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地理
Lonely Planet France 豆瓣
作者: Nicola Williams Lonely Planet 2011 - 4
Once you've ooh-la-la'd your way around every charming Parisian boutique, garden and cafe, the rest of France is ready to step up to the plate. Get our latest guide to France and you'll be winding through the fairytale Loire Valley, skiing in Chamonix and blissing out on mind-blowing cuisine in Paris. There's a reason why France remains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world.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full-color guides with 3D illustrations of the Louvre, Notre Dame, Palace of Versaille, Monte Carlo Casino, Mont St-Michel and the Vieux Port in Marseille.
This guidebook has been fully updated!
* Intuitive layout and new text styles make it easier to read, scan and find information at a glance
* New visual design and structure improves navigation without sacrificing depth or quality
* Expanded planning section helps travellers plan by time, season, interest or region
* New map design improves map legibility for easy navigation
2012年10月17日 已读 I still believe that all you've got to do is decide to go and the hardest part is over. Wish u all good. Bye bye.
人文|历史|地理
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 豆瓣
作者: 蘇鑰機 / 陳惜姿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 2008
四川地震,香港傳媒先後派出超過二百人到災區採訪,規模、難度,史無前例。之後,留下起碼幾個問題︰
.記者報道,抽離還是介入?無論災情幾大,他們只能做個客觀的旁觀者嗎?
.訪問悲痛絕望的人,有何訪問技巧?怎樣避免在災民的傷口上撒鹽?
.記者奮不顧身探訪,人稱專業。但勇字當頭不顧安全,又是否專業?香港新聞界的專業表現又有何特色?
.記者在採訪時可以哭嗎?有人說記者一哭,視野便模糊……
到底一個記者要如何面對這場重大災難?希望本書能帶你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同反思。
2012年8月11日 已读
请记住,改变世界是一小群见过真相深思熟虑的人。请相信,没有白费的眼泪伤心感动,都是人性。无论怎样大陆是怎样调研做了什么,香港记者在后来做得问卷调查研究装备问题、采访感受,管理层沟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的调查虽然简单,却珍贵直接,值得学习。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曹操登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那多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10
如果只是普通的戏说,翻出些野史,给古代英雄身边加上些红粉佳人,这部小说也不会有如此的吸引人。那多完全抛弃了各种各样的正史、野史,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将戏说发挥到极点。如果是在以前,《那多三国事件薄之曹操登场》一定会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满,但在戏说如此泛滥的今天,将戏说发挥到极至也正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想象力和幽默也许会令最为严肃的人也领略到搞笑的艺术,用爆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2012年7月14日 已读
一个人的本事,贵专不贵博。不管什么年头,只要你在一个方向上下足了功夫,只要不是太过倒霉,总能够扬名立万。而如果什么都学一点,打击面分散了,往往一事无成。有时候你看见一个人大大的有名,却觉得他没什么地方了不起。其实那是你没有发现他的长处,要知道,所谓长处不一定就是武功有多高,多帅。
人文|历史|地理 小说|流行|大众
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桃园三结义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那多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9
