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思想史的写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西方的敌与我 豆瓣
The Idea of the West and Its Opponents
作者: [丹麦] 戴维•格雷斯 译者: 黄素华 / 梅子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 平易近人的通史类著作。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戴维•格雷斯重新梳理世界历史的逻辑,寻求西方变动不居的身份认同,破除对“西方”及其价值观的概念化认知。
★“跨文化研究译丛”第四部。以一种关注他者智慧的思想方法,提供超越的视点解构西方现代性,颠覆现代知识体系,关注理论在不同文 化语境中不同的意义。
西方文明观正遭受抨击。有人厉声谴责其为种族主义、高人一等的精英主义及排外主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认为它表述了一种错误的欧洲史观……无论是想向这些堡垒扔炸弹的人,还是希望与这个包围圈并肩而立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明白:这些战线在何处被拉长。戴维•格雷斯的著作,乃是为加强辩护力量而作,它扼要地叙述了这场围攻到目前为止的进程。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阅读此书均能得到乐趣和收获。
——《欧洲史》作者 诺曼• 戴维斯
-------------------------------------------------------------------------------------------
自由主义温和派塑造了有关西方文明的传统宏大叙事,在移民同化论、精英统治论和人文主义等美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观念盘踞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时期,这一宏大叙事曾被短暂地作为西方文明的真理而被灌输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并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1986 年,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嘿嘿,哈哈,美国文化必须滚蛋’的口号下,示威反对‘西方文明’这门核心课程。”继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派别已经无法就“理性”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之后,这场“课程战争”又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宏大叙事下的整个“西方观念”自身。
针对这场由校园文化战争激化的关于西方价值观自身的争论,戴维•格雷斯表明,正是宏大叙事本身的虚伪,为其招致了无数批评。由此出发,戴维•格雷斯逐步论证:宏大叙事塑造的“从柏拉图到北约”的西方史是不完整的,被西方奉为人性和制度典范的希腊是制造出来的,“旧西方”其实是尚武的、宗教的综合体,而理性、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新西方,更是一千多年权力与自由纠葛的制度和文化成果。“自由”并非天然是西方的本质,西方的身份认同是变动不居的。
捍卫历史 豆瓣
In Defense of Histor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理查德·艾文斯 译者: 张仲民 / 潘玮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2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目 录 :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
第二章 历史学、科学与道德
第三章 史家及其事实
第四章 材料和话语
第五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与个人
第七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八章 客观性及其局限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朝服 豆瓣
The Garments of Court and Palace: Machiavelli and the World That He Made
作者: [美] 菲利普·博比特 译者: 杨立峰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2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历来是欧洲主流思想诟病的主要对象;攻击最甚且流传最广者,莫过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君主论》也因对缺失基督教德性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的推崇,以“恶毒的小册子”“媚臣宝典”等诸多恶名流传于世。然而,同时存在的是对包括《君主论》在内的马基雅维利著作的隐秘推崇,再加之马基雅维利思想对于500年以来世界现实政治的影响之深广,这种极具张力的马基雅维利现象,就足以让人好奇、疑惑而无法揣测。
菲利普·博比特,不仅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特别顾问,更对宪法理论、法学、国际形势甚有心得。他凭借近50年的从政经历和治学基础,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诸多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以《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悖论”为线索,发掘“论国家”的宏大主题下《君主论》与《论李维》的一致性,进而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博比特还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在欧洲宪政史上的地位做了精准阐述,并且在当代政治语境下,指出了一种不同于民族国家形式的市场国家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
●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被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一致推崇的政治学人
●结合半个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研究,讲述真实的“马基雅维利”
●重新解读《君主论》 还原被曲解的马基雅维利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博比特教授在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他在深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核心、阐明其语境和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份智识努力确立了该领域内新的推演标准。
——亨利·基辛格
博比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马洛和莎士比亚反复提及的人(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研究的优先位置。本书也堪称了解拿破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必读书目。
——《新墨西哥圣达菲报》
博比特从宪政维度对《君主论》进行了精辟而巧妙的阐释,同时也将“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美国宪法之“精神先驱”的地位。
——《旁观者》
···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菲利普·博比特拥有近50年的从政经历,曾担任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深受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等政要一致推崇。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称他是“政治领导人必读的政治学家”。
2、博比特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没有局限于《君主论》,他不仅参照了马基雅维利的另一经典《论李维》,始终围绕“论国家”的宏大主题,更是将其思想置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细节和当今时代的现实政治中,提出了许多对当今世界极具启发意义的创新性思想。
