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经济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豆瓣
作者: Donnelly, Jack Cambridge Univ Pr 2000 - 6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critical yet sympathetic survey of political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Using six paradigmatic theories - Hans Morgenthau, Kenneth Waltz, the Prisoners' Dilemma, Thucydides, Machiavelli, and Hobbes - the book examines realist accounts of human nature and state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anarchy,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morality in foreign policy. Donnelly argues that common realist propositions not only fail to stand up to scrutiny but are rejected by many leading realists as well. He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a gen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alism is best seen as a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or research program that emphasizes - in an insightful yet one-sided way -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egoism and international anarchy. Containing chapter-by-chapter guides to furth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his book offers an accessible and lively survey of the dominant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2年6月9日 已读
Realism is best seen as a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or research program that emphasizes –in an insightful yet one-sided way-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egoism and international anarchy.Realism may be “the necessary corrective to the exuberance of Utopianism”(Carr 1946, 10)
哲学|政治|经济 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西语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012年4月22日 已读
英文书名甚为喜欢“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滑稽戏。一个信息限制什么都看不到,一个信息泛滥淹没真理。灭亡也可以是一路欢歌笑语,因为人们都忘记了思考,忘记了痛苦和为什么会痛苦。没有什么行业了只有娱乐业。英国那位浪漫的诗人说“到处是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那些信息和我们关联甚少,除了多了谈资什么都没了。就像这个微博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是属于电视的时代。传播的形式决定内容。我们都想严肃的生活,就算被用烂了还是要严肃的生活,可是生活的意义全都不见。想想该如何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事情吧。
哲学|政治|经济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国际金融 豆瓣
作者: Ephraim Clark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国际金融(第2版)》一书对于来自欧洲的学生是一本理想的国际金融教材,欧洲市场和机构在本书中得到阐述。国际金融的经济学分析和金融理论,以及专业惯例和交易实践本书都进行了重点阐述。《国际金融(第2版)》新增了关于期货市场的几章,包括证券、利率、外汇、商品和期权市场,也包括不支付红利和支付红利证券以及实务期权资本预算。本书也附有介绍欧元的新附录。
2012年4月8日 已读
。。。没想到不小心拿到了影印版。。点燃了我想去读MBA的欲望=。= 教材没有什么想说的,真的若有就是题外话一枚:在Derivative, hedging, option market, portfolio investment的种种里,最讨厌的forex这个词。
哲学|政治|经济 教材|原版|考试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豆瓣
作者: E. H. Carr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E.H. Carr's "Twenty Years' Crisis" is a classic work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shed in 1939,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it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ed by friend and foe alike as a defining work in the fledgling discipline. The author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intellectu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ssues and themes he develops in this book continue to have relevance to modern day concerns with power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Michael Cox's critical introduction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the context for the book, its main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Written with the student in mind, it offer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 complex, but crucial text.
2012年3月28日 已读
(Carr在把书献给谁的时候没写给父母妻子朋友,而是写“TO THE MAKER OF THE COMING PEACE”.下周的Pre抽到这个,正在翻山越海地中英文对照看。)本书虽然不是为提出理论而作,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国际政治不切实际的基础——Utopia&Idealism。这是开山之做,虽然我跟大家说不用读,现在想想,还是读读蛮好的。英国学派的典型的佳作。我觉得今天和Pre的我们小倩天天三人组完全hold住哈哈哈哈好爽!
