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观相 (2013) 豆瓣
관상
7.0 (104 个评分) 导演: 韩在林 演员: 宋康昊 / 李政宰
其它标题: 관상 / 观相大师:灭王风暴(台)
本片以朝鲜初期时代为背景,戏说了朝鲜世祖篡位的历史。乱臣后代金乃敬(宋康昊 饰)拥有看面相识人的技能,但却由于身份卑微只能和妹夫(赵郑锡 饰)还有儿子镇衡(李钟硕 饰)隐居于荒野。汉阳最大妓院的老板娘(金惠秀 饰)专程来拜访了金乃敬,并游说他前去汉阳靠看相赚钱,但却遭到了镇衡的不理解。来到汉阳后的金乃敬步步为营,赚到了大钱并得到了忠臣金宗瑞(白允植 饰)的赏识,甚至获得了国王的信赖。可是由于出色的才能金乃敬不得不卷入了国王的亲弟弟首阳大君(李政宰 饰)争夺王位的争斗中,并且还连累了已经改名换姓中了状元的儿子镇衡。金乃敬决定帮助金宗瑞和小国王破坏首阳大君的阴谋,可是他能看透人心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历史的洪流还是不停地流逝着。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补录;大三为History Soc Journa撰文参考
历史 思想史
新世界史(第1卷)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这部《新世界史》的“新”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二是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三是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四是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五是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全书共分3卷,第1卷总结和分析了人类起源的诸多说法,驳斥了“大河流域摇篮”说,批判了“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对古文明格局的传统概括,重新探寻人类古典文明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图景,并就中国文明的起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第2卷和第3卷则处理之后的历史阶段和重要论题,预计将于2016年陆续出版。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
★“新”在哪里?
◎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
【目标读者】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Eye-openning;孙老师的作品一直都很不一样
历史 孙隆基
皇上走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章敬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本书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涉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梁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100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治“观念”。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有趣的阅读经验和format
历史 法律
Asia's Reckoning 豆瓣
作者: Richard McGregor Viking 2017 - 9
Richard McGregor’s Asia’s Reckoning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widening geopolitical cracks in a region that has flourished under an American security umbrella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toxic rival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wo Asian giants consumed with endless history wars and ruled by entrenched political dynasties, is threatening to upend the peace underwritten by Pax Americana since World War II. Combined with Donald Trump’s disdain for America’s old alliances and China's own regional ambitions, east Asia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If the United States laid the postwar foundations for modern Asia, now the anchor of the global economy, Asia’s Reckoning reveals how that structure is falling apart.
With unrivaled access to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as well as to many of the major player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Richard McGregor has written a tale that blends the tectonic shifts in diplomacy with bitter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personalities driving them. It is a story not only of an overstretched America, but also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of Asia. The about-turn of Japan—from a colossus seemingly poised for world domination to a nation in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pace of two decades—has few parallels in modern history, as does the rapid rise of China—a country whose military is now larger than those of Japan, South Korea,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s combined.
The confrontational course on which China and Japan are set is no simple spat between neighbor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involved on the side of Japan in any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llout would be an economic tsunami, affecting manufacturing centers, trade routes, and political capitals on every continent. Richard McGregor’s book takes us behind the headlines of his years reporting as the Financial Times’s Beijing and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to show how American power will stand or fall on its ability to hold its ground in Asia.
