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观念的冲突 豆瓣
A Conflict of Visions
作者: [美]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夏维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8
当我们在谈论正义、权利、平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财富、贫穷与政治》《美国种族简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索维尔
用观念的冲突揭示现代社会思想分裂的根源
◎ 编辑推荐
☆ 同样都是正直、爱思考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何立场会尖锐对立?在争论的战场上,一日为敌,终生为敌?在舆论撕裂、各说 各话的背后,是思想史的两大源流在暗潮涌动。
☆《财富、贫穷与政治》《美国种族简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托马斯·索维尔,以两种人性观的冲突为原点,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思想坐标系,细致拆解近现代诸多社会思潮,从问题到主义,利剑直指现代社会思想分裂的根源。
☆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政治学巨擘索维尔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史蒂芬·平克的《白板》、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都深受其理论影响。它自首次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在美国亚马逊获得了5星高分评价,长居政治、经济理论类图书榜单前列。
◎ 内容简介
战争、选举、犯罪、税收、贫困等政治和社会议题总能引起两派人针锋相对的论战。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其中原因为何?
托马斯·索维尔认为,一切论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人性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无论身份、财富、价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论战中总会选择同一阵营。
在本书中,索维尔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左-右政治光谱的全新谱系,几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纳粹主义等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位置。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冲突与现实世界中引起热议的事件联系起来。读者可以以此书为思辨的契机重新整理思想史和历史事件,亦可学会在探讨现实问题时一举击穿本质。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樱与兽 豆瓣
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 Empire and Exhibition at the Tokyo Imperial Zoo
6.8 (6 个评分) 作者: [美]伊恩·J.米勒 译者: 张涛 光启书局 2023 - 7
【编辑推荐】
“每个东京人一生中至少会来四次上野动物园。”上野动物园成立于1882年,来这里赏樱和看动物是游客的热门行程,更是日本民众家喻户晓的日常。
然而,在它亲和的面纱下,却藏着身处帝国漩涡中心的沉重过往:明治初期为追求“文明开化”,大批异域动物被强行引进并分类;随着帝国陷入战争深渊,“战利品”动物和军用动物成为展览对象;在军国主义末日疯狂的刺激下,上演了动物屠杀与献祭仪式;战后重建的雄心,诱发了“熊猫热”和人工繁育计划……
为何前一天还备受关注的明星动物,下一刻竟遭到屠杀?哆啦A梦营救大象的漫画,是童话还是真实历史的反映?日本为什么不惜代价地想拥有“自己的”熊猫?不妨从上野动物园与帝国交织的命运中寻找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动物史、社会文化史研究专著,主要研究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成立于1882 年的东京上野动物园,在日本快速近代化、帝国崛起和陨落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这座动物园从明治维新时期到当代的历史,讲述这座动物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本书认为,这是第一座有别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影响而独立建设成立的动物园,不仅是日本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一方面从独特的角度体现了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另一方面反思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媒体评论】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一个近代教育场所的上野动物园,它是如何在约束臣民、仪式化地牺牲动物、美化战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而这些是我们理解日本的现代化、帝国主义的关键。米勒文笔优雅,他特别善于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让这部历史学专著更具可读性。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提到东京上野动物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旅居于此的国宝熊猫。实际上,上野动物园还是映照日本近代化历史的另一种图腾。本书利用一手档案,以动物园的演进变迁为切入点,深入观察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断面,详细描述了上野动物园是如何从战前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所”转变为战后东京都市圈的“人与动物、环境互动”的人类世“梦幻地”。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无责任”的帝国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商兆琦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7
重新审视这段我们熟悉却陌生的日本历史
4条线索,全景式呈现日本帝国兴衰起落的50年
◎编辑推荐
1.这50年的历史,我们只知道结果,却从未关心过程;
我们看似熟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事件,但其成因、过程、人物的动机,却不甚明了。本书恰恰通过追究此类历史书写中“不甚明了”“一笔带过”的重要事件的深层动因和发生机制,填补过往认知中“日本为何以及如何侵略”的关键过程。
2.四条线索、全景式洞悉日本帝国的兴衰起落;
提供内政、外交、战争和历史人物四条线索,多维度还原日本帝国崛起与崩溃的多重原因。究竟谁来承担日本帝国堕入深渊的责任?是天皇、政治家,还是官僚、不法之徒,甚至不成熟的民众?恐怕都难逃其责。
3.拿起“微距镜头”,还原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等历史转折点前,日本社会的众生百态;
本书将历史的“微距镜头”转入“舞台后方”——明治天皇明明不想开战,为何无奈同意并含泪写下著名和歌:“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以风波乱世间。”? 几个渔民妻子的井边闲聊,为何直接引发日本民间的全国性大骚乱?
