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皮囊 豆瓣
No More Than Skins
6.8 (238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2016年3月11日 已读
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的叙述。非常像讲述自己或他人真实故事的豆瓣长文,絮絮叨叨,没有起伏,看不见结尾。既然如此,就写片段式的散文好了(《看见》那种自言自语也行),不要伪装成“故事”。《张美丽》是唯一有了人物的故事,而第二篇母亲盖房子,简直让人恶感丛生:“这就是大写的作。”丝毫无法同情式理解。
碎前故事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徐来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9
果壳网主编拇姬颠覆三观跨界书写
融古典、魔幻、哥特、寓言为一体的魔法之书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块里头带血
建议将#碎前故事#引入分级制度
———————————————————————————————————
徐来(果壳网主编,网名“拇姬”)暌违八年再出新作,以100余篇短小 精悍的天才戏作,向故事之神致敬!精选微博上最受欢迎的“碎前故事”专辑,分为博物、电子志怪、无人生还、小传奇,列王记、神隐等几大门类。主线端庄优雅,副线凶险血腥。有笔记体小说的底子,兼具西方奇幻的范儿,通篇奇思妙想又不乏生动精妙的机锋。
《酉阳杂俎》和《一千零一夜》的混合体,文字女巫安吉拉卡特的灵魂知己。荒诞奇诡,瑰丽飘逸,用煞有介事的口吻说着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刷三观利器。 内文插图精美,双色印刷,封面由知名插画师撒旦君绘制。
“好了,夜已经很深了。说吧,那些在键盘上,在酣梦里,在国王山鲁亚尔的枕边,悉索作响的故事们。”
以100余篇文字描摹想象中的魔幻故事,主线温婉而血腥,副线诡异凶险。有的是在路边小店里听瞎眼的老头说的,有的是故事自己不停地拍打我的颅骨,发出怦怦的声音,指挥着打字的手指。如果这世界只有一个故事,那么就有无数讲故事的人,而志怪故事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块儿里头带血。建议将#碎前故事#引入分级制度。
———————————————————————————————————
如果说有一个人在用纯粹的中国笔记小说笔法,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神,躲在真假难辨的古籍之后,和读者开着煞有介事的玩笑同时却严肃地向博尔赫斯致敬,那么只有一个人:徐来。
——陈垦
徐来的小说证实,解构性地书写历史是营救记忆的最佳策略,因为它能够令那些早已发黄霉烂的岁月,重新散射出趣味盎然的生命光泽。
——朱大可
虚虚实实的叙述描摹,真真假假的旁征博引,死雷活用的译文语调,遍地开花的阅读快感,写的忽忽悠悠,读的飘飘摇摇。
——东东枪
2016年3月11日 已读
“想读”里说“各种杂拌小故事,可能是我想要的风格。”根本不是。大部分都没有意思,想象力也就那样,多数是一些关于语言、身份变换的小把戏。
教学策略 豆瓣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作者: [美]荷烈治(Orlich) / [美]哈尔德(Harder) 译者: 牛志奎 2011 - 4
《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第8版)》第八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学设计基本工具的介绍,主要探讨了制定有效教学计划的基本工具和基础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动态的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如何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评价等。《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第8版)》的特点是深入浅出,一方面从不同学科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理论,吸羧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又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有助于教师掌握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第8版)》每章都提供了逻辑结构图,主要观点、回顾与反思、印刷资料和网络资源,既方便教学又方便自学,对任何学段任何学科的教师或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2016年3月3日 已读 Teaching Strategies。via 曾苏尧做的第一版PD课程,很实用。这本是林珏从清华借的。有英文电子版。
教育学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2016年2月19日 已读
导言、尼采、弗洛伊德。另回顾托克维尔、韦伯、米德与布迪厄。十分简单、平易近人的叙述,表意清晰。
社会学
时间狂想故事集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宝树 2015 - 9
中国出版畅销神话缔造者郭敬明、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最看好的科幻作者