西南联大 (2018) 豆瓣 TMDB
9.0 (113 个评分) 导演: 徐蓓 演员: 程贺南 / 裴宜理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2018年12月2日 看过
颠沛流离的求学,然而还是可以“骄傲得像王子一样”。
历史 纪录片
追寻历史 豆瓣
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作者: [美] 白修德 译者: 石雨晴 / 柯育辰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博弈、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和肯尼迪家族的悲剧——美国传奇记者白修德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还将20世纪重要时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实书写。作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美国驻华传奇记者、费正清入室弟子,白修德对世界政治形势和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白修德积累并保存的一手资料更为20世纪世界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大半个20世纪、大半个世界,白修德的经历和文字,泛着独特而有魅力的光彩。个体与历史,在他作为一个记者的追寻和探索中,合而为一,遂成传奇。
1、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美国记者、汉学家费正清入门弟子白修德的个人回忆录《追寻历史》的完整译本。
白修得以诚挚的态度、激扬的文字、丰富的事实、深入的剖析,描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2、传奇驻华记者,用新闻连接东西方两大国度,用报道记录中国抗战史诗。白修德对中国的友情,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1939年白修德辗转来到中国。在中国期间,白修德接触到了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军高层的几乎所有人物,并因其左派立场而颇受共产党欢迎,在延安被誉为“抗日之友”。他访问延安后写成《中国的惊雷》出版,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战期间国统区的河南大饥荒惨剧中,正是因为白修德的奔走呼吁,才使河南灾民得到国民政府的关注和国际友人的救援。在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由国际影星亚德里安•布劳迪塑造的白修德形象,感人至深,即据于此。
3、白修德在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里,见证并记录了20世纪中国、美国、欧洲各国重要时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
他对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和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积累并保存的一手资料为20世纪世界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4、洞悉政治势态、追寻历史真相,个体与历史的交融、互动,波澜壮阔,汇集成书。
亲历“二战”美国受降仪式;反共高潮中见证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博弈;五十年代中期回到美国后跟踪报道四次总统选举,写出《美国总统的诞生》(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其中1960年跟踪记录约翰•肯尼迪参选直至获胜的报道使他获得了1962年普利策奖。白修德称自己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和他所讲的故事,都是20世纪波澜壮阔历史长卷中精彩而动人的篇章。
5、《追寻历史》是美国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从波士顿街头的卖报儿童,到哈佛大学的青年学子,再到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白修德一生的艰辛和坚守、阅历和成就,他敏锐的新闻视角,深沉的历史感、正义感,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对于今天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依然具有鼓舞和启发意义。
关云长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关云长
4.7 (197 个评分) 导演: 麦兆辉 / 庄文强 演员: 甄子丹 / 姜文
其它标题: 迷失的刀郎(豆友译名) / The Lost Bladesman
东汉末年乱世中,刘备的两位夫人、以及一位未过门的小妾绮兰(孙俪 饰)受困曹营,关云长(甄子丹 饰)为存忠义投降曹操(姜文 饰),但始终不能原谅曹操操控汉室的狼子野心,希望能够重回刘备身边。曹操倾慕关羽之将才以及仁者之心,试图用天下苍生之利益说服后者。适逢袁绍起兵伐曹,关云长于阵斩杀颜良,获封汉寿亭侯,并与张辽(邵兵 饰)结下同袍之谊。曹操将两位刘夫人遣返后,在关云长酒中加入春药,欲使其与绮兰发生不义关系——关云长昔日对同乡绮兰暗怀情意,甚至曾经不惜为她杀死官兵,这段感情终究被叔嫂之礼阻断,清醒过来的关云长携绮兰投奔刘备,沿路冲破重重关卡,留下“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传奇……
日本宗教史 豆瓣
日本宗教史
作者: [日]末木文美士 译者: 周以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从记纪神话开始到当代日本社会的宗教思想发展历程,剖析了古代的佛教、中世的神佛论、近世的基督教以及现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等日本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宗教思想的连续性、宗教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每一时期的宗教特点等。作者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深奥的宗教史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宗教发展脉络的入门书。
本书中文简体版根据岩波书店2013年版译出。
读史的智慧 豆瓣
作者: 姚大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1
《读史的智慧》主要内容包括:谈古论今第一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漫谈读书,二十世纪中国的元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元史研究,颠扑不破的老生常谈——读弗拉埃写给青年学生的一封信等。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Vincent Goossaert / David A. Palm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4
Recent events—from strife in Tibet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o the spectacular expansion of Chinese Buddhist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globe—vividly demonstrate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odern Chinese world without attending closely to the question of religion.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highlights parallels and contrasts between historical events, political regimes, and cultural movements to explore how religion has challenged and responded to secular Chinese modernity, from 1898 to the present.
