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欺骗 豆瓣
Deception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王维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是的,和情人在一起,日常生活会消退”
《欺骗》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二部。整部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中心人物是一对出轨情侣:我“菲利普”,一个已婚美国作家,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受困于无爱、不光彩婚姻的英国女人。大部分对话发生在“菲利普”伦敦的工作室,在二人做爱前后,对话简洁有力,情色意味十足。这是一部名副其实“有声书”,形形色色的他说与她说,犀利的、温柔的、寻根究底的,人物的过去随着对话深入而变得愈加清晰。在何为事实,何为虚构上,罗斯重施故伎,对话的A面是一对出轨情侣的真实聊天记录,B面是笔记本上虚构的写作素材,是写作者试图和小说里的虚构人物在小说之外发生关系的尝试,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再一次被突破、被模糊。
2020年5月29日 想读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舍斯托夫 译者: 田全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列夫·舍斯托夫编写的《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悲剧哲学的随笔)》是以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书中论述了尼采与陀氏思想 转变“重估一切价值”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陀思妥 耶夫斯基谈论着自己信念的转变,尼采则说要重估一 切价值。实质上,两种说法只是用不同的言辞说出同 一个过程。”而重估价值的结果跌入怀疑主义和悲观 主义的泥潭,由希望之城转入绝望之城,由日常性转入悲剧性。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地球盡頭的盡頭 豆瓣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
作者: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译者: 張茂芸 新經典圖文傳播 2020 - 4
非自然災害(unnatural calamities)接連籠罩,
「凡是讓社會更公正、更文明的舉動,都是有意義的氣候行動。」
踏上世界的盡頭(南極冰原),反而令法蘭岑更珍惜鏡頭之外的畫面,更想擁抱人;
思考地球的盡頭(氣候變遷、物種消失),反讓法蘭岑更關注「具體事物」,
體認到應該要從「可以贏得小小成績」的事情做起。
「我們要一直為地球做該做的事,但同時也要繼續努力拯救你心愛的『具體事物』――它可以是社區、機構、荒野、面臨困境的某個物種。就算這樣的努力只有小小成績,也是一劑強心針。此刻行的善,固然可說是對抗日後酷熱的一種避險措施,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它在當下便成就了善。」(強納森•法蘭岑)
•猶他大學2020年環境與人文關懷獎(Utah Award in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得主
•中文版加收2019年話題專文:〈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25年來,強納森•法蘭岑的小說即使已享譽世界,他「冒險散文家」的身分仍持續不懈地扮演著。在科技成為催化種族仇恨的工具、地球被一連串非自然災害圍攻的此刻,他帶著新的文集回來了,提醒我們這世界有更人道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氣候變遷……我不相信的是一群頭腦清楚的國際菁英,在全球各地的豪華飯店開開會,就能阻止冰帽消融。」(強納森•法蘭岑)
•歐盟下令使用生質燃料,卻導致印尼為了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加快大肆濫伐的腳步。
•許多超大規模再生能源計畫,正在破壞現存生態系。(例如肯亞數座國家公園的「綠」能開發計畫)
•美國奧杜邦學會忽略棲地被破壞等因素,宣稱氣候變遷是北美鳥類的頭號威脅。
氣候變遷無疑是現今地球最大的危機,大到我們不能再假裝它經由調控便能化解。「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指出,要想把上升溫度限制在兩度以內,不僅要逆轉過去三十年來的趨勢,還需要全球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而這需要世上每個造成汙染的主要國家,都推動嚴苛的節能措施,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方面的基礎設施,並全面重整經濟。
這將使不計其數的人面臨重稅,原本的生活型態處處受限,但每個人都得照單全收。大家必須接受氣候變遷造成的現實;必須相信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所採取的非常手段;必須把國家主義、階級、種族仇恨全放一邊;必須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為遙遠未來的世世代代做犧牲。光習慣越來越猛的酷暑、益發頻繁的天災是不夠的,人人永遠得活在這種變化的恐懼中。他們每一天想的不是早餐,而是思考死亡。
「你可以說我悲觀,也可以說我人道主義,但我實在不覺得人性在短期內會有什麼根本的改變。」強納森•法蘭岑如是說道。
「但土壤與水耗盡、濫用殺蟲劑、全球漁場枯竭等問題,同樣需要集體意志來面對,而且這些狀況和碳的問題不同,都是我們有能力解決的事。」(強納森•法蘭岑)
法蘭岑對文學和鳥的愛無比巨大,本書是對這兩個主題的激昂論述。無論談哪一個題目,法蘭岑的散文總是對收到的看法保持懷疑,機鋒凌厲,對自己的失敗也坦言不諱。他對鳥類的報導和思考,既是對牠們的美麗與適應力的感動歡呼,也是一次請大家採取行動的呼籲――拯救我們所愛的一切。
「氣候變遷這場仗,唯獨在你有把握打贏的時候,才有不惜一切投入戰爭的道理。要是你願意承認我們早就吞了敗仗,那除了戰爭之外的各種行動,便有了更重要的意義。」(強納森•法蘭岑)
縱使在步向死亡的世界,仍可以有新的愛不斷萌芽。
媒體書評
法蘭岑總是盡己所能地坦言。他一向如此,直言不諱地提出深刻幽默、冷靜明智的獨道見解。──Don Oldenburg,《今日美國報》
他的文章炫目耀眼,近乎我執地完美。──Lev Grossman,《時代》雜誌
法蘭岑的散文充滿睿智……行雲流水,令人驚喜。──Caleb Crain,《大西洋》月刊
2020年4月21日 想读
鸽子 豆瓣
Die Taube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蔡鸿君 / 张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表现人类生存恐惧的寓言。
