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世界史的诞生 豆瓣
世界史の誕生: 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作者: [日]冈田英弘 译者: 陈心慧 北京出版社 2016 - 2
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 豆瓣
作者: 程巍 漓江出版社 2013 - 11
泰坦尼克号上有没有中国人呢?如果有中国人,他们都是谁,在这次海难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当时的国内外媒体都报道有中国人,并且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有中国人?
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程巍研究员,大量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解析西方社会虚 构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卑劣逃生经历”,丑化中国人的种种原因。本书图文并茂,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的虚构,进行了聚焦式的解读,既生动有趣,又言之有理有据。
从头等舱生还者走下跳板那一刻,有关船上“中国佬”的“卑劣逃生经历”就在码头传开了,并经由电讯迅速传播至全世界。实际上,这8个华人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坚持到了几乎最后一刻,属于最后离开乃至不及离开的那些男子,而制造流言的那些头等舱生还者大多先于他们而逃之夭夭。当时美国新闻业太需要这类能“证明”中国人“种族卑劣性”的“故事”来激发美国公众的种族想象力,以支持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深深根植于英美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现代焦虑,担心盎格鲁-撒克逊男子“惑于”现代平等思想而失去“男子气概”并因而失去统治能力(对女性、下等阶层及“劣等种族”的统治),因此它通过想象海难中盎格鲁-撒克逊男子古风犹存的“骑士精神”而阻击对这种父权制形成内外挑战的种种现代诉求。这场近乎“全球直播”的海难叙事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男子气概”在全球同步举行的招魂仪式。
1910到1930年代也是中国新派知识分子“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高峰。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佬”的“卑劣行径”立即被其当作“国民劣根性”的又一“铁证”,反复写入报刊乃至教科书,与西方殖民史学内外呼应。
荷马3000年 豆瓣
Why Homer Matters
7.7 (6 个评分) 作者: 亚当•尼科尔森 译者: 吴果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6
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给新一代人重新诠释了荷马,详尽地记叙了荷马的生平,以及他的两部史诗诞生的过程,从《伊利亚特》的粗犷雄奇到《奥德赛》的温谨绵密。
从尼科尔森诗一般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荷马史诗》对诗人——雪莱和济慈的影响;对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对城市、对草原的影响。简而言之,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尼科尔森说:就某种角度而言,荷马检视了人生最糟糕的层面,尤其是《伊里亚德》,这会让人严肃起来。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抚慰。战士大部分都死得凄惨,而他们死后也没有天堂,他们全都下了冥府。
但荷马想表达的重点是: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作者: 史华慈 译者: 陈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的列宁主义学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最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所处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历史性拯救的力量。列宁主义的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坚实核心。

——本杰明·I·史华慈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赵林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由武汉大学著名教授赵林的同名课程录音整理而成,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演进的基本情况,以及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自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性以后,基督教就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唯一奉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冲击,但是它却成功地进行了应战。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历史学家的经线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构筑历史文化真相的“经线”
◎全新调整修订,并新增作者新作两篇
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早年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衷,曾以“地下阅读”的方式对中国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出版后更是洛阳纸贵,该文集收录了孙先生多年来将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视野开阔,论述深湛。
此更新版新增两篇新作,并对篇目进行了全新调整与内容修订。对“世纪末思潮”及鲁迅的研究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论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历史学和心理学并重的研究方向,是作者近十年心血之凝聚,涉及问题广泛,表现出一种宏观历史思考。书中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文章的观察角度别具一格,颇值一读。
2、新增《公元1919年:有关“五四”的四种不同的故事》以及首次发表的《清季“世纪末思潮”之钩沉》两篇新作,在篇次上亦有所更动。本书在作者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上添加了心理分析的元素,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力。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刘禾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 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最高端。正如本书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 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际法体系、万国博览会等,十分具象地绘出了欧洲现代性在19至20世纪殖民扩张盛期的等级景观,其中有些论文梳理了文明理念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无论是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关注当今全球文化治的读者,这部文集所提供的详细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无裨益。
道大无外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3
【图书亮点】
 作者是史学名家,有多本代表作面世,在历史学界影响力甚大。
 书中选辑百余篇短文,谈及史学研究方法、治学心得、学术训练、学术规范、人生感悟等,文字流畅、可读性颇高。
 本书的“序言“ 已经发表于《读书》2016年1期,转即被微信号“明清史研究资讯”转载。
【内容简介】
按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学问与学校”,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多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下篇讲“历史与人生”,则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亦有对人生之感悟。
