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奥蒙·拉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维克多·佩列文 译者: 姜训禄 重庆出版社 2024 - 8
“我”——奥蒙·克利瓦马佐夫,从童年起就幻想着驾驶飞机遨游在神秘浩渺的天空。
因为飞行员和宇航员被誉为“雄鹰”,所以“我”还把几万年前埃及人顶礼膜拜的鹰头神——“拉”作为自己内心的神,自称“奥蒙·拉”。
在一个冬夜,“我”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飞机腾空而起的一瞬间,更加坚定了“我”要上天的信念。
奥蒙·拉经历重重险阻终于成为了一位登月船机组人员,然而称雄世界的宇航事业原来是为舆论宣传制造的一场骗局……
2024年10月20日 想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姚向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
24小时内,赏金猎人德卡德要做出这些抉择:
1. 继续留在核战后的地球忍受辐射,还是去往殖民星球开启新生活?
2. 要买一只真羊替代屋顶的电子羊吗?拥有一只昂贵的动物会受人尊敬,但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3. 要杀掉那名美丽的仿生人吗?她拥有一张他喜欢的脸,重要的是, 不断的杀戮让他疲惫、动摇。
4. 他真的是一个"人类"吗?是人类,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屠杀仿生人吗?
做错误的事、不该做的事、背弃自己身份的事——这是生命的诅咒,是造物的缺憾,是宇宙躲避不开的规律。好在你还能选择怎么做,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
◆《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原著,科幻文学+电影史双经典!
◆独家收录菲利普·迪克2万字演讲稿《仿生人与人类》: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人类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
◆赛博朋克开山之作,一本书写尽“赛博朋克”精神内核。
◆美国科幻的名片!首部入选美国文库的科幻小说。
◆精装双封,全新译本。词义、氛围精准还原!
2024年10月20日 想读
包豪斯冲突,1919—2009:争论与别体 豆瓣
Bauhaus Conflicts, 1919–2009: Controversies and Counterparts
作者: (德)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译者: 农积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3 - 9
包豪斯,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艺术先锋运动的一个缩影,如今已被奉为经典,并出现在各种设计院校的教科书里,成为风格目录中的一个备选项。但如果揭开罩在这所学校身上的种种名号,进到历史现场,便会发现,从建校开始,就不存在一个单数的包豪斯。在共同构划正在到来的新社会,并为新社会培养新人类这一总体目标之下,是学校内部各种异质性力量的分歧和冲突,在一次次冲突中,学校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内容。
这部文集以包豪斯的冲突叙事为切入点,解剖学校自身的内外部冲突,以及学校关闭之后各方势力在诠释和利用包豪斯遗产上的争论,其中包括美国和东西德国的建筑界、艺术界、文化界乃至政府和党派。包豪斯的不同面孔呈现出的这些冲突与争论,对今天重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出版于2009年包豪斯诞生九十周年之际,有意识地对此前接受史中的各类教条和定见做出有力反拨,也预先对随后越来越偏重身份政治的考察视角提前给出忠告。
2024年10月20日 想读
钢琴课 豆瓣
Lessons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小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8
★ 麦克尤恩最新自传体小说——“自《赎罪》以来的最佳回归之作”
★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可时代却给罗兰刮了一场沙尘暴
★ 一个男性的成长,是无数女性塑造的成果:
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她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各自历史的开创者
★《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纽约客》必读推荐 、《VOGUE》《BOOKPAGE》“年度好书”
《钢琴课》是英国国宝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最新小说,也是其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小说主题之丰富、时间跨度之大,冠绝麦克尤恩的文学生涯。罗兰的妻子阿丽莎神秘失踪,随之呈现了一段段五光十色、交织着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体回忆:罗兰青春期特殊的性启蒙经历——一段与钢琴课女教师米里亚姆之间难以自拔的禁忌之恋;阿丽莎的母亲怀揣作家梦前往二战后的德国,追寻抵抗纳粹的文化组织“白玫瑰”;罗兰与阿丽莎从相知相爱到结婚生子,直至阿丽莎毅然出走,为追寻作家梦而逃出婚姻樊笼,勇敢突破了上一辈的人生轨迹……
小说以主人公罗兰一生为主线,串起其身边诸多人物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织缠绕,塑造了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鲜活真实的普通个体。小说时间线横跨半个多世纪——从二战到新冠疫情,涉及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撒切尔上台、福克兰群岛战争、柏林墙拆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工党当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麦克尤恩以一段段鲜活的个体叙事谱写了一部断代史。
2024年10月20日 想读
如何做出一台戏 豆瓣
National Theatre: All About theatre
作者: 英国国家剧院 译者: 王成荫 / 吴伊帆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4 - 9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卷福”、何冰、向涵之强烈推荐!
