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芒市边民的摆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田汝康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完整体系究应如何分类,历史演变如何,我们现在还不能回答,可是完整体系决不止宗教一种则可断言。试观目前,战争、残杀、疯狂和失常随处都表示从经济关系上已造成了的世界社会还缺乏一个完整体系。原有的神本主义的完整体系虽曾维持过天主教的欧洲,显然已不易有再起的机会。这个新体系的创造自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所倚的严重事业。除非人类学自甘成为一种古董,落后的“初民”科学,它自决不能在研究完整体系时以宗教范围为已足了。反过来说,人类学在宗教研究中已为研究各种完整体系立下了一个基础。他们已得到了研究这问题的一套方法和概念。百尺竿头,只余一步了。
汝康在这本书中就把人类学中经了几十年所获得的方法和概念,用具体的例子,介绍给了我们国人。他不但介绍了人类学中最近的成绩,而且也是第一个人用这些方法和概念来实地研究我们自己国内的宗教活动。这是他的处女作,希望他还能继续努力,扩大完整体系的研究范围,完成人类学者尚没有做成的工作。
2024年2月18日 想读
谁是那个弱女子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杨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抓住郁达夫"弱女子"这个情结,来诠释他的爱恨离愁,揭示所谓"颓废作家"郁达夫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2024年1月25日 想读
赡养上帝 豆瓣
神様の介護係
作者: 刘慈欣 著 / [日] 横山旬 绘 译者: 角川青羽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23
★刘慈欣作品首次日漫化改编
★入坑大刘宇宙必选作品
★《三体》爆发前的助跑,蕴含着伟大 点子的雏形
----------------------------------
国民科幻作家刘慈欣 X 日本著名漫画家横山旬
刘慈欣首次获主流文学奖(柔石小说奖金奖)作品原著
《三体》爆发前的助跑,蕴含着伟大 点子的雏形
小说《赡养上帝》于 2005 年发表,后来刊登在《人民文学》,并获得柔石文学奖金奖,这是刘慈欣第一篇获主流文学奖的小说。读者的热烈反馈激励了他的长篇创作,次年,他开始创作并连载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赡养上帝》是《三体》爆发前的助跑,里面蕴含着《三体》中很多点子的雏形以及系列作品中统一的内核,即在大灾难背景下该如何看待人类已有的价值和道德体系。
----------------------------------
有一天,两万多艘外星飞船降临地球……
各国首脑和学者用尽方法尝试与那些飞船沟通,
对方完全沉默。
……
----------------------------------
横山旬是一位很有才气的漫画家,少女知含、苏乐的出现让作品更具有年轻气息,《赡养上帝》的故事在他的画笔下焕发了新的活力。不瞒你说,在连载阶段,我也是一话一话追更过来的。很开心你打开了这本书,希望你也喜欢它,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刘慈欣
2024年1月24日 想读
The No Club 豆瓣
The No Club
作者: Linda Babcock / Brenda Peyser 2022 - 5
The No Club started when four women, crushed by endless to-do lists, banded together over $10 bottles of wine to get their work lives under control. Running faster than ever, they still trailed behind their male colleagues. And so, they vowed to say no to requests that pulled them away from the work that mattered most to their careers. This book reveals how their over-a-decade-long journey and subsequent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uncovered that women everywhere are unfairly burdened with “non-promotable work,” a tremendous problem we can—and must—solve.
All organizations have work that no one wants to do: planning the office party, screening interns, attending to that time-consuming client, or simply helping others with their work. From office housework to important assignments that inevitably go unrewarded, a woman, most often, takes on these tasks. In study upon study, professors Linda Babcock (bestselling author of Women Don’t Ask), Brenda Peyser, Lise Vesterlund, and Laurie Weingart—the original “No Club”—document that women are disproportionately asked and expected to do this kind of work. This imbalance leaves women overcommitted and underutilized as companies forfeit revenue, productivity, and top talent.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is way. The No Club walks you through how to make small, yet significant, changes to your own workload and empowers women to make savvy decisions about the work they take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s illuminate how lasting change calls for organizations to reassess how they assign and reward work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With hard data, personal anecdotes from women of all stripes, self- and workplace-assessments for immediate use, and innovative advice from the authors’ consulting Fortune 500 companies, this book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how we advance women’s careers and achieve equity in the 21st century.
2024年1月23日 想读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Bryan Cap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
Despite being immensely popular--and immensely lucrative—education is grossly overrated. In this explosive book, Bryan Caplan argues that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not to enhance students' skill but to certify their intelligence, work ethic, and conformity—in other words, to signal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employee. Learn why students hunt for easy As and casually forget most of what they learn after the final exam, why decades of growing access to education have not resulted in better jobs for the average worker but instead in runaway credential inflation, how employers reward workers for costly schooling they rarely if ever use, and why cutting education spending is the best remedy.
