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你的剧本逊毙了! 豆瓣
Your Screenplay Sucks!
7.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M·埃克斯 译者: 周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1 - 9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剧本写作指导书籍,作者融写作课教程之学院派精神与剧本写作之编剧实战经验于一炉,预设出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情境,列举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内的大量剧本实例,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诀窍娓娓道来。从故事本身的构思、人物、场景、结构等元素的营造,到写作过程中格式、设备、改写习惯等要素的罗列,再到卖出剧本时电影业的惯例、习性、“内幕”等特点的大揭露……100 个常见问题,作者均给予解答,涵盖编剧流程方方面面,形式内容,悉皆具备,旨在助各路编剧打造完美剧本,为菜鸟新手答疑解惑,为迷途老马指点迷津。本书语言平实又犀利,其机智与反讽令人忍俊不禁,尽显作者的生猛与老辣。
2016年6月1日 已读
via RED & Fengs。“不要说废话”,如何写对白以及越少越美,印象最深。还有,剧本比较视觉化,尽量让人可以看到,需要明确,同时又不用太明确。
戏剧
此岸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马曳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王微想,美国总是被称为大洋彼岸,现在她是在大洋此岸了。
中文系毕业的王微一举考入哈佛法学院,这真是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样的开头。然而这世界毕竟是公平的,命运给王微打开一扇通往光明前途的门,便也顺手结束了她少年时的恋情。
多年以后王微回想起她和陈正浩的分分合合,确如萧世伯所说:既不单纯,也不勇敢。
从波士顿到纽约,再从律所到投行,王微慢慢从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成长为纽约中城众多金融才俊里的一员。她在此岸收获了事业,友情和相濡以沫的伴侣,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只是当经济下行的周期到来,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方向。王微发现,历史仿佛又在重演……
————————————————————————————————————
编辑推荐:
☆《此岸》是一部未出先火的长篇小说。小说仅凭最初几个章节,便在精英人群高度集中关注的公众号“奴隶社会”一炮而红,成为周末黄金档热门,数万读者每周疯狂追看。
☆《此岸》取材于作者在哈佛法学院求学和中美两地工作的见闻,记录了中美金融圈的生活,以及身为留学生的情感经历。小说在细节上见微知著,情感细腻丰富,让每一个曾经有过海外生活经历,或是曾经面临过与主人公类似的职业与感情冲突的读者,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30万字的篇幅,通过讲述主人公王微从北京高中生到美国投行精英的人生经历,她的朋友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全景呈现大时代背景下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他们的迷惘和困惑,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问和寻求。
☆美国律师的职业身份赋予作者犀利又不乏细腻的语言风格。叙事干脆,直击要害,却又总能在寥寥数语中,让人读出起承转合、风清云淡的慈悲心肠。
————————————————————————————————————
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渡,有人越过小溪,有人越过海洋。
2016年5月25日 已读
后半部分看得比较多,跟陈浩正分手后等等,结尾太弱,中有某些将工作选择(纽约-香港)和二人出国/回国意愿结合的段落比较好。也不可能再看了,就标了吧。
当代长篇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2016年5月3日 已读 只有第二章redesign和最后一章值得看。“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
What Really Matters 豆瓣
作者: Arthur Klein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5
In this mov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volume, Arthur Kleinman tells the unsettling stories of a handful of men and women, some of whom have lived through som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transitions of the turbulent twentieth century.
Here we meet an American veteran of World War II, tortured by the memory of the atrocities he committed while a soldier in the Pacific. A French-American woman aiding refugees in sub-Saharan Africa, facing the utter chaos of a society where life has become meaningless. A Chinese doctor trying to stay alive during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discovering that the only values that matter are those that get you beyond the next threat. These individuals found themselves caught in circumstances where thos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 to them--their desires, status, relationships, resources,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mmitments, life itself--have been challenged by the society around them. Each is caught up in existential moral experiences that define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with an intensity that makes their life narratives arresting.
