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施拉德论施拉德 豆瓣
作者: [英]凯文·杰克逊 编 译者: 黄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本书被认为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导演论导演”系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内容详实、权威,其中第三章是施拉德本人的评论文章精选,包括里程碑一样的《黑色电影笔记》。
保罗·施拉德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左手写影评,右手写剧本,产量虽不高,但却像一座座架在电影研究与电影史河流上的桥梁,每个后来者都必须脱帽致意,再从此经过。《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使世人重新认识了小津和布烈松的价值,《黑色电影笔记》在欧美影评界最早系统归纳、总结黑色电影的各种风格特征,是所有研究者的必读篇目;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结合切身经历,完成了对美国经典电影(约翰·福特)和欧洲艺术大师(布烈松)的致敬;《愤怒的公牛》更是施拉德会同德尼罗与斯科塞斯为风起云涌的新好莱坞运动谱写的一曲挽歌。
施拉德是解开新好莱坞之谜的一把钥匙,新好莱坞有了他,才打通了连接欧、美电影血缘的任督二脉,他不仅帮助马丁·斯科塞斯从泥地走向圣地,顺理成章地接下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的衣钵,对他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愤怒、幻灭、精力充沛又无所事事的年代里,施拉德用电影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救,赛璐珞成为他的氧气和面包,从来不曾有一分钟离开过,即便他曾背叛过所有人,即便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年代渐渐远去,他对电影的信仰却从未减弱。
2019年12月9日 想读
逃之夭夭 豆瓣
Statt etwas oder Der letzte Rank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丁·瓦尔泽 译者: 黄燎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9
• 莫言、李洱、邱华栋鼎力推荐 | 与君特·格拉斯齐名的德国国宝级作家 | 毕希纳奖得主
• 逃之夭夭,一种令人好奇、也令人景仰的文学不及物状态
• 马丁·瓦尔泽回顾一生与政治、爱情、文学批评的斗争总结
—————————————————————————————————— —
阅读《逃之夭夭》,很难将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家本人截然分开,他们更像是互为代言人,共同面壁思索一生参与的政治斗争和文艺批评活动,回顾追逐过的那些恋人,他们擅长雄辩和战斗,也在一次次伤害后学会了逃之夭夭。
“我遭受的痛苦,无一不来源于自身。”这是马丁·瓦尔泽在《逃之夭夭》中写到的一句话。尽管向他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政治斗争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
要实现这种超越,瓦尔泽选择了卡夫卡式的反讽之路、荒诞之路。在瓦尔泽充满变形、夸张和大胆想象的情节中,闪烁着宝贵的幽默品质。
2019年11月20日 想读
可怕的孩子 豆瓣
Les enfants terribles
7.7 (11 个评分) 作者: (法)让·科克托 译者: 王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
父亲抛弃全家,却在病入膏肓之际回家中死去;母亲年纪轻轻瘫痪在床,不久也撒手人寰。姐弟俩生活在一个布景奇怪的房间里,玩着独创的游戏,母亲去世后,家里的老朋友兼医生继续照顾孩子。姐姐伊丽莎白在嫁人前一刻失去未婚夫,继承了对她来说毫无意义的巨额遗产。而弟弟保罗与姐姐的好友相恋,姐姐为留住弟弟,用计促成好友与保罗的同学热拉尔结合,最终酿成悲剧,姐弟俩怀着超乎伦理的感情双双自杀。
这本书自己超越界限,变成了神话,循着因保罗和伊丽莎白的奢侈而激荡的青春精神,以及那场雪映射在情节上的某种致命光亮。 无可否认,这部作品施展着一股魔力,激起了年青人既渴求又排斥的不安。我眼看着它反过来对付我,那些粗暴的灵魂紧随我不放。——让•科克托
他拥有一切灵动流畅、抒 写微妙的天赋,源源不断的诗意,能抓住所有人与事物可笑之处的那种机敏绝顶的才智,生动明澈的精神,以及一笔当成零花钱的巨额财富!巴黎最富有灵气、最才华横溢的人,王尔德和尚福尔的混合体,他自知命中注定要成为这样的人。——莫里斯•马丁•杜•加尔
2019年11月14日 想读
蒲宁文集(全五册)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蒲宁 译者: 戴骢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5 - 11
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等。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更完整、系统地向我国广大读者介绍蒲宁作品,我社在新世纪之初策划了这套五卷本的《蒲宁文集》,第一卷为诗歌、散文、游记篇,第二、三卷为短篇小说篇,第四卷为中篇小说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卷。这套文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
幻想博物志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涩泽龙彦 译者: 王彩芹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 9
《幻想博物志》聚焦于隐藏在历史、传说与神话中的各种动物,字里行间兼具文学性和专业性,作者于书斋内,驰骋幻想,将博物学与幻想文学融为一体,每每于旁征博引时灵光乍现。
