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历史学的境界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已故著名学者高华教授的文章结集,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论龙应台等人的书时,我们看到读者高华难得倾注了极大的情感,用敏锐的感悟力,表达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读来不无悲凉。高华教授曾到台湾讲学,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旧发现了一些深层的潜流,他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如今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在评价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得犀利而直率,往往能精准地把握肯綮,直指关键,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他治学的精髓。借助于历史学,高华教授展现了自己的辽阔视野、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对历史的体会和理解是历史学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著作和生命历程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钱永祥(中研院研究员)
我猜测,围绕着“家国六十年,河山千万里”的思绪与关怀,陪伴着高华的最后几年,直到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结尾处引录“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表达了他的未竟抱负,也正是他留赠无数朋友与读者的自画像。
宫崎市定中国史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崎市定 译者: 焦堃 / 瞿柘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众多领域都有创见,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本书是他积四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面向普通读者的结晶之作,以世界史眼光和社会经济史视角为特色,拥有平易的文风和明快的思维,能把精致的实证研究与大气恢弘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精湛深厚的京都东洋史学风、与国内学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思路与视角;对于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进程之中,以“景气史观”阐述盛衰兴亡;几乎从不引经据典,论述全凭记忆力与洞察力;三百余个小标题和平均八百字的篇幅,形成独立又贯通的易读结构;愉快而酣畅的叙述,只为唤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这一切使这部中国通史具有了深厚的学派底蕴、强烈的个人风格、全新的启发性和的可读性。
博弈与社会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维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张维迎新著《博弈与社会》序言
(一)
贯穿于本书的主题是: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作为理性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天性使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但社会的进步只能来自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共赢,才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这就是我们应有的集体理性。但是,基于个体理性的决策常常与集体理性相冲突,导致所谓“囚徒困境”的出现,不利于所有人的幸福。
除了个体利益之外,妨碍人与人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知识有限。即使到今天,尽管人类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已大大增加,真正做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我们有关人类自身的知识仍然不足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最佳途径。让普通人接受自然科学的知识相对容易,但接受社会科学的知识很难。我们短视、傲慢、狭隘、自以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不明白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正是由于我们的无知,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许多看似利益的冲突,实际上是理念的冲突。事实上,大部分损人利己的无耻行为本质上也是无知的结果。损人者自以为在最大化自己的幸福,但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既损人又害己。有些人心地善良,一心为他人谋幸福,但由于无知,也给人类带来不小的灾难。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幸运的是,作为地球上唯一理性的动物,人类不仅具有天然的创造力,也具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本领。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制度、文化,克服了囚徒困境的障碍,不断走向合作,由此才有了人类的进步。诸如言语、文字、产权、货币、价格、公司、利润、法律、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甚至钟表、计算机、网络等发明,都是人类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合作的重要手段。当然,每一次合作带来的进步,都伴随新的囚徒困境的出现。比如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更大范围合作的空间,但互联网也为坑蒙拐骗行为提供了新的机会。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囚徒困境,又不断走出囚徒困境的历史。
人类的合作与进步离不开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的贡献。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耶稣等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以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为己任,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他们的思想减少了人类的无知,成为后世思想的核心和支柱,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算起,只有236年的历史。但经济学对人类合作精神和道德水准提升的贡献是巨大的。亚当•斯密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证明市场是人与人合作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看到,真正遵循亚当•斯密的理念、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人们的合作精神和道德水准比非市场经济国家高得多。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杰出的成就也许就是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研究理性人如何在互动的环境下决策。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这样的名字容易在非专业人士中产生误解,以为它是教导人们如何不合作的。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事实上,博弈论真正关注的是如何促进人类的合作。囚徒困境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克服囚徒困境的思路。只有理解了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理性人假设。博弈论继承了这一假设。这一假设经常受到批评,甚至一些其他领域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把生活中出现的损人利己行为和道德堕落现象归罪于经济学家的理性人假设,好像是经济学家唆使人变坏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逻辑分析都证明,“利他主义”的假设更容易使人在行为上变坏,而不是相反。专制制度在中国盛行两千多年,至今阴魂不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假定皇帝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官员是“贤臣”。如果我们早就假定皇帝是“理性人”,是“自私的”,中国也许早就实行民主和法治了。全世界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正是那些最早不把国王当“圣人”、假定官员一有机会就会谋私利的国家。