These stories reveal just how malleable moral life is, and just how central danger is to our worlds and our livelihood. Indeed, Kleinman offers in this book 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ethics, examining "who we are" through some of the most disturbing issues of our time--war, globalization, poverty, social injustice--all in the context of actual lived moral life.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心累得不想给分。说话好啰嗦啊!一个简单的故事能说那么久,简单的意思也不知用简洁的语言带过,总之,可能是欠缺文学性吧,如果能连贯点儿紧凑点儿,这些夹叙夹议的故事看得大概不会这么累人。
人类学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Goodreads 豆瓣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9.0 (24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a series of non-plot-driven autobiographical stories. 每篇开头时都读不进去,像日记,像童年写的絮叨的记叙文,而且每篇角色定位和情节差异还不大……最终让人惊讶的是,不仅读完了,还非常惊叹。这几年读的印象深的短篇小说中,多数以精巧或聪明取胜,这部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情感,从苦闷生活里带去的让人心痛的东西。细腻平实的生活描述与对自然纯粹的爱和怀念,和两代人(或几代人)面对世事不同方向的迷惘,在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中交织达到顶峰。一直在想这篇原文名是the way to Rankin's point 还是Towards Rankin's point,后来发现是The Road to Rankin's Point。
加拿大短篇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 豆瓣
作者: 余中先 编选 2013 - 11
2013年是《世界文学》杂志创刊60周年。《世界文学》杂志将在今年9月举办相关庆祝研讨活动。作为庆祝回溯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主编一套《世界文学》60周年作品精选,作为甲子之年的纪念。《世界文学》60周年精选系列由《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高兴、资深编辑苏玲、秦岚策划编选,共四卷。分别为小说卷、散文卷、评论卷和诗歌卷。
本卷精选了《世界文学》六十年来二十篇经典名家评论,由余中先编选。
2016年4月16日 已读 范小青(意外的相逢)、朱文颖(树林里有两条小路)、毕飞宇(写苔丝)写得不错。另外结实李洱——太坦诚了啊,坦诚即勇敢,而且也非常严肃。值得尊敬。
随笔
小丫林晓梅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秦文君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小丫林晓梅》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的姐妹篇。作品以林晓梅为主人公,充分展示了当代少女所具有的聪慧、生气勃勃、富有个性的特质,抒发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内心深处的隐私和困惑。作品通过林晓梅的心灵史和情感脉络,表达了当代少年的叛逆之痛、成长之痛、独立之痛,并折射出新一代人的道德观、人生观、理想观和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态势。 《小丫林晓梅》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语言幽默诙谐,贴近当代少年的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秦文君说:“但愿读者读罢此书,会心一笑,感悟到艺术的灿烂,生活的力量,人世博大。”
男生贾里全传 豆瓣
8.3 (36 个评分) 作者: 秦文君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 4
男生贾里可不是个平平常常的人物,他的故事真不少!这个大男孩聪颖机智、热情侠义,他周围的伙伴们一个个都不同凡响,经常会做出点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干出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看到他们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
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幅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画面,情节引人,语言幽默,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
女生贾梅全传 豆瓣
7.9 (30 个评分) 作者: 秦文君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 7
内容提要
可爱的贾梅实在是个令人羡慕的女孩。
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这个
看似平凡普通的初中女生,却和她的伙伴们
一起,演绎出一段段丰富多彩又让人感慨万
分的成长故事。这当中,有校园生活的甜酸
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情和
纯洁友谊的渴望……
本书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将
少女微妙的情感变化和跌宕起伏的心灵历
程娓娓道来,刻画出了一个正在逐渐长大的
少女形象。并因此勾勒出一幅幅当代中学
生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秦文君 作家出版社 2000 - 9
初三男生刘格诗自诩倒霉先生;他长着大个子却有着一颗渺小的心;他不喜欢所在的学校,认为那里有许多可笑的事,但却不由自主地维护着学校的荣誉;他非常排斥他的父亲,发誓不做那种暮气沉沉的人,但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与父亲有惊人的相似;他对本校的三位女生怀有单纯的爱慕,但渐渐她们的目光越过了他;他发狂地嫉妒班里的天才学生,最后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正在这时,他遇上了一件可怕的家庭变故,他惊异地发现他的少年时代就这么过去了。小说揭示了青少年成长的痛楚与艰难,思索人类“本心”末泯的苦难感、沧桑感。折射出一代少年的理想观、道德观、价值观……
2016年4月7日 已读 这个必然读过。感觉挺像小学班上的同学。啊,刘格诗是个初三男生呢。
儿童文学 秦文君
小鬼鲁智胜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秦文君 作家出版社 1998 - 2
《小鬼鲁智胜》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续篇。作品以《男生贾里》中的配角鲁智胜为主人公,叙述机灵男生鲁智胜在初二那一年的欢乐与烦恼、挫折与成功。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少年的心理历程,一颗驿动活泼的心以及心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部当代中国少年英雄的喜剧,也是反映中学生现实生活的画卷。作品幽默、诙谐,贴近当代少年的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是一部令人开心,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儿童小说。
调皮的日子 豆瓣
作者: 秦文君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 1
2016年4月7日 已读 据说是小沙和朱多星第一本儿。还有戴萦袅的画!封面上铺面袭来的熟悉,呜呜……
儿童文学 秦文君
年糕包子兄弟和紫苜蓿农场 豆瓣
作者: 秦文君 2001 - 4
看过《调皮的日子》吗?《年糕包子兄弟和紫苜蓿农场》就是《调皮的日子》的续集。那里面的两个小淘气小沙和朱多星在这里悄悄带着金妞去渔村探望爷爷奶奶,结识了年糕、包子兄弟。他们是两个陌生人,并拥有神秘的紫苜蓿农场,那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年糕包子兄弟接纳了这几个新伙伴。然而,大人们发现了这一切……
小说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看看就知道了,好玩儿着呢!书的封面、插图都出自秦文君女儿戴萦袅的妙笔,小丫头长大了画儿画的更好啦!