深入揭示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局。
20世纪德国最畅销的纯文学小说之一。
约纳丹是巴黎一家银行的守门人,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后,其人变得十分胆小怕事。一天早晨,约纳丹打开房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平淡生活,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却搅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使他产生莫名的紧张、惶恐和绝望。小说以传统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和极尽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迷茫与人生悲剧,以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失去普遍安全感的焦虑和对人类生存所感到的恐惧,以及作者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深沉思考。聚斯金德对挣扎在主流社会边缘小人物心理的洞悉无比精准,凭借娴熟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2020年4月8日 想读
Apropos of Nothing 豆瓣
Apropos of Nothing
9.3 (6 个评分) 作者: Woody Allen Arcade 2020 - 3
Apropos of Nothing i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Woody Allen's life,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nd describes his work in films, theater, television, nightclubs, and print. Allen also writes of his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the loves of his life.
2020年3月26日 想读
末世之城 豆瓣
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韩良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村上春树最喜爱并亲笔翻译其作品的美国当代大师!
保罗·奥斯特版的《一九八四》!
比世界末日更深沉,比冷酷异境更死寂!
令我感到怪异的,
并不是一切都逐渐分崩瓦解,
而是还有那么多事物
依旧存在。
已经有多久了?我来到这里,已经有多久了呢?
为了找寻失踪的哥哥,我搭上一艘船,告别了你,来到这个绝望的所在。时间在这里就像一缕触摸不着的幽魂,我什么也感受不到,除了虚无和哀伤。
我怎么也找不到哥哥,却遇见了哥哥的同事山姆,我们一同追忆往日的时光,也慢慢地爱上了彼此。山姆说有天要带着我逃离此地,重返记忆中的美丽世界……我想那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承诺,也是我所愿意相信的一切。
你知道吗?我可以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正逐渐分崩瓦解,同时又确信还有什么依旧存在。所以我必须写这封信给你,当此城不复存在,当记忆消逝无踪,我相信你永远都会保留我的只字片语——关于我这么努力存活的具体证据……
《末世之城》是保罗·奥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运交响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个宛如绝境的孤城,在机缘巧合下,经历了一连串关于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失去与存在的生命难题,也在这段最幽暗的时光中,认识了最勇敢、最真实的自己……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兰斯顿·休斯诗选 豆瓣
Selected Poems of Langston Hughes
作者: [美] 兰斯顿·休斯 译者: 邹仲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兰斯顿•休斯(1902-1967),现代美国杰出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中坚人物,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享有了“哈莱姆桂冠诗人”的美誉。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诗集从休斯的860首诗作中选取了200余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可读性与收藏性之间取得一个较好的平衡。
2020年3月12日 想读
Sister Outsider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Audre Lorde Crossing Press 2007 - 8
SISTER OUTSIDER presents essential writings of black poet and feminist writer Audre Lorde, an influential voice i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this varied collection of essays, Lorde takes on sexism, racism, ageism, homophobia, and class, and propounds social difference as a vehicle for action and change. Her prose is incisive, unflinching, and lyrical, offering a message of struggle but also of hope?one that still resonates with us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This commemorative edition is, in Lorde's own words, a call to ?never close our eyes to the terror, to the chaos which is Black which is creative which is female which is dark which is rejected which is messy which is. . . .?
