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发现东亚 豆瓣 Goodreads
6.8 (20 个评分) 作者: 宋念申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地理与世界霸权 豆瓣
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7.1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译者: 胡坚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
………………
※编辑推荐※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欧美高校地理学专业畅销教科书
☆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一部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附麦金德经典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 》新译,阐释“枢纽地区”的核心概念
………………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2018年6月25日 已读
浙江人民出版社里看的;同类论点中的佼佼者,不过我一向谨慎怀疑;时代局限性
历史 地理
The Cold War 豆瓣
作者: Odd Arne Westad Basic Books 2017 - 9
From a Bancroft Prize-winning scholar, a new global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and its ongoing impact around the world
We tend to think of the Cold War as a bounded conflict: a clash of two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born out of the ashes of World War II and coming to a dramatic end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But in this major new work, Bancroft Prize-winning scholar Odd Arne Westad argues that the Cold War must be understood as a global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with early roots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ongoing repercuss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ld War, Westad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a century when great power rivalry and ideological battle transformed every corner of our globe. From Soweto to Hollywood, Hanoi, and Hamburg, young men and women felt they were fighting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The Cold War may have begun on the perimeters of Europe, but it had its deepest reverberations in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where nearly every community had to choose sides. And these choices continue to define economies and regimes across the world.
Today, many regions are plagued with environmental threats, social divides, and ethnic conflicts that stem from this era. Its ideologies influence 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raq and Afghanistan have been destroyed by the faith in purely military solutions that emerged from the Cold War.
Stunning in its breadth and revelatory in its perspective, this book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d War both geographically and chronologically, and offers an engaging new history of how today's world was created.
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间山庄之路 (2007) 豆瓣
実録・連合赤軍 あさま山荘への道程
7.5 (31 个评分) 导演: 若松孝二 演员: 井浦新 / 坂井真纪
其它标题: 実録・連合赤軍 あさま山荘への道程 / 联合赤军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起云涌,革命气息席卷全球。适值此时,日本爆发安保运动,经过多年的攻伐和演变,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分离出来的关西派创立了激进的赤军。在创始人及核心人物或被逮捕或流亡的情况下,原大阪市立大学的学生森恒夫(地曵豪 饰)担任了赤军领导者,并与永田洋子(並木愛枝 饰)率领的革命左派合并,成立了连合赤军,森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在山中集训期间,为了肃清组织内消极落后的思想,连合赤军领导要求成员进行总结,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帮助同志提高思想和素质”。伟大的理想和使命感,让这群狂热的青年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片荣获2008年柏林电影节C.I.C.A.E.奖和电影振兴组织(Netpac)奖、2009年每日电影最佳摄影和最佳导演奖、2007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一种视角”单元最佳影片奖。
Two Kinds of Time 豆瓣
作者: Graham Peck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 8
Graham Peck (1914-1968) made his first trip to China in 1935 and served with the 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1940s. Two Kinds of Time is witty and eloquent in both its words and the drawings with which it is lovingly illustrated. Long out of print in its unabridged version, this engagingly written eye-witness narrative of China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Robert A. Kapp's new Introduction analyzes the book's original contribution and highlights its relevance to iss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乌克兰,一个国家的诞生 (2008) 豆瓣
Ukraine, the Birth of a Nation
导演: 耶尔齐·霍夫曼
[Yepster添加, 并预计在2014制作听译字幕, 忙又懒]
Jerzy Hoffman 2008年拍摄的电视纪录片


A brilliant historical documentary film in 4 parts about the history of Ukraine, made by film producer Jerzy Hoffman, covers 4 chronological divisions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present. Highly informative, fast-paced and colorful, the film is a first of its kind! A professionally-made, interesting, generally balanced and informative documentary film that covers all of Ukrainian history. It contains rare film footage, good cinematography and Hoffman's perceptive summaries of distinct historical periods.
Part I "From Rus to Ukraine"
Part II "Ukraine or Little Russia?"
