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娜嘉 豆瓣
Nadja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德烈·布勒东 译者: 董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娜嘉》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彻底颠覆了19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该书一般被视为小说。然而,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作品又体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传倾向。全书扑朔迷离,充满偶然、随机、巧合和梦境,作者的主观思想交叉出现在事件的客观叙述过程中,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名篇,极大影响了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流程。
2017年6月24日 想读
雪落香杉树 豆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伽特森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 - 6
编辑推荐:
1995福克纳奖得主
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数月
美国书商协会年度之选
被译成30余种文字,全球畅销500万册
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被列入大学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拥有哈罗德•布鲁姆和Cliff Notes等众多导读本
恢弘精妙,融爱情、战争、历史、悬疑和成长小说于一体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同名电影由伊桑霍克和工藤夕贵主演
内容简介:
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
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
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
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并被选入全美大中学泛读书单,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500万册,是屈指可数的当代文学经典。
2017年6月21日 想读
萌芽 豆瓣
Germinal
作者: [法国] 埃米尔·左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9
午夜善恶花园 豆瓣
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作者: [美] 约翰·伯兰特 译者: 于而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午夜善恶花园》从一桩真实的谋杀案写起,讲述了隐藏于小城平静安详下的斑驳人性。1981年5月2日,一个薄雾的清晨,沙凡纳最豪华的宅邸莫瑟府,古董富商、派对主角威廉斯枪杀了他的“朋友”丹尼。是谋杀还是自卫?沙凡纳人几乎全部卷入此案,连外来者记者约翰·伯兰特(即作者)也难脱干系,案情扑朔迷离八年之久,最后以威廉斯的猝死告终。其间,伯兰特亲历沙凡纳的社交生活,以敏锐的观察和记录,素描喧嚣而骚动的人群。...
2017年5月7日 想读
无罪的罪人 豆瓣
Presumed Innocent
7.7 (7 个评分) 作者: 斯科特.特罗 译者: 王一凡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权力、性、复仇、嫉妒,人类的各种欲望,成就着这个世界,也毁灭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关于欲望与挣扎、复仇与愧疚、贪腐与奋斗激烈缠斗的悬疑故事。漂亮的检察官卡洛琳被奸杀,她的同事拉斯迪受命调查此案,此后,拉斯迪的生活就成了一场噩梦。拉斯迪的妻子巴巴拉知道丈夫和卡洛琳曾有过一段婚外情,所以不时指责丈夫对这个案子陷得太深。拉斯迪发现卡洛琳经手的一份B类档案神秘失踪了,而这份档案涉及一位政府官员的行贿。不久,拉斯迪被指控是谋杀卡洛琳的凶手,因为在卡洛琳的公寓发现了一只有拉斯迪指纹的玻璃杯。拉斯迪知道,警察、检察官、法官、甚至辩护律师,没有人认为他会说真话。站在被告席上,他逐渐明白了,很多时候诉讼只是一连串的诡计与设计。人之所以犯错并不完全是人格瑕疵所造成,更多是关于欲望……
这是一起让人百感交集的谋杀案,是一次揭穿人性真相的心灵洗礼,更是一场叩问公平正义的诉讼。美国司法内部的真相,资深检察官的受挫人生,杜罗以高屋建瓴之势和细腻之笔,写出了一部恢宏的悬疑经典。
2017年5月3日 想读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芬兰] 伊迪特·索德格朗 译者: 李笠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8
索德格朗的诗歌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魅力。它创造了一种将读者邀入现场与对话的真切语气。她用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叙述方式,书写女人的肉体与欲望,并用肉体的颤栗和灵魂的孤独创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我们仍活在索德格朗那个以男人为主的时代,所以,索德格朗的诗歌绝不会过时。——埃芭·维特-布拉特斯特罗姆(赫尔辛基大学北欧文学教授,批评家)
2017年4月25日 想读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豆瓣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毕肖普 译者: 包慧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3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狄金森后最伟大的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经典诗集
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备至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人中的诗人,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选译于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也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选本。
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以夸张的修辞,而以文以载道的立场著称。——哈德罗•布鲁姆(美国文学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
就艺术而论,在20世纪女诗人中,作品的复杂性、清晰度和准确性能与男诗人中的庞德比肩的,非毕肖普莫属。——廖伟棠(诗人)
这本书里所有这些令人推崇的、美妙的作品,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让人挚爱,从不曾让人厌倦。
——《华盛顿邮报》
这本诗集里,至少有三十或四十首诗,可以媲美任何优秀的战后英语作品。
——《星期天时报》
2017年4月25日 想读
带艾伯特回家 豆瓣
Carrying Albert Home
作者: [美] 霍默·希卡姆 译者: 吴勐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公路冒险小说。一个深爱自己妻子、帅气又老实的男人,一个内心在初恋和现任间摇摆的女人,一只聪明顽皮的鳄鱼,一只傲娇的公鸡,一辆老别克车——公路之旅就这样开始了。他们沿着美国东海岸一路向南,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故事。故事根据作者父母的真实经历 改编,书中还附有真实照片与后记,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回味无穷。
