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跳跃的无穷 豆瓣
Everything and More: A Compact History of Infinity
作者: [美] 戴维·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胡凯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 4
《跳跃的无穷:无穷大简史》讲的是一个大概念的一段小历史。戴维·福斯特·华莱士,这个时代的杰出的作家之一,以独具的创意、对细节的掌握和卓绝的才华将其娓娓道来。从古希腊时期芝诺提出他的著名悖论时起,无穷的本质就一直困扰着数学家和哲学家。它是一个有效的数学实体还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将近2000年后的伽利略、牛顿,都曾与之斗争过。但最终是19世纪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尔建立了一个关于无穷的全新的数学理论。尤其是,康托尔发现了一个量级越来越大的无穷大的序列。这个违反直觉的发现既饱受争议,又美丽得令人窒息。它让我们窥见了一片奇特的风景。在那里,算术的规则每一天都在打破,在那里,能真正找到无穷之外的东西。
华莱士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新领域的一位了不起的向导。他别具匠心地带领我们遨游那些导致康托尔发现的数学理论和思想。他创作的不仅是一本关于无穷大的很内行的入门读物,而且也是一部文学佳作。
2017年9月4日 想读
花蕊弓弦 豆瓣
作者: 小椿山 黑蓝文学 2016 - 10
《花蕊弓弦》系作家小椿山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录2012年至2016年精选作品。
2017年9月4日 想读
视听 豆瓣
L’Audio-vision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希翁 译者: 黄英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7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2017年8月31日 想读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豆瓣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7.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夏可君 / 尉光吉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
•在这本小书里,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他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
•如其标题所言,此书保持着某种不可言明的特点。如若必须对此展开言说,我们该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布朗肖认为,“这是这本小书托付给其他人的问题之一,与其指望他们做出回答,不如让他们选择把它带在身上,或许还拓展它。”
•它物理体量上的小,与它思想容积上的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意义上,这本小书同时也是一本“大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阅读共通体的书写,首先就面对着共通体的缺席。然而,至少为了试着在黑暗中没有方向地向着这一共通体接近,有必要倾听几个不愿言明自身的模糊的声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在这场无形的谈话中,巴塔耶首先以隐晦的姿态,提出了共通体的要求。在“二战”期间的“无神学大全”的写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与迷狂体验有关的“交流”的问题,并在手记里留下了让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关于共通体的明确定义:“否定的共通体”。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记述就被这个黑夜笼罩、包围,并且,男人和女人达成的情人的共通体,就暴露在这夜晚的时间下。布朗肖试图在此证实的,恰恰是这个浸没了共通体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为这力量在消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巴塔耶意义上的真正的共通体:共通性的丧失也是共通体的铸成。为了理解这看似悖谬的论断,为了进入共通体的这极为陌异的关系,有必要唤起列维纳斯的观点,恢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让“我”走向共通体的敞开,只有走向绝对他异的外部,把自身交给无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独才不会一个人承担。
共通体总在铭写秘密的友谊。巴塔耶的友谊,他自己最早为《有罪者》一书定下的副标题,纪念着他同那些没有记录名字的朋友们的友谊;布朗肖的友谊,他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标题,向包括巴塔耶在内的朋友们发出了敬意(并且,正是纪念巴塔耶的文章决定了这个题目)。而这本小书,凭借其批评的工作,再一次召唤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维纳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谊。情人(amants)的共通体,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体吗?因为共通体就是爱(amour)的见证,虽然这爱也飘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泪水当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场的言说者之间,触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线。
2017年8月27日 想读
内在体验 豆瓣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2017年8月27日 想读
温柔的野蛮人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彭小航 花城出版社 2017 - 2
《温柔的野蛮人》取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作者和工人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包德尼克以及哲学家埃贡·蓬迪三人间的深厚友谊,也是赫拉巴尔向弗拉基米尔的致敬之作。这是一部回忆的拼贴画,把三位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拼凑在一起,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2017年8月17日 想读