当然,理性人假设不是没有缺陷的,现实中的人确实不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么理性。但我仍然认为,只有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制度和文化对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是多么重要。促进社会合作和推动人类进步不能寄希望于否定人是理性的,而只能是通过改进制度使得相互合作变成理性人的最好选择。
(二)
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结论;二是应用这些方法和结论分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制度(包括文化)。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有不合作行为,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全书分14章。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社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协调和合作。协调的关键是如何形成一致预期,合作的关键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激励。然后我们简要介绍了理性人假设的含义、对它的批评,以及使用这一假设的正当性理由。最后,我们讨论了评价个体行为的社会标准—帕累托最优,我们用大量例子说明这一标准如何体现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
第二章正式引入博弈论。我们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囚徒困境导致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入纳什均衡的概念。纳什均衡是预测互动情况下人们如何制定决策以及决策后果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还证明了私有产权和法律如何有助于解决囚徒困境、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
第三章讨论多重均衡。现实中的博弈经常有多个纳什均衡。当一个博弈存在多个均衡时,参与人如何协调预期就成为合作的关键。我们讨论了制度和文化如何协调预测,帮助人们选择特定的纳什均衡,如何协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还讨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
第四章进入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最重要的概念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和承诺。不可置信的威胁意味着事前最优与事后最优不一致,有时会导致帕累托最优不能出现。承诺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变得可以置信,反倒有助于社会合作。我们还讨论了宪政和民主制度的承诺功能。
第五章讨论讨价还价问题。讨价还价是合作与竞争的结合。我们介绍了研究讨价还价的公理化方法和战略式方法,公理化方法的纳什谈判解和战略式方法的精炼纳什均衡。在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的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但信息不完全可能导致帕累托效率的分配方案无法实现。这一章还讨论了谈判中的社会规范。
第六章讨论重复博弈,证明重复博弈如何使得参与人关心长远利益,从而走出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实现理性人之间的合作。我们讨论了决定合作是否出现的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大社会中一些特定的社会规范如何克服二阶囚徒困境。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现实社会的组织机构的价值非常重要。
第七章研究不完全信息如何导致声誉机制的出现。从古到今,声誉机制都是维护社会合作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当信息不完全时,人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有积极性建立一个愿意合作的声誉。正因为人们在乎声誉,相互之间才有信任。我们用声誉机制解释了现实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积累的。
第八章讨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如何妨碍合作,以及解决逆向选择的市场和非市场机制。品牌作为一种声誉机制对实现有价值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管制作为解决逆向选择的非市场机制事出有因,但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是无效率的,更严重的是它可能破坏市场的声誉机制。
第九章讨论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通过特定的信号向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传递信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方式具有信号传递的功能,有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我们花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诸如礼尚往来这样的社会规范如何传递当事人愿意合作的信息。当然,这样的社会规范也可能导致浪费行为。
第十章讨论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获得对方的私人信息。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人说真话。我们证明,当一种机制使得说假话比说真话要付出更大成本时,人们就会说真话。无论是私人产品交易还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说真话的机制都有助于改进效率,实现双赢。这一章还讨论了非对称信息导致的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矛盾,以及大学教师的选拔机制。
第十一章讨论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道德风险(腐败)的根源是有关当事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分析了最优激励机制如何在风险与激励之间进行权衡;决定激励强度的主要因素;多重任务下激励的困难。我们也讨论了大学教授的激励机制和政府官员的激励问题。我们借助“腐败方程式“分析了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及其可选择的解决办法。
第十二章讨论了演化博弈的基本概念,重复博弈下合作如何成为一种演化稳定均衡。我们还分析了制度是如何自发演化的,为什么诸如产权的先占规则这样的社会规范能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与前面各章不同,在这一章中,我们放弃了完全理性假设,代之以假定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行为是一个学习、模仿、适应的过程。但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样的:重复博弈下,合作可以作为均衡结果出现。
