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怕浪费婆婆 豆瓣
作者: 真珠真理子 译者: 蒲蒲兰 二十一世纪 2009 - 7
《怕浪费婆婆》讲述了:读了书名,你肯定就已猜到,怕浪费婆婆一定是位特别爱惜东西、注意节俭的老人。的确,如果看见有人浪费,她可绝不允许。而且她总有各种办法处理那些没有被好好利用的东西,不管是吃剩的饭菜,还是揉皱的纸团……
节约,历来就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怕浪费婆婆》把这个问题讲述得特别生动有趣。本作品的创作源自真实的生活场景,作者用幽默夸张的手法,为我们营造出了阅读的快乐:故事生动,情节紧凑,在起伏回环中一步步引读者走向高潮;出人意料的结尾又令人深思;那句反复出现的“太浪费了”让我们在阅读中享受着童谣一样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婆婆和小男孩的造型以及整部作品的绘画都带有明显的儿童画风格,会让小读者们觉得亲切而又熟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怕浪费婆婆的形象极具特色:旧式的衣服、拢起的发髻、圆圆的老花镜、细细的小拐棍,还有眼角的皱纹、努起的小嘴……俨然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婆婆;她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固执、唠叨、朴实和孩子气……?正是这样一位婆婆,打动了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勤俭节约的观念植入了小读者的内心。
《怕浪费婆婆》表现的是爱唠叨的婆婆和成长中的孩子,反复品味,其中的思考却是留给每一个读者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比以前丰富了许多,那么,生活中一些细小的浪费还值得如此紧张吗?不要忘记,在我们随意扔掉吃剩的食物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面临饥饿;在我们忘记关好水龙头时,那些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家一天只有一杯?生活用水……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勤俭节约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就像怕浪费婆婆念念不忘的那样,节约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而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我们也会为“节约”不断注入新的涵义和活力。
需要特别介绍的是:故事中的“太浪费了”对应原作中的日语单词“もったいない”。它的原?意为“对自然存在的事物和别人劳动的成果抱有珍爱和感激的态度”,接近于英文的“Don't
waste!”随着《怕浪费婆婆》的畅销和“もったいない”根据发音演化为英语的外来语(MOTTAINAI,其观念在西方国家受到关注),怕浪费婆婆已经?走到了许多不同国家的小读者身边。她的故事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懂得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还有一个小小的秘密:你有没有发现这《怕浪费婆婆》的底色很特别呢?原?来,它的制作本身是非常环保的,作者将旧纸袋再利用,把图画在上面,剪下来,再一张张贴到厚纸板上,制成原-稿。看,节约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当我们把那些似乎可以扔掉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时,那种成就感不也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节约不仅会被视为一种观念,一种美德,更会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文化。
那么你呢?《怕浪费婆婆》的读者,你都有什么节俭或变废为宝的好主意?
2015年6月21日 已读
那个小孩儿的神情实在是画得太传神啦!
绘本
Talk Like TED 豆瓣
作者: Carmine Gallo St. Martin's Press 2014 - 3
2015年6月21日 已读
对设计public speaking课与修辞课很有帮助。
非虚构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豆瓣
7.4 (2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在逃亡的路上,我向你奔来。
从天黑到天明又天黑,我跑不过去。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是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文珍最新文集,并得到李敬泽、孟繁华、格非、谢有顺、阿乙、梁鸿等知名作家、学者的鼎力推荐。
文珍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敏感和悲悯,她关注都市普通人群的问题和苦恼、关注爱情风花雪月背后的琐碎与无奈,同时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及困惑,作品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深度和广度。
“那一瞬我就把彼此暗淡无光的前路看了个清楚透亮,得一辈子往前跑,跑下去。停下来,庸碌的生活就会追上来,就会把我们拖入流沙底部。”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是新晋老舍文学奖获得者文珍的最新文集,在这九个故事里,每个人永远都在出演着一场注定失败的戏码,外部有多么丰盛,内部就有多么荒凉。可那些被日常湮没的情意有如沙里藏金,教人欲走还留:即便在竭力挣脱的时刻,即便在最想去死的瞬间。