4.一反严肃的历史书设计,解构主义封面与失序的文字排列,凸显荒诞与唏嘘;
封面展开为一个解构后的日本国旗,代表日本帝国从扩张到崩坏的过程。分解后的四个板块分别对应本书的四条线索。失序、倾斜的书名排列,模拟积木崩塌掉落的瞬间。
◎媒体推荐
梁文道(作家、媒体人)、李长声(旅日作家、知名日本文化学者)、刘柠(独立学者 作家)、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袂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近现代史,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梁文道 作家、媒体人
日本近现代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几乎都密切关涉中国。商兆琦先生将为我们解读一部更惊悚、更刺激、也更惨烈、更富于“启示录”色彩的日本帝国兴亡史。
——刘柠 独立学者 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代价高昂的健康 豆瓣
The Price We Pay: What Broke American Health Care—and How to Fix It
作者: [美]马蒂·马卡里 译者: 潘驿炜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 6
★ 看病也可以讨价还价?美国医疗产业如何变成一门巨大且浪费的生意?诊断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疾患的良心之作,曾在美国国会引发轩然大波。
★ 过度治疗、价格欺诈、掠夺性收费、中间商赚差价……是什么导致了天价医疗账单?一个好的医疗体系又该是什么样的?本书揭秘种种内幕,带你了解盘根错节的美国医药行业。
★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顶尖医学学府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医生马蒂·马卡里,以外科医生的严谨、作家的犀利,反思医疗适当性问题。
★ 《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商业记者协会年度商业图书奖;唐金陵、阿图·葛文德等中外知名医学专家一致好评。
——————
【内容简介】
如今,大约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背负医疗债务,本该是基本权利的卫生保健, 在美国却日益成为奢侈品:穷人看病贵、看病难,企业主负担重,利益相关方却赚得盆满钵满……医药行业如何从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助人行业,衍变成一座巨大的生意场?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外科医生、卫生政策教授马卡里游历美国各地,聆听现场故事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研究,为我们揭开谜底。
为榨取高额利润,过度检查、诊断和治疗随处可见;价格欺诈、中间商、一系列捉摸不透的金钱游戏也正在为医疗泡沫添砖加瓦。作为卫生保健透明化的倡导者,马卡里从社会正义的角度理解“健康”问题,展开了对医疗乱象和制度不端的尖锐批评,参与医生和患者教育,深入思考如何控制医疗资源浪费,并带动医生团队为了患者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本书被《福布斯》杂志总编辑史蒂夫·福布斯誉为“每个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
【各界推荐】
◆ 这是一本任何关心自身健康和医疗适当性的人都应该读的书。它会告诉你推高美国医疗费用的种种秘密和技巧,也会教你如何避开不必要的过度医疗行为。
——唐金陵,深圳理工大学医学大数据讲席教授
◆ 本书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卫生健康体系。作为“局中人”的作者,跳出美国“卫生健康生意场”之局,以其医学专家的严谨,外科医生的犀利,访谈调查,分析思考,描述发现问题,研究症结机制,探索解决方案。
——安友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展开了医生的叙事和医生站在患者立场的叙事,既像诉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像述说医生的专业工作。全书娓娓道来,讲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健康话题背后的深奥道理。
——甄橙,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
◆ 马卡里博士深入分析了推高卫生保健价格的真实原因,并阐述了我们该如何共同行动,让医学回归它崇高的使命。
——唐·贝里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 马蒂·马卡里是医学领域杰出的思想领袖之一,他的新书《代价高昂的健康》彻底揭下现代医学的面纱,带领我们认识了正在颠覆医学的新理念。
——威廉·弗里斯特,美国州参议员(1995—2007)
◆ 这部极具价值和启发性的作品,关于医学与卫生保健领域的决策运用以及如何保障公众健康利益,其中充满了深刻见解。
——卡斯·桑斯坦,《助推》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 马卡里博士巧妙地从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为寻求建立更加优化的卫生保健体系的人们照亮了道路。
——阿尼什·乔普拉,美国联邦政府前首席技术官
◆ 美国卫生保健失去了“关怀”,退变成为一门尾大不掉、浪费不止的生意。在自己的新书中,马蒂·马卡里四处倾听,敏锐地解构了这一切的发生机制,以及我们需要为此采取哪些行动。
——埃里克·托波尔,医景网主编、《未来医疗》作者
◆ 马蒂·马卡里是一位出色的讲述者,他既让读者得以窥探医学的生意场以及正在颠覆它的新理念,又保留了重要的细节。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为更加透明和公平的卫生保健体系发出呼吁。
