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病非如此 豆瓣
作者: 刘绍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7
《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人类学家刘绍华
“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母亲失智,女儿患癌,两代人的身心风暴
一段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经历生死后反思自我、家庭与社会的照护之道
学会向生命示弱,献给终将直面老病死苦的你我
——————————
【内容简介】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 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
【编辑推荐】
🍃 人类学者“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两种“世纪之症”,一场生命的过渡仪式,一次重生。
知名人类学家刘绍华与母亲接连确诊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生中场,重症罩顶,她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母女这段生命旅程。在患病与照护中,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领悟活在当下与示弱的美德。、
🍃 从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母亲原是照顾全家、运动样样精通的健身达人,女儿原是闯荡天下、关怀社会弱势的人类学者。两代女性跨越身心伤痛,在生命动荡转型中重新看见彼此。
“如今,母女之间指点与被指点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亲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换位交流,所联结起的生命关系,宛如合力画一个圆,共构完满。”
🍃 打破疾病禁忌与刻板印象,叩问生命伦理与关怀照护之道
如何与衰老、失忆、病弱和解?如何将照护负担转化为陪伴?病人需要怎样的关怀?
重病,如一面关系与人性的放大镜。体会人情冷暖后,作者无意于书写创伤,也并非美化疾病历程,而是着眼病人常被忽略的心理处境与关系重构,反思缺乏的生命哲学与伦理教育。
照护,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全社会之责。呈现由病患、家属、医疗人员、照护机构、政策法规等多方共同构建的照护网络。
🍃 虚实交织,跳脱学术框架,以日常细节钩沉生命体悟
每章以小说笔法开头,描述母亲“小美”与女儿“小华”的日常故事,也是二人的生命史。母亲因失忆闹出的乌龙、亲友因食物串起的联结、“我”在康复途中习得的身体技艺……
超越自身苦痛与自我叙事的局限,追忆后辈对上一代人生命历程的体认,召唤读者共情共感。
🍃繁体中文版豆瓣9.1分,读者感动落泪,医学教授王一方、照护者胡泳、作家于是、医生王兴 诚挚推荐
——————————
【各界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共病”的泥沼?刘绍华女士以人类学家的视角与笔触详尽而细腻记录了母女共病境遇中的丝丝酸楚与救疗、拯救、救赎历程,其内涵大大超越了医疗技术服务,而拓展到身心钝击煎熬,社会关系缩限,灵性彷徨张望的回应与抚慰。这不仅是对慢病时代社会照护体系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迎击苦难时精神韧性的考验。值得一切遭遇或同情生命颠簸、人生变故的读者细读、细品。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病首先敦促病人学习,继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而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恰是在病中,后代似乎才会对上一辈人的生命历程有更深的体认。照护最先带来的必定是混乱,最终却总能帮我们确定爱的存在。本书从母女共病说起,最终抵达的是母女共生,因为从照护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人类文明的核心,成全人性的终极尊严。
——于是,作家、译者
同时作为患者和照护者,作者从一个极特别的身份视角告诉每一位可能去探望患者的亲友,患者最需要的并非勇气,而是活在当下的领悟和示弱的美德。
——王兴,医学科普作家
2024年7月19日 想读
在黑暗中舞蹈 豆瓣
Dancing in the Dark :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 [美] 莫里斯·迪克斯坦 译者: 彭贵菊 / 郑小倩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 7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2009年度好书
展现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艺术活力
从约翰·斯坦贝克到理查德·赖特
从纪实摄影、装饰艺术到摇摆乐
从电台到百老汇、好莱坞
通俗与高雅共绘艰难岁月的绝望与希望
* * *
【图书简介】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的分析切入,以诗意的方式展示了艺术在彼时美国社会结构中的不可或缺。这部辉煌的著作是对美国最杰出艺术时期之一的重要研究。
* *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大萧条时期的阴霾催生了灿烂的文化繁荣,本书作者对大萧条的全景进行了审视,他发现这一场景充满了丰富的矛盾——外向的自然主义与内省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与逃避主义,苦闷的个人主义与集体团结的新理念——这些矛盾以某种方式汇聚成一些非凡的探索,让人们振作起来或清醒过来。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遥远时代的迷人画卷,而这个时代与我们息息相关。——《出版人周刊》
迪克斯坦通过他对大萧条时期文化的评述,有力地阐明了“文化在国家危机时期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书签杂志》