法国大革命 (1989) 豆瓣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8.8 (16 个评分) 导演: 罗贝尔·恩里科 / 理查德·赫夫伦 演员: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 简·西摩
其它标题: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 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国凯撒奖(1990;第15届)
提名
·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 Catherine Leterrier
·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 Catherine Leterrier
法国史学革命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革新运动。在所谓“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年鉴群体将传统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相结合,把治史领地扩展到了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开创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历史、比较史,历史心理学、地理史、长时段史、系列史、历史人类学等等。
彼得·伯克区分了年鉴学派的发展过程中的三代学人。第一代包括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他们与传统史学体系开战,创建了《年鉴》杂志,鼓励跨学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罗代尔主导,他已经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当代著名史学家。伯克的分析丝丝入扣,简明扼要,年鉴运动的关键经典与支脉源流均一览无遗。
论历史 豆瓣
On Hist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黄煜文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1
内容简介:
《论历史》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80高龄之时编撰的重要著作。经过50多年的学术磨炼和人生积淀,霍布斯鲍姆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全部融入其中,反映了这位世界级伟人毕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怀。
在这本书中,他关心社会与政治两方面对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以及历史学家的责任;讨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科)的价值;检视各种历史的趋势与潮流,并予以批判评估;探讨马克思与当代历史潮流的关系;讲述欧洲历史、底层历史、俄国革命和破坏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野蛮主义……通过本书的论述,霍布斯鲍姆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以及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些文字展现了霍布斯鲍姆对于历史书写重要性的坚定信念,同时,展现了他精辟的分析、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观点。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之所以享誉世界,的确名至实归。
除了记住其他人已经忘记或想要忘记的事情之外,历史学家的主要宗旨,就是尽可能从当代的纪录中后退,而以更宽广的脉络和更长远的视野去观看与理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编辑推荐:
托尼·朱特、余英时、何顺果、陈文茜,联袂致敬推荐。
从希特勒崛起到911恐怖袭击,和世界大潮交织纠缠一生的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思索百年,见证苏联式共产主义、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灾难性的失败之处,以及其中的残酷、血腥、骚动、沉沦和麻木……
“年代四部曲”之后,霍布斯鲍姆晚年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收录22篇历史研究心得和体会的重要文章,触及了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以才华横溢的书写 “赋予历史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温暖、激情而敏锐,《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任何关注历史应该如何被书写、记忆和理解,以及这为何重要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延伸阅读:
在躁动的时代,读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年来的世界史和全球化。
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卢拉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
媒体评论:
所谓人生,就注定得历经主义的残酷;所谓成长,就是目睹大革命一一背叛他的信仰。……他一路拥有那么多学术界的政治敌人,却无人能阻挡他成为史学巨擘。他的笔那么动人,他的热情那么召唤众人,而他的史家技艺与那个极端主义的岁月如此环环相扣。
——陈文茜(作家、媒体人)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其散文化的行文风格完全没有爱挑剔的理论癖,和某些年轻的英国同道身上那种夸张做作的理论自恋,文体干净利落、明白易懂。
——托尼·朱特(Tony Judt,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霍布斯鲍姆从来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迷人的历史书写……总是让人获益良多。
——《观察家》(The Observer)
《论历史》有着霍布斯鲍姆一贯的品质……权威可信,非常重要。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让霍布斯鲍姆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透彻地理解、讲述整个现代世界转变的性质。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作为一位见证了希特勒崛起和共产主义衰落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拥有无人能及的宽广视野。这本书的敏锐洞见和坚定信念,更多的是基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而非其理论推断。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基于霍布斯鲍姆非凡的睿智,在历史学识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论历史》对于我们领略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的魅力非常有价值。任何关注历史应该如何被书写,以及这为何重要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卫报》(The Guardian)
第十三修正案 (201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13th
8.5 (54 个评分) 导演: 艾娃·德约列 演员: 梅丽娜·阿布杜拉 / Michelle Alexander
其它标题: 미국 수정헌법 제13조 / 13th -憲法修正第13条-
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人人平等——除了罪犯。所以“罪犯”成了种族歧视、奴役的新缘由,通过囚禁有色人种来剥夺他们的权利,限制他们的自由,利用他们的劳力获取利益
王冠 第一季 (2016) 豆瓣 TMDB Bangumi
The Crown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王冠
9.1 (459 个评分) 导演: 本·卡隆 / 史蒂芬·戴德利 演员: 克莱尔·芙伊 / 马特·史密斯
年轻的伊丽莎白登上王位,她必须处理好各种重大的政治问题和自己的个人生活,两者之间的冲突往往超乎她的想象。
逃离德黑兰 (2012)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Argo