秃秃大王 豆瓣
作者: 张天翼 2012 - 8
《小布老虎丛书:秃秃大王》内容简介: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叫秃秃宫,秃秃宫里住着秃秃大王。秃秃大王的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一生气牙齿就变得很长很长,一高兴呢,牙齿又变短了。秃秃宫里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宫里还有大臣、狼兵和成千上万的仆人。秃秃大王太坏了,有一天,他和他的大臣把小明的爸爸妈妈、冬哥儿的姐姐抓进秃秃宫去了。一只叫“老米”的猫决定帮着小明和冬哥儿救人。冬哥儿在秃秃宫里碰见了秃秃大王的狼兵代代,代代也很讨厌秃秃大王。这时很多人都赶到秃秃宫来了……聪明的老米是怎么救人的?大家打败秃秃大王了吗?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布老虎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系列,精选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文学家的最杰出的作品,向读者展现经典名作的恒久魅力。《秃秃大王》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之一,备受读者的喜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小人精丁宝 豆瓣
作者: 秦文君 21世纪出版社 1998
秦文君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十六岁少女》《小鬼鲁智胜》等作品计四百余万字曾四十余次获全国及省级以上儿童文学奖其中多次在由小读者投票产生的文学奖中荣获“知音奖”“最受欢迎的作品奖”《宝贝当家》、《家有小丑》等近十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播映另一些作品在海外出版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选刊》主编
长袜子皮皮 豆瓣
9.3 (6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译者: 李之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 3
一位小姑娘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一位财神,壮得像一匹马,他的爸爸是南海一个岛上的国王。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了成年人的意志,不去学校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她花钱买一大堆糖果,分发给所有的孩子,这就是长袜子皮皮。
2016年4月7日 已读
真是经典。如今回忆起儿时读张天翼严文井金近陈伯吹,还有《皮皮》《毛毛》,秦文君梅子涵等,真是好时光。
儿童文学
十二人的信 豆瓣
十二人の手紙
8.4 (5 个评分) 作者: (日)井上厦 译者: 周黎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2 - 4
一部暗藏玄机的书信体小说!日本家喻户晓的剧作大师、大江健三郎挚友井上厦最具特色作品。隐藏在书信背后的出轨、报复、暗恋和阴谋!
● 他是日本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的的“平民剧作家”。
● 他是一位雅俗共赏的大家,他的作品在日本既获得奖赏纯文学的读卖文学奖,又获得娱乐文学的日本SF大奖。
● 本书故事构思精巧,不露痕迹地描绘了十二人的命运,展现了平凡人的不幸和无奈。
● 在这里,用于交流感情的普通书信,成为演绎人物性格及暴露人生秘密的有效媒介。
● 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像是在窥看他人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是日本作家井上厦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全书共十二组书信,折射出十二个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看似毫不相关的十二个人,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着阴差阳错的相遇。
2016年4月5日 已读
没有多少深意,大部分是写信时欺骗或编故事、自己写给自己或写信人疯了的故事(还有聋哑人所以必须要笔谈……这是凑体裁用的吧)。
日本长篇
好色的哈姆莱特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小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3
另类解读经典情色文化,图文再现历代欲望心理。
《好色的哈姆莱特》包括《好色的哈姆莱特》、《画春宫的女人们》、《黄段子和小册子》、《吉吉的身体》等十余篇文化散文。题材另类不羁,文字亦庄亦谐。博学的作者将邀您共游古希腊、古罗马、夜幕下的巴黎街头,从康康舞、希腊古瓶和太阳马戏中读出细节的低语,读出风尚的演变和传承,读出道具不同而欲望如一。关于性,上帝所没有说的,小白将向您娓娓道来。
2016年4月2日 已读
科了一普。
随笔
雨必将落下 豆瓣
Some Rain Must Fall
7.3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米歇尔·法柏 译者: 冯倩珠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米歇尔•法柏的首部作品展示他异常生动的想象力,对语言深沉的爱,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才艺。戏谑好玩却又感动人心,讽刺入骨却又富有人情味,这些故事总能给人以意料不到的共鸣。
法柏的小说是昏暗模糊的,轻松愉快的,脆弱易碎的,辛辣嘲讽的,超越世俗的。这些有趣的特质集合起来使得它们对于英国的短篇小说来说,就像维他命一样富有营养。
——大卫•米切尔(英国作家)
致短篇小说爱好者:你们将看到萨默塞特•毛姆与伊恩•麦克尤恩的风格首次结合,《雨必将落下》是其怪诞又精彩的产出。
——邓肯•马克林(英国作家)
炙手可热的新天才,短篇小说形式的大师。
——《泰晤士报》
法柏的笔触可以由愉悦的描述急转为辛辣幽默的领悟。理智而敏锐……这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天才。——《观察家报》
法柏无所畏惧。上帝、宇宙、爱、卫生棉——无不在其笔下。你几乎能看到他在星空下好奇地思索,他也并不介意把他的思绪告诉你。
——《苏格兰人报》
法柏的首部作品是一块别具一格的美玉,不拘流派,时有惊喜。
——《苏格兰周日报》
2016年3月13日 已读
nothing to remember. 开始思考:是不是英语当代短篇只是为了“去表达什么东西”?没有三个世纪以前的传奇故事了,角色的地位都快消失,只有一些小瞬间,小感悟,everything was tried to catch/get that moment, yo? 在试图表达还表达得不怎么样的文中,这一特点尤其明显。
英国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