2020年3月8日 想读
消解性别 豆瓣
Undoing Gender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郭劼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1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2020年3月8日 想读
阿道尔夫 豆瓣
ADOLPHE
作者: [法] 贡斯当 译者: 黄天源 漓江出版社 2019 - 5
人生漫旅,好书伴你。
宝物压舱,好货沉底。书虽曰旧,读之弥新。
《阿道尔夫》最新修订本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心里分析小说的发端
普希金为其倾倒 冰心亲笔题签
本书被誉为妇女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出身上流社会的阿道尔夫受虚荣心驱使,热烈追求P伯爵的情妇爱蕾诺尔,终使她堕入情网并抛家弃子与之厮守。讵料阿道尔夫逐渐厌倦情感深笃的羁绊,试图谋求解脱,致使爱蕾诺尔抑郁而终。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世界的态度与遭遇,揭示了社会与人心的病态,赞颂真挚爱情和真诚人性的同时,深刻鞭挞虚伪与阴谋。
因其引人入胜、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200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2020年3月8日 想读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2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2020年3月5日 想读
镜中的孤独迷宫 豆瓣
8.4 (13 个评分) 作者: 范晔(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 - 1
本书集中编选了一批拉美文学中尚未受到国人注意的精粹作品。
拉丁美洲说西班牙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加上说葡语的巴西,从殖民地巴洛克时期到“文学爆炸”,几个世纪的辉煌,名家名作灿若星河。这本书无意展现拉美文学史的全景,只希望为汉语读者提供机缘来邂逅拉美文学中些许尚鲜为人知的吉光片羽。其中选入的作家作品对国内读者虽较为生疏,但其已在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值得我们关注。
魔幻现实主义曾经为拉美文学赢得了空前的关注,但丰富多姿的拉美文学也不是一个标签所能涵盖。本选集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在尝试向读者展现拉美文学于“魔幻”之先、“魔幻”之外的一些风景。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根本恶 豆瓣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译林出版社 2015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2020年2月21日 想读
空翻 豆瓣
宙返り
作者: 大江健三郎 译者: 楊偉 自由之丘 2020 - 1
救世主究竟是真是假,誰又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呢?
存在主義作家、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靈魂救贖之作
以獨特詩意語感,反思當代信仰與人類精神的矛盾與衝突
《空翻》──
為什麼我們會在無聲無息的黑暗中廝守了十年呢?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認定,
對彼此而言,雙方都儼然是地獄般的存在。
我們一起進行了「空翻」,並一起墜入了地獄。
神是什麼?信仰是什麼?
我們需要的究竟是神,還是信仰本身?
十年前,「師傅」和「嚮導」創立了一個宗教團體,他們預言世界末日,吸引不少教徒,教會日漸壯大。
然而,內部激進派與師傅、嚮導分道揚鑣,轉為主張恐怖主義,甚至試圖掌控核電廠。
師傅與嚮導兩人阻止不了激進派,竟然決定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們創立的宗教教義,其實都只是一場騙人的玩笑。
於是教會解散,人們則把這次電視演說事件稱為「空翻」──就像在原地翻了一圈,徒留空無。
師傅與嚮導也從此一落千丈,彷彿墜入地獄。
十年後,師傅與嚮導計畫召集以前的信徒,再創一個新教會,藉此爬出地獄,回歸人間。
名為「舞女」的少女,
面貌如狗的少年育雄,
天真無邪的青年荻,
以及罹癌藝術家木津,
在這幾位新信徒的協助下,新教會漸漸步上軌道,但一連串充滿威脅的事件也隨之而來……
時代越是混亂,人們越是強烈渴求著靈魂,
關於神、關於信仰、犧牲、救贖、背棄的所有詰問,在荒原般的世紀末一次爆發,
故事中的他們,信仰的又是什麼?
該如何在生命的存在與虛無之間獲得拯救?
靈魂是什麼?救贖是什麼?
我們追尋的究竟是自由靈魂,還是一場救贖?
本書特色
★醞釀四年寫成的世紀巨作,與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1Q84》齊名
☆大江健三郎最長的一部小說,也是自認「最重要的作品」
★譯者為日本當代文學權威,忠實重現原著極富詩意與繁複結構的獨特語感
各界推薦
★《空翻》是一部史詩級的探索,表現了當代日本的靈性與虛無。──《日本時報》
☆一場令人目眩神迷的辯證,引領我們直達最遙遠的盡頭,直達那環繞著死亡的情慾光輝,直達神的本質。──《洛杉磯時報》
★一個關於信仰和狂熱,且力道十足的故事。大江健三郎用《空翻》證明了他是令人信服的文學巨人。──《芝加哥論壇報》
☆大江發掘了當代日本居於傳統文化與戰後迅速發展之間的掙扎處境。──《紐約客》
★這本書無所不包:信仰、藝術、性(異性與同性)、恐怖主義、地球的宿命等。──《華盛頓郵報》
☆一部充滿野心的巨作,饒富激情與奧妙的信仰探索,結合大江的獨特風格,使他得以描繪出人類苦難的種種怪象,與觸手可及的細節。──《舊金山紀事報》
★錯綜複雜又挑撥人心,《空翻》是齊克果傳統下,極富創造力的哲思作品。這位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引人入勝地探問了精神的虛無與信仰的渴求。──《巴爾的摩太陽報》
☆本書不只是關於邪教和狂熱,而是關於懺悔與救贖世界的渴望,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關於相信著「什麼」的欲求。──《密爾瓦基日報》