第十三章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对作为游戏规则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我们讨论了法律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法律和社会规范如何激励人们合作、协调人们的预期以及传递私人信息;人们为什么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以及法律和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讨论制度企业家在创建社会游戏规则方面的作用。我们讨论了制度企业家创新时面临的风险及决定其成败的因素,归纳了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为促进人类合作、建立和谐社会而设立的五个基本“道”(行为方式),分析了这些“道”何以能帮助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我们证明,这些“道”与博弈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我们还特别分析了儒家文化作为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结合,如何协调预期、定纷止争,并激励人们的合作精神。我们也指出,儒家文化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找到约束“君主”的制度性方法,这种制度性方法就是宪政和民主。
为了系统地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结论,本书对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不得不分散在各章,这使得对某个特定问题(如政府行为、大学治理、社会规范)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叙述有些凌乱。但我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道某个具体的观点。就此而言,我相信这样的章节安排能够得到读者的谅解。
本书的读者对象定位为包括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本科以上的任何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我相信,本书也适合作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当然,读者必须对社会问题有好奇心。
为了理论的严谨性和节省篇幅,本书不得不使用一些数学公式和图表。但我尽量把数学的使用控制在最低必须的范围。任何学过初等数学的读者读这本书都不应该有困难。读这本书也不要求读者事先有经济学的训练。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即使受过良好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士也能从这本书中受益。当今的专业化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复杂的技术性分析手段,但也使得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整体把握。虽然我在1996年就出版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一书,但我自己从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仍然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我希望,读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增加读者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合作精神,让读者生活得更从容。
张维迎
2013年1月5日
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 豆瓣
How the Scots Invent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亞瑟.赫曼 译者: 韓文正 時報文化 2003
十七世紀末,蘇格蘭還是歐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卻奇蹟似地在十八世紀中葉迸發驚人的能量,出現了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自由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影響歐洲浪漫主義深遠的史考特爵士、改良蒸汽機的瓦特等近代文明史中巨大的身影。今日觀之,舉凡政治、法律、教育、科學、醫學、建築各領域,當時的蘇格蘭都是人才輩出,不僅使蘇格蘭人成為大不列顛帝國的中流砥柱,更隨著「大西洋時代」的腳步,將其文明成就遠颺歐洲之外,啟動世界朝現代文明轉向。  為何天才成群且同時降臨地處偏遠的蘇格蘭,使蕞爾小國成為推動現代世界運轉的巨輪?《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解開這道連大部分蘇格蘭人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2017年7月27日 已读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 豆瓣
父が子に語る日本史
作者: 小島毅 译者: 王筱玲 聯經 2013 - 10
「爸爸,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
學會解讀歷史,而非死背歷史
輕鬆、有趣卻深刻的日本史,教科書中學不到的日本史
本書是作者寫給15歲的女兒,以父親的口吻、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述說日本歷史的發展。即將上高中的女兒,向在東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的父親問出:「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有什麼用?」為了讓女兒了解歷史的本質,讓女兒不受限於課本上枯燥單調、僅羅列歷史事件的「斷代史」,而能更深入理解日本的歷史及日本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作者開始撰寫這本「前所未有的日本通史」。
此書分成「劍」、「心」、「寶」、「鋤」四部分,分別從歷史事件討論對日本中心論的反思、宗教信仰與歷史建構、日本國家之形成,以及武士階級與尊王攘夷運動。每一部份各有十三章,每章以短短一千字討論一個歷史事件。
劍之章
以象徵貴族武器的黑桃看「日本史」的本質。從賴山陽的《日本外史》出發,指出尊王攘夷思想下僅以日本觀點看日本歷史的盲點。
心之章
以象徵神職人員的信仰的愛心介紹日本的神話。討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塑造大眾的日本印象。
寶之章
以象徵商人財產的鑽石說明日本的國家形成。從大化革新到平安時代的怨靈,介紹日本的國家形成與文化發展如何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
鋤之章
以象徵百姓農具的鋤頭挖掘自鎌倉時代開始的歷史。探索武士政權、佛教文化、戰國時代、鎖國、尊王攘夷思想對日本帶來哪些變化。
作者並沒有詳述每個事件或時代的細節、不需記誦繁複的人名、地名及年份,而是引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探索歷史,將被現今教科書分解成瑣碎斷代的歷史重新展現整體的面貌。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單論述日本的歷史事件,而是著重古今思想的傳承和日本與東亞其它文化上思想的交流,以期讀者以宏觀的視角閱讀日本歷史。
2017年7月27日 已读
好玩!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启蒙我的日本战国风云录.
The Noise of Tim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ulian Barnes Jonathan Cape 2016 - 1
In 1936, Shostakovitch, just thirty, fears for his livelihood and his life. Stalin, hitherto a distant figure, has taken a sudden interest in his work and denounced his latest opera. Now, certain he will be exiled to Siberia (or, more likely, executed on the spot), Shostakovitch reflects on his predicament, his personal history, his parents, various women and wives, his children—and all who are still alive themselves hang in the balance of his fate. And though a stroke of luck prevents him from becoming yet another casualty of the Great Terror, for decades to come he will be held fast under the thumb of despotism: made to represent Soviet values at a cultural conference in New York City, forced into joining the Party and compelled, constantly, to weigh appeasing those in power against the integrity of his music.
