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 豆瓣 谷歌图书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A Road Trip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作者: [美]大卫·利普斯基 译者: 林晓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其它标题: 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A Road Trip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讲述了畅销书《无尽的玩笑》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滚石》杂志记者一同踏上新书全国宣传之旅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在为期五天的公路旅行中,华莱士讨论了从孤独到哲学,从电视到现代诗歌到爱情,当然还有写作的一切。
滚石记者和大卫·华莱士的公路之旅,这本是两个作家的对话,却完全不掉书袋,从很普通人的角度入手,慢慢深入。
2019年1月2日 想读
除非 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译者: 娄自良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
天才诗人。——纳博科夫
在我们的世纪,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 她总是把一切她要说的事物带到它们所容想象和表达的极致。在她的诗集和散文中,没有什么是悬而未决或给人游移不定之感的。——布罗茨基
金子般的,无可比拟的天赋。——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将她的诗歌才华抛洒 在心灵体验的圣坛上,带着对真正的浪漫的信仰,是生活情感的女祭司。她一直忠诚于那信仰,直至她生命的悲剧性的终局。——安妮•芬奇
本书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选集。茨维塔耶娃年少成名,一生饱经苦难,流亡欧洲多年,回国后在绝境中自缢。但即便在穷愁潦倒之际,在窘迫到只能在厨房写作的日子里,茨维塔耶娃的诗艺从未磨损。在悲剧性的命运中,茨维塔耶娃以情感浓挚激荡、技艺深湛的诗歌,展露出强大的灵魂图景,将事物推向所容表达的极限。她的诗歌中,广阔鲜活的意象、急促跳跃的破折号等等,无不带有她强烈个性的印记,直击人心。本书由著名俄语翻译家娄自良精心翻译,收录了茨维塔耶娃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数十首出色诗作,涉及茨维塔耶娃一生中的多个诗歌主题:爱情、死亡、同时代人、传说、战争……其中包括著名的组诗《失眠》《献给捷克的诗》等。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9.1 (15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2018年12月5日 想读
厨艺的常识 豆瓣 Goodreads
Ruhlman's Twenty: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that Will Make You a Better Cook
7.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鲁尔曼 著 / 唐娜·鲁尔曼 摄 译者: 潘昱均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下厨前一定要学会的现代烹调基本原理
只需掌握20个核心技法,就能变化出做菜的无尽可能!
饮食作家庄祖宜、韩良忆诚意推荐
...................
※编辑推荐※
想要在家享受美味的菜肴,花费大把金钱和时间,一步一步严格按照食谱操作,做出来的东西却总不能 令人满意?你是否只顾着照搬菜谱,却忽略了烹饪技巧背后的基本原理?人气美食作家迈克尔•鲁尔曼认为:“一切烹饪之事都基于一套基本技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技巧,就少有在厨房里做不出的菜肴。”在本书中,他将这种基本技法浓缩为20个关键点,旨在帮助厨房新手快速打好厨艺的基本功,也让料理达人和厨师回归厨艺的起点,重新理解厨房、精进厨艺。
...................