文珍的小说,就如一首流浪者之歌:深情、苍凉也迷茫;渴望归宿又长久在路上,尽头回望来路,取舍难断意乱情迷。她形而上地写出了80后一代人的心灵面貌——青春也沧桑;同时也呈现了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空灵又悠远。
——孟繁华
作品节奏明快,情感细腻,风格别致。对细节非同一般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
——格非
文珍的小说经验是个体的,感受是细微的,但她对人性境遇的关怀却有宽阔的视野。她以温润、清澈的笔墨,书写爱与欲的种种景观,以日常的细节,描绘内心的皱折,并持续逼问存在中那些暗昩的区域。尤其她近两年的写作,不断地与时代较真,直白但不诛心,柔情而不虚美,这种均衡之美、超拔之志,正成为文珍身上独异于他人的写作品质。
——谢有顺
每句话像海明威一样光明,每句话像张爱玲一样狠。
——阿乙
爱并非只是激情和欲望,也是妥协与忍耐。作者举重若轻,以缜密朴素又极富吸引力的故事写出了爱的辩证法和庸常人生所包含的光亮与意义。
——梁鸿
一个一个的人,只有封闭自己,把自己外部化,把自己的一部分拿出去与人共享,她才能确立起部落的认同;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她被从内部打开,回到她的本心和初心时,她就超越了她的部落,面对天和地,面对普遍的人性。所以,文珍的读者包括她选定的人,也包括那些未被选定的人,比如我。
——李敬泽
沉默 豆瓣
沈黙
8.4 (53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沉默》是日本文学大师远藤周作的经典杰作,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高峰”。此版《沉默》为精装典藏版。
远藤周作是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20世纪天主教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沉默》堪称战后日本文学代表作。(格雷厄姆·格林)
《沉默》这部非同凡响的杰作,忧郁、冷峻、深沉、雅致,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约翰·厄普代克)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筹划23年,投入350万美金,至今仍没找到完美呈现《沉默》的方式!
-----------------------------------------------------------------------------------------------------------------
《沉默》内容简介: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长崎海边的村庄,葡萄牙耶稣会教士洛特里哥偷渡日本,暗查恩师因遭受“穴吊”而宣誓弃教一事,因为这事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不只是个人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欧洲信仰、思想的耻辱和失败。
在传教与寻访的艰难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最终,他仿佛也走过一趟恩师的心路历程,获得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向无边苍穹敞开了心扉……
2015年6月5日 已读
一个parable,现代《约伯记》。故事的结尾和这个人的一生,是容易被忘却的那种,而这,正是《沉默》的题中之义。
日本长篇 远藤周作
奥克诺斯 豆瓣
Ocnos
8.5 (6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译者: 汪天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
《奥克诺斯》是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的散文诗集。流亡国外的诗人追忆童年、秋日和故乡小城,在文字中重构一个透明的世界,达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永恒的渴望。
在西班牙诗坛,塞尔努达的影响足以媲美安东尼奥·马查多和希梅内斯;而本书在《理想藏书》的西班牙文学书单中名列第二位。
“ 西班牙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也是最神秘、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理想藏书》
“诗歌艺术的圣人。”
——哈罗德• 布鲁姆
如果你的母语是西班牙语,那么我向你推荐安东尼奥•马查多、洛尔迦、塞尔努达……
——布罗茨基
很少有这样的现代诗人,无论何种语言,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不寒而栗的体验,当我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出真理的人。
——奥克塔维奥•帕斯
2015年5月25日 已读 翻译略欠火候,布鲁姆也建议西班牙母语者阅读。“一本不分行的诗。”“如同直觉使然,而非某种感知,他平生第一次察觉到自己眼睛所注视的一切的美。随着看见那隐秘的美,一种直到当时他还陌生的孤独感尖锐地滑过他的灵魂,扎了进去。”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川雅之 译者: 王超鹰 / 张迎星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4 - 10
近代扑面而来的西方教育体系和美学理论,早已抑制了我们内心对中国传统审美价值的认知。而黑川先生则运用了“日本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的警语,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重新审视自我内心、开启审美意识的门扉。
