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译本|文学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4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1年11月6日 已读
【亲爱的,我是鲸鱼,可惜你只能给我一台饮水机。】这是一个很慢热的故事。最终读完这本“据说看这本书的人都找不到对象‘的书了。这种月亮般的精神和世俗的六便士。有人看完了说老子同意,为了理想抛却麻烦的女人和恋爱。而有些人看了,说老子这么牛逼了都可还是需要女人。其实书背后写的讨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太狭隘了,更多的对爱情、美、理想、生活的阐述。毛姆这种讲故事的本领,貌似极爱从侧面的角度描写。就像你说一个姑娘漂亮,不正面描写,而是写路边的老汉看了这个姑娘舔了舔自己的嘴唇。不断加入的人物让故事丰满起来,也会累赘的嫌疑。总之这书被看被评论太多次但是依然很有意思。现在最后的问题是,你说,月薪一万娶个漂亮老婆,和居无定所落魄却尽享生命的自由和美好,哪个更美好呢?最后的最后,感谢Sophia的书。
外国|译本|文学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豆瓣 谷歌图书
8.3 (2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村上春树这次推出的游记《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中,还配有他夫人阳子拍摄的彩色风景照片40幅,因为游记中所记述的地方都是两人共同游历的。这些照片使村上春树的文字更增添了一分生动美妙的色彩。这对夫妻的搭配真可谓是“珠联壁合”。
除了风景之外,书中还收入了一些阳子为村上春树拍摄的照片,让你看到村上春树在苏格兰玩滚球游戏的身姿。
2011年10月24日 已读
倒是如村上自己所说的:读过之后,若能产生“啊,是啊,真想一个人跑到远处什么地方,喝一口那里美味的威士忌”那样的心情,作为作者就喜出望外了。丈夫写字,妻子摄影,这样伉俪的组合倒是自在温馨。其实说到底摄影的技术不怎么样,但是生活化,能触摸,所以觉得舒适和自在。文字也没有什么,不过是旅行的小札。而文字带来的感觉,旅行带来的内心的感觉,真的不错。
人文|历史|地理 外国|译本|文学
豆瓣
The Rainbow
8.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黄雨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虹》是D·H·劳伦斯最成熟的两部代表作之一(另一部是其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它以家族史的方式展开,叙述了自耕农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经历与变迁;以英国小说中史无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通过对三代人的正常与非正常的两性交往的描写寻求建立自然和谐的性关系的可能性。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D.H.劳伦斯他说过一句话——淫猥妨碍我们的正直,这是一句多么精彩的话。其实他是个很严肃的家伙。虽然他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那么惊世骇俗,但是,你能找到几个比他更纯洁的人吗。 他纯洁极了,不肯对自己的灵魂撒谎。那个死气沉沉,掩饰肉欲却实则肮脏的社会,让他倒了胃口,这个社会不贞,扯谎。他呼唤的是一种生命力。他在书里说着一些诚实的话,却冒犯了虚伪的社会的尊严。这个社会习惯于冠冕堂皇,戴着面具,背地里可以坏事照做不误,当面里却谦谦君子,这是大家彼此早心照不宣的规则。其实他们何必害怕他呢,如果他们去看看他的书,就会发现他的书里从没有哪怕丁点儿的挑逗,他只是诚实地说着人类的困惑,烦恼,还有喜悦,他呼唤着一种真正的生活。——我好喜欢这些话。
外国|译本|文学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Lord of the Flies
8.0 (50 个评分) 作者: (英)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反乌托邦。人性的恶一直在。人类的文明在遭遇灾难的时候,本性中的野兽终将出现。而我在想,那时候,不会再有文明世界来的船舰来营救我们。我们都是将在这个荒岛上,用我们泯灭的文明和疯长的鲜血来开始黑暗的终结的一直到审判之日的末日之旅。怪不得,要悲泣呢。
外国|译本|文学 心理|社会|宗教
与孤独为伍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孙若颖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 - 4
《与孤独为伍(英汉双语)》内容简介:纵观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与孤独为伍(英汉双语)》带您领略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创见的思想家之一。他用格言表达颠覆性的思想,涉及艺术、傲慢、烦闷、激情、科学、虚荣等多个题目。他摈弃传统的道德观,高扬个人的“权力意志”。
2011年10月21日 已读
