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艺术的逃难 豆瓣
An Artistic Exile: A Life of Feng Zikai
9.3 (6 个评分) 作者: 白杰明 (Geremie Randall Barmé) 译者: 贺宏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融合传记、艺术与历史
第一次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画丰子恺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变幻无常的时代始终保持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
——白杰明
-----------------------------------------------------------------------------------------------------------------
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艺术和历史的作品。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出现的最有天赋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丰子恺的生平。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幅交织并行的图景:作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他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及当代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写作与绘画根植于自我表达的哲学。难以归类的丰子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他同情劳苦大众,并得到很多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但也是个浪漫的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是自然和儿童的近距离观察者;他的艺术看似温和,却常常传递着强烈的信息。在众多关于丰子恺的著作中,本书第一次检视丰子恺在五四作家和知识分子中的位置,第一次在中国的艺术、宗教和文学传统的背景中讨论他的位置。
2018年8月21日 已读
看了译者简介之后也很好奇译者的背景和故事;先马有空写
传记 艺术史
有如走路的速度 豆瓣
歩くような速さで
8.1 (62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陈文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 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2018年8月20日 已读
有点琐碎但又让人浮想联翩
是枝裕和
芬兰人的噩梦 豆瓣
Finnish Nightmares
7.2 (220 个评分) 作者: [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 译者: 李浚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此书通往社恐患者俱乐部。
★Facebook超人气漫画集,讲述一个社恐患者的各种内心戏。
★也许,你也是一个“芬兰人”。
【本书看点】
① Facebook超人气幽默漫画集。一个社恐患者的自我拉扯,无数让人会心一笑的日常小困境。
——“芬兰人的噩梦”就是:拦错了巴士, 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跟你说话;电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个陌生人;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员说话;当众发言的时候;求职时不得不为自己说些好话;同事找你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芬兰人的白日梦”则是:安静……那是一辆空无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电梯,一种不需要打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打扰的生活。
②也许,你也是一个“芬兰人”。
善良又坚持,害羞又内省,日常生活中的纷纷扰扰,也许不仅仅只是芬兰人的噩梦。
如果你也像马蒂一样,日常生活中常常遭遇各种不足为人道的小困境,说明你的内心深处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你可能也是一个“芬兰人”。
【内容简介】
芬兰有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
马蒂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可是,你或许也猜到了,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会心一笑,那说明你心里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
2018年8月19日 已读
hhhhhhh早在FB追过所有;愉快;但是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喜欢生活在那里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9.0 (47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18年7月26日 已读
在社里抽空看的样书;令人佩服的热情和“一切是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一个细节抓住了,就是洪堡选择在德法战争的时候住在更有科学艺术气息的巴黎,不同人的反应;有一些人是不属于政治意义上的国界的,他们属于自然,文明等更宏大的群体
传记 博物学 历史
物尽其用 豆瓣
7.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豆瓣
作者: 徐以骅 时事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介绍了对国内外宗教与国际/国家安全的理论和研究现状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并对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范式、路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系统的探讨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细看了上编,中编看了第七第八章,快速翻了翻下编.一个fair的入门,一些话翻来覆去说,理论少;第八章的内容可以扩充成另一个文章.最后的“信仰中国”,所谓以儒道家为中心,一个中国大陆可以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以打破西方对“无神论”中国刻板印象的尝试,并在愈发重要的国际宗教安全上寻求主动权,以求更好地应对相关的挑战.这是很有远见也很必要的.但是: 1 选择忽视了在中国信徒众多,且组织性高的西方宗教,并拒绝将其视作可以内化消化的元素.这个角度上说,仍是”无神的”. 2 在说中华,中国,所谓的中华文明的反现代国家路径时,是否还记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国际关系 宗教
妈妈让我卖茄子 豆瓣
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
6.6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原田刚 文 / 筒井则行 绘 译者: 唐亚明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4
原名: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
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排行NO.1
一本有点“怪异”却又感人至深的绘本
..................
