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奔月 豆瓣
Reaching for the moon
作者: [美]罗杰·劳尼厄斯 译者: 白建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3 - 9
本书以太空探索的缘起开篇,详述了冷战时期美苏航天计划的种种细节,探索了那个时代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标志性驱动力——载人登月。作者将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写作地位上,重新审视了两国的成败。其巧妙之处在于借助史料多角度还原了这段历史,剖析登月竞赛的复杂性及其根源和结果,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书中也就一些我们关注的问题作了详尽解释,例如:既然1969年能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现在不再登月?苏联在起初领先的情况下,为什么最终会被美国击败?
★编辑推荐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真的如外界传言是美国的阴谋吗?为什么苏联在起初领先的情况下会让美国后来居上?如果我们能在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现在不再登月?关于早期航天的疑问,我们会在《奔月》中找到答案。
揭秘美苏登月竞赛的真相
本书通过航天史料和当事人的个人经历,深入剖析了是什么力量推动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将人类送上月球。加加林进入地球轨道、NASA的成立、肯尼迪提出十年内登月,我们会发现一切成就都与美苏两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竞争密切相关。文化、人才、公众舆论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苏航天博弈的权威之作
作者为NASA首席历史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研究员,他亲身经历了“奔月”岁月。从苏联先发制人、美国全力追赶,到阿波罗11号登月、苏联否认参与过登月竞赛,他借助史实和其研究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方面和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了航天史早期的全貌。
新视角下的启示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智慧,促使人类走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登月带给人类探索未知的启示:人们看到地球的真实样貌,保护地球的环境意识便由此激起;科学家勘探了月壤,对月球起源的猜测便有了答案。时至今日,登月努力对科技发展、认识宇宙的影响依旧深远。
★名人推荐
劳尼厄斯敏锐的分析冲破了50年来的陈腐论调――我们对美苏太空计划的理解,甚至对关键之处的误解。它不仅是一本好书,也是任何对登月竞赛这个迷人但过于神秘的故事感兴趣者的必读之作。
——詹姆斯·汉森 畅销书《登月第一人》的作者
劳尼厄斯在描述太空竞赛时为苏联耗费了同样的笔墨,这便于我们理解是什么真正促成了美国人登月。
——霍华德·麦柯迪 航天史学家,美国宇航学会2013年肯尼迪宇航奖得主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Mathematics 豆瓣
作者: Morris K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 6
This work stresses the illogical manner in which mathematics has developed, the question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s against 'pure' mathematics, and the challenges to the consistency of mathematics' logical structure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知识与国运 豆瓣
作者: 羽戈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 - 1
近世政治人的命运浮沉,知识与国运的休戚与共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沉潜多年的心血之作,观察晚清政治的必备之书
【编辑推荐】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沉潜多年的心血之作,观察晚清政治的必备之书。暌违多年,历史学人羽戈再出近代史专著,以独到的史家视角、细密的考证手法、流畅的叙事风格,重新书写晚清风云人物志。有人读史,读出了人的无力,羽戈读史,则读出了人的力量。
★独到的史家视角,从知识结构与素养的角度,探寻国运兴衰的密码。晚清政治,波诡云谲,主政成败并非一念之间,而贵在平日积累。读什么书,或许就能成怎样的事。被外国人大力夸赞的慈禧,其真实知识水平如何?被誉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终究比不上俾斯麦?精于权术的袁世凯,最终因为“不学”害死了自己?……针对种种谜团,翻开此书获取可能的答案。
★细密的考证手法,注重“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书写一部有血有肉的人物志。“唯有大处着眼,才能洞悉时代的走势;唯有小处下手,才能明察个体的归宿。”《慈禧传信录》《李鸿章全集》《庚子国变记》《梦蕉亭杂记》……羽戈网罗文集、笔记、奏折、回忆录、日记、报刊等诸多晚清民国史料,结合最新史学动态,于故纸堆中抽丝剥茧,考察晚清风云人物的新旧思想和政治手段,呈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历程的筚路维艰。
★流畅的叙事风格,不沉闷于学理,又不戏谑于口舌。介于专业与通俗之间的写作风格,融合思想之深刻与文字之灵动,在保持严谨学术创作的前提下,对艰涩史料进行通俗化解读,将历史知识与人生智慧的解读有机结合,寓情于史,鉴古知今。
【内容简介】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的最新力作,观察晚清政治的必备之书。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执政者面临新旧思想的交替。进退之间的决策,影响的就是一世之国运,是拥抱新思想,还是固守旧手段?羽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历史线索,深度分析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奕䜣等人的知识结构与素养,以及在时势之中各自所作出的决策,剖析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羽戈指出,回溯晚清历史,往前多谈制度,而忽略人,而我们谈国运,终归还得落到个体。
【作者简介】
羽戈
青年学者、作家。1982年生,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代表作有《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不为什么而读书》等。