Caplan draws on the latest social science to show how the labor market values grades over knowledge, and why the more education your rivals have, the more you need to impress employers. He explains why graduation is our society's top conformity signal, and why even the most useless degrees can certify employability. He advocates two major policy responses. The first is educational austerity. Government needs to sharply cut education funding to curb this wasteful rat race. The second is m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ause practical skills are more socially valuable tha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outshine their peers.
Romantic notions about education being "good for the soul" must yield to careful research and common sense —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points the way. (less)
2024年1月22日 想读
Horizons 豆瓣
作者: James Poskett Viking 2021 - 10
A radical retelling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at challenges the Eurocentric narrative.
We are told that modern science was invented in Europe, the product of great minds like Nicolaus Copernicus, Isaac Newton, Charles Darwin and Albert Einstein. But this is wro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not, and has never been, a uniquely European endeavour.
Copernicus relied on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borrowed from Arabic and Persian texts. When Newton set out the laws of motion, he relied on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made in Asia and Africa. When Darwin was writing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he consulted a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encyclopaedia. And when Einstein was studying quantum mechanics, he was inspired by the Bengali physicist, Satyendra Nath Bose. Horizons pushes beyond Europe,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scientists from Africa, America, Asia and the Pacific fit in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arguing that it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story of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Challenging both the existing narrative and our perceptions of revered individuals, above all this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work of scientists neglected by history. Among many others, we meet Graman Kwasi, the seventeenth-century African botanist who discovered a new cure for malaria, Hantaro Nagaoka, the nineteenth-century Japanese scientist who first describ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and Zhao Zhongyao, 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hysicist who discovered antimatter (but whose American colleagu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Scientists today are quick to recognise the international nature of their work. In this ambitious and revisionist history, James Poskett reveals that this tradition goes back much further than we think.
Perfect reading for fans of Peter Frankopan's The Silk Roads and Bettany Hughes's Istanbul.
2024年1月22日 想读
分手的决心 豆瓣
作者: 李允镐(分镜画师) / 朴赞郁(导演) Kubrick出版 2023
「對於那些想要在作品完成前就提前想像的人來說,故事板起到了決定性的幫助作用。」—朴贊郁
「從演員角度看,看分鏡就如同導演在一場一場地和我講戲」—湯唯
「《分手的決心》劇本創作對於身為編劇的我來說,就像是一塊沒有地圖、令人難以捉摸的土地,我不知道它的全貌有多大、有多深、有多麼的複雜。」—丁瑞慶
朴贊郁導演 x 丁瑞慶編劇 x湯唯策劃
最完整分鏡圖全書 + 湯唯親自參與編譯
獻給所有創意工作者的電影分鏡圖參考書
【154幕分鏡圖,每幕都細思極恐】
暗黑鬼材名導朴贊郁開機拍攝前,必先閉關,將每幕的場景道具、對白情緒、影機運動以精準無比的分鏡圖繪畫下來。無論是死者的眼珠、刑警的偵訊室、嫌疑人的家居、國境邊緣的海岸……每幕都細思極恐,每個詭譎細節都有閱讀一流漫畫和小說的感受。
【附贈導演x編劇x演員極罕對談紀錄】
朴贊郁的分鏡劇本首度推出華文版,演員湯唯親自參與歷時大半年的編譯工作。朴贊郁如何令分鏡圖成為韓國電影工業的標準?為什麼丁瑞慶要寫一個中國北方女子隻身來韓的故事?為什麼湯唯要將這本分鏡本帶到華語世界?
