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译本|文学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2011年9月1日 已读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卡佛的风格我后来才知道——极简主义。一种类似于类似空白甚至空洞的表述方式,在沟通和表达上的缺陷让对话的感觉成为随性自说自语甚至沟通障碍。有人说的话特别好:现在谈论卡佛已经逐渐有了一种反讽的意味。我们写的评论比他的小说还要长,我们说的话比他笔下的人物的还要多,我们制造了喧嚣评价他的沉默。只让我们默默读就好。
外国|译本|文学
奥德修纪 豆瓣
Oδύσσεια
9.1 (9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杨宪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奥德修纪》是古希腊英雄史诗代表作,约形成于公元前九、十世纪,相传为荷马所作。史诗以古希腊英雄人物奥德修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伊利昂城攻下之后在海上艰苦飘流十年返回故乡,以及他回乡后如何复仇的故事。作为古代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奥德修纪》在文学、艺术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并且在历史、地理或民俗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2011年8月31日 已读
真的喜欢某些句子。譬如,葡萄紫的大海,璀璨的湖水,青铜色的天空,像羽翼一样的语言。据说,荷马的两部史诗确立了古典时代史诗的两个主题和两种类型,《伊里亚特》的主题是关于kleos(荣誉),它确立了描写战争、描写英雄们在战场上追求不朽荣誉的史诗原型;《奥德赛》的主题是关于nostos(回乡),确立了描写和平、描写英雄们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史诗原型。因为家就在哪里啊。神将一切都设定了,于是你只要按照着做就好,这也是人类的希望吧。 ps 希腊名字真难记= = 。。仅次于俄罗斯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人存在吧。
外国|译本|文学
1Q84 BOOK 3 豆瓣
7.4 (2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1
1Q84简体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www.douban.com/minisite/1q84/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 放进陌生 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村上春树
2011年8月23日 已读
【如果是为了青豆和天吾的相见,这就够了。】其余的真的浮云。而这本书再次印证了我觉得村上不是一个特别真诚的人这一观点。这个复杂的长篇,根本无法与1984相提并论,更多是运用多义的长篇故事。再强大的语言功底,再美好的主题,可是太多旁枝末节,或许在结尾能给人关键的一击,可是在过程中,绝对会劳累了读者吧。我就是这么觉得的。
外国|译本|文学
1Q84 BOOK 2 豆瓣
8.3 (30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6
1Q84简体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www.douban.com/minisite/1q84/
今年夏天,属于1Q84年。
在1984年,他们连相遇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面思念着对方,一面孤独地远去。
在1Q84年,他们却决定拯救彼此……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村上春树
2011年8月19日 已读
反倒是这本字数最少只有28W的B2对故事推进好多。比B1好看。但是还是有些许别扭在。读的时候屡屡感觉局面要崩溃了无法收拾的时候,村上总能让其安稳降落。其实到底还是没有明白,想传达的是什么。在神神叨叨和最接近沉默的文字之间,到底想说什么的。是世界么。还是爱。
外国|译本|文学
1Q84 BOOK 1 豆瓣 Goodreads
8.4 (42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5
1Q84简体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www.douban.com/minisite/1q84/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蛰伏7年震撼新作!
★1979-2009,村上春树创造30年巅峰杰作!
