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必须写下我们 豆瓣
作者: 吴越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6
本书是《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深度访谈、座谈以及非虚构叙事的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前四部分收录了对当代中国青年作家、文坛泰斗、外国文学大师、非虚构作者的一对一访谈和评论,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尝试。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新闻媒体人, 吴越亦是勤于思考和表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自觉延续了传统媒体新闻训练的严谨与切实 ,另一方面从个人兴趣出发,尝试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独特讲述。其中描述的人物无论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个隐约的共同点:他们都在时代的进程与个人的成长中着力转变固有身份,在流动、行走中拥抱变化,摆脱标签,蜕变求新。记录下这些故事、这些人,也是试图为时代留下个体角度的声音与线条。
作家班宇说,“书中收录的这些篇章穷尽了近年来非虚构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写、事件报道、活动速记、对谈问答、小说评论、印象记等,灵活丰富,不妨将其看作是一次非虚构写作样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职业生涯中——我称之为以“不断提问题”为工作的十年时间中,对一个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与不满足不断跑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弹出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那些关于身份的问题仿佛是始终的、唯一的问题,而我的受访者们毫无保留地把过去打开给我看,把他们的痛苦与裂变描述给我。他们给予我的丰富、真诚的答案,一多半呈现在我的这本非虚构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吴越
2023年7月23日 想读
思想之诗 豆瓣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远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8
人文主义者斯坦纳的诗与思溯源之旅
细细拆解哲学与文学的无穷缠结
【内容简介】
斯坦纳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藏着一条文学的暗线,所有思想论说都蕴含风格、形象、韵律和声调,伟大的哲学与文学一刻不停地互动、争竞着。
本书即斯坦纳围绕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所展开的阐述。这段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起始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闪电,途经柏拉图与自身文学才华的对抗、笛卡尔优雅而克制的文法修养、黑格尔辩证法的舞台化身、维特根斯坦的述行教诲……一路蜿蜒曲折至海德格尔与策兰从历史迷雾中发出的最强音,并最终消弭在新千年后的噪杂中。
【编辑推荐】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此等大哉问或许只有斯坦纳这样的老派知识人能游刃有余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信手拈来一位名家或即将被遗忘的作者、一部巨著或埋藏在故纸堆中的残篇。他的讲述始于哲思与诗韵交融的前苏格拉底时代,随波流经西方思想史上诸位巨人,文学与哲学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或对抗或纠缠,散发着各色光彩,最终却逸散在技术时代的信息爆炸中。斯坦纳深厚的学养和如今已显得稀罕的博雅气质或能让敏锐而不失温柔的读者心有戚戚。
2023年7月21日 想读
我的二十世紀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3 - 7 其它标题: 我的二十世紀 : 李歐梵回憶錄
回顧大半生,我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二十世紀人。對於二十一世紀,我沒有期望,只覺得我的二十世紀尚未完結。這本回憶錄,也是我為自己的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
我在書裡追憶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漫長的求學經驗,並特別把在普林斯頓、芝加哥、哈佛等美國六間大學任教的經驗也和求學連在一起,美其名曰「遊學」。我跟著「成長小說」的模式,寫我的生命經驗,而不是歷數學術上的成就。最後還冒然加上一章「感情史」,算是我的「感情教育」。
對我而言,回憶錄的結構可以自由一點,像一部尚未剪接的影片。我時常邀請一位虛擬的提問者,像作曲法中的「對位」一樣,向我提問、質詢、駁詰,逼我作自我反省。即使有些章節用的是獨白,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沉默的對話者。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我與張歷君的對談,他會進一步引出我對自己學思歷程和閱讀經驗的反思。
想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全球網絡化」的世界中去重尋二十世紀的個人生命意義,作沉靜的反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寫下去,至少要證實自己還存在。
2023年7月21日 想读
Working 豆瓣
作者: Robert A. Caro Knopf 2019 - 4
From the two-tim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The Power Broker and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an unprecedented gathering of vivid, candid, deeply revealing recollections about his experiences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his acclaimed books
2023年7月17日 想读
The Power Broker 豆瓣
作者: Robert A. Caro Vintage 1975 - 7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books of our time, winner of both the Pulitzer and the Francis Parkman prizes, The Power Broker tells the hidden story behind the shaping (and mis-shaping) of twentieth-century New York (city and state) and makes public what few have known: that Robert Moses was, 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the single most powerful man of our time in New York, the shaper not only of the city's politics but of its physical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decline that plague us today. In revealing how Moses did it--how he developed his public authorities into a political machine that was virtually a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 one that could bring to their knees Governors and Mayors (from La Guardia to Lindsay) by mobilizing banks, contractors, labor unions, insurance firms, even the press and the Church, into an irresistible economic force--Robert Caro reveals how power works in all the c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oses built an empire and lived like an emperor. He personally conceived and completed public works costing 27 billion dollars--the greatest builder America (and probably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Without ever having been elected to office, he dominated the men who were--even his most bitter enemy, Franklin D. Roosevelt, could not control him--until he finally encountered, in Nelson Rockefeller, the only man whose power (and ruthlessness in wielding it) equalled his own.
