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故事照亮未来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2017年5月7日 已读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8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捍卫历史 豆瓣
In Defense of History
8.5 (8 个评分) 作者: 理查德·艾文斯 译者: 张仲民 / 潘玮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2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目 录 :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
第二章 历史学、科学与道德
第三章 史家及其事实
第四章 材料和话语
第五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与个人
第七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八章 客观性及其局限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法国史学革命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革新运动。在所谓“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年鉴群体将传统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相结合,把治史领地扩展到了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开创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历史、比较史,历史心理学、地理史、长时段史、系列史、历史人类学等等。
彼得·伯克区分了年鉴学派的发展过程中的三代学人。第一代包括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他们与传统史学体系开战,创建了《年鉴》杂志,鼓励跨学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罗代尔主导,他已经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当代著名史学家。伯克的分析丝丝入扣,简明扼要,年鉴运动的关键经典与支脉源流均一览无遗。
论历史 豆瓣
On History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黄煜文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1
内容简介:
《论历史》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80高龄之时编撰的重要著作。经过50多年的学术磨炼和人生积淀,霍布斯鲍姆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全部融入其中,反映了这位世界级伟人毕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怀。
在这本书中,他关心社会与政治两方面对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以及历史学家的责任;讨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科)的价值;检视各种历史的趋势与潮流,并予以批判评估;探讨马克思与当代历史潮流的关系;讲述欧洲历史、底层历史、俄国革命和破坏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野蛮主义……通过本书的论述,霍布斯鲍姆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以及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些文字展现了霍布斯鲍姆对于历史书写重要性的坚定信念,同时,展现了他精辟的分析、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观点。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之所以享誉世界,的确名至实归。
除了记住其他人已经忘记或想要忘记的事情之外,历史学家的主要宗旨,就是尽可能从当代的纪录中后退,而以更宽广的脉络和更长远的视野去观看与理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编辑推荐:
托尼·朱特、余英时、何顺果、陈文茜,联袂致敬推荐。
从希特勒崛起到911恐怖袭击,和世界大潮交织纠缠一生的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思索百年,见证苏联式共产主义、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灾难性的失败之处,以及其中的残酷、血腥、骚动、沉沦和麻木……
“年代四部曲”之后,霍布斯鲍姆晚年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收录22篇历史研究心得和体会的重要文章,触及了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以才华横溢的书写 “赋予历史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温暖、激情而敏锐,《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任何关注历史应该如何被书写、记忆和理解,以及这为何重要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延伸阅读:
在躁动的时代,读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年来的世界史和全球化。
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卢拉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
媒体评论:
所谓人生,就注定得历经主义的残酷;所谓成长,就是目睹大革命一一背叛他的信仰。……他一路拥有那么多学术界的政治敌人,却无人能阻挡他成为史学巨擘。他的笔那么动人,他的热情那么召唤众人,而他的史家技艺与那个极端主义的岁月如此环环相扣。
——陈文茜(作家、媒体人)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其散文化的行文风格完全没有爱挑剔的理论癖,和某些年轻的英国同道身上那种夸张做作的理论自恋,文体干净利落、明白易懂。
——托尼·朱特(Tony Judt,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迷人的历史书写……总是让人获益良多。
——《观察家》(The Observer)
《论历史》有着霍布斯鲍姆一贯的品质……权威可信,非常重要。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让霍布斯鲍姆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透彻地理解、讲述整个现代世界转变的性质。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作为一位见证了希特勒崛起和共产主义衰落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拥有无人能及的宽广视野。这本书的敏锐洞见和坚定信念,更多的是基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而非其理论推断。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基于霍布斯鲍姆非凡的睿智,在历史学识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论历史》对于我们领略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的魅力非常有价值。任何关注历史应该如何被书写,以及这为何重要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卫报》(The Guardian)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Which People's War? 豆瓣
作者: Rose, Sonya O. 2003 - 6