【各界评价】
较之于平日常见的热闹话语,羽戈以严谨内敛的处事风格,与之保持自我的疏离态度,既不沉闷于学理,又不戏谑于口舌,他的文字总给人以笃定理性的信任感。
——新京报书评周刊
读过他的很多文章,会发现大多观点与结论都是基于对事实的细致解剖而形成,不盲从,不轻信,展示出独立思考的真知灼见。
——云从龙(书评人)
羽戈兄的书写里,有他不可让渡的意气用事在里面。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骄傲,诸公衮衮,我自岿然不动。
——蔡朝阳(教育学者、书评人)
紧紧扣住历史人物的处境、行动和意识这个三角互动的分析框架,结合各种晚清民初人物的文集、笔记、奏折、回忆性文字、报刊文字等展开,具体而微地呈现了这些人物的历史处境、朋友圈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写作是一把刀:与费雷德里克-伊夫·热奈对谈 豆瓣 Goodreads
L'Écriture comme un couteau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写作是一把刀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绝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红肉共和国 豆瓣
Red Meat Republic: A Hoof-to-Table History of How Beef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美] 约书亚·施佩希特(Joshua Specht) 译者: 柴晚锁 / 赵冉 原子能出版社 2023 - 10
【内容简介】
到 19 世纪后期,美国富人和穷人几乎每顿饭都期待能吃到高品质的新鲜牛肉。 美国的牛肉生产已经从小规模的本地化经营转变为遍布全国的高度集中化的产业。这本书讲述了关于谁将从这个新产业中获得好处,以及谁将承担其沉重成本的故事,其中充满了激烈冲突。
施佩希特将一个以印第安战争、芝加哥劳工骚乱和纽约街头食品暴乱为标志的动荡时代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肉牛-牛肉联合体”之所以能获得持久成功,肉类加工商之所以能在美国产业化牛肉生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因为贪婪的肉类加工商与饥饿的公众的利益有重叠之处,而苦苦挣扎的牧场主、绝望的屠宰场工人和破产的肉铺老板的利益则退居二线。《红肉共和国》揭示了美国人今天消费的食物背后复杂、引人入胜的历史。
【编辑推荐】
1.以流畅、细腻的文笔,展现铁路、冷冻技术的发明与普及,以及美国19世纪各个政治利益团体的博弈,如何让美国的牛肉生产与加工业从小规模的本地化经营转变为遍布全国的高度集中化产业。
2.本书揭示了现代美国人成为“牛肉民族”的经济动因和社会背景,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影响美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变革,包括印第安战争、西进运动、美国劳工运动、集约化生产带来的行业垄断,以及的《《谢尔曼《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颁布,等等。
讲述牛肉这一寻常的食物如何在漫长的19世纪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反映了美国人在消费心理、身份认同、性别理念、社会等级等方面的深层认知。
【名人推荐】
施佩希特的《红肉共和国》追溯了现代牛肉产业的兴起,讲述了从赶牛小路到屠 宰场的故事,对食品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部令人感到不安而又引人 入胜的读物。 吉尔·莱波雷
《分裂的共识:一部全新的美国史》作者
本书通过描述牛肉产业的兴衰,展现美国社会几个世纪的动荡与冲突,为研究美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安德里亚·迈克尔逊
史密森学会
《红肉共和国》解释了美国人是如何吃这么多牛肉却花这么少钱的,以及牛肉加 工业是如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的,沉着冷静的施佩希特以通俗、明快的文风完成了这部著作。
塞缪尔·莫恩
《新共和国周刊》
2023年12月13日 想读
米拉蒂 豆瓣 Goodreads
8.7 (22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2023年12月11日 想读
Outlive 豆瓣 Goodreads
8.9 (1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Attia MD / Bill Gifford Harmony 2023 - 3
A groundbreaking manifesto on living better and longer that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medical thinking on aging and reveals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and extending long-term health, from a visionary physician and leading longevity exper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you’ll ever read.”—Steven D. Levit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Freakonomics
Wouldn’t you like to live longer? And better? In this operating manual for longevity, Dr. Peter Attia draws on the latest science to deliver innovativ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techniques for optimizing exercise and sleep, and tools for addressing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all its successes, mainstream medicine has failed to make much progress against the diseases of aging that kill most people: heart disease, cancer,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Too often, it intervenes with treatments too late to help, prolonging lifespan at the expense of healthspan, or quality of life. Dr. Attia believes we must replace this outdated framework with a personalized, proactive strategy for longevity, one where we take action now, rather than waiting.