8.0 (969 个评分) 导演: 本·阿弗莱克 演员: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其它标题: Argo / ARGO - 救参任务(港)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军攻进了美国在伊朗德黑兰的大使馆,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劫为人质。有超过50名人员被关押,但有6人逃脱,并躲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Ken Taylor(维克多·加博 Victor Garber 饰)的家里。CIA高层Jack O'Donnell( 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饰)找到专家Tony Mendez(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让他协助将那六个人带回美国。经过讨论后,CIA决定采取Tony的办法,以拍摄电影的名义,Tony到伊朗将那六个人带回。Tony联系了他在好莱坞的朋友,化妆师John Chambers(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饰),并联系了电影制片人Lester(艾伦·阿金 Alan Arkin 饰)。Tony在许多剧本中选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战》极为类似的电影。于是他作为制片人带着剧本和各种道具前往伊朗,找到了那六个人,开始了艰苦的逃离德黑兰之路......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3项大奖。
凡尔赛 第一季 (2015) 豆瓣
Versaille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凡尔赛
8.1 (83 个评分) 导演: 加里·勒斯培 演员: 乔治·布莱顿 / 亚历山大·维拉赫斯
11月登陆法国Canal+频道的法剧《凡尔赛》(Versailles)是一部以法国路易十四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描绘了主角路易十四在1667年,也就是他28岁这一年,在风口浪尖时座位法国波旁王朝的冷酷君主是如何解决难题并建立欧洲最奢华的凡尔赛宫。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视剧有着高昂的资金预算投入和强大的工作团队,旨在与英剧《唐顿庄园》和美剧《权力游戏》一较高下。
视差 豆瓣
Parallax Visions: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作者: [美]布鲁斯·卡明斯 译者: 李茂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0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布鲁斯·卡明斯在20世纪结束前对东亚地区历史和现状,以及美国与东亚关系所作的解读,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书中既从东亚一方,也从美国一方探寻双方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美国进行自我反思:不仅反思其对外政策,更反思其行为、假设,同时也反思跌宕起伏的情节赖以发生的美式舞台布景。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发现自己处身于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它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同时紧紧操纵着德国和日本。这绝非偶然,因为冷战包含着两套系统:一是遏制计划,既遏制敌人,也遏制盟友,以确保安全;一是霸权计划,以确保美国对主要工业竞争对手所必需的资源的操控。无论霸权计划,还是既结盟又遏制的系统,今天都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根深叶茂。
緬甸史 豆瓣
作者: 陳鴻瑜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6 - 7
緬甸,一個我們不那麼熟悉,卻必須認識的國家
一個多元族群的佛教國度,
在脫離殖民地的命運以及軍政府的統治之後,
步履蹣跚地走向現代民主之路。
她的身世可以給予臺灣什麼樣的啟示?
本書以緬甸的政治史為主軸,
參考大量中英文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
訴說緬甸如何從傳統的佛教國家,
漸次擺脫殖民地的命運,
逐步走向現代化之路的故事。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和印度之間,為早期印度和中國之間交通必經之路,故其種族和文化深受到印度之影響。
本書從該地緣環境論述其族群和文化起源、早期王朝的演變、下緬甸勃固王朝和貢榜王朝之爭戰。緬甸境內有百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緬族和撣族、孟族是主要的控制族群,其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以及緬族和泰國的泰族之間的長年戰爭,亦是本書討論的內容。
由於緬甸地位孤立,中國救援無力,遂在十九世紀遭英國滅國,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分。英國如何治理緬甸及緬甸人慢慢發展出民族主義起來抗英,二戰爆發後,緬甸又淪為日本之殖民地。
戰後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因經濟困難及內部動亂,尼溫發動政變控制政權,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緬甸處於軍政府狀態。1988年發生民變,翁山蘇姬趁勢成為新的民主勢力領導人,儘管選舉獲勝,軍政府不願放權,而將她軟禁。在國際壓力下,緬甸在2008年制訂憲法,開始民主化。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豆瓣
Searching for china in histo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志伟 / 孙歌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 10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这受难的国度 豆瓣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
作者: [美国]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译者: 孙宏哲 / 张聚国 译林出版社 2016 - 7
哈佛大学现任女校长关于美国内战史领域的重要专著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
著名美国史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专文导读推荐
死亡常常给人以一种压倒性的浩渺和虚无感,一切过去之事,没有延续只有终点。然而,过去不在,过去留下的痕迹却无处不在。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死者彻底从幸存者的世界中消失。常常,死者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生者的记忆之中,这种“生”与“死”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个人或家庭的体验,也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国家的集体体验,尤其是当公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曾做出大规模的集体牺牲之后。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正是探讨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这一“生”与“死”对话的产生、形成极其后续影响。福斯特借用19世纪改革人物奥穆斯塔特的名言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作为书名,寓意了“内战死亡”所具有的穿透性影响力。全书以“死亡”为主线,以“种族”、“性别”为支线,通过遍览并收集包括书信、日记、报刊文章、布道词、广告词、绘画、照片、墓碑碑文以及小说和诗歌等在内的丰富史料,生动展现了美国内战期间的死亡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受难的国度”,并由此得出结论:死亡——不仅通过保全国家,也通过塑造持久的国家结构与国家义务——缔造了现代美国。
面对内战这样众所周知的研究主题,福斯特独辟蹊径,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内战中的死难者,并且采用突破传统的立体叙事方法,将战争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史学视野。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意识、创意迭出的研究构思、炉火纯青的史料运用都展现了福斯特之于历史学家的训练有素,而作为一位女性学者,其饱含人文关怀的细腻笔触更是令人动容。全书讨论“死亡”但不囿于“死亡”,而是将生命与死亡、个人与国家、宗教与世俗、战争与民主等宏大主题串联起来,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悲悯。