Which People's War? examines how national belonging, or British national identity, was envisaged in the public culture of the World War II home front. Using materials from newspapers, magazines, films, novels, diaries, letters, and all sorts of public documents, it explores such questions as: who was included as 'British' and what did it mean to be British? How did the British describe themselves as a singular people, and what we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depictions? It also examines the several meanings of citizenship elaborated in various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British nation at war. T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powerful constru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derstandings of citizenship circulating in Britai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exposes their multiple and contradictory consequences at the time. It reveals the fragility of any singular conception of 'Britishness' even during a war that involved the total mobilization of the country's citizenry and cost 400,000 British civilian lives.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9.7 (24 个评分) 作者: Maurice Meisner 译者: 杜蒲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3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鬼子”来了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动物庄园 豆瓣
Animal Farm
9.3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张毅 高孝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8
用动物对人类抗争后自建家园来再现前苏联的整个历史情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其中的有些语言还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1984》并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此版本收有小说的英文原文。
本书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统治者需要迫使猪与人结成同盟,建立起独裁专制;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疯狂人类进化史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史钧 重庆出版社 2016 - 6
以宇宙的视角来看地球,它是渺小到极致的存在;以地球的角度来看人类,我们是渺小存在中的超级幸运儿。
大多数人都知道,人类是进化而来的;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人类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化到如今的样子。《疯狂人类进化史》正是一部关于人类进化历史的通俗科普读物。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人类的四肢、毛发、肤色、大脑等各个器官的进化过程进行了通俗讲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嘴唇与乳房、月经与受精、阴茎与睾丸等身体细节对婚配制度和道德文明的影响,各种科学案例信手拈来,逻辑紧密,错落有致,在客观科学的叙述下,充满了温暖的人性情怀。
《疯狂人类进化史》全书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风格从容幽默,行文简洁流畅。读来忍俊不禁,欲罢不能,令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读者在尽享阅读快感之余,还可以略窥人类在悠远苍茫的历史岁月中演绎的风尘往事。《疯狂人类进化史》让读者展开一次波澜壮阔的人类身世探寻之旅,这是每一个人的大历史,我们一定会为自己的祖先那不可思议的进化历程而惊叹不已。
数字游戏 豆瓣
The Numbers Game
8.0 (5 个评分) 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 / 戴维•沙利 译者: 彭鸣皋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5
"赢得比赛,靠实力还是靠运气?多进球和少丢球,哪个更能制胜?控球时间越长越好吗?买进巨星就一定能大获全胜?何时是换人的最佳时机?……
如果只凭直觉回答这些问题,基本上会全部答错。只有数字才能告诉你正确的答案。足球固然是一项充满偶然的热血游戏,可数字却能揭示其中的真相。
曾为足球守门员、现为社会科学家和足球分析先驱的克里斯·安德森,和曾为棒球投手、现为行为分析学家的戴维·沙利用扎实的分析、详细的图表和有趣的阐述,给球迷、足球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看待足球的全新视角,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数据分析的成果来看懂球赛,安排战术,运营球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足球。"
2016年8月2日 已读
若干年前同译者一起吃过一次饭:慷慨赠书两册
大数据 足球
西方战略思想史 豆瓣
作者: 钮先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3
本书以时代为经,思想为纬,历述了自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战略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书中对于各战略名家的中心理念,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世局和后人所造成的影响,都作了详尽而深入的介绍与剖析,是进入西方战略思想殿堂的重要参考书籍。
老师的提包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上弘美 译者: 施小炜 / 张乐风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三十七岁的月子,在一家小酒馆里与原来的国文老师偶然相遇,她想不起老师姓什么,就含糊地称呼他。在以后的许多个日子,老师常常谈起高中课堂上的事。他们一起喝清酒,吃和食,散步,一起赏樱,一起外出旅行,在涛声不绝的夜晚作俳句……
月子和老师有了一段平谈而宁静的忘年之爱……
缓缓的气氛,淡淡的忧伤,微妙而朦胧,令人怀念而又感伤!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豆瓣
The Dead Beat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里琳·约翰逊 译者: 李克勤 新星出版社 2007
作为一名为戴安娜王妃和马龙·白兰度撰写过讣告的记者,玛里琳·约翰逊沉迷于讣告,沉迷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故事,醉心研究讣告为什么会这样吸引读者。她每天在网上阅读讣告,还拜访了《纽约时报》的讣告版编辑,参加世界讣告作家大会,她找出了英语语言中最出色的讣告,还前往各地细细品味了最刻薄和最有文化的讣告,偶尔还探访了那些专门写讣告的作者,像学者一样钻研各种讣告,并比较讣告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本描绘讣告中的传统和文化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这本书妙趣横生,令人莞尔。作者带读者去亲身体验讣告的历史和那些直到他们消失才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不同寻常的生命,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最后的历程——讣告——的历史和习俗。
二战简史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诺曼·斯通 译者: 美同 中信出版社 2015 - 1
◎300页读完“二战”
◎从1939年,凡尔赛秩序的解体
◎到1945年,旧欧洲的最后时刻
◎牛津历史学家的“二战”简明解读
这本书将告诉你:
大萧条为何会发生?
