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と快楽主義者 - 标记
世界博览会 豆瓣
World's Fair
作者: [美] E·L·多克托罗 译者: 陈安 99读书人/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左翼政治力量空前雄厚,希特勒的势力正在欧洲崛起,一场社会巨变呼之欲出。
作为居住在纽约的犹太移民第三代,埃德加以孩童的视角描述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人与事,虽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充满了丰富生动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其亲历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1940)的过程,将纽约的街道、广场、公园、世博会的空前盛况,都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除了自述外,小说中也穿插了母亲罗兹、哥哥唐纳德、姑妈弗朗西斯的叙述。整部作品是E.L.多克托罗的半自传体小说,是其童年的回忆录,也是20世纪30年代纽约社会生活和犹太家庭生活的实录,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
作品问世后广受好评,荣获198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解剖课 豆瓣
The Anatomy Lesson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郭国良 / 高思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孩子们的书 豆瓣
The Children's Book
作者: [英国] A·S·拜厄特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
2009年布克奖五部决选作品之一
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如果你把《孩子们的书》埋在地下几英寸,它会开始发芽——这本书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强而有力。——奥普拉
这是一本黑暗的小说,对人性不留情面的认知和对人的完满性的清醒分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卫报》
--------------------------------
内容简介:
如田园诗 般开始,如在地狱般结束。
1895年6月的一天,伦敦亲王博物馆,珍稀金属制品专管员凯恩的儿子朱利安和童话作家奥丽芙的儿子汤姆盯上了一个守在玻璃柜前画速写的邋遢少年,跟踪他进入了博物馆迷宫般的地下室……
托德福莱特。田园,阳光,森林,迷人的童话作家和她风流倜傥、富有才华的丈夫,一群自由奔跑的孩子。绚烂如烟花、艺术名流云集的仲夏节派对。
帕彻斯庄园。破败,空旷,包围在沼泽地当中。暴躁阴郁的陶艺大师和他美丽但总是心不在焉的妻子。沉默的大女儿、时常裸身梦游的小女儿,以及急于摆脱家庭的儿子。
维多利亚-爱德华时代的两个艺术家庭。被艺术吞噬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孩子。包围着他们的是陶艺、童话、木偶戏,无政府主义、费边社、社会主义、自然主义、性解放、女性选举权,直至一战悄然降临,收走了一切繁华、精致、温馨,还有那些不能言说的苦痛。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我们不完美 豆瓣
The Imperfectionists
作者: [加拿大]汤姆·拉赫曼 译者: 康慨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14 - 8
好莱坞巨星布拉德·皮特名下公司已购得电影版权
《纽约时报》 《经济学人》 《纽约客》 亚马逊书店 年度好书 加拿大 吉勒文学奖 入围作品
办公室的隐秘王国里,每个人都满足于自己的不完美。 大时代的十一种孤独,一部现代城市异人录。
这本小说滑稽又虐心,像魔方一般千姿百态,折射出人性的种种弱点。——《纽约时报书评》
◎2010博客来外文馆文学新锐年度之最
◎2010年NPR年度好书
◎华盛顿邮报2010年度好书
◎纽约客杂志2010年度好书
◎VOGUE杂志评选为2010年夏天必读的10本书
◎英国观察家日报2010夏天最佳选书
◎已于全世界7个国家发行,陆续将于共计13个国家发行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纽西兰等地好评如潮
《我们不完美》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已有五十年历史的报社,全书共分为11章,串联了11个跟这个报社相关的角色,11个人生故事在此交叉展开。每章的前半段围绕一个角色进行叙述,后半段则插入报社的往事,直至最后一章汇合;每章都以新闻标题为名,而宏大、耸动的标题下其实记载了11个角色鲜明的个性与精彩的小世界,同时也可令读者窥见时代大潮下传统媒体的兴衰,直指网络化时代传统报业凋零等问题,颇能引人深思。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眼前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2
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
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 亮开来某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位”方式。
《左传》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
——唐诺
唐诺反复出入《左传》的世界,一次次试图走入子产、赵武、申公巫臣乃至孔子、左丘明等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春秋时代最杰出的头脑在其时其地究竟看到、想到了什么,他们某一言行究竟有着何种深远的积淀与思考,从而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最好的人最好的事,也让春秋时代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深邃、立体可感的世界。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小国家的大灵魂、两千多年前的梦、春秋战国的繁花般思维……由此出发,作者旁征博引,以文学的视角,围绕八个问题进行叩问和延伸,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荡漾进此时此刻,是为《眼前》。
2016年12月27日 想读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2016年12月20日 想读
非关男孩 豆瓣
About a Boy
作者: [英] 尼克·霍恩比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一个是没有童年、“全世界最老的”十二岁男孩,一个是“拒绝成长”、最不愿成熟的三十六岁男人,背景就是我们这个纷繁嘈杂的后工业时代。当今英伦最走红作家尼克·霍恩比的最走红喜剧小说,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版号称“最重磅的英国喜剧片”。
有性,有摇滚,有谎言,更有真情欢笑;够酷,够前卫,够无厘头,更直透你心。在幽默和伤感、欢笑和泪水中教会你什么是成长和成熟。
2016年11月26日 想读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 豆瓣
作者: [丹] 彼德·P. 罗德 编 译者: 晏可佳 / 姚蓓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6
这本日记选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编年时序,以主人公和父亲的关系,作家保罗的影响,他的婚约,1848年前后的动乱时代和他对教会的攻击这些标志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中那些像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为基础辑录而成。
2016年11月26日 想读
傻瓜吉姆佩尔 豆瓣
作者: [美国]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刘兴安 / 张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1 - 1
2016年11月26日 想读
おやすみカラスまた来てね。 1 豆瓣
作者: いくえみ 綾 小学館 2016 - 6
いくえみ綾が描く、大人の等身大恋愛劇!
