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词家有道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黄志华 / 朱耀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谈。词人在对谈中以创作者第一身,回顾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构思,并分享对于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借此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访谈录”的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七十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九十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二十一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共十六位。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明室 豆瓣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1
《明室:摄影纵横谈》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摄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现象学、二元性、“STUDIUM”和“PUNCTUM”、“STUDIUM”、传递信息、绘画、出其不意地拆除照等。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
命子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10
寫給爸爸、寫給兒子、寫給自己,建構三代人,一個完美,有溫度,香港人的故事三稜鏡,書展大獎得主董啟章最新長篇小說大突破!
這是爸爸的孫子,也是他兒子的書,又成了關於他兒子的父親,也即是他自己的書。
繼《心》、《神》、《愛妻》後,董啟章最平易近人、溫暖、笑中帶淚的作品。
繼《愛妻》探究兩性關係與夫妻婚姻中的愛慾本質及可能,董啟章又一人性關懷力作,從父子相處著眼,書寫父母與子女的角力與期望。
《命子》以父親的角度,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憶錄/生活散文形式,寫父子的相處日常和兩人之間的相互「忍讓」,寫兒子果之執著,為人父母之甜蜜無奈,讀來生動幽默。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則是沒有女兒的作者,透過虛構笛卡兒的人物傳記,想像一個有女兒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則虛構另一個不存在的兒子花的書信,試圖作為真實兒子的對照,也帶入自己孩提時的記憶,作為另一種隱性式父對子的期待。
透過寫實、虛構、再虛構的書寫策略和角度,熔散文和小說於一爐,讓父與子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接通。
董啟章:關於兒子,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
2020年11月24日 想读
曾經 豆瓣 Goodreads
6.4 (5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皇冠出版社 2006 - 7
既是散文集,題材包羅萬有,重溫一遍,那時候對身邊瑣事觸覺特別敏感。請大家認識一下一個初出社會做事並開始在娛樂圈寫歌詞忙得千帆並舉的人,對生活的體驗。讓你了解他所見的世界。這本書是林夕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兩年出版過三本書的結合本,包括《某月某日記》、《即興演出》和《盛世邊緣》。十六年後,再度重生。
2020年11月20日 想读
穿皮大衣的玛利亚 豆瓣
[土]萨巴哈丁·阿里
作者: [土] 萨巴哈丁·阿里 译者: 秦沛 古吴轩出版社 2020 - 7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性情羞涩的土耳其年轻人——莱夫·艾迪芬离开家乡去德国柏林学习手艺,开始新的生活。身处异乡,熙攘的街道、繁荣的艺术景象、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以及灯红酒绿的歌舞厅都令他倍感新奇,却也打破了他对欧洲的一切美好幻想。
一个无所事事的阴天,他偶然走进一个画展,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挂着的画作。在画展大厅靠近门口的地方,莱夫突然停住了,一幅女人的自画像吸引了他的注意。画中的年轻女人穿着皮毛大衣,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在其他女性那里见过的神情。这是一位名叫玛丽亚·普德的年轻画家的自画像,这位画家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她的画作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笔下的圣母玛利亚。
这幅“穿皮大衣的玛利亚”虽然令莱夫·艾迪芬感到好奇,但一想到画中这位不同寻常的女性竟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位不敢冒任何风险的男人便心生恐惧。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日后会与这位画家不期而遇,命运从此改变……
2020年11月18日 想读
百事一代 豆瓣
Generation "P"
作者: Pelevin Viktor. Vagrius (M.) 2003
《百事一代》的背景是蘇聯解體後,俄國意識形態巨變、迅速商業化的新時代,知識分子塔塔爾斯基(Babylen Tatarsky)搖身一變廣告奇才——那不是一夜致富的傳奇,也不是要控訴商業社會荼毒人心,佩列文的想法顯然要複雜得多﹕現實、想像、歷史、宗教在這本小說中穿插拼貼,書中人物都好像不在意什麼,也不拒絕或仇恨什麼,在愛恨消解之中又滲混淡淡的懷舊與焦慮,而廣告標語式的諷刺格言教人讀得不禁會心微笑。
2020年11月14日 想读
叶甫盖尼·奥涅金 豆瓣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8.6 (20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普希金 译者: 智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 3
《名著名译插图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名著名译插图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Swimming in the Dark 豆瓣
作者: Tomasz Jedrowski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0 - 2
Poland, 1980. Anxious, disillusioned Ludwik Glowacki, soon to graduate university, has been sent along with the rest of his class to an agricultural camp. Here he meets Janusz - and together, they spend a dreamlike summer swimming in secluded lakes, reading forbidden books - and falling in love.