意大利怎样将这场欧洲战争变成世界大战?
巴巴罗萨计划的奇怪之处与恩尼格玛密码
战争中的关键时刻,局势恶化的 始末缘由
欧洲人的最后一个大幻觉是:战争将是短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世界都处在繁荣之中,如果你是欧洲人或者美国人,你会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但是没过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接踵而至。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横亘在现代人心头的一场梦魇。因为它,有关人类进步的观点悉数遭到了彻底的否定。70年来,它的阴云一直未曾消散。
在我们似乎要忘却这一战事的今天,诺曼•斯通的这本扣人心弦的新作《二战简史:黑暗时代》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时局曾经是多么的凶险,正如丘吉尔所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所有我们熟悉且关心的国家,都将坠入一个新的深渊,一个扭曲了科学、更加凶险或者可能更加漫长的黑暗时代。
没有人能像他这样把历史写得简洁又有力。
安德鲁•罗伯茨
(Andrew Roberts)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诺曼•斯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历史学家之一。
《旁观者》周刊
(Spectator)
犀利却能说服每一个人。
英国《独立报》
(Independent)
发人深省,新颖独到 ,这恰好就是伟大历史著作的标志。
《旗帜晚报》
(Evening Standard)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豆瓣
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克格雷格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之前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伦敦人会带着怎样的观念和预设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在想什么?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父辈迥然不同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感觉?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结合莎士比亚的经历和时代,讲述了20件文物背后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现了莎翁的世界以及当时观众的所思所想。
这些文物既有萨尔科姆比宝藏中豪华炫目的金币,也有无名货郎素朴的破箱旧衣。主讲人为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雷格,每件物品分别涵盖一项莎士比亚时代的重要主题:全球化、宗教改革、海盗、伊斯兰教、法术及其他。麦克格雷格将莎剧原文融入讲述,通过小物件的历史探究了莎翁关于宗教、国家认同、英国和世界历史、人性等思想的成因。本书视角新颖别致,为莎士比亚身处的危机重重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勾勒了一幅生动图景,读者从中将获得欣喜而意外的阅读体验。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9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豆瓣
Provincial Patriots :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作者: 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普拉特 / 裴士鋒 译者: 黃中憲 衛城 2015 - 3
湖南人應該讓中國步羅馬帝國之後塵消失於歷史舞臺,湖南本身則要成為法國或英國之類國家,把舊帝國的文明帶進未來。──一九○三年,某湖南學生
中國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領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會中湖南籍成員最多,而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則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產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生產,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
本書追溯十七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後代湖南復興運動,並以一手資料為基礎,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縱橫三代的湖南學者暨行動主義者的傳統文化脈絡。從平定太平天國立功的曾國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開始,而一波波的改革運動到一九二○年代毛澤東領導湖南獨立運動時達到最高潮。作者力圖證明,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
「愛湘者」追求他們所要的未來與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時主導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者普拉特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欲保存古老帝國版圖的歷史學者構造的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論述,也有助於理解地區主義在當前中國的重新湧現,要瞭解中國,可能要從地方認同重新開始。
王遠義 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文導讀
湖南是具有獨特性格的地區,類似孟加拉或蘇格蘭,既為更大國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分認同。本書以多不勝數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寫成,為發人所未發的一部力作。——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
湖南在中國歷史舞臺占有特殊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亂之後大量湖南人成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時湖南成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貢獻甚大,而在毛澤東主政的中國則有多位湖南人躋身最高領導階層。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他讓讀者瞭解到對許多湖南人來說省優先於國,從而使聲稱中國從帝國走向民族國家乃勢所必然的民族主義敘述大大站不住腳。
——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紐約大學
關於民族概念的中國如何由內往外發展出來,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普拉特的專題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筆法說明地方根源與民族果實的關係。他筆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說明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滿洲人》(The Manchus)作者
普拉特首開先河詳述湖南人如何重建對王夫之的崇拜,從全新的角度呈現這位久為人知的晚清反滿民族主義偶像。近代中國的傳統、現代、省、國,仍是我們努力欲釐清的大問題,而這本發人深省且立論有據的書,大有助於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賈士杰(Don C. Price),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