★ 现在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
为了保护自己,你必须尽快顺应这1Q84的规则。
★日本上市1周,销售突破65万册,创造历史纪录。
★上市12天,销售突破100万册,创造100万册最快记录。
★上市1个月,销售突破200万册,创造200万册最快纪录。
★荣获2009年日本“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
★村上春树荣登日本“年度最受欢迎作家”第1名。
★韩国以15亿韩元创版权最高纪录。
★上市连续9周雄踞图书总榜第1名。
★荣获韩国2009年“年度最受欢迎图书”第1名。
★中文繁体版以超过1亿新台币创首印最高纪录。
★上市第3日登上图书总榜第1名。
★荣获2009年“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
★《1Q84》中文简体版首印100万册。
★为《1Q84》免费发送“抢读本”100万册。
2011年8月17日 已读
Q是question mark。首先要讲翻译的问题,施的翻译感觉有脆质的硬感,而林的翻译更黏腻绵长。两条线的小说,花了十万字第一次让之间有所隐约的联系,再花了十万字让天吾和青豆两人的过去产生联系,再花十万字,故事不发展讨论了世界和时间性。不可否认文字炉火纯青,只是日式作家的风格总觉得带着些许扭曲,看的不舒服。
外国|译本|文学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 韩耀成 等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
2011年8月15日 已读
“如果我能够下一次决心,找到一个什么人,将我一生里那一天的经历对着他痛快地叙说出来,这样也许能结束我这种毫无意思的空自追忆和纠缠不已的自怨自艾。”这是贵妇和贵族赌徒的故事。二十五年前,一次心灵的意识流的经历。茨威格站在女性视角的文章几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个还是和《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些差距。大概是击中不到某些特殊的点吧。
外国|译本|文学
巴别塔之犬 豆瓣
The Dogs of Babel
7.4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罗琳·帕克丝特 译者: 何致和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7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2011年7月9日 已读
The dogs of Babel.若是你看过圣经你该明白,那些企图构建通天塔的人们之间无法沟通的无奈伤感甚至疯狂。其实我不看美国现实小说,因为他们思维简单。美国小说就一定要看俗称有病的人的书。这书是一个渐变量到质的过程,说的问题其实也简单——那隐藏在人性和生活琐碎之中的那种绝望、压力和无法救赎无法沟通的孤寂。那种思绪狂奔不休,充满担忧、创伤、怨恨和绝望的婚姻。无法沟通,只要记住她的样子就好。
外国|译本|文学
经典美语 豆瓣
Appreciating the addresses of two-term U. S. presidents
作者: 肖福寿 编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经典美语:美国连任总统演说赏读》以16位美国连任总统的28篇经典演说以及经典语录为语料,全面揭示了总统演说中50个关键词的文化意义、一股用法、相关谚语以及经典用法,深入挖掘了每篇演说中的经典短篇、经典句子、广为传颂的经典语录以及经典段落,旨在提高广大读者的英文欣赏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广大读者在各类英文考试中的综合竞争力。《经典美语:美国连任总统演说赏读》可用作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其他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的自学用书,也可用作大专院校的英文选修课教材。
2011年5月31日 已读
总觉得在能够在白宫前面演讲的人有着一种别样而独特的魅力。
外国|译本|文学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8.8 (20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12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这部作品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书中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准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银河铁道之夜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 译者: 河童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 11
这是讲述一个贫苦孤独的少年于梦中和好友一同展开银河火车之旅的故事,呈现出悲哀又深刻的情感世界,全文充满了谜团般的魅力。在少年贫困与孤独生活的背后,并不只存在着父亲离家,母亲卧病在床,遭同班同学欺侮这样的环境,还潜藏着根源于自身存在的苦恼及诗人本质的孤独。在那死者们所乘坐的火车中,时而又像梦境一般,时而又像真实生活般地令主角感到困惑;铁道是沿着广大夜空中银河的川流毫无止境地运行着的;而同行的好友则是在救助同学而溺死之后,正在前往死者国度的路上……。不久,主角终于在下了“谋求众人真正的幸福”这样的决心之后,与梦告别。整个故事包含了许多主题和动机,在各自唤起了其象征和解释之后,再度归于现实之中。
宫泽贤治以其神妙之笔建构了一个繁华似锦的银河世界,但在美不胜收的景致下,却又隐含了一个悲哀孤独的情感世界,极具独特的想象和寓意,耐人寻味。
2011年5月27日 已读
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用单纯而透明的心,去体会生命万物吧。在得到幸福之前,一定要有苦涩的难过的,这些都是上帝的安排罢了。在繁花似锦的银河世界,之下却是孤独悲伤的感情世界。要真正的幸福啊。醒来吧。醒来吧。
外国|译本|文学 文艺|温情|清新
大象的眼泪 豆瓣
Water for Elephants