But with summer over, the two are sent back to Warsaw, and to the harsh realities of life under the Party. Exiled from paradise, Ludwik and Janusz must decide how they will survive; and in their different choices, find themselves torn apart.
Swimming in the Dark is an unforgettable debut about youth, love, and loss - and the sacrifices we make to live lives with meaning.
2020年11月2日 想读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豆瓣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许翡玎 / 曹丹红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毕希纳全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 译者: 李士勋 /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毕希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以极高的质量在德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总共只有四部: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革命传单《黒森快报》(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也可以称之为浸透政治色彩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他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纲领,对后来的德国传单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豆瓣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8.8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伯恩斯 译者: 李亚萍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 1
你是否总感到焦虑、抑郁、内疚、自卑、孤独、挫折、易怒、躁狂?总感到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致索然?心中 盘踞着悲观绝望,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你很想让自己更理性更开心,但你拖拉,觉得生活没劲;你发现自己习惯逃避;你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常不满意自己;你想摆脱抑郁却无助无望更抑郁。你该怎么办? 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最新完整版)》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
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The Silence Goodreads
Scribner 2020 - 10
From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and essential voices in American fiction, a timely and compelling novel set in the near future about five people gathered together in a Manhattan apartment, in the midst of a catastrophic event.

Don DeLillo completed this novel just weeks before the advent of Covid-19. The Silence is the story of a different catastrophic event. Its resonances offer a mysterious solace.

It is Super Bowl Sunday in the year 2022. Five people, dinner, an apartment on the east side of Manhattan. The retired physics professor and her husband and her former student waiting for the couple who will join them from what becomes a dramatic flight from Paris. The conversation ranges from a survey telescope in North-central Chile to a favorite brand of bourbon to Einstein's 1912 Manuscript o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n something happens and the digital connections that have transformed our lives are severed.

What follows is a dazzling and profoundly moving conversation about what makes us human. Never has the art of fiction been such an immediate guide to our navigation of a bewildering world. Never have DeLillo's prescience, imagination, and language been more illuminating and essential.
2020年10月18日 想读
凡人之心 豆瓣
Any Human Heart
8.1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博伊德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2020年10月15日 想读
白石上的黑石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塞萨尔·巴列霍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苦难根茎上结出的奇异果实 孤独灵魂一生的漂泊与挣扎
陈黎、张芬龄译诗生涯最早致力和最钟爱的拉美现代诗人
《白石上的黑石》选辑秘鲁诗人巴列霍代表作品70首,中译诗选工程前后跨越近40年。诗人的前卫技巧突破了传统语言,在扭曲的意象、断裂的造句后面隐含着热烈而真挚的情感,作品生动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及无理性之社会生活时的荒谬处境。
2020年10月12日 想读
食物与厨艺 豆瓣 Goodreads
9.6 (8 个评分) 作者: 哈洛德·马基 (Harold McGee) 译者: 林慧珍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8
以人类初始的第一口,开启生命之旅。人类是哺乳动物,也就是“吃奶的生物”,就跟所有哺乳动物一样,第一口吃下的食物就是乳。乳是母亲从自己丰富多样、复杂有趣的饮食中所提炼出来的精华,一口便可以吞下。
你知道吗?
——要打出绵密的奶泡,该选用低脂乳还是高脂乳?
——浓稠的蛋清和稀薄的蛋清,哪种比较新鲜?
——又香又浓郁的油鱼是低脂鱼种还是高脂鱼种?
——微波加热究竟会不会有辐射残留在食物上?