死缓 豆瓣
Mort à crédit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法国文坛怪杰塞利纳惊世骇俗之作,《茫茫黑夜漫游》的姊妹篇,首次中译;
《死缓(上下)》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长篇力作,一部曾经让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开眼界”的小说。作品以作者贫困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在贝雷西纳廊巷度过的苦难的童年。
内容简介
《死缓(上下)》创作于1933年,1936年出版,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第二部长篇力作,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作品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度过的暗无天日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作品中表现出的绝望、不道德、癫狂和情色曾让部分评论家感到不安,但也有人认为作者那痛苦的呻吟是人道主义的呐喊,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胡言乱语是对世间罪恶的抗议。法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达尔声称:“《死缓》是我永远的枕边书,是最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尽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欲,死亡,厄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媒体推荐
从这个时代起,我们要记住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部则是同一作者的《死缓》。我读《茫茫黑夜漫游》,觉得对于现有价值体系质疑得淋漓尽致,而人物命运与情节进展又与此相辅相成。《死缓》似乎更进一步。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法国小说》
对我而言,他那些短小、结巴的句子,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令人心醉神迷。
——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死缓》中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处在安排得恰到好处的系列中,因而允许塞利纳的世界向外扩展:这里的绝望伴随着戏谑、粗野和杂乱。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
说实在话,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者。我为他的声音所吸引。
——菲利普·罗斯《文学半月刊》
塞利纳也许是我们中间永垂不朽的。
——萨特《为自己的时代写作》
2017年8月16日 想读
鲜花圣母 豆瓣
Notre-Dame-des-Fleur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热内 译者: 余中先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8
写于狱中的《鲜花圣母》是法语文学中的奇葩,翻开本书,大部分人都忍不住会质疑起让·热奈——这个偷窃过、卖淫过、入狱过,沾染过任何离经叛道行径的法国同性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
写作是一种考验,阅读更是一种考验。“鲜花圣母”、“神女”、“宝贝”、“含羞草”……如果抱着神圣美丽的心情读让·热奈的这本书,那么从一开始,所有的东西都将轰然倒地。直白的同性恋描写、毫无自制的暴力随时出现、冒犯社会秩序的叛逆人格展露,他笔下的小说世界与一切崇高无关。
当年萨特的一次斡旋,让因偷窃罪第十次被叛刑的让·热奈免遭流放。于是他追随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警世恒言,三部名剧《阳台》、《黑奴》和《屏风》让他成为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之一。可事实上,此前写作的处女作小说《鲜花圣母》更类似于波行莱尔当年的“恶之花”,是他们与主流社会最为格格入不时撞击出的灿烂火花。
2017年8月12日 想读
长夜漫漫路迢迢 豆瓣 Goodreads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9.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尤金·奥尼尔 译者: 乔志高 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5
1939年夏天,大战阴影笼罩的旧金山,在一座俯视着湾区、名为“道庵”的房子里,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尼尔,开始撰写在内心深藏多年的自传戏《长夜漫漫路迢迢》。他决心将自己家中不可告人之事毫无保留地诉诸笔墨。往事如幽灵般纠缠不休,逼他非写不可,否则永远不得安宁。这部自传性剧作成为奥尼尔代表作。按作者本人的要求,这部作品在他去世后,直到1956年才首次上演。
2017年8月11日 想读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2017年8月10日 想读
みうらじゅんと宮藤官九郎の世界全体会議 豆瓣
作者: みうら じゅん / 宮藤 官九郎 集英社 2016 - 7
「ゆるキャラ」「マイブーム」の名付け親として知られるみうらじゅんと、
『あまちゃん』『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でおなじみの脚本家、宮藤官九郎。
彼らが、「男と女のあいだに友情は成立するのか?」「なぜ戦争はなくならないのか?」「なぜ男はハゲを恐れるのか?」といった、世界中の誰もが疑問に思いながらも曖昧なまま放置されてきた"難題"について、人類を代表して語り合います。
サブカルネタを軸にしながら、政治や国際情勢、下ネタまで縦横無尽に繰り広げられる〝知と恥〟の哲学問答は、決して世の中を憂うことなく、くだらなさの中にこそ人生の真理を見出していくための知恵が満載です。
混沌の時代を生き抜くための、グローバルスタンダードがここにある!
【本書で取り上げた議題】
○なぜ男と女はわかりあえないのか?
○男と女のあいだに友情は成立するのか?
○セックスは女の人を何回イカせたら許してもらえるのか?
○チンコはデカいほうがいいのか、そうでもないのか?
○なぜ戦争はなくならないのか?
○お化けはいるのか、いないのか?