Penguin Press。中英译本。德国弗里德里希·尼采。虽然我总是调侃他是你猜。不管我们吧世界想象得太好或者是太坏,我们都会收获巨大的喜悦:如果预想的太好我们就等于给我世界注入了比实际更多的美好;若是我们想象的太糟,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让人愉快的失望:世界的美好,会因为我们的惊喜而加倍放大。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事情要往一天里塞,一天就会变出一百个口袋来装。The great man of action will act with greater calm than could be exected from his violent desire before the deed.多思考吧,会让你聪明。多爱,会让你温暖。多相信吧,会让你容易幸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那从不是别人可以轻易掌握的。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托克维尔回忆录 豆瓣
Souvenirs de Alexis de Tocqueville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托克维尔回忆录》对于当时许多人物(比如路易·菲力浦、路易·拿破仑、阿道夫·梯也尔、路易·勃朗、奥迪隆·巴罗、阿尔方斯·拉马丁、阿尔芒·马拉斯特、弗朗索瓦·维维安,等等)的评述十分尖锐,用语刻薄。我认为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托克维尔回忆录》在他死后34年(1893年)才首次刊印出版。这时,上述的人物都已去世了。
2011年10月20日 已读
我也是只是为了了解托克维尔这个人而看这本书罢了。他是一个很冷静的人,沉默又忧郁,作为一个贵族对国家有责任想进政界改变自己的祖国;可是政界的烦扰白痴又让他厌烦,他说一个人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没有什么罕见的品质,我为什么要记住他。他从不大言不惭,也不恶语伤人。真心理智,却又被感情所矛盾的人。作为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亲历者的纪录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他在书中对当时政治人物的深刻描绘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仍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发生的人和事,而要想更好地理解托克维尔的思想,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作为政治家的托克维尔。
人文|历史|地理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白夜行 豆瓣 Goodreads
白夜行
8.9 (94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姿君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个象征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故事片段像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只剩下一个冰冷绝望的诡计,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中悲切动容……
2011年10月18日 已读
黑暗。黑暗。黑暗。人生就像在白夜中行走一样,没有太阳,黑夜却被某些东西照亮了。最后合上书,真的被累积的那些细微情绪击中了,呼吸被胸口的闷疼束缚了。就像Sophia小君说的,读得真心疼。
外国|译本|文学 心理|社会|宗教
培根随笔 豆瓣
The Essays
7.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培根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培根的《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不但包括了“解析版”《随笔全集》,对每篇随笔逐一解析,还增加了对培根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新工具论》和《新大西岛》的节译,名之日“新工具论选粹”和“新大西岛掇英”,一册在手,思接千里,神驰八极;既能满足我们的智慧,又能愉悦我们的感官。
2011年10月16日 已读
总觉得培根不是一个真诚的人,或许是仗着自己的智慧并且沉溺在自己智慧其中的人。虽然大部分是对于政治的见解,可以明显看出是典型的欧洲人:君主和贵族、宗教至上、现实主义、甚至信仰现实主义的厚黑。可是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内心特别是邪恶的地方,特别是嫉妒、说谎、猜疑等等,完全让我惊叹。其中最喜欢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人的心灵不是靠自己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这种小句子。其实,培根确实除了很好吃以外(= = 怎么想到火腿了。),真的有很多名言。全部文章的结构,让我真心感觉——【慎言强于雄辩】。
传记|励志|访谈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荒谬的自由 豆瓣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闫正坤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4
《荒谬的自由》收录由加缪创作的《西西弗斯的神话》、《阿尔及尔之夏》、《艺术家与他的时代》、《海伦的放逐》、《弥诺陶洛斯或奥兰小憩》、《重返提帕萨》、《临近之海》、《杏树》、《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无史之城掠影》、《谜》、《纽约的雨》、《提帕萨的婚礼》、《杰米拉的风》、《沙漠》等数十篇散文随笔佳作。