※内容简介※
做菜时,你是否只是一味照着食谱的指示做,或者就只是跟着本能走,从不思考?煮意大利面时,你总会加一撮盐,但你真的相信那撮盐起得了作用?什么食材适合炖?什么食材适合水波煮?煎炸和烧烤火候怎么控制,食物才有金黄酥脆外表?翻开这本书,你的疑问将被一一解答。
本书作者迈克尔·鲁尔曼是美国最受关注的美食作家之一,他从自己十多年的美食写作历程和与世界顶级厨师的合作中汲取经验,融会贯通,化繁为简,将烹饪的基础整理成20个要点,并以120道经典食谱和300张精美图片将其展现出来。书中的每一点都是造就美味佳肴的关键,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久战厨房的老手,只要精熟这些,定会受益匪浅。
2018年12月5日 想读
宋案重审 豆瓣 Goodreads
9.8 (9 个评分) 作者: 尚小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2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2018年12月3日 想读
沃普萧纪事 豆瓣
The Wapshot Chronicle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契弗 译者: 朱世达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比卡佛温情,比耶茨幽默,波涛汹涌的日常,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面对……
纵使人生疯狂、抑郁、绝望,唯有文学,可以唤醒我们高贵的可能。
来认识一下圣博托尔夫斯的沃普萧家族:船长利安德•沃普萧,值得尊敬的老水手,葬礼上唯一的心愿是有人念上一段莎士比亚;妻子萨拉,对于未来产生的幻想都会变成现实,操办着小镇上一切大小事项;大儿子摩西,热爱女性,一次意外后竟在事业上也绝处逢生;二儿子科弗利,娶了一位美娇妻,有一天回到家她却没了踪影……
这部写于六十年前的小说,那些经历在今天读来,似乎也发生在我们身上。
2018年11月30日 想读
再见,哥伦布 豆瓣
作者: [美]菲利普·罗斯 译者: 俞理明 / 张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6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2018年11月20日 想读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18年11月14日 想读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2018年11月2日 想读
波特諾伊的怨訴 豆瓣
Portnoy's Complaint
作者: 菲利普·羅斯 / Philip Roth 译者: 鄒海侖 / 陳婉容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2 - 3
入選美國當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小說
1923-2005年時代雜誌百大最佳小說
一位猶太男子羞恥卻又狂放的自我告白
醫生,我這是什麼病呢?這就是我從前老是聽到的猶太人的苦難嗎?這就是從大屠殺和大迫害一直傳承到我身上的枷鎖嗎?它源自這美好的兩千年以來,非猶太人贈與我們的嘲弄和侮辱嗎?哦,我的秘密,我的恥辱,我的心悸,我的臉紅,我的汗水!我對單純人生裡世事變遷的反應方式!醫生,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無端的恐嚇了!賜給我男子氣概吧!讓我勇敢起來!讓我堅強!讓我完整!我受夠當個優秀的猶太男孩,一會兒在人前討好我的父母、讓他們高興,一會兒卻在背地裡抽動著!我受夠了!
波特諾伊滔滔不絕地向他的精神科醫師獨白自己的家庭背景。他憶起從小到大所面臨的困境,父親望子成龍的期待、母親的溺愛……極端的性慾讓他透過各種「創意」的方法尋求釋放,卻帶給他極大的羞恥感,並且對自我價值及身為猶太人的荒謬命運感到困窘。
【波特諾伊的怨訴】一種身心失調病症,病症為心中強烈道德感和利他衝動,與極端的性渴望交戰,患者通常為性格乖僻者。心理學者相信許多癥候皆可追溯自由母子關係中建立起來的聯繫。然而,在真正的性滿足中既無幻想亦無行為問題,只出現壓倒性的羞恥感,以及特別對以去勢形式表現出來的懲罰感到懼怕。
狂放的文筆寫出潛意識裡最深的焦慮
2011曼布克獎、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得主聲名大噪之作
「至今描寫關於性的書中最驚世駭俗而逗趣的一部」
──Guardian衛報
「羅斯是美國文壇上最勇敢的作家。有道德勇氣,處理政治議題上也很勇敢。而『波特諾伊』呈現了這部分的英勇無懼。」
──辛西亞‧奧茲克(Cynthia Ozick), Newsday新聞日報
「令人愉快地逗趣…荒誕又生氣勃勃、瘋狂又喧鬧…鮮明栩栩如生的閱讀經驗」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書評
「就是……最逗趣的美國小說中的一部」
──Chicago Sun-Times芝加哥太陽報
「感人同時又好笑得令人噴飯的好色…羅斯具有活力充沛天分…像是了不起的模擬者和幻想者,已經在人類歷史中被最有語言能力的群體製造出來。」
──阿爾弗雷德‧卡辛(Alfred Kazi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
「艾歷山大˙波特諾伊是個極出色的喜劇角色。他將會影響許多讀者,就像他母親對他的那樣──是『畢生最難忘的人物』。」
──New Statement
2018年11月1日 想读
大森林 豆瓣
Big Woods
作者: [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 10
小说是福克纳打猎情结和自然意识的集中展示,通过对打猎活动的描写,刻画了猎人的生活与南方乡野的生活图景。小说涉及的主题较福克纳其他小说更为纯粹,即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福克纳将野蛮的打猎与文明的开发顺承叙述,强烈抨击了文明的开发似乎比野蛮的打猎还要更野蛮,更不能冠之以文明。
福克纳在小说尾声中写老猎人艾萨克自言自语地说:“难怪我过去熟知的大片被毁的森林没有吵吵嚷嚷要求上天报应了。将来完成大森林复仇大业的必将正好是那些毁掉森林的人。”这完全可以看成是在面对现代主义与商业利益对传统价值以及原始森林的掠夺时,福克纳本人借老猎人之口对传统道德的呼唤。
1.美国的文学史星光灿烂、大腕佳作云集,在这璀璨的“星河”里,谁最能代表美国?一个是惠特曼,另一个是福克纳——无人质疑!
