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地理
世界是平的(3.0版)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 何帆 / 肖莹莹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9
世界变得平坦,是不是迫使我们跑得更快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是平的》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当代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印度和中国创造爆炸式增长的财富;挑战我们中的一些人,比他们更快占领地盘。3.0版新增两章,更新了报告和注释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采自作者考察世界各地特别是整个美国中心地带的见闻,在美国本土,世界的平坦化正在剧烈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托马斯·弗里德曼首先展示了“全球化正在滑入扭曲飞行的原因和方式”(罗伯特·莱特),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为读者释疑解惑。作者通过其对复杂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的非凡的解读能力,解释了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来临之时发生的;这个趋势对于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和组织如何才能接受而且必须接受;为什么恐怖分子仍然想继续妄为。由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基本读物。
2011年2月8日 已读
准确来讲,这不是学术著作。作为一个记者,我觉得弗里德曼是敏锐,厉害的。他能一叶知秋,能通过一小点的东西大胆断言未来。我觉得他的观点是相当好的特别是【创造和行动】这两点。他认为的能够碾平世界的动力真的是很扩大人的认知。只是也许也是因为记者的缘故,很多记者不怎么考虑的因素譬如殖民历史,政治意识形态,财富分配等,对问题分析不够全面。不过总的来说,{世界是平的}这个观点很厉害很受益。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走吧,张小砚 豆瓣
6.6 (24 个评分) 作者: 张小砚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1
《走吧 张小砚》简介:话说,2009年的某一天,那天很热,我就穿了双人字拖鞋就踢踢踏踏上路了。原计划是去汶川看看孩子们,去年512在那里做志愿者。成都过去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预计待三天就回转。谁知一到汶川方过4个小时,彻底关大桥就被飞石砸断,断了返程的路,当即往茂县走。越走越远,三天短途探访计划变成了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流浪。去汶川的时候三个人,慢慢都在路上走散去。后来只剩下我一个人。
往北走了几天,天气冷了起来,扔掉拖鞋,买双鞋继续上路。愈走愈冷,买了外套和长裤。越走海拔越高,晒得像黑炭,在路边买了顶草帽继续走。嫌搭车不自由,又买了辆摩托车往西藏骑,无驾照无行驶证,一路被警察追,扣过车子,进过局子。路过波密,听说墨脱很神奇,二话不说骑着摩托进墨脱,一路摔了几十跤,魂飞魄散,肝胆俱裂,嘎龙山上还遭劫。所幸命还在,于是拖起车子继续上路。一路翻山越岭,时而暴雨倾盆,时而骄阳似火。终于在8月骑到了拉萨,弹尽粮绝卖摩托车,继续闲逛,前藏、后藏,逛到身无分文。在大昭寺前乞讨得114元8角,开始往回混。
回去路上,该干的,不该干的统统干了。沿途和藏民赌台球赢吃赢喝,还赢了一匹马,也差点输了终身。帮喇嘛背柴火换大饼,朗玛厅喝酒闹事被藏民拔刀追砍。住不起客栈,和磕长头的人混过帐篷……走一段路,搭一段顺风车,摩托车、大货车、拖拉机、越野车、农用三轮车、马匹……路上跑的除了人没有搭过,搭遍所有能遇见的交通工具。还狭路相逢一康巴汉子,顺便谈了场恋爱。
2011年1月29日 已读
我居然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这个假期给我幻觉最多的书。脑海里面是万年不变的天空,幻变流离的云,白空,烈日,我没有那么多词汇去描述我心中的幻觉。所有的朋友曾经都是陌生人。而相逢的人总会相逢。我们总在催眠自己,如果现在开心未来也会开心的。如果不开心地球会动我们会转到开心的。关于旅行,跋山涉水为遇见也为告别。里面也有关于爱情的。我们总在安慰自己“喜欢花不需要摘下来喜欢云不需要抓下来喜欢风不需要让他停下来”,可我身边的人对我讲,什么时候你会只喜欢她而未来出现谁都无所谓的时候。我会喜欢你,包括喜欢喜欢你的人。原来那些美好的梦是前世。原来我也能这么相信荒诞不经。汉人太多太复杂,面对藏人的直接与纯粹。这本书击中我的点太多,我觉得好难写。能借用的是书中总提到的一句【未来像聂鲁达爱情诗一般美好】。爱让人温柔。
一直的温暖之中小安宁。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解密靖国神社 豆瓣
作者: 王智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8
日本首相与日本许多议员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不断参拜供奉着侵华战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了广大中国人的愤慨。日本首相为何屡屡参拜呢?本书是第一次全面地研究了靖国神社创立、发展演变和现状的专题著作,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及其军国主义实质,揭穿了靖国神社欺骗世人的一系列谎言。
骑士 豆瓣
作者: 汪丽红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辞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 7
印张:14.25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2010年12月30日 已读
历史深处的忧愁——就是自由被侵犯。这是一个讲究自我自由和自我奋斗的国家。学到和教科书里面冷冰冰的制度介绍背后不同的东西。推荐。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明朝那些事儿(伍) 豆瓣
8.6 (131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8 - 3
