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 豆瓣
A Century of Travels in China: Critical Essays on Travel Writing from the 1840s to the 1940s
作者: [英]顾德诺 / [英]茱莉亚·库恩 编 译者: 顾钧 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 - 5
西方旅行者的书写塑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形象,而他们对中国的先入之见也影响了自己看待中国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鸦片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多位知名的旅华游记作者在不同主题上对中国的印象,从书写中国的城市和风景,到欧洲人身处中国时所写的作品。通过研究不同的旅行者从各自的视角所描绘的这个古老传统大国,展示了西方人眼下的近现代中国是怎样的,以及当时的中国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各种适应现代化的努力。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游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使读者得以更透彻地了解这些游记的背景、角度和思想。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权力之路 豆瓣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The Path to Power
作者: [美] 罗伯特·A.卡洛 译者: 何雨珈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5
《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
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第一部《权力之路》,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三十二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博士学位论文:我们这样写 豆瓣
作者: 李修建 / 张颖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3 - 3
《博士学位论文:我们这样写》精选23位于近年内攻读完博士学位的学者的博士论文写作经验,这些学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结合自身专业如文学、哲学、舞蹈学等和经验,谈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方法、遇到的困境与难题、个人感受和经验等。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红雨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李里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罗威廉 (William T.Rowe) 译者: 陈乃宣 / 李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9
作者经过近十年的资料整理和潜心写作,推出了这部以清代雍乾时期著名政治人物陈宏谋为主题的鸿篇巨制——《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陈宏谋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官员,其为官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身后留有多种著作,清代治世名书《皇朝经世文编》中收录其文章多篇,可见其人和思想在清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并未将本书写成一部传统的人物传记,而是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作者认为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解读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如何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从事的事业和所面对的社会。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The Sovereign State and Its Competitors 豆瓣
作者: Hendrik Spruy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Spruyt ... shows that sovereign states of Europe emerged from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as urban units gained freedom and formed leagues.... He also puts into perspective the European Union that today's nationstates are attempting to put togeth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and to European history.
From The New Yorker
Spruyt takes on a theme that is ... of central import to political science.... A convincing demonstration that there was nothing inevitable about the triumph of the [present] form of the state.
2023年9月30日 想读
大逆事件 豆瓣
作者: [日] 田中伸尚 译者: 臧志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11
★ 聚焦日本近代最大思想恐怖事件
★ 打破百年沉寂 照亮湮没于历史的黑暗篇章
★ 第五十九届日本散文家俱乐部奖获奖作品
以无政府主义者宫下太吉制造炸弹为开端,幸德秋水等二十六人被指企图暗杀天皇,以“大逆罪”交付法庭。大审院特别刑事部在非公开审理中,没有传唤任何证人,仅用了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在1911年1月18日做出判决,以“大逆罪”判处二十四人死刑,同时以违反《爆炸物管制处罚规定》判处另外两人有期徒刑。判决后仅过了一个星期左右,被判死刑的秋水等十二人就分别被绞死,其余十二人被减为无期徒刑。史称“大逆事件”。战后研究表明,这是一起以构陷的罪名将个人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视为犯罪加以审判,扼杀心灵自由的国家犯罪事件。