◎ 编辑推荐
☆ 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排行NO.1, 日本富士电视台专题报道全国轰动。
根据绘本改编的纪录片,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巨大反响,千万人因这个故事而感动,引发了关于社会各界对教育话题的广泛探讨。
☆ 一本略显“怪异” 却又意外温情的绘本,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原书《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买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奇特的书名,再加上黑白绘画配茄子紫的“诡异画风”,很少有绘本会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力。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令人无法忘怀的画风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母亲形象。初读本书,很多人都会被像“鬼”一样的妈妈吓到,可是这位妈妈,其实是不得不变得像“鬼”一样厉害的……
☆ “把孩子培养成能够自立的人,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所在。”
作者原田刚现在是家乡德岛县一家育儿杂志出版社的社长。他这样说道:“请你们关心孩子,把他培养成为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坚强的人”,把他培养成能够自立的人。请你们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这样做吧。”
这是作者原田刚在后记中写下的献给所有父母的话。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位父母,把孩子培养成能够自立的人,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所在。
☆ 真实故事有巨大的力量
关于母亲的质朴感人的故事,即使是猜得到结局,看的过程中还是会被打动。故事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动人的点在于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画风和文字也都尽力在还原这份真实。
..................
◎ 内容简介
我那温柔的妈妈,有一天突然变得像鬼一样厉害,让我一个人去卖茄子。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四十年前发生在日本乡村小镇的故事,今天仍可以感动千万人。
..................
◎ 名人推荐
强烈的画风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画面只有茄子和文字使用了深紫色,简单的两色,传递了深厚的信息。
内容正如书名所写“像鬼一样厉害的妈妈,非得让我去卖茄子,我可是小学生啊!”这句话如果换成妈妈的角度来说,就变成了:“有个小学生儿子的我,变成了像鬼一样,让他去卖茄子。”
孩子刚去卖茄子的时候不敢和人对话,是那么胆怯。可当他开始努力的时候,他的生意渐渐越来越好,还被曾经拒绝他推销的吓人的大叔所表扬。这个强硬大叔的角色,也象征着一种“粗野的教育力”。在过去的日本,这样的人很常见。
母亲心中想让孩子学会的是:“即使我不能保护你,但你能够以自己的思考去行动”。而母亲教育所用的东西,就是眼前的,孩子熟悉和亲近的茄子。母亲用茄子让孩子去学会一切。虽然这是个朴素甚至有些笨拙的方法,但是这段经历让“我”长大了。
妈妈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母爱,相信每一个读者可以从中领悟。
——著名和歌诗人 俵万智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希望大陆给孩子的好的绘本能多一些;然后价格能更平民一点
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 豆瓣
徐以骅
作者: 徐以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宗教是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美国宗教研究对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有着重要一一。本书对近十年来美国宗教的重大事件、发展趋势以及宗教在当前美国内政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对宗教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做了对策性分析。
宗教作为中美关系最具地方性、民间性和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其对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潜能和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拓宽中美双方在宗教信仰领域的民意沟通渠道,实现中美宗教关系的正常化,对构建21世纪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7月17日 已读
第一次看国内的相关研究书籍;很基本;不过后面中美交流那口气大了点吧
国际关系 宗教
日料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日] 石毛直道 译者: 关剑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2
最好生吃,其次烤了吃,连这都不行的话只能煮了吃。
奇葩百出的日本料理,为什么会在数十年风靡世界并申遗成功?
“日本首席美食家”,为你揭开连日本人也未必知晓的日料身世。
-----------------------------------------------------------------------------------
★一部日料百科全书
饮食文化权威学者、人类学家、美食界老顽童石毛直道,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到风土人情,为你科普日料的方方面面。
★一部文化人类学趣史
为什么荒木经惟说,饮食是前往死亡之路的一段激情?为什么日本人越吃越精致、越吃越丰富?解开日本料理背后的哲学、美学秘密。
★一部点餐指南和餐桌话题指南
不会选日料餐厅,看不懂日料菜单,不知道正在吃的日料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会对着这些问题游刃有余!