Barnes elegantly guides us through the trajectory of Shostakovitch's career, at the same time illuminating the tumultuous ev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result is both a stunning portrait of a relentlessly fascinating man and a brilliant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rt and its place in society.
伦理学与生活 豆瓣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9e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雅克·蒂洛 / [美] 基思·克拉斯曼 译者: 程立显 / 刘建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1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三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知行合一”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昨天的中国 豆瓣
8.4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阎雷 译者: 杨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3
继布列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
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
行走拍摄中国三十年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推荐语】
16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睡不着觉,我要学习摄影,我要学习中文,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他们在叫我,我应该去。所以我来中国了。
我没有后悔这个梦。
——阎雷
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师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人之一。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 •吕布比肩。
——那日松
2017年7月23日 已读
后浪转发赠书
为历史学辩护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和声 / 程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7
作为一个认真地修剪历史枝条的工匠——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洛赫比很多人都要清楚,自古希腊以来,历史便承担着叙述即时发生的事件真相的使命,真实(无论它是否存在)是历史的最高价值。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疑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呢?”)入手,为历史的高贵价值做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这本小书被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为后代年间学派所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
历史是什么? 豆瓣 Goodreads
10.0 (8 个评分) 作者: [英] E.H.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是卡尔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提出了后来争论激烈的历史是什么的命题,是部有价值的史学理论著作。
我的应许之地 豆瓣
My Promised Land: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
7.9 (1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里·沙维特 译者: 简扬 / 有2016年4月3印本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意识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流泪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我们看到了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荣耀之国,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新以色列人;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局势中,顽强推动了绝密的以色列核计划;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在哪里;以及今天引领世界潮流的互联网以色列新兴企业,还有在那些特拉维夫蓬勃发展的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我的应许之地》为这个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完成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日本战国风云录(下) 豆瓣
作者: 洪维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读中国史,不能不读“三国”
读日本史,不能不读“战国”
首部华人自制彩色日本战国史!
历史迷、GAME玩家不可错过的日本战国史入门!
收入100余条日本战国关键词解析 + 300多幅彩色插图 + 家纹 + 花押 + 对战图 + 家系表,带领读者生动回到纷繁跌宕、惊心动魄 的日本战国年代!
梁文道、李长声亲自撰文大力推荐!
日本战国风起云涌,从“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到“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群雄纷起,逐鹿天下,缔造了日本史上最为璀璨绚烂的一段时期。
作者以近十年的电玩经验为起点,结合日本文化研究的学术训练,广泛阅读中日文相关资料,创作出台湾首部自制的彩色日本战国史入门。本作共分“群雄纷起”与“归于一统”两卷,大致依年代顺序,介绍严岛合战、桶狭间之战、川中岛之战、姉川会战、三方原之战、长筱•设乐原之战、冲田畷之战、岩屋城会战、关原会战以及大坂之阵之十大战役,辅以观战情报、领衔主演、对战实录、背景知识及专栏图表,讲述诸场战役之发生背景、战事经过、势力消长,旁及战国时期重要观念之流变与制度之沿革。
作者更上穷碧落下黄泉,于浩瀚的中日文资料中,精挑若干幅家纹、花押、插图与地图,并自制诸场战役形势图、诸大名家系表,穿插于文字叙述当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力之勤,对日本战国史投入之深。
这本书就像一本养分格外充足的游戏“攻略”本,作用不在于教玩家过关斩将,而在于提供细节,使屏幕中的人物变得更具体更鲜活。对于不玩游戏的人而言,也大可以借此弄明白令人眼花缭乱的日本史,知道日本近代种种重要观念的来由(比如“武士道”和天皇制度的兴衰),踏入那陌生的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
——梁文道
此书纵谈历史,横生妙趣,读来简直像“百家讲坛”的讲稿。用地道的中国话讲述日本史,文字简洁,不生搬怪词而取巧,脉络明快,不绕过难点以避重,尤难能可贵……据说当今是读图时代,但配图过滥,几乎把文字降到了图片说明的地位。《日本战国风云录》的编辑吸取了日本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又别有新意。选图精当,版面清亮,图示一目了然,一枚枚家纹也可以自成一个知识系列。
——李长声
日本战国风云录(上) 豆瓣
作者: 洪维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读中国史,不能不读“三国”
读日本史,不能不读“战国”
首部华人自制彩色日本战国史!