本书作者田中伸尚自1979年左右开始踏上走访“大逆事件”遗属和周边之旅的。那些被强行连坐的人,虽然各自程度和想法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少数派。他们反对战争,主张不剥削他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宗教人士关心遭受歧视者,思索如何才能实现平等、自由的社会,以及如何处理国家、天皇和个人的关系等这些每一个活着的个体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们是一些生活在烦恼、冲突之中,时而又有些性急的人。他们在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影响下发现的这些问题,既是当时文学和思想的题目,也是当时媒体的课题,同时也是当今的问题。
所谓家庭、国家、世界者皆为个人之聚合,只要个人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及帮扶弱者、关爱邻人之真心并付诸行动,所有人皆能过上圆满之团体生活。故此我等人类须始终发挥独立自治、相互扶助之精神,并向反对此种精神者作殊死斗争。
——内山愚童(曹洞宗僧侣、“大逆事件”受难者)
2023年9月29日 想读
華太平家傳 豆瓣
作者: 朱西甯 聯合文學 2002 - 2
本書為作者遺作。全書原定百萬字,完成五十五萬言後,作者不幸因病謝世,成為一未完成交響史詩。作者傾其畢生功力,歷十八載,多次易稿,完成此皇皇鉅作,可謂嘔心瀝血。全書共分三十五章,故事起自清光緒二十六年(民國前十二年),以華氏一族之百年家史為軸,細述山東省鄉下面臨西化衝擊造成的種種變化。作者以生動鮮活的地方語言,細細描畫生活細節,極具地方色彩與民間風情,彷彿一幅《清明上河圖》,隨著捲軸緩緩開展,一幕幕飽滿、有趣的庶民百態,在字裡行間娓娓道出。
朱西甯(1927─1998),本名朱青海,山東臨朐人。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並曾在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兼任教職。民國三十六年,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正式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民國四十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大火炬的愛》,後出版長篇小說《貓》、《畫夢紀》、《旱魃》、《八二三注》;短篇小說集《鐵漿》、《狼》、《破曉時分》、《春城無處不飛花》;散文集《微言篇》等三十餘部作品,無論質量,皆極為可觀,堪稱當代台灣重要小說家之一。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八二三注 豆瓣
作者: 朱西甯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03 - 3
《八二三注》為朱西甯早年創作的戰爭小說代表作,全書長達六十萬字,以著名的「八二三砲戰」為藍本,對當時的國家元首、國防部長、軍隊、戰地,甚至周邊的百姓生活,都有奠基於史實的生動描寫。
那是一場奇怪的戰爭。許多不尋常的歷史因素才塑造出這樣一場世界戰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爭。在台海分裂、國府退守台灣以及國際冷戰架構確立的外在環境下,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中共持續四十四天、發射將近五十萬發砲彈攻擊金門的軍事行動,全書以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六日南下運兵列車為場景拉開序幕,結尾於一九五八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朱西甯以六十萬字巨著記錄了三個月零十天間的事。朱西甯自述道:「為……可敬的母親和他們無名英雄的兒子寫下值得紀念的東西」,而透過《八二三注》,朱先生也為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代文豪朱西甯最具代表性的戰爭小說巨著,以文學之筆,為決定台海對峙的歷史性戰役,留下時代的印記。
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適逢朱先生辭世五周年,INK印刻謹以【朱西甯作品集】的出版,紀念並重溫朱先生一生致力於華文文學的豐碩成果。
本書特請名評論家楊照先生撰序導讀,書後附錄朱先生作品出版年表及相關評論、訪談索引;並以軟皮精裝方式呈現,極具典藏及閱讀價值。
2023年9月28日 想读
Islam after Communism 豆瓣
作者: Adeeb Khali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 2
How do Muslims relate to Islam in societies that experienced seventy years of Soviet rule? How did the utopian Bolshevik project of remaking the world by extirpating religion from it affect Central Asia? Adeeb Khalid combines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both Islam and Soviet histo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rguing that the sustained Soviet assault on Islam destroyed patterns of Islamic learning and thoroughly de-Islamized public life, Khalid demonstrates that Islam became synonymous with tradition and was subordinated to powerful ethnonational identities that crystallized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He shows how this legacy endures today and how,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 return to Islam means the recovery of traditions destroyed under Communism.
Islam after Communism reasons that the fear of a rampant radical Islam that dominates both Western thought and many of Central Asia's governments should be tempere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s of antiterrorism, which allows governments to justify their own authoritarian policies by casting all opposition as extremist. Placing the Central Asian experience in the broa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Islam, Khalid argues against essentialist views of Islam and Muslims and provides a nuanced and well-informed discussion of the forces at work in this crucial region.
