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中国基督宗教史 豆瓣
作者: 陶飞亚 / [美] 魏克利(Philip Lauri Wickeri)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 3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2025年1月5日 想读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豆瓣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作者: [美] 保罗·海恩 / [美] 彼得·勃特克 译者: 鲁冬旭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 - 5
下顿饭吃什么?每个月存多少钱?该考研还是找工作?你的每一次消费决定,每一个人生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本书是一本出版50年、迄今已更新13版仍长销不衰的经济学通识经典。全书共分16个章节,从对广义的人类活动的观察开始,重新描述社会协作的重要性,讲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怎样的机制促进社会协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它将需求、稀缺、比较优势、成本与选择等经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让日常例子充满了经济学的智慧。
本书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课程以概念、术语、公式为主的讲述方式,而是将“经济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普通人在社会大分工中养成理性、优化的思维方式,使读者发现,经济学不是殿堂学问,而是一套可实实在在应用于生活的朴素原理。每个人日常的大多数问题,都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和解决。它是一副思维工具,一个框架,一部坚固、优美、科学、稳定的脚手架,用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好的价值观,于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增长都大有裨益。
自初版以来,本书便是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经典之选。它所传达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助于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4年12月29日 想读
运动场内外 豆瓣
作者: 游鉴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1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从性别视角研究近代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关系,呈现近代中国体育女性的鲜活历史和复杂图景。
张玉法、邓小南、张仲民、徐国琦联袂推荐,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描画出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本书为大学问•中国女性史研究系列001号,该系列还有《执子之手:清代的婚姻与伉俪之情》《男性阴影与女性贞洁:明清时期伦理观》《跃动的身影: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中国历史中的女性与家庭》《晚清的医学与生育》《丑闻:清代盛世中的贞洁政治》等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本书亮点
1.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张玉法、邓小南、张仲民、徐国琦一致推荐。
2. 从性别视角研究近代中国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的身体和体育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1895—1937年间江南运动场上的女性体育活动,尤其是近代报刊上再现的女性体育运动者形象及其新闻效应,从女子体育观、学校政策与女子体育、女学生的体育生活、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品评下的女子运动竞赛等多层面描画出多姿多彩的近代江南女子运动图像。
3. 以女子体育为线索勾连中国近代历史,审视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
本书全面梳理了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的开展情况,探讨女性身体、体育、审美、民族、国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
4. 以大量真实案例为依据,解析社会思想变革对女性运动的深刻影响
女运动员缘何成了当时最摩登的女性?那些冲破封建思想走上运动场的江南女性,做了哪些大胆的事?作者透过大量名人日记、访谈、珍贵档案,以及上百种民国报刊,如《申报》《女子月刊》《体育周报》等,并配以近百张民国照片、漫画,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
5. 颠覆刻板印象中的近代江南女子形象
刻板印象中的清末民初女子,缠足、束胸、娇柔怯懦……但透过本书,还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桌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车等各项运动都积极参加,不仅敢与男同学竞赛,还引领了全国运动风潮。书中所展现的江南女子的健美形象及全国各地女运动员参加全运会的盛况,将颠覆人们对近代女子的刻板印象。
6. 分析女性进入运动后的两性关系,以及男性注视下的女性运动心理
当女性进入被男性长期占有的运动场域,两性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本书中的众多案例,如女同学因为游泳时间问题与男生发生激烈论战,男女同学为能在校内游泳合作自建泳池等,体现了运动场域中两性之间相互竞争又合作的矛盾关系。作者还以女性参加运动课或走上运动赛场后男同学和男观众的表现等为例,呈现在男性注视下的女性运动心理,值得深思。
7. 聚焦新闻媒体、广告、艺术文化中的女子运动
100多年前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各项女子运动竞赛时,不仅着眼于运动技术、比赛的胜负,运动选手在场内、场外的八卦新闻,也都成为报道的重点。广告、电影、漫画等也都喜欢展现女性运动、健美女性、体育救国来博取眼球。相形之下,不免发现当下媒体对民国时期媒体、广告、文艺的一些有趣继承。
☆名家推荐