——山塔努·阿格拉瓦尔,美国国家质量论坛主席、首席执行官
2023年8月15日 想读
我是谁? 豆瓣
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8.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8
生来是人群的焦点,他却偏向自我的世界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
从 宇宙 走向 炉台
发现内在的情感,超越庸常的思想,指向永恒的精神
2023年8月8日 想读
像这样的小事 豆瓣
作者: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6
1985年,爱尔兰一个小镇。圣诞节前的几个星期里,煤炭和木材商人比尔•弗隆迎来了最繁忙的时节。在给顾客送订单时,他感到过往的一些琐碎小事在向自己涌来——就在这时,一件类似“小事”让他陷入道德困境,体察到周遭人们沉默的共谋……
__
评论
一部了不起的精简的小说,关注善良的本质和日常生活的纹理。一个雪景球般的故事,将一个繁忙、努力奋斗、充满渴望的世界装进一百多页精美的篇章内。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优美的小说,精确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爱尔兰;描写了一个好人和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所做的决定,从而揭开了与社会关怀、妇女生活和集体道德等相关的重大问题。本书重点突出,吉根作为一名作家对其作品的掌控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使得这个故事既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又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2022年奥威尔政治小说奖评审主席
在《像这样的小事》中,克莱尔•吉根用简洁明晰的文字创造出各种场景。这是发生在爱尔兰的故事,讲述的语言饱含同情、情感准确。从冬日的天空到最轻微的说话声,再到烘烤圣诞蛋糕,克莱尔•吉根让她笔下的时刻变得真实——继而变得重要。
——科尔姆•托宾
《像这样的小事》不仅仅是关于爱尔兰的,也是关于世界的,它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关于共谋、关于变革的希望与艰难……吉根一个个理智而强有力的句子可以囊括丰富的社会史。每一个词都是在正确位置上的正确的词,其效果是引人共鸣的,令人深深感动。
——希拉里•曼特尔
这个故事如此深刻,以至于我能感觉到人物在我的内心活动。这本小说令人难忘,是一部文学杰作。
——西蒙•范•布伊
一本令人兴奋的书,读后你会忍不住去找作者写的全部作品……绝对美丽。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2023年8月7日 想读
将熟悉变为陌生 豆瓣 谷歌图书
8.1 (34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彼得·哈夫纳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8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__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__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
【媒体及学者推荐】
鲍曼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建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社会学家吉登斯
如果鲍曼能活得足够久,继续他与瑞士记者的对话,让熟悉变得陌生,那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播客的开篇。 —— Shepherd Express
2023年8月7日 想读
意识的河流 豆瓣
The River of Consciousness
作者: [英国]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陈晓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7
◎ 编辑推荐
当现象被描述得越来越细致,待解答的问题却没有随着日进的详尽而减少。研究世界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探到问题内部的通道也增加了许多,对问题的解释力度和逼近真相的程度却好像又不完全由入口的不同而决定。奥利弗・萨克斯一生在多个范畴中累进智育,单从他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科学尚博”;他既关心“物的科学”,也尤在意“心的科学”,“知道自己生物学意义上的独一无二,知道自己的远古传承,知道我和其他所有生命形式的亲缘关系,这令我满怀欣喜。这种体认让我扎根,让我感觉自然世界是我的家园,让我怀有一份生物学上的意义感,无关我在文化世界、人类世界里扮演何种角色”。
对自然好奇了一辈子的萨克斯并没有成为零售散货的知识杂货铺,观察和推论最终将他引向创造的源头。那些令个体摆脱僵滞再度成长的时时刻刻,使萨克斯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一如其他每一个个体成为自己。人之为人的共通性质再融入彼此,个体方与群体相连。
本书的书名取自收录其中的同名随笔,启发自博尔赫斯,“时间是构成我的实体。时间是带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另经奥利弗・萨克斯基金会准许,出版方选用了以萨克斯名字命名的蕨类手绘图,制作了两款书签,随机插放。书的开本和装帧适合大家带去户外阅读,愿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如夏日绿意般盎然的生命冲动。
◎ 媒体推荐