2011年10月13日 已读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艺术家。其实要不是借着早晨的阳光真的读不下去。真正的原意在于自己的心在之前不净不静。而他对于世界那种绝望的希望,对于人性种种念想,都是存在主义的曙光。
传记|励志|访谈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永别了,武器 豆瓣
A Farewell to Arm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林疑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2011年10月12日 已读
海明威他把一支双筒猎枪含在唇间,两个扳机同时扣动,然后后脑勺盖骨被打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与上帝抗争,决定不听上帝决定自己的生死,而是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人们知道海明威知道老人与海,但是浮于外表,他说的:“这个世界很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那是经历多少后才能说出来的话语?我看的时候有时候会想,若是战争爆发了,我会去扛起枪去前线么?后来想了想,还是会。不是因为感性,而是因为能经历更多。生命不就是经历么。
外国|译本|文学
劳伦斯作品精粹 豆瓣
作者: [英]D.H.劳伦斯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 - 9
这里收入的六篇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前四篇均创作于作者大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师期间(1912年前),那正是劳伦斯在生活上捉襟见肘、爱情上迷惘焦灼的时期,但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生机勃发、清纯质朴的时期。这四篇小说取材于作者最为熟悉的故乡诺丁汉小城小镇生活,人物性格鲜明,叙述语言清新细腻,浓郁的地方风情和草根人民的道地口语,这些都是其他同时代的英国作家们所难以企及的品质,非劳伦斯莫属。当年的劳伦斯成为伦敦文学界突然闪烁的一颗新星,凭的就是这种鲜活、灵动和血运旺盛的文字,令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和已经摇身成为雅士骚客阶层一员而与自己生长于斯的劳动阶级彻底隔绝的底层文学青年相形见绌。 这一段时间的写作为劳伦斯铺就了通往大师地位的最初一段石子小径。看一个大师成名前的小说如何精雕细琢、苦心经营,方能明辨大师何以成为大师的轨迹。
2011年10月9日 已读
劳伦斯生前曾抱怨,300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他有时候用英语的多词义,有时候用别的更让人奇妙的词语代替,特别是动词,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某个thirsty woman“seeking whom to devour and devouring him. ” All we are doing is hynptizing one another and ourself without knowing it. 我决定还是好好看长篇。
外国|译本|文学
教父 豆瓣
9.4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里奥·普佐 译者: 周汉林 译林出版社 2007 - 1
《教父》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电影有两部获奥斯卡奖。《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2011年10月8日 已读
作为一个脑补党,我表示很满足。总觉得我们终要为我们自己世界中的信仰、正义、责任而付出代价旁人难以明白和接受的代价。电影之所以三部曲很大原因是这里面这的包含着太多的内容。自己断断续续看了很久,边看边写也不少摘抄随想。而喜欢的真的是老爷子。脑袋里面现在还是他在死之前最后说的那句话:“生活是这样美好。”那些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懂。我一直这么觉得。
人文|历史|地理 外国|译本|文学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洛丽塔 豆瓣 Goodreads
Lolita
7.9 (3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2011年10月1日 已读
第一部分五星。第二部分三星。排除个人的倾向,描写和叙述必须要赞美,有如面对一个喋喋不休无处发泄却是真性情真实存在的古典绅士,他也内在纠结痛苦却再其中努力享有生命。而且,我觉得那些批判的人,没有资格对别人的内心指手画脚。而第二部分成了凶手,这种影响他人自由的个体自由要不得。于是喜欢第一部分,不甚喜欢第二部分。说到底,自己到底不是一个loli控,到底还是站在隔岸的位置观看对面的大火。也就这样了吧。
外国|译本|文学
爱无可忍 豆瓣
Enduring Love
8.0 (2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郭国良 / 郭贤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我们或许曾经试图丈量生命耐受的限度,伸手掂量其不可承受之轻,而在这本就不堪耐受、无力承受的生命中却又有着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摸不透、猜不着、剪不断、理还乱,像是一场豪赌——孤注一掷地博取所有或是满盘皆输。这样的情感叫做爱,而其间的执着、猜忌、一意孤行是否让原本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又是否让这爱沉重得令人无可忍耐?
