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看不见的孩子 豆瓣
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
作者: [美]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 共斩获5项各类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 入选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书单。
★ 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
★ 耗时8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以细腻的文笔和历史视角展现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 “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少女的困境与挣扎,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 英文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万读者打出超高的4.73分。
★ 中国学者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鼎力推荐。
★ 联合国高级翻译林华(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引领读者开启本书的阅读之旅。
---------------------------
【内容介绍】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最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
【推荐与赞誉】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最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第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必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经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纽约时报》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洛杉矶时报》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第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一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必将成为一部经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经典之作。——《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霍华德·W. 弗伦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2023年4月9日 想读
愤怒与宽恕 豆瓣
作者: [美]玛莎·C.努斯鲍姆 译者: 杨宗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 3
许多人认为,如果面对不公不感到愤怒,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追求公正。没有愤怒,个人就不可能维护自身尊严,也不可能在受到伤害后找到真正的平静。 本书考察了在亲密关系、日常休闲、工作场所、刑事司法系统和社会变革运动中的愤怒,指出愤怒的核心观念既幼稚又有害。本书认为,从宽恕而来的“慷慨”精神,结合公正的社会福利制度,才是应对伤害的最佳途径。本书对“愤怒”和“宽恕”的深刻洞察和博学观点为解决个人问题和政治事件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源自她2014年在牛津大学开设的哲学讲座。
2023年4月7日 想读
Out of the Gobi 豆瓣
作者: Weijian Shan John Wiley & Sons 2019 - 2
Weijian Shan'sOut of the Gobiis a powerful memoir and commentary that will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n China of our time, one with the potential to re-shape how Americans view China, and how the Chinese view life in America.
Shan, a former hard laborer who is now one of Asia's best-known financiers, is thoughtful, observant, eloquent, and brutally honest, making him well-positioned to tell the story of a life that is a microcosm of modern China, and of how, improbably, that life became intertwined with America.Out of the Gobidraw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raw human energy and the will to succeed against all odds.
Shan only finished elementary school when Mao Zedong's Cultural Revolution tore his country apart. He was a witness to the brutality and absurdity of Mao's policies during one of the most tumultuous eras in China's history. Exiled to the Gobi Desert at age 15 and denied schooling for 10 years, he endured untold hardships without ever giving up his dream for an education. Shan's improbable journey, from the Gobi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erkeley" and far beyond, is a uniquely American success story - told with a splash of humor, deep insight and rich and engaging detail.
This powerful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China and America will inform Americans' view of China, humanizing the country, while providing a rare view of America from the prism of a keen foreign observer who lived the American dream.
Says former Federal Reserve chair Janet Yellen: "Shan's life provides a demonstration of what is possible wh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e together, even by happenstance. It is not only Shan's personal history that makes this book so interesting but also how the stories of China and America merge in just one moment in time to create an inspired individual so unique and driven, and so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ue sprits of both countries."
2023年4月6日 想读
The People’s West Lake 豆瓣
作者: Qiliang 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3 - 7
The People’s West Lake examin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CP) efforts to reconfigure Hangzhou’s urban space, alt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West Lake (Xihu), and refashion the city’s culture in post-1949 China. It pieces together five initiativ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West Lake region between the 1950s and the 1970s: the dredging of West Lak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park of Watching Fish at the Flower Harbor (Huagang guanyu), the afforestation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ized pig farming around West Lake, and the two campaigns to remove lakeside tombs. These projects were intended to generate visible and tangible results—a lake with a good depth, a scenic public garden, greener hills surrounding the lake, a growing swine population and rising productivity of fertilizer, and a tourist site cleansed of burial grounds—while also being readily subject to the Party’s propaganda. These initiatives were designed both to achieve economic,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utilities and to forge and popularize a sense of socialist nationhood.
