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走出“理想”城堡 豆瓣
作者: 曹锦清 / 陈中亚 海天出版社 1997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与理论:从身份到契约
第一节 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一、从群体走向个体
二、从家族关系到契约关系
三、从“他律”到“自律”
第二节 西方:从群体到个体的分化过程简述
一、从氏族公社到父权家族
二、从家族到个人
第三节 东方:氏族、宗族到家族――尚未完成的分化
一、从氏族到宗族
二、从宗族到家族
三、从家族到单位:个人化的开端
第二章 单位与单位人
第一节 一个西方记者眼里的中国“单位”
第二节 单位:特征及其成因
一、单位的特征
二、单位的成因
第三节 单位精神:整体主义与平均主义
一、单位精神之一:整体主义
二、单位精神之二:平均主义
第四节 单位人:级别与准身份制
第三章 从单位到个人
第一节 有关我国社会变革的若干看法
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二、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
三、从中央集权社会向民主与法制社会的转变
第二节 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过程及其原因
一、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过程
二、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原因
第三节 个人化――远未完成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秩序: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道德社会与法律社会
一、道德社会的特征
二、法律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体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精神
一、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特征
二、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精神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与法制建设
第四节 公民权利意识与民主法制新秩序
第五章 健全的个人与和谐的社会
第一节 个人与个人之关系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
二、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应有状态
第二节 个人与组织之关系
一、两种组织资源:家族组织和单位组织
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契约化、科层化的组织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2018年11月4日 想读
日本宗教史 豆瓣
日本宗教史
作者: [日]末木文美士 译者: 周以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从记纪神话开始到当代日本社会的宗教思想发展历程,剖析了古代的佛教、中世的神佛论、近世的基督教以及现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等日本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宗教思想的连续性、宗教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每一时期的宗教特点等。作者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深奥的宗教史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宗教发展脉络的入门书。
本书中文简体版根据岩波书店2013年版译出。
铁浆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他是张爱玲心目中“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
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 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
阿城专文赏读,白先勇、莫言、王德威赞誉的白话小说经典
【编辑推荐】
1、他在张爱玲心中,“永远是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文学史上的一页传奇、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书中附赠张爱玲致作者的第一封信件手稿,原版复刻,首次曝光。
2、“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的传人”,白先勇、莫言、王德威激赏的短篇小说经典——《铁浆》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张爱玲语),收录九部短篇小说,还原一百年前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却比鲁迅先生多了谦冲温和的淑世精神。
3、阿城专文赏读——从《诗经》到《金瓶梅词话》,从汪曾祺、李劼人到朱西甯,《铁浆》接续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胭脂的化石,泪的化石,一个古老的世界,一点点的永恒;依样照出一个朦胧的现代,和后世”。
《铁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九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写于台湾的六〇年代,接续五四的白话小说传统,还原民国初年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时刻,乡土成为勘探人性善恶的舞台:争盐运生意而灌下铁浆自戕的孟昭有、在酒楼上吃炒人心的屠夫傅二畜、自学医书而接连害死家人的能爷……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人物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演绎着仇杀与救赎、侠义与温情,愚昧与文明,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阿城先生作跋:《铁浆》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刘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5
一个世纪以来,多元主义日益成为西方世界的共识,而近年来,多元主义在现实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多元主义与反多元主义之间,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西方世界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正确”是否正确?如何正确?本辑的核心内容将讨论这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
2018年11月2日 想读
Give a Man a Fish 豆瓣
作者: James Fergus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5 - 5
In Give a Man a Fish James Ferguson examines the rise of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in southern Africa, in which states make cash payments to their low income citizens. More than thirty percent of South Africa's population receive such payments, even as pundits elsewhere proclaim the neoliberal death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se programs' successes at reducing poverty under conditions of mass unemployment, Ferguson argu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rethink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for developing new forms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terested in an emerging "politics of distribution," Ferguson shows how new demands for direct income payments (including so-called "basic income") require us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to ask new questions about markets, livelihoods, labor, and the future of progressive politics.
2018年10月31日 想读
變臉的緬甸 豆瓣
Blood, Dream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
作者: Richard Cockett 理查.考科特 译者: 廖婉如 馬可孛羅文化 2016 - 9
★亞馬遜書店4.8顆星評價
2015年,緬甸迎來民主化的第一步
但為何今日仍深陷族群矛盾的百年牢籠中?