本书是代表妇女解放的重要一页,值得细读。从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可看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过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争胜。女子体育从体操开始,然后进入田径赛,包括球类。1895年日本打败中国,全国震惊。当时中国教育不发达,真正表露出发奋图强之志者,只有一批参加科考的士子。他们不断上书清廷、办报刊鼓吹,终形成“中国非变不可”的风潮。在此风潮中,影响最大的是发展新式教育,开发国民的潜力,鼓励妇女入学、留学、就业。妇女既得解放,她们进入各行各业,游教授对中国妇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注意研究,本书则是以近代江南为案例,分析女子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女子之所以投身体育,其初意也许是求健美,继而在体育上有优异的表现,参加各种比赛,如是校际的即是为学校而战,如是国际的则是为国家而战。近代以来,妇女在各方面争胜,不让须眉。
——张玉法 台湾“中研院”院士
近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是当时“现代性”体验的缩影与组成部分,亦与女性“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作者以独到的立意、充实的史料、细致的观察、绵密的叙述,透过性别文化的视角,超越单线思维,揭示出重重表象下的丰富社会内涵。女性在运动场内外的活动,四周环绕的喧声,鲜活繁复的众生相……形形色色彼此交织,娓娓道来的同时,有沉潜深层的追思,读者得以从中体会并重新思考近代中国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运动场内外》首先关注近代中国兴起的女子体育必要性的各种论述,然后从言论到实践,重点关注近代江南运动场上的女性体育活动,尤其注意近代报刊上再现的女性体育运动者形象及其新闻效应。在从性别视角重建国族论述之外的健美女性形象之时,作者也不忘透视背后的国族、政治、尚武、商业和时尚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中国体育女性的鲜活历史和复杂图景。全书史料丰富,图文并茂,视角多元,与既有研究对话充分,具有明显的反思色彩与方法论意义,很值得一读。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895—1937年中华民族经历外敌入侵、文明及政权新旧更替等巨大变化和危机,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何谓中国、何谓中国人、国家兴亡成为有识之士的思考问题。如何解读这一重要历史,学者们见仁见智。游鉴明教授独辟蹊径,专门研究1895—1937年间中国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关系,探讨女性身体、体育、审美、民族、国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涉及不少重要题目,可谓独具慧眼并开学术先河,值得大家学习和广泛阅读。
——徐国琦 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联手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极好的分析。书中对于线性进步观点、族群分立,或“女性自己的声音”等研究取径,都提出了批判性的检讨。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值得重视。
——吕芳上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
——李贞德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面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王奇生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
——罗苏文
2024年12月18日 想读
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豆瓣
生理用品の社会史
作者: [日] 田中光 译者: 曹逸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 - 2
“女性有月经是天经地义的啊”
羞于谈论卫生巾,如何讲述女性的历史!
· 卫生巾问世前,女性如何处置经血?
· 月经为何被视作禁忌,变成身体不洁的表现?
· 世界各地的“月经禁忌”如何阻碍女性进入社会?
· 女性卫生用品是如何发展的?
· 每一位女性的一生要用掉多少片卫生巾?
……
月经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长久以来在父权制的价值观下,月经被视作一种宗教文化禁忌,是身体不洁的表现,甚至让女性产生了羞耻感。女性卫生用品的出现,不仅守护了女性的健康与快乐,更是改变了女性的意识,让女性对月经有了积极的认知。
每一位女性从初潮到绝经要用掉1万多片卫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们了解的并不多。这本书以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介绍了卫生巾问世之前女性的经血处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碍女性卫生用品发展的月经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卫生巾鼻祖“安妮卫生巾”的诞生、没落和其成就的社会意义,浅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卫生巾的性能及其问题等。
卫生巾的出现让万千日本女性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大跨步地迈入社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不仅是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也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更展现了女性身体自主意识的觉醒过程。
*日本历史社会学家田中光女士的代表作,长销10年,重印10次
2024年12月18日 想读
创造大都会 豆瓣
作者: 罗雨翔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8
中国人在美国当公务员
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
大都会的活力从何而来?如何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政府?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纽约是大城市的特例还是范例?房地产税如何连接私人义务和政府义务?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教授戴安·E.戴维斯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美国注册规划师、前预算局公务员对美国城市的深度观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作者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能够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方向解读纽约的特点,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
◎美国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城市?中国大城市的生长轨迹与美国有何异同?