英国戏剧“国家队”精心策划编写、设计排版、绘制插图,带领读者沉浸式探寻剧院台前幕后的秘密,体验一场琳琅满目的视觉盛宴
荣获2016年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科普图书大奖
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配合英国国家剧院独家图文资源,包 括招牌剧目《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逾200张精美图片
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在舞台上实现,再到演员排练、技术合成、预演、宣传推广及至首演的各个环节
---------------------------------------------------------------------------
📖编辑推荐
★荣获2016年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科普图书大奖★
本书经英国戏剧“国家队”精心策划编写、设计排版、绘制插图,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配合英国国家剧院独家图文资源,包括招牌剧目《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逾200张精美图片,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在舞台上实现,再到演员排练、技术合成、预演、宣传推广及至首演的各个环节,带领读者沉浸式探寻剧院台前幕后的秘密,体验一场琳琅满目的视觉盛宴!
◎如何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故事?如何将这个故事变成一台戏?
◎戏剧不只是表演。一台戏从排练场到首演之夜都经历了什么?
◎从最初构想到最终落幕,从后台到剧场前厅,探索如何制作一部戏。
◎包括内行门道、采访、用数据说话和自己动手的有趣想法,本书就是关于戏剧的一切。
◎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更具代入感和参与感,带你见证一台戏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语言风趣幽默,画面生动活泼,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
◎图文并茂、全彩印刷、空脊锁线,开本大气、版式精巧、严格复刻原版创意设计,可以180度平摊,选用色彩细腻的高克重铜版纸,经过官方审订把关,阅读体验超赞!
📖名人推荐
这本奇书会带你走进戏剧世界,走近创造这个世界的人。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戏剧最终还是表演,但构想成全了表演。
——何冰
舞台背后,有那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把一件作品呈现给观众。读此书前,我从未细想;读完之后,敬佩之心愈加浓烈。
——向涵之
📖媒体推荐
这本书图文并茂、清晰明了,是最好的青少年科普读物之一。
——《舞台报》
多么精彩绝伦、鼓舞人心的书!……信息量巨大,既有戏剧专业人士的评述,又用技术信息、统计和事实说话,还为你在家尝试提供小贴士。读完这本书,你不仅会真正明白戏剧这回事,而且会更加渴望走进剧场、走上舞台。
——朱莉娅·埃克谢尔(海伊文学艺术节总监、雀巢童书奖评委会主席)
📖获奖记录
荣获2016年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科普图书大奖
📖内容简介
一台戏是如何做出来的?翻开本书,你将走进英国国家剧院,身临其境地经历一台戏诞生的全过程!戏剧不只是表演。一台戏从创作到排练、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是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制作团队等不同分工的脑力激荡与身体力行的合作。本书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清晰地展现了戏剧的历史进程,戏剧创作、制作的流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中,丰富的细节和精彩多样的场景变化让读者仿佛与台前幕后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乃至评论家面对面,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亲自参与一台戏的创作!
本书围绕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仆二主》等世界名剧的创作历程,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实现在舞台上,再到演员排练、技术合成、预演、宣传推广及至首演的各个环节,带领读者探寻剧院台前幕后的秘密!