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的理查.考科特將為你我說個分明
一本書帶你掌握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理查.考科特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不同於坊間描寫緬甸的書,多著眼於緬甸的政治、歷史、民族和文化,且受限於一定的時間框架內,《變臉的緬甸》試圖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將訪談放入歷史與政治的脈絡中,全景式地述說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關於緬甸,你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事
少了翁山蘇姬的緬甸,我們還知道些什麼?這個曾經光榮璀璨的南亞強國,在經歷殖民統治、軍政府獨裁、民主改革後,將再度站上世界的舞台,重返往日風華。但在經濟發展與民主改革的背後,卻有著根深柢固的族群問題即將爆發。
民主大選後,美好的時代就會來臨?
結束軍政府專政,似乎象徵著民主的勝利。然而,緬甸要轉型為成熟的民主國家,仍有一段漫漫長路。早年殖民者為便於統治而施行的族群分治、數十年來緬族化運動激起的族群矛盾,依舊牽動著緬甸未來的發展。
閱讀緬甸,反思台灣
先看看經歷過外來殖民、威權統治,如今面臨民主轉型的緬甸,再想想我們台灣,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就讓我們好好閱讀緬甸,反思過去、展望未來。
媒體界、學術界、藝文界齊聲推薦
【專文導讀】
張翠容/國際獨立記者
【深度推薦】
王子杰/電影《滾弄》導演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余佳璋/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岳軒/《移人》編輯總監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好評推薦】
「……緬甸不斷在變臉中。我們不明所以,其實反映了一個翁山蘇姬根本就不能讓我們認識緬甸,而理查.考科特這本《變臉的緬甸》正好為我們填補這個缺口。」
——張翠容(獨立記者)
「這是我所讀過關於緬甸的介紹與概述書中,最好的一本。」
——比爾.海頓(《南海》作者)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 豆瓣
作者: [美] 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 译者: 巫怀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92年,于2012年修订再版。如作者所述,本书并非一部考据葡萄牙亚洲殖民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史实细节的作品,而是旨在提供一种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综合分析的图式。从1992年到现在,这种图式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但依然经受了考验,并未被后来的研究成果超越。
全书共分十章,既历时性地讲述了葡萄牙到来之前亚洲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变化以及葡萄牙自身的国家和社会结构、葡萄牙创立亚洲帝国的模式、逻辑及其兴衰历程,也具体地分析了葡萄牙亚洲社会的不同社群,最后的结论部分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
从方法论上,作者突破了单纯的亚洲史和欧洲史的视角,而是要求将葡萄牙的亚洲事业放在全球史的视域中考量,使得本书具有全面性;同时作者也反对模式化的解释,使得本书具有穿透力。因此我们了解到:早期近代亚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精英的流动,自身已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葡萄牙在亚洲的地位被荷兰、英国取代,也绝非简单的“中世纪”被“近代”战胜的历史神话。
▼名人推荐
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对16世纪和17世纪葡萄牙亚洲帝国的经典研究已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该书坚实地立基于对葡语史料的娴熟掌握和对亚洲语境的深刻理解,以丰富的洞见和自如的清晰,描绘和解释了一段长期被无知、偏见和误解遮蔽的历史。
——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 A. R. 迪斯尼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给我们提供了对早期近代葡萄牙亚洲帝国的一个练达的综述,一项对葡萄牙和亚洲在16世纪和17世纪复杂互动的启迪性研究。该书对所涉领域进行了完全的重新定义,这也是为何它写于20年之前,却能克服自然“老化效应”的原因。
——欧盟大学研究院 若热•弗洛雷斯
宗教改革 豆瓣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1450-1650
作者: [美]卡洛斯·艾尔 (Carlos M. N. Eire)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 lively, expansive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and the momentous changes they set in motion
This fast-paced surve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s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ity brings that tumultuous period vividly to life. Carlos Eire, popular professor and gifted writer, chronicles the two-hundred-year era of 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ssues that persist as concerns in the present day. Eire connects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in new and profound ways, and he demonstrates convincingly that this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not only affected people long gone, but continues to shape our world and define who we are today.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vast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between 1450 and 1650, from Gutenberg’s printing press and the subsequent revolution in the spread of ideas to the close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Eire devotes equal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Protestant traditions and churches as well as to Catholicism, skepticism, and secularism, and h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xpansion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religion into other lands, particularly the Americas and Asia. He also underscores how changes in religion transformed the Western secular world. A book created with students and nonspecialists in mind, Reformations is an inspiring, provocative volume for any reader who is curious about the role of ideas and beliefs in history.
