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The Genesis of Secrec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Goodreads
The Genesis of Secrec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作者: Frank Kermo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 10
Frank Kermode has long held a distinctive place among modern critics. He brings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 fine and fresh critical intelligence that is always richly suggestive, never modish. He offers here an inquiry--elegant in conception and style--into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 His subject quite simply is meanings; how they are revealed and how they are concealed.
Drawing on the venerable tradition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Mr. Kermode examines some enigmatic passages and episodes in the gospels. From his reading come ideas about what makes interpretation possible--and often impossible. He considers ways in which narratives acquire opacity, and he asks whether there are methods of distinguishing all possible meaning from a central meaning which gives the story its structure. He raise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ngle texts in relation to their context in a writer's work and a tradition; considers the special interpretativ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tries to rel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preter to interpretation more broadly conceived as a means of living in the world.
While discussing the gospels, Mr. Kermode touches upon such literary works as Kafka's parables, Joyce's
, Henry James's novels, and Pynchon's
. By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e has enhanced both fields.
2021年5月20日 想读
轻舔丝绒 豆瓣 Goodreads
Tipping the Velvet
7.6 (6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陈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因为一朵抛掷而来的玫瑰,海滨少女从此远离家乡,追随心爱的男装丽人;
因为一场毫无预料的背叛,演员南希从此堕落沉沦,把自己放逐在伦敦阴暗的街角。
在这部关于情欲也关于自由,关于成长也关于蜕变的小说中,萨拉·沃特斯检阅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剧院文化、男装丽人风潮、女权运动的雏形、贵族的地下情色会所,再现彼时的伦敦百态。
2021年5月8日 想读
房客 豆瓣
The Paying Guests
7.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沃特斯 译者: 刘玉红 / 陈恒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 “维多利亚三部曲”《轻舔丝绒》《灵契》《指匠》作者萨拉·沃特斯最新长篇,简体中文版首次亮相。
☆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小说,获《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盛赞。
☆ 从平淡无奇的楼梯口,写尽爱欲、焦灼与意外的碰撞;从泰晤士南岸的一条街,描摹战后英国百姓群像。
--- ------------
1922年,战后英伦,男丁稀少。
弗朗西丝的兄弟牺牲,父亲去世,仆人离去,原本体面的生活难以维系,她与母亲只得将家中二楼登报租出。年轻的巴伯夫妇搬进她们的家,陈旧的居室换上新颜,寂静的屋子响起派对喧哗,亲密的共处也唤醒了弗朗西丝心底的渴望,当胸口的秘密卸下,灿烂犹如英格兰夏日的恋情不断升温。
然而,一个秋雨夜,一场冲突揭穿温柔表象下的谎言,一条鲜活的生命猝然终止。
这是两人悄悄守护的秘密,当染上血迹斑驳,终是惊动了一整座城。
---------------
