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Francofonia
7.5 (49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路易多·德·朗克桑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其它标题: Francofonia / 攻占罗浮宫(台)
俄罗斯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2011年凭借《浮士德》擒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就一直在筹备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此次索科洛夫将镜头对准巴黎卢浮宫,将时空拽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影片已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蛰伏四年,俄罗斯电影大师将再度携新作亮相水城,不知能否再夺大奖,但此次作为该片的世界首映,已足够吸引多方关注。
索科洛夫一向热衷于拍摄历史与权力题材电影,其代表作“权利四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涉及: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描写列宁的《遗忘列宁》以及有关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而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索科洛夫对文化收藏宝库的博物馆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其2002的名作《俄罗斯方舟》中就曾取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此次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更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法国卢浮宫,定将上演一场有关艺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纠葛。
德国史稿:1555—1618 豆瓣
Zur Deutschen 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王顺君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1
本书是兰克名著《宗教改革》的续篇,记述了从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第一部分讲述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二部分讲述鲁道夫二世及其统治时代,作者详细论述了1575—1619年历次雷根斯堡宗教会议,以及德意志各个教派的联盟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是研究德国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初的重要著作。
《德国史稿1555-1618》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
兰克在本书中采取的资料是在国内学术界从未看到的,特别是对皇帝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宰相克勒塞尔枢机主教等人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政治上新旧教双方在法理上的争执也尤为激烈。德国史专业人员或爱好者必看著作。
全面讲述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的60年欧洲历史的中文翻译著作,也是第一部引进的论述三十年战争起源的著作,对填补那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有极其重要意义,全面讲述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两排诸侯的内部矛盾,本书从花体德文直译过来,中译本等于第一个用德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翻译出来的译本。
Rome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Hibbert Penguin 1987 - 10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informative study is a portrait, a history and a superb guide book, capturing fully the seductive beauty and the many layered past of the Eternal City. It covers 3,000 years of history from the city's quasi-mythical origins, through the Etruscan kings, the opulent glory of classical Rome, the decadence and decay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beauty and corruption of the Renaissance, to its time at the heart of Mussolini's fascist Italy. Exploring the city's streets and buildings, peopled with popes, gladiators, emperors, noblemen and peasants, this volume details the turbulent and dramatic history of Rome in all its depravity and grandeur.
北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刘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9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伊斯蘭朝代簡史 豆瓣
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 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
作者: 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斯(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译者: 張人弘 / 池思親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6 - 9
「此書足以解開學生及學者對穆斯林世界的疑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Richard W. Bulliet
進入伊斯蘭歷史的最佳敲門磚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涵蓋了多種語言、種族與文化,東起印尼、東南亞,西至北非、西班牙,幅員之廣大,要瞭解多元龐雜的伊斯蘭歷史,似乎令人望而生畏。
《伊斯蘭朝代簡史》讓對伊斯蘭歷史有興趣的初學讀者,也能夠一次掌握各地區的文明歷史,名列186個朝代的統治者及在位年份,並簡潔描述該時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對於世界歷史的研究者,《伊斯蘭朝代簡史》則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參考資料,以地區分類,再羅列各個伊斯蘭朝代的精確編年,考證紮實,方便研究者查找。 《伊斯蘭朝代簡史》更彌補了在台灣伊斯蘭歷史研究的缺憾,提供簡明又全面的歷史敘述,開展世界史觀。
筆耕不綴的伊斯蘭歷史大家──博斯沃茲
投入伊斯蘭歷史研究的學者絕對熟悉這個名字──艾德蒙德‧博斯沃茲。他是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伊斯蘭歷史學家之一,曾任教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艾希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擁有關於伊斯蘭、阿拉伯、伊朗與土耳其研究的廣博知識。
在伊斯蘭歷史研究領域,博斯沃茲無疑是最多產的一位學者,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曾寫下數百篇期刊文章與二十多部專著,擔任《伊斯蘭百科全書》主編,並撰寫超過兩百條條文。
他對知識的熱愛所散發的能量令人敬佩,即使末年高齡八十七歲,也從未停止學術寫作,卓越貢獻難以盡述。
本書特色
★東起印尼,西至西班牙,一本書涵蓋幅員廣闊的伊斯蘭歷史,一次掌握最完整的世界史觀!
