稿交河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成轩、责任编辑沈鸿雁编辑,经过两年时间的编校,2018年11月出版。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为战而生 豆瓣
Orde Wingate:A Biography
作者: [英] 克里斯托弗·赛克斯 译者: 杨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9
英国陆军少将奥德•温盖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神秘、反传统,又具争议的军事将领。他作为英军情报官敢于违背官方政策,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巴勒斯坦犹太人最忠实的“朋友”;出于同样的原因,他追随埃塞俄比亚流亡皇家海尔•塞拉西,率领“基甸军”以少胜多击败意大利侵略者,并 不惜以死抗争反对兼并埃塞俄比亚的“阴谋”;他在英军全面溃败之时来到缅甸,随后率部发起了英勇卓绝的第一次“钦迪特”远征,取得了英军在远东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他真诚地将自己视为命运的工具,相信自己是某种不可知力量的化身,正是这种信念奠定了他的成就,而没有伟大的人格力量不可能取得那样的成功。他对那些命运不济的人和饱受压迫的民族抱有深切的同情,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带有强烈的追求正义的色彩。然而,就在第二次“钦迪特”远征刚刚拉开帷幕之际,温盖特将军因飞机失事罹难,在人生巅峰上像流星一样突然陨落。
-
编辑推荐
1. 温盖特因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成为丘吉尔的爱将,丘吉尔在著名的颂词中说:“有这样一位天才人物,他本来也会成为主宰世界命运的人。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远程突击作战群中。”
2. 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温盖特传记,温盖特作为二战最神秘、最反传统和最具争议的军事将领之一,一直被中文世界忽略,传记记述不亚于“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传奇人生。
3. 温盖特是二战中的传奇将领,被认为是特种作战的先驱,非正规战大师,被丘吉尔、斯利姆、蒙巴顿等一致认可的战争天才。
4. 唯一一部官方授权传记,使用家庭信件等珍贵一手资料,传记作者辗转印度、以色列、埃塞尔比亚、缅甸等地,耗时三年半调查完成。
-
名人推荐
天才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词,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温盖特身上闪耀着天才的火花……我们的民族在这场战争中真正不可替代的人物屈指可数,而温盖特是其中之一。
——威廉·斯利姆(William Slim,英国陆军元帅、帝国总参谋长)
他的教养,他的无限虔诚,他那谜一样难以捉摸的性格,以及他对待各族人民的方式……都非常像他的同胞和先辈圣徒大卫·利文斯敦和戈登将军……他作为领导人的伟大之处并不限于理智地把握战争,或者随时准备赴汤蹈火的勇气,而在于一种刻骨铭心、令人折服的信念。
——利奥波德·埃默里(Leopold Amery,英国印度事务大臣)
他(温盖特)的主要贡献——也是最伟大之处——就是教会我们战争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是军人的楷模,堪称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摩西·达扬(Moshe Dayan,以色列国防部长)
温盖特有着复杂的个性,但有两件事是肯定的。第一,毫无疑问,他是个百年难遇的军事天才;第二,我从没见过有人像他那样想问题,那样制定计划,那样训练、激励和领导部下。也许有人在谋划上很出色,有人更擅长训练或者领导,但这个人在这三个方面都非常优秀。
——伯纳德·弗格森(Bernard Fergusson,英军陆军准将)
我知道他(温盖特)的死对英军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我为这位堪称棋逢对手的人的灵魂祈祷。
——牟田口廉也(日军驻缅甸第15军司令官)
认识奥德以后,其他男人都显得那样无趣。
——伊妮德·杰利(Enid Jelley,温盖特的前女友)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改变你的姿态,改变你的气质 豆瓣
作者: (日)中井信之 译者: 苏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这本书教你如何拥有“大气之美”,而不是只注重妆容和发型。首先,可以通过改变“姿态”来拥有大气之美。在这本书中,选择众多女演员,模特或者世界精英来告诉我:怎么样才能看上去很美,“美的规律”是什么。上班中可以用到的有效的手势,约会时的姿态等等,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来学习如何拥有美的气质。通过简单地改变一点动作,令人惊讶的是,你会明显感受到别人对你的态度改变了。
《改变你的姿态,改变你的气质》从工作、生活和恋爱三个维度出发,注重细节,改变姿态,你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变。更多的是对女性身体形态的管理,通过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注重仪表,注重自己的形体动作来展现女性的气质。
美不仅仅是天生的,气质的养成也是美最重要的一部分。
乔治·阿玛尼先生说过:“优雅并非顷刻的引人注目,而是让人永志难忘”。
中井信之先生所提倡的观点亦是如此。只有优雅的气质能让你美得过时间。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看名画的眼睛I 豆瓣
作者: (日)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2
重版66次的经典之作
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美术史的序幕 精选15幅西方古典名画
日本西方艺术史大家高阶秀尔带你细致解读永恒的艺术之美,分享其中的喜悦和感动
------------------------------
细腻动人的绘画叙事
扬·凡·艾克的《阿诺菲尼夫妇像》中的蜡烛、小狗、水果都各具象征含义;《春》中芙罗拉、克洛里斯和三美神在波提切利的导演下共同上演了春之舞曲;丢勒的《忧郁I》诉说着艺术家的内心感受;伦勃朗的四幅《花神》揭示了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库尔贝的《画家的画室》体现 了现实的寓意。深厚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你看懂古典作品的细枝末节。
千变万化的艺术技巧
拉斐尔用不自然的姿势为《座椅中的圣母》创作出完美的构图;委拉斯开兹以奔放的笔触在《宫娥》中创造出印象派的光景;维米尔的《画室中的画家》通过科学化的法则构筑出具有立体感的平面;透纳的速写将《国会大厦的火灾》定格为永恒;马奈借助平涂的色块让《奥林匹亚》成为近代绘画的序曲。多样的手法,妙趣横生的故事,带你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开卷有疑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本书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它绝非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读书方法,因人而异。而对于学者来说,“开卷有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6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梦游人 豆瓣