------------------------------------------------------------------------------------
在没有稻米的古代,日本人的主食是什么?
战国时代,武士的标准套餐是怎样的?
从保存食品变成快餐,寿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佛教禁止食肉,想吃肉的日本人想出了什么对策?
本膳料理、怀石料理、桌袱料理、精进料理……日料的“菜系”如何形成?
2013年,日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有23000家日料餐厅,2017年预计有700万中国人赴日旅行,但是对于日料,我们却往往“食而不知”。本书融合历史与科普的写作方式,对日料的历史文化、物产的情形、食物的演变等做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作者石毛直道是文化人类学家,因为热爱美酒美食,人送雅号“大食轩酩酊”,被称为“日本首席美食家”;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好读好玩,适合让普通读者领略日料的魅力。
2018年7月11日 已读
在社里消遣的书;有些段落翻译口语化到不明所以;很有趣了
人类学 日本 饮食
Powerplay 豆瓣
作者: Victor Ch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8
While the American alliance system in Asia has been fundamental to the region's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for seven decades, today it encounters challenges from the growth of China-base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How was the American alliance system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Asia, and is it currently under threat? How are competing security design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play, Victor Cha draws from theories about alliances, unipolarity, and regime complexity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he U.S. alliance system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continued importance in Asia and the world.
Cha delves into the fears, motivation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Truman and Eisenhower presidencies as they contemplated alliances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of Korea, and Japan at the outset of the Cold War. Their choice of a bilateral "hub and spokes" security design for Asia was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e system created in Europe, but it was essential for its time. Cha argues that the alliance system's innov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tribute to its resiliency in the face of China's increasing prominence, and that the task for the world is not to choose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institutions, but to maximize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gress amid Asia's increasingly complex political landscape.
Exploring U.S. bilateral relations in Asia after World War II, Powerplay takes an original look at how global alliances ar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2018年7月5日 已读
先行看过作者介绍该书基本思想的论文;为什么亚洲没有NATO-like的组织
历史
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味 豆瓣
ていねいに日々をつむぐ、50からの暮らし
作者: 冲幸子 译者: 朱悦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3
珍重有限的时光,认真度过每一天。
本书是“扫除之神”专业生活家冲幸子全新人生随笔,将平凡简单的日常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
人生有*有低谷,也有涌泉。
怀揣梦想,纵然有时会沉醉于现有的安逸之中,但有时更愿尝试脚步永不停息的人生。
本书便是能够助人发现种种生活启示的书:
舒适生活不在于买一堆看似精致划算的闲置用品,而是把各个方面照顾周到;
不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够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实现家务上的“偷懒”;有条不紊、行之有效地利用时间,生活变得充满韵律;
将喜欢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相信它们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只要你想要放松或者转换心情,就总能够在身边发现契机。
生活,与其用复杂的方法编织出一个炫丽的图案,不如用简单的方法编织出一个用心的作品。
2018年7月5日 已读
社里18年的新书;午休时间看的;就很日本;但是我读不出来什么了;连续失败那一小篇有点意思
Once in a Great City 豆瓣
作者: David Maraniss Simon & Schuster 2015 - 9
“Elegiac and richly detailed...[Maraniss] succeeds with authoritative, adrenaline-laced flair...evocative.” —Michiko Kakutan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s David Maraniss captures it with power and affection, Detroit summed up America’s path to music and prosperity that was already past history.
It’s 1963 and Detroit is on top of the world. The city’s leaders are among the most visionary in America: Grandson of the first Ford; Henry Ford II; influential labor leader Walter Reuther; Motown’s founder Berry Gordy; the Reverend C.L. Franklin and his daughter, the amazing Aretha; Governor George Romney, Mormon and Civil Rights advocate; super car salesman Lee Iacocca; Mayor Jerome Cavanagh, a Kennedy acolyte; Police Commissioner George Edwards; Martin Luther King. It was the American auto makers’ best year; the revolution in music and politics was underway. Reuther’s UAW had helped lift the middle class.