【编辑推荐】
能逃离的是生活,无法选择的是命运。所有看似莫名其妙的际遇,其实都是命中注定。
一次因爱出发的疯狂旅程,打动所有还在爱着的人。
我们终其一生,只为找到回家的意义。
★一本上市前就悄然引发轰动的治愈系力作,让读者自发口口相传的暖心故事。
在榜单横行的时代,我们策划了一次纯粹的自发阅读。上市前悄悄发出200份神秘预读本,没有封面,没有内容简介,没有夸张的营销文案,更没有天花乱坠的宣传造势。邀请200位读者,不受文案、榜单、书评人和他人评价的干扰,自发选择,回归单纯的阅读的快乐,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暖心故事,未上市已收获豆瓣8.8分好评。
★一场拯救爱情的治愈之旅,我们终其一生,只为找到回家的意义。
他接受了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她憎恨着这个世界的一切。是时候来一次二人旅行,重新找回日渐疲惫的爱,然后一起回家。对矿井无聊灰暗生活不满、坚韧而独立的妻子,朴实沉默、深情又帅气的旷工丈夫,带着初恋送来的结婚礼物——短吻鳄艾伯特,跨越1600公里,回到美国南部的家乡!当爱情被现实磨灭,当婚姻走入倦怠,被现实折磨得狼狈不堪的两人,因爱出发,一起寻找真正想要的生活。
★一个关于爱与选择的真实故事,一次通向未知的疯狂冒险。
能逃离的是生活,无法选择的是命运。根据父母真实故事改编,笑中带泪,讲述30年代的生活与爱情。男女主人公沿美国东海岸一路向南,踏上命中注定的探险旅程:主人公遭遇过银行抢劫,做过海盗,演过《人猿泰山》,参与过走私、工人罢工,遇见了海明威,也经历了飓风。漫长的旅途中找到对生活与家庭的重新定义: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奇特礼物,每一次分离之后,我都要找到你。
2017年4月25日 想读
归于尘土 豆瓣
Ashes to Ashes
9.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罗德·品特 译者: 华明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2017年4月25日 想读
星期天 豆瓣
Dimanche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黄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8
《星期天》是内米洛夫斯基出版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这些创作于1934年至1942年间的短篇小说,像《法兰西组曲》一样,探究法国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母女、夫妻间的紧张关系、法国资产阶级的行为习惯、宗教与个人身份的疑问;从战前巴黎家庭的起居室,到战时法国男男女女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内米洛夫斯基在其短暂人生的创作巅峰期写就的优美篇章。
在内米洛夫斯基的世界,笼罩着一种奇怪的氛围:脆弱的和平、模糊的身份、正在消解的行动、濒临堕落边缘的人物、缓慢的退化。内里洛夫斯基的风格就是攫住读者,让他困惑,让他置身危境,一边思忖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捕获,到底哪里才是极限。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豆瓣 Goodreads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7.6 (2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译者: 张世胜 / 谢莹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 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 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来自民间的叛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袁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以近似说书的方式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学者艾伦·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斯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从毒品到伍德斯托克……这些人以看来混乱而且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人民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本书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民歌。本书严谨、清晰、朴实,叙述丰满,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南回归线 豆瓣
Tropic of Capricorn
9.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杨恒达 / 职茉莉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米勒作品终于在美国得以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毫不掩饰的性描写 颓废中追求着有限的奢华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文学大师笔下的自由和性 自传式罗曼史作品
★ 一部性狂想曲,一首音乐、文学、社会相融的狂想曲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该书包罗万象,揭示了芸芸众生相,包括他的同事、形形色色的求职者、他幼时的伙伴、他的父母和疯妹妹、他的朋友以及他身边的各种女性等。在米 勒的文字世界里,一切都是游离的、跳跃的,一切毫无瓜葛却又相互联系……
————————————————————————————————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一本荒谬的书,一本充满欢乐的书,一本关于一个男人尽力解放自己、实现自己价值、改变自己的人生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痛苦和爱意、性和纵欲的书,一部关于文学和写作的书,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关于改变的书。
——美国作家 詹姆斯•弗雷
亨利•米勒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好像“陌上花开,君可徐徐归”。 ——冯唐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英国评论家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英国诗人、小说家 劳伦斯•达雷尔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人性论(全两册) 豆瓣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9.6 (9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80 - 4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疑问集 豆瓣
Libro de las preguntas
7.8 (62 个评分) 作者: [智利]聂鲁达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 这些简洁的、谜一般的问题,神秘而有趣。用孩童般天真的方式提出复杂的问题,探寻生而为人的意义。 ——《图书馆期刊》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最感性、最深邃诗集
★ 让我们直面自以为了解、却一无所知的一切
★ 中文版首次出版,由著名译者陈黎、张芬龄自西班牙语完整译出
★ 激发各年龄段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兴趣
★ 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长大 / 却只是为了分离?