This is not “biohacking,” it’s science: a well-found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pproach to extending lifespan while also improving our physic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health. Dr. Attia’s aim is less to tell you what to do and more to help you learn how to think about long-term health, in order to create the best plan for you as an individual. In Outlive, readers will discover:
• Why the cholesterol test at your annual physical doesn’t tell you enough about your actual risk of dying from a heart attack.
• That you may already suffer from an extremely common yet underdiagnosed liver condition that could be a precursor to the chronic diseases of aging.
• Why exercise is the most potent pro-longevity “drug”—and how to begin training for the “Centenarian Decathlon.”
• Why you should forget about diets, and focus instead on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u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to personalize your eating pattern.
• Why striving for physical health and longevity, but ignoring emotional health, could be the ultimate curse of all.
Aging and longevity are far more malleable than we think; our fate is not set in stone. With the right roadmap, you can plot a different path for your life, one that lets you outlive your genes to make each decade better than the one before.
2023年12月4日 想读
为权力祈祷 豆瓣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张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1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本书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 豆瓣
作者: 卜正民 / 布鲁 主编 译者: 古伟瀛等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这本书本身有它漫长且复杂的历史。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视野上观照,针对欧洲与中国两方诠释中国的过程加以处理的原创构想,系承李约瑟。李约瑟以自己所致力之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业绩,来肯定中国对世界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的贡献。……在他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欧洲业已经历社会、经济以及知识的转化,而中国却并未发生这些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物质生活组织所产生的诸种因素,而此乃当今学者才开始分辨出来的问题。
本书试图描述的知识轨迹:开始于欧洲的独特性,而终结于中国的特殊性……
本书的曲折之旅时,我们并不知道完成这趟旅程所需的漫长时间,以及在途中将产生的友情关系。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鸦片政权 豆瓣
Opium Regimes
作者: [加] 卜正民 / [加] 若林正 编 黄山书社 2009 - 9
卜正民将体制与意识的综合考察作为本书史论结合的主线,文中十八篇文章组成一段以鸦片为核心的连贯历史。勾勒了跨越一百三十年,焦点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下的东亚地区的鸦片贸易。第一部分介绍了十九世纪鸦片贸易的基础;第二部分考察鸦片在中国如何被分运和消耗;第三部分研究国家与地方努力控制鸦片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政府的统一与权力渗透;第四部分分析日本利用鸦片对现有鸦片政权的冲击。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杀千刀 豆瓣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7.3 (7 个评分) 作者: [加]卜正民 / [法]巩涛 译者: 张光润 / 乐凌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7
1904年秋北京菜市口,犯人王维勤被公开处决,观者如堵。此后几个月,凌迟酷刑便从清帝国的法律体系中永久消失。被西方观察家称为“千刀万剐”和“活剐”的凌迟,是帝制中国惩治最严重犯罪的刑罚。
本书是西方世界首部研究中国刑讯和死刑的历史、图像与语境的著作,其时间跨度从10世纪一直到1905年中国废除凌迟为止。作为独特的跨学科历史著作,著者关注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酷刑并深入研究,就中国古代政府机构将对个人的折磨合法化的逻辑提出质问。他们并未将凌迟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来研究,而是将中国的刑罚程序置于更为长久的世界刑罚史中去考察,同时也探讨了长久以来当西方文化与“他者”文明相遇时,总是会显露出来的厌恶与着迷并存的复杂情绪。
一部雄心勃勃并将引起广泛讨论的重要著作。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拆除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轻率评判和普遍成见——从古至今,从司法领域到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其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间游刃有余,极富启发性。