★一部充滿決心的政治性著作,有著深邃的人文關懷。──《華盛頓時報》
☆以下論點總是充滿力道且持久不衰:社會越是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將暴力理性化的嘗試就越會受到阻礙。──《西雅圖時報》
★《空翻》講述了雙重的懺悔,故事呈現了人類面臨末日時的社會性懺悔。──《聖安東尼奧新聞快報》
☆富有野心的天才之作,《空翻》值得閱讀,並以此回應其他同樣主題的作品,如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芝加哥Newcity週刊》
★《空翻》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概念與揮之不去的絕美意象,彷彿在末日後殘餘的幻想與信仰裡,這本書現身了。──《新領袖雜誌》
☆假如人類殞落,或許未來子孫可以在廢墟找到幾本《空翻》,並從中理解我們充滿焦慮的末日時分。──《BookPage書評網》
★大江深深挖掘了筆下人物的心理狀態,描繪了「平凡人」如何輕易受到這類團體的影響。這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傑作。──《圖書館雜誌》
☆《空翻》既節制又富有人性,值得讚賞。──《安提阿評論》(Antioch Review)
★就像大江其他著作一樣,《空翻》表現了世上的怪象與黑暗,然而作者以不可限量的人性和才華,在其中找到了美。──《當代小說評論》(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
2020年2月5日 想读
埃科谈文学 豆瓣
Sulla letteratura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科 译者: 翁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埃科谈文学》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2020年1月20日 想读
黑色的春天 豆瓣
Black Spr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米勒 译者: 杨恒达 / 职茉莉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大师米勒的一幅“自画像” 出版后遭英语世界封杀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
★ 写作手法多样:大量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对往事意识流式的追忆
★ 语言如同散文诗般优美流畅,令人着迷,极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黑色的春天》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创作于同一时期,1936年在巴黎出版后也遭英语世界封杀。该书追忆了米勒在布鲁克林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从纽约到巴黎的不断回放,以及超现实的梦幻和象征手法,米勒以颠覆性、自我启示般的笔法,勾勒了人们和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而更深层次地,是在寻求心灵的精神家园。
2020年1月9日 想读
音乐课 豆瓣
作者: [法] 帕斯卡·基尼亚尔 译者: 王明睿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为什么女性几乎不曾作曲?女性在一种似乎坚不可摧的高音里诞生和死亡。男性失去了他们的童声。十三岁时,他们的嗓子嘶哑了,颤抖着,像山羊一样咩叫。男性是嗓音碎裂的人——是用两种嗓音歌唱的生物。我们可以从青春期着手来定义他们:此类人,嗓音以变声的形式离开了他们。在他们身上,童年、非语言和初期情感的歌唱,都是一袭蛇的衣袍。
于是,或者,男性像割除阴囊一样割除变声。那是永恒的稚嫩嗓音。他们是被阉割的人。或者,他们用失去的嗓音作曲。人们称他们为作曲家。他们尽己所能地重新构造出一个不会变声、永不改变的声音领地。或者,他们借助乐器来弥补缺陷,弥补嗓音低沉对自己的抛弃。如此,他们重新拥有了尖细的音区,那既是孩子的也是母亲的音区,是初期情感的音区,是声音故土的音区。他们成了这一领域的演奏高手。
2019年12月30日 想读
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姜楠 金城出版社 2012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
深度思考二战前后两种时代精神
阐释“变异的现实主义”实质内核
这本书由《亲自拭去我的泪水之日》和《父亲呵,你要去向何方?》两部稿子组成。
《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和《水死》是两部内容互有交织的作品。故事背景被设定为日本战败之际。当时,“我”的父亲常在家里款待来自于松山军营的青年军官,由此得知日本即将战败,便响应青年军官们的建议——夺取神风敢死队的飞机并挂上炸弹,飞往东京炸死天皇以挽回战败投降的结局。某一夜,父亲携带“红色皮箱”独自由洪水泛滥的河上乘船而下,却因翻船而溺水身亡,“红色皮箱”后被警察送回。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查阅皮箱中的资料,以便构思“水死小说”,却得不到母亲支持,便依据想象创作了小说《亲自拭去我的泪水之日》,却未能成功描绘出事件的经纬。在查证和写作过程中,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慷慨赴死的超国家主义思想,却从父亲身上逐渐显现。于是“我”转而追溯源头,由此发现这种“时代精神”早已深深植入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明显摇摆于战前崇拜天皇和战后民主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许金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如同安娜贝尔·李一般纯洁、美丽的少女樱,成长为电影女明星,事业处于巅峰际得知幼时曾惨遭美国军人蹂躏,从此沉寂三十年之久,后在森林中的女人们帮助下振作起来,饰演当地农民暴动中的女英雄,从中汲取了力量并在绝望中寻找到希望。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