沃特斯的新作以一战结束为背景,以真实的犯罪事件为蓝本,娴熟地融入其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与对浪漫激情的描绘。这是继达芙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后又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
——《洛杉矶时报》(LA Times)
一出让人挪不开眼的情节剧,一幅抓住巨变中的伦敦之精髓的绝妙画卷。
——《卫报》(The Guardian)
沃特斯的新作行文细腻动人,让人爱不释手。她对于当时社会的幽微形态极其敏感,时时刻刻抓紧着读者的心弦……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融合浪漫与罪案元素,扣人心弦,读罢让人大呼过瘾。
——“百利女性小说奖”(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评委
也许沃特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她所营造的氛围,她的叙述——严肃的段落、激动人心的情节、喜剧的片段,抑或性感的桥段——没有一丝现代味儿。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一部关于社会焦虑的大师之作……抓出你的倒不一定是情节,这本小说的悬疑故事相对来说并不烧脑,但作者对于细节的惊人笔力让故事逼真异常……绝佳的叙事功力。
——《伦敦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
第一页起就吊足你的胃口……沃特斯最优秀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其类型小说的范畴:无论是《灵契》中对于各种错觉的描摹、《指匠》对于脆弱的刻画、她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揭露,还是她所有作品中未作解释的部分,依我看,都让她比同时代的那些更受到布克奖青睐的作家更胜一筹。至少从现在看来,《房客》是她精湛技艺最杰出的一次展示。我试着寻找作品中我不喜欢的部分,但无功而返。她的下一部作品可能会更棒。但在这之前,读读这本,读读福楼拜,读读左拉吧。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令人拍案。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作者对这本书的创作一定做了大量功课,但我们读来十分畅快,毫不费力。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十分抓人……香艳、细腻。
——《地铁报》(Metro)
让人舍不得放下。
——Glamour
大师之作……沃特斯了不起。
——《尚流》(Tatler)
《房客》的描写如此生动鲜活、令人信服,以至于我读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我自己,而非她笔下的角色们,做出了那些可怕的事情。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这部精彩的小说印证了萨拉·沃特斯在以虚构的笔触为那些逝去的时代以及藏匿的生命做出记录的领域,其地位无人能出其右。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我呼吸急促地飞快看完,一看完,我又把开头美妙的几章重温了一遍。我一般不喜欢历史小说,但这部是个例外。我会过几个月,把书拿来再重温一遍,我肯定,那种阅读的愉悦感不会有丝毫消损。
——卫报(The Guardian)
简而言之,萨拉·沃特斯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星期日快报》(The Sunday Express)
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我被充满磁性的叙事牢牢吸引住了。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2021年5月8日 想读
血清素 谷歌图书 豆瓣
Serotonin
作者: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译者: 嚴慧瑩 麥田 2020 - 8
他是最痛快咒罵這個時代的作家,也是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作家。
法文版首刷320000冊 《屈服》作者韋勒貝克最新爭議之作
繼卡繆之後法國文壇第一人
2020年國際布克獎入圍作品
《時代雜誌》、《衛報》、《旁觀者》等各大國際媒體讚譽
小說家 朱嘉漢 專文導讀
他還想相信幸福,還想要愛,
然而因為血清素過低,悲傷正在慢慢殺死他。
▍書名釋義:什麼是「血清素」?
在人類中樞神經中合成的血清素,其功能包括部分認知能力、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等。當血清素代謝速度過快,或是合成量減少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情緒。本書主角正是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深受折磨。
▍墮落是進行式:小說家朱嘉漢專文推薦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一○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litterateur書系 樹立歐美文學地標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嘉漢(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陳栢青(作家)、陳雪(作家)、陳榮彬(譯者‧作家)、童偉格(作家)、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黃崇凱(作家)、楊佳嫻(作家)、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廖梅璇(作家)、蔡秀枝(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鄧宜菁(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1. 繼《屈服》之後,韋勒貝克以《血清素》中的農民抗爭,再一次與二〇一八年底至二〇一九年初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呼應,儘管許多人認為此書驚世駭俗,也有人認為此書預言了該社會運動的背景與脈絡,是一部精準的社會觀察。