2.福克纳,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纳入他所创造的类似当代神话的小说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克洛德•西蒙、加缪、萨特、略萨、马尔克斯、莫言等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其推崇备至,视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导师。
3. 福克纳有三个标志性喜好:酗酒、嗜烟、骑马打猎。酗酒抽烟使他健康受损,65岁便去世;而骑马打猎成为了他不朽文字的抒写主题。《大森林》是一部完整的打猎故事集,是福克纳晚年时亲自编订篇目的作品。这部作品被视为成长小说,但是其中关于“大熊是人类的高贵的对手”,“必须用崇高的原则、公正的行为与之打交道”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更可视作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思想主题。因此,这部作品越来越受到福克纳研究者的重视和推崇。
2018年10月27日 想读
马尔多罗之歌 豆瓣
Les Chants de Maldoror
8.8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天才、有罪的少年,
美与邪恶的混合体,
几代大师膜拜的偶像,
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书中的奇书
◎ 编辑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问世近五十年不为人知,经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者推重后,对现代艺术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本书影响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作家、导演:画家奥迪隆·雷东、达利、勒内·玛格丽特先后为本书配图。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超现实主义者之外,纪德、加缪、帕斯、亨利·米勒、约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诗人都盛赞此书。还启发了戈达尔、寺山修司等电影导演的创作,影响仍在继续。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写作,通过大声朗读、弹奏钢琴和弦,锻造语句。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此次再版收录了他的全部创作,除杰作《马尔多罗之歌》外,还包括《诗一》《诗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内容简介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每支歌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六支歌飞速展开,各种事件接踵而来,创造出一个畸形、奇异而梦幻的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浸透了全书。此外还收录了《诗一》《诗二》两个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荐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奖得主
为了揭示人的梦境,关键在于不去贬斥知觉。要求于诗人的不是放弃而是极度的自律。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诚挚的高明形式:真实性。在过去的世纪中有一类诗人,他们代表了浪漫主义——诺瓦利斯、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隐秘分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位诗人(洛特雷阿蒙)发现了表现心理剧变的形式。
——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前辈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执行者是萨德侯爵……洛特雷阿蒙是一位黑信使,预示死亡幻觉和虚弱的噩梦即将来临。
—— 亨利·米勒,美国小说家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是黑色圣经……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基本的梦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阳帝国》作者)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 罗兰·巴特
《马尔多罗之歌》是关于可怖力量的一个谜团。
