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中文大學出版
2017
- 6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Untying the Knot 豆瓣
作者:
Richard Bush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6
-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a paradox. On the one hand, the two econom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as Taiwanese companies have come to regard the mainland as the best place to manufacture their products and maintai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ng-running and changing political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remains unresolved. Each side fears the intentions of the other and is acquiring military capabilities to deter disaster. In its pursuit of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get drawn into a war between the two rivals. Richard C. Bush, whose career has been dedicated to Taiwan-China issues, explor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nation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at must be resolved. Disagreements over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 form the core of the dispute. What would be the legal status and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 in a future unified China? Given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how could Taiwan feel secure? Complicating these issues a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well as misperceptions on both sides. Thus multiple obstacles prevent the two sides from even getting to the negotiating table, much less reaching a mutually acceptable resolution. For reasons of policy and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is constrained from a central role. To begin with, it must provide China with some reassurance about its policy in order to secure cooperation on foreign policy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bolster Taiwan's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military deterrence while discouraging provocative actions. The arcane nature of this dispute severely restricts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conflict mediator. But if there is to be any solution to this conflict,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is book provide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effective policy.
重塑中华 豆瓣
5.8 (10 个评分)
作者:
黄兴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9.0 (7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3 (7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The Only Story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Julian Barnes
Jonathan Cape
2018
- 2
Would you rather love the more, and suffer the more; or love the less, and suffer the less? That is, I think, finally, the only real question.
First love has lifelong consequences, but Paul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at nineteen. At nineteen, he’s proud of the fact his relationship flies in the face of social convention.
As he grows older, the demands placed on Paul by love become far greater than he could possibly have foreseen.
Tender and profound, The Only Story is an achingly beautiful novel by one of fiction’s greatest mappers of the human heart.
First love has lifelong consequences, but Paul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at nineteen. At nineteen, he’s proud of the fact his relationship flies in the face of social convention.
As he grows older, the demands placed on Paul by love become far greater than he could possibly have foreseen.
Tender and profound, The Only Story is an achingly beautiful novel by one of fiction’s greatest mappers of the human heart.
The Curmudgeon's Guide to Getting Ahead 豆瓣
作者:
Charles Murray
Crown Business
2014
- 4
For those starting out in their careers--and those who wish to advance more quickly--this is a delightfully fussy guide to the hidden rules of the road in the workplace and in life. As bestselling author and social historian Charles Murray explains, at senior levels of an organization there are curmudgeons everywhere, judging your every move. Yet it is their good opinion you need to win if you hope to get ahead. Among the curmudgeon's day-to-day tips for the workplace: - Excise the word "like" from your spoken English
- Don't suck up
- Stop "reaching out" and "sharing"
- Rid yourself of piercings, tattoos, and weird hair colors
- Make strong language count His larger career advice includes: - What to do if you have a bad boss
-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nice and being good
- How to write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say
- Being judgmental (it's good, and you don't have a choice anyway) And on the great topics of life, the curmudgeon urges us to leave home no matter what, get real jobs (not internships), put ourselves in scary situations, and watch Groundhog Day repeatedly (he'll explain). Witty, wise, and pulling no punches, The Curmudgeon's Guide to Getting Ahead is an indispensable sourcebook for living an adult life.
- Don't suck up
- Stop "reaching out" and "sharing"
- Rid yourself of piercings, tattoos, and weird hair colors
- Make strong language count His larger career advice includes: - What to do if you have a bad boss
-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nice and being good
- How to write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say
- Being judgmental (it's good, and you don't have a choice anyway) And on the great topics of life, the curmudgeon urges us to leave home no matter what, get real jobs (not internships), put ourselves in scary situations, and watch Groundhog Day repeatedly (he'll explain). Witty, wise, and pulling no punches, The Curmudgeon's Guide to Getting Ahead is an indispensable sourcebook for living an adult life.