○なぜ男はハゲを恐れるのか?
○なぜ人はコンプレックスを持つのか?
○天職とは何か?
○親は子供にどんな背中を見せたらいいのか? ほか、約30テーマを収録。
2017年8月8日 想读 ……
唐草物语 豆瓣 Goodread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涩泽龙彦 译者: 林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本书于1981年获得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
本书是作者以历史上十二位著名人物的故事为蓝本,用自己独特的奇幻风格重加演绎,创作出来的十二篇小说。这十二个故事,有的脱胎于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有的出自关于历史真实人物的精彩传说,还有的是作者受一些轶闻趣事的启发而进行的原创。如:再现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如何为观测火山现象而献身的《死于火山》,以安倍晴明为主角、反映轮回与辩证法思想的《三个骷髅》,反映徐福与秦始皇关系的《海市蜃楼》等。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和精神的暗黑面进行了探讨。本书风格诡谲,充满奇妙的幻想,是涩泽风格的最高代表作。
2017年8月3日 想读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2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本书绝对是喜欢《洛丽塔》的读者解读作者的一把钥匙。在这本集子里,纳博科夫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他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该书的访谈不少是围绕《洛丽塔》一书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纳博科夫从不人云亦云,因而在这本书中,他还本能地对名人宣战,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纳博科夫亦是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评”观念的先驱。他的“新批评”观念不时渗透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2017年8月2日 想读
画的秘密 豆瓣
Le Dessin
8.5 (1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贾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
荣获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两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奖项得主马克-安托万·马修情感悬疑之作
堪比卡夫卡的诡异荒诞,兼具大卫·林奇的超现实主义
...................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友情的疗伤图像小说,直击人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一部追寻艺术的纸上悬疑电影,揭示命运宇宙中奇诡的真相。
★ 《画的秘密》荣获欧洲第二大漫画节“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作者曾两度夺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奖项。
★ 《画的秘密》是一部罕见的、结合了拼贴、镜像、3D等叙事手法的实验型漫画作品。作者巧妙地调度光线、纬度、时间、记忆,在一个悬念重重又温情治愈的故事中,注入了一个有关命运的哲学议题。
★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作品布局严谨、线条极简,用色冷静,画风独树一帜。作者擅于营造硕大的叙事迷宫,挑战读者的逻辑和情感,被业界称之为漫画界的卡夫卡和大卫·林奇。
...................
※内容简介※
挚友爱德华去世了,遗赠给埃米尔一幅画。朋友用智力和情感铸就的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冰山一角,是一个字谜、一个玩笑,一个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入口……
画面越深远的地方,微妙的细节就越多,连显微镜也不足以展现其中所有的东西。埃米尔倾尽余生追随画的秘密,将其中的细节复制、放大、临摹、解读。那些在时间流逝中渐渐显现的痕迹,正在悄悄揭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且充满诗意的谜底……
...................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强有力的文学思想。故事氛围很容易让人想起冯索瓦·史奇顿 (François Schuiten) 和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创作的迷宫般的世界。墨线画风完美无缺,原创剧本引人入胜。
——BDTHEQUE漫画图书馆评论网
《画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它让读者跟随着爱德华的脚步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作者绝妙又熟练地使用了黑白风格和光影的技巧,让这本漫画充满了让人惊叹的梦幻感。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2017年7月18日 想读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 11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2017年7月16日 想读
秀拉 豆瓣
SULA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胡允桓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7
★仇人会伤害一个人,朋友会彻底毁灭一个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锋利的背叛故事。
★爱是天空。背叛是闪电,撕开天空,让我们看清楚。
★迄今为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十三位女作家中,如果要找出能与福克纳、索尔仁尼琴、加西亚•马尔克斯相提并论,拥有他们那种伟大、雄浑、简直可以摧枯拉朽来形容的创造力的,只有托妮•莫里森一人。——止庵
