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成為星星的少女 豆瓣
トラペジウム
作者: 高山一實 译者: 張鈞堯 尖端 2020 - 6
第一次看見偶像的時候我心想,
原來人是會閃閃發亮的──
★超越東野圭吾《希望之線》、《82年生的金智英》!2019年日本小說年度暢銷總排行第四名!
上市首週緊急再刷,銷售突破20萬本!
★「平成世代購買第一名」(日販WIN+調查)
獲得日本年輕族群壓倒性支持!
★日本honto網路書店票選「2019年二十歲最想看的小說」第1名!
★達‧文西雜誌「Book of Year 2019」年度好書推薦!
★日本Oricon當週暢銷排行榜文藝書籍類第1名!
一定要成為偶像。
這個夢想,讓四名少女相遇。
高中一年級的主角東由宇立志「一定要當上偶像」,她的校園生活貫徹「四大原則」──「不使用社群網路媒體」、「不交男朋友」、「在學校保持低調」、「結識東西南北的美少女」……?由現役偶像乃木坂46成員所寫,一個高中女生為了其夢想在這十年間付出一切的故事。
【登場人物】
東由宇
立志成為偶像。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什麼事情都肯做!
具備此等毅力的女孩。
大河久留美
比起可愛的事物,更喜歡機器人。
在男生偏多的高專是大家的女神。
華鳥蘭子
貴族學校裡的典型大小姐。
好奇心旺盛,卻有不諳世事的一面。
龜井美嘉
洋溢神祕氣質,不苟言笑的冰山美女。
雖然看起來冷酷,在假日卻有意外的另一面。
作家名人推薦
「身為小說家最開心的事,莫過於一名讀者從自己打造的門踏進小說的世界,並且成為作者創造另一扇嶄新的門扉。」──湊佳苗(暢銷作家)
「這是在前一段青春完結之後,邁向下一段青春的故事。」──中村文則(芥川賞得獎作家)
「尖銳的惡意忽隱忽現,令人讚嘆」──羽田圭介(芥川賞得獎作家)
讀者好評
「知道作者是乃木坂成員之後才閱讀這本書。我沒想過要成為偶像,卻非常理解嚮往閃亮明星的心情。主角遇見的女孩們都很迷人,作者觀察與描寫人類的功力相當高明。」
「在這本小說裡常會出現用某個事物來類比形容另一個事物的情節,雖然說精妙的比喻總會讓人噗哧一笑,但卻也都是讓人容易想像、容易理解的闡述方式。我想,這也是作者高山一實獨特的SENSE吧。」
「這是一名女孩為了成為偶像,想盡辦法集結可愛朋友的故事。她的行動力非比尋常,簡直到了會讓我覺得『我根本辦不到』的程度。她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制定了『計畫』,並且將各式各樣的人都捲了進來,藉以讓夢想能夠一步步前進,然而……成為偶像的美夢,真的能夠實現嗎?」
「本書的封面上放著一張像貌姣好的女生畫像。一開始我心想,這女生到底是誰啊?為什麼會放她的畫像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由得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想像,不過在看完之後,完全能夠了然於胸。讀完後將書闔上,看著封面的女孩,我心裡想的是『啊~原來如此』。」
「基於個人的偏見,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柔軟而溫暖的吧?然而這樣的想法在看了短短的二十頁左右就煙消雲散了。因為在讓人受到強烈衝擊,『哇!』地大聲驚嘆過後,接著忍不住咧著嘴笑著埋怨『還真敢說耶』,像這樣的情節時不時會冒出來。由於在一開始就能夠打破毫無價值且一無是處的刻板觀念,因此我才得以進入故事裡的世界,並且單純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本書也獲得乃木坂46成員的推薦,她說:『大家在看了之後也一定會想為這些女孩加油!』的確,我會想要替她們加油,也真的會為她們加油。書中那些認真努力的人物們,自然而然會讓人想力挺。」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责任的重负 豆瓣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9.0 (11 个评分) 作者: 托尼·朱特 译者: 章乐天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编辑推荐:
★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经历并反对这个时代?