Die Schlafwandler
7.6 (5 个评分)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流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
·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 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
一个推崇昆德拉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
在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
·
没有人能在黑暗中看见另一个人。
★名家推荐★
·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
——托马斯·曼
·
《梦游人》是本世纪少数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之一。
——斯蒂芬·斯彭德
·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
赫尔曼·布洛赫属于伟大的20世纪小说家之列,他们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
——汉娜·阿伦特
·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
──《赫尔曼·布洛赫传》作者 埃内斯汀·施兰特
·
★内容简介★
·
《梦游人》是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从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开始,到1918年他退位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个统治生涯,展现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崩溃的进程。
·
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
·
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
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主人公胡格瑙逃离军队,在摩泽尔小城“度假”,遇到小城军队指挥官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少校和当地一份报纸的发行人埃施,他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集团的代理人,买下埃施的报纸,却在战争末期的动荡与混乱中杀死了埃施,并胁迫埃施太太与自己发生关系,之后过上了小资产阶级商人的安稳生活。与这一主要情节平行的,还有小城里一位律师的妻子汉娜·文德林、在埃施家里的孤儿玛格丽特、曾被埋在战壕里的泥瓦匠格迪克,以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伤员的故事。此外,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贝特兰德·米勒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由于随笔中涉及了三部曲中的其他人物,因而他也是整个小说的“作者”,布洛赫就这样使整个小说相对化了。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 豆瓣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Thinkers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李岩 金城出版社 2017 - 1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帝业”概述美国建国至今对外政策及中美关系演变历史,下篇“谋士”评析十多位美国著名外交战略家及其著作与思想。
上篇“帝业”所考察的范围与前人的多数论著有着三大差异:首先是年代跨度的问题。存在着大量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高质量研究,但这些研究通常被分隔成了彼此相距甚远的历史写作,主要包括:对19世纪美国本土及海外扩张的研究;对冷战期间美国对抗苏联行为的分析;对20世纪最后十年以来美国权力投射的讨论。相较之下,本书试图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来理解美国从墨西哥战争到反恐战争的战略与外交机制。第二项差异在于地理上的关注点。对美帝国权力运用的报道所关注的通常要么是其在由前殖民地岛屿构成的第三世界采取的行动,要么是其对前共产主义国家构成的第二世界进行的战斗。总体来看,对于华盛顿在发达资本主义这一第一世界所追求的目标关注较少。本书试图同时关注美国在这三条战线上的扩张。最后是政治上的差异。关于美利坚帝国权力的作品大多对其持批判态度,通常——我将要指出的是,并非没有例外——是从广义上的左派立场出发的,不同于主流对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的赞颂,这些赞颂往往来自意识形态谱系的右派或是中间派。这些左派作品的一大共同特点是,它们不仅仅批判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还坚信美国即使没有陷入致命的危机,也正处于急速衰退之中。然而,对于美利坚帝国的激烈反对并不意味着需要确信美国即将崩溃或是收缩;必须客观地、不一厢情愿地思考变化中的势力均衡,美国霸权则依然居于这一势力均衡的核心位置。
下篇“谋士”考察了美国当代外交战略家(他们主要往返于大学教职或智库与政府职位之间,包括外交关系协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策学院、海军军事学院、乔治敦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国务院、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部门,代表人物有: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亨利•基辛格、弗朗西斯•福山、迈克尔•曼德尔鲍姆、约翰•伊肯伯里、查尔斯• 库普钱、罗伯特•卡根、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罗伯特•阿特、托马斯• 巴尼特、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思想及其作品,主题是美国的大部分精英距离进行如此清醒的反思还有多远。关于“谋士”所涉及的话语体系,目前的论述还相对较少,本书首次对此进行了论述。在附录中,作者还补充了早前对一位最知名的美国当代战略家福山的评论。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我陪母亲去朝觐 豆瓣
作者: 马丽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11
书中的主人公“我”,一位穆斯林女性,以母爱的名义,为实现母亲的朝觐愿望为最初的心愿,用一把轮椅,推着近八十高龄的母亲踏上漫漫朝觐旅途,畅游在来自世界各国数百万朝觐者构成的巨大洪流中,一路行走,一路感悟。全书时时处处弥漫着的爱的气息,将穆斯林女性的善良和坚韧展现在读者面前。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了朝觐途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着对家乡对国家的深深眷恋,抒发着对亲人对朋友的绵绵情意。