城市空间、公共交通、地产开发等课题和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借鉴他国已有的现实案例,尤其是如纽约这样极具特色和活力的超级大都会,对推动改善我国目前社会环境有重大的意义。作者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
◎图、文、数据结合,在街头摄影中想象城市律动,从数据分析中解构空间政治,把复杂的城市问题简单化、趣味化。
作者精心绘制数十幅纽约区划图、路网图等,宏观且客观地解构了纽约的空间政治。从纽约社区花园、公园绿地到摩天大楼,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

名人推荐:
看纽约的实践,能够了解如何建设充满活力、宜居且和谐的大城市,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如何各司其职。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大国大城》作者
本书回答了各地无数居民和政府官员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也直接揭示了纽约市的魅力所在,帮助读者理解 为什么这座特殊的城市会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没有比这更及时、更出色的读物来了解这座永不停歇的迷人城市了。
——戴安·E. 戴维斯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前系主任
📖
内容简介:
纽约大都会背后都有哪些博弈?政府如何“企业化”运营?
新冠疫情期间,“开放街道”政策如何体现城市价值观?
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如何推进?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线城市中个人、社区、政府、企业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公共空间、社区营造、公私合作(PPP)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纽约作为全球闻名的国际都市,是城市发展的“超级试验场”,也有着种种可供参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都有一个城市独特的发展模式。本书以一系列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串联描绘出纽约种种独特或奇异的城市发展现象(比如公共空间的打造、地铁运营、地产开发和规划等),并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术框架,通过解构纽约来重构城市。
2024年11月30日 想读
沉没的甲午 豆瓣
作者: 陈悦 2010 - 1
《沉没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2024年11月30日 想读
Creolised Science 豆瓣
作者: Dorit Brixi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 - 3
This rich, deeply researched study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cross-cultural plant knowledge in eighteenth-century Mauritius. Using the concept of creolisation – the process by which elemen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re brought together to create entangled and evolving new entities – Brixius examines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on an island without long-established traditions of botany as understood by Europeans. Once foreign plants and knowledge arrived in Mauritius, they were adapted to new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and a new socio-cultural space. Brixius explores how French colonists, settlers, mediators, labourers and enslaved people experienced and shaped the island's botanical past, centr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subaltern actors. By foregrounding neglected non-European actors from both Africa and Asia, within a melting pot of cultivation tradi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he presents a truly global history of botanical knowledge.
2024年11月28日 想读
The Good Enough Job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Simone Stolzoff Penguin 2023 - 05
"Superb."—Oliver Burkeman

A challenge to the tyranny of work and a call to reclaim our lives from its clutches.

From the moment we ask children what they want to “be” when they grow up, we exalt the dream job as if it were life’s ultimate objective. Many entangle their identities with their jobs, with predictable damage to happiness, wellbeing, and even professional success.
 
In The Good Enough Job, journalist Simone Stolzoff traces how work has come to dominate Americans’ lives—and why we find it so difficult to let go. Based on groundbreaking reporting and interviews with Michelin star chefs, Wall Street bankers, overwhelmed teachers and other workers across the American economy, Stolzoff exposes what we lose when we expect work to be more than a job. Rather than treat work as a calling or a dream, he asks what it would take to reframe work as a part of life rather than the entirety of our lives. What does it mean for a job to be good enough?
 
Through provocative critique and deep reporting, Stolzoff punctures the myths that keep us chained to our jobs. By exposing the lies we--and our employers--tell about the value of our labor, The Good Enough Job makes the urgent case for reclaiming our lives in a world centered around work.
2024年11月19日 想读
生灵 豆瓣
Creature: Paintings, Drawings and Reflections
作者: [澳] 陈志勇 译者: 黄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 - 7
陈志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是首位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的亚裔画家,他的动画作品《失物招领》曾捧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他创作的故事和绘画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生灵》是陈志勇首次对自己25年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回顾和沉思,在这样一部自传式的绘画集中收录了陈志勇200多幅画作,除了为《抵岸》《失物招领》《外郊故事》和获得凯特·格林威奖的《内城故事》等作品绘制的草图,还首次集纳了他此前从未面世的独立的绘画作品,甚至有一张3岁时的画作,所有这些创作,都与他痴迷的“生灵”有关。
陈志勇为这些画作进行了长短不一详细而真诚的注解,犹如在这样一本“纸上个展”中,他亲自担任解说员,用幽默哲思的语言,分享了从童年到成为创作者一步步寻找灵感并坚持创作的过程。
在这样一本“视觉上令人兴奋和产生幻觉”的画册中,或许你能从陈志勇所创作的这许许多多“生灵”里找寻到某种共鸣。
2024年11月10日 想读
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 豆瓣 Goodreads
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ernes. Essai d’anthropologie symétriqu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布鲁诺·拉图尔 译者: 刘鹏 / 安涅思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2 - 4
★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人类学领域必读书目,时隔12年修订再版
★ 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不过是一种信仰
★ 模糊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边界,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编辑推荐-
★河流污染、冷冻胚胎、艾滋病病毒、臭氧层空洞……这些侵入我们世界的奇怪之“物”是自然还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如何理解它们?