★《战后欧洲史》之外,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以三位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困境。
★“被遗弃的先知”莱昂•布鲁姆、“不情愿的道德主义者”阿尔贝•加缪、“局外的当局者”雷蒙•阿隆 ,三位深度介入政治的法国知识分子,如何以道德责任挑战黑暗时代?
他们的生活和著述都与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毕其一生,经常感受到这个国家所要求的政治与思想相一致的压力,却甘愿在政界、公众、左翼同僚或知识分子同侪中充当不受欢迎的人,这是一种稀罕而耐人寻味的个性。仅此,他们的事迹就值得一书。
——托尼•朱特
--------------------------------------------------------------------------------------------
内容简介:
《责任的重负》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这三位法兰西精神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还原他们生活的年代,考察他们的言行与历史纵横嬗变之间的联系,讨论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托尼•朱特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词应是“责任”。这三位道路迥异却共同拥有“勇气与正直”这种道德人格的知识分子,在投入公共生活之后,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一致的言行影响现实政治、纠正时代谬误,并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所谓“责任的重负”。
他们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并反对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
可以说,他们不单代表了现代法国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思想中许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价值——过去是,如今也是。
--------------------------------------------------------------------------------------------
媒体评论:
所有为知识界缺失“正义”“品格”与“道德”而感到遗憾的人,都会从本书中读到很多值得汲取的言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述,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穿透了那些胡言乱语。
——欧仁·韦伯(Eugen Weber,著名历史学家)
托尼·朱特笔下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积极的活动家,不像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
——埃尔贝•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名作家,《加缪传》作者)
朱特讲述了布鲁姆、加缪和阿隆的思想历程,并进一步展现了法国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这本书文字优美,笔触动人……令人钦佩。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未竟的往昔 豆瓣 Goodreads
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李岚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广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遗事 豆瓣
Gatsby le magnifique
作者: [法] 梅尔基奥尔-迪朗 / [法] 巴舍利耶 译者: 杨桐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7
※世界文学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首度图像化改编
※用油彩描绘菲兹杰拉德的华美文字
※一阕如诗如幻的时代挽歌
※一个如泣如诉的梦醒时分
------
◎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首度图像化改编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学术界评选出的20世纪全球最优秀百部英语小说中排名第二,它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这样一部文学巨著首次被改编为图像小说,给读者提供了另一种阅读名著的方式。
💎用油彩描绘菲兹杰拉德的华美文字,忠实又富有想象力
作者以浓郁的油彩画风呈现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世界,同时用充满文学气息的旁白营造娓娓道来的讲述感,在忠实地呈现原著的基础上,发挥绮丽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价值观错位、虚荣拜金、良知不再、真心已死,盖茨比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漫画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承袭原著,为冷酷的时代献上一首挽歌,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遗事》将故事的发生地从纽约移至上海,为全书平添一份神秘的东方气息。
◎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故事情节忠于原著,背景从纽约长岛转移到了上海,从而为故事平添了一份神秘的东方气息。
出身穷苦的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而后者却在盖茨比从军时嫁给了富有却粗俗的退役运动员汤姆。盖茨比为了赢回黛西苦苦拼搏数年,终于成为百万富翁。他每周举办奢靡的晚宴,企图吸引黛西的目光,同时处心积虑地认识了黛西的远房表亲尼克,请他为自己和黛西牵线。盖茨比和黛西终于旧情复燃,谁知黛西却在开车意外撞死汤姆的情妇后拉盖茨比给自己顶罪……
黛西是盖茨比永远也做不醒的梦,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她的脚下,却不知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 媒体推荐
编剧梅尔基奥尔精心地对原著进行裁剪,在一册漫画的篇幅内完整提炼了故事的精华与核心。绘者巴舍利耶同样做到了精炼,他在用画面表达:这个虚荣无情的世界应该走向毁灭。
——法国杂志《世界》
画面很美,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光影和色彩把盖茨比的晚宴描绘得奢靡而梦幻。
——法国文学杂志《阅读》
漫画中的人物对话和分镜没有一个走调的音符,完全符合原著的表达风格。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遗事》,你会想找原著来读,如果你已经读过原著,你会想再读一遍。这难道不是一本改编漫画成功的标志吗?