风景如画的伦敦郊野,五个可以说都是助人为乐的陌生人一道赶去救助一起热气球事故,但或许只不过一瞬间的犹疑、自私,一个大活人就在大家眼前顷刻间殒命。生命的如此脆弱易逝反而点燃了杰德疯狂而执着的爱,并由此导致乔及克拉莉莎的世界完全混乱失序。步入成熟、渐入佳境的麦克尤恩通过对于一场精神危机、一种精神疾患的细致展现,严肃而又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情绪、情感、意识乃至于人性本身的无限可能以及脆弱无依。
2011年9月27日 已读
上海译文。在图书馆看到那么精美的装帧就顺手取了下来。第二页的句子让我在整本书都沉浸在那样的情绪中:我们像恋人一样奔向对方,对这份羁绊即将带来的哀伤一无所知。当每个人都用各自的世界观对爱进行偏执的解读时,偏执已见相爱的人们已经形同陌路,而原本暖人心怀的点滴都化作冰冷的纠葛、煎熬和忍耐。情到深处者难于释怀。爱存在,而其间的执着、猜忌、一意孤行是否让原本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又是否让这爱沉重得令人无可忍耐?
外国|译本|文学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豆瓣 Eggplant.place
6.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2011年9月22日 已读
【啊,未来某处有人在等待着我。好日,启程,为了寻找幸福。】新井一二三,在序写着她自己的名字,觉得好特别的可爱。有些感觉,就像村上春树《斯普特尼克恋人》描写的,就像旋风,事情来得非常突然,也特别强烈,简直是台风、地震一类的自然现象似的。很印象的一句是,味觉是经年成熟的。有一天,我发现吃快餐店的汉堡等于浪费生命,有美酒、美食的生活才值得活。对了,最后提一句,新井在八十年代北外呆过。另外,上海译文我还要表扬下,还是好喜欢。
人文|历史|地理 外国|译本|文学
夜莺--劳伦斯随笔(双语彩色插图本) 豆瓣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黑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收在《夜莺——劳伦斯随笔(超级畅销书双语彩色插图本)》的9篇作品,前2篇属于传统的抒情散文,秉承了劳伦斯诗集《鸟·兽·花》的写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推到极至,移情共鸣,出神入化,如泼墨,似写意,一派东方气质跃然纸上。3~4篇则可以归为感发类随笔,是他去世前的忆旧抒怀,几多感伤惆怅之余,仍不忘剖析人性,抨击时弊。 后5篇可以算作“书话”类的随笔,这类读书随笔占了劳伦斯故文随笔的一大部分,或者说是他散文随笔最有流传价值的部分。
2011年9月21日 已读
When life is empty, hollow, let's sing as a nightingale, with a pure glittering, sheer soothing voice.