6.7 (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莎拉·格鲁恩 译者: 谢佳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虽然雅各绝口不谈往事,但一个说不出口的秘密仍旧蛰伏在他九十多岁的心灵深处。
雅各衣食无忧的单纯生活在23岁时戛然而止:父母双亡,身无分文,被迫从兽医名校肆业出逃。因缘际会,他成为“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的兽医,沿着铁路线巡回表演,亲历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光怪陆离之所。马戏团,一个对生与死都以其独特方式呈现的世界。在这里,畸型人与小丑轮流献艺,喜怒哀乐同时上演。
对雅各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但却也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他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美丽又楚楚可怜的玛莲娜已经错嫁给了外表英俊、内心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一头名叫萝西的大象,是马戏团主倾家荡产押下的法宝,却居然连最简单的命令也无法听懂。低鸣、哀哭、长嚎,萝西每日在奥古斯特残暴的象钩下受尽折磨。雅各、玛莲娜,萝西,两人一象在舞动、飞跃、空翻、转体的一个个光辉耀眼的瞬间里,为了斗争、蚕食、生存,相互依赖与信任,一起寻找一条既浪漫又骇人的出路。而这也成为雅各保守了七十年的秘密。
关于甜美背后的残酷、多舛的命运和复杂的人性以及忠心耿耿的爱。《大象的眼泪》以大萧条时期的马戏团为背景,时空跨越七十年,让我们感受到萧条时期最炫目的华丽,困顿景况里最动人的温暖。
2011年5月23日 已读
假如生存迫使我们不得不藏起秘密,那最好是因为爱,而不是恨。
外国|译本|文学
舞!舞!舞! 豆瓣
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
8.8 (6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是村上春树紧接于《挪威的森林》之后发表的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其内容与《寻羊冒险记》相衔接,主人公“我”与《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小说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与老同学、电影明星五反田结识了两名应召女郎,五反田出于心理扭曲杀死了她们,自己也投海自杀。另一条是“我”结识了孤单的女孩“雪”、她的摄影家母亲“ 雨”与“雨”的男友笛克,但善良的笛克却死于车祸。“我”在死亡阴影下过了一段惊魂的日子,最后与一个宾馆女服务员相恋并获得了安全感。
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准高超。
本书曾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已有广泛影响。
2011年5月18日 已读
纠结下来,就是一个海豚宾馆引发的血案。觉得有时候书写的太快也不好觉得缺少点内心东西。一种太强烈的表达欲有时候会将内心的逻辑消损和破灭。最开始的怎么都是觉得神神叨叨的碎碎念。后来就是由对话组成的故事感的流动。最后是一个狗血的侦探警察。看到一句话,蛮喜欢的:失去的和没失去的,加起来,就是大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数据不足,无法确定的世界。
外国|译本|文学
无知 豆瓣
L'ignoranc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它们就是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2011年5月17日 已读
我看了这么多米兰昆德拉的书还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和介绍他。这本书的内容包含的政治、性、回忆甚至哲学问题,我是觉得之所以他喜欢写这些是因为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接连接内心。他问,回忆可否成为衡量时间的容器。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生活的虚空,躯壳游荡,无依无靠。音乐的虚空,绝对的喧嚣。怀旧欠缺和记忆受虐畸形症。谈论到死亡,感觉自己身陷明亮的舞台,所有的退路都已断绝。谈论到未来,为了赢得未来的青睐,他与之决一死战。对于孤独,更抽象也更崇高,独自穿越生命不用任何人担心;说话不用倾听,痛苦不用怜悯。布拉格对于他仿佛不是一个城市了,更多是一种标志,心情,甚至一种信仰。其实,还是觉得这句好【他对自己说,人生只有一次,他要到别处生活。】
外国|译本|文学
告别圆舞曲 豆瓣 Goodreads
8.4 (43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2011年5月17日 已读
看到这句:“这种令人窒息的爱的感觉,只是一道转瞬即逝的微弱的光,因为他的心整个被焦虑和恐惧占据。他抚摸着她的脸,仿佛隔着一段好几百公里的距离抚摸着她。”还是惊呼了。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堕胎的故事。看的又跳跃又破碎。昆德拉的文字总是包含很多情绪,比如嫉妒忧虑欺骗担心忧郁诱惑可怕神秘爱欲望痛苦毒药剥夺轻松糟糕遗憾憎恶。嫉妒会让人什么都做不了。其实是痛苦的生命,也有一种神秘的价值。生命是对秩序的永久违背。
外国|译本|文学
去中国的小船 豆瓣
6.4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9
《去中国的小船》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第二基地 豆瓣
Second Foundation
9.5 (10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第二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谜”一般的第二基地的存在成了众矢之的,骡要铲除它,而第一基地的移民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也必须找到它,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呢?