——法国漫画评论杂志《Zoo》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豆瓣
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
9.5 (8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J.蒙森 译者: 阎克文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内容简介】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界的重要著作。作者蒙森向读者揭示了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他们在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J. 蒙森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沃尔夫冈·蒙森是20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本书德文版甫一出版便在学界掀起巨大波澜,蒙森对韦伯极具争议性的解读,令这本书先是遭到尖锐抨击,之后逐渐获得普遍好评。许多学者赞誉蒙森“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
◆本书是最详实韦伯传记,是了解韦伯生平及其思想的必读书。在这本独一无二的韦伯传记中,读者将发现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这是一本韦伯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史料详实、论述有力的德国政治史。其从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的19世纪末德国讲起,一直叙述到民族复兴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脆弱的“一战”后的德国,几十年间诸多重要的德国政治家如俾斯麦、威廉二世、胡戈·普罗伊斯等轮番上场。
◆本书译者阎克文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中文本译介的专家,从事相关译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阎克文为本书撰写一篇译者序,详细阐释了本书的历史价值以及韦伯的政治使命。
◆特邀著名学者、韦伯研究专家钱永祥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导读将韦伯所处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及其思想对中国目前处境的借鉴意义一一详述,可谓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学者、媒体评价】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韦伯)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
——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尔( Lewis A. Coser)
沃尔夫冈·蒙森详细重建了马克斯·韦伯的政治观点……尽管蒙森打破常规的观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但他在学术史料上全面彻底的挖掘不容置疑。
——《美国社会学期刊》
蒙森这本著作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而在于对散落各处的文献的仔细校订,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从民主和反民族主义者的角度对韦伯突出敏锐批评。
——德国历史学家克洛泽·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
在浩瀚的韦伯二手文献中,认真研究“政治人”韦伯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者,首推蒙森這本经典。
——台湾著名学者钱永祥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我爱天下一切狗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 - 7
本书精选季羡林散文中最深情的42篇文章,“我爱天下一切狗”实际上传达他爱天下一切有情众生。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情且深情的季羡林。季羡林的一生满怀悲悯,无论是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木,哪怕对待无端的孤独寂寞都注入了无限的深情,他用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来爱着这个杂芜的世界。
行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无力和哀凉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唯有用满满的爱来对待生命里所有的遇见。爱尽万物,自在不言!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9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国家与社会革命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思辨的张力 豆瓣
作者: 邓晓芒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通过与中国哲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2020年6月23日 想读
消失的微生物 豆瓣 谷歌图书
Missing Microbes: How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s Fueling Our Modern Plague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布莱泽 译者: 傅贺 / 严青(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申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 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广大的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卫生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或可从中有所借鉴。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男人这东西 豆瓣
男というもの
7.4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渡边淳一 译者: 炳坤 郑成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 2
渡边淳一依据自身亲身观察与体验写的《男人这东西》, 在日本出版后曾引起巨大反响。作者用文学的笔法分析了男人与女人的性心理发育过程,着力探索计策性活动的文学与文化意义,指出泄欲是人逃避不了的事实,人应该发展亦被社会压抑的性。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蕨類圖鑑-台灣三百多種蕨類生態圖鑑 豆瓣