哲学|政治|经济
经济发展与转型 豆瓣
作者: 林毅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经济发展与转型》中林教授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以此概念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来重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正确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
2012年3月22日 已读
远超我的想象。默默惊叹,世行行长的存在。建立在最经典比较优势上的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再加上的协助性政府(facilitiesing state)加上禀赋的累积最终升级以及持续的技术升革命、社会思潮的影响,地方自发的创新,在Lin的眼中就是经济发展和转型特别是东亚模式和中国的成功之道。最痛苦的一章就是实证的那一章,我觉得我数学真的弱爆了。
哲学|政治|经济
国家与市场 豆瓣
作者: 苏珊·斯特兰奇 译者: 杨宇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0
《国家与市场(第2版)》内容简介:苏珊·斯特兰奇在《国家与市场(第2版)》中深入浅出地评介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特别是指出了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的区别,用四个基本结构(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以及四个从属结构(运输、贸易、能源和福利)这种新的模式综合探讨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剖析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努力从概念、方法和问题上使国际政治经济学形成独立的体质。《国家与市场(第2版)》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深受西方学术界的好评,并已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首选教材。
苏姗·斯特兰奇被誉为20世纪“一位伟大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到40年的短暂历史上,她成为最杰出的三位西方学者之一。她始终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作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在《国家与市场(第2版)》中,她指出,除了关系性权力,权力还存在于结构之中;而结构性权力是在特定领域形成游戏规则的能力,确定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决定过程和结果的人。
2012年3月20日 已读
一想到未来的一年半我的论文都离不开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我就不禁悲来不可断绝。不过苏珊奶奶真是厉害,四面体权力分析的头头是道。“集中研究权力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着眼于分析安全、财富、自由和公正这四种基本价值观念。”用四个基本结构——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及四个从属结构——运输、贸易、能源和福利。细细琢磨,主体结构还是相当有道理的。尽管附属机构还是差强人意。
哲学|政治|经济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2012年1月26日 已读
我一直挺喜欢这女人。我也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本书。“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处在热情洋溢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又不愿意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分给别人的状态的我,推荐。评论太多不写了,于是在心里钻个洞,把喜欢放进去。
专栏|杂文|评论 哲学|政治|经济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影响历史进程的50部经济名著 豆瓣
作者: 何炼成,杨小卿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6
《影响历史进程的50部经济名著》择选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50位影响历史进程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对他们的生平和著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评论。《影响历史进程的50部经济名著》意在使大众读者对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通过编者的分析评论,引导读者从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些著作所传达的思想和立场,从而了解编者的基本观点:数千年的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以财富增长、富国裕民为历史使命、永恒主题和主旋律的历史。
2011年12月26日 已读
就像我曾经啃得西方哲学史一样,看这样的书,总是觉得,知识真的好神奇啊。
哲学|政治|经济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豆瓣
作者: 蒋自强 / 史晋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3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部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通俗著作,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迄至90年代的西方经济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评析、表达西方经济学艰深的逻辑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将学术著作与实用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
欧洲如何走出危机 豆瓣
作者: (比) 伏思达 / G. Verhofstadt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欧洲如何走出危机》内容简介:欧元诞生十年来,欧元区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适逢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欧洲如何在这关键时刻进行抉择和取舍,在世界大范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任欧洲议会记议员、欧洲议会自由党团主席,曾为比利时前首相的居伊•伏思达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欧洲如何走出危机》中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金融危机情况及其来龙去脉,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欧洲如何走出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突破性的解决办法。
2011年12月22日 已读
比利时前首相。有着传统的欧洲思想,我见过的传统的欧洲带着Scholar气质的人,和意大利总统贝卢斯科尼那种花心有钱大爷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和那个一副扑克脸手里握着一手拯救世界的好牌却无动于衷的人德国女人。最终归结到底,就是趋同政策,同进同退手足。在政治也全球化的时代,结构性整顿政治,建立欧洲金融监督机构。德国引擎带动西欧,援助中东欧,用科技来换取贷款。差不多就这样。