★從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到1980年代的印尼,詳列186個伊斯蘭朝代的主要統治者,簡述重大歷史事件,輕鬆看懂伊斯蘭歷史。
★英國伊斯蘭研究大家博斯沃茲,精確考證年代與史實,寫下入門之作,已被翻譯成阿拉伯文、波斯文、俄文、法文等多國語言。
灰皮书,黄皮书 豆瓣
作者: 沈展云 花城出版社 2007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一律以灰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单一色调作书衣,时人称为“灰皮书”、“黄皮书”等。“皮书”的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堪称奇特的景观。
本书通过个案,对“皮书”出版作了大致的描述;由出版及于外国文化历史,引导读者从旁门走向世界。
目录
1/小引:何谓“皮书”
1/关于“皮书”的集体记忆
24/苏维埃政权的早期斗争
76/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虚幻
105/赫鲁晓夫的“新纲领”
125/斯大林女儿流亡记
180/吉拉斯笔下的斯大林
192/社会批评的角色
238/另外一种声音
273/“老大哥”和卫星国
313/铁托时代的政治风云
348/马尔库塞与波普尔论战记
366/用什么代替恐惧?
381/同意的革命
399/罗易的革命往事
437/参考书目
440/后记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ing Su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作者: [美] 约翰·托兰 译者: 郭伟强 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内容简介】
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二战史经典著作,畅销欧美数十载
◎跳脱抗战叙事和盟军视角,更多的从日方角度、运用日本史料呈现日本法西斯衰亡的历史
◎对二战太平洋战场战况最详实、最客观的记录,战争场面精彩纷呈、人物饱满、细节丰富
◎百余幅珍贵照片,还原残酷的战争场面和人性的光辉时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后再反思。全面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总结教训
-------------------------------------------
【评论】
宏大、充满吸引力,且极为触动人心的太平洋战争史。
——《纽约时报》
具有与《第三帝国的衰亡》同样的视野和力度,并且自始至终保持趣味性和戏剧性。
——《芝加哥太阳报》
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易读、激动人心!最为精彩的部分还不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那些对日本高层神秘政治博弈的揭示。
——《新闻周刊》
殊方未远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等 中华书局 2016 - 8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国中的“异乡”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王东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西方战略思想史 豆瓣
作者: 钮先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3
本书以时代为经,思想为纬,历述了自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战略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书中对于各战略名家的中心理念,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世局和后人所造成的影响,都作了详尽而深入的介绍与剖析,是进入西方战略思想殿堂的重要参考书籍。
1927—1950年中英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较量与争论(上下卷) 豆瓣
作者: 张皓 九州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阐释了“西藏问题”的由来、演变,揭露了以英政府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借“西藏问题”以达到分裂中国的阴谋,同时,围绕班禅回藏、康藏划界、中央在西藏统治权这三大问题,详细阐述了1927年至1950年间中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同中外反华势力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和努力,最终得出中国自身的发展是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这一结论。
大历史 豆瓣
Big History: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Cynthia Stokes Brown) 译者: 刘耀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比尔盖茨被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念震撼,斥资一千万美元精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https://school.bighistoryproject.com/bhplive (本书是该项目全部内容第一次集结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在TED的演讲:The hist 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http://www.ted.com/talks/david_christian_big_history
...................