外国|译本|文学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2011年9月18日 已读
哲学启蒙。大推荐,入门书。我最早的哲学启蒙就抱着西方哲学史读,一个理科生在大一疯狂想要了解西方以及其哲学思想,回想起来那日子真够苦逼的。辛苦劳累无助,最重要的还是无知。现在回头看过去,都变成了闪亮的钻石。要不也不会有现在的我。人生啊,梦想啊,时间啊,知识啊,就像钻石,一克拉就能永恒。
哲学|政治|经济 外国|译本|文学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7 (47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4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11年9月18日 已读
他在开头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我们命该遇见这样的时代。】强烈觉得需要重温一下于是拿出来重读。心思太细腻的人总是自杀呢。可是也只有微毫毕现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惊世骇俗无可企及的意识流的感情白描吧。你能感觉到那种绝望、悲伤怀念Good Old Time的心情吧。独特并且唯一的存在。三联的书,再加上上海譯文,总是给我那种感觉,让我觉得,书很美好,讀書很美好。
外国|译本|文学
你好,忧愁 豆瓣
Bonjour Tristesse
7.2 (6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余中先 / 谭立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小说的主人公少女塞茜尔,生性浪漫不羁,跟同为浪荡子的父亲过着随心所欲的荒唐日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到正规的轨道。为此,她竭力阻挠鳏居多年的父亲雷蒙和其女友安娜的婚事。因为,在塞茜尔的眼中,安娜是一个生活正派、循规蹈矩的温顺女性,一旦让她进入了家庭生活,不仅雷蒙老爸得受她的管制,而且塞茜尔的落拓不羁的生活方式也得改变,她得按照安娜的培养计划,去做一个乖乖女。于是,塞茜尔跟自己刚刚认识的男朋友,以及父亲早先认识的一个女人爱尔莎,共同精心设计了一个诡计。诡计居然还得逞了,生性浪荡的雷蒙一度又冷落了安娜,而与更为年轻、也更为放荡的爱尔莎重续旧情。不过,令塞茜尔料想不到的是,这一胡来最后导致了安娜精神恍惚,出了车祸,命丧悬崖……
少女主人公苦心经营的计谋,换来的却是她人生道路上初次品味到的忧愁中的迷惘。
2011年9月4日 已读
我好喜欢这个名字,Bonjour, Tristesse. 那种温柔和烦恼的,惹人不能安宁的,忧愁,你好。弗朗索瓦丝·萨冈,若是看到她出道的年龄会觉得,十八岁能驾驭语言到这种程度,将自己在青春期那种若有若无欲说还休的孤独中的疯狂,忧愁中的迷茫,坚信中的背弃,写的都是隐藏在铅字之间,倒是真的让人难以置信。第一本书往往占一个作家全部才华的一半这种说法,我想,对于她再合适不过。关于作者,那种自毁和随性的倾向,真的也算是一枚浪漫疯狂的奇女子。还看到萨冈对大自己三十岁萨特爱慕让我彻底拜服了。奈何自己读的是中文翻译版,若是可能,自己能学学法语,一定要借法文版的看。
外国|译本|文学 小说|流行|大众
Marie Antoinette 豆瓣
作者: Stefan Zweig 译者: Eden Paul Grove Press 2002 - 7
Life at the court of Louis XVI and Marie Antoinette has long captivated readers, drawn by accounts of the intrigues and pageantry that came to such a sudden and unexpected end. Stefan Zweig's Marie Antoinette: 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 is a dramatic account of the guillotine's most famous victim, from the time when as a fourteen-year-old she took Versailles by storm, to her frustrations with her aloof husband, her passionate love affair with the Swedish Count von Fersen, and ultimately to the chao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savagery of the Terror. An impassioned narrative, Zweig's biography focuses on the human emo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victim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making it both an engrossingly compelling read and a sweeping and informative history. "Certainly no one can arise unmoved from the reading of this powerful work." -- The New Republic "Excellent biography." -- 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9月3日 已读
The rose of Versailles。原来凡尔赛玫瑰就是她啊,玛丽·安托瓦内特。茨威格写的历史传记总是很有味道。将法国大革命和这个女人的命运链接。她不经意享受了命运的种种赐予,出生高贵,嫁入皇室,挥霍玩乐,自以为是。而后来发现这些不是不需要代价的。直到需要运用才智和能力来挽救自己和孩子生命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生活一直空虚苍白,她不曾积攒任何与逆境斗争的力量。她总结,逆境让人认清自己。而看完这本书,对于革命,我想到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路易十六无能的死了,如同茨威格说的,接下来是Chaos rules france。那个年代,法国大革命,伟大光辉背后,有着同样的黑暗和血腥。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外国|译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