宝树这个名字在科幻界颇具分量,作为天赋惊人、异军突起的科幻奇才,郭敬明和刘慈欣都对其作品做过推荐,对其人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他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想象宏大深邃,文风气势磅礴,而且善于将饱含细腻情感的古典文艺气息,与充满科幻感的诡谲视觉挑战极其巧妙地糅合起来。
而隐藏在看似随意的戏谑之下的,是他对世界的严肃思考、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生命与宇宙终极意义的汲汲探求。一言以蔽之,宝树是个多元化的全能科幻作家。
时间跳跃者、末日旅游团、智力提升、感官直播、超时空角斗……各种奇思妙想的故事在他笔下诞生,让读者随之领略时空幻想的酣畅淋漓。
以时间为终点,展开一系列的轮回、创造、想象、再造,作者用他的天马行空,创造了一个个关于时间的科幻世界,在这些世界中,可以看到世界的重点、宇宙的尽头、人类的发展、宇宙的磅礴。
宝树续写《三体》传奇,成为科幻界瞩目人物后全新力作
科幻奇才宝树曾完美续写了《三体》的传奇,成为科幻界的瞩目人物。
他的故事诡谲变幻回味无穷,为许多读者所深深喜爱。曾获第三届星云奖最佳科幻短篇小说奖银奖,第三届星云奖最佳新锐科幻作家奖银奖。2011年被誉为中国科幻界最受瞩目的新锐作家,2012年、2013年“星云奖”与“银河奖”双料得主,2014年“星云奖”长篇金奖得主
2016年2月13日 已读
《我的高考》结尾(活在不理解的自己中还是不理解的世界中)好,《人人都爱查尔斯》(收看直播/重播)通篇棒——后发现这两篇特别喜欢的,都在探讨“自我”的形成与转型,这个idea也是《时间之墟》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三国献面记》和《第一个时间旅行者》的结尾突转符合传统短篇的设计与trick,没有大的突破;《末日之旅》的结局没看懂。
宝树 科幻
世间的盐 豆瓣
8.2 (96 个评分) 作者: 高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世间的盐》是高军(豆瓣网名:风行水上)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有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他俚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什么都可以拿来写,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他似乎没有什么胆怯的东西,抓过来了就是十分有趣的见识;他兴味起落、挥笔飞白,都是文章,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
2016年2月9日 已读
精彩。尤其喜欢他写身边人的那些篇目,活灵活现,地气直冒,直逼得我目睹自身识见、阅历的浅薄。还喜欢讲读书人的迂气(写小状驱赶隔壁大油烟)和天才卡拉瓦乔的那篇。还有放鹰啦、麻将桌上放电啦等等……三两笔写人,一个字废话都没,像日记那样,舒服,搞笑。
随笔
睡不着 豆瓣
8.7 (63 个评分) 作者: Tango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除了音乐和文字,还有什么能让你感到轻松喜悦,嘴角上扬的?
新浪微博红人TANGO三年来夜夜一幅幽默画,陪伴无数睡不着的人度过无眠之夜。
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坚持,让人在看懂之后会心一笑,成为粉丝每晚必看的治愈源泉。
轻松、温暖、无厘头的奇思妙想,帮你重新发现藏在每个角落的欢乐。
其实,活着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睡不着》作者系微博漫画红人、深夜治愈大师Tango三年心血之作,万千粉丝每晚必看的欢乐源泉。轻松、温暖、无厘头的奇思妙想,带来无限充满乐趣的想象空间,看懂后你一定能会心一笑,发现藏在每个角落的快乐。
成人版《一千零一夜》,都市人解压必需品。
2016年2月6日 已读
有些地方很可爱,又不时让我想起,以前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类似的单格漫画的呀,像什么《儿童漫画》、《幽默大师》,真是经典啊。如今想看都看不到了,漫画杂志都变成了幼稚的comic连载书(呜)
漫画
金翼 豆瓣
The Golden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译者: 庄孔韶 / 方静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5
《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社会学经典著作最新译本首次出版,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读本。
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2016年2月5日 已读
最后几章蛮精彩。中间叙述有些散,没有很好的组织。普及了很多知识比如船运,脱粒。语气真是让人不时觉得很搞笑,但我不太乐意看到“这一事件带来了深远的重大的影响”这样的话。
人类学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4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傅惟慈译月六便。“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a writing full of wit, and so mean. 艺术追求 v. 平凡人的生活,其中张力究竟是否存在?是什么样的?