Part III "Together Forever"
Part IV "Independence"
德国史 豆瓣
作者: 玛丽·弗尔布鲁克 译者: 卿文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玛丽·弗尔布鲁克编著的《德国史(1918-2008第3版)》深入浅出地追溯了德国自1918年以来惊心动魄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动荡,包括魏玛共和国的自我毁灭、纳粹统治时期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和军事侵略、冷战时期以民族分裂为代价的别具一格的政治试验,以及民主德国的崩溃和崩溃之后两个德国于1990年在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联邦德国主导下的统一。不仅如此,本书还评述了冷战结束后的德国历史,认为直到今天德国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分裂的民族,并探讨了这种无形的分裂的原因。
《德国史(1918-2008第3版)》已出过两版。在这个第三版中,作者做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增改的重点,一是增加了20世纪早期历史部分的篇幅;二是大量吸收了近年来有关纳粹时期的历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大屠杀问题的学术争论;三是就1990年统一以来的当代德国历史专写了一章。这一章所特别关注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际,德国人重温自己的历史、纪念往日的冤魂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意义。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2018年5月13日 已读
枕边一年半;读完了原版和中文版
历史 地图
午夜的佩拉皇宫 豆瓣
作者: 查爾斯.金(Charles King) 译者: 葉品岑 麥田 2017 - 1
伊斯蘭帝國最豪華的西式飯店、歐洲人前往東方之路上最後的西方耳語
佩拉皇宮飯店是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帝國和共和國、懷舊和實驗之間的連結。
世界上唯一一個既是基督教又是全球伊斯蘭教中心的地方。
一九二六年元月一日的午夜,土耳其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
在此之前,由於不同的曆法,他們不曾生活在一致的年月日當中。
這是他們首次對午夜十二點的概念達成共識。
在此之前,為了接待搭乘東方快車抵達鄂圖曼帝國首都的客人,佩拉皇宮於一八九二年開幕,成為歐洲人在伊斯坦堡的第一個停靠站,一個由素檀、後宮妻妾與苦修僧交織而成的東方幻想國度。
今日的伊斯坦堡是個不斷向外蔓延、居民超過一千三百萬的全球化城市。人口比希臘、奧地利、瑞典等國還多。老漁村成為時髦的市郊,舊市郊轉身為今日的市中心,玻璃纖維摩天大樓聳立在新蓋的清真寺和購物廣場之間。穆斯林宗教節日期間,咖啡酒吧單薄的牆壁滲出震天價響的土耳其語流行樂,和阿拉伯語的宣禮召喚競相爭鳴。
你可以在一個下午內參觀希臘正教普世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總部、土耳其大拉比辦公室,以及穆罕默德最親近夥伴的陵寢。這裡有些居民覺得他們最重要的身分是土耳其人,但也有人選擇登記為庫德人、阿列維派、亞美尼亞人或高加索人,相較過去,這些人更有自信大膽宣示自己的身分認同。
然而,地處歐亞之交的伊斯坦堡按照西方模型刻意進行自我再造,其實驗規模堪稱世界之最。在此的佩拉皇宮奠定伊斯坦堡爵士與流亡年代的基礎,凱末爾、海明威、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足跡在重新翻修後仍是最重要的賣點,最新版本的佩拉皇宮就像是在提醒每個來此的移民,面對躁動不安的年代,我們都只是這個地方的看守者。
名人推薦
從穆斯林選美皇后、喬治亞貴族到托洛斯基,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應俱全,他們都在伊斯坦堡留下痕跡,許多故事線經作者巧妙編織,不僅能吸引一般大眾,也能滿足專家對不為人知細節的求知慾──《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上乘之作。作者講述一座偉大城市在二十世紀的歷史,豐富細節穿插其間,娓娓道來的敘述功力一流。——《南中國海》(Asia’s Cauldron)作者,羅伯特.卡普蘭 (Robert D. Kaplan)
密謀、暴力、性和間諜活動在緩慢走向落日的偉大鄂圖曼帝國上演,我愛這本書。——《改變世界的地圖》(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作者,西蒙.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
世界上一座最迷人城市的社會史,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相當有趣。出場角色從托洛斯基到海明威、從盲人亞美尼雅樂手到未來的教宗,他們共同勾勒伊斯坦堡轉變的故事,由被難民堵塞的一灘死水蛻變為充滿活力的世界城市。──《新月和星星:兩個世界之間的土耳其和重置》(Crescent and Star: Turkey Between Two Worlds and Reset)作者,史蒂芬.金澤爾(Stephen Kinzer)
2018年5月1日 已读
喜马拉雅听书;呼愁贯穿始终
历史
奥斯曼帝国:欧洲的伊斯兰王室 (2013) 豆瓣
The Ottomans: Europe's Muslim Emperors
8.6 (12 个评分) 导演: Gillian Bancroft 演员: Rageh Omaar
It was the world's last Islamic empire - a super-power of a million square miles. From its capital in Istanbul it matched the glories of Ancient Rome. And after six centuries in power it collapsed less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Rageh Omaar sets out to discover why the Ottomans have vanished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Europe. Why so few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Ottoman history in today's Middle East. And why you have to know the Ottoman story to understand the roots of many of today's trouble spots from Palestine, Iraq and Israel to Libya, Syria, Egypt, Bosnia and Kosovo.
2018年4月29日 看过
用三个小时深入浅出地讲了几个与近代土耳其和伊斯兰世界相关的existential问题;很好的导读/入门; Shi’a and Sunni; post-caliphate conflict; nationalism and secularism in Turkish history
BBC 历史 宗教 纪录片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熊卫民 东方出版社 2017 - 2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丁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傅国涌,文史学者)
西藏与西藏人 豆瓣
作者: 沈宗濂 / 柳陞祺 译者: 柳晓青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零年的众生世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第一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和介绍西藏历史、社会、风俗的著作。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1919 豆瓣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 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作者: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译者: 吳潤璿 八旗文化 2018 - 3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德惠翁主 (2016)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덕혜옹주
7.0 (59 个评分) 导演: 许秦豪 演员: 孙艺珍 / 朴海日
其它标题: 덕혜옹주 / 末代公主(台)
影片讲述朝鲜高宗的女儿德惠翁主作为末代公主的坎坷人生,导演许秦豪执导,孙艺珍饰演成年德惠翁主,朴海日饰演独立运动家,金所炫饰演少女时期的德惠翁主,金材昱饰演德惠翁主的日本丈夫宗武志。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中文大學出版 2017 - 6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8.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3月1日 已读
第八章第九章和结语;西方国族建构理论在中国的翻译改造和实践
中国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