The CCP’s endeavor to fundamentally transform the West Lake area also opened up possibilities for both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to variously benefit from, get along with, and undermine the political authorities’ planning. This book thus emphatically foregrounds and unifies the agency of both humans and nonhuman entities that are not necessarily tied to intentionality, bringing into ques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human/nonhuman binary. Author Qiliang He explores the agency of both humans and nonhumans (including water, microbes, aquatic plants, the park, pigs, trees, pests, and tombs) to affect, deflect, and undercut the CCP’s sociopolitical programs, thereby diminishing the efficacy of state propaganda. Highlighting the nonpurposive agency of both actors problematizes the long-held resistance-accommodation paradigm, which presumes the resisters’ a priori subjectivities independ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in studying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ing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The People’s West Lake gives the nature-human relationship in Mao’s China (best known as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ecificities to reexamine the PRC regime’s central planning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it.
2023年4月1日 想读
个体与集体之间 豆瓣
作者: 何其亮 2013 - 5
本书以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评弹事业为个案,考察新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大众娱乐文化的管理与改造。本书聚焦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造评弹这一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说书艺术的种种努力,及评弹艺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合作与摩擦。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以下一系列关于五六十年代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的问题:共产党政权是如何改造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政治化是否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乃至最后完全消失的原因?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政府是否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唯一的管理者、赞助人及评判者?文化市场在这种政治大气候下,是否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并且是事实上的国家与艺人之间的协调者?诸如评弹之类的文艺作品是否成为纯粹的政治宣传品?即使是文艺政治化的前提下,文艺作品是否仍有其娱乐性与艺术性?总而言之,文艺作品的政治性与娱乐性是否互不相容?政府对于文艺作品的审查是否如一般认为的那么严格有效?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解放后前二十年的各级政府,虽有一夜之间全面改造文艺的雄心壮志,但往往被人力与财力的不足所限制。政府对于艺人实际生活困难的忧虑往往迫使地方干部暂时放弃过于激进的文化政策。同时,相当大一部分评弹作品虽然含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但是仍在五六十年代因其高度的娱乐性而风靡一时。因此,政治宣传的功用性与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另外,评弹灵活多变,讲究即兴发挥的表演方式,更为政府部门审查监管带来很大难题。在评弹这一领域,对于作品及表演的控制与审查并不成功。
由此可见,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将文艺事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并将艺人改造为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始终未竟全功。
2023年4月1日 想读
科学的起源 豆瓣
God's Philosophers: How the Medieval Worl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作者: [英]詹姆斯·汉南 译者: 刘崇岭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 - 12
★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品
★ 文艺复兴以前无科学?剑桥科学史博士揭开近代科学史的未解之谜:中世纪并非科学和理性的黑暗时代!
********************编辑推荐********************
英国媒体一致盛赞该书具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常人对中世纪的认知,是战争、传染病、蒙昧、宗教裁判所,是“黑暗时代”;之后的文艺复兴则是“黎明破晓的时代”。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发展史,追本到哥白尼就没有了下文?近代人文演进每当溯源到“文艺复兴”就停滞不前?近代科学真是爆发式演进?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奠基,恰恰离不开中世纪的土壤。这部面向大众的作品介绍了有关中世纪科学主题的新近研究,同时澄清各种偏颇的神话,纠正对中世纪的主流认知,更新科学史的发展脉络,是中世纪研究者、科学史爱好者的必读。