2015年5月23日 已读
好看且简洁。“日本人会以非常在乎他人的感受来作为自己的生存标准。对日本人而言,对他人感受的在意,由羞耻心所维持的距离感和协调感是十分重要的。”via 白色的蓝。
哲学 设计
遥远的目光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邢克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这部神话研究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而是要寻找不同神话之间的逻辑规律。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倒数第二篇和讲家庭的部分有趣,其它的读不进。
人类学
有发生过 豆瓣
作者: 寂然 2014 - 8
《有发生过》是澳门作家寂然的小说选集。作者在不同的小说类型努力耕耘,本书的三十余篇作品包罗爱情、政治、悬疑、伦理、校园、寓言、科幻、武侠等等,取材驳杂而展现人心难测、世事无常。作者行文型态多变,深入浅出,始终倾力书写澳门回归前后的社会变迁,记载博彩业一飞冲天之后这个纯朴小城的欲望滋长、纷扰曲折,凭着隽异的写作技巧,描绘出与别不同的一方风景。
2015年5月2日 已读
3.5。澳门当代作家寂然。普遍的毛病是挖掘问题不深,在不该结尾的时候刹住,让人莫名其妙。不过还是有些有意思的作品,比如中篇《有发生过》,短篇《小玩意》。偶得于文学阅览室新书区,地铁上读的。
澳门短篇
美的五次沉思 豆瓣
作者: (法) 程抱一 译者: 朱静 / 牛竞凡 2012 - 6
这是一本堪与朱光潜《谈美书简》媲美的书。
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亚裔院士程抱一学跨东西,在巴黎生活60多年,他结合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以一种跨越东西方的视野,从中国千年的艺术传统出发,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美学理论出发,谈美,谈美与生命存在的内在关联。
《美的五次沉思》是多次相遇的独特生命历程的结果,超越了纯学识的范畴,进入程抱一内心思考的最深处。五次深思都带有口头演讲色彩,螺旋式层层递进。
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已被认定为美的事物之中;它几乎首先在于向美的欲求与冲动之中。它常是一种不期而至的临在。此中精神或心灵的维度因而至关重要。在背后支配着它的乃是博大的生命原则。于是,在所有可能的标准之上,唯一能保证美的真实性的原则应是:顺应“大道”的美才是真美。“大道”么?它是那不可阻挡地朝向开放生命的行进。换言之,它是坚守允诺,保证所有开放可能的生命原则。——程抱一
恶意 豆瓣
悪意
8.7 (71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娄美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恶意》为加贺探案集第四案。
《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甫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面对如此“僵局”,书中究竟藏有何等魔力,让万千读者如痴如醉?
东野圭吾借《恶意》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甫一出版,即迷倒了无数读者,征服了各国评论家。韩国媒体评论:“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日本媒体评论:“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日本亚马逊
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Yes24(韩)
作者一贯精心的作案手法与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时候根本不能转身,不愧为天才作家的杰作。 ——《书の杂志》(日)
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 ——北上次郎(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本结构相当完整的一流杰作,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 ——蓝霄(推理小说家)
2015年4月5日 已读
结构上是模仿松本清张的《等候一年半》,即对完整作案过程陈述的推翻;我觉得这类结构很好,不满足于表面上逻辑的严丝合缝(推理小说)而是深究事理与人心,从而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斩猫的故事很好,让人一直惦在心头,塑造性格上也是有力的。(via 沁云)
东野圭吾 日本推理
红字 豆瓣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周晓贤 / 邓延远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4月4日 已读
高中,浙江文艺版,父母的书。
美国长篇
拉斯普京访谈录 豆瓣
Эти 20 убийственных лет. Беседы с Валентином Распутиным
作者: [苏联] 拉斯普京 译者: 王立业 / 李春雨 2013 - 11
本书是根据拉斯普京与俄罗斯《真理报》资深评论员、记者维克多•科热米亚科延续了20年的谈话录编集而成。围绕着苏联解体20年来俄罗斯社会中的一些事件、人物、文化现象、生活状况,一代文豪拉斯普京以悲剧视角对俄罗斯20年的动荡变化予以了独特的审视,并认定这是“多灾多难、让人痛不欲生的20年”。