2. 《血清素》甫問世即在法國暢銷,並迅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法國首刷三十二萬冊,短短兩個月狂銷逾二十九萬冊。
3. 本書以白人男性個人性生活的殞落隱喻西方文明的衰落,敘事者以《異鄉人》式的冷酷指出世界的荒謬,對當代歐洲的意識形態,以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嚴苛批評,集詼諧、自嘲、政治不正確,以及存在焦慮於一書。
▍內容簡介
我已知道生命的確是枉然,
藥物無法改變現況,只是帶來安眠,
幫助人活下去,並且自欺欺人……
佛羅倫特是個四十六歲的農業工程師,在農業部任職高階主管,負責歐盟農業計畫的討論折衝。雖然頭銜聽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他知道自己工作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之前毫無意義。
離開早就貌合神離的女友後,他從孕育孤獨的巴黎來到農村,與行跡落魄、以農業為理想的好友重聚。人際關係貧乏、對生命沒有期待,對世間大多數事物沒有共鳴,漸漸只能靠著菸、酒或是抗憂鬱藥度日。當年輕時的理想破滅,在彷彿被世界遺忘的荒涼之中,茫然與憤怒在濃霧中悄然醞釀著讓人不安的氛圍。
本書描寫一個最有道德瑕疵、最擅長激怒讀者的男主角。他曾不止一次接近愛情,但一手搞砸。他無止境地批評所處的世界,卻只是跟著沉淪。他待人疏離又冷漠,毫不客氣地挑戰當代主流社會的信念,也讓始終脅迫人類存有的虛無感無所遁形。此書咸認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以及當代社會「政治認同形同身分認同」的精準觀察。最終,那些儼然挑釁的、讓人皺眉的獨白宛如一面面鏡子,幽幽映照出隱藏在正向積極「政治正確」的口號下,當代社會的焦慮、恐懼、孤獨,以及仇恨……
▍媒體評論
儘管沒有很多讀者能夠擁抱韋勒貝克的世界觀,但這並非我們閱讀韋勒貝克小說的重點。 ―James Walton, 《時代雜誌》(The Times)
韋勒貝克的書寫靈巧而幽默,儘管看起來簡單──有多少小說家能夠讓你連連嘆氣、大笑,然後一直讀下去?作為最了解這個時代、最深切咒罵這個時代,也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小說家,他的名氣絕非空穴來風。―Douglas Murray, 《旁觀者》(The Spectator)
卡通式的暴力、粗俗、乖僻,卻讓人著迷。這本書披著憂鬱的外衣,讓心靈也彷彿被潮濕的衣服包覆著,就像在一場秋季大雨中行走數個小時。―Christian Lorentzen,《書籍平台》( BookForum)
今年沒有任何小說能比《血清素》更貼合時事了。韋勒貝克對愛情和性愛的描繪一向極其直白,他並清楚地揭示,在當今社會中,快樂被簡化為青春肉體和慾望,因而僅僅淪為自由貿易的犧牲品。―David Sexton, 《標準晚報》(The Evening Standard)
韋勒貝克的所有作品都勢必引起浪潮,《血清素》也不例外。這是一部荒涼卻毫不妥協的小說。同時,小說本身所提出的尖銳問題,也讓人感覺到它的重要。―Max Davidson,《星期日報》 (The Mail on Sunday)
《血清素》挑戰其讀者,使他們對那些拒絕「官方憐憫」、於當前政治氛圍中難以引起同情的人保持柔軟的心。這些人包括酪農,以及孤獨的白人男性們。《血清素》如同韋勒貝克的其他作品,有趣、充斥情色場景,而且無理地讓人不敢置信。但這同時也是一本在道德面向上必須嚴肅以對的小說,考驗著我們有多少同理心,是否有可能隨著對象同理心的欠缺而有所改變。──Louis Betty,《洛杉磯書評》(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精彩引文
 我能在孤獨中活的快樂嗎?我不認為。更廣義地說,我能活得快樂嗎?我想這種問題最好避免問。
 對女人來說,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爆發的、天翻地覆的力量。女人身上表現的愛是自然界能看到的最巨大的自然現象,必須戒慎恐懼,這是和地震、氣候極端翻轉同樣格局的創造力道,它會建造出另一個生物系統、另一個生態環境、另一個宇宙。
 男人呢,一開始會比較保留,他讚佩也尊重這種感情上的爆發,但不全然明瞭,覺得搞得天翻地覆有點怪異。但他會慢慢改變,慢慢捲入女人創造出的熱情和愉悅的漩渦,更準確地說,他感激女人的意志,無條件且純然的意志,所以他了解──儘管喜歡陰道經常被插入、最好天天被插是女人的嚴格要求,因為這是一般情況下愛情的表現──這個意志本身是出於絕對的善意。
 轉來轉去好像全都是烹飪節目,烹飪節目成長比率真是嚇人,相對的,大部分電視台不再出現情色節目。法國,也或許整個西方世界無疑正在退化到「口欲期」──這是套用奧地利那個可笑丑角的術語。
 湯瑪斯.曼他自己──這是極為嚴重的一點──也無法逃過對年輕和貌美的迷戀,乃至最終把年輕貌美置於一切之上,置於所有的智力和道德能力之上,說了一大堆之後,面對年輕貌美他也是毫無保留、卑鄙地沉溺其中。因此,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未能提供任何道德上的益處或優化,因為就在同年代,恰恰和湯瑪斯.曼同年代的普魯斯特 在〈重現的時光〉(Temps retrouvé)中以令人讚賞的坦誠結論說:不只上流世界的人際關係,甚至友誼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單純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而且和世人以為的相反,他需要的不是知性的討論,而是「和如花少女淡淡的愛戀」。
