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经济
民族主义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译者: 谭仁侠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作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为泰戈尔1916年访问日、美两国时所做的三篇演讲稿的合集,是体现他的政治思想的论著之一。泰戈尔认为,西方民族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冲突和征服精神,是其推行利己主义的工具;因而他主张发扬东方思想,以近代日本的发展成就为例,力主东方文化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5月27日 已读
想了想还是选了四星。其实这书写的很好,虽然是演讲。一种弥漫宇宙的爱充满泰戈尔心中和文字中。他一直强调的是全世界的爱(道义)高于民族主义(利己)。他认为民族带来的威胁的、排他的、忙于权势的、肢解人性的。他认为西方民族主义的核心就是冲突和征服,它像野兽,牺牲小动物来养活自己,这种斗争为人类带来的是灾难。泰戈尔崇尚东方文化,发对亚洲照抄西方,主张用东方思想创造出一条新路,用新的创造作为人类的献礼。民族主义向所有人民的头脑中灌输自我优越的反常的虚荣感,教他们以自己在道义上麻木不仁和不义之财为骄傲,炫耀在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是战败的民族永远感到屈辱。这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充满爱的声音对着纷乱复杂的世界呼喊罢了。坚定却又无比难过。作为不是一个政治家的人类真的足够了。ps,最后那首世纪的黄昏翻译真的好到爆了。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政府论(上篇) 豆瓣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8.0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瞿菊农 / 叶启芳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第一章 论奴隶制与自然的自由
第二章 论父权和王权
第三章 论亚当由于为神所创造而享有主权
第四章 论亚当由于神的赐予而享有主权(《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八节)
第五章 论亚当由于夏娃对他的从属而享有主权
第六章 论亚当由于父亲的身份而享有主权
第七章 论父权与财产权作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
第八章 论亚当的最高君主统治权的转移
第九章 论从亚当承袭下来的君主制
第十章 论亚当的君权的继承者
第十一章 谁是这个继承人?
2011年5月27日 已读
政府论。上篇。1689年。基本精神是对1688年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支持。上篇驳斥保皇派的君权神授的王位世袭的观点。从奴隶制、父权和王权,引用圣经神创,神赐,夏娃,父亲,财产权,以及继承人等角度。追本溯源的反驳。釜底抽薪地逐个击破。宗教对于欧洲总是避免不了绕不开的根基和障碍。
哲学|政治|经济
劲雨煦风 豆瓣
作者: 唐家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本书记述了唐家璇同志在1998—2008年间担任外交部长及国务委员期间经历的11件外交大事,文字朴实生动,有丰富的事件背景材料和诸多首次公开的外交细节,每个事件之后都有唐家璇同志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分析,体现了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愈来愈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劲雨煦风》中,唐家璇同志撷取了外交经历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以点带面,娓娓道来。叙述中有精彩的议论,议论中有鲜活的实例,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唐家璇同志在应对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表现的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最终实现双赢结果的中俄、中越边界谈判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艺术;在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过程中坚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积极应对印度、巴基斯坦核试验中表现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在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进程中展示的战略思维以及贯穿全书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等等,这11个专题在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这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脉络。
本书写作中参考了大量未曾公开的外交档案,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事件的内幕细节。
2011年5月26日 已读
(其实这玩意没啥读头。有资格评说的都三缄其口。我就是为了论文翻翻。)其实每一位外交官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譬如钱其琛和苏联的谈判,以及唐家璇的日本小泉的参拜。文序就提到了,这本书不是关系一个人的事儿,只是这书460多页近35万的字数中,看到的更多的义正言辞的官方交涉的引用以及对事件轻描淡写的描述。正常化和跨越式发展总是提及。和各个国家有友好也有交锋。在重大关头和关键时刻,中央始终、准确地判断形势,果断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外交工作指明方向、,明确原则。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大,真的有明显的感觉这是一部机器的运作,所谓的领袖这种气质在邓公去世之后就不再存在,所有人是执行的工具罢了。国家强大才是外交事务顺利的基石这永远都不会变。实力就是实力。
哲学|政治|经济
外交十记 豆瓣 Goodreads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钱其琛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 10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黑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非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书中还附有百幅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是初次发表,大为该书增色。
《外交十记》所揭示的十件外交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2011年5月25日 已读
论文啊论文我擦类。觉得钱其琛真的不愧是地下党出身的。不想写短评了= =
哲学|政治|经济
国家间政治 豆瓣
Politics Among Nations
作者: (美)汉斯·摩根索 / (美)肯尼斯·汤普森(改写) 译者: 孙芳 / 李晖 海南出版社 2008 - 9
国际关系的核心就在于对权力与和平的争夺。
影响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外交思想的名著!