2024年10月18日 想读
隐藏的潜能 豆瓣
Hi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作者: [美] 亚当·格兰特 译者: 徐娟 中信出版社 2024 - 10
我们生活在一个痴迷于天赋的世界。我们赞美学校里的天才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天才运动员,音乐上的神童。但是,羡慕那些一开始就有先天优势的⼈,可能会让我们忽视我们自己可以走的距离。我们低估了我们可以学习的技能范围以及我们能变得多好。我们都可以在改进方面有所改进。
《隐藏的潜能》为每一个渴望提高抱负和超越期望的人或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亚当·格兰特将突破性的证据、惊人的见解和生动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带我们从教室到会议室,从操场到奥运会,从地下到外太空。他表明,进步与其说取决于你有多努力,不如说是取决于你学得有多好。成长与你拥有的天赋无关,而与你培养的性格有关。格兰特探讨了如何建⽴角色技能和激励结构,以实现我们自己的潜力,以及如何设计系统,为那些被低估和忽视的人创造机会。
每个少年得志的莫扎特背后都有无数个大器晚成的巴赫,只要掌握了适当且科学的方法,即使机会不来敲门,你也总有办法为自己建造一扇门。
2024年10月18日 想读
口吃简史 豆瓣
作者: 王永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10
◎ 编辑推荐:
※ 面对口吃困境,i人如何逆袭与突围
作者因儿时的一次恶作剧,口吃如影随形,痛苦和焦虑吞噬着自信。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在漫长挣扎中,通过读书和写作,直面困境,让自己完成蜕变。也因这孤独的自我求索,作者对患有口吃的历史人物,如德摩斯梯尼、韩非、扬雄、毛姆、朱见深等,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
※ 以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历史文化人物,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
口吃作为疾病,它对于患者的心理、生活、创作均会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作者即从此角度入手,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或参考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去体会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口吃人物,从而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其中既有细节,也有理论;既有故事,也有考证。
※ 与心中的“兽”坦然和解:九个“书写即救赎”的故事
与“社恐”相似,口吃有时是内心自卑感的外显。每个人或多或少面临过口吃的处境。书中九位口吃人物都是创作者。通过创作,口吃所带来的疏离感、冷眼旁观的姿态、内省的性格,反而让他们找到观察、书写这个世界的独特角度,以及安身立命的方式。正如扬雄创作《太玄》,“他心中已经生成另一番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他再被自己创造的天地万物所照亮”。
◎ 内容简介:
作者因儿时的一次恶作剧,成为口吃患者。幸运的是,他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是推己及人,探索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构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叙事模式。
本书以“口吃”为线索,打通古今中外,考察了德摩斯梯尼、韩非、毛姆、朱见深等九位口吃人物的故事。它将人物经历与作品解读融为一体。有细致入微的作品分析,也有娓娓道来的命运讲述,更试图解析口吃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因。它是关于“自卑与超越”的故事,也是你与我的治愈之书。
2024年10月17日 想读
从提问到输出 豆瓣
情報生産者になる
8.8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曹逸冰 文汇出版社 2024 - 10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李钧鹏、裴谕新、严飞一致推荐!
★18堂写作课,学习像上野千鹤子一样思考和输出
★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首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必备工具书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卓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上野千鹤子以她特有的对于个体经验的重视,具体而微地将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悉数传授给读者,将一本具有工具性特点的方法书,写得既清晰又生动,既有“按图索骥”一般的可遵循路线,又不失可读性与趣味性。