2023年9月25日 想读
实践乌托邦 豆瓣
Practicing Utopia: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New Town Movement
作者: [美]罗斯玛丽·魏克曼(Rosemary Wakeman) 译者: 周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城镇的建设可以追溯到迦太基时代,自此之后,新城镇建设从未停息。每个成功建设的城镇都会成为品牌,包括如何设计、布局,如何建造,社会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都会成为城市规划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 本书研究的是20世纪中后期这个全球新城镇建设的黄金时代,以欧洲、苏联、美国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的新城镇为案例,提供了20世纪国际造新城运动的总体思想史。 本书首先考察了二战后重建年代的新城镇以及作为后殖民战略的花园城市,受控制论、系统分析和太空时代影响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第二波新城镇。这个时代的新城镇是重建和资源提取的工具,用于人口重新安置和领土统治。它们是大城市苦难的解决方案,是区域规划和交通系统的试验场,是生活在自然中和生活在外层空间的试验场。其后,这样的规划层出不穷,而且是由不同国家政府、私营企业、不同社会和不同政治议程设计创造出来的。尽管各国各案例的术语含糊不清,经验各式各样,但建设新城镇的努力仍然有一个共同目标:每个项目都是一个构建一个全新世界的运动。与此同时,作者展望了新城镇运动在21世纪以及将来对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2023年9月25日 想读
科学通史 豆瓣
作者: [加]安德鲁·埃德 / [加]莱斯利·科马克 译者: 刘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9
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到共同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本书概括和梳理了近三千年来人类科学思想和文明的发展历程。科学史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一些科学史家聚焦于观念的思想史,而另一些则追溯天文学或物理学等专门学科的发展。本书综合运用两种视角,汇集了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一方面考察了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应用之间存在的张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追溯科学的历史。本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聚焦于 20世纪以来的科技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本书讲述的故事,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学习科学史,就是学习人类历史经纬中的一条主线。
2023年9月25日 想读
悲喜同源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其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0
•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陈其钢首部自传
•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等电影音乐人
•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作曲家梅西安的关门弟子
•欧洲现代音乐核心区的作曲家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白丁到欧洲现代音乐核心区作曲家、从中西文化的好学生到格格不入的独行侠、从单打独斗的严肃音乐人到家喻户晓的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从幸福的家庭到失独老人从鲜花掌声到远离闹市……
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大喜大悲。通过自述,陈其钢揭示了中西方音乐行业内那些鲜少被谈及的方方面面,并以他独到的视角和清晰的思维展示出一位独立知识分子的人格。
--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首部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
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
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挫折、梦想、坚韧与真实。音乐家不仅是音符的创造者,更是生活的指挥家与演奏者。陈其钢以坚毅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悲喜,他的故事将触动每位读者的心。
2023年9月24日 想读
走出性别困境 豆瓣
作者: 潘柏林 / 刘烨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 - 6
本书由潘柏林医生团队凝结12年国内跨性别序列医疗临床经验倾心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了跨性别医疗照护的环节与内容,为广大跨儿和家长提供了就医规划的实用依据。
面向所有跨性别与性别焦虑的人群以及在ta们身边更加焦虑和困惑的家长们。
2023年9月23日 想读
学历之死 豆瓣
The Adjunct Underclass: How America’s Colleges Betrayed Their Faculty, Their Students, and Their Mission
作者: [美]赫布·柴尔德里斯 译者: 杨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9
为什么学历在贬值,学费却越来越贵?
以学术为志业,是美好的理想?还是虚妄的梦想?
☆聚焦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
等不到终身教职,只能做临时工的“青椒”,怎样才能击碎非升即走的困境?
☆为准大学生和家长所写的高教体制近身观察——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如何选择大学?学术还值得追求吗?