 
Vincent Goossaert and David A. Palmer piece together the puzzle of religion in China not by looking separately at different relig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by writing a unified story of how religion has shaped, and in turn been shaped by, modern Chinese society. From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artial arts to communal temple cults and revivalist redemptive societies,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ward, as the Chinese state shifted,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consistently resurfaced in a bewildering variety of old and new forms.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ina’s religious history that is certain to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reference for specialists and students alike.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 豆瓣
作者: [美] 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 译者: 巫怀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92年,于2012年修订再版。如作者所述,本书并非一部考据葡萄牙亚洲殖民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史实细节的作品,而是旨在提供一种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综合分析的图式。从1992年到现在,这种图式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但依然经受了考验,并未被后来的研究成果超越。
全书共分十章,既历时性地讲述了葡萄牙到来之前亚洲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变化以及葡萄牙自身的国家和社会结构、葡萄牙创立亚洲帝国的模式、逻辑及其兴衰历程,也具体地分析了葡萄牙亚洲社会的不同社群,最后的结论部分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
从方法论上,作者突破了单纯的亚洲史和欧洲史的视角,而是要求将葡萄牙的亚洲事业放在全球史的视域中考量,使得本书具有全面性;同时作者也反对模式化的解释,使得本书具有穿透力。因此我们了解到:早期近代亚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精英的流动,自身已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葡萄牙在亚洲的地位被荷兰、英国取代,也绝非简单的“中世纪”被“近代”战胜的历史神话。
▼名人推荐
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对16世纪和17世纪葡萄牙亚洲帝国的经典研究已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该书坚实地立基于对葡语史料的娴熟掌握和对亚洲语境的深刻理解,以丰富的洞见和自如的清晰,描绘和解释了一段长期被无知、偏见和误解遮蔽的历史。
——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 A. R. 迪斯尼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给我们提供了对早期近代葡萄牙亚洲帝国的一个练达的综述,一项对葡萄牙和亚洲在16世纪和17世纪复杂互动的启迪性研究。该书对所涉领域进行了完全的重新定义,这也是为何它写于20年之前,却能克服自然“老化效应”的原因。
——欧盟大学研究院 若热•弗洛雷斯
宗教改革 豆瓣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1450-1650
作者: [美]卡洛斯·艾尔 (Carlos M. N. Eire)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 lively, expansive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and the momentous changes they set in motion
This fast-paced surve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s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ity brings that tumultuous period vividly to life. Carlos Eire, popular professor and gifted writer, chronicles the two-hundred-year era of 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ssues that persist as concerns in the present day. Eire connects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in new and profound ways, and he demonstrates convincingly that this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not only affected people long gone, but continues to shape our world and define who we are today.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vast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between 1450 and 1650, from Gutenberg’s printing press and the subsequent revolution in the spread of ideas to the close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Eire devotes equal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Protestant traditions and churches as well as to Catholicism, skepticism, and secularism, and h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xpansion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religion into other lands, particularly the Americas and Asia. He also underscores how changes in religion transformed the Western secular world. A book created with students and nonspecialists in mind, Reformations is an inspiring, provocative volume for any reader who is curious about the role of ideas and beliefs in history.
