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历史并不重复,只是押韵而已。——马克•吐温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结集。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状。
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雳,凭空而来,而回溯历史,有如雾里看花,绝非教科书所灌输的那般简单清晰。历史上称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细究起来,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虽曰国力强大,远人来朝,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集体思想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
收到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览史”“阅世”“观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回放,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都是盛世妖娆、遍地王道,我却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人们总是会热心询问,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更好或更坏?这个问题实属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答案……史事世事如棋局,观棋常语与观棋不语者也许都会自作聪明,却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别想做解说史谜的春秋大梦了。现如今欣逢盛世,心情应该舒畅才对,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的发问。
——杨念群
2014年10月6日 已读 读过了好几个航班,勉强看完,有些篇有点趣,其余看不进。
历史 随笔
少年巴比伦 豆瓣
8.9 (24 个评分) 作者: 路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6
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
我上班下班,我跑来跑去,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写诗,我不怕被人扁,但怕人笑,所以请原谅我的怯懦
我想去远方,可远方太远
我想伏地生活,但心有不安
我在迷雾中穿行
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人,但我知道我不能成为什么人
我只是要拒绝庸常
后来,我明白了年轻时缘何有那么多的时间,像是空虚的情绪,永无尽头
后来,我知道了生活的真相,我不会再去嘲笑一个二十岁的莫名痛哭的少年
臉之書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2 - 1
時光踟躕,被禁錮於此的昔日魅影
那些關於S、C、ㄇ、X君……
我和另一個我的臉的昨日之街
這是「我們」系列的終極收藏。小說家穿梭在現實與夢境之間,未來之城與昨日之街,成為手執密室之鑰的說故事的人,開啟每一道門格放一個故事現場,是一路角色扮串之旅:父親、丈夫、兒子、摯友、作家、鬼魂,是與他(她)君與陌生人與另外的自己的對話者,傾聽與訴說同步運鏡在同一張臉上浮現的百種表情,突兀莫名老逝哀傷甜美血腥不思議的憂傷……
這是你的「昨日之街」
所以你總得有一被隔斷在另一界面的「往事」
像泡水散潰的麥麩餅乾
塊狀裂解漂浮遠去
2014年9月11日 已读 《我们》和这本《脸之书》都翻了,叙述轻松,却过于随意,虚构与非虚构混杂体。语言不工整啊!文笔就更别提了。有语病和表意不清处很多,又是个体校毕业生?
随笔
Autoportrait 豆瓣
作者: Edouard Levé 译者: Lorin Stein Dalkey Archive Press 2012 - 3
In this brilliant and sobering self-portrait, Edouard Leve hides nothing from his readers, setting out his entire life, more or less at random, in a string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Autoportrait is a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exual,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iumph. Beyond sincerity, Leve works toward an objectivity so radical it could pass for crudeness, triviality, even banality: the author has stripped himself bare. With the force of a set of maxims or morals, Leve s prose seems at first to be an autobiography without sentiment, as though written by a machine until,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detail, and the author s dry, quizzical tone, we find ourselves disarmed, enthralled, and enraptured by nothing less than the perfect fiction . . . made entirely of facts.