********************内容简介********************
“中世纪是智力停滞、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这是被现代学术界完全否定的神话,如果没有中世纪学者的贡献,伽利略、牛顿、科学革命都不会出现。很多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非事实,比如,中世纪的人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哥伦布也没有“证明”它是一个球体;宗教法庭并未因任何人的科学思想或发现而将其烧死,事实上教会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赞助者,甚至若干位教皇以对科学的了解而闻名;哥白尼不惧迫害;教皇也没有试图禁止人体解剖;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是关于政治,而非关于科学。中世纪是个在智识上高歌猛进的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促成了科学进步,带来的成就远超古典世界,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人独立发明了眼镜、机械钟、风车和高炉,工匠和科学家将东方传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进到了超越其发明者想象的水平。透镜与相机,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机器以及工业革命本身,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被遗忘的发明家。
本书集中描述一段跨越六个世纪的史诗之旅,回顾了让·布里丹、尼科尔·奥雷姆、托马斯·布拉德沃丁等被忽视的天才们的发现,并将罗吉尔·培根、奥卡姆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更为人熟知的人物的贡献带入历史语境。
中世纪是一个不乏发明和创新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所谓“黑暗”中世纪的关系,比我们所知的更有渊源。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 豆瓣
作者: 吳正龍 文津出版社 2000 - 8
鄭成功是位極為特殊的歷史人物,自十七世紀以來,即吸引許許多多史家的興趣。過去史著多強調他英勇抗清、忠君報國的偉大精神,然而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政治交往,卻未曾中斷。本書廣泛搜集鄭清交往資料,揭發雙方近十年的和談秘辛。書中對談判的源起、雙方基本立場、交涉過程、談判決裂原因,有完整的分析與討論。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人地之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陶然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 - 3
看懂土地改革,
看清中国发展的真实逻辑。
扎根第一现场,紧贴一线实践!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陶然
写给切实关心中国前途读者的答案之书。
------------------------------------------------------------------------------------------------------
△置身事内,扎根一线,理论与实践兼顾△
作者陶然教授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引用学者 “理论经济学”榜单。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 、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重要政策影响。每策必有实地调研,既置身事内,也扎根一线。
△理清“土地财政”与中国模式的来龙去脉△
“土地财政”到底如何产生?地方官员晋升真的与经济发展挂钩吗?分税制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有多大?到底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摸清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症结所在△
征地拆迁为何引发群体性事件?“小产权房”“以租代征”为何大量涌现?房价为何越调控越高涨?“土地金融”如何引发地方债务风险?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政策组合拳△
顶层设计如何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户籍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农村集体土地如何实现渐进国有化?
------------------------------------------------------------------------------------------------------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异乡人 豆瓣
作者: 子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2
◆一个普通人的北漂十年:
2004年-2014年,作家子禾在北京辗转十年,从万寿寺到古城,从六郎庄到三义庙再到沙河,这里标记了子禾的青春,也标记了一个异乡人的十年经历。
◆一棵生活之树的数种根须:
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不得不留下的理由。因此,我们一同艰难地呼吸着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的空气。我们一直在奔波、在奋斗、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意义。也正因此,有些人留下,有些人离开。
◆一部写给你和我的非虚构:
小裁缝、大学生、包租婆、进城农民、小商人、小职员、国企员工、诗人、小老板、青年知识分子、策展人、房产中介等等。生活本就不是传奇,其中真正迷人的是隐藏在纷杂文字之后,每一个人的人生。
【内容简介】
《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是青年作家子禾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书写自己在北京十年间生活经验,照见最普遍的你我人生,勾勒巨变时代的幽微侧影。亲历者在离开之后成为旁观者,子禾的叙述带着一种距离感,过去的日子犹如蛇蜕,蛇蜕不足写,它在风中转移掉的部分更值得记录。相信这份带着温度的记录,能够撕开生活的“表皮”,让我们透过这微小的缝隙,看到时代的暗流,看见真实的自己。
2023年3月26日 想读
隐秘的女皇 豆瓣
作者: 刘云军 2022 - 7
从蜀地孤女到临朝称制,刘娥究竟是如何攀升到权力之巅的?
对于宋代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又带给今人什么样的启示?
看主人公刘娥,如何用一手烂牌打出多彩人生!