—— 雅克·德里达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东·巴什拉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 皮埃尔·勒韦尔迪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吧。
—— 弗朗西斯·蓬热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 莫里斯·布朗肖
它(《马尔多罗之歌》)像一本破旧、翻皱了的关于打破文学规则的规则手册。……每当我滑向那些俗滥的文学陈套,就会感觉到后脖颈上马尔多罗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蒙是颠覆高手。年轻孩童和母鲨们,当心。
—— 理查德·米尔沃德,英国小说家
2018年10月27日 想读
托钵僧之门 豆瓣
作者: [土]艾哈迈德·于米特 译者: 陈莉莉 / 李晓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5
为了调查一宗酒店失火案,我被迫从伦敦来到这座久别的城市——科尼亚。自从十几年前身为托钵僧的父亲抛弃了我和母亲之后,我就再也没来过这个父亲的出生地。说不清到底是不情愿,抑或近乡情更怯,我一面希望快速结束调查,一面又四处找寻昔日父亲带我去过的房子和花园。
随着调查的展开,我在科尼亚却碰到了一系列的怪事。我遇到了一个黑衣袍的怪人,他神秘出现又消失,给了我一枚会流血的戒指;我不止一次在路边晕倒,并且在梦中变身为大不里士的沙姆士,亲历了与鲁米、金雅等人的相遇;我甚至身陷一宗谋杀案,并且遇到了父亲的老友……
本书着眼于在安纳托利亚历史长河中占有极重地位的苏菲派领袖、土耳其哲人鲁米,调查一连串与鲁米的著作有关的命案。
《托钵僧之门》在保持紧张刺激的悬疑氛围的同时,对七百年前土耳其文化的研究极为深入,并着重探讨了宗教与爱,信仰与激情之间的关系,以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了世界、生命、宗教和爱。
2018年10月20日 想读
田园的忧郁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藤春夫 译者: 岳远坤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 - 9
芥川龙之介 太宰治 三岛由纪夫等的文学偶像
日本唯美派大师 佐藤春夫经典代表作
野间文艺翻译奖得主 岳远坤 倾情献译
为躲避都市的喧嚣,青年携妻子和狗来到荒草茂盛的武藏野闲散安身。然而退居荒僻之地后,焦虑和幻觉却常常向他袭来……作品以诗一般的笔触展现了武藏野的四季变换, 深刻表达了都市青年面对青春的忧郁、苦闷与彷徨,充满了世纪末的颓废气息和倦怠感。
《田园的忧郁》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佐藤春夫的代表作。其散文诗般优美的文体、独特的美学表达上承王尔德、爱伦·坡的神秘唯美主义及以上田秋成为代表的物语文学,同时又自成一派,对太宰治、郁达夫等中日作家影响深远。
本书收录了佐藤春夫经典代表作“田园三部曲”《田园的忧郁》《西班牙犬之家》《阿绢和她的哥哥》以及《美丽的街市》《开窗》两部风格另类的名作。
————
佐藤春夫在作品中进行的青春的自我表达,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三岛由纪夫
读佐藤的作品而不求读诗,犹如欲食南瓜而买蒟蒻者,终究得不到满足。
——芥川龙之介
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
——郁达夫
2018年10月20日 想读
花男 #1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松本大洋 玉皇朝出版集團
共3冊。
一心想成为职业棒球员的花田花男,最崇拜巨人队全垒打王长嵨茂雄,甚至将儿子取名为茂雄。但儿子花田茂雄,却不屑了解这个沉迷棒球世界的父亲。父子俩疏离的情感,在儿子放暑假搬来与父亲同住之后,渐渐获得改善……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花男,取自エレカシ的歌名...
莎拉巴!: 致失衡的歲月(下) 豆瓣
サラバ!
作者: 西加奈子 译者: 劉子倩 東販 2016 - 9
【下冊】
1995年阪神大地震,動盪的氛圍連帶影響了步的學校及家庭。
姊姊貴子陷入失語、閉門不出;而後跟著調職的爸爸去了杜拜。
步也考上了東京的大學,離開老家。
一家人就此四散。
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寫作的步,
在回老家的期間,得知媽媽即將再婚,
此時外婆又意外離世,爸爸則退休隱居於寺院,
更從矢田嬸口中得知令人驚異的「沙特拉黃門大人」的真相。
接連而來的衝擊讓原本想隱藏與姊姊關係的步,
對女友傾訴了家人的種種,卻不料因此遭受背叛。
女友為了成就自己野心而利用了步,以及姊姊貴子。
姊姊再度崩潰,這次仍是矢田嬸拯救了她,而且是藉由死亡。
姊姊貴子就此踏上找尋之旅。媽媽則與再婚對象離婚了。
步成為年過三十,依靠著寫作零工苟活的禿頭男子,
往日風采不見,剩下的只有自卑與渾噩度日的現實。
姊姊終於找到她所要尋找的東西,步也從爸爸口中得知當年離婚的真相,
雖是如此步仍是無法找到自己的核心。
不久,埃及發生革命,人生跌落谷底的步想起了雅各,
衝動的飛往埃及,在那裡他理解到了自己的信仰、人生的核心……。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莎拉巴! : 致失衡的歲月(上) 豆瓣
サラバ!