24歳、無職、ヒモ。
十川善十は、ほぼ同棲状態だった彼女にフラれるも、
その失意のなか訪れたバーで奇蹟の出会いを果たし…。
最強にふがいない男子と、タイプも異なる女子たちとの
恋愛劇(…が上手くいくように、善十よ 頑張れ)。
大人のドキドキ、そして切なさも保証します!!
2016年11月24日 想读 whaaat老师你又开新坑…………
いくえみ綾
揣测与媒介 豆瓣
Unter Verdacht:Eine Phanomenologie der Medien
8.2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译者: 张芸 / 刘振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当今的艺术往往以揣测为源:艺术展现的只是日常的表象,人们总在琢磨其背后隐匿的秘密。只有某种诡谲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才会彻底唤起我们的注意。鲍里斯?格罗伊斯在他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向我们解释了揣测怎样在不同的媒介中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自马勒维奇与杜尚以来,人们总是在为“现代艺术中究竟何为艺术,何为俗物”这类问题争论不休。艺术是值得人们去揣测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把铲雪锹或者一小撮米放在博物馆中一件广受认可的艺术品旁边,任由人们去讨论,这就一定会引起揣测。这类争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能为在物质上有限的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反思的空间。通过这本书,鲍里斯?格罗伊斯论证了艺术与媒介间广泛的现象学,同时也把其先前一本著作《论新事物》中的一些论题进行了拓展。
2016年11月22日 想读
走向公众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鲍里斯•格洛伊斯 译者: 苏伟 / 李同良 金城出版社 2012 - 11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服务于削弱它。继鲍里斯•格洛伊斯近作《艺术力》和《共产主义后记》之后,本书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第一位置。收录于《走向公众》之中的文章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存在的如何使个人和公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协调共处的两难问题上更是如此。为了理解公众表达形式对个人利益形式的影响,放宽视野,思考两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极为必要。
2016年11月22日 想读
艺术力 豆瓣
Art Power
作者: [德] 鲍里斯·格洛伊斯 译者: 杜可柯 / 胡新宇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4
在这个世界上,艺术有自己的力量,它在今天全球政治中发挥的力量和曾经冷战时期政治舞台上具有同样的力量。著名理论家鲍里斯·格洛伊斯提出:艺术几乎是无力的商品,受到艺术市场上接纳和排除命运的影响。在《艺术力》这本书中,格洛伊斯根据艺术意识形态的功能审视了现代和当代艺术。格洛伊斯写道:艺术品以两种方式生产并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商品的艺术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在当代艺术界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功能很少受到关注。
作者在论证在当代艺术话语中,接纳有政治目的的艺术时,他认为艺术在集权主义、社会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统治下制作出来。他也认为:今天主流的西方艺术,在众多的国际展览、双年展和艺术节上,产生和展示出来,根据意识形态的宣传规则,他发现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格洛伊斯论证:当代艺术通过直接反抗挪用偶像破坏的姿态来展示它的力量,同时通过图像和批判的图像定位。在《艺术力》中,作者审视了这种根本的挪用,现代艺术品中自相矛盾的作品生产出来。
2016年11月22日 想读
好学校 豆瓣
A Good School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姜向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书名中的“好学校”是一所虚构的康涅狄格州预备中学。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好学校”中的男孩毕业后就要立刻参军作战,老师们对于自身职业和所在学校的情感五味杂陈。尽管这是一所学校,可正如书中一名老师所说,这里“蕴藏了巨大的性能量”,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理查德·耶茨作品:好学校》还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婚姻的脆弱不堪。丈夫残疾,妻子出轨,丈夫意欲自杀,却连自杀都无能为力。书名“好学校”无疑是最大的讽刺,读罢不禁令人唏嘘。
2016年11月19日 想读
时间之间 豆瓣
The Gap of Time