主人公就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刘娥——经过各个朝代、各种题材、各种版本的演绎,刘娥被塑造成为上位不择手段的反面形象,影响久远。
那么,历史上的刘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刘娥的一生,经历颇传奇与为励志。作者在对大量史料的专业研究基础之上,抽丝剥茧,用故事化语言讲述了北宋著名皇后刘娥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娥。从蜀地孤女到临朝称制,刘娥不仅一步步攀上权力之巅,而且开创了宋朝皇太后摄政的先例,确立了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对于宋朝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才有《宋史》称刘娥“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司马光赞刘娥“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刘娥用一手烂牌,不仅打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而且打出了一段精彩纷呈宋朝历史的“大女主”。
更进一步的是,作者以刘娥为切入点,以此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和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北宋政治运行的逻辑,为大众了解北宋真宗朝、仁宗朝初期的真实历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编辑推荐:
1.该书填补了市场空白。近些年,一批宋朝背景的小说、电视剧的出现,引起大众对宋代历史的兴趣。本书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娥以及北宋的历史,而且以刘娥为切入点,反映出宋代政治运行的逻辑,描写了宋代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视角独特,使人耳目一新。
2.正视听。流传于民间的“狸猫换太子”等传闻,把主人公刘娥塑造成为上位不择手段的形象。而事实上,她开创了宋朝皇太后摄政的先例,确立了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经历颇为励志,从而唤起人们的同理心,在阅读的同时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3.作者专业。本书作者刘云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宋史名家游彪,多年来专注于研究宋代女性史、社会史,对宋代史料、学术研究极为熟悉,保证了书稿的专业性、知识性。
4.史料详实。作者写作态度严谨。全书参考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史书,也参考了《涑水记闻》《默记》《龙川别志》等宋代文人笔记,言必有据,杜绝戏说。
5.行文通俗。轻学术的写作风格,文笔自然、生动,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学习。 。
2023年3月19日 想读
现代性的磨难 豆瓣
作者: 徐小群 译者: 杨明 / 冯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1901—1937 年司法改革的著作。它引用了大量史料,通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向读者展示了20 世纪初期,主要是民国时期中国司法改革的艰难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首部分是来自中央的改革展望,第二部分是省级机关与司法财政,第三部分是县级司法程序,第四部分是规范化改革与非规范的实践。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访问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室等,获得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参考了大量中外史料。本书英文版于2008 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成为这一领域里的重要著作。
2023年3月19日 想读
反资本世界简史 豆瓣
The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作者: [英] 大卫·哈维 译者: 陈诺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权威大卫·哈维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重磅新作
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自由主义是否失去了合法性?
〇原始积累是否在当代仍然存在?
〇补偿性消费能缓解劳动者的异化吗?
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_
作为当代活跃度极高的左派知识分子之一,大卫·哈维在本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场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危机等问题,提供了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的新思路,并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向。本书极具前瞻性、启发意义和探索价值。
_
大卫·哈维启发了我,也启发了那些迫切追求世界秩序的人们。他是进步主义运动中最敏锐和智慧的思想者之一。
——欧文·琼斯(OWEN JONES ),专栏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畅销书《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大卫·哈维在他的研究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也激励了一代左派知识分子。
——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知名记者、专栏作家,著有《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等
2023年3月19日 想读
苏联的外宾商店 豆瓣 Goodreads
Золото дл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Торгсин
8.2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 译者: 施海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深入历史看苏联成败,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隐秘情节。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大饥荒的多重打击,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姓社姓资的冲突秘密警察对合法经营的干扰,苏联与美国的公开与暗箱交易,传奇领导人的悲惨结局。
1930年前后,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
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外宾商店”就出现在这个危机的年代。
这是苏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外宾商店”这个“苏联的商店”里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进行支付,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
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商店也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社会使命,为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撑过饥荒岁月提供了机会。
外宾商店的盛衰历程展现了苏联应时而变的生动历史。它不仅揭开了苏联国内史不为人知的一页,对外宾商店经营情况的分析也有助于就苏联的经济运作原则、日常生活特点和消费文化发展路径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最初,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外宾商店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并在苏联的港口向外国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但工业化需要资金,于是,外宾商店在 1931 年 6 月向苏联公民敞开了大门。开始时,苏联公民可以在外宾商店使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之后可以使用日 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为了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苏联领导层贷款购买了进口设备和原料,用于建设中的大型工业企业,急剧拉高了外债。1931年是疯狂进口的巅峰。向苏联公民开放外宾商店是为了借此偿付工业化外债。
2023年3月18日 想读
The Dean of Shandong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aniel A. Be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3 - 3
An inside view of Chinese academia and what it reveals abou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On January 1, 2017, Daniel Bell was appointed dean of th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Shandong University—the first foreign dean of a political science faculty in mainland China’s history. In The Dean of Shandong, Bell chronicles his experiences as what he calls “a minor bureaucrat,” offering an inside account of the workings of Chinese academia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t wasn’t all smooth sailing—Bell wryly recounts sporadic bungles and misunderstandings—but Bell’s post as dean provides a unique vantage point on China today.