——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本书不仅是在传授写作优秀论文的方法,若放入创业的语境,社会学可比作事业,论文则为商业模式,由此可从中获得大是可以活学活用的知识,令人深受启发。对干需要在工作中创造新事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十分值得参考。
——日本亚马逊读者
2024年10月16日 想读
次要人物 豆瓣
作者: 黎幺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9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黎幺的全新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旨在探讨“日常”的书,有些篇目致力于表现埋在日常之下的命运暗流,有些则相反,意在以日常的滞重抹平命运的跌宕。这本书中作者将“日常”反射在“命运”“家庭”“神圣”“戏剧性”“次要人物”几个关键词汇中,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文学经典对 照,在不同维度的互渗中进行书写:父亲不曾明朗的过去,女儿对抗巨人的童年,妻子在伟人遮蔽下的显身,祭司漫长的生涯,主角与配角关于存在主义的辩论……
⌛️ 【编辑推荐】
🌟 黎幺继《纸上行舟》《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后全新短篇小说集,一本旨在探讨“日常”的书
一本富有文学野心、思维强度、智识趣味的写作,
一个可称得上是一种游戏的阅读体验,
细腻入微而又极其成熟的文本质地,
从日常经验写起,但却将日常推向了更深、更广的地方,
让日常中的秘密浮现,让他者被看见。
🌟 “历史是无名者的流动。”
这些组成日常的“次要人物”通常是在别人看来面目模糊、没有辨识度、毫无个性的人,
也许因为他们的选择从不由个性决定,所以他们什么都能适应。
他们就像一大摊不成形状的、黏糊糊软塌塌的淤泥,填满了历史的大坑。
他们是“次要人物”,也是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
🌟 父亲的过去,女儿的童年,妻子的显身,有关日常的一切都潜藏在“家庭”的沉默不语之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同时,一切也都正在发生。
像马一样咀嚼食物的父亲总是很饥饿,而“我”直到坐上那列火车才理解了“我”的父亲;
要求和父母一样可以看平等时长电视的女儿,被父母这样的巨人不是以力量而是以高度拒绝,从而实现他们的支配与统治;
用普通人的经验,而非传记家的方式去“复原”一个被伟人的光辉遮蔽的妻子。
当家庭被“日常”拆解开,父亲、女儿、妻子,每一个个体的显身与诉说都打破了家庭内部沉默的形象。
🌟“如果连角色都没有了,那是谁在生活呢?我们把生活当作目的,我们搞错了。生活是我们想用戏剧来拯救的东西。我们要么就在舞台,要么就在后台,不然就会掉进阴沟里。”
充斥着各类文学经典和古希腊神话,
然而经典不是目的,经典是在创作中反思生活的方法。
神龛和戏台都被日常的洪流淹没了。它通过充满一切来掏空一切。
从这个角度来讲,日常才是不折不扣的奇迹。
🌟“事实上,这个设计的来源便是沙漠的符号形象所表征的循环往复的流变性。”
封面由知名设计师郑元柏操刀设计,采用蚀刻画和沙子的颗粒感效果将文中的“流沙陵园”重现在封面中。
封面出现的设计元素由书中内容提取,如火焰、蘑菇、鸽子、蛇、苹果,分别对应每一篇的主题。
2024年10月13日 想读
保釣風雲錄 豆瓣
作者: 邵玉銘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1
★為什麼會發生「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為何延燒四十餘年,仍不止息?★
★保釣運動的前因後果,就在這一本★
本書引用了第一手資料和大量的書籍、報導、歷史檔案,揭露保釣運動的來龍去脈、檢討知識分子問政和言行,更對保釣運動做出整體歷史評價。保釣議題的前因後果,立即揭曉。
★關心台灣與兩岸關係的讀者,不可不懂「保釣」★
保釣運動是兩岸分裂體制的一個突破點、也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的里程碑;
對於關心台灣歷史、兩岸現狀的讀者深具參考價值。
邵玉銘:
70年代保釣運動雖沒能解決釣魚台主權之爭議,但它促使海外中國知識分子對兩岸政權加以檢驗,並作出取捨;在當年美國華人圈中,它可說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大革命」,一如大陸的「文革」,也是一個「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保釣運動延燒至今,燃起釣運烽煙的參與者當年在想些什麼?而後做了些什麼?
1970年,中日發生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引爆有史以來海外留學生最大規模政治運動──保釣運動。美國七大城市的台灣留學生群情激憤,以「保衛釣魚台」之名遊行示威;台灣島內也風起雲湧,大學生走上街頭至美日大使館遞交抗議書。保釣運動自此揭開序幕,深深影響了海內外的知識青年,迄今仍餘波盪漾。
在美曾親身參與的邵玉銘,回顧了參與保釣人士當年之言行、其後之省思,以及生涯之抉擇;審視其是否具備知識分子應有的操守。
‧保釣運動如何影響台灣民主運動發展?