阿尔比恩的种子 豆瓣 Goodreads
Albion's Seed: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译者: 王剑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阿尔比恩(Albion),最早有记录的不列颠的名字。
本书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一个重大问题,即美国自由体系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1629—1775年英国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深刻地改变了北美大陆,带来了四种不同的不列颠民俗,并奠定了新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这四种文化在英属北美扎下根基,最终成为英属北美自愿社会的基石。现今美国人口只有不到20%有英国祖先,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大多数美国人都是阿尔比恩的种子,无论他们的祖先是谁。
本书对北美的民俗各元素进行了详细考证,从宗教、地域、语言、建筑、群居模式等多个方面厘清了美国文化的源流,全面呈现了殖民时期美国的文化面貌,阐发了美国早期四种文化传统所内含的理念、互动融合的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编辑推荐
《阿尔比恩的种子》是对美国历史学经典问题的经典解答。以问题为导向,以叙事方式呈现早期美国史,详细讨论了什么是当今美国自愿社会最有力的决定因素。
文化是了解不同的人群共同体的极佳路径,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地方社会、宗族、个人,无不带有先天的文化烙印。理解美国,必从理解美国文化的源流开始,本书将为中国读者提供一条探究美国文化基因、进而理解美国立国之本的研究通路。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豆瓣
The Times Atlas of World History
作者: (英)杰弗里·巴拉克勒夫 主编 三联书店 1982 - 4
附专名汇编、索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1幅。本图集约有600幅地图,127篇文字论述。涉及有关中国边界及西藏、台湾等图示有明显错误。
六七暴動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張家偉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2 - 3
六七暴動堪稱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本書分析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及影響,詳細敘述騷亂的導火線及主要事件,包括沙頭角邊境衝突、炸彈浪潮及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等。
本書根據近年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披露英國政府當年處理騷亂及中英關係的策略。作者採訪了多位來自港英政府及左派陣營的當事人,包括負責鎮壓暴動的港督私人助理姬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目前擔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曾德成。作者也敘述了多位響應左派號召參與反英抗爭,而付出沉重代價的參與者的遭遇。由於部分被訪者已相繼辭世,這些珍貴的訪問紀錄為這段歷史留下不可或缺的口述歷史資料。
日俄战争 豆瓣
日露戦争 起源と開戦
作者: [日] 和田春树 译者: 易爱华 / 张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日俄战争是世界史上巨大的事件,它不仅给日本和俄罗斯国民,而且给朝鲜和中国国民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如此,关于这场战争,建立在对日本和俄罗斯资料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几近空白,更遑论兼顾到朝鲜和中国资料的研究。本书中对中国资料的研究虽然仍显薄弱,但大概可以说是首次在 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吧。
日本于1945年战败之后,出现了反省本国战争的想法。但是,唯有日俄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不令人羞耻的,是堂堂正正的,似乎日本人和俄罗斯人的决战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大地与海洋中进行的一般。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其间陆地上的交战,是在中国东北——汉族、满族、朝鲜族所居住的地方发生的。
还有人相信,日俄战争是日本和白人帝国之间的战争,日本将白人打败,给了那些被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的亚洲人民以希望。……然而,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本书所写下的,是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我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然后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
——和田春树《致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本书是 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从起源和开战两个维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作者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并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这一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日本人一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错误认识,诚如作者所言:“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作者和田春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俄罗斯、苏联和朝鲜问题专家,曾有《朝鲜战争全史》等多部重要著作问世。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2013年获东北亚出版人奖——坡州图书奖。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18年7月26日 已读
在社里抽空看的样书;令人佩服的热情和“一切是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一个细节抓住了,就是洪堡选择在德法战争的时候住在更有科学艺术气息的巴黎,不同人的反应;有一些人是不属于政治意义上的国界的,他们属于自然,文明等更宏大的群体
传记 博物学 历史
Powerplay 豆瓣
作者: Victor Ch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 8
While the American alliance system in Asia has been fundamental to the region's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for seven decades, today it encounters challenges from the growth of China-base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How was the American alliance system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Asia, and is it currently under threat? How are competing security design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play, Victor Cha draws from theories about alliances, unipolarity, and regime complexity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he U.S. alliance system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continued importance in Asia and the world.
Cha delves into the fears, motivation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Truman and Eisenhower presidencies as they contemplated alliances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of Korea, and Japan at the outset of the Cold War. Their choice of a bilateral "hub and spokes" security design for Asia was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e system created in Europe, but it was essential for its time. Cha argues that the alliance system's innov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tribute to its resiliency in the face of China's increasing prominence, and that the task for the world is not to choose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institutions, but to maximize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gress amid Asia's increasingly complex political landscape.
Exploring U.S. bilateral relations in Asia after World War II, Powerplay takes an original look at how global alliances ar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2018年7月5日 已读
先行看过作者介绍该书基本思想的论文;为什么亚洲没有NATO-like的组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