作者: 西加奈子 译者: 劉子倩 東販 2016 - 9
直木賞受賞作品‧本屋大賞第2名
西加奈子作家生活10周年記念作品
莎拉巴代表的意義?
活下去,用盡全身的力量活著
【上冊】
1977年5月,圷歩在伊朗出生。
調任海外的父親,帶著風情萬千的媽媽及個性怪異的姊姊貴子一同前往調任地伊朗,
而後圷歩出生。
步可愛的容貌使得他受到寵愛,姊姊則開始以激烈的表現,表達期盼被注目的渴望。
伊朗革命暴發後,一家人暫時回到大阪,在此時認識了影響姊姊人生的矢田嬸。
姊姊仍舊是小學的問題兒童,在家中也引發許多問題,使得媽媽非常頭痛;
步則是度過還算愉快的幼稚園時光。
當歩要上小學時,全家又將移居埃及。
雖然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埃及的生活,
但步認識了雅各──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人,並與他成為跨越語言的莫逆。
與此同時,圷家迎來不穩定的時期。
爸媽形同陌路,最終走向離婚一途。
離婚後,步與姊姊跟著媽媽回到了日本,
媽媽開始交一個又一個的男朋友,姊姊因在學校遭受霸凌,拒絕去上學,
每日至矢田嬸家,成了徹底的沙特拉黃門大人信奉者。
步則順利完成國中學業,進入了私立男校……。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阿姨说看到号泣...
豆瓣
さくら
作者: [日] 西加奈子 著 / 未来糖 译者: 魏丽华 青岛出版社 2007 - 9
《樱》是一本融入真实体验的小说,围绕小狗“樱”慢慢进入故事情节,因为感动、因为无奈,人生的过程变得多采多姿,看完《樱》,定会让你觉得人生是多少的美妙。
2018年10月13日 想读
鱼河岸小店 豆瓣 Goodreads
漁港の肉子ちゃん
8.1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加奈子 译者: 吴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直木奖获奖作家西加奈子倾情奉献!
《火花》作者又吉直树大力推荐!
你所嫌弃的,可能是别人拼命想要得到的
你以为的失败人生,也许是别人努力活着的结果
---------------------------------------------------------------------
自称作家的男友在留下“我回故乡死一死”的字条后就消失了。肉子带着女儿喜久子来到了北方的渔港,却发现那里根本不是男人的故乡。好心的烤肉店老板收留了母女俩,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许坏肚子。在鱼河岸生活的日子里,肉子做出的各种傻事总是让喜久子感到羞耻,她不想活成肉子的样子。那个小时候无意间发现的秘密,也一直困扰着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女。
没有一个大人是成熟而完整的,即使这样,大家的生活依然在不断继续……
2018年10月13日 想读
读诗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Reading Poetry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王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诗歌批评家们经常这样告诫读者,他们略带尴尬和气愤地重复这句老生常谈,并竭力维护这句话朴素到简陋的庄严,让它在真理和废话之间不断地经受考验。这是因为,诗歌在太多的时候被比喻成其他东西: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是诗让类似的比喻成为可能。然而,赫尔墨斯的飞行总有其变幻莫测的一面,最终让只相信上述比喻的人无法把捉。这是因为,诗的高强度语言会轻易跃过理论诠释的视野,并让各种批评理论自身内置的基本逻辑显得机械,容易磨损,缺乏跨时代作战的能力。感染人类千百年的诗篇很多,仍坚持把几个诗歌手法看作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
2018年10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