想象西藏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卫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本书是作者近十余年关于中西方对于西藏的想象之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结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西方学者以东方主义理论为批判武器,清算西方文化传统中以妖魔化、神话化西藏和西藏文化为特征的想象西藏的历史。作者不但以《西藏生死书》和密教在西方的流传为例,进一步批评和讨论了西方想象西藏的历史,而且率先用同样的学术方法对汉文化传统中有关对西藏想象的若干历史个案作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造成汉藏佛教文化间种种误解的根源所在。
杀戮与文化 豆瓣
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
作者: [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 傅翀 / 吴昕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九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最致命、最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汉森的思维超越了通行理论,他没有使用地缘、技术等原因来解释西方文明在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转而另辟蹊径,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才是先进武器与优秀士兵的催化剂——对异议的容忍、对创新与改造的推崇、对公民理念的坚守——这些才是催生出最强大军队的源泉。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战争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公允的分析。在《杀戮与文化》中,读者们将会体会到军队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并明白,诞生于自由文化氛围的军队为何会战无不胜。
鲜活生动的描述……雄心勃勃的主旨……本书挑战了读者思维的界限,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历史……(汉森)不仅仅是在进行战例分析而已。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战争是如何反应和影响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发战争的。没有任何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向读者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战争在反映文明沿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样貌,我们的社会亦不例外。
——《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
汉森……正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名扬四海。
——约翰•基根(John Keegan),《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伦敦)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用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又一次引燃了相关领域的论战。他和约翰•基根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战争史学家。
——让•贝泽克•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女人与战争》(Women and War)一书作者
顾准历史笔记 豆瓣
作者: 顾准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 9
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显示和规划出未来方向的。
——顾准
在一个全然封闭的意识形态铁桶里,能够抬起思想者的头颅,向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致敬并且表达其衷心向往,不啻叛逆,几近先知。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不仅以此标画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还籍此突破了三、四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不再受制于欧洲的左翼思潮,而是直承古希腊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由精神。
——李劼
有几人能超出此种由中国宫廷史知识背景熏陶出来的认识惯性,像顾准这样破壁而出,将此与一个更为悠远阔大的历史运动相联,上溯柏拉图,下抵斯大林,上下两千年,旁及古中西,如此穷根极底的大范围搜索? ——朱学勤
在“十年动乱”期间,顾准先生曾拟订过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用十年的时间彻底地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史等。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作品,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等不少较长的历史研究杰作,同时也写了大量的读史笔记。顾准先生说:“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显示和规划出未来方向的。”可见他在读历史时所抱有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而无论是他所怀抱的感情,还是他所写就的历史,在今日都值得人们一读再读。
The Third Reich 豆瓣
作者: Michael Burleigh Pan MacMillan 2001 - 6
Setting Nazi Germany in a European context, this text shows how the Third Reich's abandonment of liberal democracy, decency and tolerance was widespread in Europe at the time. It shows how a radical, pseudo-religious movement seemed to offer salvation to a Germany exhausted by war, depression and inflation.
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我在故宫修文物
9.1 (489 个评分) 导演: 叶君 / 萧寒 演员: 王津 / 亓昊楠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他者中的华人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李明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3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思悼 (2015)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사도
8.4 (446 个评分) 导演: 李濬益 演员: 宋康昊 / 刘亚仁
其它标题: 사도 / 思悼:八日的记忆
18世纪初,朝鲜李氏王朝正值英祖(宋康昊 饰)在位时期。英祖舐犊情深,在长子早逝后,他全部希望寄托在次子李愃(刘亚仁 饰)身上。不仅在他刚出生之际就册封为世子,更为其安排名臣督导功课。然而天不遂人意,世子耽于玩乐,无心学业,英祖一度提拔世子代理国政,可却使这对站在权力顶峰的父子渐行渐远。在一个瓢泼雨夜,世子杖刀闯入王宫。次日,他因意图谋反而遭到英祖的训斥,并被锁入米柜之中。在接下来的八日里,这对形同寇仇的父子各自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也许翻为平民父子更好,王宫内院最残酷的竟发生在最亲近人的中间……
人歌人哭大旗前 豆瓣
人は歌い人は哭く大旗の前 漢詩の毛沢東時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木山英雄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自由的基因 豆瓣
How We Invented Freedom & Why It Matters
4.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丹尼尔·汉南 译者: 徐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这一革命性观念创造出了财产与契约的概念,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进程。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生长出了奖励创造生产、而非弱肉强食的制度;这套制度被讲英语者所携带,一路漂洋过海,或者借助殖民统治者的强制推行,或者经由忠诚的拓殖者自觉履践,在1787年的费城,以纯粹和精妙的形式凝结在美国宪法中。
自由是英语民族成功的秘密,已经成为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视它为理所当然,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一价值正是繁荣与有序的基础。本书带领我们快速回顾这段历史,启迪我们思考应如何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