The time was full of promise. The auto industry was selling more cars than ever before and inventing the Mustang. Motown was capturing the world with its amazing artists. The progressive labor movement was rooted in Detroit with the UAW. Martin Luther King delivered his “I Have a Dream” speech there two months before he made it famous in the Washington march.
Once in a Great City shows that the shadows of collapse were evident even then. Before the devastating riot. Before the decades of civic corruption and neglect, and white flight. Before people trotted out the grab bag of rust belt infirmities—from harsh weather to high labor costs—and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to explain Detroit’s collapse, one could see the signs of a city’s ruin. Detroit at its peak was threatened by its own design. It was being abandoned by the new world. Yet so much of what Detroit gave America lasts.
2018年7月5日 已读
在社里审稿;很好读;民权
地理与世界霸权 豆瓣
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7.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译者: 胡坚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
………………
※编辑推荐※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欧美高校地理学专业畅销教科书
☆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一部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附麦金德经典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 》新译,阐释“枢纽地区”的核心概念
………………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2018年6月25日 已读
浙江人民出版社里看的;同类论点中的佼佼者,不过我一向谨慎怀疑;时代局限性
历史 地理
腾讯传 豆瓣
7.0 (67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
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倾力之作
当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遇上中国财经界最冷静的一双眼睛
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
.
内容简介
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
2018年6月25日 已读
莫名在出版社审了这个稿子
潜水钟与蝴蝶 豆瓣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7.8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多米尼克·鲍比 译者: 邱瑞銮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9
《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身已残疾,不久于人世,但是整日思考的,却不是自己的疾病,也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冷静地思索着人来到这个世间所会遇到的一些大问题小问题——一些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问题,诸如爱情、信仰、慈悲、良知以及安乐死、福利社会等等,作者在自己的思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有忧虑,有嘲笑,有悲伤,有欢乐,还有愤怒,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巨大的乐观与豁达,从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2018年6月21日 已读
幼年反复翻过;那种对生的渴望和毅力对我有很大的激励
Rendering Unto Caesar 豆瓣
作者: Anthony G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2
Nowhere h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church been more volatile in recent decades than in Latin America. This book explains why Catholic leaders in some countries came to oppose dictatorial rule and, equally important, why many did not. Using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evidence from 12 countries, Gill for the first time uncovers the causal connection between religious competition and the rise of progressive Catholicism. In places where evangelical Protestantism and "spiritist" sects made inroads among poor Catholics, Church leaders championed the rights of the poor and turned against authoritarian regimes to retain parishioners. Where competition was minimal, bishops maintained good relations with military rulers. Applying economic reasoning to an entirely new setting, the book offers a theory of religious competition that dramatically revi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urch-state relations.
2018年5月19日 已读
a rational choice analysis of church-state relations in Latin America, especially i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cy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2018年5月16日 已读
今天和友人聊天,说到幼年对自己历史观影响较深的一本书,不知为何冒出这本。想来应该是一种历史书写的启蒙?