作者: 郭城孟 遠流 2001 - 11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擁有600多種蕨類植物,不但種密度居世界之冠,而且演化上的歧異性也相當高,幾乎涵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類群,還有不少是遠古留存至今的孑遺物種,可說是觀察、了解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闲话闲说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聋哑时代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期,是一生中重要而难忘的记忆,十三四岁,正是叛逆而懵懂的年纪,同时,又是人生中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一个“成长点”,成长的新奇与疼痛让刚刚迈入少年时代的孩子们既无所适从又激动不已。他们被圈在校园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按部就班听老师灌输各科知识,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也是人生中一个“聋哑时代”。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逍遥游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7.4 (91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理想国|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冬泳》之后,班宇最新作品。
收录七篇风格殊异、深具探索性的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更为阔大的文学面貌:干冷枯燥的风,空气里的土与尘,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荡开的地火,不存在的文本,溺水者,迷途者……人物与故事相互嵌套,梦境与隐喻绵延不绝,一切遂变得模糊,如雾中风景。班宇像一位幽暗时代的幸存者,盗取火种、探寻原罪,穿梭于种种混沌难言的人生困境之间,并将之统统引爆,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神谕时刻。
★所有的化身与倒影,皆你我之名姓。
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那些命运与生活里的历险者,栖身于雷鸣,涉水入云,持着烛火夜行,照亮山海与风。同名小说《逍遥游》列《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榜首,获作家李陀长文赞誉:“他把一种十足暧昧的原生态生活原封不动地摆在我们眼前,《逍遥游》让我联想到小津安二郎。”
★为弱小者给予支持,为卑微者延续幻梦。
在盛大的寒冷里,如何保持尊严?被生活击倒之后,还有什么能点亮我们心中的微火?他们渺小、脆弱、几不可闻,又磊落、坚韧、无处不在。那些大时代中艰难挣扎过的印记,那些不可违背的誓言,那些让人恍然出神的魔幻时刻。《逍遥游》所呈现的,是每一个人在俗世生活中的自由渴望,是盛景过后我们的生活正缓缓显露的真实样貌。
★ 在混沌的日常中创造“逃逸空间”,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不可言说的现实。
北方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七篇小说如同时间晶体,折射出丰富面向,充满先锋意味与实验精神。以虚构抵达真实,并在两者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在生活巨大的轰鸣声中,我们经由他的小说列车逃逸到另一时空,那里有遥远的暮星,失败的郁绿,也有明亮的温柔与落寞,人在山林里穿行,拥抱四季,经过河流,只要我们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
《逍遥游》是班宇继《冬泳》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七篇风格殊异、故事时间向度横跨三十年的中短篇作品,呈现出更为开阔丰富的面貌。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他们身陷一片大雾之中,在摇摇欲坠的光芒里,却总想着笨拙起舞。这些故事浸润着社会变迁中人们的阵痛与印记,书写璀璨与暗淡、希望与绝望之间,我们真实的怯懦、渴望、困顿和挣扎。溺水者想要上岸透口气,迷途者等待一个晴夜。暗夜不会永远深不见底,因我们一旦选择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班宇以精湛的叙事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在混沌之中创造出沉静的“飞升时刻”,形成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叙述语调:如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一般,严苛、寒冷而富于诗意。一切凡俗与苦痛在他笔下变得澄澈如冰,开阔邃远。我们也共同听见了那些被历史与日常掩藏的呜咽,并为之停驻片刻。
2020年6月22日 想读
工具,还是武器? 豆瓣 Goodreads
TOOLS AND WEAPONS
作者: 【美】布拉德·史密斯 / 【美】卡罗尔·安·布朗 译者: 杨静娴 / 赵磊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2
【编辑推荐】
1. 在科技的巨大车轮下,我们如何管理越来越强大的科技,避免它作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而这本书,将在世界风云激荡中指出可行的路径与方向。
2. 如果你是科技行业从业者,你需要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产品加一条“安全带”;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与管理者,你需要知道如何正确管理与监管科技行业;即便你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使用者,你也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别全然为外界摆布。
3. 这是微软在全球运行的经验与思考,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借鉴与警醒,更是我们共同思考人类科技,更好驾驭未来的向导。
4. 比尔·盖茨、沈向洋倾情作序、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等人亲自推荐,新书北美一上市,便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内容简介】
当下,科技正处于大迸发时代。新技术的开发、大数据的使用、人工智能的探索等,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如隐私安全、网络犯罪、网络战争、分化的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和科技造成的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
对此,技术的开发者与使用者、全球范围内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用户,应该如何行动,才能正确解决科技行业重大的安全问题,让科技维持工具属性,而不会变成攻击人类的可怕武器?作者站在世界科技巨头微软的“驾驶舱里”,深度思考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带来的希望和风险。面对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作者和他们带领的微软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微软基业长青,迎接未来的挑战与风险,这对全球相关行业都有巨大的警醒和启示意义。
2020年6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