图文书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近年来,无论是艺术书、生活书,还是儿童书,以图代文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人们呼吁读图时代正在来临。而作为一部小说,能够将文字与图画从内容到形式都结合得如此之巧妙,《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桃园三结义》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如果只是一般的图画或是照片,《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桃园三结义》也不过是符合了时 代潮流而已,但该书的图画一律选用皮影戏的形式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和种种场景,以一种极其犀利的方式衬托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令人不得不赞叹其构思的巧妙。尤其难得的是,皮影戏这种形式恰恰保持了与小说完全协调一致的基调。如果说国画是历史的参照,照片是真实的反映,那么皮影戏――这种通俗而又极负个性的艺术形式正好将小说诙谐、幽默、与众不同的特质挖掘出来。作者那多将想象力发挥至极,赋予书中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种种超人之能,将传统三国中刘备卖草鞋、关羽与红枣、张飞卖肉、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进行了重新阐释,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真正体现了现代人的幽默和智慧。
如果戏说的只是普通的帝王将相,那多不会有如此的成功。但他偏偏选择了三国,选择了中国最为战乱纷繁、风云变幻、英雄群起的年代。英雄的故事无论在何时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何况是在现实生活越来越沉闷的今天。可以说,是三国成就了那多。
如果只是普通的戏说,翻出些野史,给古代英雄身边加上些红粉佳人,这部小说也不会有如此的吸引人。那多完全抛弃了各种各样的正史、野史,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将戏说发挥到极点。如果是在以前,这部小说一定会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满,但在戏说如此泛滥的今天,将戏说发挥到极至也正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想象力和幽默也许会令最为严肃的人也领略到搞笑的艺术,用爆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只是搞笑,这部小说也不会引得人们如此竞相传看,也不会引发网上如此众多的议论。尽管将传统抛弃得如此彻底,该部小说仍然继承了三国时代的某种精神,英雄的特立独行,成名之前的隐忍和寂寞,对逐鹿天下的渴望,也许这部小说的实质也正在于此。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部很好看、很令人开心的小说。据说《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曹操登场》、《那多三国事件簿之天下英雄会汜水》、《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汜水关三英战吕布》也即将出版,看来我们不必等得太久就可以再次领略到那多精彩的想象力和幽默。也许现在要做的,就是回家再重头翻一遍三国演义,免得对其中的某些情节感到陌生。
1800年前的英雄们,在明代成就了一位书生――罗贯中,在现代成就了一位幻想家――那多。
2012年7月13日 已读
乱世为棋盘,利器为炮,精兵为马,良将为车,以二十年下一局棋,关兄意下如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愿来么张兄?只是这局棋一下,又何止二十年,其间悲欢离和,跌荡起伏,终盘时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少年意气飞扬时,是断断料想不到的。
人文|历史|地理 网络|奇幻|架空
北京十年 豆瓣
作者: 罗孚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2012年6月13日 已读
关于作者,大多数人不知道罗孚,不过是著名大公报的编辑,也是他劝说金庸放弃剧本开始连载武侠。关于此书,但是若是你不知道启功先生、杨宪益先生、王世襄先生这一拨大家,看这书也无意。正如罗老说的,当做野史来读,是正史的补充,也更真实,更有趣。
人文|历史|地理
读城记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3
《读城记》讲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2012年3月17日 已读
尽管不是一个地域主义者,我还是觉得认为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存在于地形、历史、文化、以及居民的性格、生活方式和交往。若是城市全部高楼大厦广场鲜花,那多么无聊。书中简约地说,北京是城,上海是滩,广州是市,深圳是花园,成都是府,武汉是镇,深圳是区。细细琢磨,确实在理。捕捉到复杂性格中的亮点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文|历史|地理 经典|诗歌|散文
品人录 豆瓣
7.4 (25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