触摸,寺庙 豆瓣
作者: 连达 三晋出版社 2016 - 11
山西,在古建爱好者眼中,是一块神奇的圣地。现存于世的中国木结构古建代表作绝大多数在山西;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和四座五代木构中的三座在山西;辽、宋、金、元各朝代的建筑精华在山西,元代之前的木建筑山西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强;明清建筑山西更是数不胜数...... 海量的古建遗存,其价值除了鲜见的作为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外,更有它所承载的中华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密码。 但这些真实的存在,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渐渐老去,或者改变了它真实的味道。 连达,一位执着的古建筑爱好者,行走山西,用素描画的形式,一个县一个县地爬梳了散落在乡间的这些古建存留;用线条记录着古建的架构和轮廓,用感性的文字记录着与遗存相关的故事。 本书所收集的是晋东南地区古建寺庙,用手绘作品+真实图片+文字讲述的办法,带你一起重走连达走过的山西土地,体验这些古寺庙的精妙魅力和它所承载的沧桑文明......
2018年9月28日 想读
民国初年的政党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玉法 岳麓书社 2004 - 10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探讨民初国人对政党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了解民初政党发展的思想因素。第二章“民初政党的勃兴及其派别”,除对民初政党作统计分析外,主要就激进。保守两派,探讨民初政党对抗的大势。第三章“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探讨民初对抗的两大党,其内部结构和对外方略。第四章“政党竞争与国会政治”,探讨政党在国会议员选举及国会议案讨论中的对抗情形。第五章“政党对内阁及制问题的态度”,探讨民初政党政治的另外两个层面,即对内阁组成的关系和对宪法制定的关系,此二层面虽亦为国会政治的一部分,但就政党活动的范围而论,实跨越国会以外。第六章“结论”系就政党观念、政党派别、国会、内阁、制宪等方面,论述民初政党政治的性质与意义。
2018年9月17日 想读
往事点滴 豆瓣
作者: 黄佐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 5
《海上文库:往事点滴》是著名电影导演黄佐临对年轻时代的点滴回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年轻人在苦难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画面,使全书充满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洞见。书中收有45张黄佐临各人生阶段的珍贵照片。
2018年9月7日 想读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上条辽太郎 / 苏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六是一位住在大理的日本人、自然农法的传承者、自然教育的实践者、自由音乐人、80后旅者。他不愿过朝九晚五、消费至上的都市生活,渴望亲近自然和传统,于是周游列国,后来到大理生活了七年,以自然农法耕种、酿造,和朋友们一起做音乐、吹迪吉杜里管,亲自为三个孩子接生,以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大理新生活的地标。
七年前,苏娅和六结识。两年前,她开始跟六一同种稻、灌溉、除草、收稻、酿酒、做味噌,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劳作,感同身受地写下六一家平凡、美好、自足的生活。
《六》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一本奇迹之书,六活出了生活,苏娅写出了生活。
阿尔比恩的种子 豆瓣 Goodreads
Albion's Seed: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译者: 王剑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阿尔比恩(Albion),最早有记录的不列颠的名字。
本书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一个重大问题,即美国自由体系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1629—1775年英国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深刻地改变了北美大陆,带来了四种不同的不列颠民俗,并奠定了新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这四种文化在英属北美扎下根基,最终成为英属北美自愿社会的基石。现今美国人口只有不到20%有英国祖先,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大多数美国人都是阿尔比恩的种子,无论他们的祖先是谁。
本书对北美的民俗各元素进行了详细考证,从宗教、地域、语言、建筑、群居模式等多个方面厘清了美国文化的源流,全面呈现了殖民时期美国的文化面貌,阐发了美国早期四种文化传统所内含的理念、互动融合的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编辑推荐
《阿尔比恩的种子》是对美国历史学经典问题的经典解答。以问题为导向,以叙事方式呈现早期美国史,详细讨论了什么是当今美国自愿社会最有力的决定因素。
文化是了解不同的人群共同体的极佳路径,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地方社会、宗族、个人,无不带有先天的文化烙印。理解美国,必从理解美国文化的源流开始,本书将为中国读者提供一条探究美国文化基因、进而理解美国立国之本的研究通路。
The Meaning of Belief: Religion from an Atheist’s Point of View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Tim Cra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0 其它标题: The Meaning of Belief
“[A] lucid and thoughtful book… In a spirit of reconciliation, Crane proposes to 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religion for his fellow unbelievers.” ― James Ryerso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Contemporary debate about religion seems to be going nowhere. Atheists persist with their arguments, many plausible and some unanswerable, but these make no impact on religious believers. Defenders of religion find atheists equally unwilling to cede ground. The Meaning of Belief offers a way out of this stalemate.

