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妇女与社会 豆瓣
作者: 李貞德 / 梁其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4
本次所选十二篇论文,在时间上含括自两周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半数则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编者尽量涵盖整个历史时期,尝试呈现各时代妇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来明清史学界著重新史料与新视野的气氛也表现在妇女史的研究上。这二十篇论文中,除两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余皆为近十年内发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这并非编者喜新厌旧,而是最近十年来台湾的妇女史研究蓬勃发展,视角新颖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两篇出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学》杂志、三篇出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较常登载中国妇女史相关论文的刊物情况。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家族与社会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 刘增贵 2005 - 4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家族史研究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所涉极为广泛,大体言,可以从结构、功能、发展三个角度来理解。从结构的研究来看,家族史涵盖了家庭、家族、宗族三个层次,家族的规模、大小、形态、亲属关系与伦理、内部的凝聚力、外部的依付势力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皆属之。从功能的研究言,家族史的研究的重点是由家族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在不同阶段历史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包含家族与政权的关系、社会活动以及其经济功能等问题。从发展的研究看,家族的支分叶佈、断续昇沉、兴衰因缘、发展策略、世丛家风、不同家族间的互动等都是家族史研究的主题。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豆瓣
China and Capitalism
作者: [英] 科大卫 译者: 周琳 / 李旭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皇帝和祖宗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卜永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私人生活的变革》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生存及生存者 豆瓣
作者: 伊曼纽尔·利维纳斯 译者: 顾建光 / 张乐天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 7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 豆瓣
作者: 张乐天 / 徐连明 2011 - 8
《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从个体化的视角全面描述与分析了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转变与重构。亿万农民工的进城让他们离开了自己熟知的家乡,造成了制度性的“脱嵌”以及相伴随的个体化。《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将全面考察在城市生活空间的不同层面中农民工的行为方式,透视农民工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将探讨城市的文化环境对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巨大影响;提供许多生动的案例,通过对于案例的简要点评提示平凡的真理。
2011年10月2日 想读
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 豆瓣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吉拉德·德朗蒂 译者: 李康 北京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参考书,以往的理论手册通常都按思想家和学派分人头叙述,主要侧重介绍,本书写法和编排独特。从不同的传统切入分析,包括了学术传统、国别传统、知识传统、主题和叙述、全球视角等五大部分。分别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梳理社会理论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念。其中国别传统中尤其提到了社会理论中的意大利、西班牙、北欧、中东欧等地域的学术发展,意大利部分强调了社会理论与马基雅维里等古典理论家的学术关联,而中东欧社会理论的进展最近几年逐渐收到学界的密切关注,许多中东欧国家的社会理论研究因其社会背景与中国的相似性,对中国学界更有借鉴价值。 虽然书名为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但是全书并未忽视欧洲以外的社会理论的进展,包括对中国的关注。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主题和理论发展趋势都有涉及。
2011年10月1日 想读
中国土地制度史 豆瓣
作者: 赵冈 / 陈钟毅 新星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目录: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耕地面积之变动
一 度量衡之变动
二 土地清丈与地籍
三 鱼鳞图册之研究
四 土地丈量的方法
五 整理历代耕地统计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
一 历史上的人中统计
二 人口循环的成因
三 人口与耕地的比率
第四章 耕地的分配
一 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
二 历代耕地分配实况
第五章 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
第六章 历史上的经营地主
一 经营地主的演变
二 奴婢、部曲、雇农的身份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之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分与生活
第八章 结语
2011年9月28日 想读
中国封建社会 豆瓣
作者: 瞿同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作者始终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的对象,注意其整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不论我们以为封建社会发生于何时代,崩溃于何时代,此文都不失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概括的描写。详细内容因时代不同或有变更,特征或一般的现象却是不会变的。从这一点来看。这篇论文,是对于研究我国封建制度不无参考价值的。
2011年9月28日 想读