如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死亡所带来的“生”与“死”的对话时刻都在发生着,国家和个人时刻都在被拷问着对死亡的承受、理解、记忆和思考。而这本记载着罹难者的死亡、杀戮与埋葬,镌刻着生还者的焦虑、痛苦与困惑的史学著作,以死亡描述了国家的新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启发。
埃里克•方纳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
戴维•W.布莱特 (耶鲁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内战与重建”主讲人)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
《新闻周刊》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
读史的智慧(修订本) 豆瓣
作者: 姚大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5
读史的智慧(修订本)》为初版的修订本。与初版相比,《读史的智慧(修订本)》在面貌上改变较大,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的四篇长文,补入作者最近五年来新写成的一些书评和学术评论文章,抽换文字逾十万数,而在文章的编排体例上全书则趋一致。就像作者所一贯主张和践行的那样,收入书中的这五十篇文章一方面具有高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又有者很强的可读性和新鲜感,书里不时闪现出来的许多锐利见解和生动流畅的议论,不但给读者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而且在对历史的照察和体悟方面最是予人智慧的启迪。
嘉峪关外 豆瓣 谷歌图书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 1864
9.0 (9 个评分) 作者: 米华健 (James A. Millward) 译者: 贾建飞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4
這是一本新清史的經典之作,開創了清帝國邊疆研究的先河。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的嘉峪關,以及嘉峪關西邊更廣袤的新征服之地─「新疆」,這塊土地佔了今日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通過考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的財政和民族政策,尤其是其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南疆的商業活動以及不同民族出身的商人所採取的管理和控制,作者試圖回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即清帝國如何向中國民族國家過渡這一歷史難題。 對任何從事新疆歷史研究或是對新疆歷史感興趣的人而言,米華健基於清廷宮中檔案撰就的《嘉峪關外》是必讀的最重要著述之一。此書不僅改變了西方世界長期缺乏清代新疆歷史研究專著的情形,而且也是迄今為止在該領域內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專著。──馬大正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 這是一部關於新疆的傑出研究,它通過族群和經濟的視角,紮實地呈現了清帝國如何在這片新的疆土上建立並維持統治。從沒有哪個王朝能夠像清朝這樣將新疆併入其疆域並進行深度有效的經略,米華健的書則對清朝這一曠古未有的功績作了最全面的展示。我衷心將此書推薦給所有對中國邊疆史感興趣的讀者。──濮德培(Peter C. Perdue)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
此書在問世之際就允稱美國漢學界對清代新疆歷史長途越度關津的鑿空之作,迄今的流播更彰顯出鐵板銅琵高唱大江東去的健銳。作為這本書寫作的見證者、中譯本的審校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同道,我非常樂見中文版的問世。──張世明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Which People's War? 豆瓣
作者: Rose, Sonya O. 2003 - 6
Which People's War? examines how national belonging, or British national identity, was envisaged in the public culture of the World War II home front. Using materials from newspapers, magazines, films, novels, diaries, letters, and all sorts of public documents, it explores such questions as: who was included as 'British' and what did it mean to be British? How did the British describe themselves as a singular people, and what we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depictions? It also examines the several meanings of citizenship elaborated in various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British nation at war. T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powerful constru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derstandings of citizenship circulating in Britai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exposes their multiple and contradictory consequences at the time. It reveals the fragility of any singular conception of 'Britishness' even during a war that involved the total mobilization of the country's citizenry and cost 400,000 British civilian lives.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豆瓣 TMDB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The Birth of a Nation
6.8 (64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格里菲斯 演员: 丽莲·吉许 / 梅·马什
其它标题: The Birth of a Nation / 重见光明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卡梅伦一家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卡梅隆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隆(亨利·B·沃斯奥 Henry B. Walthall饰)和埃尔西·斯通曼(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饰)互生情愫。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本杰明参加了南方军队,奔赴前线,与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拉尔夫·李维斯 Ralph Lewis饰)成了敌手。战后,黑人烧杀抢掠。本杰明组织三K党,对黑人进行报复,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本杰明与埃尔西这对患难情侣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这部由美国电影巨匠D·W·格里菲斯编导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鸿篇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电影,也是默片时代的经典之作。本片因为对白人优越主义的提倡,以及对三K党的美化而颇具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