“这需要时间,但他们会爱我的。在所有的老太婆都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在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她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在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在所有的白种女人吻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在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在所有的妓女都睡了她们的老鸨之后,在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的母亲之后,在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
2017年7月1日 想读
戴眼镜的女孩 豆瓣
Catherine Certitude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林小白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看点: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最短的暖心小说
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清新绘图
莫迪亚诺的童年寓言 桑贝绘本版《戴眼镜的女孩》
艰难现实中闪耀的父女温情 成人后的温馨追忆
过去所有的,曾经有过的,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持续一生。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最短作品。
法国名作家莫迪亚诺以其独特的回溯叙述方式,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短短一万多字,从一个纽约下雪的午后开始,追忆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和父亲一起在巴黎度过的童年时光。有艰难的现实,看不懂的成人世界,父亲神秘的工作,一家团聚的向往,以及与父亲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异常平实的情节,却折射出一种生命的深度,莫迪亚诺最擅长的追溯手法,梦幻般的叙述,温情、迷人,让人回味。
2.法国国宝级绘本大师桑贝精彩插图。
法国著名绘本大师桑贝与莫迪亚诺一次精彩、不容错过的合作。简洁的线条,清新的色彩,淡淡勾勒出一个小女孩回忆中的童年,为文字中的温馨和迷人韵味锦上添花,与温情的叙述相得益彰,是国内唯一一本插图本的莫迪亚诺小说,也是绘本大师桑贝和文学的一次精彩碰撞。
------------------------------------------------------------------------------------------------------------
内容简介:
我们永远都是一个样子。所以,永远都会有一个名字叫做卡特琳•确定无疑的小姑娘,和她爸爸一起手牵着手在巴黎第十区的街道上散步。
这是一个关于童年、芭蕾、纽约、巴黎和秘密的故事。一个戴眼镜的女孩与父亲一起在巴黎第十区度过一段童年时光。他们住在一间仓库的楼上,父亲进行着神秘的转运工作,而母亲曾是一名舞蹈者,人在纽约……
法国名作家莫迪亚诺以其独特的回溯叙述方式,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以异常平实的情节,却折射出一种生命的深度,配合绘本大师桑贝的精彩插画,细腻演绎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女点滴生活中的温馨亲情,弥漫着一种迷人的淡淡忧伤和温情的气氛。
2017年7月1日 想读
逐爱的女人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译者: 陈良梅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成名作!两个“逐爱的女人”都是被骗者。作者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精确和锐利,并以此刺向一个由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2017年7月1日 想读
河畔小城 豆瓣
作者: [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万世荣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9
《河畔小城》这部作品,由作家的三部长篇小说构成。在这三部“自传体”小说中,头尾的《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都是以作家母亲的视角和口吻书写。而夹在中间的《甜甜的忧伤》,则是作家本人的童年自传。三部作品,无论作者本人自传,还是为母亲“代笔”,全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我”(母亲或作家本人)所生活的小城的人情世故和风俗景象。作品以零碎细小的场景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映衬出捷克民族二十世纪的生动历史,可以比喻为一卷捷克风格的“清明上河图”。
这部译文,是翻译家万世荣、星灿、劳白、杨乐云诸位老先生由捷克文本译出,全部文字经过杨乐云审校。整部译文,忠于原作,文字流畅,通篇笼罩着亲切、诙谐的气氛,也不乏一缕如烟似雾的忧郁,正在被风吹散。相信本书出版,是对作家逝世十周年、发自遥远中国的最好纪念。也希望为今日中国作家,提供一个参照、一种借鉴、一次启发。
2017年6月28日 想读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豆瓣
Die Verwirrungen des Zöglings Törleß
8.9 (3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罗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9
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穆齐尔之名作!
二十世纪初,崩溃前夜的奥匈帝国。某军事寄宿学校。托乐思,十六岁,出身奥匈帝国一个高官家庭,性格内向,喜欢沉思默想,青春期的性渴望以及得不到指引的求知欲使这个敏感多思的少年陷入了重重困惑。他在不知不觉中与年长一些的同学赖亭和白内贝走到了一起,充当他们以大欺小、仗强凌弱的狗头军师。赖亭和白内贝发现了同学巴喜尼的偷窃行为,于是把他带到教学楼里的一个隐蔽的储藏室施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托乐思从一开始就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会不时地给赖亭和白内贝出些绝妙的点子,然后怀着既迷恋又反感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一切。不堪折磨的巴喜尼向他求救,托乐思一边表示拒绝和厌恶,一边却鬼使神差般和巴喜尼发生了肉体关系。随着赖亭和白内贝对巴喜尼的折磨不断升级,托乐思决定和他们分道扬镳……
2017年6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