2023年7月17日 想读
来自铁路的二十四封邮件 豆瓣
作者: 程新皓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3 - 6
这是一个关于滇越铁路的艺术项目,也是艺术家程新皓一系列与道路、步行相关计划的开始。
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在20世纪初修建的窄轨铁路,连接越南与程新皓的家乡中国云南。它从1900年开始由越南的港口城市海防开始建造,连通河内,再向西北延伸进入中国云南,直至省会昆明。整条铁路在1910年建成,并成为云南的第一条现代道路。程新皓童年时就住在滇越铁路沿线,而在得知它的尽头是一片大海之后,这条铁路就承载了他对海洋的想象。
2019年12月1日开始,程新皓从昆明出发,沿着滇越铁路向铁路尽头的海洋行走,每走一公里捡拾一块铁路上的砟石,每一天夜里也会从云南的不同角落给一位虚构的友人发一封邮件。最后,他用了19天,走完了铁路在云南省境中的465公里,身上的石头重量达到了20多公斤,已发送的邮件也积攒下了24封。
通过这些文字和影像,《来自铁路的二十四封邮件》讲述了这趟旅程的种种:关于铁路,关于云南的土地—在土地上渗透着的个人故事和两个亚洲国家被殖民的历史,关于东南亚山区的现代化,同时也关于程新皓的童年记忆和地理想象,关于他和故乡、和这片地域的联系。
2023年7月10日 想读
陈诚回忆录 豆瓣
陳誠先生回憶錄
作者: 陈诚 2011 - 4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台湾“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期间,参与台湾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早期活动及其决策内幕,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台湾的发展变化,深化台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设台湾此方面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目前没有。销售前景较大。既能成为畅销书,也能成为常销书。
书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政一年。主要记述陈诚奉命主台的前前后后;陈诚提前策划迎接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内幕;实施临时管制和入境限制,防止左翼人士入台;召开粮食增产会议、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实施地方自治;推行计划教育;进行省府改组;进行军队整建等等。第二部分为陈诚担任四年“行政院长”的重要回忆。陈诚在台湾实施的所谓“内政”、“外交”,包括在军事、经济、财政、侨务、美援等方面的措施;同时还有对李宗仁、吴国桢、毛邦初、陈立夫、傅斯年、胡适等国民党重要人物的追忆。第三部分为陈诚言行纪要。第四部分为陈诚与国民党蒋介石等高级官员之间的重要往来函电。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是《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原由台湾“国史馆”2005年出版发行。原丛书共分六卷:《北伐平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
2023年7月10日 想读
冲向火星 豆瓣
Liftoff: Elon Musk and the Desperate Early Days that Launched SpaceX
作者: [美] 艾瑞克·伯格 译者: 张含笑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3 - 6
这是对埃隆·马斯克和 SpaceX 公司初创时期艰难岁月的记录。跟马斯克一起工作是什么体验?本书讲述了36位初创成员与他共同疯魔、此生难忘的飞天故事。
2000年年底某天,29岁的埃隆·马斯克和好友阿迪奥·菜西聊创业时,说到自己一直对太空有兴趣。当晚他翻遍美国宇航局官网,发现美国航天业在阿波罗登月后毫无作为。马斯克决定为这个行业带来突破——他要去火星,就从造火箭开始。
2002年5月6日,SpaceX 成立。马斯克投入1亿美元,能支持三次火箭发射。公司官网上写着:“我们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的目标。”业内无人看好,就连最初加入团队的几位高管也不真的相信马斯克能造出火箭。
2008年8月3日,第三次发射失败,资金耗尽。就在这样的时刻,马新克和团队用仅剩的零件组装好最后一枚火箭,进行了第四次发射。
SpaceX 团队所有成员全心全意关注着一个共同目标。他们加入马斯克的团队,加入他看似疯狂的火星移民计划,终于迈出了这重要一步——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火箭成功发射。
2023年7月2日 想读
不平等的樣貌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7.6 (8 个评分) 作者: 張優遠(Teo You Yenn) 译者: 方祖芳 聯經 2022 - 1 其它标题: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星國年度TOP1暢銷熱門話題書
揭開新加坡人的「家醜」,不敢公開的社會真相
全球GDP人均所得亞洲第一、世界排行第八
人民擁房率90%,貧困人口卻可能高達20%
外人稱羨的新加坡,
存在著高度的不平等與扭曲狹隘的價值觀……
在新加坡這座高度發展的小島上,
有一群蝸居於租賃組屋的低收入者,
他們也許有了容身之處,卻找不到立足之地……
新加坡似乎很晚才意識到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