哲学|政治|经济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豆瓣
作者: 丁建定 2010 - 8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是一部关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研究著作。作者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划分为早期慈善救济与济贫法制度的出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五个阶段,通过对这五个阶段发展脉络的梳理,系统阐述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进程,社会保障制度从西欧国家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基本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从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逐步发展到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从低水平保障到高水平保障乃至走向福利国家的过程。同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还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现实,讨论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注意剖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注意剖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发展机制和历史发展脉络,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的突出特色。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适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也可供关心社会保障问题的社会学、管理学学者和社会公众参考。
2011年12月22日 已读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水准很高,若是做福利和社会保障一定要看这本。最开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解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础,然后从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改革发展分阶段整体西方保障制度。然后分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模式等整体介绍。然后国家放入初步、快速、改革阶段解说。最后对中国的启示,譬如制度目标、制度体系、发展道路、水平指标、社会功能。滴水不漏。李岚清还为这个出版社题字,“厚积薄发”。
哲学|政治|经济
拯救全球金融 豆瓣
作者: 《第一财经日报》 2009 - 1
《拯救全球金融》中诸位世界顶级专家透视金融危机,预测未来趋势,对危机提出了重要论断和真知灼见,为我们把握危机本质、预判未来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建议。美国次贷危机一再升级,从金融危机逐步发展为经济危机。一场百年难遇的全球衰退正在展开。危机的波及范围有多广?牵涉其中的各种利益集团将如一何博弈?危机的发展趋势会怎样?中国在这场危机中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第一财经日报》在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专访了金融领域的顶级专家。如索罗斯、恩道尔、余永定、王建等,从各个角度剖析这次危机的根源、脉络、前景、方向和教训。
2011年12月18日 已读
现在的我处于一个比较纠结的状态,你能看到山上的一草一木,花虫鸟兽,甚至山后面的雾霭和迷蒙,但是,你看不到这座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本书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在这场关于这次危机还在争论过程中,大家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索罗斯说这个超级泡沫的破灭是一个时代的破灭;恩道尔说,未来是因争夺未来全球银行权利的战争;蒙代尔说,这是推广世界货币唯一可能的时机;郎咸平说,这场金融超限战最后养肥了金融炒作家,巴里•艾肯格林说,政府要加强监管。总之,那时候还在争论。
哲学|政治|经济
货币战争中的人民币 豆瓣
作者: 张志强//雷雨 经济日报 2011 - 1
《货币战争中的人民币》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过程,并深刻解读人民币升值给我们的经济与生活带来怎样影响。与此同时,《货币战争中的人民币》作者以其独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回答着以下几个问题:人民币能成为国际化货币吗?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国际币种在如何博弈?人民币升值对通胀、房地产、股市以及资源和生活用品价格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国际热钱的诡秘侵入会不会破坏人民币的汇率秩序?相信你会开卷获益。
2011年12月17日 已读
没什么新观点。还是定价权、升值带来问题大、不要让美国得逞、发展工业等。
哲学|政治|经济
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 豆瓣
作者: 郎咸平 东方出版社 2009 - 3
国际金融炒家就是金融界的恐怖分子,他们制造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恐怖事件,他们制造的金融恐怖事件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超过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给全世界人制造了空前的心理恐慌。
这本书从金融恐怖分子制造的金融危机源头讲起,从次级债的形成、扩散,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泡沫破裂,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欧美的救市政策等整个过程做了介绍,是一本完整解读国际金融炒家的通俗读物。
同时,作者郎咸平又分析了世界经济衰退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道,以促成中国经济的良好循环。
在分析实体经济的问题之后,作者还对许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2011年12月17日 已读
说实话,和我老爹某些观点很像。唯一的差别在于,我老爹英语不好没上过沃顿商学院。我爸才是我心中的神。
哲学|政治|经济
宏观经济学 豆瓣
作者: 保罗·克鲁格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宏观经济学》适合初涉经济学的读者使用,也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相信读后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用词简洁但非常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即将经济学原理说得精髓尽现,读者可能已在他和奥伯斯费尔德合著、蜚声世界的《国际经济学》中领略了这种风格带来的阅读乐趣。现在他与韦尔斯合著的《经济学原理》再次给读者呈现这样的机会。《宏观经济学》是其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新颖的结构安排和寓原理于真实世界分析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开放经济等等说得通透明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强力推荐: Economics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2011年12月11日 已读