☆“象牙塔”将会走向何方——
体制不单事关博士如何就业,大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更事关大学精神是否后继有人。
☆ 医学博士陶勇、文学博士黄灯、政治学博士田雷、社会学博士李钧鹏、历史学博士李昕升、植物学博士韩非诚挚推荐,社会学者严飞倾情作序。
【内容简介】
零工经济席卷而来,冲击着大学教职的分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教授的工作已经被彻底改变了——而且是更糟糕的改变。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旨在为学生服务,并通过终身教师的长期工作、研究和稳定来创造知识,但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被兼职人员所主导。现在,据一些调查显示,多达70%的美国教授在课程之间疲于奔命,福利微薄,几乎没什么保障,而且工资极低。
在《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一书中,赫布?柴尔德里斯以自己和其他非长聘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等教育究竟如何导向了这种令人遗憾的状态。
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当年轻博士顺利毕业,走上讲台正试图大干一场时,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讲课机器——捧着早已被规划好的课程大纲教授通识课程,照本宣科下拿着居于最低水平线的时薪,按课缔结的一纸合约无法给出任何保障——非升即走是常态,而长聘教职则遥不可及。
从拥有最高学历、最被看好的学生,到非升即走所驱使的不稳定劳动力,在学术职业临时化的背景下,博士群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困境:在高高抛起学术帽的同时,也一脚迈进了朝不保夕的巨大熔炉。
作者指出,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力量共同推动了这种转变,向我们展示了竞争所造成的损害,不仅对兼职教师本身,而且对学生、长聘教师、行政部门以及国家都是如此。当我们把教育工作者当作绝望的临时工来对待时,怎么能说自己重视高等教育呢?
赫布?柴尔德里斯的作品克制慎重而又充满激情,文本源于事实,但一定语惊四座,揭示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被扼杀的资源和相互竞争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对相信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强有力的召唤。
【名家推荐】
名校毕业、高学历,都不等于光辉灿烂的前途。如果学历限制了能力的持续成长,学历就成为自我安慰的麻痹剂。甩开学历包袱,后半程发力,赢到最后!
——陶勇(知名眼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职业目标素来低调,我只想教书和写作,别无他想。”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学历之死》从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遭际出发,深刻裸露了当下高等教育的危机,既有质疑和焦虑,也有温度和洞见。站在成功学的立场,这群被淘汰的“另类”从业者的归宿和命运,充满了权威人士傲慢判断之下的必然,但“大声说出梦想,而不只是表达恐惧”的勇气和赤诚,让作者的发声充满了反思的力量:教育的魅力和底线,在于人类懂得能动性地运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以惠泽更多的人群,在任何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同样要坚守教育事业所持的底线,看见那些身边被漠视和遮蔽的同类。
——黄灯(知名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我的二本学生》作者)
终于,零工经济攻占了大学的象牙塔:教师只是课程这种商品的提供者,学生以及家长则是购买学分的消费者,文凭成为打开就业市场的敲门砖,知识用完即弃,理想遥不可及,校园里满是赶时间的人。大学怎么了,本书对“兼职教师”这个“按需而定”的群体进行深描,既讲述了高等教育在美国的复杂生态及其历史变迁,同时又不断追问更普遍、也更根本的问题,激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故事的叙述嵌入在美国阶级分化的历史潮流中,叙事本身又构成广大“局外人”对高高在上的常春藤的一次挑战和批判。打开这本书,视乎读者的处境和心态,它可以是真诚并残酷的博士劝退指南,也能成为“青椒”以及每一位在大学内感到压迫、迷失的被剥夺者或不适群体的生存指南,更好地理解你的所在,然后成为你自己。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雅理丛书主理)
终身教轨的工作越来越少且竞争趋于白热化,绝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只能找到临时性教职,在美国读过书的人对这一幕都再熟悉不过。但到底何以至此?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学历之死》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考察,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真相及其结构性根源。这不仅仅是规模庞大的博士如何就业的问题,更是大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是我们都珍视的“象牙塔”会走向何方的问题。而对于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的中国,这本书更是敲响了警钟。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当我们对美国终身教授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时,殊不知美国的“青椒”生活状态如何?——入不敷出、非升即走、学历贬值、零工打杂、性别歧视、经费不足等等,似乎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格格不入,但本书以真实的数据与访谈告诉我们这一切还在不断加剧。我们现在正在照搬“先进的”美国大学制度种种,如果不正视它们已经存在的弊端,我们必然也会走上“学历之死”之路。
——李昕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这本书已是我的参考书。可以达成基本共识:小院高墙的大国科技竞争仰仗好的科技政策,而科研人员的生产、强大、自信至关重要。因此我要从头细读美国博士制度的精彩故事!