※名人推荐※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 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
...................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巴顿将军 (1970)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Patton
7.7 (128 个评分) 导演: 富兰克林·沙夫纳 演员: 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其它标题: Patton / 铁血将军巴顿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一九四四 (2015)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1944
8.2 (63 个评分) 导演: 埃尔莫·纽加农 演员: 卡斯帕·威尔伯格 / 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
其它标题: 1944 / 1944铁甲连(台)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入江昭 译者: 李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穆罕默德生平 (2011) 豆瓣
The Life of Muhammad
导演: Faris Kermani 演员: Rageh Omaar
距离今年贵斋月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宣告摄制完成一部历史名人传记纪录片《穆罕默德生平》(The Life of Muhammad)。 负责监制这部纪录片的经理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穆斯林学者阿基尔‧艾哈迈德﹐影片的旁白讲解员是一位《半岛电视台》英文节目主持人拉加尔‧欧麦尔。
英国《卫报》宗教事务记者丽雅扎特‧布特星期四(7月7日)应邀出席了这部传记纪录片的预演式﹐事后她在《卫报》发表了影评﹐对这部影片大加赞赏。 她说﹕“一个普通的男子﹐只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就永远改变了世界历史。”
她说她带着对伊斯兰和穆斯林许多现代问题走进放映厅﹐当影片落幕时﹐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而且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起源和道理的解释﹐如吉哈德﹑妇女权利﹑祈祷礼仪﹑妇女服装﹑骑骆驼朝觐﹑第一部社会宪章。 先知穆圣在归真之前完成了社会改造﹐创建了新模式。 影片中所表现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卡伦‧阿姆斯特朗的论述﹐她写过许多宗教书籍﹐曾经参加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专题讨论先知穆圣的生平﹐ 她坚持论证伊斯兰的理性与公道。
布特女士说﹐“面对穆斯林敌对势力对伊斯兰的亵渎和攻击”﹐而BBC在这部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穆罕默德生平》是对伊斯兰的正面尊重和赞扬。 她说﹐在全部影片中﹐“没有出现穆罕默德的脸面和形像﹐而是采用戏剧性的艺术技巧表现他的重要言行。”
“这部纪录片是时代的需要﹐让现代的人看到先知穆圣时代的真实性﹐因此摄影队走遍许多国家取景﹐如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约旦﹑英国和美国。 伊斯兰在西方是被广泛忽略的知识﹐但从事这部影片编剧和摄制的创作组成员﹐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堂最为可靠的必修课。”
欧麦尔在画面外解释说﹕“影片的第一部曲是说明先知穆圣出生时的阿拉伯社会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在这个环境中他开始了童年成长的过程。 影片中表现了他的礼拜﹑祈祷﹑沉思﹑商旅﹑谈话﹑爬山﹐他完全是一个普通男子。 他坚持要人民相信﹐他是一名使者﹐向人间传播真主的启示﹐要追随者们严格分清他个人行为与启示的界线﹐因此不许可在他出生的地方建立纪念碑和追念遗物。” 他告诫信士们说﹕“你们应当敬畏真主﹐而不许可崇拜使者。”
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曾经公演过一部电视文献片《穆罕默德﹕一位先知的传统》(Muhammad﹕Legacy of A Prophet)﹐内容不如今天英国影片充份﹐引起过许多争议﹐而《穆罕默德生平》显然大有改进﹐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分为三大时期。
“他出生在一个积怨和仇杀的时代﹐暴力和战争成为家常便饭﹐随意流血杀人﹐人类面临末日﹐文明毁灭﹐人人悲观失望。 一位先知诞生了﹐他把社会从黑暗引向光明﹐教民众敬畏真主和互相慈善﹐给人类带来新希望。 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间﹐社会巨变﹐阿拉伯人为全世界高举平等与和平的火炬﹐开创了新生活﹐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新的希望。”
欧麦尔说﹕“我们对先知穆圣的生平细节所知并不多﹐但这三部曲式的文献电影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伊斯兰诞生时的曙光﹐一个光明的信仰降临了人间。 今天的世界对于认识这位先知﹐与一千多年前同样至关重要。”
东柱 (2016) 豆瓣
동주
7.8 (31 个评分) 导演: 李濬益 演员: 姜河那 / 朴正民
其它标题: 동주 / 乱世诗情(港)
影片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姓名、母语、梦想统统不被允许的黑暗年代,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姜河那饰)在同为独立运动家的好友宋梦奎(朴正民饰)的影响下,通过诗歌鼓舞青年一代的故事。
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尼赫鲁世界史 豆瓣
Glimpses of World History