国际关系究竟是什么?如何准确地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几乎是在有了国家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求索,希望从中找出规律,进而找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和矛盾的良方。然而,太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行动上或认识上把国际关系当作国际关系历史在进行研究和学习,无法走到正确的理论探究道路上来。汉斯-摩根索之所以伟大,其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他在研究了浩如烟海的史实后,准确地找到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对权力与和平的争夺,从而揭示出国际关系的内在规律。
2011年5月23日 已读
副标题是为了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作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我终于得以看完这书。从国家关系理论出发,探讨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国家权力的要素,国家权力的限制譬如均势道德舆论国家法,然后讨论和平,以限制转变和协调为主干。虽然浅显,却是入理。权力是控制他人头脑和行为的的力量。真正的人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宗教人的组合。政治权力产生于对利益的期望、对劣势的恐惧、对人或者组织的尊崇和爱戴。战争的政治目的不在于掠地歼敌而是使对方思想动摇加之胜利者的意志。意识形态让政治舞台和下面观众从精神上到道义上都能接受这场权力的争夺。要想战争培养一种主义就好。力量永远想对,权力持久性,单一因素谬误。均势的分而治之和补偿政策。威胁和许诺两个杠杆。国内和平整体忠诚、对公正的期望、压倒性力量。外交的作用。强权即公理。
哲学|政治|经济
沉浮史玉柱 豆瓣
作者: 朱瑛石 当代中国 2006 - 6
《沉浮史玉柱》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1989年,史玉柱研究生毕业,借款4000元下海创业,研究开发的M-6401排版软件4个月就赚了100万元。随后又推出M-6402软件,销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1991年,创立巨人公司,推出M-6403,实现利润3500万元。1993年,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史玉柱当选“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5年,推出脑黄金等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亿元。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1997年,因一连串盲目扩张的决策失误和兴建巨人大厦造成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巨人集团轰然倒塌,欠下2.5亿元的债务。史玉柱沦落为“全国最穷的人” ,演绎了一个企业迅速盛极而衰的经典案例。1998年,史玉柱开始重新创业。他带领一批巨人旧部开始做脑白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把脑白金打造成中国著名品牌。2000年,脑白金获得全国保健品单品销售冠军,创造了年销售10亿元的奇迹。2001年,史玉柱还清了2.5亿元债务,并将“敢于承担个人责任”写进新巨人集团的经营理念,用行为宣示了“追求诚信才能东山再起”的游戏规则。在民营企业家命运沉浮变幻的序列中,史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执著与毅力”的魅力与价值。2001年,史玉柱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1年5月19日 已读
怎么说好呢。这个人物是一个八十年九十年代的标杆之一。这个人从来没有想过企业精神和文化建设的传承这种东西,想的就是怎么赚钱从哪里赚钱的选择题。于是柳传志的联想七八年几千万但是二十年千亿,而他还是停留在几十亿的水平。在那个机会遍地的时代背后是,人赚钱就是成功了,然后就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企业这种东西在创业时候的激情和梦想,对市场的开拓和攻占是后来的管理层次的稳定和踏实是完全两种的,这样一个封闭的体系甚至学习军事管理完全没有办法承担作为企业的精神的层次和构架。多元化的道路,诡异的宣传方式,和政府以纳税为要挟的相敬如宾。玩太多数字游戏,独裁管理的本身,不开放的学习态度,长期和短期利益的矛盾。售后。专业人才的招来。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位有传奇经理的民营企业家,但是估计也就到此为止了。
传记|励志|访谈 哲学|政治|经济
大博弈 豆瓣
作者: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 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 译者: 姚芸竹 新华出版社 2009 - 11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内容简介: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出现了问题。用传统的说法来讲,美国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全世界对美国意图的不信任……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两位美国最具权威的外交政策专家,都曾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戴维·伊格纳休斯的主持下,他们解析了美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美国应该从伊拉克撤军,还是继续留在那里?