本书在俄罗斯出版后,获得了极为强烈的反响,文学界就其政论的“精准与有力”而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手记》和托尔斯泰的《我不能沉默》相媲美;普通读者激赏于书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情评议和对世风日下的大胆鞭挞,争相传阅;评论界的各种评说几乎每日见诸于俄罗斯的各种报刊,并引发了对拉斯普京研究的新热潮。
2015年3月28日 已读
与故土一拍两散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王昭阳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与故土一拍两散》,是一个流浪者和漂泊者的自传体随笔集。80年代,作者前往美国留学,并试图融入美国,在这个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然而,美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天堂,无法满足他对身份的认同、对爱和自由的追寻。自此,他开始自己的“漂泊”生活,“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
作者试图“与故土一拍两散”,在本书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比较中外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具体的人及事物,客观而犀利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故土一拍两散》讨论了诸如精神家园、精英阶层、转型、身份等世人普遍会感到困惑的话题,看似题目很大,却落到细节处,真实而令人信服。
作者在美国生活廿多载,又流浪世界多年,不仅保留了一种汉语写作的能力,而且文字相当精致、干净,这是令人欣慰甚至吃惊的。他的感觉与经验,虽然可能过于人人化, 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至少有助于提醒人们,美国并不是天堂,制度也并非万能。
——何怀宏
2015年3月28日 已读
与刘瑜、林达等不甚接地气的旁观相比,作者的“美国”是流淌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的。他借由人来观照和回忆那个国度。世界的每一寸对他来说,其实都是不同的人的眼神、人说的话、流露的感情。
随笔
大手笔 豆瓣
8.6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松本清张 / (日)宫部美雪 导读 译者: 刘子倩 新星出版社 2012 - 11
《大手笔》是一代宗师松本清张的小说杰作选的第一部。为了向文学大师松本清张致敬,日本文春文库邀请宫部美雪主编并导读一套松本清张杰作选,作为“日本平民作家的代表”、“松本清张的女儿”的宫部美雪,以漫步花径、鲡龙探珠的心境选编了这套松本清张的杰作,并亲自为重要篇章导读。这套书 系的选品从松本清张文学地位、女性犯罪和社会批判等领域的独特视角出发,严选了松本在这些领域的短篇代表作品,在台湾的独步排行榜上力压《白夜行》《姑获鸟之夏》成为年度推理悬疑冠军作品(台湾译名《松本清张短篇杰作选》),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本书主编宫部美雪在评价这套书时说,虽然冠上了主编这个严肃的头衔,但对我来说,这件差事就好比漫步花海般快乐。当我纵身跃入松本清张这个巨人的大脚印里一看,在深度几乎与我等高的脚印中,之间色彩缤纷的花朵肆意绽放。
松本清张说:“我只写我喜欢的故事。”阅读,本就该从心底的喜爱出发。相信通过《大手笔》,松本清张和宫部美雪的创作快乐、阅读体验一一和你分享。
就像抬头便能看见月亮和太阳一般,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一抬头看见的,就是松本清张的那些作品。松本清张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宫部美雪
松本清张雄踞日本畅销作家冠军宝座二十多年,不过“畅销”却不见得等于“受欢迎”,松本清张从来不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作家,因为太过真实,日本人普遍不愿意外人透过松本的笔,来看日本、了解日本。
—— 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 杨照
一个作家大概要经受三种评论,在世时读者的褒贬、媒体的盖棺论定、研究者的历史评价。松本清张说,自己出道晚,剩下的时间全部都用于作 家活动。到1992年去世,40年间写了10多万张稿纸,全集有66卷之多。三十年前读松本清张似乎早了点,大概当下读,正当其时也。
——著名评论家 李长声
松本清张是战后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社会良心”。
——著名东亚问题学者孙柠
日本四十年来出了二十四个首相,可是究竟哪个首相做过了些什么,早就消失在人民的记忆汪洋里,然而松元清张和森村诚一的作品却有如暮鼓晨钟,至今仍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种分别,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于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事,人民是不会忘记。
——安裕
不论如何,只要见到松本清张这个名字,我都会肃然起敬,这是一个大器晚成、尝尽人间冷暖才获得成功的作家,一个被井上靖鄙夷,却艰苦卓绝奋斗的普通人。
——颜强 2012年10月16日《足球周刊》第545期“颜强视点”专栏
大学时代,我读完了松本清张的所有作品,他是影响我创作生涯最深的作家。
——东野圭吾
松本清张是社会派推理小说之父,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在拜读他的作品。
——京极夏彦
我是松本清张的超级粉丝。
——岛田庄司
读了松本清张的作品之后,我才想当推理小说作家。
——西村京太郎
没有松本清张,何谈日本推理?