当奥利弗・萨克斯从记忆写到弗洛伊德对神经科学鲜为人知的贡献、达尔文对兰花的痴迷和创造性的本质时,他那颗温慈的聪颖头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
——《脑洞大开》(Brainspickings)
迷人且不空洞……将《意识的河流》凝聚成一体的是浑然于萨克斯身上独特的理性严谨、如孩童般的惊奇觉知、满腹书卷和温情柔软。还有哪位作者会像萨克斯一样逍遥恣意、如此欢笑与泪水齐飞地添加脚注?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在萨克斯的一生中,他对生命的惊叹、求索的激情和追溯前辈智者时所怀有的感恩之心似乎从未枯竭;他笔下的一切都被这些微光照亮。正是因为他对新理念和新经验敞开思维,还有他视变化如绝大多数人类的生物学过程,这一切有机合成了他产出的所有工作。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内容简介
记录过各种各样神经系统异常案例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是20世纪不容忽视的一颗头脑。他对客观世界的科学问题和观念充满好奇,也对人类经验的特异性饱含深情。他深情在不囿于经验和客观的二分,当固守单一学科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现象时,他会向创造性敞开思维。他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范畴之间的游刃有余不是为了彰显博学,而是,只有这样融会贯通,才能让他真正通向对人、对整个生命世界的理解。
萨克斯于2015年8月离世,本书的篇目大纲由他亲自选定,彼时谁都不知道他的生命已只剩下区区两周时间。我们可以读到在去世同年早些时候刚经历过全麻栓塞手术的萨克斯如何快速地被各种生机勃勃的念头重新充盈思考,也可以读回孩提时代的萨克斯专心致志地通过摄影捕捉蕨类卷牙的展开速度。这颗蓬勃运转到生命终点的大脑和深情脉动到最后一刻的心灵,在本书中不避童真地召唤出对他启发至深的三大人物。他如达尔文一样敏锐观察自然人间的万物万事,细致记录,随时准备投入任何一条推论的激流;他也受到威廉・詹姆斯的感召,始终对构成我们的时时刻刻保持关注;他浸润在多学科中的创造性心灵凝聚且灵动,所以不至于从经验中彻底抽身,而是和弗洛伊德一样,看得到人类行为的最神秘莫测处。
本书共辑录10篇长文随笔(essay),探讨了演化、植物学、化学、医学、神经科学和艺术,还有关于速度和时间感知、记忆和创造性的研究与沉思。本书题献给的是萨克斯三十多年的挚友与良师罗伯特・西尔弗斯(Robert Silvers),正是这位在《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多年的历史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灵魂人物最初选中发表萨克斯的写作。
2023年8月7日 想读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豆瓣
作者: [美] 埃德·里吉斯 译者: 张大川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
本书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的个性和魅力。
2023年8月2日 想读
治水 豆瓣
作者: 罗兴佐 2006 - 8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方式。
2023年8月2日 想读
汉口 豆瓣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作者: [美]罗威廉(William T.Rowe) 译者: 鲁西奇 罗杜芳 译 / 马钊 萧致治 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研究,再现了汉口这座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汉口的著作,是海内外史学界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可说是不朽的作品。
2023年8月2日 想读
革命的身体 豆瓣
Revolutionary Bodies: Chinese Dance and the Socialist Legacy
作者: [美]魏美玲 译者: 李红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 - 6
美国舞蹈学协会DE LA TORRE BUENO PRIZE获奖作品
这本优秀的著作基于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魏美玲对舞蹈的身体知识。它对历史人物的精彩解说,清晰的概念设计和对编舞作品的仔细分析有助于深刻的阅读和学术研究。很重要的贡献。——瑞贝卡·卡尔(Rebecca Karl),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追溯中国舞蹈在20世纪中国动荡时期的兴起,魏美玲对各种舞蹈形式的变迁做出了精彩的阐述。这本书很成功地融合了编舞、民族志、表演和文化研究,不仅填补了舞蹈研究的空白,而且还探讨了中国与世界互动、传统形式与社会主义实践、地方风范与民族风格等广泛问题。
——王斑,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
《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会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法,细致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兴起、成熟与发展壮大。本书也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的精神。
2023年8月2日 想读
希特勒的恶魔 豆瓣
Hitler’s Monsters: A Supernatural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 [美]埃里克·柯兰德(Eric Kurlander) 译者: 张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9