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的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2012年3月16日 已读
读史很有趣的。我一直都觉得,历史悲剧而且讽刺:前一页还权柄滔天呼风唤雨,下一页就满门抄斩死无全尸。读史品人,我只明白了,要做一个好人。奇正相间,一定要正气。有仪表、智慧、冷静、友善、诚实、忠贞、刚正、权变、多谋种种,而我以为最重要的脑袋明白,心里明白。所以,我默默要求自己——Be a nice guy
人文|历史|地理 经典|诗歌|散文
北京 豆瓣
Beijing:Memories in Ink
作者: 乔德龙 译者: 杨晓峰 / 张少伟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为英汉对照,介绍了北京的胡同,如牛街、北海、南宫房、鸦儿胡同、鼓楼西大街等,在作者看来“北京决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她璀璨夺目,令我心驰神往”。
2012年2月19日 已读
北京不是一座你来就会对你张开怀抱的城市。你要像金鱼游在鱼缸中一样生活在里面,渐渐才能发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若是有爱的人在更好,心里有执着,然后你最终才能发现,这个城市的璀璨的魅力。画面九十年代老旧,好多都不见了。景色变成素描,变成相片,精准漂亮细致。可我看不到作者的情绪,只能感觉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我没说这样不好,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最后却一定会忘了罢了。
人文|历史|地理
水墨中国 豆瓣
Mosaique Chinoise
作者: 夏尔·乔得龙 译者: 陈静 2007 - 10
《水墨中国》是西班牙画家乔得龙以中国为主题的水墨画集,收入画家在山西、江浙、广西、新疆所创作的画作,较我社此前出版的《水墨紫禁城》和《水墨北京》题材更宽广,反映的民风民俗更丰富。书中所附文字表现画家和各地人民的交往,以“酒”为主线,贯穿始终。
2012年2月19日 已读
夏尔·乔得龙,这个法国人在中国十几年全来探索中国了。中法双文看的灵魂出窍。瓦片、仄巷、小窗、牌坊、静物,以及最重要的光阴。结合西方的素描和东方的水墨,特别在我在看第一部分大同的时候,把影子画在地上,右下角留白一块,顿时觉得这样颜色只有黑白的印象派,也好美。
人文|历史|地理 绘本|画册|摄影
迟到的间隔年 豆瓣
7.5 (55 个评分) 作者: 孙东纯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诞生了一批批青年人,他们抵抗社会既有的各种制度和观念,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主流的不满.他们倡导和平非暴力,反对战争;他们提倡”爱”,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主张性开放;他们追求自由,同时也依赖毒品.他们被当时的西方社会称为”颓废的一代”---嬉皮士.到了八十年代,一部分嬉皮士开始回归他们一度反抗唾弃的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过起正常人的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可能也是嬉皮文化向主流文化妥协的结果.
只是,不管嬉皮文化是多么地非主流,嬉皮士的流浪式生活勾起了青年人对外面未知世界了解的渴望,成为了青年环球旅行的导火索.于是,就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的八十年代, 当一批批的嬉皮士回归社会的时候,另一批欧洲青年背起背包又开始出行,在全球掀起了背包旅行热。甚至,西方的许多大学教育鼓励学生外出旅行,增长见识,拓展眼界。间隔年(The gap year)就在那个时候诞生的,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社会的生活。在间隔年期间,学生在旅行的同时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一次完全接触到间隔年这个概念,是伊朗一个朋友来中国的时候带给我的一本关于间隔年的书---寂寞星球的<间隔年>.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很适合我们中国当今的年轻人,虽然我已经太”老”了.
不能说当初要远足的理由是因为间隔年这个概念,当初的出走是因为需要而并非是什么东西触发了我的脑神经.但如果实在要给我的远足套上一个主题,那也非间隔年莫属,因为当初出来之前我已经联系好了印度中南部的一个艾滋病组织,他们同意我到他们那里做两个月的志愿工.
我的上司是个好人,他竟然同意给我三个月的假期让我去远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当一切地因素都确定了下来之后,2006年12月1日,我离开我居住了将近7年的城市,开始了我迟到的间隔年---三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我原本的计划是花两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做义工,再花一个月到西藏旅行.
不料到了泰国之后,很多事情预料未及,耽搁了时间,而我的迷你型间隔年也变成了一次辗转亚洲的远足,从东南亚的泰国走到老挝,从老挝到中国云南,进入缅甸,到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尼泊尔,走访了6个国家,一走便是13个月,”间隔年”反而变得名副其实了.