文化的解释 豆瓣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 韩莉 译林出版社 1999 - 11
简介:
格尔茨这本开拓性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协会1974年索罗金奖获奖作品,有助于为整个一代人类学家界定其领域的终极目的。 ——《出版家周刊》
前 言
当一位人类学家在殷切的出版商的催促下,着手收集他的某些论文,以便对他自离开研究生院后十五年中的工作作一个回顾性的展示时,面临着两个困难的抉择:收集哪些论文以及如何以诚实的态度来对待收集进来的论文。我们所有这些为社会科学杂志写文章的人都有一本自己想像中的非书之书(nonbook),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把它们出版出来。我们所有的人都设想过去自己写的东西现在会写得更好,而且准备好了要自己修改而决不让编辑改动。想要从自己的行文中发现精巧的构思可能会同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一样让人失望;事后(post facto)编一个进去——“这就是我过去想要说的意思”——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面对第一个抉择,我决定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来提出一个独特的——别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怪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地研究它。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第二个抉择不大容易处理。一般来说,我对发表过的文章采取一种stare decisis(维持原样)的态度,即使仅仅是因为如果这些论文需要很大的修改,那就完全不应该重印它们,而应代之以能纠正错误的全新论文,也应这么做。况且,把改变了的观点写进早先的著作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在我看来不太光明磊落。这样做会模糊了选编自己的论文时首先想揭示的思想发展进程。
不过,即便如此,虽然争论的实质不受严重影响,但要是对原文一字不改,传达的就是过时的信息或因与现在已淡化的一系列事件联系过于紧密而削弱了现在还有效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有正当理由,回过头去做一些校订。
在后面选收的论文中,有两处与我上面的考虑有关,因而我就对原来写的东西做了些修改。第一处是第二编中的两篇关于文化与生物进化的论文,原文给出的化石年代已被确切地替代了。这些年代,一般说是向前推了,这一变化基本上未触动我的核心论证,我认为引入比较新的测算没有坏处。在考古学已经发现四百万或五百万年前的化石后,再说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可以追溯至一百万年前就没有多少意思了。第二处与第四编第十章《整合式革命》有关,自这篇论文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写作以来,新国家历史的潮流——如果它应该这么称呼的话——已使其中的一些内容读起来很古怪。既然纳赛尔已经去世,巴基斯坦已经分裂,尼日利亚已经非封建化,共产党已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如果写得仿佛这些事件没有发生过似的,会给讨论带来不真实的感觉,而且即使现在不是尼赫鲁而是尼赫鲁的女儿在领导印度,马来亚共和国已经扩大为马来西亚联邦,这个讨论我认为还有意义的。因此我在这篇论文中做了两类修改。第一,我变换了时态,引入了从句,添加了一两处脚注等等,从而在使论文的正文读起来不太像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我没有为了增强论证而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第二,我给每一个历史实例都增加了一段内容,概括自这篇论文写作以来与之有关的发展——而且清楚地与实例正文分开,以此来明确指出,假如有任何事件发生,它的发展显示出在这篇论文中以早先的事件为根据的讨论仍然与剔除过时事件( Rip Van Winkle)的影响有关。除了一些印刷和语法上的小更正(以及为索引风格一致所做的修改),本书的其他内容基本上没变。
不过,我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尽可能概括地表明我现在采取的立场。因为各章讨论的观点跨越十五个年头,在引论性的第一章中讨论某些事情的方式的确与出现在重印的某些其他章中的方式有些不同。我早先的一些关注——比如功能主义——现在在我的思想里已不太突出;而一些后来的关注——比如符号学——现在更突出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论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对连贯的——它们的排列是按逻辑顺序而非年月顺序,而第一章代表的是一种努力,要更清楚、更系统地说明这一思想走向是什么:总之,努力说出我一直在说的东西。
我删掉了论文中原有的所有致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知道他们帮助过我,并且也知道给我的帮助有多么大。我只能希望他们至今还知道我也知道这些帮助。而我不再忙乱地提及他们,代之以对三个出色的学术机构的真诚的感谢: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我在那里受过训练;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我在那里教了十年书;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我现在在那里工作。在美国大学系统被抨击为不合潮流或日益恶化的时刻,我只能说,它 一直是一份拯救我的礼物。
(克利福德·格尔茨 一九七三年于普林斯顿)
2018年5月16日 已读 第六章看到呕吐
Europe-The Exceptional Case 豆瓣
作者: Grace Davie Orbis Books 2002 - 6
2018年5月15日 已读
Secularism and desecularism;Europe exceptionalism;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 作者是重要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