因為我們很難把這些現實納入進步繁榮的故事裡。——張優遠
臺灣房價居高不下,好羨慕新加坡「住者有其屋」?
其實,許多當地人的願望是搬出租賃組屋……
名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向來給人光鮮繁榮的印象,然而作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發展的背後充滿爭議,強調國家榮耀的國族主義,只想揚長避短,對社會不平等問題視而不見。
社會學專家張優遠深入走訪底層社會,歷時三年與低收入者聊天、訪談及觀察,了解弱勢階層面對的困境,結合其十年來對於新加坡家庭、社會福利、性別和公共政策的專業研究,指出新加坡在托育結構、福利制度、教育體系、勞動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與不平等,反思改善之道。
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在新加坡蔚為風潮,激發公眾對不平等現象廣泛、深度的辯論,影響深遠。書中所揭露的問題,在中產階級逐漸增加、都市貧困問題日益劇烈的亞洲主要城市同樣可見到。《不平等的樣貌》貫穿不同階層、城市、國家和地區,掀開亮麗表面下無所不在的不平等環境,將居民百姓連結在一起,並點名我們關心、重視每一個人的尊嚴。
2023年7月1日 想读
真理 豆瓣
VERITAS: Harvard College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作者: [美] 安德鲁·施莱辛格 (Andrew Schlesinger) 译者: 谢秉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6
* 首次回溯哈佛推动的历次美国社会变革
* 读懂了哈佛,也就读懂了美国
* 世界越混乱,我们越需要追求真理
本书对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做了一次全面彻底的历史回顾,展现了哈佛从一所清教思想主导的学校成长为全球科学和社科人文教学研究重镇的历程。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呈现了哈佛与美国数百年来社会变革与动荡的紧密联系。哈佛历任校长和校务委员会秉持着“真理”(VERITAS)这一校训,在“旧世界的桎梏”中不断突破前行:从平息宗教狂热,到与英国王室断绝关系;从录取第一名黑人学生,到招收第一批女性学生;从反对纳粹分子,到拥抱多元文化世界……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说:“我们重视真理本身,但我们还因为理解真理可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对千百万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而重视真理。”
本书的基础是一部名校史,因哈佛在全球范围里的的成就和影响,又全然超出了一部校史的意义和价值。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史料丰富,有学术深度和全角视野,文笔简练活泼,充满活力,可读性极强。
这本书研究透彻,可读性强,对任何支持历史和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学术图书馆来说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马克湾图书馆杂志
一部充满活力的学术史,肯定会吸引众多非学术界的读者。——布赖斯·克里斯坦森,《书目》杂志
无可挑剔……《真理》是一部令人信服的哈佛大学历史作品。——马修·J. 阚,哈佛《深红报》
哈佛同美国一起成长。安德鲁·施莱辛格的迷人著作将历史与发展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爱德华·肯尼迪
许多人对哈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很少有人超过这一精彩著述。——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在《真理》中,安德鲁·施莱辛格记录了哈佛历史中数百件与国家政治、智识生活有关的逸闻趣事。——迈克尔·肯尼,匹兹堡大学教授、《波士顿环球时报》撰稿人
如果不考虑哈佛大学在塑造我们的政府和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就不可能思考或书写美国的历史。在《真理》一书中,安德鲁·施莱辛格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审视了这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他无可挑剔的学识、文学技巧和分析能力在这里展现。强烈推荐。——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杜兰大学历史教授、西奥多·罗斯福中心主任
2023年6月29日 想读
Sparks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Ian Joh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9