Golden Arches East 豆瓣
作者:
Watson, James L. (ED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
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豆瓣
作者:
Judith Butler
/
Jürgen Habermas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 3
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represents a rar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 diverse group of preeminent philosophers confronting one pervasive contemporary concern: what role does& mdash;or should& mdash;religion play in our public lives? Reflecting on her recent work concerning state violence in Israel-Palestine, Judith Butl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religious perspectives for renewing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while Jürgen Habermas, best known for his seminal concep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hinks through the ambiguous legacy of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in contemporary theory. Charles Taylor argues for a radical redefinition of secularism, and Cornel West defends civil disobedience and emancipatory theology. Eduardo Mendieta and Jonathan VanAntwerpen detail the immense contribution of these philosophers to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an afterword by Craig Calhoun places these attempts to reconceive the significance of both religion and the secular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hy Politics Needs Religion 豆瓣
作者:
Sweetman, Brendan
2006
- 8
时间的噪音 豆瓣 Goodreads
The Noise of Time
7.7 (44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严蓓雯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论自由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n Liberty
9.4 (81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孟凡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The Rise of Islamic State 豆瓣
作者:
Patrick Cockburn
Verso
2015
- 2
血缘与归属 豆瓣
Blood and Belonging: Journeys Into the New Nationalism
8.9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成起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8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伯林传》作者叶礼庭成名作
◆实地走访全球六个国家和地区,亲历民族纷争的最前线,勾勒“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地图
◆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与归属需求时,民族主义是唯一的抵达路径吗?
···
【内容简介】
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游行;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在全球化趋势看似势不可挡的今天,民族主义是否真的已无容身之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他与德国莱比锡的新纳粹组织头目见面,他还采访了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的背后,叶礼庭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血缘成为今天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叶礼庭把视角转向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使看似疯狂的新闻故事在读者的眼中变得易于理解。
——美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麦克尼尔,《英语的故事》作者
·
《血缘与归属》一书叙述生动,可读性强。作者对在通往团结的发展道路上走错了“车道”的社会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
——戴维·弗罗姆金,波士顿大学政治与历史教授,《世界大历史》作者
·
伴随着一部6集的BBC电视纪录片,本书有力地分析了“新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后果,深挖了“公民民族主义”和“容忍、妥协和理性的自由美德”之脆弱。
——《书单》
·
为了了解现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到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进行考察,通过对采访材料、历史事件、目击经历和尖锐观点的呈现,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股可建构、可焊接的力量,但从现今它的极端和权威的形式来看,它沦为了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叶礼庭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与莱比锡的新纳粹头目见面;还采访了前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这让本书极具可读性和说服力。
——《出版人周刊》
◆实地走访全球六个国家和地区,亲历民族纷争的最前线,勾勒“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地图
◆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与归属需求时,民族主义是唯一的抵达路径吗?
···
【内容简介】
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游行;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在全球化趋势看似势不可挡的今天,民族主义是否真的已无容身之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他与德国莱比锡的新纳粹组织头目见面,他还采访了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的背后,叶礼庭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血缘成为今天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叶礼庭把视角转向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使看似疯狂的新闻故事在读者的眼中变得易于理解。
——美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麦克尼尔,《英语的故事》作者
·
《血缘与归属》一书叙述生动,可读性强。作者对在通往团结的发展道路上走错了“车道”的社会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
——戴维·弗罗姆金,波士顿大学政治与历史教授,《世界大历史》作者
·
伴随着一部6集的BBC电视纪录片,本书有力地分析了“新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后果,深挖了“公民民族主义”和“容忍、妥协和理性的自由美德”之脆弱。
——《书单》
·
为了了解现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到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进行考察,通过对采访材料、历史事件、目击经历和尖锐观点的呈现,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股可建构、可焊接的力量,但从现今它的极端和权威的形式来看,它沦为了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叶礼庭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与莱比锡的新纳粹头目见面;还采访了前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这让本书极具可读性和说服力。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