★作为现代人,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兴起,世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改变进而将我们与原始的、前现代的先辈们分割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放下此种执念,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意味着什么?成为一个现代人又意味着什么?一部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无法绕开的著作,一次对现代性本身之定义和构成的深刻反思,一种对科学的全新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独具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模糊了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推进了人们对三者的理解,这无异于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专家推荐-
如果您喜欢一种反二元论式的哲学讨论,如果您想打破诸如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身体、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分裂,那么您肯定会喜欢上拉图尔……目前而言,在打破制造与发现、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以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分裂上,拉图尔的工作是最出色的。
——理查德•罗蒂
在当前有关现代性、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的争论中,[拉图尔]无疑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颇具原创性的位置。他一方面致力于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又对康德、黑格尔、巴什拉、哈贝马斯、鲍德里亚、利奥塔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进行简略的评价,这都使当下的争论内容更加丰富、程度更加热烈。
——安德鲁•皮克林
这是一本有关形而上学和政治本体论的著作。拉图尔的目标是打破自然、权力、语言之类的哲学范畴。书中远见卓识俯拾皆是,从他对多元自然主义(相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到对社会理论家承认客体之历史性的呼吁,不一而足。这是一本奇妙的著作,它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缚手脚的奉承之作针锋相对、分道扬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本书读起来颇有难度,但对那些具有哲学智慧者而言却是一个奖赏,值得一读。
——罗布特•N. 普罗克特
这本书针对当代与“现代主义”这一观念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一次既异彩纷呈、深思熟虑又囊括无遗的集中展示。书中集中关注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领域:科学与技术、政治与政府、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拉图尔在考察前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反现代主义者以及所谓的现代主义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如其所述,一种祛除了其诸多有害特质之后的现代主义,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选择》
2024年11月3日 想读
決戰前:大迫傑東奧訓練紀事 豆瓣
決戦前のランニングノート
作者: [大迫傑](Suguru Osako) 译者: 涂紋凰 時報出版 2021
大迫傑﹐做為一名特立獨行的馬拉松武士,他的所思所為勢必在跑者之間流傳!
大迫傑:「不只運動員,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劇本和目標,然後全心全意投入。」
「我會把事情想得很遠。雖然知道一定會很累,但是不做的話,我的未來一定會有風險。因此,我才決定這一年要拼盡全力,努力跑步,同時也挑戰各種我不熟悉的事物。」
延續自早期寫(訓練)日誌的習慣﹐大迫傑在東京奧運前開始寫日誌。原本預計一月到肯亞,直到奧運前都要在海拔二千四百公尺的伊滕(Iten)集訓。然而,因為肯亞封城被迫回到美國。日誌裡﹐記載著他在東京奧運前五個月期間搖擺不定的思緒。
本來要逃避周遭的各種雜音而前往肯亞,但事情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順利。社群媒體帶來的壓力、比賽之外的煩惱等等,大迫傑將一切都赤裸裸地寫在日誌中。本書原汁原味地呈現日誌內容。
為什麼這本日誌讓人一讀就欲罷不能?是因為作者是田徑選手,還是因為作者是奧運選手?都不是!只因作者是大迫傑。閱讀本書可以近距離感受到大迫傑的魅力,也會更加尊敬他。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人生中的「決戰」。無論何時,閱讀這本書能為自己帶來勇氣。
2024年11月1日 想读
我们为什么而活 豆瓣
作者: 弗兰克尔 译者: 郑琛 机械工业出版社
维克多·E.弗兰克尔曾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分享了他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传奇故事,并以非常短小的篇幅提及了他所开创的意义疗法。本书作为该书的理论源头和补充,完整而全面地介绍了弗兰克尔开创的意义疗法:它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此外,你还将读到弗兰克尔的意义漫谈:关于爱、创作、生命的终极意义,等等。阅读本书,你将明确在日常生活中追寻意义的必要性,习得一种充满力量的生活态度——
因为知道为什么而活,所以我能经受一切。
郭永玉×李孟潮×李仑×王芳×徐凯文×许燕×阳志平×张沛超 联袂推荐
邀请你我在当下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注入自由、责任、超越、希望等独特的人性力量。
2024年10月28日 想读
陌生的阿富汗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班卓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其它标题: 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一位女性独自背包上路,探寻自我,叩问世界