毛姆 英国长篇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读的时候抑郁了(上周末),不知是否受到本书影响。读完之后Professor Snape也去世了,感到他们有那么一些相像。一个人总会被人喜爱,也有人不喜欢,这是今天的心情。编校质量不行,14章往后错别字、语病明显到让人读不下去。
美国长篇
快思慢想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0 (5 个评分) 作者: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译者: 洪蘭 天下文化 2012 - 10
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
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專文推薦!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
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2016年1月11日 已读
读了大概半年有多。翻译太差了。印象最深的是概率的错觉和两个自我。
心理学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豆瓣
作者: [英] 安德森 译者: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四本著作之一。本书是由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和测量与评价专家对这一经典理论的修订。经典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只对作为教学评估的目标进行了六种掌握水平的分类:修订版则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这样就构成72 种分类的结果。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修订工作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分类学的运用。
总序
译者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
第一章 绪论
一 需要分类学
二 运用我们逐步增加的理解
三 教师作为课程制定者与教师作为课程
第二章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一 目标的结构
二 目标的具体性
三 目标不是什么
四 目标词汇的变化
五 与目标有关的争论问题
六 绪论
第二部分 修订的分类学结构
第三章 分类学表
一 知识维度的类目
二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三 分类学表与目标:用线条图所呈现的概要
四 为什么要进行目标分类
五 多种定义形式的运用
六 结束语:前瞻
第四章 知识维度
一 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区分:四位教师的故事
二 知识的不同类型
三 知识维度的类目
四 反省认知知识目标的评估
五 绪论
第五章 认知过程维度
一 三种学习结果的故事
二 作为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意义学习
三 与保持与迁移有关的认知过程
四 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
五 去情境化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
六 有情境中的教育目标一例
七 结论
第三部分 分类学的运用
第六章 分类表的使用
一 使用分类表分析你自己的工作
二 使用分类表分析他人的工作
三 重新考察分类表
四 目标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五 某些有用的提示
第七章 教学案例介绍
第八章 营养教学案例
第九章 《麦克白斯》教学案例
第十章 18以内加法事实教学案例
第十一章 国会法案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 “火山?在这里?”教学案例
第十三章 报告写作教学案例
第十四章 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
2016年1月2日 已读
案例太复杂,不接地气。分类没有强有力的依据,类与类之间有重叠,且有时人的认知行为并不能被如此彻底地割开。另外翻译太烂了,同一个verb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翻译。英文版太贵,且找不到电子版,于是我们开心地抛弃了它。
教育学
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杨天宏 人民出版社 2005 - 7
这是一部关于1922年年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的理论专著,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以来,随着进化论及科学、哲学的问世,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宗旨的批判宗教神文化的运动在欧美勃然必起,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也续其流、衍其波,发展成一场全国规模的思想文化及政治运动。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 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评价,本书也有缕述。
白刃的海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倪湛舸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看与不看之间,肉与森林有根本的不同,
为了被听见,火车重新燃起松木,
世界正丧失信心,既非瞬间也并不漫长,
背剑者只能赶在第一场雪之前爱国”
本书是青年作家、诗人倪湛舸的全新诗集。全书分为“圣像与偶像”、“熊瞎子与少女搏斗”、“极光处刑,曙光宽恕”、“十七年记”等12辑,每辑包含20首左右的短诗。作者才华横溢,笔法自然,变化多端,用诸多天马行空的隐喻抒发了对生命、世界的观察和体悟,同时亦不失韵律之美,读来引人无限遐想与思索,堪称一部现代诗歌佳作集。
2015年12月30日 已读
“这些年使劲做了好多事,几乎已耗尽力气/转眼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BGM: Dvorak cello concerto & Carol)对她褒扬过多,我还是少说话避免成为一个小脑残吧,哈哈。
倪湛舸
袈裟扣 豆瓣
作者: 夏烈 译者: 金仁顺 魏微 鲁敏 盛可以 乔叶 张惠雯等 2011 - 9
夏烈主编的《袈裟扣——7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是中国部分70后女作家
近三年的作品(中短篇小说)的选集。《袈裟扣——7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中
的这些作品的题材多关于都市,体现中国现代性和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语境
和精神变迁,这些女作家的创获中体现出我国目下都市小说的一个刻度。
2015年12月20日 已读
盛可以骄傲、丰富、直接(真实得刻骨,文风也是最独特);鲁敏喜欢意象,施力有时过重;中篇篇幅实难拿捏,她俩的《袈裟扣》、《取景器》都蛮好,后者我还流了几滴眼泪。孙末乔叶各有所长,金仁顺值得关注:《好运气》、《失语症》(应改为短篇)、《在敦煌》。总结:脱离了六零后的乡镇纪实风气,尚未陷进声色犬马你侬我侬的都市80后缠绵中,有清醒,同时顾盼和张望的,便是70后女作家了。
当代短篇
大设计 豆瓣
The Grand Design
7.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列纳德·蒙洛迪诺 /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2015年12月5日 已读
灵魂收费站读物。大部分东西比较熟悉,追溯到《上帝掷骰子吗》和与noname的若干次聊天。最后的结论呢?
自然科学
原来这是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德] 福尔克•克茨(Dr. Volker Kitz)马努埃尔•图诗(Dr. Manuel Tusch) 译者: 张晏
人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要是有一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自己,那可就太好了——有了思维的“产品说明书”,我们身边的人也会比没有说明书时容易相处得多。克茨和图诗不仅用幽默的文字讲解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还研究了许多心理学规律的有趣根源。其实你每天都能用得上这些日常心理学小窍门,而且通过阅读此书,你也能找到不少终极问题的答案,比如:为什么人不做该做的事,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究竟是差异还是距离会产生美?为什么女人不会停车,而男人无法倾听?我怎么做才能够获得加薪?