本书是一本关于纳粹德国边缘科学历史的学术著作。
一战之后,德国政治和经济一落千丈,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以希特勒和希姆莱为代表的一些德国人便开始利用占星术和超自然、雅利安神话、巫术、奇迹武器和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王国,重新想象德国的政治和社会,试图重新铸造德国,重振国家和人民的新兴。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北欧神话中古老而高贵的种族的后裔,拥有不容混淆的血统和无比的能力,这也为他们妖魔化其他欧洲大国以及人民,尤其是为稍后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这段令人大开眼界的历史中,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骗子、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骗术,有不明就里的信以为真,也有对骗术堂而皇之地利用。从中,作者揭示了第三帝国与超自然思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纳粹德国要根除、压制和取缔玄学及江湖骗术,另一方面,纳粹也利用它们来追求自己的种族乌托邦和帝国梦。
2023年8月2日 想读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谷歌图书
9.0 (5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 - 02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巨大影响。
2023年7月31日 想读
龙王之怒 豆瓣
The Nature of Disaster in China: The 1931 Yangzi River Flood
7.3 (10 个评分) 作者: [英]陈学仁 译者: 耿金 光启书局 2023 - 4
编辑推荐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武汉三镇首当其冲,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应交织出水灾来袭下的历史众生相: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难民营地与水上交通,饥荒与血吸虫病,甚至谣言开始流传,这是行云布雨的龙王在现身报复……
本书再现这场不应被遗忘的灾害,尤其提出“致灾机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灾害认知——构成灾害的,不仅仅是洪水等自然风险,还包括洪水前后人类的认知与应对;“致灾机制”不会消失,而是随时代变化而重新调整,如同龙王喜怒的交替再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长江洪水对江淮地区,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为出发点,考察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媒体评论
本书在中国河流环境史的诸多佳作中是独特的,将水文学、农业、地方、政治,尤其是宇宙论与信仰等多个维度纳入了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理念。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思路,有助于指引越发重要的灾害研究领域。
杜赞奇,汉学家,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环境史学者对历史撰述的期许。长江、洪水、土地、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个体的身体、情感,城市的景观与文化嬗变,政府的自大、民间的知识、专家的考量密切交织,彼此作用;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是静止的、被动的,它们被巧妙地嵌入行星地球的历史当中,迫使人们反思灾难的蕴意以及现代城市构筑的生态系统与安全想象。
侯深,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23年7月31日 想读
杭州宋代食料史 豆瓣
作者: 俞为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杭州宋代食料史》是作者继《中国食料史》之后的一个个案研究。宋代是杭州食料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说此前的杭州食料还泯然于江南传统的“饭稻羹鱼”,与周边地区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么此后的杭州食料就带着自己的浓郁色彩粉墨登场,而且被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杭邦食料”的格局就典定于宋代,现代所谓的“杭邦菜”就建立在这种“杭邦食料”的基础上。书中介绍了多种食料,内容丰富。
2023年7月31日 想读
彝人论彝 豆瓣
作者: 巫达 中西书局 2023 - 4
《彝人论彝:语言·文化·认同》收录了巫达教授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共计15篇论文。身为彝族人,巫达教授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其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彝字、彝汉双语的对照分析等,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人类学方面主要探讨了彝族及相关族群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等。全书视角多元,内容扎实,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相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关于彝族的人类学重要研究论集。