Using history to challenge Communist Party rule.<br /><br />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 describes how some of China's best-known writer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have overcome crackdowns and censorship to forge a nationwide movement that challenges the Communist Party on its most hallowed its control of history.<br /><br />The past is a battleground in many countries, but in China it is crucial to political power. In traditional China, dynasties rewrote history to justify their rule by proving that their predecessors were unworthy of holding power. Marxism gave this a modern gloss, describing history as an unstoppable force heading toward Communism's triump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uilds on these ideas to whitewash its misdeeds and glorify its rule. Indeed, one of Xi Jinping's signature policies is the control of history, which he equates with the party's survival.<br /><br />But in recent years, a network of independent writers, artists, and filmmakers have begun challenging this state-led disremember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bypass China's legendary surveillance state, their samizdat journals, guerilla media posts, and underground films document a regular pattern of from famines and purges of years past to ethnic clashes and virus outbreaks of the present--powerful and inspiring accounts that have underpinned recent protests in China against Xi Jinping's strongman rule.<br /><br />Based on years of first-hand research in Xi Jinping's China, Sparks challenges stereotypes of a China where the state has quashed all free thought, revealing instead a country engaged in one of humanity's great struggles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a battle that will shape the China that emerges in the mid-21st century.
2023年6月29日 想读
妄想的悖论 豆瓣
Useful Delusions: The Power and Paradox of the Self-Deceiving Brain
作者: [美]尚卡尔·韦丹塔姆(Shankar Vedantam) / [美]比尔·梅斯勒(Bill Mesler) 译者: 杨宇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 5
★《自然》《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
★ NPR王牌播客Hidden Brain 主持人Shankar Vedantam科普佳作
★ 一段发人深省之旅,探索自我欺骗究竟在人类的命运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简介】
自我欺骗会对我们、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地球造成难以计数的伤害。但既然如此,为何自我欺骗现象又普遍存在?尚卡尔·韦丹塔姆和比尔·梅斯勒在本书中指出,虽然看起来矛盾,但自我欺骗有时也在我们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书独具匠心,强调人性中妄想或自我欺骗的独特意义,生动叙述了为什么我们告诉自己的谎言支撑着我们与朋友、恋人和同事的日常互动,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活得更久,为什么有些情侣恩爱有加,而另一些则不然,为什么有些民族或国家团结一致,而另一些则四分五裂。
本书采用科学和轶事相结合的方式,并汲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新见解,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奇妙之旅,去探寻成为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推荐】
一本力作……韦丹塔姆解释了普遍存在的欺骗现象,尤其是自我欺骗现象,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他在播客中平实质朴又不失权威性的语言风格。——凯蒂·哈夫纳(Katie Hafner),《华盛顿邮报》