作者: [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译者: 梁本彬 等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7
一本关于大国兴衰、文明兴亡的世界历史,
一本人类理想与艰辛的沉思录。
问世80余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和思想珍藏与威尔斯的《世界史纲》、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等世界史著作并立的又一巨著。
------------------
※内容简介※
印度国父尼赫鲁是创造历史的伟人,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书写历史的伟人。1931年起,一段为时三年的牢狱生活给了尼赫鲁回顾世界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机会,促使他写就了一部世界通史的鸿篇巨制。
《尼赫鲁世界史》精选了尼赫鲁这部分著述中比较重要、精彩的历史篇章。从文明建立之初到20世纪,跨越5000年人类文明史,尼赫鲁站在寻常历史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重新审视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阿拉伯、土耳其、西欧、俄国、美国等伟大文明的历史命运;从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到成吉思汗、拿破仑,再到列宁、甘地、凯末尔,尼赫鲁拨开众多伟人身上的历史光环,中肯地评析了他们的功过得失。
这是一曲文明兴衰的咏叹调,一部人类理想与艰辛的沉思录。尼赫鲁会向你讲述现代世界从何而来,与你一同探究文明盛衰的原因;也会与你、与过去的人们一道,或者为文明的成就而欢欣庆祝,或者为悲剧与恶行而扼腕叹息。
发展与繁荣何时可以不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究竟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公正、幸福与自由?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尼赫鲁书写着世界的过去,思考着人类的未来。在《尼赫鲁世界史》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积极的思考者和卓越的领导者所达到思想高度。
相较于尼赫鲁作为历史作家的博学和作为政治领袖的胸怀,他作为散文家的才华也毫不逊色。故事与反思的交织,理智与情感的交融,思想与艺术的精致,战争与革命的雄浑,一位伟人胸中广阔的山河与岁月将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
※编辑推荐※
(1) 1931年起,一段为时三年的牢狱生活给了尼赫鲁回顾世界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机会。服刑期间,他想送女儿一件生日礼物,但苦于监狱物质条件的极度贫乏。于是,三年间,狱中的尼赫鲁用196封信写下了自己的历史博学、政治远见和领袖胸怀送给女儿——这些信合起来,便是一部世界通史。这本《尼赫鲁世界史》选取了尼赫鲁与女儿的世界史通信中的最精彩的章节。尼赫鲁的世界史出版80余年来,历经全球四代读者,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与思想珍藏。
(2)一部生动又深刻的世界史。政治时评一般的紧凑叙事,带你重回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与历史同欢乐、共悲恸。精炼的篇章结构,精彩的讲述,精到的评论,伟大的历史情怀。对于《尼赫鲁世界史》来说,历史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字与时间,而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跌宕起伏、历历在目的往事。
(3)尼赫鲁所著世界史是与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等世界史著作并立的又一巨著。《纽约时报》评论说,“我们将惊叹于尼赫鲁的广博,他令威尔斯都显得孤陋寡闻。” 翻开此书,你不可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4) “这本书中,尼赫鲁的普世精神和道德信仰闪耀始终。”(《科克斯书评》)印度国父尼赫鲁是创造历史的人;他站在一般史家难以企及的人道高度,道出了自己深沉、宏大的济世之忧:
文明与繁荣何时可以不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
什么是我们真正值得为之奋斗的公正、幸福与自由?
人类的善意与努力是否能战胜命运的无情?
——只要人类存在,这些问题就不会过时;尼赫鲁的疑问与反思,永远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5)80年时光造就的经典著作。时代的大浪淘沙,《尼赫鲁世界史》依然光彩不减。一位阿拉伯语读者说:“我16岁第一次看这本书,如今已经60岁了,仍然在重读这本书。”近一个世纪过去,我们的世界是否不变初心?在尼赫鲁的时代,人们追求平等、理智、有序的国际关系,自由、民主、没有剥削的社会,以及幸福的生活。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哪些梦想呢?又是否淡忘了我们曾经的追求与责任呢?
(6)厌倦了世界史作品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老调重弹?来领略一下《尼赫鲁世界史》吧!书中尼赫鲁说:“我们不应忘记亚洲的伟大。” 没有狭隘的国家私利和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的自命不凡和东方古文明的孤芳自赏……一位从古印度文明走出的现代伟人写出的世界史,被公认为“第一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7)中文版首次出版!尼赫鲁与女儿的世界史书信已经被翻译为横贯亚、欧20余种语言。《尼赫鲁世界史》精选了尼赫鲁的世界史书信中最有反思性、于今天最具启发性的章节,并附32页意味深长的资料图片,带你尽览历史的博大与丰富!
(8)对尼赫鲁写给女儿的全部书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由中信新思文化同步推出的《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