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雪山飞狐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2008 - 3
《雪山飞狐》的剧情源于闯王李自成亡国后,李麾下的四大侍卫后人——胡、苗、范、田四家争夺宝藏。四家人因误会重重而互相仇杀,祖先积怨,至胡一刀、苗人凤这一代,凤误会父乃刀所杀,欲为父报仇,与刀决一死战。凤兵器被人落毒,刀被凤伤后中毒身亡。刀之子斐长大后又误会父乃凤所杀害,故又找凤为父报仇。恩怨情仇,千丝万缕。
斐勤练胡家刀法欲与凤决一生死战,与此同时斐于闯荡江湖期间,结识了三位不平凡的女子:聂桑青、么一一及苗若兰,三人又竟与胡、苗、范、田四家有关,四人关系开始纠缠不清。"美男配美女,英雄就配侠女"这是理所当然的,胡斐身边美女众多,有的对他情深义重,有的与他生死与共,确实难以抉择。那最后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明未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闯王派三大勇士苗、范、田突围召援,独留第四名勇士胡护驾。当三人返回发现闯王失踪,而胡则成吴三桂鹰犬,逐以胡卖国杀之。其实,胡潜伏吴三桂军中,只为静待时机助闯王再得天下。此后,四家后代便展开连串仇杀,及至胡家第四代胡一刀;刀欲找三家后代言明真相, 因三家后人为争明室宝藏,大打出手,并葬身一冰洞,而未能向他们道出真相。刀唯有将事绩记下封于洞内以警惕世人,然后与爱人郎剑秋退隐江湖。后田家第四代田归农布局令刀与苗家后人苗人凤决战,并暗中下毒杀害刀、秋二人,秋临终前将初生的斐交予忠仆平,著平带斐查明真相。
平误会凤为主谋,逐命斐专心习武代父复仇。斐后与平上路寻凤,途中结识了女扮男装的小流氓么一一,成莫逆。期间,斐更邂逅凤女苗若兰和农女聂桑青,展开一段缠绕不清的恋情……
2014年6月3日 已读
没多好看。《雪山飞狐》的叙事技巧新颖,但漏洞太多;《鸳鸯刀》故事没意思;《白马啸西风》有些伤感,结尾包袱抖太急,叙事风格挺好的,像迟子建写童话。
当代长篇 金庸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2014年5月29日 已读
闪光句子很多。就摘一个:“桃树不说我是创作桃子的 也没有参加桃子协会。”
木心 随笔
连城诀 豆瓣 Goodreads
《素心劍》[sù xīn jiàn] /《連城訣》[lián chéng jué] (1977)
8.0 (94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三联书店 1999 - 4
本部书初发行是以「素心剑」为名,是金庸先生以小时候一段回忆为主而发展出来的故事,疼爱他的家中长工因为冤狱郁郁一生,心中的委屈至垂死才吐露于他。
「连城诀」以一部剑诀及其中的宝藏秘密揭露了人性贪婪的一面,写人的“坏“这本书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狼心狗肺的丈夫,心机深疑心重的师 父,还有逼死自己女儿的父亲……憨直的乡下小子狄云,落入一个个圈套,失去了心爱的师妹,还有对人心的信赖。但是从这本书看来,当坏人也不是都很好过的,像有人半夜梦中爬起来堆尸砌墙,有人为了金银财宝发了狂……撇开这些可厌的事,丁典和凌霜华短暂的绿菊之恋,虽然淡淡如一阵幽香,却是全书最凄美的一段。
2014年5月29日 已读
很好看的小说。前半本读得好慢,雪谷那块儿的剧情十分精彩。这么勾人也许还因为我读前不知剧情。
当代长篇 金庸
起舞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个女人的心声。她将与你一起分享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成长心事以及成长经验。从孩童到结婚,从亲情到爱情,一切女人的体己话,都写在这里。
我相信女人的一生,也要靠某种梦想的鼓励生活下去,这种梦想有时伤害她,有时将她的生活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仍旧是她内心的支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它包括在表达和体会纯真感情时最初的造作。要慢慢等你所经历的生活,来帮你洗去它的铅华。无论用什么眼光眺望镜中的女人,都能发现她有了一种情色的美。那种美是知晓秘密后的默而不宣,是被打碎了什么的释然与放肆。是在泥沼里嬉戏的欢陕与惊慌。因为你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你发现了自己的天性。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有了责任,然后付出,然后才产生爱,就像鲜花是开在泥土里的一样,爱是产生在全力的付出之中。爱情没有了以后才能看出来,你和那个他,是血肉相连了,还是成为陌路。家庭是一个不怎么能讲原则的地方,因为有世界上最混乱也最柔软多变的感情在里面。三十岁以后,那些在你忙于应付的生活里被你向后推去的心愿,在你对时间的惊异里纷纷站了起来。
你遇到的那个人,像一根火柴一样,划亮了你的生命。他让你明白自己的心还可以这样激烈地再跳动一次,你心里还有许多没有被照亮过的柔情,你的生命还可以再次盛开。这个人,你自己,在爱情中,那种孤注一掷,那种火一样的忙乱和失控,还有内心的灼痛,爱情从来就不只是甜美的感情,灼痛必不可少。生活对女人的侵蚀有两种:一种是贪婪和过度,像夜夜出入于晚会;另一种是劳累和磨损,像双手日日在冷水量浸得又红又肿。一个女人四十岁了,在惊艳于生活的同时,已经开始接受生活本来的面目,懂得不向它拼命所要。也许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要,才有了惊艳的喜悦。女人的心思总是百转千回,因为太多太细太难照顾,而让人不免生厌,为了不让人,有时也不让自己生厌,大多数女人都选择了沉默。生活重新造就了你的脸,一张注释着你经历的脸。它与你心里有多少善,有多少恶有关。了解到爱情是会开,也会谢的蛤了,一个女人的态度,并不是释然,而是犹有不甘。她此后的生活,就是在不甘中争取和挣扎,用千百种方式。生活原来是这样此一时彼一时。