韦丹塔姆和梅斯勒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严谨的科学数据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论证了他们的观点。韦丹塔姆具有的同情心和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在广受欢迎的《隐藏的大脑》播客中便是一大亮点,这一亮点在《妄想的悖论》中同样展现了出来。——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纽约时报书评》
一本生动易懂的书……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或许能教会你如何对付糟糕的负面妄想。——马修·赫特森(Matthew Hutson),《华尔街日报》
呈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研究,科学翔实,引发人们对自我欺骗的新思考。——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nson),《自然》
《妄想的悖论》带我们踏上了一趟引人入胜的、启迪智慧的人类大脑探索之旅。——卡伦·凯尼格(Karen R. Koenig),《纽约图书杂志》
这部优秀的非虚构叙事作品会让各类读者沉迷其中,对于喜欢探讨时事的读者来说是不会出错的选择。——《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2023年6月22日 想读
自主 豆瓣 Goodreads
Marriage, Law and Gender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40-1960
作者: [美]丛小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 3
本书考察中国革命中法律实践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以著名的“刘巧儿”故事的原型--封捧儿(封芝琴)的婚姻案件为主要线索,追踪了此案的发展全过程,探讨它如何从一个村庄的婚姻纠纷案件,一步步地发展,先是成为司法案例,再作为中共治理乡村模式的典型,最后成为全国性文化产品。通过对这一案件发展过程的分析,本书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社会、文化、法律和政治治理做了全景式的展示。
2023年6月20日 想读
遥远的救世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65 个评分) 作者: 豆豆 作家出版社 2005 - 5
这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
豆豆,以她的才华,探索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2023年6月20日 想读
疼痛部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103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2023年6月18日 想读
来自大海的礼物 豆瓣
Flotsametrics and the Floating World:How One Man’s Obsession with Runaway Sneakers and Rubber Ducks Revolutionized Ocean Science
作者: [美]柯蒂斯·埃贝斯迈尔 / 埃里克·西格里安诺 译者: 苏枫雅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 - 11
编辑推荐:
海洋是井然有序的,当海风吹拂时,
漂浮世界无形的手在工作,将残骸依照时间和空间归类。
这些漂浮物是来自大海的礼物,
它们把自己的故事,放进日夜回转的洋流中,将海洋的秘密娓娓道来。
名人推荐:
很难得有一本书,会让你对自以为认识了一辈子的东西,完全改观。埃贴心斯迈尔和西格里安诺以古老的瓶中信、漂流的运动鞋及尖端科学,将复杂、深奥、如生命般充满律动的大海,展现在我们眼前。——Denies Hayes,“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创办人
这是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得最好的一本书。
——David Suzuki,科学家、环保人士、电视主持人
海洋世界以神秘的方式运作着。感谢老天,我们有埃贝斯迈尔这位洋流侦探,为我们解开海水冲到岸上的各种谜题。
——Bruce Barcott,生态观察家、科普作家
内容简介:
瓶中信:一种通信形式。旧时人们将信息放入密封的玻璃瓶投入海中,用以传递给未知的对象。
浮石:一种火山喷出岩,多孔,轻盈,坚韧,表面粗糙,因能浮于水面而得名。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于漂浮在原始海洋上的火山浮石。
橡胶小鸭:1992年1月,一艘货轮在东太平洋海域遭暴风雨袭击,船上装满了塑料泡澡玩具的货柜翻落大海,上万只玩具小鸭开始了历时十多年的环海之旅。
哥伦布:改变了历史的海滩拾荒人,一次海战中,他真的变成了漂流物,在葡萄牙亨利王子门阶前上岸。
海棺材:婴儿从一个充满水的环境来到这个世界,而逝者经由漂浮世界回归来处。
……
一位着迷于漂流物的科学家,研究过古老的瓶中信、采集过世界各地海边的沙砾与碎贝、发现了环游世界的壮观小鸭舰队,并由此发现了规模遍及各大洋的海上垃圾带,推测海上浮石孕育出地球第一个生命的可能,研究出海流和海风如何帮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透过这些漂浮物,
我们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心跳。
这本书,会让让你从全新的角度了解海洋知识。
这本书,献给所有喜爱大海的人!