迪克斯坦对那个时期的看法完全正确:决定大萧条时期的情绪的不仅是艰苦的日子和即将到来的世界危机,也包括许多让人们振作起来的非凡尝试——这些尝试是为了让人们清醒地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华盛顿邮报》
2024年7月16日 想读
湘军史稿 豆瓣
作者: 龙盛运 重庆出版社 2024 - 8
湘军,一支维护了清王朝统治,但也给清王朝带来隐忧的湖南地方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无力抵御,不得不命地方官员筹办“团练”应对。儒生出身的曾国藩借机打造了一支以儒家学说治军、用乡土观念维系的、凶悍敢战的私人武装——湘军。湘军将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的军政活动为晚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他们无法根治社会病症。
知名学者龙盛运用丰富的史料论述了湘军从咸丰三年(1853)建立发展到光绪四年(1878)被裁撤的全过程,对于湘军产生的社会背景,湘军发展的内在原因、外部影响,湘军的规章制度、后方基地、军饷状况、将帅与幕僚、战略战术,特别是与满族贵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博深入的研究,可谓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全史。
湘军崛起打破了满汉权力格局的平衡,重新塑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兵为将有”的治军方式促进了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张,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以及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
2024年7月16日 想读
100 Tricks to Appear Smart in Meeting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arah Cooper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16 - 10 其它标题: 100 Tricks to Appear Smart in Meetings: How to Get By Without Even Trying
Funny because it's true.  From the creator of the viral sensation "10 Tricks to Appear Smart in Meetings" (5+ million view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hares) comes the must-have book you never knew you needed, 100 Tricks to Appear Smart in Meetings .  In it, you will learn how to appear smart in less than half the time it takes to actually learn anything.

You know those subtle tricks your co-workers are all guilty of? The constant nodding, pretend concentration, useless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se tricks make them seem like they know what they’re doing when in fact they have no clue. This behavior is so ingrained, so subtle, and so often mistaken for true intelligence that identifying it, calling it out, or compiling it into an exhaustive digest has never been attempted. Until now.

Complete with illustrated tips, examples, and scenarios, 100 Tricks gives you actionable ways to use words like 'actionable', in order to sound smart. Every type of meeting is covered, from general meetings where you stopped paying attention almost immediately, to one-on-one meetings you zoned out on, to impromptu meetings you were painfully subjected to at the last minute. It’s all here.

Open this book to any page and find an easy-to-digest trick with an even easier-to-digest illustration, guiding you on: how to nail the big meeting by pacing and nodding,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listen to your coworkers while still completely ignoring them, and the key to making your presentations 'interactive'.

If you hadn’t noticed these behaviors before, you will see them now - from your colleagues, your managers, and soon yourself. Each trick is a mirror to the reality of what happens in meetings, told in the form of hilariously bad advice - advice that you might just want to take. But probably not. But maybe.
2024年7月6日 想读
湘江 豆瓣
作者: 张伟然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7
为什么是湘江,哺育出鲜活而又多面的湖湘文化?
为什么是湘江,长久地被纪念、被阐释,成为文化符号?