骡倾全力寻找并铲除第二基地,却失败了。随后,基地人员也千方百计寻找第二基地,因为他们不愿把建立新帝国的功业拱手让人。谁也没想到,寻找的线索竟维系在一位小女孩身上。十四岁的艾嘉蒂娅怕得要死,她究竟发现了有关第二基地的什么秘密呢?
2011年5月11日 已读
还是看到了结局。最惊奇的还是关于另一端的定义的界定。一种就是我们认为的直线的另一端。一种就是圆,圆没有端点。还有一种就是社会学的上的一端以及代表的另一端。我觉得讲的真的好好呢啊喂!我看到最后还是在床上高呼了两句卧槽,这设定太牛逼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让我不胜唏嘘啊。有时候也会觉得,人类肢体怎么发展,从爬行到站立,再到更快更高更强。而人的精神呢,也许有一天也会突破语言,在精神层面就能相知相守。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精神科学的重要性。然后心理学就会成为一种不亚于量子物理学神经化学之类的的高深却无比拉轰的学科。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以一副上“道”下“数”,拳头和精神,终究是改变了整个银河系的历史。最后想说的就是,婴儿总是有着无限的未来。未来也是属于他们的存在。
外国|译本|文学 科幻|科普|物理
基地与帝国 豆瓣
Foundation and Empire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时,由伟大的心里史学家哈里·谢顿所创立的基地,虽然已在银河外缘立稳了脚跟,但还得面对来自银河帝国的压力。
垂死的帝国仍拥有银河中最强大的武力。一位野心勃勃的将军,率太空舰队攻向基地,聚居在基地小行星上的学者和科学家,能逃过大难的一线希望,全维系在谢顿死前留下的语言中……
可是,就连谢顿当年也无法预料到:还有比太空军团更具有威胁性的外力已悄然诞生,那就是银河中的突变异种——“骡”。面对骡奇异的心灵力量,即使是一支最坚强的人,也会俯首屈服,成为听话的奴隶。骡的黑色舰队兵不血刃地接受了成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征服宇宙,骡和忠贞之士都在寻找第二基地,而骡的第一波搜索行动,被一个平凡的女子贝妲阻止,从而为第二基地的反攻计划争取到充分的时间。
2011年5月10日 已读
不知道怎么回事,读的时候脑袋在走神,却还是知道故事情节= =……莫非我练成神功了么亲!《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觉得这个题目完全能够概括书里面的故事。只是在时代中最会有着无数的变数。一个国家,最开始是怎么样,就像一枚种子,然后种子成长,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还有麻烦。阿西莫夫不仅写银河还写家庭,让我总有一种英式亚当斯的感觉呵呵。里面作者借着故事中的人物说,历史学的定律和物理定律一样的绝对。如果历史定律产生的误差的几率比较大,那只是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人,数目并没有物理学中的原子那么多。于是预言和先知这种东西是很牛逼的存在。= =后来加入一个情感平衡,给历史增加了变数。觉得这样的设定还是好厉害。好期待接下来的发展。
外国|译本|文学 科幻|科普|物理
异端的权利 豆瓣
Castellio gegen Calvin oder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
9.0 (1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赵台安 / 赵振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三联文化生活译丛
7.75印张
123千字
2011年5月8日 已读