2023年6月15日 想读
同志伴侶諮商 豆瓣
作者: 大衛.圭 译者: 丁凡 心靈工坊 2005 - 5
目前,國內雖然漸漸有伴侶協談、婚姻治療的觀念,但都是針對異性戀伴侶。傳統的愛情與婚姻諮商領域,對同志伴侶所面臨的特殊處境,很少有機會去深入理解。當一對同志戀人遇見溝通的瓶頸,或陷入衝突、忌妒、爭吵、外遇、性關係冷淡等難題時,通常無法得到專業界的幫助,及身邊親友的理解和勸慰,只好黯然踏上分手的結局。
《同志伴侶諮商》的作者之一大衛.圭南博士,是美國同志伴侶諮商的先趨。書中以傳統的家族治療技巧和理論,配合豐富的個案故事,提供多元文化角度的治療架構,讓我們看到治療師如何協助一對同志伴侶,在異性戀中心的社會中,勇敢面對內在與外在的壓力,改變破壞性的溝通模式,強化建設性的正向力量,建立真誠深刻、相互支持的親密關係。
本書以男同志的個案為主,作者特別探討傳統男性的性別角色和養成過程,及同志在成長歷程中所遭遇的壓抑和創傷,在伴侶關係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同志伴侶諮商》書中,兩位作者示範許多簡單卻有力的治療技巧,引導同志伴侶了解自己所面臨的難題、如何發現新的舞步,嘗試更令雙方滿意的行為模式。作者也談到治療師──不論是同志或異性戀者──會遇到的重要議題,包括如何處理治療師本身的同性戀恐懼心態。全書易於閱讀,具有理論深度和文化覺察,更記錄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個案故事,絕對是婚姻愛情及心理治療、諮商輔導相關領域的助人工作者必讀的好書。
2023年6月6日 想读
赶时间的人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王计兵 台海出版社 2023 - 2
本书作者王计兵是一个外卖员,奔跑的行程累计15万公里,相当于沿着万里长城跑15个来回。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他看到更多跟他一样为生存奔波的人,外卖员、农民工、保洁员、保姆。他们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奔波,却跑丢了自己的身份:既不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落脚之地,故乡和父母又在不断远去。
如同一个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王计兵记录下自己和他们的狼狈,以及作为劳动者的自尊。他写道:我也有自己独立的国度,我沸腾的血,就是我奔流不息的江河,我嶙峋的瘦骨,就是我耸立的山川。
这些在赶时间的间隙,写在烟盒上、废报纸上的诗句,是来自劳动现场的民歌,生机勃勃,粗粝尖锐。有些被偶然传到网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共鸣,单首诗歌阅读多达2000万人次。本书就是他诗歌的首次集结出版。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做件玩具送给你 豆瓣
作者: 吴工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吴工不是作者的本名,因做了近二十年的工程师,总被人称作“吴工”而得名。他跟你我一样,有很多烦恼。烦恼全球变暖和中东局势;烦恼儿子的学区房遥遥无期;烦恼如何照料远在外地的父母;烦恼客户什么时候能变得理智一些……
好在一地鸡毛中,总有光照进来。
手工创作让吴工暂时忘记烦恼重获快乐。建一座童话里的城堡送给儿子,造一段微缩版的长城搬到幼儿园,做一把独一无二的梳子送给母亲,打一把划破星空的小刀送给自己……这些手工看似徒劳了吴工,却都有一个个小故事深藏其后,串起幸福与回忆,尽显无用之用。书中收录200多幅吴工手绘插画,详解制作过程。如果你愿意,也可依样画葫芦。
生活总是免不了狼狈和无奈,但有趣的灵魂让人振作,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
2023年5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