透过湖湘文化的发展轨迹,看懂中华文明中地理与人文的历史互动。
——湘江如同一个“动词”,在历史和当下持续发挥作用。
***********
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 文化的精神原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临沅湘之玄渊兮”到杜甫笔下的“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的衣食住行,也进一步造就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格、学派传承以及方言、民俗的形成与流变。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勾连古今,深入浅出地将一部湖湘文化史娓娓道来,湘江既是起点,也是核心。
2024年7月3日 想读
零压力社交 豆瓣
作者: 【美】唐文理 / 【美】格雷戈里·M.福 斯特 译者: 赵宁 / 李奕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6
世界上有很多人挤人的“红海”,也有一些“少有人走的路”靠人际关系打开。本书三位作者所有神奇的机会,几乎都是靠第二条路来的。
这是一本让你后悔没在 18 岁就看到的书。
⃝ 你会知道在世界顶尖名校,为何师生们将社交能力看得跟学分一样重要。
⃝你会看到他们如何通过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各种不可能的机会,让自己脱颖而出;如何打破地域、专业限制,交到三观一致的好朋友;如何主动结识优秀的学长学姐;如何平衡好学业压力和同侪竞争;如何让厉害的导师愿意指导你;如何获得心仪的异性的好感;如何在校园中构建真诚的友谊和支持网。
⃝你会看到各种有趣的学术研究成果,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得到更有力的支撑和鼓励。
⃝你会看到李奕专门写作的“中文版专属”内容,学习当下中国社会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硬技能”,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收获更有价值的人脉。
2024年7月1日 想读
控糖革命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Glucose Revolution
7.5 (43 个评分) 作者: [法]杰西·安佐斯佩(Jessie Inchauspé) 译者: 张艳娟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1 其它标题: 控糖革命
对于现代人来说,忙着减肥、忙着美肤、忙着健身,但同时失眠、焦虑、痤疮、糖尿病等亚健康问题又如影随形。法国“葡萄糖女神”、生物化学家杰西·安佐斯佩告诉你,这些亚健康问题往往都是由我们体内的血糖水平变化引起的,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若置之不理,皮肤问题、情绪问题往往就会接踵而至,情况严重的话,更会引发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身体问题。
杰西·安佐斯佩在《控糖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关键性的、颠覆常识的观点:
1.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心血糖,80%的现代人都有血糖方面的问题;
2.我们不只要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血糖峰值的变化;
3.比节食更有效的控糖方法是改变吃的顺序。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为什么要控糖、出现葡萄糖峰值有哪些危害、轻松控糖的10个小窍门,通过8个章节,系统阐释了如何在不节食、不放弃我们喜爱的食物的情况下,用10个简单而令人惊讶的方法平衡我们的血糖水平,提升和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包括睡眠、情绪、健康、皮肤、体重,甚至减缓衰老。
2024年6月30日 想读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豆瓣
作者: [美] 列文森 译者: 季剑青 中华书局 2024 - 6
本书是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2024年6月27日 想读
刽子手之歌 豆瓣
THE EXECUTIONER’S SONG
作者: [美] 诺曼·梅勒 译者: 邹慧玲 / 司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5
★ 美国文学巨匠诺曼·梅勒普利策文学奖作品;
★ 一起震惊美国的真实罪案,开创世界“非虚构小说”先河,堪称美国版《罪与罚》;
★ 董鼎山、金宇澄、梁鸿等几代中国作家奉为圭臬的非虚构经典;
------------------------------------------------------------------------------------------------------------
《刽子手之歌》是诺曼 · 梅勒创作的一部犯罪纪实小说,获 1980 年普利策文学奖。小说记录了美国七十年代轰动一时的加里 · 吉尔摩杀人案的前因后果。1976 年7月在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一个名叫加里 · 吉尔摩的假释犯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愤,就残忍地杀害了与他素昧平生的一位加油站服务员和一位汽车旅馆经理。当时美国已有 10 年没有执行死刑了,吉尔摩本人强烈要求被判处死刑。随后他向当局争取他死刑的权利,这使他成为名人,也使他的枪决成为一场可怕的媒体狂欢。小说被《华尔街日报》评选为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 5部犯罪纪实作品之一。
2024年6月27日 想读
福宝,永远爱你 豆瓣
푸바오, 언제나 사랑해
作者: 韩国爱宝乐园,[韩]姜哲远,[韩]柳汀勋 译者: 春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7
熊猫福宝官方图文写真集!
姜爷爷写给福宝的送别之书!
熊猫福宝收藏级图文书,韩国爱宝乐园正式授权。
随书赠送多种简中版全新特典!
·
【编辑推荐】
★ 熊猫福宝官方图文写真集!“熊猫爷爷”姜哲远饲养员记录与福宝度过的最后一年催泪回忆!
原版书上市即冲上韩国畅销榜,获央视报道!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的爱和依恋,给读者带去满满的感动!
★ 宝家族集结登场!充满纪念意义的重要时刻照片初收录!
书中还包含了爱宝、乐宝,以及新生双胞胎熊猫辉宝和睿宝的宝家族故事!一本书收藏顶流一家!