麦加朝觐,这个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宗教盛会,给所有到达伊斯兰圣地---沙特麦加的朝觐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心灵体验,促使朝觐者对自身的生命重新认识,对自己的灵魂深刻剖析。就像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说-----
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性灵旅程。
四十不惑。
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即将面对这样的重大转折时,借着母爱的光辉,真主引领我迈开通向麦加的步伐,到达麦加大清真寺,亲自凝视了天房,抚摸了天房,环游了天房,将藏在心底的半生的秘密和对未来乃至后世的期盼毫无保留地倾诉了出来。而在这样的转折点上,我又一次通过文字仔细阅历了朝觐和自身的生命。
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必须得进步,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想对于我的下半生,朝觐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起点。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我的奋斗 4 豆瓣
Min kamp 4
作者: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译者: 康慨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四部,克瑙斯高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到挪威北端小岛霍菲尤教书,想借这份工作存钱从而专心写作。他向往开放的空间和豪爽的姿态,痴迷音乐,梦想中的独立生活、能看见极光的小岛,一切似乎触手可及。仿佛身体内放置了小兽的少年,永不会餍足的青春渴望,撞击在只有两百多人的小岛上。酒精,野心,尴尬的性爱,开始酗酒的父亲。北极圈的黑夜特别漫长,成为作家的梦想屡屡受挫。人们如何经历青春,就将如何走入人生。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到民间去 豆瓣
作者: [美]洪长泰 译者: 董晓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文明的“双相” 豆瓣
作者: 夏明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双相”,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Agents of Disorder 豆瓣
作者: Andrew G. Walder Belknap Press 2019 - 10
Why did the Chinese party state collapse so quickly after the onse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ward-winning author of China Under Mao offers a surprising answer that holds a powerful implicit warning for today’s governments.
By May 1966, just seventeen years after its foun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ly centralized states in modern history. But that summer everything changed. Mao Zedong called for students to attack intellectuals and officials who allegedly lacked commitment to revolutionary principles. Rebels responded by toppling local governments across the country, ushering in nearly two years of conflict that in places came close to civil war and resulted in nearly 1.6 million dead.
How and why did the party state collapse so rapidly? Standard accounts depict a revolution instigated from the top down and escalated from the bottom up. In this pathbreaking re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trajec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rew Walder offers a startling new conclusion: party cadres seized power from their superiors, setting off a chain reaction of violence, intensified by a mishandled army intervention. This inside-out dynamic explains how virulent factions formed, why the conflict escalated, and why the repression that ended the disorder was so much worse than the violence it was meant to contain.
Based on over 2,000 local annals chronicling some 34,000 revolutionary episodes across China, Agents of Disorder offers an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of familiar but complex events and suggests a broader lesson for our times: forces of order that we count on to stanch violence can instead generate devastating bloodshed.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粵語的政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文潔華 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01
作為身分政治工具和文化角力體現的粵語,近年來隨著香港劇烈演變的社會歷史境況,呈現出愈加複雜的脈絡和態勢。一方面,面對普通話的強勢滲透,粵語文化在多個場域不斷退守;另一方面,本土意識的興起又將語言保育引入公共視野;同一時刻,在香港多元族群文化譜系中,粵語呈現出主流文化符號的強勢權力,同化或排斥異質語言及其維繫的人群。
本書聚焦粵語在香港的歷史發展,從語言的媒介再現、日場操演和政治意涵三個向度,探索邊城香港中語言的政治與變遷,擴展香港研究的文化框架和研究範疇。
2020年6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