——韩非(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微博十大影响力科普博主)
2023年9月22日 想读
五四婚姻 豆瓣
7.0 (15 个评分) 作者: 孔慧怡 岳麓书社 2023 - 9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社会处在波动与变革中,思想、文化理念面临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女性运动也走到了重要节点。年轻一代提出了“新女性”的观念,倡导“婚恋自主”与“人格独立”,无形中改写了“新女性”“旧女性”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
本书重述新文化时期知名的三宗离婚与八段婚姻。作者孔慧怡一反男性中心的传记传统,寻找历史中失落的女性声音,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讲述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的婚恋故事,展现巨变时代中“新”“旧”两代女性波澜起伏的命运。
通过这七个性格、背景各异的人物,本书试图探讨当时女子面对的实际问题,描绘出变革时期下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她们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
我们如何定义与理解中国、现代、新女性?在自由、独立、新知的大纛下,她们有多少向往与怅惘,抗拒与妥协?孔慧怡以有情的眼光,细腻的考证重新述说五四女性的婚恋故事。这些故事投射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里,女性在前卫与保守,个体与舆论,机缘与情志间的纠缠与抉择。多少年后,她们的故事依然令人低徊感动。传奇不奇——因为无比真实。(王德威)
讲述“五四”一代名人的婚姻故事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这却是第一本真正称得上“女方的故事”的书,第一本特意选择那些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也在后人的评述中位居边缘的女性人物,将灯光对准她们的书,第一本以细腻、平和,不乏洞见的叙述笔法,从那些女性的角度来讲述五四婚姻的书。因此,它对一百年来有关五四婚姻——乃至整个五四历史——的明显偏于“男方”的主流叙事,是能起到尖锐的纠偏作用的。(王晓明)
有可信的研究作为根据,有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见地;文笔也活泼有趣,难能可贵的是从当事人女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写她的处境和感受。(张曼仪)
《五四婚姻》选题独具只眼,多从一正一反的镜像来写“新女性”与“旧女性”,对两方面皆体贴入微,充满“同情之理解”、甚至“同情之欣赏”,消解新旧女性之间的价值对立。在孔慧怡笔下,“旧女性”第一次从依附的阴影中走出,浮出历史地表,作为主体被观照,被理解,被表达。作者对照着写,读者对照着读,每一个女性的命运都折射出新旧裂变大时代下个体的血与泪、困惑与挣扎,而她们以生命求索的一些议题,迄今为止依然有时代意义。(林峥)
2023年9月22日 想读
隐性社会规则 豆瓣
作者: [日]小熊英二 译者: 暴凤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 6
★社会学者小熊英二继《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民主”与“爱国”》等著作之后,研究日本集体社会意识的又一力作
★正式雇佣=终身雇佣,论资排辈=稳定升迁,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不接受跳槽,定期人事调动=工作岗位和地点不固定……这些具有强烈日本特色的雇佣惯例,究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影响日本社会的?
★通过对日本雇佣传统、教育与社会保障体系变迁的考察,深度分析在无形中规约日本社会的“隐性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2020年新书大奖获奖作品
人类群体日常行为的不断积累会形成某种“默认规则”。这种规则不存在于明文规定中,却会在形成后反过来时刻影响和规约群体。
在日本,“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雇佣惯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求职与生活需求,形成了支配和控制日本的“社会规则”。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间因此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种“双重结构”的影响不仅覆盖了作为工作两端延伸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还扩展到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
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根据“生存方式”的差异,被划分为“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本书将从这三种生存方式出发,通过回溯日本式雇佣惯例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借助与欧美各国劳动史的横向对比,尝试探明形塑日本的“隐性社会规则”的真面貌。
2023年9月21日 想读
人类世的“资本论” 豆瓣
人新世の「資本論」
8.1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幸平 译者: 王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6
★ 打破“经济增长”的魔咒 在危机时代重新发现马克思
★ 85后天才经济学家斋藤幸平代表作
★ 日本现象级畅销书,狂销50万册!
★ 坂本龙一、水野和夫、白井聪、佐藤优盛赞推荐!