相對於北美保釣運動的激情與左傾,台灣的保釣運動則展現「革新保台」的穩健思維,以及對自由民主的正確追求。保釣運動帶動了台灣知識分子觀念的革新,其後的鄉土文學論戰、美麗島事件,以及一九八六年民進黨創黨,都是台灣走向民主大道的里程碑。
關於本書:
《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共分為兩部。第一部「保釣在美國」回顧了當年保釣運動在美知識分子的言行,作者在美曾親身參與,點滴觀察、字句針砭,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二部「保釣在台灣」則說明了在中華民國政府面臨退出聯合國、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雙重危機下,保釣運動如何掀起「革新保台」與「政治民主化」的風潮。最後,作者也對今後保釣的方向做出建議。
本書是作者對保釣運動的回顧、前瞻,也為那段風雲時代留下最完整的紀錄。關心台灣、兩岸,以及海外華人歷史、文化與政治的讀者不可錯過。
2024年10月8日 想读
不漏洞拉 豆瓣
bắt đầu từ nay:The Stories of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
8.4 (5 个评分) 作者: 黃雋慧 衛城出版 2017 - 6
不漏洞拉是越南話「從今以後」的音譯
是難民潮的標記,也象徵越南船民渡海的絕望、希望與聚散飄零……
「從今以後,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從此,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分設法進入香港者,將被視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回越南。」——一九八八年,香港政府向越南船民解釋新的難民政策的廣播文
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基於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以及政治與經濟上受到的種種壓迫,大批越南人逃出家鄉,跨越海洋,試圖尋求新生活。這樣的一群人,被稱為越南船民(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七○年代至今,世界仍不斷發生一波波令人震撼心痛的難民潮,成為國際必須共同合作面對的人道問題,而從援救、難民營到收容國的機制,就是從越南船民開始的。
在海上沉浮的船民們,據聯合國統計,大約有二十萬到四十萬船民死在海上,獲得救援者,往往也在各難民營與收容國間輾轉,希望獲得西方國家的移民資格,不幸的遭遇讓馬來西亞比東島被稱為父老悲痛島。當時,被指定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湧入大量船民,讓原本人口密度就已吃緊的香港更顯逼仄;船民與香港人之間,固然有摩擦與扞格,但收容越南船民的義舉,卻也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動。
本書作者黃雋慧是香港出生的七〇後,在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前移民加拿大,認識了幾位同樣移民當地的越南船民。同為離散的移民者,卻曾是收容者與被收容者的不同命運,喜歡歷史的她因此展開對船民記憶的考察之旅,以七個越南家庭第一手的訪談資料,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間記憶逐漸滑脫的歷史。
本書特色
@越南船民的第一手口述歷史
有關於越南在國際出版上的呈現,多半以越戰為主,難民潮至今只是印象式的記憶,以及當時國際會議的處理,本書作者深入採訪越南難民網絡,呈現當時船民搭船的逃難細節,以及各國難民營情況。本書呈現真正的第一手資料,甚至超越目前國際版權市場所能提供的出版品。
@不間斷的難民潮及衍生的思考
二〇一三年開始,大量的難民從敘利亞逃出湧向歐陸與土耳其等國,三歲男孩趴在沙灘上的屍體,以及美麗月光下漂浮的難民船震撼了全世界。其實,自聯合國難民公約擬定六十六年來,難民浪潮從未停止,一場戰爭或是局勢改變,就會讓原本安居的人們在一夕間失去根底,而在無須流亡的國度中,接納難民以及給予身分,也是不斷在擴大中的問題。越南船民的那一段過往,除了是必須被記載的歷史外,移民的安置與融入,對於面臨難民問題的各個國家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官方的詮釋以及生命史的對照
越南船民的故事,曾經在上個世紀六七〇年代,因為符合臺灣當時的政治需求,在島內以「南海血書」喧騰一時,但後來「血書」被疑為偽作,人們的記憶則在世代間隱去。由中我們也可看見歷史的荒謬性:因為合於政治環境所以被大肆宣揚,因為不再合用就棄置不顧,但是難民們個人的生命史並沒有因此就不值得被閱讀,人性的醜惡與無私,往往在極端狀態下更被彰顯。史觀轉換的荒謬本質以及人抵抗橫逆奮鬥的過程,構成了本書不一樣的閱讀魅力。
@東南亞二十世紀延續至今的問題
經過二十世紀的分裂與殖民動盪,東南亞各國在歷經發展與倒退之後,在二十一世紀重新回到全球化的舞臺,成為經濟大國眼中的發展應許之地,臺灣政府在面對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困境時,也把前進東南亞市場做為重點項目。然而我們並不曾建立對東南亞脈絡的立體認知,甚至因為移工引進,造成偏頗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從出版的角度,逐步建立對東南亞的深刻理解,以及與臺灣的關係,這本書會是其中一個入口。
名人推薦
廖雲章(曾創辦四方報,現為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劉致昕(商周、報導者特約記者)
劉吉雄(紀錄片導演)
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24年10月7日 想读