我名副其实地间隔年名副其实地迟了到……
2011年12月30日 已读
Love it, or you gone hate it. 三个月的间隔年最后成了环游亚洲的十三个月。最印象是还是家人,妈妈在电话那边只是问孩子开心么。你开心她就开心。最后的结局挺幸福的。旅行从来不会给你答案。它会给你很多选择,甚至让你更困惑,但是完全值得。我觉得,我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一定的。为什么?不为什么。为了人生无憾青春无悔。或者仅仅是感觉,像是还是去见一个尚未谋面的却久违的老朋友吧。生活就像神,好像一股能量,一股你能够用心感受到的能量。某一天早晨醒来,你会觉得莫名的平静安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选择为善为恶,那是我们的事情,但是生活就是指引我们为善。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下一站·伦敦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郭敬明 / 萧凯茵 / 叶阐 / 卢丽莉 / 陈龙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3
《下一站•伦敦》贴身记录郭敬明亲率第一届“文学之新”四强赴伦敦文化交流精彩全程,完整收录黄金五人组的伦敦见闻逸事,有精美摄影、幽默四格漫画和心情散文。其中“当狗仔”和“我发现的秘密”板块独家爆料五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和其他内幕花絮……穿插在书中的郭敬明和四强的散文,“参访企鹅出版社”和“泰特美术馆”等内容,又让本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此外,无论从内容还是设计编排上,本书都打破了传统图书的局限性,如此跳跃的内容设计,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到身临其境的乐趣。
2011年12月14日 已读
记得我在看敦煌外面的沙漠里面,大风中和随行的英格兰人聊天-"How are you feeling?"-"Er..I don't know what to say. It is too much different from my hometown."-"Less green, right?"-"Yeah, there are many green and gardens. Here, all yellow and dust." 所以这本书里面的绿色,我觉得我真挺喜欢的。我也喜欢京都的大片大片的绿色树林。
人文|历史|地理
西班牙旅行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2011年12月5日 已读
其实挺喜欢林达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相比看美国的书信系列,游记这种形势不太能让我进入。或许游记就是要设身处地才可以。不过这种结合现在、历史、人文、地理那种百家汇于一炉烹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PS 里面有几幅林达自己的印象派的画作,觉得眼前一亮,挺有感觉的。下次出去玩,在照相的同时,也要画几幅画。
人文|历史|地理
背包十年 豆瓣
6.9 (52 个评分) 作者: 小鹏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编辑推荐】
"一段历经十年,终见彩虹的梦想旅程…
一个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
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
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

中国版的凯鲁雅克,中国版的《在路上》
 让读者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
 励志:关于梦想与成长,自由与坚持
 现在人人都喜欢旅行,可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背包十年的作者在10年前也跟所有人一样既没钱也没时间,可他就是凭着对旅行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从一个纯业余的背包客变成了如今的职业旅行者。现在他的旅行不仅不用花钱(有各种赞助),还能赚到钱(卖游记和照片),他的10年背包生涯关于梦想、成长与坚持。是一本现代社会励志的心灵鸡汤。你是否也想复制他的成功之路?
 与市面上的国别体游记不同,这本书是编年体结构。不是描述景点,而是描述一种成长,描述一个青年最绚烂的10年光阴,像朝阳一样,照亮每个心中还有梦想的人。
 美国有一个旅行家俱乐部,把世界分成318个国家和地区,但全世界只有9个人走完这全部所有。作者之前的理想就是想成为世界第10人,中国第一人。但现在他对理想进行了微调,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人喜欢旅行热爱旅行。他从三毛、格瓦拉身上获得关于旅行的梦想,他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梦想在下一代人的身上传递。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三个部分,用100个故事串联起10年旅途
故事后会有点评,描述当时的心路历程
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
第一章:背包行天下(2001-2004)
以第一次自助背包旅行起,以第一本书的出版结。描述自由自在的旅途生活。
第二章:艰难的旅行路(2005-2007)
描述在旅途中的颠沛流离,父母的不支持,人生中的最低谷;在黑暗中摸索一条可以把旅行良性循环的道路,因为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