★ 近200张高清彩图一饱眼福!
春日油菜花、夏日树影、秋日落叶、冬日粉雪,留下和福宝一同度过的四季时光!
还有爱宝诞下双胞胎瞬间的照片,是唯一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23年度100张最佳照片”(TIME's Top 100 Photos of 2023)的韩国作品!
★ 封面采用书名UV+触感膜特别工艺,福宝可爱猫脸触手可及!大rua特rua!
★ 首刷特别赠送原版复刻二变光栅卡!
随书还附赠“熊生四格”书签x2、“招福进宝”pvc贴纸x2、“有福同享”pvc透卡(3种随机1种)、“福到了!”DIY立体贺卡(素材2张)~精美赠品福气满满!
·
“熊猫爷爷”姜哲远饲养员写给踏上新旅程的福宝的一些从未说过的心里话,回忆了从福宝诞生的那一刻至今一起度过的充满珍贵回忆的3年。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福宝妈妈爱宝、爸爸乐宝和刚出世的双胞胎妹妹睿宝辉宝的故事,从与爱宝乐宝的第一次见面、福宝的诞生,到养育三个女儿的爱宝的母爱等,搭配摄影师柳汀勋的生动照片,将宝家族的温心日常尽收眼底!
2024年6月24日 想读 抱以一种支持和可贵的心准备购入
图书馆 豆瓣
The Library: A Fragile History
作者: [英] 安德鲁·佩特格里 / [英] 亚瑟·德·伍德温 译者: 宫杉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 - 6
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泥板、羊皮纸、莎草纸到没有书籍的阅读;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装饰着金箔和壁画,或者装满了豆袋椅和儿童绘画——“图书馆”这个文化意象仿佛一触即碎,又惊人的坚韧与长久。
-
历史学家安德鲁·佩特格里和亚瑟·德·伍德温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了世界上最伟大藏品的古董商和慈善家,追溯了文学品味的兴衰,揭示了在追求稀有手稿时犯下的重罪和轻罪,并探索了图书馆在塑造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万川“书之书”系列新作。
——————
……正是严肃的读者想要了解的那种迷人、雄心勃勃的学术作品。 ——《华盛顿邮报》
-
《图书馆》证明了事实比小说更有趣。这部作品……充满了有魅力的人物和令人惊讶的事实。——《泰晤士报》
2024年6月24日 想读
七步读懂财务报表 豆瓣
作者: 林昌华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8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看懂财务报表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不懂财务报表却是万万不能的。 作者结合股票投资的实战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零基础的投资者也能轻松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学会挑选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并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 本书分成五个部分,从了解三张财务报表的结构与关注点,到“七步成诗法”——以投资为目的寻找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再到各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案例实践,以及学好“避雷术”,远离投资风险,之后则是高阶实战的部分,从行业、战略、竞争等宏观层面与公司管理者、竞争优势、利润率等微观层面,手把手教投资者如何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 本书简明扼要,既通俗又实用,非专业的股票投资者也能看懂弄通。
2024年6月24日 想读
秋风 豆瓣
野分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梅定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6
* 秋风乍起,热气青年请往上走。
* 夏目漱石写给迷惘一代的警世之作。
* 守护正道的人比上帝更为高贵,请让凛冽的秋风吹散俗世尘埃
本书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转折时期的作品,包括《秋风》《二百十日》《矿工》三篇中长篇小说,发表于1906年至1908年。
《秋风》围绕穷学生高柳和富家子弟中野展开,两人虽为好友,经济情况和处境却截然不同。两位青年和贫穷的学者道也先生相遇了。白井道也本是某学校的教师,曾经教授过高柳,因为对世俗和权贵多有批判,被乡民和学生赶出了学校,目前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围绕着一百日元,三人发生了一系列有关道义与理想的故事。夏目漱石着力刻画了理想主义者道也先生,展现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百二十日》讲述了两位登山青年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矿工》讲述了富家子弟“我”因为一时意气去矿山做工、内心备受冲击的故事。
2024年6月23日 想读
身体由我 豆瓣 Goodreads
8.4 (84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2024年6月23日 想读
安南想象 豆瓣
作者: 朱琺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5
《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是朱琺继重述越南汉文小说的《安南怪谭》之后的第二本小说集。“安南”“交趾”均系中国古代对越南的旧称。