大家好,我是宏观经济少年。教材很棒,很通俗。
哲学|政治|经济
美国国会行动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美]R·道格拉斯·阿诺德 译者: 邓友平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2
荣获1991年美国政治学会立法研究部门理查德·F.芬诺(Richard F. Fenno)奖
在这部获奖著作中,R.道格拉斯·阿诺德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用以解释立法者如何制定国内政策,为什么有组织的利益经常胜出,而一般公众有时会胜利。阿诺德的研究涉及美国经济、税收和能源等领域的立法决策。
这将是美国国会、乃至美国政治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
——小理查德·F.芬诺,著有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阿诺德写了一部佳作。继戴维·R.梅休(David R. Mayhew)的《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一书之后,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书。本书对立法政治学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扩展和丰富了我们对“选举关联”的理解。它填补了议会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空白,文笔清晰、优美、富有说服力,迅速成为所有认真研究议会和公共政策的学生的必读书目。
——加里·C.雅各布森(Gary C. Jacobson),著有Money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美国国会的行动逻辑》是已出版的关于议会的书中最重要的一本,在未来将被广泛阅读和讨论。每个认真研究议会的学生都将熟悉阿诺德的论述,本书会成为关于议会的所有课程的指定书目。了不起的杰作。
——托马斯·E.曼(Thomas E. Mann),著有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cy
非同寻常的原创性著作。所有研究议会的学者都会信服阿诺德提出的关于议会决策的模型和结论。
——芭芭拉·辛克莱(Barbara Sinclair),芬诺奖委员会代表
2011年12月2日 已读
其实,是一本建构的书。他先设定很多条件,最后推出来,国会的行动逻辑是在于议员追求连任。再推广就像恩格斯那个合力论,国会做出种种行为的原因。虽然有人讲,书里面的推理很惊心动魄,可是,由于个人对整个不那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推理能超越理想国的也没有几个,于是没认真看。查资料必然要撞到这种不是耗子而是猕猴桃的情况吧。
哲学|政治|经济
福利经济学 豆瓣
作者: 亚瑟·赛斯尔·庇古 2009 - 4
《福利经济学》问世以来,开辟了经济学的新视野,使人们从微观领域的生产和流通的分析,进一步拓展到宏观领域的经济福利、社会资源配置、国民所得分配,以及劳资关系协调等分析。《福利经济学》运用了经济外部性、效用与福利、边际分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等别开生面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庇古税法成为与产权界定齐名的有效方法。也许庇古并未意识到《福利经济学》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版头十年,就一再新版,并由此开始创建了福利经济学派。从旧福利经济学在欧洲的兴起,到新福利经济学在欧美的繁荣,福利经济学成了经济学科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
2011年12月2日 已读
其实很不错的一本书。但是和我设想不大不一样。我以为会分析的更多。作为旧福利制度的庇古和新福利制度的帕累托,前者强调单一弱者福利,后者更多考虑全体。他们的观念或许就是欧洲好福利政策的起源之一,在效率和高效的基础上,从个体上提高社会的幸福。边际效应和个人边际收入,真够磨人的。
哲学|政治|经济
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 豆瓣
作者: 李庆四 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总统在外交和国防政策制订方面一定比国会具有更多的优势,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国防和外交政策决策是由行政和立法“联合决定的”。一句话,总统在对伏国会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承认总统的权力影响并非意味着他是全能的,国会有权而且确实在影响国防和外交政策决策。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外交政策上居于压倒性地位的挑战不复存在,全球性相互依赖的日益增长使得内政与外交的界限更加模糊。诸如毒品走私、非法移民、全球环境恶化和日趋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等,都迫使国会由于其在国内事务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而不断介入外交事务。但是,国会在外交决策方面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像有人声称的那样“国会主宰外交”或者说国会辩论只是有声势无效果?国会中谁在掌握外交决策权?议员们在外交问题上是否只见风使舵?国会在外交上越权时,是否会削弱国家利益?
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可以说对于美国国会和外交政策的研究还是政治学中一个相对落后的领域,中国学界对该问题的涉入大多只是过去几十年的事,所以对国会外交的关注十分有限。尽管有大量的评论出现,但是其中多数都是围绕国会宪法特权而展开的,主要讨论国会是否取得了相对于总统更多的权力,或者说国会损害了美国外交利益。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国会议员在外交政策上做了什么和为什么做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对于国会卷入外父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却很少涉及。
2011年11月30日 已读
在我眼中相当平庸的书。闪现不出来思考和研究的光辉。不过总算是资料的一种汇合和整理。五十万字的泛泛而谈。
哲学|政治|经济
美国国会研究.I 豆瓣
作者: 孙哲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8
    
本书以“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为主题,就“国会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国会和经贸、人权、台湾问题”、“媒体、舆论和国会”、“国会游说”等问题,收入国内外多位美国国会研究专家的近20篇文章,从各个侧面阐述、分析了美国国会在美国制定对华政策中,以及在中美关系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本书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国会研究丛书”之一种。
2011年11月30日 已读
这本书讲的还是相当好。driving and barking那个比喻喜欢极了。美国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是机构分离而功能重叠。仅这句话基本上能够从根本的土壤上解释很多诡异的现象吧。
哲学|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