慢船去中国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9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
范妮的祖上靠做买办发迹,跟外国人有过不光彩的鸦片和人口贩卖生意,鼎盛时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时代的风云突变,使这个家族渐次没落,虽然他们在最落泊的时候,仍保持着一丝上等人的体面和倨傲,毕竟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于是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范妮身上,费尽心机送她出国。范妮就在整个家族重振家道的期望中跨出国门,以一颗高傲又孤独的心圆她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让范妮备尝艰辛,巨大的空虚感使她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恋爱,然后同样在猝不及防中有了身孕,恰恰是这个意外事故,就轻易击碎了范妮孤傲的外表下敏感柔弱的心灵,她疯了,疯在异国他乡,疯在整个家族落在她瘦弱肩上的不堪重负下,疯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轻若鸿羽的飘渺中……
范妮的故事完结了,但这个家族的故事没有完,妹妹简妮替代了范妮的使命,再赴美国,几年后,她获得了成功。她的角色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她似乎在新的时代里,那么不经意,又那么执拗地重温了她的家族古老的梦想,就像历史的某种巧合,有那么一点欣然,却不无凄凉辛酸。
2014年5月6日 已读
作为桥梁的上海(人)追寻自我的历史。前半段总觉得情感有些夸张,后半段觉得挺写实,读来感同身受。问的是身份认同和时代性的问题。每个留学生心中也许都有个不停摇摆与挣扎的简妮。(吐槽一个:他们家人物名字起得颇搞笑,另外范妮是一个很久不用的英文名,且有他义,作人名不妥。)
当代长篇 陈丹燕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4 (1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韩寒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收录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少说,多做,不解释。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
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
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
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2014年4月29日 已读
博客文结集出书已不厚道,四处搜刮来的访谈和语录再粘粘就更没价值了。
当代杂文 韩寒
小姨多鹤 Eggplant.place 豆瓣
8.4 (8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作家出版社 2008 - 4
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
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2014年4月28日 已读
最后沉没在水样的没有形状的伤怀中,流了好几拨泪。这样丰富又入骨的写实作品,我怎么都读不快。
严歌苓 当代长篇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豆瓣
作者: Not Available (NA) Cherry Lane Music Company 2003 - 9
The winner of six 2002 Tony Awards, including Best Musical, Best Orchestrations and Best Actress (Sutton Foster),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takes us back to the jazz and flappers of the Roaring '20s. Based on the 1967 movie of the same name, which starred Julie Andrews, Mary Tyler Moore and Carol Channing, the Broadway show features new songs, 1920s favorites and tunes written for the film - all of which are featured in our 14-song piano/vocal highlights folio. Also includes a special section of fantastic color photos from the Broadway production, a plot synopsis, show credits, and bios of composer Jeanine Tesori and lyricist Dick Scanlan.