▍封面設計概念:設計師/聶永真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出版作品有《Re:沒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
「這次封面使用了正在脫妝溶解的和平符號,喻示在宏觀敘事(Metanarrative)理想主義的面目與信仰之外,實際世界同步運作中的憂鬱的現實、信念的虛無。脫妝和平符號的印刷,刮兩次較厚的手工網印,上下網印的覆蓋面積不同,使視覺上帶著塗料不均的厚度。」
▍延伸閱讀:麥田新書系litterateur
▶為什麼我們讀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時代,
我們卻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生活總困在日復一日的變形記裡,
我們也還是那個無處可去的異鄉人。
和我們一起在歐美重量名家的千言萬語裡跋山涉水,
上個世紀懸而未決的課題,
用一份新時代的閱讀清單面對。
在政治、宗教、性別、文化的精神迷霧裡,
堅持仍以文學為尺標,
全面掃視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神祕的心靈風景。
▶litterateur書系書單
米榭‧韋勒貝克《屈服》
薩爾曼‧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艾希克‧維雅《2月20日的祕密會議》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2020.2021年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定)
米榭‧韋勒貝克《血清素》
霍華‧傑可布森《J的缺席》
薩爾曼‧魯西迪《黃金之家》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最长的一分钟 豆瓣
Long Way Down
作者: [美] 贾森·雷诺兹 译者: 徐涵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2
故事的主人公是住在美国黑人区的15岁黑人男孩威廉,3岁丧父,从小和妈妈、哥哥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这一天,他19岁的哥哥被人枪杀街头。噩耗传来,母亲痛不欲生,威廉也辗转难眠,在他们的世界里,世世代代都传承着三个规矩:不许哭、不许告密、必须复仇。于是第二天一早,他踏进电梯,准备踏上复仇之路,自此,电梯每下一层,都会“走”上来一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然而复仇就能化解他胸口的愤怒吗?
·
一部让人措手不及、振聋发聩的叩问灵魂之作,被誉为“美国近现代几乎从未有过的超现实作品”,直击美国黑人区世代尘封的“顽症痼疾”,扣响世人“亟需关注年轻人心理成长”的警钟。世界需要这本书!
·
诗体小说,320页,271首诗,4100行,紧张的节奏、巧妙的布局、悬念式的结尾,每个字都是作者与悲痛的对抗、与现实的抗争、与希望的交融。
2021年4月26日 想读
Stephen Fry's Incomplete and Utter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豆瓣
作者: Stephen Fry / Tim Lihoreau Pan Books 2005 - 9
Hello, Im Stephen Fry. Now time for the first outing of a brand, spanking new feature here on The Incomplete Utter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putting some unsuspecting figure in music under the spotlight. In his Incomplete Utter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Stephen Fry presents a potted and brilliantly rambling 700-year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Along this musical journey he casually throws in references to pretty much whatever takes his fancy, from the Mongol invasion of Russia and Mr. Khan (Genghis to his friends), the founding of the MCC, the Black Death (which once again became the new black in England), to the heady revolutionary atmosphere of Mozarts Don Giovanni and the deep doo-doo that Louis XVI got into (or du-du as the French would say). Its all hereAmbrose and early English plainsong, Bach, Mozart (beloved of mobile phones everywhere), Beethoven, Debussy, Wagner (the old romantic), right up to the present day. Entertaining and brilliantly written, this is a pretty reckless romp of a history through classical music and much much more.