——午夜文库
2015年3月10日 已读
《某<小仓日记>传》让我有平静和感恩的心情,《删除的还原》让人见识了历史研究和推理小说的完美结合,《真假森林》几乎是颤抖着读完的,是一种类似爬坡样的高潮体验(从没见过这样写艺术创作的,太精彩)。清张不重结尾和解谜,他一直在探索新的创作形式,他写的就是严肃文学。本书所有篇目都很好,宫部美雪的荐言也独到。
日本推理 日本短篇 松本清张
安娜·卡列宁娜 豆瓣
作者: 列.托尔斯泰 译者: 智量 1996 - 7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女人,她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年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而坠入情网。她弃家出走,依依伦斯基而生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抗,然而好景不长,终于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隙,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2015年3月3日 已读
我记得我读的应该是这个版本的,因为封面……当时写了很长的笔记评论却忘了标豆瓣了。都是真性情的人,下次发节选版。
Leo_Tolstoy 俄罗斯长篇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2015年3月3日 已读
[误删,2011年初标的] 去年读的书,实在看不下去……
美国短篇
十一味爱 豆瓣
6.4 (10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
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多以爱情为主题,主人公为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人皆寻常之人,事亦平常之事,但是作者却在平凡场景里,着意描摹出小人物向往幸福的卑微和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
文珍是近年来文学界的后起之秀,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质地上乘,文字晓畅优美,心理描写细致,于微妙处落笔,书写常人看不到或未言说的幽暗之境。而她的文字又绝没有80年代纯文学的“隔离感”,写小说只为“体贴人心”: 褪去了80年代精英分子先锋写作对读者的“启蒙”姿态,亦拒绝与目下浮躁浅薄过度市场化的习气同流。
正如《十一味爱》后记所说:“《桃花扇》唱词道,‘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但愿自己能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
——这暗中有光,热极而凉,先白描出七分世俗情味,又大写意三分魂飞天外,参差对比,互为注解,就是她一直追寻的为文之道。
推荐者:
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她属八〇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的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
——曹文轩
那些被林立的楼宇遮挡、被密集的车轮碾压的爱情,如此琐屑卑微,又如此敏感真切。加之文珍精致的语言,绵延不绝的形象描述,确实好看。
——苏童
读了《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两篇小说,相信许多人会记住这个作者的名字——文珍。《北京爱情故事》既迷离凄婉又匀称纯净,如同一曲忧伤的小提琴独奏……两篇小说均展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南帆
在一个对情感的爆发力、密度、绵延度和后坐力普遍丧失了洞察力的年代,文珍的小说以罕见的耐心和出其不意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细碎的情感所裹挟的隐秘的嗅觉、幽微的欢愉、美好的交错和迷人的尴尬。文珍的这部小说集亦可以看做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深文艺青年情感反思录”。
——胡续冬
2015年2月28日 已读 文珍。《气味之城》等别的一些片段让我想起是否文学创作还是需要生活?广泛的素材、植物和动物,来自生活。另外《中关村》一个29岁女人和22岁修电脑男人的互动很有意思,结尾也不错。
当代短篇 文珍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豆瓣 Goodreads
佛,到底讲了些什么?
8.3 (35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7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2015年2月25日 已读
对我这个佛教白痴来说起到了科普作用,但不知是作者低看了读者的接受力还是畅销书文体的限制,用简化了的理性/非理性、证实/证伪、唯物/唯心等二元论认识范畴来解构某宗教的神学体系,实在是太粗暴了。阅读体验越到后面越差,作者愈发“六经注我”,且连transcendental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
佛教 宗教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豆瓣
僕のなかの壊れていない部分
7.2 (2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白石一文 译者: 陈明姿 / 王忆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村上春树之后日本中生代最重要作家 ,直木奖、山本周五郎奖获得者白石一文畅销代表作
★五月天阿信同名致敬作品灵感之源
★日本畅销作家、电影导演村上龙特别推荐
★渡边淳一、骆以军、林真理子、五木宽之、阿刀田高倾力推荐
★独一无二的白石式寂寞书写:一曲直面生死虚妄的灵欲悲歌 一幅穿透男女爱憎的都市浮世绘
书中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述,是一部敏锐探讨爱与欲、生与死等问题,既声色犬马而又充满哲思的异色小说。
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且家境贫寒的松原直人,成年后过着优渥而醉生梦死的都市生活。他同时与三位女性周旋着:一个是家境富足却欲壑难填的大西夫人,一个是经营酒吧的单身母亲朋美,一个则是貌美又温柔的年轻女性枝里子。这种周旋中既有万种柔情,却亦是孤独彻骨,令直人无法停止追问“生是什么?死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是为了喜欢的人还是追求平凡幸福的生活?人又如何在这冷酷异境继续存在?……”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痛苦追问,亦是一种聊以慰藉的温柔救赎……
总之,此书既有声色情节,亦有温情叹息与动人情愫和深沉哲思,是一部既好看又能发人深省的难得佳作。
2015年2月23日 已读
主人公和我在许多方面,相似度都很高。关于死亡与人间的交往,也说了很多我想过的道理。“对这世界最终造成伤害的是‘追根究底的思考’的衰退,”“最后,我终于了解。简而言之,她什么都不想理解,只想感受。每个人都是如此。”
日本长篇 白石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