第五部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杰出的政治家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点又均以张居正为最: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改革措施遗惠万民、泽及百代;顺我者昌,逆我者死,虽杀门生亦不眨眼。
第二部分是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帷幄运筹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更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甘当大任的朝鲜名将李舜臣,誓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
紫禁城风水 豆瓣
作者: 王子林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 7
《紫禁城风水》是故宫博物院王子林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是第一本研究紫禁城风水的专著。作者从风水理论的角度研究考察紫禁城,以紫禁城为实例探讨中国风水理论。作者指出,紫禁城及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和建筑有诸多独特形式和丰富内涵,它们正是以中国风水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该书分为十二章,对紫禁城的龙脉、龙穴、紫禁城的中轴、紫禁城的山水融结和风水格局、紫禁城的镇宅灵符、二元时空和保护神以及北京城的风水格局等专题进行了系统、科学、清晰、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专家认为,《紫禁城风水》一书是故宫学研究、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国风水十讲 豆瓣
作者: 杨文衡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中国风水十讲》介绍风水的辉煌历史和神秘的渊源,使读者了解有关风水的科学知识,借以破除迷信,实实在在掌握自己的人生。 有人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是否家有风水宝地?有人顷刻须臾祸从天降,殃及池鱼,是否祖宗所葬的坟茔不佳所致?风水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风水究竟是什么?《中国风水十讲》将一一为你细说。
2006-中国文化遗产年鉴 豆瓣
作者: 苏士澍 文物出版社 2006 - 6
本《年鉴》主要内容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和中国文化遗产事业介绍,文化遗产展示,中国文化遗保护工作以及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四大部分。介绍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以条目为主。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突出其特殊地位的影响,独产成篇。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全三卷) 豆瓣
作者: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2008 - 6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套装共3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书画艺术》、《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紫砂陶艺》、《中国文化遗产年鉴:酒文化卷》。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对民族文化的厚爱,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当代资讯,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这套史料性、普及性、可读性极强的《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三部分卷《书画艺术卷》《酒文化卷》《紫砂陶艺卷》这是继2006年开始的连续三年出版,共分五卷。
明朝那些事儿(陆) 豆瓣
8.7 (116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 - 11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香水之旅 豆瓣
作者: [德]奥利弗·米特尔巴赫 译者: 李怡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独家收录《香水》电影拍摄现场直击。
嗅觉天才格雷诺耶带您游历:巴黎、普罗旺斯、蔚蓝海岸、格拉斯、巴塞罗那……
德国著名作家聚斯金德的畅销小说《香水》,创造出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集才华与邪恶于一身的主人公格雷诺耶。这部以气味和嗅觉为主题的小说,是继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后最畅销的德文小说,雄踞排行榜多年,并被翻译成四十六种语言。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香水》,则是德国影史上斥资最巨的电影,上映后,口碑及票房都造成轰动,光首映日就有二十五万人先睹为快。
本书根据《香水》小说情节带领读者回到十八世纪的法国,走访各个场景,包括格雷诺耶出生地的巴黎、展开流浪旅程的南法蒙彼利埃、蔚蓝海岸和普罗旺斯、酿下大祸的“香水之都”格拉斯,并赴西班牙巴塞罗那直击电影拍摄现场,搭配上百张精美照片,详尽介绍各地的人物故事和背景知识,并提供贴心实用的旅游资讯,是聚斯金德《香水》书迷暨旅行爱好者的必备指南。
马未都说 豆瓣
作者: 马未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5
《马未都说(全3册)》包括:《马未都说(上)》、《马未都说(中)》和《马未都说(下)》内容为:作者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作者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明朝那些事儿(柒) 豆瓣
8.8 (108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4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本书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