不同于一般以情节为主的小说,在本书中,作者利用残存在中国古典文献史料的只鳞片爪,以奇崛想象,拼贴复原出据说曾存在于古老南方的诸般奇迹及古怪,共二十九种,重新辑录、书写古代中国人对遥远南方的想象与态度。
初作于2008年至2015年间,源自作者当时频繁往来于中越之间的“候鸟时期”经验,增删修订至今。采用“常见于古典文献、新用于小说”的双行夹注格式。属于21世纪的小说主人公们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懊恼、惭愧、缅怀、自嘲、惘然等等”,仿若一条暗线,闪隐其中。配有三十张篇末小图,均采自百年前越南出版的三语刊物《南风》杂志。
2024年6月16日 想读
因为简单,所以丰盛 豆瓣
作者: [法]多米尼克·洛罗 译者: 张之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这是一部为饱受现代社会困扰的人们量身定制的启迪之作。作者从“如何减少食量”入手,为读者提供了细致入微、便于操作的进食和烹饪策略。她用更多笔墨告诉读者,如何从简单的餐饮和烹调中重拾快乐,让精神深处的满足唤醒对自我和生活的热爱,使人变得更加轻松自由。
在日本,人们认为饮食是生命和思想的创造者。唯一使人餍足的食物,是每餐最后上桌的米饭。对于其他食物,他们只是品尝味道,因为他们知道,对美食的真正品味只有在某种不得尽兴的状态下,才能领悟。然而,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多数人萎靡不振,因为他们吃得太多,他们在“让自己生锈”,也等于是在毁掉自己。其实,身体不应困扰灵魂,而应支撑精神活动和心灵世界的运转,当你习得照料身体时,便能够解放自己。
2024年6月13日 想读
数学女王的邀请 豆瓣
数の不思議 初等整数論への招待
作者: [日]远山启 译者: 逸宁 2020 - 7
日本长销数论入门科普读物
迷倒高斯、费马、欧拉的“数学女王”,
究竟有何魅人魔力?
用生活案例讲解数之奥秘
以流畅证明点燃思维火种
本书是初等数论入门的通俗科普读本。书中以身边的生活之事为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数的奇妙性质与规律。作者用直观、易懂的讲解,引领读者去体会数论证明的不可思议与酣畅淋漓,在惊奇与畅快之中提升对数学的理解程度。本书可作为学生了解数论、提高算术能力的辅助读物,也可作为技术人员理解计算科学的参考用书。
2024年6月13日 想读
奥本海默传 豆瓣
Inside The Centre: The Life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作者: [英]瑞·蒙克 译者: 刘诗军 / 刘小雨 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 - 5
🌟“这本传记的首要目的就是了解奥本海默这个人本身”
🌟一本全新的奥本海默传记
首次翻译出版
继《维特根斯坦传》《罗素传》后
瑞·蒙克
又一倾力之作!
🌟瑞·蒙克以全新角度描绘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生平
首次将视角聚焦于奥本海默事业成就
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经历
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
《奥本海默传: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可读性
🌟瑞·蒙克:我为什么要写一本《奥本海默传》
关于奥本海默,有一部真正伟大的传记正等待着人们去书写
这样一部传记需要
公正对待他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需要展现他的非凡思想以及他那深入而广泛的智识兴趣
这样一部著作需要
阐述和解释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并将这些贡献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
他在其他智识领域的兴趣以及参与公共生活的情况
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得到体现
🌟奥本海默渴望进入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奥本海默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欲望,他想克服他从德裔犹太背景中继承来的外来人意识,并渴望进入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瑞·蒙克:似乎对我来说,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欲望的重要性,也就无从了解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深入科学发现的核心
奥本海默想要理解介子的决心至少部分受他的一种欲望所驱使,那就是他想知道在原子的核心深处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原子里,π介子是强大核力的载体,将核子(中子和质子)聚集在一起。
当然,只有先理解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过程——奥本海默对此做出过贡献——才有可能制造出原子弹和氢弹。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兴趣广泛、智识超群。他的才华与激情,让自己与玻尔、波恩、狄拉克、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跻身20世纪物理学名人之列,他也在各种实验室和课堂中发挥作用,以此不断改变着世界。