——苏源熙(Haun Saussy),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
乔治•巴塔耶在他著名的作品(《爱神之泪》)中向欧洲人描绘了中国凌迟,本书则揭示了巴塔耶在其中游移不定的立场,发人深省。书中对凌迟历史的重构细致入微,颇有识见。
——王国斌(R. Bin Wong),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所主任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全圖 豆瓣
Completing the map of the world: Cartographic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作者: 卜正民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
1644年,南京一位名叫曹君義的出版商,印製了一幅獨特的世界地圖,他稱之為「天下全圖」。其雖沿襲了某些可上溯宋元時期的中國慣例,卻也借鑒了一幅由奧特柳斯(Ortelius)設計、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印製的歐洲版世界地圖。現今在兩個國家圖書館中仍保存了曹君義版地圖:其一在北京,另一在倫敦。本書的兩個章節,原是發表在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學術講座的講稿,每章即是以這兩本曹君義地圖中的一本作為出發點,去重建一段世界地圖的歷史,以此回顧早期的中國和歐洲在繪製世界地圖上的嘗試,並展望中國的世界地圖(如曹君義的版本)對歐洲地圖學的影響。這段歷史表明了:歐洲人仰賴中國人對亞洲的知識,並不亞於中國人倚賴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今日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地圖,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下,於焉誕生。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 豆瓣
Mr. Selden's Map of China : Decoding the Secrets of a Vanished Cartographer
7.0 (6 个评分)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刘丽洁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2009年,一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一幅沉睡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古代中国地图为引子,从历史、地理、文字、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描述了400年前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其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和未解之谜。本书为面向一般大众的非虚构类历史、地理读物。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舒伯特的《冬之旅》 豆瓣
作者: [英]博斯特里奇 译者: 杨燕迪 / 杨丹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0
【内容简介】
“它虽然被死亡气息所侵染,却让生命更有价值”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中重要的一组套曲,是舒伯特在他短暂一生近尾声时所写,也是舒伯特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博斯特里奇是著名的男高音家兼作家,就学于牛津大学历史学系,后听从内心的召唤,放弃学术生涯,投身歌唱事业,成为职业歌唱家,《冬之旅》是他最爱的作品之一,演唱《冬之旅》已达三十余年。
也正是博斯特里奇的拥有“人文知识分子”底色,在本书中,历史、文化、音乐、文学、美术、科学、哲学、传记信息、心理分析、作品解读、表演实践等与《冬之旅》相关的知识门类和学科分支被整合在一起,甚至阅读本书,你还能遇到海顿、马勒、歌德、济慈、罗兰·巴特、卢梭等大家,不论你是否听过舒伯特的《冬之旅》,这本书都可以将您带入这座音乐的宫殿,逗留、驻足欣赏,感受被诅咒的爱情如何转化为艺术。
【媒体评论】
“引人入胜……读罢此书,我们可能会换一种方式聆听这部至高无上的艺术作品。”——《纽约书评》
“博斯特里奇的好奇充盈了书和音乐。”——《波士顿环球报》
“精妙绝伦……回忆录、文化史、音乐精读、传记掠影,以及《冬之旅》对作家、作曲家、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影响泛起的涟漪,融合成这道诱人的音乐什锦。”——英国《独立报》
“不难想象,目瞪口呆的年轻崇拜者会迷上舒伯特的《冬之旅》,就像他们过去迷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剧新闻》
“这是一本非同寻常、引人入胜的书:无所不包、离题千里,它抓住了这部开创性作品在德语艺术歌曲传统中经久不衰的奥秘。喜欢《冬之旅》的读者有福了,初识《冬之旅》的读者有伴了……博斯特里奇先生对音乐和文本的掌握自始至终都显而易见。”——《华尔街日报》
“如果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能让专家以人文而非技术的方式带我们领略伟大的音乐,岂不是很棒吗?这就是博斯特里奇的《舒伯特的<冬之旅>》带给我们的。他是著名的男高音家兼作家,《冬之旅》是他最爱的作品之一。读毕此书,也可能成为你最爱的一部。”——《费城问询报》
“对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最神秘的音乐作品之一的精彩研究。没有人比博斯特里奇更能打开它,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其虫洞所在。”——《每日野兽》
“伟大的歌手常常无法解释他们所做的事情。博斯特里奇可以。不论你是否听过舒伯特的《冬之旅》,这本书之所以扣人心弦,在于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被诅咒的爱情如何转化为艺术。”——理查德·桑内特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打造第二大脑 豆瓣 Goodreads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7.2 (14 个评分) 作者: [美]蒂亚戈•福特 译者: 鲁申昊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11 其它标题: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 打造第二大脑
生物大脑✖第二大脑,助推脑力指数级暴涨
第二大脑是你最好的私人助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偶像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教父》导演福特•科波拉都从第二大脑受益!