2021年4月15日 想读
布赖顿棒糖 豆瓣 谷歌图书
Brighton Rock
8.6 (8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 校注 傅惟慈 译者: 姚锦清 / 傅惟慈(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布赖顿棒糖》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黑帮-侦探小说的为外壳,敷演了一出探索罪孽与救赎的精神悲剧。
“我大约十三岁上读的《布赖顿棒糖》。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部严肃小说也可以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历险小说竟也能同时成为深刻的理念小说。”——伊恩·麦克尤恩
2021年4月15日 想读
希特勒金钱 豆瓣
作者: [捷克]拉德卡·德内玛尔科娃 译者: 姜蔚茜 花城出版社 2019 - 5
该作于二〇〇七年获得捷克颇负盛名的Magnesia Litera文学奖。
故事的女主人公吉塔·劳希曼诺娃是一名在捷克生活的德裔犹太人,幸免于难逃出集中营后,她六次试图重回旧日故土,却始终未能成功。在书中,作者用荒诞、冷漠的语言,叙述二战与纳粹的不端行径给民众带来的困苦和人性的伤害。女主人公吉塔1945年离开集中营时,还是个失去父母,失去兄弟姐妹的小女孩。她发现自己实际上已无处可归。纳粹的野蛮远未结束。对于吉塔而言,生活已不再存在对和错这一问题。生存便是一切。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灵魂。吉塔的一生几乎都与死亡捆绑在一起,身份的认知混乱,灵魂的认知混乱。终其一生,吉塔都在寻求回归,回归家园,回归童年,回归开始的平和的命运秩序,然而直至到死亡那一刻的到来,她也无法从中解脱开来。文本以小男孩丹尼斯在自家的园子里挖出了一个骷髅头骨作为开端,这个头骨是属于年轻的安迪——吉塔的哥哥从集中营逃回家园,被侵占了他们家园的人们终结了生命,至此,各方人物粉墨登场,几十年的时间,串联起了集中营的残酷,侵害者为其自身的利益对被迫害者制造的身体、生命与心理的戕害。书本以吉塔的生命与精神救赎为主线,丹尼斯作为正义的“窃取者”的生活轨迹为辅线,两条线索出现的各队人马似乎以独立的个体出现,实则螺旋扭曲地交缠一起,如同书中经常出现的蜘蛛网这一个喻体,分不开,厘不清,没开始,无结束。吉塔从首次回归是从集中营逃出对家园的渴望回归,第二次回归是她从曾经的家园逃离追求生存的回归,接连的几次回归,她从对实体的追求到实现她立一座纪念父亲的碑作为精神的回归,然而始终无法如愿。家园的分崩离析,命运的扭曲,精神的折磨,文本从隐约的呐喊到后的爆发中体现出来的,是关于人性的救赎的方向,吉塔希求得到作为人的正义、尊严的公正对待,而非作为种族、财富、人格附属之上索取的对待,历史的“窃取者”在了解一切内情后相助她完成这一救赎,即便过程困难重重而且并未能达成所愿,她的一生都在乞求脱离物质带来的扭曲了的人性,然而她又必须利用金钱影响下的社会物资能力来夺回失去的一切,金钱的纠葛是命运的死循环。这两个矛盾的对立体,在作为人的这一层面进行的平等对话,关于对纯真生活的奢求的对话,值得回味。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好骨头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加)阿德伍德(Atwood,M.) 译者: 包慧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是一册诙谐机智、独辟蹊径的文集。作者对许多文学掌故(戏剧、神话、童话等)进行了巧妙的改编。比如莎翁的《哈姆雷特》,阿特伍德把话语权交给母后格特鲁德,为“到底谁杀了老国王”给出了新的解答,给予母后崭新的血肉和真切的现实感;作者又让《灰姑娘》里的丑陋姐姐、恶毒后母为自己辩护;让一只灵魂转世的蝙蝠向读者控诉《惊情四百年》的作者斯托克是如何误解了吸血鬼。题材和技巧上都十分“后现代”,语言精致,先锋而细腻,是典型的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
当阿特伍德遇上莎士比亚……,作家颠覆厌女主义的超小说,特别收入作者手绘插图10余幅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文字生涯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21年3月17日 想读
绿眼睛 豆瓣 Goodreads
Marguerite Duras et le cinéma: les yeux verts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陆一琛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经典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激进年代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对谈欧美导演、诗人、思想家
收录家庭私藏珍贵摄影作品、片场剧照、亲笔手稿
直观立体呈现杜拉斯的生活印记与心灵世界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影评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人文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资本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生命。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爱情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时间》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美国电影人。他的工作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本书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本书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信息: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2021年3月16日 想读
朋友之间 豆瓣
BETWEEN FRIEN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annah Arendt and Mary McCarthy, 1949-1975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社 2016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2021年3月15日 想读
背对世界 豆瓣
Der Welt den Rücken
8.2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尔克·海登莱希 译者: 丁娜 / 杜新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
★ 德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埃尔克·海登莱希 的畅销代表作!新近跻身【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在「2月热门图书」夺得“榜眼”位置。
★ 令整个西方社会陷入反思,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家庭与社会。
★ 作家李修文)、《世界文学》主编高兴、作家韩松落、作家张悦然、译者陆大鹏、书评人俞耕耘等激赏力荐!