2015年12月2日 已读
可能学前班的孩子会接受书中观点,论述实在太本质主义大而化之了,伪科学感扑面而来,对于自证预言强调得过了分,有些值得认同的部分,也跟平时听惯的大鸡汤差不多。因为自己对心理学不了解,所以买来看,看了后,觉得也没什么了解的必要了?不如看知乎和公众号。
心理学
真空家乡 豆瓣
作者: 倪湛舸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真空家乡》是一本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传记:巴塔耶》、《帝国双雄》、《玫瑰是玫瑰是玫瑰是玫瑰》、《牙雕艺人》、《梦见》、《故里》、《新咏》、《隐喻》、《柠檬挽歌》、《消灭》、《短章》、《流亡》、《Das Urteil》、《山居》、《海怪的自戕》、《Chora》、《沧浪》、《凤凰》等作品。
2015年11月28日 已读 大丽菊、矢车菊、鸢尾、铃兰、橡果、苹果花、毛茛、苜蓿……对我来说都没有分别,是激不起任何联想的意象——体验关乎创作和欣赏,意象对诗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本和《白刃的海》几乎同时读,感到恐怖而寒冷,没后者温暖、忐忑、亲。惯用的人称也不一样哦。
倪湛舸
九万字 豆瓣 Goodreads
6.7 (18 个评分) 作者: 叶三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3
南中国九月的一天,九点至午夜,一人,一瓶闻香及初尝超好的红酒,读叶三的九万字,山鬼和树妖弥满房间。文字是一种虚假的材质,码字是一种无用的手艺。在这样一个必须有用的时代,为什么呢?或许因为只有此处可以丧心病狂、失魂落魄。
——冯唐
叶三的文字聪明、刻薄、有灵气、意象跳跃、 自我保护似的回避温暖、开心的时候幽默感一流、幽默的时候骨子里也不开心,这 总让我想起李敖的一句话:优秀的女人都有自毁的倾向。
——罗永浩
叶三这九万字,刻薄要命,深情抵死。我想要警告读者的是,你一定要当心叶三。
——钭江明
2015年11月23日 已读
“少年说再见是真的再见”。小说不如散文,看到作者三十岁附近留下的文字,自忖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会不会抒类似的情,顿时就觉得有点low了……小说中,主人公内心灰暗,外加爆烈(满满的第三者情节和不安全性行为),其实,并没有发现“走得远一些”的东西。
随笔
无声告白 豆瓣 Goodreads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8.0 (39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7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
——————————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詹姆斯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动人的故事,对于生为女儿们的书中女性来说,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差异是人生中的第一道课题。
——《Vogue》

我对《无声告白》爱不释手……伍绮诗的笔触细腻、观察敏锐,对李家每一位成员的描摹,对他们种族差异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及搜寻杀害家中二女莉迪亚真凶的线索,一直读到最后一页,都让我紧扣心弦。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第一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作者乌文•阿克潘

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作品,也是一次对这个混种家庭的深度剖析。伍绮诗的这部处女作,张力十足,余味久久不散。
——《娱乐周刊》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的故事,这还是一个美丽而让人难以忘怀的,讲述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故事。
——《书道》

性别、种族、父母未竟的野心压在子女的肩头,对以上这些,本书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反思……伍绮诗巧妙的、令人信服地揭示,某种程度上,有些误解,永远无法消弭。
——《旧金山记事报》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面。16岁少女的死亡让她的家人们开始怀疑——她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处女作让人想起了《可爱的骨头》。
——《嘉人》

感人至深,大师手笔。伍绮诗没有给她笔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轻松的未来,也没有给她的读者任何虚假的希望。她给的是真实的希望。
——《安娜堡观察员》杂志

冷静,激烈……这个家庭逐步暴露了它深藏的秘密,你不由自主被这一家人深深吸引……
——《密苏里人》

伍绮诗极有技巧,她将这个悲剧的每个微小线头都捡拾了起来,顺着这些线头,牵出了很多秘密,诸多真相纷至沓来,酸楚而最终令人振奋。
——《娱乐周刊》编辑评论语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的第一个章节有些阅读难度,一个家庭的大女儿死了,这个情节,对那些追逐快感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密集而紧凑的各种转折——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彼此都深藏着太多从未诉说的秘密。这绝对是我今年最爱的一本小说。
——美国《大观》杂志
2015年11月21日 已读
兄妹情写得不错。渴望与众不同的妈妈与努力使自己合群的爸爸。对虚构写作训练的“范式”的反思,可以用这本做一个蓝本。据玉横说,作者认为经过训练谁都可以写小说。
美国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