◎ 编辑推荐
☆ GTD方法的提出者大卫•艾伦、“子弹笔记”的提出者赖德•卡罗尔、一年修完麻省理工四年 课程的神奇小子斯科特•扬)一致推崇蒂亚戈•福特的方法。
☆ 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到被世界顶尖杂志报道的知识管理专家,蒂亚戈•福特用“PARA系统”与“CODE法则”,助你一步步打造第二大脑,收获脑力指数级暴涨。
◎ 内容简介
你花很多时间读书、上课、学这学那,需要的时候却脑袋宕机,想不起来?
电脑、手机、阅读器,你都用,文章、图片、视频,你都看,但总是记了这个、漏了那个?
正在执行的项目,有太多数据要整理、太多信息要分类,你找不到头绪也抓不住重点……
这样的痛苦,个人知识管理专家蒂亚戈•福特特最清楚。他曾被中学老师评定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曾在大学三年级因不明疾病而短期失忆、脑力退化,但他在患病的过程中,将厚达数百页的病历和医嘱转化成数字档案,储存于家里的计算机,好随时搜寻、重新整理、加上批注和分享。
经疾病磨练后,他练成一套名为第二大脑的数字知识管理系统——你不再须把所有细节记在大脑中,而是将最珍贵记忆、想法与知识储存在第二大脑(你自建的数字知识库,即档案、文件夹或云端硬盘),随需取用,助你完成工作、经营事业、管理生活。
具体要如何使用第二大脑呢?福特独创简明且符合直觉的PARA系统,将信息根据用途分成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和存档(Archives)四大类,以及CODE法则,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浓缩为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和表达(Express)四个步骤。
跟着福特一步步打造第二大脑,第二大脑将成为你最好的助理,也是最有用的思维工具,使你能够达成渴求的任何目标。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我的真文字 豆瓣
作者: 徐冰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编辑推荐】
⭐为当代艺术去魅,徐冰真诚分享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
徐冰的文字幽默而又朴实,他称当代艺术的众多理论造成了观众的自卑心理,“我怎么就看不出这些深刻思想”。
在徐冰笔下,艺术并不高冷,而需要踏踏实实的手艺。
这本书不是从思想到思想,再回馈思想,而是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
⭐与徐冰一起较真,思考当代艺术的来路、现状与走向——
徐冰的个人艺术史,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中国走向世界、再回归生活的艺术史的注脚。
“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今天,在虚拟现实等技术冲击下,艺术进入了它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代,需要敏锐的艺术家作出回应。
⭐用“真”文字阐述“假”文字,展示一个真实的徐冰——
如果说《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等作品,是假借文字的形式,给沟通制造障碍,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本书则是用文字的正常功能,“把事情原委老实交代清楚”。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会在他的作品中显露无遗,这是写作与艺术的诚实。
⭐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徐冰亲自监制,细节精确至1mm,一次完美主义的纸质出版实践:
极简纯白皮质封面,柔软耐磨且兼顾精装效果;
黑色书签带烫白,素材取自徐冰知名代表作《英文书法字》;
藏书票设计则取材自徐冰享誉世界的作品《天书》在1987年时的首页刻版,并烫印徐冰的英文书法字签名,极具收藏价值。
-
【各界推荐】
讨论或者评价徐冰,一定要注意,他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者,是一个在现代艺术领域里造反,掀桌子、掀屋顶的人。他的这个反叛,不但对中国当代艺术,而且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重新探索、摸索21世纪艺术的新走向(不只是中国,也涵盖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陀,著名评论家
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
——Okwui Enwezor,策展人、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评委会主席
徐冰的个人经历称得上贯穿东西,但他在精神上始终离中国传统文化更近。
——《纽约时报》
-
【内容简介】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成长史,对于中西艺术的思考与反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书中还披露了大量珍贵图片,便于我们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 豆瓣
作者: 和文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
美国社会学学会巴灵顿•摩尔著作奖获奖作品
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度结合之作
深入比较中英日三国财政制度转型的历史进程,回应大分流问题
本书从财政制度发展的角度切入“大分流”这一重大问题,选取英国内战后的十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中国的太平天国时期三个关键时段进行深度的比较历史分析,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探讨三个国家如何借助克服财政危机,从而实现了(或未能实现)财政制度的转型。全书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政治学、近代史和日本史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
现代财政国家的出现给政治经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集中管理税收,将其作为资本从市场调动长期金融资源,极大增强了国家能力,显著提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
本书聚焦现代财政国家的制度建设路径,细致比较、分析中英日三个国家在制度发展关键期(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各国当政者面对既有公共财政系统的崩溃,积极找寻解决财政亏损问题的方案,并在税收办法、信用体系等方面展开多种尝试。最终,英国和日本从其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成功开发出公共财政工具,确立了现代财政国家制度,为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未能成功。作者以宏阔的视野、新颖的框架、扎实的史料回应了“大分流”的问题,对清政府未能实现财政转型的解释极富洞察力。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托洛茨基传 豆瓣