《幻想博物志》是涩泽龙彦的随笔集,在这部随笔集中,涩泽龙彦向读者描述了二十四种或真实或虚构的动物。从古罗马时代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再到写作幻想文学的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涩泽龙彦继续了博物学和幻想文学的传统。不同于小说中颓美诡谲的文风,这次涩泽龙彦专注于翔实的材料与细密的考索,在东方怪谈志异的基础上,融合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传说,将这二十四种动物身上的历史、神话、宗教、艺术色彩一一向读者揭示,最终浓缩成一部精简的博物志。
2019年11月7日 想读
電影的七段航程 豆瓣
作者: Jean-Luc Godard 译者: 郭昭澄 遠流出版社 1993
本書是法國導演高達於1978年在加拿大蒙特婁電影藝術學院所作的演講紀錄,他的演講內容深具當代西方知識分子的特色,包含大量的文化關懷和時事常識,在這本書中他探討了電影創作,製作與種種電影理念,且融合了他個人的心路歷程、挫折情結與反省檢討,在他奇異而特殊的思維之中,把電影鋪展成一個有機的宇宙,牽絲扯蔓縱橫無際,而高達在片中表現出的機智、風趣、坦誠和親切的態度、與他在電影中予人一貫的艱澀乖離有天壤之別,可幫助讀者對他的電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進而啟發對電影本身拮取新的賞析角度。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爵士乐如何思考 豆瓣
Thinking in Jazz:The Infinite Art of Improvisation
作者: [美]保罗·F.伯利纳 译者: 任达敏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人们通常认为,爵士乐是一种即兴演奏的艺术。即便是两位素不相识的爵士乐手,只要一同登台,就能演奏出一连串和谐而美妙的音符。这些精彩绝伦的乐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乐手们是怎样学会即兴演奏的?
在保罗·F.伯利纳看来,爵士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其发展贯穿着艺术家的一生。艺术家不 仅受到早年音乐环境的影响,而且随后在更大范围的爵士乐社区内经历磨炼,培养独奏能力,以及在乐队中协作的能力,最终成就独一无二的即兴演奏技艺。本书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历时超过15年,采访了逾50位知名乐手,广泛引用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诸多案例,且综合了乐谱分析,全面地再现了爵士乐富于变化的思考方式。本书是爵士乐研究的里程碑作品,曾获艾伦·梅里亚姆音乐学奖。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 豆瓣
Lascaux: Or, the Birth of Art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蔡舒晓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拉斯科洞窟被誉为史前西斯廷教堂,是艺术的诞生地之一。
★20世纪思想大家亲自写就导览书,深入浅出,异趣纷呈。
★近70幅难得一见的实景高清彩图,全方位展现洞窟面貌;辅以分布图和其他史前艺术对照图,多角度呈示洞窟特点。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这无与伦比的美唤醒了我们心灵深处的认同感,却也令我们在悬念中痛苦。这个费解而又不可思议的现实存在,正命令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 内容简介 -
1954年,在参观了拉斯科洞窟后,巴塔耶随即决定为它写下这本书,且在次年完成。在本书中,巴塔耶对洞窟进行了细致、精彩的导览,图文并茂,引人神往。在借鉴布勒伊神甫等专家的观点时,巴塔耶也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概念,比如禁忌、僭越。通过此书,我们既能全面领略拉斯科洞窟的艺术之美,也可深刻触及巴塔耶在人类学等领域的独特探索。
中译本特别附录四篇相关文章,帮助读者更进一步理解作为艺术诞生之标志的拉斯科奇迹。
2019年9月17日 想读
头发奇特的女孩 豆瓣
Girl With Curious Hair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杨海宇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 - 7
┃ 被比尔·盖茨两度推荐的天才作家!┃
《消失的爱人》本·阿弗莱克、漫威《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推荐!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迷宫般神作《头发奇特的女孩》
《自由》乔纳森·弗兰岑热爱的天才作家;欧美意识流小说的无冕之王;
《头发奇特的女孩》是美国著名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不受限于长篇小说的沉重压力,你可以随时翻开任何一篇开始阅读。
● 疯狂诡谲的拼收视率的竞猜综艺秀中,一个身负巨大秘密的沉默女孩一路过关斩将,而她失踪已久的弟弟却突然出现在挑战者席位上……
● 本书标题同名作《头发奇特的女孩》中,几个游荡在底层的男女闯入音乐会,把现场搅了个天翻地覆……
● 虚构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遭遇突发刺杀,并最终去世。整个故事是以白宫内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男性工作人员的角度记叙,其中夹杂了他本人的复杂情事,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 一篇很可能谁都看不懂,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神章节《约翰·比利》……
● 一对参加《大卫·莱特曼深夜秀》节目的假面夫妻,嬉笑讨论娱乐行业是多么令人“娱乐至死”……
● 占据全书一半篇幅的中篇小说《帝国向西拓展》依旧是一部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看懂的神作,不幸的是,编辑本人属于那群多数人。
2019年9月1日 想读