附贈朴贊郁、丁瑞慶、湯唯、朴海日極罕對談紀錄,聽導演、編劇、演員娓娓道來,解開《分手的決心》的一切懸而未決。
【電影簡介】
刑警海俊(朴海日飾)奉命調查一宗疑點重重的男子墜崖命案時,迷戀上嫌疑最大的死者妻子瑞萊(湯唯飾)。瑞萊是中國移民,比亡夫年輕數十年。每一次盤問,海俊都增加了對瑞萊的懷疑,決定追蹤她日常的一舉一動。隨著調查愈深入,海俊愈發覺自己不能自拔……
【睽違大銀幕6年,韓國全球影展贊譽】
★2022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2022大鐘賞最優秀作品獎、男主角獎、腳本獎
★2022青龍電影獎導演獎、男主角獎、女主角獎、劇本獎、音樂獎
★2022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獎最優秀作品獎、導演獎、女主角獎、腳本獎、攝影獎、音樂獎
★2022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2022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國際電影
★2023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
★2023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獎、電影部門導演獎、電影部門女子最優秀演技獎
★2023國家評論協會獎五大國際電影
★2023西雅圖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國際電影
★2023芝加哥獨立影評人贏獨獎最佳外語電影
★2023波特蘭評論家協會獎最佳非英語電影
★2023三藩市灣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國際劇情片
★2023倫敦影評人協會獎年度外語片
★入圍2023奧斯卡金像獎
2024年1月21日 想读
列文森 豆瓣
作者: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 / 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 译者: 曾小顺 / 张平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23
本书由一组集中讨论列文森著述的文章组成,出自费正清、范力沛、史华慈、史景迁、魏斐德、高居翰等北美中国研究界的重要学者之手。他们分别回忆列文森的学术和生平,探讨其观点与贡献,并从学术批评的角度展开深入对话。这些文章一方面为阅读和理解列文森指出了不同角度的门径;另一方面也印证和展示了列文森的学说如何持续参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中国研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和动力。
书末收入列文森本人的一篇未刊文稿〈犹太身份的选择〉,被视为深入理解其思想脉络的重要文献。
2024年1月21日 想读
宛转环 豆瓣
7.8 (13 个评分) 作者: 慕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2
《宛转环》是青年创作者慕明的首部作品,收录了她自2017年创作以来的《宛转环》《涂色世界》等获奖篇目,也有在2020至2022年间创作和重写的《破境》《铸梦》等新篇目。科技前沿的工作背景,跨学科的阅读趣味,使得这些小说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而从科幻、推想等类型创作中提炼的方法将思辨与想象共冶一炉,铸成了故事。这些小说既独立成篇,也通过细致深入的线索勾连,编织出了一个丰富隽永的环形时空。从杳冥上古到当代生活再到极远的未来,故事以不同的书写尺度折射出现实的影子,也因此没有被现实压垮,而是以智识再造真实,以灵巧抵达自由。
2024年1月9日 想读
编木拱桥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刘妍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征讨日尔曼人的罗马皇帝、天才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偷渡加州的日本船匠、中国宋代狱卒和《清明上河图》的绘者、闽浙山民、挪威木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在这本特殊的“侦探故事集”中,他们“想”到了一起。
编木拱桥,一种奇特、罕见的桥梁形式,却又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它的“普世的独特性”,是一把理解人类建筑文明的钥匙。
这是一部严肃的建筑史学专著,亦是一程妙趣横生的“寻宝之旅”。作者历时十二载,入深山渡重洋、挥斧子扛木头,涉猎多语种文献古籍,穷极各种学术手段,去寻找编木拱桥的答案。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木拱桥作为一条引路的红线,我们将深入踏足于多种不同文化的腹地,观览众多通常的“旅行指南”不会提及的异常景观。当我们将在所有这些从不同的目的地发掘的宝藏展放在一起,它们魔法般地构成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视图:一张以构造思维为核心的人类历史地图、一部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2023年12月30日 想读
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 豆瓣
作者: 王东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本书是集中讨论中国现代大学与国家关系的优秀作品。本书最重要的特色是从“基层”入手,着重反映地方经验,从而深化了我们在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上的认知和理解。从方法论上,书稿也体现出作者将历史学和人类学加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努力。此书立论具体而充实,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极大。其取材丰富,不仅充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互相比证。其见识不受分科局限,而得相关各科之利。有此三长,足以成一佳著,可贡献于学界同仁,并为将来继起者必须参考。
2023年12月30日 想读
蒋彝和他的文友 豆瓣
作者: [英] 保罗·贝文 / [英] 安妮·韦查德 译者: 周小进 / 崔新羽 东方出版中心 2023 - 1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双语作家蒋彝,
他以独特的“中国之眼”纵观中西、评判古今。
——————————————————————
作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蒋彝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重塑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讲述了蒋彝旅居英国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描述了在英国汉普斯特德定居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再现了他们与伦敦文化精英的交往历程,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20世纪海外华人作家研究的新成果。
编辑推荐:
蒋彝与林语堂、熊式一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三位影响深远的双语作家,他以独特的“中国之眼”纵观中西、评判古今。这本书讲述的是蒋彝和他的朋友圈的故事,这段在伦敦的往事至今鲜为人知。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太多名家的侧影,熊式一、王礼锡、崔骥、萧乾、杨宪益……这里有无数“细节”和“过去”,一切都是那么鲜活,呈现了那个时代在伦敦定居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谈笑有鸿儒的中外文化交流现场。
