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所属 作品: 叫魂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Character and Social Structure 豆瓣
作者: C. Wright Mills Harvest/HBJ Book 1999 - 10
A synthesis of biology and psychology that examines man'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 豆瓣
所属 作品: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
作者: [法]米歇尔·德·塞托 译者: 冷碧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米歇尔·德·塞托研究了消费社会中的生活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在本册《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吕斯·贾尔和皮埃尔·梅约尔从”微观历史”出发,提出了一种实践艺术的社会史,这些“微观历史”涵盖了私人领域(烹饪、饮食艺术)、公共领域(社区实践,这里指的是里昂的一个工人社区)以及居住者自身所处的空间。通过与对话者们《主要是妇女)的长时间访谈,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对惯习的严密组合,理解现实中的个体轨迹、因势而生的种种限制与富有创造性的计谋。
日常生活实践·1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作者: [法] 米歇尔·德·塞托 译者: 方琳琳 / 黄春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在《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中,米歇尔· 德·塞托研究了消费社会中的生活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 。在本册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吕斯·贾尔和皮埃尔·梅约尔从 “微观历史” 出发,提出了一种实践艺术的社会史 ,这些 “微观历史” 涵盖了私人领域(烹饪 、饮食艺术)、公共领 域(社区实践, 这里指的是里昂的一个工人社区)以及居住者自身所 处的空间。通过与对话者们{主要是妇女)的长时间访谈,使得人 们能够通过 对惯习的严密组合,理解现实中的个体轨迹、因势而 生的种种限制与富有创造性的计谋。这两部著作共同开启了 “关于独特的实践科学” 的视野。带着如此的敬意与柔情,这一科学对普通人的创造性发出惊叹,正是他们的实践方式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变成了一个“可能生活的场所”。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豆瓣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7e 所属 作品: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作者: [美]埃姆·格里芬(Em Griffin) 译者: 展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6
畅销全美20年的传播学经典入门书
...................
※编辑推荐※
☆ 人际沟通、影响力、团队决策、认知内心及外在世界……现代社会每个至关重要的领域,都离不开传播学的核心——信息解读与处理。
☆ 在信息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今天,传播学是人人都必须 掌握的一门艺术。
☆ 学界资深名师倾力打造,专为入门者定制的最佳学习框架。书中引入大量电影情节与生活案例,深入浅出,绝不枯燥。
☆ 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风行20余年,亚马逊网站长期五星好评。任可想要系统了解传播力的读者不可错过。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由著名传媒学者埃姆·格里芬根据在美国惠顿学院浸淫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撰写而成,在多次更新版本的过程中,反复征求、汲取学界权威以及上百万名读者的反馈意见。为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传播学的精髓,本书精心遴选32种传播理论进行讲解,对近年大热的理论前沿亦有所涉猎。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书最大特点在于强调读者体验,不但祛除了传播学理论的晦涩刻板,而且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
黑天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Black Swan 所属 作品: 黑天鹅
7.3 (28 个评分) 作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译者: 万丹 / 刘宁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和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示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们常常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但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它们,最终被现实击溃。 从金融危机到四川大地震,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9-11”恐怖袭击事件,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升级版)(全新校订本)》深入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发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背后的真正价值,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如何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 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编著的《黑天鹅》出版后,震惊世界的黑天鹅事件——金融危机随即爆发。在出版3年后,作者经过3年沉淀与思考,增加全新后记,深刻分析黑天鹅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我们如何真正地评估并利用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以从中受益。《黑天鹅》必将颠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你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在梁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中国在梁庄
7.7 (38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理想国丨台海出版社 2016 - 11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出梁庄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出梁庄记
8.4 (28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台海出版社 2016 - 9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本次率先出发的是《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细节的观察。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所属 作品: 美丽的标价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语言与文化 (注释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语言与文化
作者: 罗常培 / 胡双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5
《语言与文化(注释本)》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语言与文化(注释本)》最初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于1950年出版,全书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
《语言与文化》一书是罗常培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要研究成果。罗先生于1938年辗转抵达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后,便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多的条件,开展民族语言调查。自己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言与文化》一书附录四《语言学在云南》所列41项成果中,有17项是罗先生自己调查的。1944年至1948年,罗先生借在美国几所大学讲学之机,也收集相关的资料,做类似的调查。
《语言与文化》一书写于半个多世纪前,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8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经汪大年先生根据作者保存的夹有好几位先生签注意见的本子做过整理的重印版;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据《罗常培文集》第五卷核校稿排印的新本,《文集》本曾据1989年本核校。