An atheist himself, Tim Crane writes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flaw with most atheists’ basic religion is not what they think it is. Atheists tend to treat religion as a kind of primitive cosmology, as the sort of explanation of the universe that science offers. They conclude that religious believers are irrational, superstitious, and bigoted. But this view of religion is almost entirely inaccurate. Crane offers an alternative account based on two ideas. The first is the idea of a religious the sense people have of something transcending the world of ordinary experience, even if it cannot be explicitly articulated. The second is the idea of the fact that religion involves belonging to a specific social group and participating in practices that reinforce the bonds of belonging. Once these ideas are properly understood, the inadequacy of atheists’ conventional conception of religion emerges.

The Meaning of Belief does not assess the truth or falsehood of religion. Rather, it looks at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offer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it that both makes sense of current debate and also suggests what more intellectually responsible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attitudes atheists might take to the phenomenon of religion.
某某到此一游 豆瓣
作者: 迈克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邁克是香港文化的活寶, 作家阿城說,邁克寫的很個人化,沒有那些 [虛幻] 的感覺,因為他就在那個世界裏面,香港的西方的資訊,他都知道,他很多話很鋒利,關注的着商業社會裏的個人問題。
這是邁克不出書多年後最新推出的半自傳隨筆。「淡淡離愁,唯獨告別香港才有,所以儘管我從不把這裏視為家,方圓數十里只有朋友沒有親人,更沒有愛人情人,有時也不得不承認,在心底有那麼一個角落永遠為它留着」,雖然昨天,仍然以溫暖而珍貴的回憶圍繞你,或者明天,我們可以為你和我建築新的夢……。
2018年8月28日 想读
香港假日 豆瓣
Hong Kong Holiday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项美丽 译者: 胡妍妍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1935年,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来到上海,很快成了这里社交场上的名人。她结识了当时上海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诗人邵洵美,两人彼此欣赏,一起写作、翻译、办刊,后者为她取了“项美丽”这个好听的中文名字。
项美丽在上海生活了四年,彼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与邵洵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让她萌生了离开上海的念头。在重庆完成《宋氏三姐妹》的写作后,她来到香港,希望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却不料这段日子成了她人生中最艰难、最富戏剧性的时光。
1946年在美国首度出版的项美丽自传性质短篇集《香港假日》,收录了她从1940年夏天初到香港,到1943年底作为美日交换难民回国,期间在香港的生活与见闻。她目睹并亲历了日本对香港的残暴统治,见证了日治时期香港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下当时香港社会的众生百态:战事爆发初期,在地下室中躲避日军的持续轰炸(医生的家);为了不被关进集中营,带着孩子在医院假装产妇(喧哗与呼喊都平息了);因物资紧缺、食物严重不足而探访当地的黑市(物超所值);不断与各式各样的间谍、投机分子、日本军官周旋(契克、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在居无定所,动荡不堪的处境下,为女儿过第一个生日(第一个生日)……
项美丽为那段历史做了极为珍贵的记录。香港这块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土地,在战争侵袭、无数冲突矛盾激荡碰撞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出复杂、奇异而又耐人寻味的面貌。
同情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Sympathizer
8.9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阮清越 译者: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将其归纳为“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个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结合阮清越最新短篇小说集《难民》,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尤其对中国读者,读阮清越的作品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
2018年8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