凡人琐事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章开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笔回忆录,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是个人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以个人九十余载生命历程为主线,展示了中国近代百年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本书看点
1.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笔回忆录。
章开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头顶全国劳动模范、国际著名学者、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校长(之一)、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但他自谦为“凡人”。本书用60万字,50余幅插图,流畅亲切的文字,记录了章开沅先生95载的人生经历。
2.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世家少年、流亡学生、民主青年、知名学者、大学校长、布衣学人……本书完整再现了章开沅先生95载生命历程,那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实则紧扣着中国百年历史的脉动,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
3.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从1926年至2021年,作者一生历经世变,阅尽沧桑,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平凡个体生命的非凡篇章,更是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传递出的是无数“凡人”的声音。
4.一部忧患之书,也是一部生命的奋进史。
家道中落、战乱流离、多次被开除失学、亲人朋友的接连离世、历次“运动”的冲击……本书如实记录了作者章开沅先生所经历的种种苦厄,但先生无论面对人生的何种不如意,始终笑对人生,展现了一位学者的可贵风采。
5.一部充满温度的回忆录。
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对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等,作者以温情和客观忠实的笔墨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而有些一晃而过的侧影,作者也写得郑重其事,读来令人倍感温情。
6.学术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手资料。
本书作者章开沅先生亲身参与过许多影响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大事件,如筹办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讨论会、参与《历史研究》杂志复刊、编写《辛亥革命史》等等,兼之章先生知交广泛,与海内外许多学者都有很深的交往,故书中记录了大量学林掌故。
7.对有志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年轻学子充满启发性。
在回忆个人经历的同时,本书以大量篇幅谈求学、治学、访学等,彰显了作者的学术志趣、方法与理念,这些内容对历史研究者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章开沅先生,中国近代史学界之泰山北斗。他善为人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桃李满天下;他勤于治史,勇于创新,在多个史学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国际,将国外教会大学史研究引进本土。先生不仅关注历史,还拷问“史魂”,以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积极参与历史的创造,并在近古稀之年潜心南京大屠杀研究,维护历史尊严。先生治史六十余载,至今笔耕不辍,心系史学繁荣以及用史学研究来推动社会进步、文明提升及至世界和平。“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无疑是先生在史学研究道路上漫漫求索的最好写照。
——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凡人琐事》是一种排除后见之明,回到现场设身处地的生命穿越的体验,不仅以原生态的生命过程和情感变迁呈现自己,而且与人生路上曾经遇到的人物和事件再度相逢。惟其如此,书中记叙的一切才显得真实,可信可亲。
——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024年10月1日 想读
人民的酒店 豆瓣
the people's hotel
作者: Katherine Sobering 译者: 自治宾馆翻译小组 民族出版社 2024 - 4
《人民的酒店》一书基于丰富扎实的田野资料,细致描绘了阿根廷一家国营酒店即将面临倒闭无法经营下去,此时酒店的工作人员接手了酒店。他们一起经营酒店,期间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没有逃避,通过积极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了一个小型的社会主义实践。