Today I Wrote Nothing 豆瓣
作者: Daniil Kharms 译者: Matvei Yankelevich Overlook TP 2009 - 6
As featured in "The New Yorker, Harper'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Daniil Kharms has long been heralded as one of the most iconoclastic writers of the Soviet era, but the full breadth of his achievement is only in recent years, following the opening of Kharms's archives, being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translator and poet Matvei Yankelevich, English language readers now have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the prose and poetry that secured Kharms's literary reputationAa reputation that grew in Russia even as the Soviet establishment worked to suppress it. Both a major contribution for American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Russian literature and an exciting discovery for fans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as eclectic as George Saunders, John Ashbery, and Martin McDonagh, "Today I Wrote Nothing: The Selected Writing of Daniil Kharms" is an invaluable collection for readers of innovative writing everywhere.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Matvei Yankelevich
2014年9月2日 已读 The Werld, this and that. disjunction and meaninglessness-making effort. 搞笑与糟读。
Daniil_Kharms 随笔
熬至滴水成珠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池莉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随笔集《熬至滴水成珠》是自《有了快感你就喊》问世3年以来,池莉出版的第一本新书。她在书中记录了普通女人、母亲和作家等不同身份对其日常生活的撕扯,以及她对这种撕扯的平衡。此外,还如实地记录了写作状态中的焦灼与喜悦
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如是我闻及我闻如是。第一部分纪录的是作为普通女人、母亲的池莉在衣食住行、相夫教女生活中的人间烟火,其中池莉对女儿的自由式教育更是体现出了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二部分记录的是作为作家的池莉的阅读和写作,对古今中外作家的个人阅读,写作状态的记录。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四星全给最后两篇《写作状态实录》日记。看池莉写自己写作时的完美状态,“蹦蹦跳跳”,“写作的生活接近于宗教生活”,真是心向往之!另一个感触是,前面的文章口吻实在通俗大众化,想来十九世纪前的人都不会这样写杂文的。“预设读者群希望有人读有人懂”这件事,十足市场经济了。
散文 池莉
旧金山下雨了 豆瓣
作者: 王文华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舊金山是很少下雨的。九二年之前,曾有連續五年的乾旱,然而在九二到九三年之間,卻反常地下個不停。
本書描述年輕一代的華人在晴雨不定的新大陸上祈雨、造雨、淋雨的故事。他們住在美國、想著台灣、夢到大陸。但當舊金山下雨時,三處都不是躲雨的地方。作者以一貫喜劇的手法描寫異鄉人的生活,笑鬧中見真情。
王文华早期的短篇集。比他后来的书好看很多。
内容
本书含有七个故事, 各自独立, 互不相关, 描述了留学生的喜
怒哀乐, 悲欢离合, 包含∶
旧金山下雨了
维多利亚的秘密
艾莉丝的梦游仙境
噪音
斯德哥尔摩效应
与蝙蝠对谈
香蕉美人
2014年8月27日 已读 题材和细节的高度一致性。除了叙述者外,小说与小说间的人物都可互相替代,不立体。是否要表现某一主题或某一情怀,必须牺牲人物的个体性和异质性?《噪音》篇幅短,不错;《香蕉美人》中孤独的大陆女生给人印象深;《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与前天看的The Stanley Parable主旨遥相呼应。
当代短篇
关于小说 豆瓣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2014年8月25日 已读 “《傲慢与偏见》就是曾经大斫大削的……奥斯丁虽然把《傲慢与偏见》称为自己的宠儿,却嫌这部小说太轻松明快,略欠黯淡,没有明暗互相衬托的效果。它不如《曼斯菲尔德庄园》沉挚,不如《艾玛》挖苦得深刻,不如《劝导》缠绵,可是这部小说最得到普遍的喜爱。”
文学 杨绛
巾帼摇篮 豆瓣
作者: 《巾帼摇篮》编委会 2000
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是我国劳工教育史上一枝绽开的奇葩。它在上海,是所有的劳工夜校中,坚持办学、历时最久的学校。它是各方爱国进步力量汇聚、用先进教育思想塑造全面素质新人的学校。它与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同步前进。也可以说,这正是中国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妇女,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自己,学习成长为新女性战士,献身中国人民的大革命,英勇机智、艰苦奋斗,迎来祖国的黎明并成为新社会建设先锋的一个缩影。所以,以“巾帼摇篮”命名本书,是确当的,是符合她们成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Emissaries 豆瓣
作者: Nancy Boyd Womens Pr 1987 - 1
2014年8月4日 已读 从美国派出干事的视角来思考全球性的女青年会工作。语言不太精炼,且有语病,不像学术著作。
历史 基督教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豆瓣
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
7.6 (130 个评分) 作者: [日] 岩井俊二 译者: 张苓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故事发生在田园风景广袤幽静的彼端。默默忍受着同学欺负的莲见雄一,逐渐变得自闭孤僻。他只有在歌手“莉莉周”的歌声里寻求安慰,习惯于在“莉莉周”的网站BBS和别人交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和一个叫“青猫”的ID相遇。随着倾诉的话语愈加痛楚,他们互相安慰,彼此温暖,约定在莉莉周演唱会上见面,那一晚,当莉莉周的音乐响起,在那个现实与虚幻的交叉点上,却爆发成一个残酷的青春物语……
2014年8月2日 已读 少年杀人的故事。高中读。
日本长篇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豆瓣 Goodreads
Comment j'ai raté ma vie
8.1 (1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贝尔当·桑帝尼 文 / [法] 贝尔当·哥地尼 图 译者: 武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一个男人言简意赅描写了自己的人生,长大之前他英俊、应有尽有、从不寂寞,堪称上帝的宠儿,长大之后他丑陋、贫穷、虚伪,过着谎话连篇和庸俗不堪的生活,他是怎样毁了自己的一生呢?