2014年4月25日 已读
剧本总让我想起My Fair Lady,比较传统。shift plot, elements list, tape stage layout等作业。
戏剧
The Skin of Our Teeth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hornton Wilder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3 - 4
A timeless statement about human foibles . . . and human endurance, this beautiful new edition features Wilder's unpublished production notes, diary entries, and other illuminating documentary material, all of which is included in a new Afterword by Tappan Wilder. Time magazine called The Skin of Our Teeth "a sort of Hellzapoppin' with brains," as it broke from established theatrical conventions and walked off with the 1943 Pulitzer Prize for Best Drama. Combining farce, burlesque, and satire (among other styles), Thornton Wilder departs from his studied use of nostalgia and sentiment in Our Town to have an Eternal Family narrowly escape 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Meet George and Maggie Antrobus (married only 5,000 years); their two children, Gladys and Henry (perfect in every way!); and their maid, Sabina (the ageless vamp) as they overcome ice, flood, and war -- by the skin of their teeth.
2014年4月11日 已读
作为1942年的作品,真是too far ahead of time! 有些场景设计、台词等都出离先锋了。读来又自然又无厘头,忍俊不禁。youtube上有费雯丽的版本,让我想起一个好朋友,一阵怀念。
戏剧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8.9 (520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0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
仲夏的一个夜晚,反常的浓雾笼罩在窗户玻璃上,哈利·波特在女贞路4号德思礼家自己的卧室里紧张地等待着邓布利多教授的来访。
哈利不太确定邓布利多是否真的会来德思礼家。邓布利多为什么现在要来看他呢?几个星期之后,他就要返校,邓布利多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哈利六年级的学习似乎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提前开始了……
而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还在接踵而至:邓布利多终于让斯内普教授如愿以偿,任命其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哈利从教室的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邓布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布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布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记忆,揭示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哈利隐隐觉得这一学期期内普教授和马尔福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似乎别有一番隐情,而马尔福更是行踪诡秘……哈利试图揭穿马尔福的阴谋,但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马尔福把食死徒引进学校,斯内普对邓布利多校长举起了魔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8.9 (519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9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五部。
漫长的暑假,哈利·波特被困在女贞路4号,意外地遭到摄魂怪的袭击……逃过一劫的哈利被护送到伦敦一个秘密的地方,在那里他见了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前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卢平、疯眼汉穆迪以及他的朋友赫敏和罗恩。他只是知道邓布利多与凤凰社成员正在加紧秘密活动,以对抗日益强大的伏地魔。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愿向他透露更多的情况……
哈利在茫然与愤怒中来到霍格沃茨,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邓布利多不愿见他,海格不知去向。更糟糕的是,哈利越来越频繁地在梦中看见一道长长的走廊,每当他快要走进长廊尽头的一扇门时,他都会头痛欲裂地从梦中惊醒,觉得自己身体里蠕动着一条大蛇……
魔法部派来了一位专横跋扈的高级调查官,对学校各项事务横加干涉,并最终赶走了邓布利多校长,打伤了麦格教授,整个学校笼罩在一片混乱和压抑之中……
大蛇的影子在哈利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伏地魔走近了哈利……这时,邓布利多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9.1 (557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5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罗恩,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十三年的黑魔标记。哈利的心头笼上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但三个少年依然拥有他们自己的伊甸园。然而,少男少女的心思是那样难以捉摸,三人之间的美好友情竟是那样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渴望与美丽的秋·张共同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但这个朦朦胧胧的憧憬却遭受了小小的失意。他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魔法学生,可不幸的是,哈利注定永远都不可能平平常常——即使拿魔法界的标准来衡量。黑魔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种种暗藏杀机的神秘事件将哈利一步步推向了伏地魔的魔爪。哈利渴望在百年不遇的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三个惊险艰巨的魔法项目,谁知整个竞赛竟是一个天大的黑魔法阴谋。……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9.1 (574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郑须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而且早已听说魔法世界中有一座守备森严的阿兹卡班监狱,里面关押着一个臭名昭著的囚徒,名字叫小天狼星布莱克。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接连结束了十三条性命。不幸的是,布莱克逃出了阿兹卡班,一心追寻哈利。布莱克在睡梦中仍然呓语不休:“他在霍格沃茨……他在霍格沃茨。”
哈利·波特虽然身在魔法学校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一天,布莱克终于站到了哈利的面前……
哈利·波特与密室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9.0 (576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其它标题: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与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父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