作者: [苏] 德·安·沃尔科戈诺夫 译者: 赵永穆 / 张琳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编辑推荐
·革命者崇拜的是明天,可是他们却生活在昨天。
·还原一个强大的军事统帅、一个剥掉光环的丈夫/父亲、一个时代的“弃儿”。
·以第三者的客观角度,按时间顺序剖析“永恒的革命者”托洛茨基的一生。
内容简介
本书原版于1992年。作为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斯大林之间的权争具有一定悲剧色彩,对后来的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剖析托洛茨基的一生,力图在同时利用苏联解体后公布的大量历史档案和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客观地呈现这位革命者的事迹。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战争中的经济学家 豆瓣
Economists at War: How a Handful of Economists Helped Win and Lose the World Wars
作者: [新西兰] 艾伦·博拉尔德 译者: 张极井 / 胡宇清 中信出版社 2023 - 11
通常,战争被认为是军队之间的对抗,战场是政治家和军人的舞台。然而,本书则要给出另一种叙事,讲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后方,一群经济学家如何运用他们的学识和专长制定经济政策、参与军事决策。
1935—1955年是又一段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时期,其间不仅爆发了空前惨烈的二战,也开启了全新的世界秩序。在这段历史中,有六个国家的七位经济学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以传记式的体例简要概述了七位经济学家的成长历程,他们在1935—1955年这段时间扮演的角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这些鲜活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较量、不同制度和价值观的对抗。这些较量和对抗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战争进程和战后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当前的世界格局。书中还展现了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在这段时期的颠覆性突破和发展。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一本值得你抽出时间细细品读的佳作。
2023年11月30日 想读
Carbon Technocracy 豆瓣
作者: Victor Seo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 1
A penetrating look at the deep links between energy extraction and technocratic governanc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what was once East Asia’s biggest coal mine.
The coal-mining town of Fushun in China’s Northeast is home to a monstrous open pit, once the largest in Asia. Across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pit grew like a widening maw, as various Chinese and Japanese states endeavored to unearth Fushun’s purportedly “inexhaustible” carbon resources. Today, the depleted pit remains a wondrous and terrifying monument to fantasies of a fossil-fueled future and to the technologies mobilized in attempts to turn those developmentalist dreams into reality.
In Carbon Technocracy, Victor Seow use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Fushun colliery to chart how the fossil fuel economy emerged in tandem with the rise of the modern technocratic state. Taking coal as an essential feedstock of national wealth and power, Chinese and Japanese bureaucrats, engineers, and industrialists pursued intensive energy extraction and deployed new technologies like open-pit mining and hydraulic stowage to maximize their hauls. At the same time, as much as these mine operators idealized the might of the machine and the fossil fuels that drove it, their extractive efforts nevertheless relied heavily on human labor. Under the carbon energy regime, countless workers here and elsewhere would be subjected to both the productivist demands of states and markets and the dangers of an increasingly exploited earth.
Although Fushun is no longer the coal capital it once was, the pattern of aggressive fossil-fueled development that enabled its ascent endures. As we confront a planetary crisis precipitated by the profligate consumption of carbon, it holds urgent lessons. This is a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how the mutual produc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came to define industrial modernity and the wider world that carbon made.
2023年11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