美国应该如何与伊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打交道?美国用什么样的强度来推进北约边界直至俄罗斯边境?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全球政治觉醒”有多重要?美国如何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美国必须捍卫自己在远东的地位吗,如何捍卫?……他们认为,美国今后几年内的外交决策将决定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唯有改革才能将美国这艘大船带入最佳航道。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将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外交政策的走向。
2011年4月19日 已读
这是一本美国思维的对话的范本。其实关键的问题就是一个,【世界的基本面在改变,美国处理国家问题不要被冷战思维所束缚住。】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思考克罗夫特分属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谈话的内容也是分布各个区域层级,毕竟不是冷战期间只用担心一个危机的时代了。研究美国内部、中东、中国和远东、俄罗斯、欧盟、以及全球文化。这真的觉得这是理解美国思维——“我们是唯一能够指引世界的光”思维的丛书。
哲学|政治|经济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豆瓣
作者: 李英桃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女性主义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女性,而且关系到和谐世界的建设和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本优秀的大学专业教材.该书对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要义和精髓进行了“中国式诠释”,为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妇女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系统地展示了社会性别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重要意义.
本教科书既是中国学术界的第一本,也是亚洲地区的首创,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它是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开拓者们,在新的时期依靠集体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教材形态,努力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2011年4月15日 已读
我们樱桃姐的书呢!!作为我们院的大宝贝之一讲课语速特快,快到都没法睡觉了><于是就认真听讲吧……我最喜欢她说自己主业是家庭主妇,副业是大学教授。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的第一线的教授。女性主义的核心就是:妇女要求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反对建立一个包罗万象、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的的理论体系。反对二元论,主张多样性和差异性。赞同话语权即权力。之所以用女性主义不用女权主义是为了更好的体现feminism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尽管女性解放运动在西方是最初有男性提倡和推广的,但是目前已经变成一种研究国际关系的新的角度和途径。究其到底,我想了想就是为了验证和完成那一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
哲学|政治|经济
摩根帝国 豆瓣
作者: 袁朝晖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0 - 2
本书以摩根大通逾170年的悠久历史为引线,以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为背景,以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先生领导的团队在危机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摩根大通是如何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坚定自己的传统信念和经营之道,抵挡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打造了令其竞争对手羡慕不已的全球领先的金融集团的故事。
常识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潘恩 译者: 田素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0 - 1
常识(英汉双语版),ISBN:9787500125150,作者:(美)潘恩 著,田素雷 译
2011年4月6日 想读 改变美国的二十本书的排名第一。据说只有五十页。然后你会发现,改变社会文化的,都不是繁花似锦的创新,而是被呵斥为陈旧被笑话为迂腐的常识。
哲学|政治|经济 心理|社会|宗教
战后国际关系 豆瓣
作者: 顾关福 编 时事出版社 1998 - 10