中国制度史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 4
中国制度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把我们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分成十七个题目,自古到今,作了概括而系统的论述。
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必须具僃各種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知识,束则就不可能比较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更不可能作系统的探讨和研究。过去的许多通史,往往对这方面注意不够,不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这种得要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变化。过去一些断代史,往往着重于一代典章制度的论述,而未能同上一代和下一代连贯起来论述。本书主要论述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把社会经济部分,分成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姻和宗教等八个题目;政治部分又分成国体、政体、户籍、赋役、征榷、官制、选举、兵制、刑法等九个题目。这样分成十七个题目,作概括而系统的论述,很便于读者了解各种重要制度的源流和变化。
2011年9月28日 想读
过去和现在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法律出版社 2009
近百年来中国虽然在法律理论和条文层面上缺失主体意志,但在法律实践层面上,却一直显示了相当程度的主体性,今天可以明确并认可这种抉择,而不要陷于完全盲从西方现代主义霸权话语的心态之中。本书提倡实践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那种心态,是为了确立本书所涉及的法律实践所体现的传统法律的现实性以及立法精神上的主体性,由此来探寻中国自己的现代法律。
2011年9月28日 想读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关于中国清代与民国期间的法律与司法实践的研究专著。全书共三部分:导论;第一部,从清代法律到国民党法律;第二部,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的比较。其中,第一部分为三章,介绍国民党民事法律的产生到成形过程,第二部分为七章,从典、田面权、债、赡养、婚姻等几个方面对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第十一章是结论。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回答从清代到1949年,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与不变;二是通过对清代与民国时期司法实践的考察,否定了“好人不见官”的传统看法,明确指出在此期间多数老百姓是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多数县令、法官也是依法行事。
2011年9月28日 想读
责任与判断 豆瓣 谷歌图书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责任与判断》一书完整收录了汉娜·阿伦特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讲演、报告及随笔,由纽约新学院大学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杰罗姆·科恩编辑出版,他曾长期担任阿伦特的助手,是阿伦特和布鲁歇尔夫妇遗稿的保存者。
《责任与判断》集中探讨了与恶的本质及道德抉择相关的基本问题,代表性文章为“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回顾20世纪的多重政治危机,其困难和挑战的核心并不在于人们对道德真相的无知,而是道德真相竟不足以作为标准,指引人们作出判断。道德的崩溃反映出的乃是西方思想传统的大断裂。
本书将再次让读者领略到阿伦特思想的渊博与深刻,及其用哲学思考分析当代政治问题的突出能力。
2011年9月25日 想读
母与子 豆瓣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9
《母与子》是托宾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所收九个短篇小说均围绕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捕捉一个转折性时刻,在那一刻,母与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或者他们对彼此的认识发生改变。托宾细致、优雅、流畅地刻画了各色男女,他们受制于习俗,受制于难以言说的情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许多人无可奈何地陷入了生活的泥淖,别无选择。
一个男子埋葬了母亲,用一夜放纵冲刷内心的悲伤;一位著名歌手征服了满场观众,但无法取悦在场那个多年未见的儿子。而在本书最后可能也是最出色的短篇小说《长冬》中,一个年轻人在大雪覆盖的群山中,搜寻离家出走的母亲。
托宾透过这些故事,准确展现了人的脆弱和渴望,震撼人心,令人难忘。
2011年9月25日 想读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豆瓣
Erlauterungen Zu Holderlins Dichtung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00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内容简介: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2011年9月22日 想读
论反讽概念 豆瓣
Om Begrebet Ironi med stadigt Hensyn til Socrates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汤晨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是文集第一卷,是克尔凯郭尔的博士论文。《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2011年9月22日 想读
古代汉语(上)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郭錫良等 商务印书馆 2000
《古代汉语(上)(修订本)》内容简介:学习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解放后,古代汉语的教与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编写了一些这方面的读物。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组编写了《古代汉语(上)(修订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是一部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多年来在全国高等学校和广大社会读者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又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由于教学的急需,并考虑到社会的要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以往的成就和经验,编写了这部《古代汉语(上)(修订本)》。
2011年9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