——李十五评论
作者通过“真实的乌托邦”这一概念来理解工作场所民主自治的实践。如书中所揭示的那样,我们在面对民主实践的相关问题时,可能需要一种“智识上的悲观主义和意志上的乐观主义”——这是本书带来的一个重要启发。
——十三月评论
2024年9月28日 想读
香蕉的报复 豆瓣
Banana Cultures: Agricultur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duras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约翰·索鲁里(John Soluri) 译者: 余晓娜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10
《香蕉的报复》是一部揭秘“香蕉”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的历史著作。本书结合全球史观的视角,行文生动有趣。
“香蕉共和国”、经济殖民、拉丁美洲、人类学、环境史、外交、消费主义……
《香蕉的报复》揭示了平平无奇的“香蕉”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香蕉生产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洪都拉斯逐渐建立起垄断地位,需要更多的土地,当地人因此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家园。不止于此,洪都拉斯人的劳动逐渐被商品化,他们被迫成为出口经济的奴隶。
索鲁里将洪都拉斯的环境恶化和单一经济归咎于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当时,跨国公司将种植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旨在充分剥削、赚取利润。在洪都拉斯香蕉产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如联合果品公司)这类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企业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在政治和自然环境方面,对洪都拉斯实行着全面控制。跨国资本控制了当地铁路,改变了景观,甚至把洪都拉斯工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由于香蕉种植业的单一性,诸如香蕉叶斑病之类的疾病只能通过大量使用化学品来控制。跨国公司为了与“野蛮资本主义”的信条保持一致,未能向洪都拉斯工人提供任何针对有毒化学品的保护措施。长期接触化学喷雾剂导致工人出现呼吸困难、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不幸病逝……
荣获美国环境史学会优秀环境史图书奖,一本书讲透“香蕉共和国”、经济殖民、环境史和消费主义。
野蛮与野心,扩张与驱逐,一切都是香蕉的报复!——环境和经济深受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在洪都拉斯的产业中,香蕉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洪都拉斯人因为有香蕉而幸运,因为只有香蕉而不幸。
一本书讲透“香蕉共和国”、经济殖民、环境史和消费主义
野蛮与野心,扩张与驱逐,一切都是香蕉的报复!
本书荣获美国环境史学会优秀环境史图书奖。
作者简介:
[美]约翰·索鲁里(John Soluri)
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及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其工作旨在与中美洲人合作促进青年教育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2024年9月28日 想读
亡狮 Goodreads 豆瓣
Dead Lions
作者: [英] 米克·赫伦 译者: 郑雁 新星出版社 2024 - 8
在情报局的炼狱斯劳屋,间谍们被嘲笑地称为“驽马”,被下放至此地虚度余生。他们的老大杰克逊·兰姆正在前往牛津的路上,调查一名前间谍横死于公交车之谜。

在特殊时期,迪基·鲍并不是一个明显的暗杀目标,他是一位极具天分的街头工作者。善于跟踪人们,带回他们的秘密。迪基当时和兰姆在柏林共事。现在兰姆拿到了他的手机,上面是迪基生前揭露的最后一个秘密。并且兰姆有理由相信——情报局暗中正在执行一项旧日的莫斯科式的行动。

一朝为间谍,永远是间谍。迪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为了揭开迪基死前留下的秘密,兰姆和他那群毫无希望的斯劳小队成员即将开始行动……
2024年9月27日 想读
驽马 豆瓣 Goodreads
7.6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米克·赫伦 译者: 郑雁 新星出版社 2024 - 4 其它标题: “流人”系列01:驽马
◎米克·赫伦,英国著名间谍小说作家,被外媒誉为约翰·勒·卡雷的继承者,从“社畜”逆袭为新时代的间谍小说之王。
◎《每日电讯报》史上最佳二十部间谍小说之一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全球狂销2,000,000册
◎豆瓣9.1分大爆剧集《流人》系列原著小说,新时代间谍小说封神之作。
◎精彩演绎后冷战时代的失意特工群像,写就当代打工人的辛酸苦难史。
呈现了英国情报部门令人愉快的腐蚀性愿景——职场即为修罗场。
◎嬉笑怒骂|醉生梦死|苦中作乐|绝处逢生
◎午夜文库无间系列华丽登场!
◎独家附赠绝无仅有炸裂赠品,社畜必备炫酷眼镜。
戴上它,让讨厌的老板和同事全部消失!