一个双肩包、一台胶片相机、一份世界地图、一颗充满好奇与善意的心,这就是班卓的全部行囊。从喀布尔到巴米扬,再到坎大哈,她独自漫游战后阿富汗,直面风俗差异、性别冒犯、信仰摩擦,在陌生的土地上寻获善意与希望。
★跨越国族、文化、语言、性别等鸿沟,实现人与人共通的情感联结
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经验,将真诚和信任投向他者,记录普通阿富汗人的喜怒哀乐:开书店的乌尔都语诗人、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图的日本青年、坎大哈的八口之家……虽然灾难仍未过去,人们依然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杨本芬、罗新、周轶君、蒋方舟 诚挚推荐
班卓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从个人视角描绘了她所接触到的普通阿富汗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贫穷落后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们依旧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因。——杨本芬
一个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班卓遇见的是坦荡与天真。她的无畏几近信仰,以肉身跟这个世界过招。她那些女性独有的发问与经历,如投石在死水一潭的世界表层激起涟漪,偶露峥嵘。——周轶君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叫作《下午五点》的电影,讲一个女孩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以及她的梦想是如何逐渐暗淡破碎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女性眼中的阿富汗。《陌生的阿富汗》则是我第二次用一个女人的眼睛,去看这个陌生的国度。班卓孤身一人来到阿富汗,诚实地叙述那些贫瘠、饥饿、骄傲、善与恶模糊的边界、历史的坚固与虚妄,读完你会感慨那片土地如此陌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和我们竟没有什么不同。——蒋方舟
★豆瓣五星游记,感动无数读者,绝版多年焕新上市
新增48幅彩图及再版序,内文全面修订
——————————————————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2024年10月26日 想读
狂骉年代 豆瓣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 10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呈现了西方赛马进入近代中国的历史,讲述了洋人、华人骑手、清帮、女性等如何参与其事,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输出的巨大影响。
2024年10月26日 想读
如何走好你的学术之路 豆瓣
How to Enhance Your Research: 100 Practical Tips for Academics
作者: [英] 唐·J. 韦伯 译者: 向帮友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 - 7
【学者推荐】
本书对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学术写作指南;对于大学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培训手册。如何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进行同行协作?如何提升高校对外部的影响?研究者个人和研究机构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
—— 孙华,北京大学教授,《学术写作与表达》通识核心课主持人
这本书击中了当前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痛点——学术焦虑。虽然有志于学术,但是治学之路绝非坦途,不是所有人都能摸着石头成功过河的。作者所列的建议,既有在认知上提升对于学术工作的认识,也有在实践上建构共同体的卓见,更有在情感上保护学术热情的高招。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如果能够知行合一,是可以在学术上走出一条光明大道的。
—— 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手把手地引导学者成长,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与魅力。无论对于学术研究的初学者,还是拥有一定经验的年轻学者以及学术带头人、研究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本书都可谓难得一遇的“指南车”。我愿向所有有志于学术之路的读者推荐这本文不甚深、词不甚俗、常读常新的方法书。
—— 杨果,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写作与交流课程教研室主任
从读研究生开始算起,我在学术道路上整整摸爬二十年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潜意识中也时常有一个声音,“如果能早点儿领悟到这本书中的奥妙,这二十年的路可以走得更好、更快些”。现在,我愿意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和年轻的同事,然后跟他们一起大步快跑。
—— 黄伟,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计量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厦门大学郑伟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杨果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黄伟研究员诚挚推荐。
★众多资深学者几十年来工作中的经验、乐事、反思与成就,毫无保留与你分享。
★获取研究灵感、扩充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维、有效同行协作、参与学术会议、发表期刊论文、协调教学与科研、扩大研究影响、应对外部资助,涉及各个学术环节,全方位指导走好学术之路的每一步。