THE RIGHT TO HERESY. 这书写的真好。尽管这是史实和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不一样。可真的好好看。副标题是苍蝇撼大象的战争。当整个时代沉沦于歇斯底里的无边黑暗之际,卡斯特里奥,一个人坚持拥有独特信仰的小人物,无畏无惧,挺身直面“日内瓦新教皇”加尔文的残暴摧残。尽管最终心脏承受不了迫害和苦难在贫困交加中寂寞死去,尽管在当时被烧尽了所有的著作,尽管在五十年后才有真正的追随者。思想挽救了个人的渺小,蒲苇般的生命因此获得了存在的尊严。【这个世界这么大,大到能够包含太多真理。】意识或者理念,人道或者专制,独立的个体或者整个社会。世界的真谛和宗教一样,都神秘不可解释或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任何企图把生命的活力束缚在教条之中的行动都不可能长久,生命总会找到一个更为强大突破口去伸展其力量。
外国|译本|文学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豆瓣
Die Ausgesperrten
作者: [奥地利]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译者: 陈民 / 刘海宁 译林出版社 2005 - 8
《美好的美好的时光》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代表作。作品以辛辣尖刻的语言直面狭隘苟安的市民社会和生活,背景为战后五十年代的维也纳。书中的几个主角均为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时常聚在一起清谈,无所事事地在街头闲逛,在黑暗的掩护下打劫行人,以此宣泄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内心的混乱。作品借助对他们人生遭遇的描述,揭示了经济起飞初期一派和平的假面背后的社会真相。
一个真实的案件
一个青春的苦难史
原来
青春不仅是一种成长
也可能是一种毁灭
“令人赞叹的是,耶利内克用如此丰富的细节凸显小市民社会的种种行为方式,精确地将其镶嵌在奥地利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中。”——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有关五十年代,人们还没有读过比这更尖刻的文字。”——德国《世界报》
2011年5月2日 已读
若是你能理解,【青春不仅是一种成长,也可能是一种毁灭】,那这本书是值得看的。战后一代,没有经过战争,生活也足够安逸,够吃够穿,想要实现自身价值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一些去了各个州特别是非洲和亚洲做和平队,可是太多的小市民太多的人只能通过性解放和毒品来完成精神的满足。这也是我最近在考虑的写一篇文章的主干。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文章本身,总很细碎却又很连接的感觉,说话没有引号,不写说话人是谁,很多大段的对话都是跟流水账的故事一样。作者在最前面说对语言的怀疑是奥地利的文学传统,于是“我让语言自己说话,而我紧随其后。”有部分描写。里面也有讲,总体来说性交带来的幸福感很可能小于一个亲吻。我觉得这话写我相信。眼神深处燃烧这才华。想要把心中的绝望喊出去。真正的幸福感受,也许是想拥有生命中最好东西的愿望。
外国|译本|文学
基地 豆瓣
Foundation
9.3 (15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2011年4月29日 已读
ASIMOV!我在想这个男人的心里和脑袋到底有多广大!这才是真正属于男生甚至男人应该看得书。倒不是内容怎么样,而是一种情绪。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就是里面有些历史的痕迹。譬如最开始的宗教,后来的政变以及后来经济。最开始的均势理论以及后来的形而上的力量,以及目前的人民和掌权者的矛盾。我是总觉得历史就是过去一再重演。历史就是灭有选择自由的必然之路。虽然说得心理史学好玄乎就像先知一样。总之这种借助热学的那种分析人类心理,就像不可能预测每个分子的布朗运动的轨迹,但是能预测整体是膨胀还是收缩。书讲物理学和心理学提到很高的地位。其实蛮好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好像看接下来的故事呢呜!
外国|译本|文学 科幻|科普|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