第三章:看见自己的彩虹(2007-2010)
在一次破釜沉舟的旅行之后,终于柳暗花明。现在我的生活就是旅行,写字,拍照,再次旅行,而且旅行有各种赞助,不再为钱发愁;也终于获得家人的认可。
【小鹏语录】——摘自《背包十年》
 天堂,不过是灵魂自由的人来来往往。
 他告诉我世俗的眼光不重要,自己内心的声音才重要;他教会我要去细致观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视角。谢谢你,文森特•梵高。
 我们要相信,自己在某个领域是块真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
 无论是否有信仰,只要能够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贪婪,怎样将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我们来丽江,就是为了能好好地哭一场或者醉一场。哭过醉过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 对我来说,简单与自由同义。大多数人,一直在做加法,积累了很多,想要放下时,发现自己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想跳已经没有力气。而我因为没有负担,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 在妈妈心中一定有一张世界地图。那地图上没有国家,没有城市,只有我走过的每一步路。我也知道,我的每一步都踏着她的担心。
 旅行者和街头艺人之间有着相通的本质。街头艺人粉墨登场,对他们来说,处处是舞台。而旅行者虽然素面朝天,可在我看来,处处都是人生。
 我喜欢和有天赋的人一起旅行,那是在路途之外,另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 风筝能否高飞,梦想能否实现,关键不在于线有多长风有多大或者有多少外力的支持与帮助,而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是否乐观,是否坚定,是否专注。
 如果把英语比作基本武器,把浅尝辄止地突击学习其他语言比作秘密武器,那自助旅行者打通语言关的终极武器就是微笑了。
 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但是对不同人施加的影响截然不同。这是别人的旅行无法被复制的原因,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 加尔各答修道院里的义工身份多样,有法国来的学生,有加拿大的司机,来自荷兰的银行家。大家朗声言笑。给某个相熟修女起个无伤大雅的外号,抱怨加尔各答出租车宰客的无良,讨论着两周后即将开始的非洲旅行。大家来这里工作,不但没有任何报酬,还要搭上机票、伙食费、住宿等各项开支。但仍义无反顾地来了,因为大家都明确地知道,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爱别人即是爱自己。
 原来,每一个旅行者真的只是一颗孤独行星。原来,孤独是自由的另外一个名字。
 我曾经做过八份各种各样的工作,原来我最喜欢最擅长的却只是旅行,然后把旅行记录,再和朋友分享。如果这算一种职业,我能做得比任何人都要敬业和出色。
 原来凤凰提供了这样一个地方,让人把遗忘的时光重新品尝。
 他用他的舞步,他的歌声,他的极致,他的独行,把自己的传说变成传奇,把传奇变成神话。其实MJ永远都不会走,在爱他的人心中。
 旅行应该是美学建筑学历史学,而绝对不应该是经济学。如果把在巴黎转机就算去过法国,那我绕地球一圈,哪用的了3000美元?
 所谓坚强,不是在灾难面前不哭,而是要笑着面对以后。
 真正的奢华并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的品牌与造价,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后者虽然看不见,却能让人感受得到。
 摄影应该像写作一样,是对一瞬间所见所感的记录,是对一个人成长的记录,永远不要追求被大多数人认可。当一个人自信力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和价值标准的时候,还有谁会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而在这样的时候,你的信念你的坚持已足以把别人感动。
To dream,为了在年华老去的时候不鄙视自己。
2011年11月30日 已读
世俗的眼光不重要,内心的声音才重要。我喜欢他最初那种旅行的方式,而不是后来的方式。我喜欢像三毛那样方式,而不是去抢占商场和景观的方式。每人都都有独特的视角。不过,总之,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 4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薄薄的一册,却影响深远。傅先生在书中没有大量列举各派与作品,而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全书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实为艺术史著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傅雷先生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这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 补充,于一九三四年完成的一部著作。作者时年二十六岁,对西方美术史已有很深的造诣。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及其名作,生动洗练讲解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本版重配大师画作三百余幅,紧扣没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性表达,易于领悟。