《战后国际关系》(修订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原作主要章节的基础上作一系列必要的改动,包括:增添国际关系导论一章,讲述研究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章增加近五年来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根据形势变化重点修改有关章节;最后三章各加一个附录,梳理第三世界的热点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列举的世界恐怖主义组织。同时,对某些章节中过时的内容进行酌改。
科学史 豆瓣
作者: [英] W.C.丹皮尔 译者: 李珩 商务印书馆 1975 - 9
本书主要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作者以科学技术之发展为主干,以哲学和宗教为枝叶,构筑了一幅人类科学技术与人文景观齐头并进的美妙画卷。
2011年3月30日 已读
(我特别喜欢立志哥推荐的。很期待。)说实话,人类这样的加速度科学进步是让人惊诧的。前面一章写几千年。最后的一章只写了几十年。最新的理论还没写到。这是各种爆炸的时代。其实没看完整各种蜻蜓点水。觉得通史这种东西就是为了将脑海中一个一个孤立却茁壮的理论轻轻连接起来。讲得不深却要感谢丹皮尔的这么认真的1929时写的不断增加到第七版。我其实觉得哲学科学是合一的。合一的还有艺术和神学。我是觉得全部都是拥有一个内核:就是认识。认识真善美。哪怕很多东西都是被决定好的,但是不去认识就是不会得知。我期待每一个知识大融合的时代。我是认为认为任何理论都会从在现实演变中凋谢的,【而我们仍将蛮对那个可怕的奥秘的存在。TRUTH。】书的最开始就写了一句很简单希腊语,翻译过来就是——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哲学|政治|经济 科幻|科普|物理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2011年3月26日 已读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我想象中多得多。不仅仅是无政府状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还包含着了哲学世界观,国家,批判宗教,以及批判罗马教皇一套不断深化的体系。利维坦是圣经中的力大无穷的巨兽,【国家如同利维坦,主权是灵魂,官员是关节,赏罚是神经,财富是实力,安全是事业,知识是记忆,法律是理智,和睦是健康,动乱是疾病,战乱是死亡。】创建国家是出于人们的理性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但是认得天性会造成斗争,【竞争。猜疑。荣誉。】霍布斯认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人们便处于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所以他提倡的是君主制、契约论以及人民的绝对服从。他也讨论的自然法,就是深植人性之中的准则,大概是十条。他说,是畏惧的心里让一切契约运行顺利等。这是近代思想家第一人,思想地位可与亚里士多德并论。稍遗憾的是没全部仔细看。
哲学|政治|经济 心理|社会|宗教
阳明学述要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0 - 1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宋明六百年理学,宋代是创始,明代是结束。而王阳明之学尤为明代理学的重镇,理学在他手里达到了顶峰。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精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贡献了独特的“良知”理论。
钱先生讲王学,尤提醒读者“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以求得王学之“真着精神处”。
2011年3月20日 已读
这书看的我甚为难受。就是那种你能懂得里面所说的一切,但是总是感觉有种东西在中间让你触不到,就差一步可就是你迈不出那步。五万字的书看的我跟五十万的一样。王阳明的理论讲的是【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慎独】【立志】【事上磨练】。这一套理论几乎是在王守仁在自己的经历上得来的,带着强烈的个人烙印的。“读者要脱齐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立志做第一等人做第一等事。讲求学问,要要错综,要复杂,要忍耐,勿急迫地求结果,要会疑,要悬而不断地审核。而理学一直在自我修行,我总是觉得要来自实际又回归实际。
哲学|政治|经济 百家|国学|古籍
全球通史(上) 豆瓣
8.9 (70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2011年3月6日 已读
唉。。。。【意味深长啊】这书看的我各种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抛开这里面到底是谁的思想不说,光这些绝对可以震烁古今的推论和道理绝对不会再有。认真回想下,貌似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学习着使用着古典的理论。真正能开一家之言的人根本就不多呢。也就是,古代的人认识世界和真理远远比我们现代人明白,想象不觉得后怕么,人类这么久没有更强大的理论出现,我们在科技上进化,我们在精神的领域呢?看着书,最开始只是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口才无敌的流氓,随着对话的慢慢推进,你会真正看到这位影响和带领这个世界两千五百年的伟大的哲学家的伟大和不朽。他的内心的宏大无法想象的世界,他的用反问以及不断推进的化解难题,内心纯粹又坚定。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正义爱真理还有很多。最后值得一说的就是,翻译的读起来很舒服。
哲学|政治|经济 常读常新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跌荡一百年(下) 豆瓣