杜尚访谈录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卡巴纳 译者: 王瑞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2019年8月28日 想读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2019年8月28日 想读
猴子·罗汉池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时间永恒地停了下来
深邃的爱情流转出更多面貌
我们却从不知道它有多美好
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袁哲生首次完整探索爱情的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我要赶在遗忘之前,抢救对爱情的记忆。”(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 》)经过长期“捕捉孤独的角落”,创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将眼光转向另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爱情。他在《猴子》《罗汉池》这两部作品中,以书写追问:“爱情可以有多好?”爱情,是他的创作核心。可是当我们跟随着袁哲生,从小说的开头缓缓地走向结局,却能隐约感觉到,作品中还存在爱情之外的种种要素,让人无法明确地言说。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无法知道小说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确实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学主题中,写出让人值得反复寻味的作品。
☆ “‘宗教’与‘爱情’同样追随者衆,同样‘层次’丰富。”袁哲生创作后期也越来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书收录的《罗汉池》将十八罗汉、贵妃观音等宗教雕像与爱情、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入世的爱情”“出世的宗教”“艺术创作的本质”三者彼此结合,让《罗汉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说具有的抒情意境犹如一则传说般格外深远。
☆ 一直以来潜藏在冰山下钻研短篇的袁哲生,在这部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集里,以短篇为基础,运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人物、类似的句子和断裂的时间,重复书写同样的故事。同时,将许多冲突省略、掩盖,静谧的氛围弥漫全书。一部“小说”,没有大量明显的冲突,也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在袁哲生的语言调动下,发展出更丰富的样貌。
◎ 内容简介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
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名人推荐
袁哲生就像所有优秀现代小说家,尝试凭借个人语言劳动,孤自潜入存有的幽暗处,像一名最专诚的翻译者,以小说,译写出午后雨点,盛夏蝉鸣,与一切景象,所共同亲熟的本质性悲伤。使长久埋伏的,在小说里恍然兑实。另一方面,当这种纯粹悲伤,漫漶小说里一切人事时,袁哲生总使日常细节,对我们而言再度陌异了:因为袁哲生,我们竟不可能确知,人世里,什么可以“不孤独”。
——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猴子》《罗汉池》都是说故事,前者是较为“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见诸于小说);后者则回返早年的抒情诗手法,更扩大发展至寓言空间,较为精巧地设计隐喻象征,角色寓意与情节的对比,读起来与其说有沈从文的影子,不如说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与《大淖纪事》,却是台湾前现代的世俗空间——追求诗的审美意境与救赎,接近“京派”的教义。
——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社会规范、道德教训与“成为一个男人的必要条件”,皆透过成长小说偷渡、传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长过程中匮乏且无从填补的幻想,《猴子》选取传统成长小说中不会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为叙事者,呈现另一型态的,充满挫败、不满,对传统成长小说论述幻灭的过程。
—— 台湾小说家 张耀升
◎ 获奖记录
★《猴子》获选2002年第33届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同时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2019年7月24日 想读
The Coast of Chicago 豆瓣
作者: Stuart Dybek Picador 2004 - 4
The stolid landscape of Chicago suddenly turns dreamlike and otherworldly in Stuart Dybek's classic story collection. A child's collection of bottle caps becomes the tombstones of a graveyard. A lowly rightfielder's inexplicable death turns him into a martyr to baseball. Strains of Chopin floating down the tenement airshaft are transformed into a mysterious anthem of loss. Combining homely detail and heartbreakingly familiar voices with grand leaps of imagination, The Coast of Chicago is a masterpiece from one of America's most highly regarded writers.