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沃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舆洗室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谜又使他煞费苦心:霍格沃茨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沃茨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9.2 (695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苏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秘地出现在姨父姨妈家的门前。哈利在姨父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父和姨妈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一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块头,更是经常对哈利拳脚相加。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碗橱。十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
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信使猫头鹰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以及所有读到哈利故事的人――会觉得永远难忘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着了朋友、学会了空中飞行,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打魁地球,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发现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但是一块魔石出现了,它与哈利的命运息息相关……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7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换来一场决然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重回完满的正五边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 藏它忘却它,把心 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村上春树
------------------- ---------------------------------------------------------------------------------
在名古屋上高中时,多崎作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他们的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也只有他离开名古屋到东京读大学。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对原因没有任何说明。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许久才恢复过来。
十六年来,他们始终没有见面.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弄清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间的变化,以及十六年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伤痛。
2014年4月7日 已读
强烈推荐。近年读过的小说中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属于翻开了就丢不掉的那类。在几位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读来唏嘘,感同身受。赞美村上的细致入微,扫掉许多以往对其作品的成见。
日本长篇 村上春树
弟弟的演奏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朱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为其1996年作品,问世以来首次发行单行本
2014年3月28日 已读
真难看。看了前半本奇怪自己怎么读得那么慢,后来才发现是写得太差了,不仅没情节不引人入胜,而且感觉作者自己也很不耐烦。总之阅读体验不好。
当代长篇
A Drifting Life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Yoshihiro Tatsumi Drawn and Quarterly 2009 - 4
The epic autobiography of a manga master Acclaimed for his visionary short-story collections "The Push Man and Other Stories," "Abandon the Old in Tokyo," and "Good-Bye"--originally created nearly forty years ago, but just as resonant now as ever--the legendary Japanese cartoonist Yoshihiro Tatsumi has come to be recognized in North America as a precursor of today's graphic novel movement. "A Drifting Life" is his monumental memoir eleven years in the making, beginning with his experiences as a child in Osaka, growing up as part of a country burdened by the shadows of World War II. Spanning fifteen years from August 1945 to June 1960, Tatsumi's stand-in protagonist, Hiroshi, faces his father's financial burdens and his parents' failing marriage, his jealous brother's deteriorating health, and the innumerable pitfalls that await him in the competitive manga market of mid-twentieth-century Japan. He dreams of following in the considerable footsteps of his idol, the manga artist Osamu Tezuka ("Astro Boy," "Apollo's Song," "Ode to Kirihito," "Buddha")--with whom Tatsumi eventually became a peer and, at times, a stylistic rival. As with his short-story collection, "A Drifting Life" is designed by Adrian Tomine.
2014年3月18日 已读
辰巳嘉裕自传。后半段略着看的,整体波澜不惊。
传记 漫画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豆瓣
作者: Slavoj Zizek Polity Press 2013 - 9
Where are we today and what is to be done? Slavoj Zizek ponders these questions in this unique and timely book. Based on live interviews, the book captures Zizek at his irrepressible best, elucidating such topics as the uprisings of the Arab Sp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 the rise of China and even the riddle of North Korea. Zizek dazzles readers with his analyses of Hollywood films, Venezuelan police reports, Swedish crime fiction and much else. Wherever the conversation turns, his energetic mind illuminates unexpected horizons. While analyzing our present predicaments, Zizek also explores possibilities for change. What sort of society is worth striving for? Why is it difficult to imagine alternative social and political arrangements? What are the bases for hope? A key obligation in our troubled times, argues Zizek, is to dare to ask fundamental questions: we must reflect and theorize anew, and always be prepared to rethink and redefine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These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conversations, many appearing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offer an engaging and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of our time.
2014年3月17日 已读
思维太跳跃了。访谈集这样口语化的都让人时不时茫茫然,更别提那些著作的无体系无线索了。
Slavoj_Zizek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