~~~~~~~~~~~~~
内容简介
“幸福的爱情。是正常的吗?/是严肃的 吗?是有益的 吗?/两个 存活 于自己世界的人/会带给 世界什么好处?”——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因为一对恋人的幸福总是背对世界的。”——罗曼·加里
“你的心别有留恋的地方。”——英格博格·巴赫曼
------
《背对世界》收录了《最美丽的岁月》《银婚》《鲍里斯·贝克尔挂拍时》《一家广播电视台的庆典活动》《卡尔、鲍勃·迪伦和我》《香肠与爱情》《背对世界》等七篇小说。
抛开特定的政治社会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和普通人一般无二,挣扎于亲情与家庭、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之中,历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母女之间的误解与愤懑,夫妻之间激情的褪去,对衰老、疾病的无力抗争,爱情中的得而复失、柳暗花明,信仰的挫败与自我背弃,“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矛盾,以及关于一往无前的岁月的唏嘘。海登莱希以自己的理解,为主人公和读者设想了一种突破僵局的可能。
~~~~~~~~~~~
精彩点评
⊙李修文( 《山河袈裟》作者):
这是十年来我读过最迷人的小说集,这里不仅有冷静的事实和克制的伤感,更有埋伏在层冰之下的热情以及充满怜悯的指认,阅读它几乎是我的秘密节日,它也使我确信:小说大师们所创造的道路依然充满光荣和尊严,严肃的写作依然充满光荣和尊严。是的,埃尔克·海登莱希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 高兴(《世界文学》主编):
在普通人的悲喜间隙中,瞥见世界真实的影子。
------
基本上是自嘲,而不是嘲笑别人,这令埃尔克·海登莱希的长篇大论总是显得很人性。 ——《法兰克福汇报》
这些故事充满人生阅历,却绝不仅仅是些趣闻八卦。 ——《时代》
埃尔克·海登莱希的故事多是“对爱情流放地之细腻、无意,但却敏感的观察”,其中不乏幽默。 ——《法兰克福评论报》
2021年3月11日 想读
夜的命名术 豆瓣 Eggplant.place
Poesia Completa De Alejandra Pizarnik
7.9 (7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译者: 汪天艾 作家出版社 2019 - 10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2021年3月4日 想读
声誉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人们在本雅明死后多年才一拥而来的那些赞誉和崇拜,要是能够分一点到他生前,本雅明就不必如此狼狈一生,也不用四十几岁就绝望自杀于法西边界的比利牛斯山区。当然,能救援他的不直接是声誉,而是声誉带来的可换得的东西:一些钱,或一本护照。诸如此类的故事还能想到许多,比方梵高,还有爱伦·坡。
声誉只是一根绳子,它本身也许毫无价值还带点做张做致,但它系着很多有价值的人和东西。唐诺全新作品《声誉》,这一趟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真正关怀的是声誉如今的模样和处境而已——由财富统治的世界和由权势统治的世界,哪一个是声誉比较困难的当下处境?