8.1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4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辞世400周年(1616~2016),全球顶尖当代小说家联手改写莎翁七部经典剧作致敬!2016“莎士比亚年”全球联手打造的出版盛举,惠特布雷德首作奖得主、英国天才女作家、全球畅销书《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重磅首发,担纲改写《冬天的故事》这一莎翁晚年重要剧作,引发28国上千万读者热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星期日邮报》《出版人周刊》《观察家报》等携手推荐,《纽约时报》评价它是“一部闪耀着喜悦之光的小说”。国内新锐文艺阅读品牌“未读”与企鹅兰登(北亚)联手,全球独家呈现简体中文版《时间之间》。——时间抚平一切伤痛,我们终将被它捕获。
内容简介
刚出生的帕蒂塔被遗弃在医院的“婴儿岛”里。她是被亲生父亲列奥以“送回她亲生父亲那里”的名义带离父母身边的,但一场意外的发生使她从未抵达。帕蒂塔成了列奥狂热嫉妒的牺牲品,嫉妒的对象是他最爱的两个人——竭力要全身心占有的挚爱、有孕在身的妻子咪咪,和他少年时的恋人、终生的朋友赛诺。他觉得咪咪和赛诺有染。
伤害常常只留给最爱的人。且以爱之名。
对帕蒂塔的人生来说,时空就此错位。从出生到十八岁,从伦敦到新波西米亚。她更是从未想过,被时空裂隙吞没的自己,是一切救赎的希望所系……
媒体评论
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温特森杰出的天赋在于,通过那些浅吟低唱般优美、常在意料之外迅捷而至的句子,成功地传达出小说的情感分量……她与令人费解的文本之间展开了一场奇妙的搏斗,最终呈现出一个错综复杂的、让人拍案叫好的当代故事——属于她自己的全新故事。——《纽约时报书评》
如同莎士比亚一样,温特森笔下的舞台上,处处充满了奇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温特森不仅仅是改写了一个故事——她还将自己细致入微的心理感受填充进了这个故事中。观察温特森如何解决原剧本的问题固然有趣,但这本书真正的力量在于,她在时而朴实时而诗意的语言风格之间自由切换,并用任何她想用的元素(天使、游戏、劫车等)来阐述故事的能力。她让一个旧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出版人周刊》
对于莎翁创作生涯的倒数第二个剧本而言,温特森的改写有着可爱的轻快节奏,聪敏而诙谐,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让人充满了同情,并在一个众所熟知的故事里注入了一种真正的惊险感,而这绝非易事。它如此引人注目、有趣且优美。——《卫报》
2016年11月19日 想读
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豆瓣
6.6 (7 个评分) 译者: 飞扬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黄昏/偶尔有人在顶楼的某个房间/倚着窗子吹笛/窗口盛开着大朵大朵的郁金香。/——此时如果你不爱我/我也不会介意。《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全世界最美丽的情诗》是一本收录了茨维塔耶娃、里尔克、艾米莉•狄更生、叶芝、惠特曼等全世界18个国家的62位伟大诗人的98首情诗,配以18世纪著名宫廷画家的玫瑰及其他植物图鉴的精美读本。整本书精装四色印制,淡粉色封面配以滚金边的切口,以示爱情之灼灼其华。
★《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全世界最美丽的情诗》,是为所有向往诗意生活的人准备的礼物。每晚临睡前,请读一首给你爱的人听吧.
2016年11月19日 想读
辛波絲卡詩選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陳黎 / 張芬齡 桂冠 1998
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是當代世界詩壇的異數。她的詩作嚴謹,卻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她的題材始終別具一格,常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簡單的語言傳遞深刻的思想,以隱喻開啟廣大想像空間,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這本詩集選輯其各階段名作五十首,由陳黎與張芬齡精譯、導讀,並附辛波絲卡精彩諾貝爾獎得講演說辭。
2016年11月13日 想读
诗人的迟缓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范晔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7
《百年孤独》译者的私房书单,
二点五次元西语文学读书札记。
自从二零一一年新版《百年孤独》问世并于畅销书榜稳居不下,以及此后《2666》强力推出,西语文学大有成为新文化热点的势头。不少出版社都推出西班牙与拉美各国经典或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只是文本的迻译,缺少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源流同时兼具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文字,而这方面可能正是当前国内读者希望读到的。《诗人的迟缓》即满足了相关读者(日益增长的西语学习者、拉美文学爱好者以及对西语文学有兴趣了解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的外国文学读者等)这方面的需要。
全书涉及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智利的聂鲁达和波拉尼奥,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文坛大家其人其作,尝试以平易节制的风格引领读者走进不同的世界,分享西语文学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