历史迷、GAME玩家不可错过的日本战国史入门!
收入100余条日本战国关键词解析 + 300多幅彩色插图 + 家纹 + 花押 + 对战图 + 家系表,带领读者生动回到纷繁跌宕、惊心动魄 的日本战国年代!
梁文道、李长声亲自撰文大力推荐!
日本战国风起云涌,从“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到“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群雄纷起,逐鹿天下,缔造了日本史上最为璀璨绚烂的一段时期。
作者以近十年的电玩经验为起点,结合日本文化研究的学术训练,广泛阅读中日文相关资料,创作出台湾首部自制的彩色日本战国史入门。本作共分“群雄纷起”与“归于一统”两卷,大致依年代顺序,介绍严岛合战、桶狭间之战、川中岛之战、姉川会战、三方原之战、长筱•设乐原之战、冲田畷之战、岩屋城会战、关原会战以及大坂之阵之十大战役,辅以观战情报、领衔主演、对战实录、背景知识及专栏图表,讲述诸场战役之发生背景、战事经过、势力消长,旁及战国时期重要观念之流变与制度之沿革。
作者更上穷碧落下黄泉,于浩瀚的中日文资料中,精挑若干幅家纹、花押、插图与地图,并自制诸场战役形势图、诸大名家系表,穿插于文字叙述当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力之勤,对日本战国史投入之深。
这本书就像一本养分格外充足的游戏“攻略”本,作用不在于教玩家过关斩将,而在于提供细节,使屏幕中的人物变得更具体更鲜活。对于不玩游戏的人而言,也大可以借此弄明白令人眼花缭乱的日本史,知道日本近代种种重要观念的来由(比如“武士道”和天皇制度的兴衰),踏入那陌生的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
——梁文道
此书纵谈历史,横生妙趣,读来简直像“百家讲坛”的讲稿。用地道的中国话讲述日本史,文字简洁,不生搬怪词而取巧,脉络明快,不绕过难点以避重,尤难能可贵……据说当今是读图时代,但配图过滥,几乎把文字降到了图片说明的地位。《日本战国风云录》的编辑吸取了日本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又别有新意。选图精当,版面清亮,图示一目了然,一枚枚家纹也可以自成一个知识系列。
——李长声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Verso 2016 - 4
An intellectual memoir by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Imagined Communities
Benedict Anderson is one of the leading historians of nationalism and Southeast Asia. His seminal book Imagined Commu-nities has chang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reason why people live, die and kill in the name of nation-hood.
Born in China, Anderson spent his childhood in California and Ireland, was educated in England and finally found a home at Cornell University, wher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growing field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After field work in Indone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he was banned from Suharto’s Indonesia for disput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1965 coup. In his memoir, he brings to life the intellectual formation of a life spent open to the world, resisting the easy comforts of imagined homes: the joys of learning languages; the importance of field work;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Left upon global think-ing; and the satisfactions of teaching.
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
作者: (美)米尔斯海默 译者: 王义桅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4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2017年6月9日 已读
暑假翻译练习用书..
练习英翻汉的时候感觉中文译本在表达因果关系和事件发生次序关系上不够准确.就中文来讲,标点的使用不完全科学,时而出现,且是完全没必要的,五个逗号以上的长句.
慕尼黑的清真寺 豆瓣
A MOSQUE IN MUNICH
7.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约翰逊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70年!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2017年6月3日 已读
伊斯兰群体和思想体系在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被分裂和被高度政治化;收获最大的是第十六,十七章,指出了恐怖主义下对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宽容和西方至今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纠缠不清的外交政策。
历史 宗教 纪实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豆瓣
作者: Chris Ware Pantheon 2000 - 9
This first book from Chicago author Chris Ware is a pleasantly-decorated view at a lonely and emotionally-impaired "everyman"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who is provided, at age 36,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his fa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provisatory romance which gingerly deports itself between 1890's Chicago and 1980's small town Michigan, the reader is helped along by thousands of colored illustrations and diagrams, which, when read rapidly in sequence, provide a convincing illusion of life and movement. The bulk of the work is supported by fold-out instructions, an index, paper cut-outs, and a brief apology, all of which concrete to form a rich portrait of a man stunted by a paralyzing fear of being disliked.
蛤蟆的油 豆瓣
蝦蟇の油
8.4 (37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8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历史的惯性 豆瓣
作者: 阎学通 中信出版社 2013 - 7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