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从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的乔托,历全盛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至十七世纪的大师伦勃朗、鲁本斯,更包括十八、十九世纪的几位名家近二十人,傅雷之评述均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且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得其平衡。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生动洗练,深入浅出。重配大师画作三百余幅,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
2011年11月25日 已读
傅雷。二十六岁写成写成这书。才华横溢。对美术史有兴趣的,真心推荐一读。在这个发呆都奢侈的时代,给我一台时光机,我想我会回去古代。
人文|历史|地理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1年11月20日 已读
陈丹青。他文字带来的感觉,我想就算到四十我还会喜欢。冷静,直接,却带来无穷化境,而最底下确有丰沛的情感。还有更多我没法形容的东西。其实这本基本上就是讲美术,读了好久。有段话很喜欢:我们谁都会有这种体验。一生中有太多次个人危机(或轻或重,出于各种原因)足以让人放弃手上的事情。聪明人会停下,绕开,但碰到凡·高的性格(天才的性格,浓度百倍于常人),不,应该说像凡·高这样一条性命(再没有谁的作品会像凡·高的画直见性命),这种个人危机足以使他干脆不要性命。 不是江郎才尽,那是庸才的以己度人;也不能说由于他的精神病,人间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是什么呢?或许是一种罕见的对于自己的诚实。夭折的天才自有艺术生命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同年龄顺序无关。有的花只盛开一天,一小时。有些真理只显示给一个人。凡·高自己知道的。
专栏|杂文|评论 人文|历史|地理 心理|社会|宗教
不二 豆瓣 Goodreads
6.3 (95 个评分) 作者: 馮唐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1 - 7
都是草,干,都是跟下体有关的,医生是不把人当人的,所以在动物世界里,作者没有给我们留一点尊严,
这不是最好的黄书,是一本满足一些动物欲望的动物看的书,
谁都能写这样的书,只要你还有生物属性,但是作为进化到人的您,已经没有必要和这本书动物计较了
极道 豆瓣
作者: 黄永山 2010 - 6
《北极熊的东方印象》主要内容简介:“文”,乃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字之文。上半部分“一”竖过来看,是一个“卜”字,下半部分则是“爻”字的一半,而“爻”又可以视为两个西方十字符号的动态组合。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广角超广角+东方道家的颠覆西方主流摄影的组合。【守静昭示无为的伟大力量,是极道的根本。】在无极之中,得一则立。得千万与一则大同。得千万于一则道。顺便提示一句,后面比前面好看。倒是真的有点意思。虽然有点做作地不懈地用某种道理去解释现象,可这毕竟是作者的书,那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逻辑自洽。
人文|历史|地理 绘本|画册|摄影
色彩纷呈的希腊 豆瓣
译者: 罗彤 Travel Times Publishing Ltd 2005
2011年11月9日 已读
Proudly sponsored by Ministry of Tourism, Geek National Tourism Organisation. 图书馆随意带回寝室。上面写着 赠书。觉得,这样的国家,好美好悠闲,甚至我还在想,不发生欧债危机可能才奇怪吧。比起现代更喜欢古代,比起社会更喜欢自然,不过是这样罢了。
人文|历史|地理 绘本|画册|摄影
百名摄影记者聚焦CHINA 1949-2009 豆瓣
作者: 王文澜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 6
《百名摄影记者聚焦CHINA(1949-2009)》讲述了:6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的经济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强盛,中国人的信心亦然。这本画册并不是提供经济发展的数据,书中收录了248位摄影家拍摄的362幅作品,涵盖了自1949年建国至今的每一年的历史影像,并通过这60年的摄影作品反映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变迁。
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历的变化甚于许多国家200年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均折射在我们的习性和生活方式中,在城乡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喜怒哀乐。然而,6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而这滴水却包涵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千万变化,而我们这本摄影集正是这些变化的见证。
2011年11月9日 已读
最开始看到那种历史感让人有种无以名状的感情。后来的红色旋律伟大宣传有种无以呕吐的荒唐想法。历史让照片说真话。照片却被赋予说话。这就是悖论所在。
人文|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