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外国社会学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外国社会学史
作者: 贾春增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本书第一版分三篇,共14章。现在的修订版,保持三篇的格局未变,只是在前两篇里各增加了一章新内容。具体地说,第一篇是写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时期的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法国 、英国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限于当时的情况,没有把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理论包括进来。这次的修订本增加了关于帕累托普通社会学思想的一章,即第七章。目前关于帕累托方面的材料开始多了起来,不过读起来感到有些凌乱,本书按照已形成的体例加以编排,使其属于他特有的思想内容更为集中和突出。在本书第二篇,20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增加了自80年代末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趋势一章,即第十五章;另外,将第一版的附录——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改作一章放在第二篇,即现在的第十四章。在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部分,由于这些国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十六章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标题;将第十七章也冠以“前”南斯拉夫社会学,删去乐欧国家社会学提法和相关的内容,为了向读者说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学的一般状况,故增加了附录部分的新内容。
农村社会学 豆瓣
作者: 韩明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4
《农村社会学》对农村社会学的内容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全书以农民、农业、农村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要素为核心,以农村社区发展的历时性和不同社区发展的共时性为网络,对农民的生育、生产和生活三个主要方面作了综合性的分析。《农村社会学》并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社会学调查”方法与方法论,对农村少数民族、农村宗教和迷信、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及对农民在改革开放中作出了三大贡献,作了重点介绍。
社会统计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统计学
8.0 (6 个评分) 作者: 卢淑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8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本书的例证材料多取材于社会现象,采用直观、浅显的叙述,将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通俗地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社会统计问题的必读课本。
本书是高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可供文科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劳动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重排) 豆瓣
作者: 刘艾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与研究视角,从个人、群体和组织、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劳动者劳动活动的五个主要层面——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与劳动社会问题。本书还运用劳动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劳动问题(如职业选择、职业流动、劳动关系、劳动制度、就业与失业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做实际工作人员研究劳动问题的参考书籍。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作者: 郭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改变了以往统计学教科书单纯讲解统计原理与方法的缺陷,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应的计算机统计软件结合起来介绍,从原理的讨论到具体案例的分析示范和统计软件使用说明,成为一体化的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广为流行的SPSS软件的应用。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作者: 艾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 2005 - 2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是《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的精简本,是为没有时间系统研读《社会研究方法》的读者准备的。《社会研究方法》自1975年第一版出版以来,不断修订,始终是所有社会科学专业最受欢迎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一书更加简练地展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本书主要以具备初步社会科学知识的读者为对象,采用最常见的例子,运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种实用方法,使读者不会如何区别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科学研究,进而实践科学研究的理念。
任何希望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只要阅读本书,就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甚至从此改变你对人、对事和对社会的看法。
强力推荐: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中国社会思想史(下册) 豆瓣
作者: 王处辉 2000 - 8
《中国社会思想史(下册)》主要内容:中国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学科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深入开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王处辉同志所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曾于1989年初版,又经十年耕耘,其下册终于完成并与止册修订再版同时付梓,实属可喜可贺。
首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术定位问题。现在全国各高校社会学系都把中国社会思想史列为必修课程之一,这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大学教育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原则的今天及以后,中国社会思想史更应成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一名中国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如果连中国历代人民和思想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以及理想社会模式的思考是什么都不清楚,他将来就很难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也不可能对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所以我建议社会学系的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们,甚至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们,都应多读一些中国社会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王处辉同志所著这部《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值得推荐的必读书之一。
社会学教程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学教程
作者: 王思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是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也是社会学的入门书。本书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该书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在内容上,该书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介绍社会学的经典和成熟的理论,并照顾到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成果给予充分的关注;特别关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的现实问题。该书力图从社会学理论和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角度出发介绍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对社会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中国社会思想史。上 豆瓣
作者: 王处辉 南开大学 1989 - 8
中国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学科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深入开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王处辉同志所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曾于1989年初版,又经十年耕耘,其下册终于完成并与止册修订再版同时付梓,实属可喜可贺。
首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术定位问题。现在全国各高校社会学系都把中国社会思想史列为必修课程之一,这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大学教育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原则的今天及以后,中国社会思想史更应成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一名中国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如果连中国历代人民和思想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以及理想社会模式的思考是什么都不清楚,他将来就很难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也不可能对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所以我建议社会学系的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们,甚至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们,都应多读一些中国社会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王处辉同志所著这部《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值得推荐的必读书之一。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伯特议事规则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中华书局 2003 - 9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 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社会分工论 豆瓣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所属 作品: 社会分工论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埃米尔・涂尔干 / none 译者: 渠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豆瓣
作者: 杨善华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5
本书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读大量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帕森斯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潮流的探索与思考,提炼出西方新一代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评述,形成介绍和研究相结合的精华。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大家的思想,本书中的多数章节都安排节介绍其思想的渊源。正是鉴于上述想法,我们在介绍这些大家的思想时,觉得应在切题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全面的详尽,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金翼 豆瓣
所属 作品: 金翼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译者: 庄孔韶 / 林宗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2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所属 作品: سيكولوجية الجماهير
7.5 (406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杨善华 / 谢立中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2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从时代背景、学术渊源、现实关怀、基本观点、思想演变和历史影响等不同方面对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五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介绍与评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社会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既有一定学术深度也有较高质量的社会学理论教材。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所属 作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中国绅士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绅士
作者: 费孝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所属 作品: 学术与政治
8.5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正在采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所属 作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