Bell, neither a Chinese citizen nor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appointed as dean because of his scholarly work on Confucianism—but soon found himself coping with a variety of issues having little to do with scholarship or Confucius. These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hair color and the prevalence of hair-dyeing am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both male and female; Shandong’s drinking culture, with endless toasts at every shared meal; and som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n intensely competitive academic meritocracy. As dean, he also confronts weightier matters: the role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Party secretary, the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its effect on academia (Bell asks provocatively, “What’s wrong with corruption?”),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modes of censorship. Considering both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d what he calls “the Communist comeback” since 2008, Bell predicts that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is likely to be determined by both Confucianism and Communism.
2023年3月17日 想读
好书之徒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陈晓维 中华书局 2012 - 8
本书是一本以藏书为主题的随笔集,旧书、旧人、旧时、旧事通过别致的文字展现于面前,鲜活动人。通过藏书,展现了陈梦家、贺天健、张伯驹、梁宗岱、李平心、沈祖棻等一批名人的风貌。
2023年3月17日 想读
弄假成真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张仲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 11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东亚病夫”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自序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第一章制造虚假广告第二章当糖精变为燕窝——孙镜湖与近代上海的医药广告造假第三章补脑的政治学——黄楚九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第四章名人与医药广告第五章移花接木:近代上海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第六章再现的政治学:近代中国“东亚病夫”形象的商业建构第七章弄假成真第八章余论。
2023年3月14日 想读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6
当推理小说不仅是推理小说,当导读不仅是导读
旁征博引、信马由缰的唐诺式写作典范,首次全面集结
“我希望借由最用脑子、最优秀的小说,把读者诱拐上另一个层次。”
歧路花园般让人惊喜,迷宫图书馆那样叫人沉迷
我们常感慨说这个世界是无趣的、乏味的、重复的、一成不变的,这也许是真的,但无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只从固定的、单一的角度看它,老实说再丰饶再美丽的东西都很难禁得起人如此单调地瞧它几年几十年。
我们都需要偶尔挪移到不同的位置,产生新的视角并由此开启新的途径,通常你会发现眼前的固定景观开始转动起来,陌生起来,甚至像花朵般缓缓绽放开来。
——唐诺
唐诺任职出版社期间,热心引介和推出了许多现在已经是无人不知的欧美名家作品,如创作马修·斯卡德系列的劳伦斯·布洛克、一部《时间的女儿》威震天下的铁伊、冷硬派的开山鼻祖汉密特与钱德勒等,并亲自提笔为这些名家大作撰写导读。
唐诺的导读,虽名导读,但唐诺在文章中展露其卓越的才能,将方寸之地变为包罗万象的所在,古今中外无一不谈,从小说中的一点引申开去尽情发挥,像他的球评一样吸引到许多原本非拥趸的目光驻足。他会半玩笑的讲朋友说最好的推理书是余英时的《方以智晚节考》,也会探讨类型小说的佳作何以跳脱类型能够影响一大批人的人生,更时不时将其多年的人生体悟传递给读者,不仅极好地完成了勾起读者兴趣的任务,更开启了更多饶有意趣的讨论,使得类型小说的导读不仅仅与类型有关,类型小说的读者也扩展到知识阶层。故唐诺的推理导读风靡海峡两岸,对出版界和读者影响甚巨,近十年的两岸推理热潮中逐渐为人熟知的名字——劳伦斯·布洛克、约瑟芬·铁伊、东尼·席勒曼等,多以唐诺一支健笔一双慧眼引介或再次引介到华文世界。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可谓推理小说的博尔赫斯迷宫图书馆,汇集了唐诺为约瑟芬•铁伊、达许•汉密特、米涅•渥特丝、东尼•席勒曼、柯南道尔、约翰•狄克森•卡尔、范达因、埃勒里•奎因、伊恩•弗莱明、高罗佩等名家所作的68篇导读,正如书名所示,在推理的世界中没有王者,不同的时代风土滋养出不同的名探大家。
2023年3月14日 想读
Colonialism 豆瓣
作者: Nigel Biggar William Collins 2023 - 2
A new assessment of the West’s colonial record
In the wake of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empire in 1989, many believed that we had arrived at the ‘End of History’ – that the global dominance of liberal democracy had been secured forever.
