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 豆瓣
Reaching for the moon
作者:
[美]罗杰·劳尼厄斯
译者:
白建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3
- 9
本书以太空探索的缘起开篇,详述了冷战时期美苏航天计划的种种细节,探索了那个时代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标志性驱动力——载人登月。作者将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写作地位上,重新审视了两国的成败。其巧妙之处在于借助史料多角度还原了这段历史,剖析登月竞赛的复杂性及其根源和结果,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书中也就一些我们关注的问题作了详尽解释,例如:既然1969年能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现在不再登月?苏联在起初领先的情况下,为什么最终会被美国击败?
★编辑推荐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真的如外界传言是美国的阴谋吗?为什么苏联在起初领先的情况下会让美国后来居上?如果我们能在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现在不再登月?关于早期航天的疑问,我们会在《奔月》中找到答案。
揭秘美苏登月竞赛的真相
本书通过航天史料和当事人的个人经历,深入剖析了是什么力量推动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将人类送上月球。加加林进入地球轨道、NASA的成立、肯尼迪提出十年内登月,我们会发现一切成就都与美苏两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竞争密切相关。文化、人才、公众舆论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苏航天博弈的权威之作
作者为NASA首席历史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研究员,他亲身经历了“奔月”岁月。从苏联先发制人、美国全力追赶,到阿波罗11号登月、苏联否认参与过登月竞赛,他借助史实和其研究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方面和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了航天史早期的全貌。
新视角下的启示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智慧,促使人类走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登月带给人类探索未知的启示:人们看到地球的真实样貌,保护地球的环境意识便由此激起;科学家勘探了月壤,对月球起源的猜测便有了答案。时至今日,登月努力对科技发展、认识宇宙的影响依旧深远。
★名人推荐
劳尼厄斯敏锐的分析冲破了50年来的陈腐论调――我们对美苏太空计划的理解,甚至对关键之处的误解。它不仅是一本好书,也是任何对登月竞赛这个迷人但过于神秘的故事感兴趣者的必读之作。
——詹姆斯·汉森 畅销书《登月第一人》的作者
劳尼厄斯在描述太空竞赛时为苏联耗费了同样的笔墨,这便于我们理解是什么真正促成了美国人登月。
——霍华德·麦柯迪 航天史学家,美国宇航学会2013年肯尼迪宇航奖得主
★编辑推荐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真的如外界传言是美国的阴谋吗?为什么苏联在起初领先的情况下会让美国后来居上?如果我们能在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为什么现在不再登月?关于早期航天的疑问,我们会在《奔月》中找到答案。
揭秘美苏登月竞赛的真相
本书通过航天史料和当事人的个人经历,深入剖析了是什么力量推动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将人类送上月球。加加林进入地球轨道、NASA的成立、肯尼迪提出十年内登月,我们会发现一切成就都与美苏两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竞争密切相关。文化、人才、公众舆论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苏航天博弈的权威之作
作者为NASA首席历史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研究员,他亲身经历了“奔月”岁月。从苏联先发制人、美国全力追赶,到阿波罗11号登月、苏联否认参与过登月竞赛,他借助史实和其研究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方面和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了航天史早期的全貌。
新视角下的启示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智慧,促使人类走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登月带给人类探索未知的启示:人们看到地球的真实样貌,保护地球的环境意识便由此激起;科学家勘探了月壤,对月球起源的猜测便有了答案。时至今日,登月努力对科技发展、认识宇宙的影响依旧深远。
★名人推荐
劳尼厄斯敏锐的分析冲破了50年来的陈腐论调――我们对美苏太空计划的理解,甚至对关键之处的误解。它不仅是一本好书,也是任何对登月竞赛这个迷人但过于神秘的故事感兴趣者的必读之作。
——詹姆斯·汉森 畅销书《登月第一人》的作者
劳尼厄斯在描述太空竞赛时为苏联耗费了同样的笔墨,这便于我们理解是什么真正促成了美国人登月。
——霍华德·麦柯迪 航天史学家,美国宇航学会2013年肯尼迪宇航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