成功和失败、幸福和悲哀,一段有如过山车般的人生。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的人生又应该被定义为“失败”呢?
一则简练而深刻的人生寓言。
上海工人生活研究 豆瓣
作者: 宋钻友 / 张秀莉 2011 - 9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极好对象。上海社科院编著的这套丛书,共有24本,《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为其中之一。早期工人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劳资纠纷和罢工运动上,对工人生活层面却较少涉及。《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从“工人人数、行业及生活基本状况”、“女工与童工的社会生活”和“工人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与上海工人生活”三个专题,来对1843年上海开埠肇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上海工人的生活作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使读者可以藉此对上海工人生活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了解。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Sisters and Strangers 豆瓣
作者: Emily Honi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6
2014年7月27日 已读
a structured but dense writing...读得真累。论点还是清晰的。看这本时,总觉得自己跟当时的女工差不多。
历史
往日琐事 豆瓣
作者: 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 译者: 程麻 2010 - 4
《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是近代一位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生活的回忆录。清朝末年。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与丈夫相继到中国山东胶东地区从事传教工作。夫妇二人在华活动五十余年,携一干同仁身体力行,广为布道。此书即安娜亲身经历之记录,文字朴实,叙事诙谐,配以稀有老照片若干,怀乡恋土之情溢于言表。虽为一家之言,却不失为观察近代西方教会、中外关系乃至中国社会一份难得的真实写照。
出版说明/1
作者的话/1
一 黄县教区
地点与时间/3
方式与原因/10
奢侈的生活/17
众多的困难/21
夏天的烦恼/26
教会的大事/28
二 敞开大门
播种于沃土/35
教徒的婚礼/40
资金与运送/42
中国的家庭/46
麻风病患者/53
讲究好礼仪/55
感恩的日子/62
希望与欣喜/65
新传教士们/67
三 事业进展
黄县的教徒/73
北沟的故事/79
支援与死别/83
平度的迫害/85
欢欣与遗憾/87
发展与分裂/89
去上庄访问/93
更多的感激/95
学校的开创/99
我们的医疗/101
四 战争见闻
日本的进攻/107
挂起星条旗/112
躲过了灾难/116
前进和发展/120
好人与坏人/123
夏季的旅行/126
特殊的问题/127
祈祷的体验/129
男孩的学校/132
生存与死亡/134
五 重大转变
青岛的开埠/139
暗淡的低谷/141
义和团员们/146
神保佑信徒/162
苦尽甜又来/163
相聚在黄县/164
在新的纪元/168
百年深情——代译后记/173
2014年7月21日 已读
十九世纪末,在胶东黄县(今龙口)加入美南浸信会传教事业的安娜的一些回忆。
历史 基督教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豆瓣
作者: 杜维明 2013 - 5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第二部。杜维明70年代初短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1971-1981年转赴伯克利,《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所收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伯克利十年,也是杜维明自动选择了一条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在伯克利执教和研习的十年。
海报:
2014年7月17日 已读 小册子。对“非经体认,不成原则”很赞同。还有,“人类心灵的空虚并不能靠理智所获取的新知识来填补。”一种体验+超越性的宗教/哲学共同体的建立。
哲学 杜维明
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豆瓣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华文出版社 2000 - 1
一天我从外面跑回家,一根辫子齐根给人剪了。“给谁剪掉了?”外婆问,我说:“革命小将!”我又说:“李叔叔穿件新棉衣,爬到对面楼的和平鸽上(李叔叔只有和平鸽一只鸽蛋那么大,要是那和平鸽下蛋的话),跳下来了。” “你也去看了?难怪人家革命小将捉住你剪你小辫子!”外婆说。她拎着剩下的那根辫子,不知拿它怎么办。 ……
2014年7月11日 已读
怎么说呢,读完后情绪很复杂。这是她十多年前的一部小说集,以美国和文革题材为主。印象有:1,老人出现很多,而这是以前我读过的小说中很少涉及或不做重视的,即便那些很重量级的经典作品里,都少有将老人摆上正台或当主人翁般敬起来的,让人倍感疑惑又思绪万千;2,同性色彩的作品们水平参差。同名作品缺憾太多却值得学习,而《白蛇》真是让人久久回味不尽,不仅仙气飘飘文意隽永,还让人有看电影的感觉——这也是以前读小说时没经历过的;3,能闻得到美国创意写作课堂上飘出的匠气。
严歌苓 当代短篇
One More Thing 豆瓣
作者: B. J. Novak Knopf Publishing Group 2014 - 2
B.J. Novak's One More Thing: Stories and Other Stories is an endlessly entertaining, surprisingly sensitive, and startlingly original debut that signals the arrival of a brilliant new voice in American fiction.