★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 / 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
==============================
《疑问集》是诺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聂鲁达的一部微型杰作。非常简单、易读,由74首诗,316个没有给出回答的问题组成。聂鲁达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成人睿智的经历融为一体,向自然、历史、梦境、人生、人性进行最简洁的质问,带我们进入他用直觉和纯粹的想象构筑的国度,同时也陷入哲理性的思索。此次为中文版首次出版,由著名译者陈黎、张芬龄自西班牙语完整译出。
《疑问集》是一部任何年龄的读者都能欣赏的诗集。在这部诗集里,聂鲁达单纯地回归到“人”的角色,用神秘、有趣、荒诞不经的问题给人灵感,让被人遗忘的事实重新浮现。让我们直面自以为了解、却一无所知的一切。
2017年4月20日 想读
金斯伯格文选 豆瓣
作者: 比尔·摩根 编 译者: 文楚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他是心灵率直坦白的典范;
他终生致力于争取言说自由的事业;
他预言并身体力行了其后发生的一切;
他在几乎每一个重大问题上都表达了具有争议性的独立思考;
他的每篇文章如同指引我们的鲜亮路标。
他就是艾伦·金斯伯格——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诗人、预言家、政治活动家。
这本书是了解艾伦·金斯伯格非凡天才思想的窗口,是研究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2017年4月18日 想读
嚎叫 豆瓣
8.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伦·金斯堡 译者: 文楚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1 - 5
这本书收有金斯伯格的43首佳作,包括《嚎叫》、《北京偶感》、《渴望真实的狮子》、《美国》、《向日葵箴言》、《为什么我要冥思》等。
2017年4月18日 想读
莱蒙托夫诗选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译者: 余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1980年6月第1版 有1981年12月2印本
2017年4月16日 想读
巴卡卡伊大街 豆瓣
Bakakaj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杨德友 / 赵刚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5
贡布罗维奇是二十世纪最具独创性和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位置处于山峰的最顶端,在他的旁边,是与他志趣相投的卡夫卡和塞利纳。这个故事集对他的作品可起到精彩导言的作用。
——《华盛顿邮报》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谋算 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波兰最重要的现代派小说家
与卡夫卡、穆齐尔、布鲁赫并称“中欧四杰”
这是贡布罗维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巴卡卡伊大街是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住过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收录的十篇短篇小说都非常完善。贡布罗维奇在多年之后重读自己这些早期作品,依然为之赞叹,而不是悔其少作。这些短篇小说也被评论家认为是读者进入贡布罗维奇长篇作品的极佳导言。
今天,当我重读这些相距遥远的短篇小说,我对自己说:嘿!挺丰盈的啊,它颤动着让人惊奇的“短路”,以及出乎意外的景象,仿佛噼里啪啦串响着诙谐和游戏!……这是为了使诗意显出高贵,为了在荒诞中抵达神圣的无知。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2017年4月12日 想读
马人 豆瓣
The Centaur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 John Updike 译者: 舒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马人》是厄普代克确立其大师声誉的重要作品,他因此而第一次拿到国家图书奖,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它将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有象征的寓意与美感,又兼具现实的尖锐与残酷,以超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的方式将一个父与子、爱与牺牲的故事讲述得优美、深刻、感人肺腑。
一部不折不扣的“杰作”。
“厄普代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不但是优秀的长篇短篇小说家,也是同样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他将和他的前辈、19世纪的霍桑一样永远成为美国文学的国宝。他的辞世是美国文学不可估量的损失。”
——菲利普·罗斯
“厄普代克的文学体系和巧妙构思直逼莎士比亚……他的逝世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美国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伊恩·麦克尤恩
“《马人》无可企及,无法超越……自然、贴切、新鲜、微妙,而且极为优美。”
——《新闻周刊》
“与D·H·劳伦斯之后的任何作家相比,约翰·厄普代克肯定有着一种更纯粹的能量。”
——马丁·艾米斯
“一部光彩照人的杰作……而且厄普代克毫无疑义是一位语言的大师,只有最优美的诗歌能够跟他对语言的驾御相匹敌。”
——《星期六评论》
“(对许多年轻作家来说,厄普代克)几乎像圣经中的一位族长,一位亚伯拉罕或摩西那样的人物,他赫然耸立,而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他的影子里”。
——一位加拿大文化记者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约翰·厄普代克的《马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017年4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