2023年12月25日 想读
在云端 豆瓣
Inflight Science
作者: [英]布莱恩·克莱格 译者: 陈明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3 - 10
从我们踏入机场的那一刻起,各种科学原理就开始为我们表演。量子物理、相对论、混沌、分形……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接二连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飞行旅途中的每一刻都充满着体验科学的机会,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我们沿途遇到的种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安检仪如何工作?飞机跑道如何编号?飞机为什么能飞得起来?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风暴因何而起?导航系统如何运转?如果在半空中打开舱门将会发生什么?……作为飞行旅途的最佳向导,对于这些我们以往一直想知道或者一直没想到的问题,本书将知无不言。
★编辑推荐
1.探索飞行旅途的科学原理
安检仪如何实现透视功能?飞机为什么能够飞起来?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飞行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的科学现象,让人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原理,再加上二十余个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从起飞到降落,每一刻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科学冒险。
2.揭开飞行旅途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飞机的飞行路线不是两点间的直线?飞机是如何识别自己要降落的跑道?在天空中,我们都会看到什么不同寻常的景色?……穿越天空,领略世界的壮丽和无尽可能,带您体验飞行中的刺激与惊喜,为您带来对飞行旅途的全新认识。
3.享受飞行旅途的别样乐趣
如何缓解时差带来的不适?飞机餐怎么总是那么难吃?长时间飞行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还是一本“乘客飞行指南”。书中包含众多关于飞行旅途的实用建议和经验分享,让您的旅途更加顺利愉快,尽情享受飞行的乐趣。
★媒体推荐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从平凡的现代航空旅行中抽取出了各种科学知识“现场”讲解,包括但不限于飞机尾迹、积雨云,还有飞机上的小零食……
——《泰晤士报》
可以轻松阅读的科学知识,读起来充满惊喜和乐趣。
——《选择》杂志
克莱格的这本书值得你在行李箱中为它留出宝贵空间,它会带领你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了解万事万物的运作方式。
——《工程与技术》
翻开本书,洞悉飞行中的一切;睁大双眼,感受飞行的奇妙之处。
——《星期日邮报》
2023年12月23日 想读
朱令的四十五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6 个评分) 作者: 李佳佳 春山出版公司 2019 - 11 其它标题: 朱令的四十五年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 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2023年12月23日 想读
关键路径 豆瓣
Critical Path
作者: [美]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译者: 李林 / 张雪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美国天才建筑师和思想家巴克敏斯特·富勒的重要代表作,是他对人类过去的杰出总结,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独到思考和预测。
从史前时代的人类迁徙,到伟大帝国的发展,再到今天掌控我们命运的庞大的跨国企业和政治体系,《关键路径》追溯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起源和演变,讲述了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处境,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面对未来有何种选择。此外,富勒还讨论了知识的加速增长、工具和技术寿命的不断缩短、资源的利用和建筑设计巧思等诸多议题。他把自己的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讨论一个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参与世界的改变和人类的发展,阐述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路线图设计。某种意义上说,富勒自己就是他最伟大的一个发明。
此外,富勒把地球视为宇宙中的一艘飞船,从宇宙的尺度上思考人类的任务和天职,主张我们应采取“宇宙收支核算法”,确保资源的“少费多用”,通过综合、先导性的设计科学革命,包括对计算机的充分利用,实现人类的持久繁荣。他在书中还阐释了自己的戴马克松世界地图、地球镜、球形建筑、全球电网等设计和构想,以此作为设计革命的示范。
.
或许他们(富勒等人)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创始人)
他设计了迄今为止最强、最轻和最高效的围合空间。他把自己当作人类应付挑战的实验室,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发现的社会意义;他认识到人类的真正财富是能源,把人类在宇宙间的全面成功当作自己的目标。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富勒是一位真正的技术大师。他的很多创新,从戴马克松房屋到测地线网格球形结构,想法之大胆让人惊讶。人们从未讨论过的是他深邃的精神层面。对我来说,富勒代表了道德良知的精髓,永远警示着地球的脆弱和人类保护地球的责任。他是少数能从根本上影响你世界观的人之一。
——诺曼·福斯特(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富勒看到了远超过地球的次序,他体验到的空间的秩序和韵律,是所谓的“天体的和谐”。自称为“几何学家”的富勒,其实是个先知!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
2023年12月15日 想读
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 豆瓣
作者: 黄中浩 2020
老城厢地区在自元代设县的六百多年里一直是上海的中心,直至租界的出现打乱了它原有的发展步伐。本书从历史资料入手,整理出老城厢有记载的建筑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并绘制关键历史节点的城市地图,展现城市在六百年里的变化,然后着重分析了从1843—1947年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唯一毗邻庞大租界的中国城区,老城厢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国运国力紧密相连。本书将城市演变过程置于整体历史时空背景下,考虑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因素,展现老城厢由东方城市宇宙观塑造的街道空间、建成物形态与地籍信息,及其在学习西方城市管理制度,拥抱资本主义空间模式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独特发展轨迹。
2023年12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