认定这是本小册子,把自己限制在一般常识层面上,用常识性材料工作。这回引述的书,像《瓦尔登湖》《基督山伯爵》《高老头》《环游世界八十天》等一般读者尽可能有印象的书。唐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努力把一个个四下散落的常识试着聚拢、连缀起来,填补其间的空白,尽可能夯打结实,并希望它们各自“回到”自己较恰当的位置上。
【编辑推荐】
★“我们时代少有的职业读书人”唐诺全新作品——我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极限的阅读,抵达思维尽头的自由漫谈。声誉、财富和权势,现实人生的三朵雨云,哪个离幸福最近?命盘上熠熠闪光的三个点(科、禄、权)是如何运作的?三者对应的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向度,如何在当代社会冷热消长?读书人唐诺的十七万字“小册子”,谈自由,谈常识,谈货币,谈民主,谈失去的技艺……
★博学清明的智识书写,漫游在交叉小径的阅读密林,把四下散落的常识一一聚拢连缀。颜渊、亚当·斯密、巴尔扎克、梭罗、海明威、博尔赫斯、汉娜·阿伦特、列维–斯特劳斯……身处声誉、财富和权势交错纵横的世界,个人如何辨识、理解与抉择?契诃夫25岁的小说认清声誉活着时的真实模样;《瓦尔登湖》和《高老头》是19世纪关于财富的两个极端实验;马尔克斯以无限封笔展开一次声誉与权势的正面决斗……由财富统治的世界和由权势统治的世界,哪一个是声誉比较困难的当下处境?
★朱天文、杨照推荐,一本在后声誉时代洞察秋毫、拳拳到位的箴言。
2021年3月3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3月2日 想读
沉默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瑞士]马克斯·皮卡德 译者: 李毅强 上海书店 2013 - 10
《沉默的世界》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论著,曾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潮。《沉默的世界》作者马克斯·皮卡德用他富于诗意、激情和真诚的语言阐释了沉默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未被人类自身意识到的沉默本源的认识。
马克斯·皮卡德所著的《沉默的世界》宗旨,是对于现代文明论的一个批判。其中让人体会最深的是对噪音语的批判,反映了媒体语言兴起后促使整个社会空洞化的倾向。书中论及“无线电”的破坏作用,到今天代之而起的便是“电视机”了,其破坏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隔离了人和现实之间的直接联系,使人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以至于人自身的反应有着严重“离人症”(Depersonalization neurosis)倾向。其行为特征便是心理麻木、人格水准的下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感应的路径已经给堵塞了。
2021年3月2日 想读
沉默之子 豆瓣
Children of Silence: on contemporary fiction
作者: (英) 迈克尔・伍德 译者: 顾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全书在导论、余论之外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小说地图”、“其他年代”和“故事与沉默”。伍德在整合当代西方文学的基础上,讨论了从托尼・莫里森到塞缪尔・贝克特,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石黑一雄等11位作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当代文学的兴趣从小说转向故事,即“故事卷土重来了,而且往往出现在小说之中――甚至取而代之”,但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故事没有小说那么挑剔,更欢迎多样性,也不那么执意要从奇幻中筛选出记忆”。言下之意,当代小说的故事特征即是不提供忠告的具有“沉默”特征之类的东西;天堂观念――艺术作品所带来的享受时的乐趣――仍然存在;小说本身也承载了文学批评的功能等等。
2021年3月2日 想读
东方故事集 豆瓣 Goodreads
Nouvelles Orientales
8.3 (36 个评分) 作者: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段映虹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2
凌空捕捉的传说、寓言、道德故事,这本《东方故事集》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犹如一座宏伟宫殿中的一间精巧的小礼拜堂。现实在其中变幻,梦想与神话每一次说着新的语言。故事里的欲望和激情往往出人意表,狂暴而炽热地燃烧,或许因为在这些短小叙事令人赞叹的结构中,这些情感找到了必要的完美反差,瞬间闪耀。
——马蒂厄·加莱(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东方故事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借用东方之壳叙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欧(欧洲人古典概念中“东方世界”)的神话、历史和传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仁慈,蕴含着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希望的力量。她的语言轻逸,节奏不徐不疾,文本富有想象与诗意。
全书插图均由法国著名插画师乔治·勒穆瓦纳根据文本创作,梦幻而空灵,极具东方韵味与艺术价值。
2021年2月22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1年2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