但是,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一段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声誉的故事。作为一个复杂而脆弱的人,洛斯阿拉莫斯的工程深刻改变了奥本海默。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二战后他致力于控制冷战的军备竞赛、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等因素,都让他深陷忠诚与背叛的漩涡。
如同作者的《维特根斯坦传》和《罗素传》一样,这部奥本海默的传记同样无与伦比。《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科学发现、隐藏秘密以及两难选择和空前毁灭的故事,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
令人印象深刻……一段出色的故事。——《纽约时报》书评
见解独到,全面而可靠……目前为止对奥本海默的物理事业最全面的考察。……一幅可信的人物画像。——《华盛顿邮报》
非常吸引人。——《纽约客》
奥本海默很幸运,有这样一位堪称楷模的传记作者。——《新科学家》
奥比爱好者的必备书,即便不懂宇宙射线中的介子也没事!——《芝加哥论坛报》
一堂如何写好传记的大师课,让我们比任何调查都更接近那个时代氛围。——《卫报》
蒙克是一位头脑清醒、志趣相投的向导,指引我们进入奥本海默的生平。……书中对奥本海默在物理学上的描述是本书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也是之前的传记一直忽视的一个方面。——《野兽日报》
一部极为丰富的传记,精心研究,文笔流畅。学术成就相当出色。——《泰晤士报》
差不多是我读过的最好传记。——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新政治家周刊》
在关于这位充满谜团的物理学家的著作中,蒙克深入研究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形成因素,清晰描述了他在原子弹计划中的复杂身份,深刻分析了新的物理学中的哲学意味,蒙克将这几项工作无缝衔接。这不仅是一部伟大的传记,也是一件影响重大的艺术品。——《新政治家周刊》
2024年6月9日 想读
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豆瓣
Drawing The Line: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作者: [美国]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译者: 郭硕博 译林出版社 2024 - 7
◎ 喜爱的艺人“塌房”了,还能欣赏其作品吗?
◎ 失德艺术家会做更糟糕的艺术吗?
◎ 失德艺术家及其作品应该被“取消”吗?
◎ 从伍迪·艾伦、J.K.罗琳到R.凯利、凯文·史派西……大量当代失德艺术家案例,深入探讨失德艺术家及其作品周围的道德灰色地带
————————————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认为,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情感资源,使我们能够在艺术世界中探索道德的复杂性,进而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些失德艺术家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深思熟虑地参与其中;并且做出判断,当艺术家有不道德言行时,应该于何时何地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划清界限。
2024年6月5日 想读
审美即信仰 豆瓣
作者: 郭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5
◎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巴以冲突,影像艺术、流行文化、全球化、身份政治崛起……身处旋涡中的艺术家如何回应时代与生活?
◎从威廉·布莱克到翠西·艾敏,以审美之眼体察英国社会二百年变迁
《审美即信仰》为我们了解英国艺术乃至文化提供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视角。这些艺术杰作不仅可以和英国人在科学、技术、经济等领域的成就相媲美,更是构成我们如今认知中的“英国”的关键因素。
——翁昕 艺术顾问
审美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脉络。英国的地缘特殊性孕育出一幅独特的艺术画卷,十位(组)看似不关联的艺术家像是这幅画卷上十块迷人的拼图,共同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独特脉络。
——祝羽捷 作家、策展人
------------------------------------------------
※编辑推荐
十组英国艺术缔造者小传,捕捉自我与社会碰撞迸发的摄人心魄之美
十帧英国艺术速写,勾勒“英伦风”的独特土壤与传承脉络
威廉·布莱克为何从不以艺术家自居?
拉斐尔前派经久不衰的魅力是什么?
“草莓小偷”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如何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玛格丽特·麦克唐纳的作品与克里姆特异曲同工,为何一度被大众遗忘?
弗朗西斯·培根画笔下尖叫的怪异面孔源于何处?
翠西·艾敏的霓虹灯语令观者感动落泪的秘密是什么?
……
全彩插图、纪录片式讲解,变革时代中的审美反叛与创造
-------------------------- ----------------------
※内容介绍
审美可以改变世界吗?
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全球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超越时代。
2024年6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