------------------------------------------------
★内容介绍
欢迎来到杰克逊•兰姆的王国:斯劳屋——一座失意间谍的收容所。这是一群被时代抛弃的人。他们曾经意气风发,现在却沦为颓丧的驽马,注定要过着处理无关紧要文件的生活。在无聊又发霉的办公室里,这些训练有素的特工彼此抱怨、争吵,盯着泛黄的墙壁做着美梦——他们都希望回到组织中,继续开展间谍生涯。
因此,当一个年轻人被绑架并被扣为人质,即将在互联网上直播处刑时,驽马们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机会。他们必须争分夺秒救出那个男孩,否则公开处决将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没关系,他们是大名鼎鼎的斯劳小队,总有办法让事情变得更糟……
------------------------------------------------
★媒体推荐
犀利、有格调、与众不同,自约翰•勒•卡雷以来最精彩的间谍小说。
——《纽约时报》
一部伟大的杰作。米克•赫伦不愧为当代最杰出的悬疑小说作家。
——《出版者周刊》
米克•赫伦是新的间谍小说之王,我们这个时代的约翰•勒•卡雷。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他们就是一帮该死的废物,但他们是我的废物,不是你的。”
——杰克逊•兰姆
“能够饰演史迈利是我职业生涯的幸运;现在又可以饰演约翰•勒•卡雷的继承者——米克•赫伦笔下的杰克逊•兰姆,这简直太棒了!”
——加里•奥德曼
2024年9月27日 想读
猛虎 豆瓣
作者: [英] 米克·赫伦 译者: 吴船 新星出版社 2024 - 8
◎嬉笑怒骂|醉生梦死|苦中作乐|绝处逢生
◎米克·赫伦,英国著名间谍小说作家,被外媒誉为约翰·勒·卡雷的继承者,从“社畜”逆袭为新时代的间谍小说之王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金匕首奖”,伊恩·弗莱明钢匕首奖,瑟克斯顿旧式侦探小说年度决选佳作
◎豆瓣9.1分大爆剧集“流人”系列原著小说
◎《流人》获第76届艾美奖最佳剧集、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
◎千禧年以来最佳间谍小说
◎《每日电讯报》《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犯罪小说
◎反“007”间谍组曲 一个深埋多年的惊天阴谋
◎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大师安东尼•霍洛维茨倾情推荐
※附赠惊喜周边:斯劳小队人物透卡
------------------------------------------------
★内容介绍
你的同事中有哪一个,让你愿意以命相托?
斯劳屋的一名特工被绑架并被索要赎金。斯劳小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颠覆对他们能力的所有预期,以突破军情五处情报总部——摄政公园的顶级安全系统,并窃取宝贵的情报以换取他们同伴的安全。然而,绑架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特工们揭露了一个更大的阴谋网络,不仅涉及一群私人雇佣兵,还牵扯到秘密情报机构最高层。在作为最底层存在多年之后,下等马们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不仅威胁到斯劳屋的未来,还威胁到军情五处本身的阴谋之中。
------------------------------------------------
★媒体推荐
犀利、有格调、与众不同,自约翰•勒•卡雷以来最精彩的间谍小说。
——《纽约时报》
赫伦可能是当今英语文学界最有文化修养、最狡猾的惊悚小说作家。
——《出版者周刊》
米克•赫伦是新的间谍小说之王,我们这个时代的约翰•勒•卡雷。
——《星期日泰晤士报》
千禧年以来最佳系列间谍小说。
——《星期日邮报》
“能够饰演史迈利是我职业生涯的幸运;现在又可以饰演约翰•勒•卡雷的继承者——米克•赫伦笔下的杰克逊•兰姆,这简直太棒了!”
——加里•奥德曼
2024年9月27日 想读
爱的知识 豆瓣
Love’s Knowledge: Essay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李怡霖 / 于世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1
2024年9月22日 想读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Goodreads 豆瓣
8.0 (74 个评分) 作者: 杨素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 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2024年9月22日 想读
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 豆瓣
作者: 程美寶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3
近代“地域文化”話語的建立,是國家觀念從“天下”轉移到“國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近代讀書人在國家意識和地方關懷的二重奏中,不斷調校音調,加入自己的聲音,建立起國家與地方的辯證統一關係,令地域文化認同成為近代國家觀念的一種表達。
本書文字淺白易懂,所引文獻豐富且生動有趣,有精英的也有民間的,有經典的也有俚俗的,如方志、族譜、小說、粵劇、鄉土教科書等等。讀者可以輕鬆地循著作者的論述,明晰在“地域文化”敘述框架下,“廣東文化”於晚清至民國年間形成的歷史過程。
2024年9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