8.4 (17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2011年3月5日 已读
这一本是1927—1977之间的内容。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哀之处在于,【他们始终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强大的政府机器的关系】。他们的种种努力被忽略,甚至被政治力量所侵吞,被战火所打断,被文学家所扭曲。在历史的正剧中,他们的声音总是被光芒万丈的革命口号所淹没,他们的身影总是被掩盖甚至丑化打压。很多时候,企业家哪怕捐出全部捐款的50%大家也认为他们是坏人。【社会贫富差距,人民分配不利,让原本属于政治上的问题,转移到企业家的身上。】我不是为他们辩护,这样的锋利的事实,民众和财富阶级情绪对立和价值观冲突,将极大地模糊中国变革的主要方向。这是致命的伤害。改革三十年。建国才六十年。绝非一帆风顺。从历史上来说,现在是矛盾的累积期,社会转型在稳定下能避免很多麻烦,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继续,究竟会变成怎样,拭目以待。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跌荡一百年(上)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09 - 1
上卷叙述1870~1937年间中国企业的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
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
2011年3月5日 已读
这本书应该是激荡三十年的前推展版。有了黄仁宇,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被研究的太过透彻,剩下的时间机会都在清代之后。但是,毕竟吴晓波不是学者,他只是一位有着敏锐直觉的记者,通过自己的潜心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了这样的宏伟大业。这样对民族企业的研究过程,也应该是我所知道第一人。题记写“我仿佛真的听到,有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穿过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历史真的幽默讽刺冷漠玩笑让人无法无言以对。【他们拥有那种特别的忧虑,强烈的家国情节,对超速成长的渴望,隐藏内心的不安全感,对官商文化的膜拜,对狼文化的痴迷。】遗迹还在,商脉已断。他们在混乱中诞生,在惊悚中诞生。他们是男三号,一号是政治家,二号是知识分子,男三号在电视剧被遗忘,这才是悲哀。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激荡三十年(上) 豆瓣 Goodreads
8.9 (79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2011年3月1日 已读
我挺喜欢这书的。时间的纵线和事件的横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路。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虽然能决定未来的只有历史。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是绝对没有办法重复的。【很多时候改革都是从违规开始的。】他们是这样一个群体: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浅薄使他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方式,冷酷使他们拨去道德全心在利益基本面,不畏天命使他们能百无禁忌地冲破一切规则和准绳,贪婪使他们敢于采用一切手段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这些人这些企业这个时代,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事。改革三十年才不是一帆风顺。你看过去,是太多太多东西。我们再向前看,还有更多东西。一旦开始变革,所有的像开闸的水,不可能再收住。这是必然的。不变革会死。这是真的。绝对是真的。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西欧金融史 豆瓣
作者: 金德尔伯格 中国金融 2007 - 2
全书分为五个大篇。
第一篇货币,包括西欧货币的演变,各国早期银行货币,银行和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第二篇银行业,着重介绍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变化。
第三篇金融,包括政府财政,私人金融中个人家庭、公司的发展情况,对外投资,资本转移实例,政治角度来分析对外贷款,金融危机的有关情况。
第四篇论述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时期的西欧金融史。
第五篇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金融史,欧洲的金融一体化。
2011年2月27日 已读
关于西方学术其实我认为也分为两种流派。其中之一是美国为首的计量型模型分析。另外一种是西欧的历史型数据分析。这两种方式我认为没有孰优孰劣的之分。如同钱穆曾经讲过的,各有所偏,可也,若立门户,树壁垒,欲尊于此而绝于彼,则未见其可也。
这本书我看的很是头大,不知道是不是对不上金德尔伯格的叙述方式,还是我不适合这种翻译的信达雅——————
但是他毕竟整合和开辟关于西欧的金融的历史渊源,从各个细节进行分析和解释。只不过有些太过细碎,从各个国家甚至各个行业开始。
总之我看的大致意思政治统一是从关税开始的。
最后的作者说的话让我很喜欢【危机不可避免,惊奇总会出现。】这本书有机会再看一次吧。太累人了。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