国家的视角(修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国家的视角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巴西利亚的建设、苏维埃的集体农庄和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该如何行事?在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与探讨后,詹姆斯•C.斯科特给出了答案:是国家在发展规划中忽视了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了地方的传统,将复杂的发展项目简单化,从而导致这些项目的失败。本书获2000年度美国马特•达根“最佳比较文学图书”奖,值得有兴趣的读者一阅。
性爱大师 豆瓣
Masters of Sex 所属 作品: 性爱大师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梅尔 译者: 王毓琳 / 张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0
他,是科班出身、医术精湛的妇产科医师;她,是既无学位又缺经验的小镇少妇——威廉·马斯特斯与弗吉尼亚·约翰逊的神奇组合却产生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化学作用,在人类性学研究史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两位“性爱大师”对成百上千名男女实验者展开了性爱科学研究,对成百上 千次高潮进行了严谨观察,甚至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实验”当中。他们的合作从工作走向了生活:从小遭受父亲虐待、与初恋女友失之交臂、早已娶妻生子的他,与两次离异、追求者不断、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她由同事变成了夫妻。他们的婚姻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到底两人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为研究性学而奋斗一生的他们,在面对“爱”时,是否亦如普通人一般困惑不已?在《欲望都市》与“伟哥”诞生之前,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便是全体美国人的“卧房顾问”,然而他们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却始终无法厘清“性”与“爱”之间的复杂关系。
热播美剧原著作品,乐视网点击量破亿!
乐视网《性爱大师》在线观看:
第一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120605.html
第二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0274628.html
各大网店火热预售中
京东:http://item.jd.com/11542460.html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63559.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NIBYBYE/
Kindle电子书:http://www.amazon.cn/dp/B00NWCE1HQ/
博库网: http://www.bookuu.com/detail.php?id=A048160
文轩网: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966522
Evicted 豆瓣
所属 作品: 扫地出门
8.7 (9 个评分) 作者: Matthew Desmond Crown 2016 - 3
From Harvard sociologist and MacArthur "Genius" Matthew Desmond, a landmark work of scholarship and reportage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way we look at poverty in America
In this brilliant, heartbreaking book, Matthew Desmond takes us into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of Milwaukee to tell the story of eight families on the edge. Arleen is a single mother trying to raise her two sons on the $20 a month she has left after paying for their rundown apartment. Scott is a gentle nurse consumed by a heroin addiction. Lamar, a man with no legs and a neighborhood full of boys to look after, tries to work his way out of debt. Vanetta participates in a botched stickup after her hours are cut. All are spending almost everything they have on rent, and all have fallen behind.
The fates of these families are in the hands of two landlords: Sherrena Tarver, a former schoolteacher turned inner-city entrepreneur, and Tobin Charney, who runs one of the worst trailer parks in Milwaukee. They loathe some of their tenants and are fond of others, but as Sherrena puts it, “Love don’t pay the bills.” She moves to evict Arleen and her boys a few days before Christmas.
Even in the most desolate areas of American cities, evictions used to be rare. But today, most poor renting families are spend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income on housing, and eviction has become ordinary, especially for single mothers. In vivid, intimate prose, Desmond provides a ground-level view of one of the most urgent issues facing America today. As we see families forced into shelters, squalid apartments, or more dangerous neighborhoods, we bear witness to the human cost of America’s vast inequality—and to people’s determ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Based on years of embedded fieldwork and painstakingly gathered data, this masterful book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extreme poverty and economic exploitation while providing fresh ideas for solving a devastating, uniquely American problem. Its unforgettable scenes of hope and loss remind us of the centrality of home, without which nothing else is possible.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所属 作品: 扫地出门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重新发现社会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所属 作品: 与社会学同游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豆瓣
作者: 李安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仪礼》与《礼记》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本书是近代国人对这两部经典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全面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无论对于社会学研究还是礼学研究,都具有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领域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于史料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分门别类之精当,分析评论之高妙,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所属 作品: 独裁者手册
8.9 (1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