★对于博士生、青年教师来说,本书可指点迷津,助力确定研究方向、顺利发表论文、缓解学术压力;对于陷入瓶颈的资深研究者来说,本书可助力提高产出速度,让研究重回正轨。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开创性学术指南,涉及了一个在众多研究方法类著作中从未被过多讨论的领域:如何增强学术研究者的研究潜能和成就。
为何有的学者在从事研究活动时更加成功?研究者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来提升自身和其他人的研究质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经济学讲席教授唐·J. 韦伯以专家的视角,汇编了无数备受尊敬的“过来人”的心得体会,即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研究环境的优秀学者的经验与反思,并结合自身几十年来的经历、观察、听说或采用过的公开或未公开的实践,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了100条实用建议,旨在指导学术研究者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目标:有目的地共同提升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于刚入行,想了解最佳研究实践的博士生、青年教师来说,本书是必备的学术生活指南。对于迷失方向、想让研究重回正轨的资深学者来说,本书可指点迷津,助力提升研究产出速率,增加研究成果在高质量期刊上的发表概率。
2024年10月25日 想读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马查多·德·阿西斯 译者: 闵雪飞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科姆韦柳的语言巫师、拉美文学的重要遗产,桑塔格、布鲁姆、金斯堡、富恩特斯盛赞的巴西现代文学之父,马查多·德·阿西斯二十一篇以“世情”为核心的故事,多篇为中文首译。
◎他的作品坐在19世纪的废墟之上,却直抵21世纪人心每一处微小的缝隙。
◎将自己关进精神病院的科学家、内心有强烈虐待冲动的医生、对女士的玉臂产生情愫的少年、杀死老爷却反成遗产继承人的看护、撞见圣人在教堂对话的神职人员……每则悲喜剧都在体现世情与人性,其后的舞台则是处于时代变革之下的拉美社会图景。
——————————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是巴西文学巨匠马查多·德·阿西斯一生中短篇佳作的全面集结,收录了包括《精神病医生》《镜子》《公鸡弥撒》在内的二十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整展现了作家普世和全景的社会观。普遍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书写里约热内卢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合, 以细腻客观的心理刻画与润物无声的微妙讽刺捕捉人物的心理动态与社会现实,主题多涉及嫉恨、虚伪、世情和人性争斗,具有超前的现代性。正如他所言,“我对自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人”,通过对时代与人情的记录、对人的普遍意义的探寻,马查多·德·阿西斯为巴西文学开辟了一条不状写风景的文学路途。
——————————
拉丁美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马查多是一个奇迹。十九世纪伊比利亚美洲小说世界中最灿烂的星星。
——卡洛斯·富恩特斯
一位作家比他的时代快一百年。
——萨尔曼·拉什迪
马查多·德·阿西斯是一支超越了国籍与语言的文学力量,完全可以与福楼拜、哈代相提并论。
——《纽约时报书评》
2024年10月25日 想读
老派约会之必要 豆瓣
作者: 李维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9
24个故事,12首小诗,20篇随笔,李维菁一手执笔如手术刀,精准剖析都市男女的贪嗔痴,也写尽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人生之苦。
可是,她的另一只手却温柔如羽毛,轻轻落在你心上。这本书懂你细腻隐秘的心情,懂你的焦虑不安,也懂你的独一无二,激起你内心深深的共鸣。
是这玲珑婉转的文字,带着几分冷冽、几分通透,以及更多的可爱与浪漫,唤醒了我们老派的、久远而质朴的向往。
2024年10月25日 想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苏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5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继续定位在-1~3 岁的产品经理。这里特别要强调,“-1 岁”指的是“泛产品经理”群体,比如自认为是“产品新人”的“职场老人”,需要自己做产品的早期创业者,对产品感兴趣并且工作中可能要承担部分职责的技术、设计、运营等人员,其他行业对互联网产品感兴趣的从业者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可以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内容方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全然不同于上一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可以算是给上册(个人成长)配了下册(产品生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将从人开始,以人结束,中间说事,以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为框架——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外加一章综合案例。其中,最重要的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对应着互联网公司里三个最核心的岗位——产品、技术、运营,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给泛产品经理》的内容重点,则对应着“产品”。
2024年10月21日 想读
亲美与反美 豆瓣
親米と反米 : 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
作者: [日]吉见俊哉 译者: 王广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3
从“憎恶”到“拥抱”
从“鬼畜美英”到“麦克阿瑟万岁”
战后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2024年10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