2019年7月21日 想读 读了一篇pet milk(DFW推荐)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 豆瓣
Kurt Vonnegut: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李爽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打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最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格雷厄姆·格林
冯内古特 x 《巴黎评论》
身为二战老兵,冯内古特希望他死的时候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这是他一直都向往的东西,然而,除非他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冯内古特 x 《国家》
德累斯顿的轰炸让我了解了一种现象,就是我的失忆和那些经历过雪崩、洪水和大火的人们一样,人的大脑里有某种装置,在灾难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关掉我们的记忆。
冯内古特 x 约瑟夫·海勒
我认为男性一直怀疑女性比他们更强大、更优秀,这是从他们母亲身上感受到的。
冯内古特 x 《别笑》
库尔特·冯内古特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并不鼓励艺术追求。冯内古特的父亲推动孩子们朝理性主义前进,他坚信科学是一切的答案,而非艺术。
冯内古特 x 《美国航空杂志》
冯内古特总是让我们尽全力去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不懈地敲打我们的笑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
2019年7月15日 想读
弦理论 豆瓣
String Theory
7.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林晓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7
【比尔·盖茨2016年推荐的5种图书之一,美国体育写作的经典之作。】
比尔·盖茨说:“这本书与物理无关,但如果你在火车或飞机上阅读,书名会让你看起来超级聪明。《弦理论》收集了5篇论述网球的最好的文章,华莱士的文笔就像罗杰·费德勒挥拍一样技法娴熟。他妙笔生花,好像动动脑子就能把金属小勺掰弯。”
有趣的是,也有人把华莱士与比尔·盖茨联系起来:“华莱士的机敏和风趣就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一样多。”(《布法罗新闻报》)
* * * * * * * * *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思考者”(评论家安东尼·奥利弗·斯科特),作品入选“《时代》周刊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入围“普利策文学奖终选名单”,让著名编辑迈克尔·皮奇惊叹“想出版……胜过想呼吸。”
他还被认为是 “有史以来写网球运动最棒的作家”(《纽约时报》)。他关于网球的传奇写作以豪华阵容呈现在《弦理论》中,其以竞赛者的视角、粉丝的热情完成的5篇代表作尽在其中,包含对超尘脱俗的天才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的赞美、对国际网球名人堂最年轻的成员特蕾西·奥斯汀回忆录顽皮而诙谐的剖析、对前途无量的强力底线选手迈克尔·乔伊斯技巧的细致观察、对自己作为年轻网球运动员生涯的回忆,以及在美国网球公开赛诞生初期的抵抗。他将耀眼的文学魔法带到热爱的网球运动中。
书稿由怀丁作家奖获得者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作序。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摇滚狂人 豆瓣
作者: 奥兹·奥斯本 译者: 陈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2009年,在酒池和药堆里打滚了近40年后,奥兹•奥斯本决心远离毒品,于是去一位医生那儿寻求帮助。
“我骑四轮摩托摔断脖子和八根肋骨,昏迷期间两次险些挂掉……我在纽约吞下一整瓶可待因,呼吸差点停止,在德国滥用‘迷奸药’罗眠乐,全身肌力丧失……”奥兹随便说出一些既往病史,都能让医生瞠目结舌。
“你怎么还活着?”问诊结束后,医生问奥兹。
这几乎是所有摇滚乐迷埋在心里的疑问。就连这位重金属魔头自己都说:“从医学的角度根本没法解释我怎么还活着,更别提我还活得很健康了。”
的确不合逻辑,考虑到奥兹嗑药酗酒的疯狂程度。医院里给他抽血,检验科医生说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血样——血液里的酒精和可卡因多到能致人死命,另外还含有多种药物成分。而最后的检验结果更是把他吓得半死,艾滋病阳性!原来是奥兹混乱的生活状况导致其免疫系统罢工,使得血样竟呈现出艾滋病假阳性!