奶、蛋、肉、鱼是大自然与厨房的奇妙相遇,为我们带来成长、满足,以及生命的无穷魅力。从人类生命初始的第一口食物谈起,畅谈乳与乳制品、蛋类、肉类、海鲜等荤食,以及烹调方法及相关器具的使用、四种基本的食物分子。
奶——现代人可以充分享用人类千年来的美妙乳制品文化,啜饮牛奶或是舀一匙冰淇淋,可以表现普鲁斯特式的年轻纯真与活力,而品尝一口上好的乳酪,可感受到成熟、满足,以及生命的丰富。
蛋——蛋是大自然以及厨房的惊奇之一。它简单而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日常生活里的奇迹:集合多种营养素,转变成活生生、会呼吸且精力旺盛的生物。蛋已成为一种象征,诉说着动物、人类、神祇、地球,甚至整个宇宙谜一般的起源。
肉——在所有食物中,最受人类推崇的莫过于肉类,与绝大多数的植物性食品相比,动物的肌肉与多脂的骨髓能提供更丰富的能量以及建构肌肉组织所需的蛋白质,且长久以来,人类只要狩猎成功,便会满溢骄傲和感恩之情,大肆庆祝一番。
鱼——海洋浩瀚且古老,是孕育所有生物的“原始汤”,启发人类对万物生灭、形变与重生理论的无尽想象。自古以来,人类取鱼、贝、虾、蟹滋养自身,也仰赖鱼、贝、虾、蟹壮大繁衍:地球海岸沿线堆满着大量的牡蛎与贻贝壳,是无数飨宴的见证。
2020年9月29日 想读
尘埃落定 豆瓣 Goodreads
8.6 (157 个评分) 作者: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3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2020年9月19日 想读
Antkind 豆瓣
作者: Charlie Kaufman Random House 2020 - 5
The bold and boundlessly original debut novel from the Oscar®-winning screenwriter of Being John Malkovich, Adaptation,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and Synecdoche, New York.
B. Rosenberger Rosenberg, neurotic and underappreciated film critic (failed academic, filmmaker, paramour, shoe salesman who sleeps in a sock drawer), stumbles upon a hitherto unseen film by an enigmatic outsider—a film he’s convinced will change his career trajectory and rock the world of cinema to its core. His hands on what is possibly the greatest movie ever made, a three-month-long stop-motion masterpiece that took its reclusive auteur ninety years to complete, B. knows that it is his mission to show it to the rest of humanity. The only problem: The film is destroyed, leaving him the sole witness to its inadvertently ephemeral genius.
All that’s left of this work of art is a single frame from which B. must somehow attempt to recall the film that just might be the last great hope of civilization. Thus begins a mind-boggling journey through the hilarious nightmarescape of a psyche as lushly Kafkaesque as it is atrophied by the relentless spew of Twitter. Desperate to impose order on an increasingly nonsensical existence, trapped in a self-imposed prison of aspirational victimhood and degeneratively inclusive language, B. scrambles to re-create the lost masterwork while attempting to keep pace with an ever-fracturing culture of “likes” and arbitrary denunciations that are simultaneously his bête noire and his raison d’être.
A searing indictment of the modern world, Antkind is a richly layered meditation on art, time, memory, identity, comedy, and the very nature of existence itself—the grain of truth at the heart of every joke.
2020年9月11日 想读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译者: 徐振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
打开安・普拉东诺夫的小说,想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死前一年,即一九六七年抱怨道:“假如像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
普拉东诺夫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在中篇小说《基坑》中,人们的挖掘欲望所通往的是双重的无望:向下的虚空和向上的虚妄。向下的不停挖反而将贫农、中农和出身雇工的无社阶级带入地层深处,带入更黑暗的部分。向上突入即企图在现世的、整个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实现彼岸的千年王国――一座人人即将搬入其中的臆想中的共产主义大厦――其结果却是古拉格集中营。他们不停劳作,共产主义大厦却始终没有建起一砖一瓦,他们拼死拼活所得到的只是越挖越深的基坑。
普拉东诺夫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了那么点戏谑的成分。当人们在乌托邦之梦前,将宗教般的狂热与真理相提并论,当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渴望在真实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像普拉东诺夫这样还能够保持冷静旁观的笔触,至少还能桃亮真实的灯捻,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一些智慧的光。
这是作者的一部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成就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公认。他的叙述十分具有现代意味,简洁中有点戏谑成分。从其叙事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前苏联的历史,比如农业集体化时代。
2020年9月6日 想读
Under the Volcano 豆瓣
作者: Malcolm Lowry Penguin Classics 2000 - 2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 undisputed masterpieces, Malcolm Lowry's Under the Volcano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by Michael Schmidt in Penguin Modern Classics. It is the fiesta 'Day of the Dead' in the small Mexican town of Quauhnahuac. In the shadow of the volcano, ragged children beg coins to buy skulls made of chocolate, ugly pariah dogs roam the streets and Geoffrey Firmin - ex-consul, ex-husband, an alcoholic and a ruined man - is living out the last day of his life. Drowning himself in mescal while his former wife and half-brother look on, powerless to help him, the consul has become an enduring tragic figure. As the day wears on,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Geoffrey must die. It is his only escape from a world he cannot understand. His story, the image of one man's agonised journey towards Calvary, became a prophetic book for a whole generation.
2020年8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