2023年7月31日 想读
奥本海默传 豆瓣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作者: [美] 凯·伯德 / [美] 马丁·J.舍温 译者: 汪冰 / 方在庆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8
普利策奖 美国书评人协会奖 伦敦杜夫·库珀历史奖获奖传记,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灵感来源
正是这样一座不可思议的宝藏,让我得以动手创作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剧本。我想从奥本海默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正是这部传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不仅对奥本海默感同身受,还能窥见他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我感到这部电影呼之欲出。
——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奥本海默》导演 编剧
汪冰博士全新译文,完整版呈现;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在庆全书审校
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并非偶然,他在一种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种文化体现的正是科学的价值观。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他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他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他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作为一个个性复杂的人,他早年间就打造了一副内心的铠甲。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他离开人世,本书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这副盔甲背后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这是一部深入内心的传记,无论在研究资料还是撰写过程中,作者都秉持一个观点,那些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决策,在奥本海默身上甚至可能还影响到了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的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我们从核弹文化的歧途上引开。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一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的杰出范式。
在本书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的对奥本海默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
这本书让奥本海默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带领我们进入核时代,又步履维艰地寻找着消除核战争威胁的方法,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我们的努力还在继续。
2023年7月31日 想读
Forever Barbie 豆瓣
作者: Lord, M. G. St Martins Pr 2004 - 3
Since Barbie's introduction in 1959, her impact on baby boomers has been revolutionary. Far from being a toy designed by men to enslave women, she was a toy invented by women to teach women what-- for better or worse-- was expected of them. In telling Barbie's fascinating story, cultural critic an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M. G. Lord, herself a first-generation Barbie owner, has written a provocative, zany, occasionally shocking book that will change how you look at the doll and the world.
2023年7月30日 想读
然后,活下去 豆瓣
またここか
作者: [日] 坂元裕二 译者: 蕾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5
用最地狱的笑话,讲最绝望的“废品”人生
崭新的·冷酷的·毒舌的·坂元裕二!送上一反常态的不思议悬疑篇章——
四个“无处安放”者×不可拯救的救赎
东京,闷热的下午,空荡荡的加油站——
照护瘫痪父亲两年多的店长,遭遇同父异母名小说家哥哥来访
紧随其后的纯情护士,打工女孩,各怀心事——
瘫痪父亲的死亡真相,哥哥状告医院的真正理由
家庭纠纷剧、犯罪悬疑剧、医疗伦理剧——或者是,恋爱喜剧?
在脚本家坂元裕二的中场休息,
角色们重新回到小说家坂元裕二落笔的第一页,
翻过脏毛巾,马德琳蛋糕、泡发海带、打火机、自动铅笔……
最终,他们都会又回到这里,
在真相揭晓之后,蛋糕落地之前。
2023年7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