太多不合逻辑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是的,他的疯狂尽人皆知,干过的出格的事情多到数不清,包括在台上咬下一只蝙蝠的脑袋,在哥伦比亚唱片总部咬掉一只鸽子的脑袋,把家里养的母鸡全部用霰弹枪打死,对着美国人心目中的圣地阿拉莫要塞小便……然而他最终却功成名就,成为重金属音乐领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不会乐器不识谱,却创作出了多首传世经典;他有读写障碍,却写出了一本精彩异常的自传。
的确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只能用神奇来解释他,就像他总能找到最杰出的重金属吉他手,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自己的这本传记里,这位九死一生的“黑暗王子”将他的疯狂事迹,他所有那些匪夷所思的事儿和盘托出,一次道尽。我们心里的疑问在书中都有解答。
这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奥兹15岁便辍学进工厂,曾在屠宰场干了一年半屠宰工,随后因入室盗窃被抓坐牢。出狱后,他痛改前非,开始玩摇滚,没几年便声名大噪,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接下来就像所有的摇滚故事一样:性、毒、内讧和失去。进淋病俱乐部,深陷多种毒品,与托尼•艾欧米(Tony Iommi)的恩恩怨怨,痛失兰迪•罗兹(Randy Rhoads)……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和亲情的部分,其中与莎朗的冤家式爱情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值得一提的是,奥兹的幽默感就和他的疯子人格一样令人深刻,即使描写到他人生的最低谷时,他依然会用幽默的笔触娓娓道来,同时尽显抖包袱的功力。正如《Uncut》杂志所说,“这本无比有趣、极度坦诚的自传里,几乎每一页都有至少一个段子和一个包袱。”
本书在美国亚马逊上得到了惊人的4.7星高分,绝大多数读者都给出了五星好评,并不吝给予“读过的最搞笑的书”“读过的最有趣的书”这样的褒奖。没错,它也许是史上最有趣,最搞笑,最疯狂的摇滚传记。
2019年6月19日 想读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豆瓣
О Марине Цветаевой: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дочери
作者: (俄)阿里阿德娜·艾伏隆 译者: 谷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从童年日记写起,借助于丰富而深刻的印象,逐渐写到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她的文学创作。阿里阿德娜观察敏锐,天生才华毋庸置疑,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再现了她母亲的形象——既是诗人,又是个普通的人,描写了革命时期她的生存状况以及迁居国外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本书当中对茨 维塔耶娃许多诗歌所作的解释,对许多诗行是如何诞生的描述,都是历史的见证,资料格外珍贵。
阿里阿德娜的写作重心虽然放在母亲身上,但她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在严酷时代下与文学相关的抗争。本书还包括了阿里阿德娜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来往书信(增补了2003年《旗》杂志刊登的二十九封)以及其他回忆文字。这批书信延续了此前茨娃和帕氏之间“抒情诗的呼吸”般的精神交流。书中另附有与母女俩相关插图百余幅。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豆瓣 Goodreads
9.6 (7 个评分) 作者: Lucia Berli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5 - 8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compiles the best work of the legendary short-story writer Lucia Berlin. With the grit of Raymond Carver, the humor of Grace Paley, and a blend of wit and melancholy all her own, Berlin crafts miracles from the everyday, uncovering moments of grace in the laundromats and halfway houses of the American Southwest, in the homes of the Bay Area upper class, among switchboard operators and struggling mothers, hitchhikers and bad Christians. Readers will revel in this remarkable collection from a master of the form and wonder how they'd ever overlooked her in the first place.
2019年5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