Now however, with Russia rattling its sabre on the borders of Europe and China rising to challenge the post-1945 world order, the liberal West faces major threats.
These threats are not only external. Especially in the Anglosphere, the ‘decolonisation’ movement corrodes the West’s self-confidence by retelling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lonial dominance as a litany of racism, exploitation, and massively murderous violence.
Nigel Biggar tests this indictment, addressing the crucial questions in eight chapters: Was the British Empire driven primarily by greed and the lust to dominate? Should we speak of ‘colonialism and slavery’ in the same breath, as if they were identical? Was the Empire essentially racist? How far was it based on the theft of land? Did it involve genocide? Was it driven fundamentally by the motive of economic exploitation? Was undemocratic colonial government necessarily illegitimate? and, Was the Empire essentially violent, and its violence pervasively racist and terroristic?
Biggar makes clear that, like any other long-standing state, the British Empire involved elements of injustice, sometimes appalling. On occasions it was culpably incompetent and presided over moments of dreadful tragedy.
Nevertheless, from the early 1800s the Empire was committed to abolishing the slave trade in the name of a Christian conviction of the basic equality of all human beings. It ended endemic inter-tribal warfare, opened local economies to the opportunities of global trade,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inescapable modernisation, established the rule of law and liberal institutions such as a free press, and spent itself in defeating the murderously racist Nazi and Japanese empire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encyclopaedic in historical breadth as it is penetrating in analytical depth, Colonialism offers a moral inquest into the colonial past, forensically contesting damaging falsehoods and thereby helping to rejuvenate faith in the West’s future.
2023年3月11日 想读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Kevin Kelly(凯文凯利) Viking 2023 - 5
Succinct bits of wise, practical, optimistic life advice from author, leading technology thinker, and cofounder of Wired magazine Kevin Kelly
On his sixty-eighth birthday, Kevin Kelly wrote down for his young adult son some things he had learned about relationships, business, and life that he wished he had known earlier. To his surprise, he had more to say than he thought, so he continued composing these short passages of guidance until he had more than four hundred of them.
Kelly’s bits of advice cover an astonishing range of subject matter, and each statement is meant to be a memorable prompt for an action one could take. Many of them are about right living, good conduct, and civility. There is advice on setting ambitious goals, forgiveness and gratitude,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mistakes, optimizing generosity, and cultivating awareness, compassion, and creativity. Career, work, and financial advice is given, as well as guidance related to practical matters ranging from parenting and troubleshoot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how to tie a bowline knot.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is aimed primarily at young people, and in particular at young professionals, but it will speak to anyone at any stage of life. Kelly’s advice is memorable, and, more important, needed right now.
2023年3月11日 想读
出版的正反面 豆瓣
作者: 徐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 - 1
·资深出版人的行业洞察
·解构行业现状 聚焦行业热点 直击行业痛点
·三十年从业经验,多维度思考出版业的形势与发展
·十余个亲历案例,全视角探究各环节的规律和特点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发展和出版单位事业改企业并纷纷上市,中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作者目睹了这一变革进程,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亲自参与。作者立足正反两方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描述、剖析、审问和立论,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书中列举众多亲历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可为中国出版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2023年3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