.
2021年日本新书大奖TOP1
2021年亚洲图书奖获奖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在地质学上,地球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人类世”的新纪元,即人类活动的痕迹完全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年代。
物种灭绝、生态污染、二氧化碳超标……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曾许诺我们富裕生活,实际上却不断透支当下乃至未来世代的生存资源。超富裕阶层或许还能维持眼下的奢侈生活,我们绝大多数平民却不得不拼命寻找活下去的方法。
要在资本主义的尽头找到突破,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尤其是在与生产力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诀别的马克思晚年思想中,重新发现“可持续性”和“社会平等”实现的可能性。在环境危机刻不容缓的当下,“去增长共产主义”这唯一可行的选项终于浮出水面。
想避免“人类世”的硬着陆,就不能把危机都交给政治家、专家去处理。“托付他人”只会让1%的超富裕阶层得到优待。这也必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为了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有人也许会犹豫不决,认为不可能动员起99%的人同行。但其实,只要有3.5%的人以非暴力的方式真正站了起来,社会就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这个未来取决于读完这本书的你,取决于你是否决意成为那3.5%中的一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书是日本新锐经济学家斋藤幸平的代表作,是近年来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日语版2021年出版后已销售50万册,并获得2021年日本新书大奖第一名、2021年亚洲图书奖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否真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能够阻止气候危机、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闲暇、消除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坂本龙一(音乐家)
斋藤超越了皮凯蒂。这才是真正的“21世纪资本论”。
——佐藤优(作家)
如果资本主义终结,富裕社会就会到来。 但如果不终结资本主义,历史就会完结。这是一本打破常识的、具有冲击性的名著。
——水野和夫(经济学家)
常有“回归马克思”的说法, 但是,从马克思出发,又该前往何处?斋藤幸平先人一步找到了这个答案。本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令人刮目相看。
——白井聪(政治学家)
气候、马克思、人类世。横跨这些领域的经济思想终于出现了!整个日本都在期待着他的才华!
——松冈正刚(编集工学研究所所长)
2023年9月21日 想读
贸易与国家 豆瓣
作者: [美] 埃米莉·埃里克松 译者: 寿慧生 2022 - 7
◆ 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认为,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重要转变——经济增长高于公平。本书则认为,重商主义和现代经济思想的基础应当追溯到《国富论》出版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思维的转变。在16、17世纪的英国,由于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及其垄断权力的发展,崛起中的商人阶层在国家经济事务上并无发言权,政治地位的边缘化促使他们在公共领域出版大量有关贸易与金融的作品,为自由贸易辩护,以影响政府决策。商人与国家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拉开了现代经济学启蒙时代的序幕。
◆ 学者/媒体推荐
为什么经济政策总是服务于国家总体增长,使财富和收入越来越多地向上流动,而把分配的公平看作与经济效率无关的小事?在这项了不起的研究中,埃里克松指出,这种思想不是源于现代的里根经济学,而是16—18世纪英国商人发明的一种新经济理论。这个新的论证框架侧重于国家繁荣的需要,而不是长期盛行的 “道德经济”。《贸易与国家》是一本非比寻常的好书,对于理解当下政府吝于提供社会福利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的根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玛格丽特·索莫斯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埃里克松将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追溯到17世纪英国商人用关于国家和繁荣的宣传册子来影响王室的努力。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社会学家和统计学家,埃里克松提出了关于重商主义和现代经济思想基础的全新的、引人注目的观点。
——弗兰克·道宾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打造产业政策》的作者
近代早期英格兰经济史上的一段精彩故事。如果你关心金钱,又爱好历史,抑或喜欢两者兼而有之的讨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东印度公司”博客
2023年9月20日 想读
学随世转 豆瓣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百年史学的曲折走向,十位大家的晴雨人生,学随世转的深刻反思
当代著名史学家虞云国古稀之龄回顾二十世纪史学的百年沧桑
他们研究历史,也成为历史
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夙命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等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世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在历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
虞云国教授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前后历时25年,最新结集的这部力作呈献了他那“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的探索与追求。
2023年9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