A boy wins a $100,000 prize in a box of Frosted Flakes—only to discover that claiming the winnings might unravel his family. A woman sets out to seduce motivational speaker Tony Robbins—turning for help to the famed motivator himself. A new arrival in Heaven, overwhelmed with options, procrastinates over a long-ago promise to visit his grandmother. We meet Sophia, the first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being capable of love, who falls for a man who might not be ready for it himself; a vengeance-minded hare, obsessed with scoring a rematch against the tortoise who ruined his life; and post-college friends who try to figure out how to host an intervention in the era of Facebook. Along the way, we learn why wearing a red T-shirt every day is the key to finding love, how February got its name, and why the stock market is sometimes just . . . down.
Finding inspiration in questions from the nature of perfection to the icing on carrot cake, One More Thing has at its heart the most human of phenomena: love, fear, hope, ambition, and the inner stirring for the one elusive element just that might make a person complete. Across a dazzling range of subjects, themes, tones, and narrative voices, the many piece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like nothing else, but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share the playful humor, deep heart, sharp eye, inquisitive mind, and altogether electrifying spirit of a writer with a fierce devotion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reader.
2014年7月3日 已读
好好看。偶然撞上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中有几个故事特别温暖,聪明和萌。via Book Inc. @ Castro St.
B.J.Novak 美国短篇
100年小說選 豆瓣
作者: 侯文詠(主編) 九歌 2012 - 3
《九歌100年小說選》作家橫越兩岸、跨越世代,囊括地域、親情、都會、武俠等,風格特殊、題材豐富。侯文詠引領我們重新發現,緊扣生活細節創作的小說,是可以回味的、謬趣橫生的,且深刻反映永恆的時代性。
新生代作家令人驚艷。仍就讀師大附中的鍾旻瑞寫〈醒來〉,流洩唯美青春的淡淡哀愁、黃正宇的黑色喜劇〈土匪〉,藉描寫一樁搶案反映出社會現況、還有李桐豪的〈非殺人小說〉、以及包冠涵的〈耳與耳〉,皆有出人意表的成績。
描寫親情、地域、鄉土的傑作,則有謝文賢用鏡子串接三代故事的精采小說〈鏡子〉;還有駱以軍的〈小三〉、袁瓊瓊的〈太陽〉、鍾文音的〈台北發的末班車〉、張英(王民)的〈有塵室〉,皆令人低回不已;重現文壇的蔣曉雲寫〈百年好合〉,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選自大陸作家任曉雯的〈槍聲如雨〉,以及彭寬的〈禁武令〉,則是手法創新,情節引人入勝。
入選作品題材多元且視角廣袤,民國100年,可謂小說豐收的一年。
100年「年度小說獎」得主是吳鈞堯,入選作品為〈神的聲音〉。吳鈞堯以成長的金門作為背景,寫出命運與土地的神祕連繫、人跟神共融的境界,為小說藝術另闢新徑。
全書精選十三篇100年度最好看、最精緻的小說。書末附錄年度小說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歷史作詳細記錄。
2014年6月26日 已读 喜欢《土匪》、《禁武令》、《有尘室》。《非杀人小说》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结尾。
当代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