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Prześwietlenie (1974)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Prześwietlenie
6.6 (17 个评分)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其它标题:
X-Ray
/
X射线
…
Patients with serious lung diseases, who are now in a sanatorium, tell us about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云之南 (1994) 豆瓣 TMDB
China: Beyond the Clouds
导演:
菲尔·爱格兰德
演员:
卢燕
其它标题:
China: Beyond the Clouds
《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是英国4频道出品的一部系列性纪录片,拍摄于90年代初期的云南丽江,这部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英国本土的收视率超过了同期播出的电视剧。在英国播出的时候,伦敦街头曾经突然一连七天在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人少了许多。
"英国4频道" 是欧洲纪录片的主播频道,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英国独立制片人爱格兰德一直在为4频道制作纪录片,他在南美拍摄的系列纪录影片《巴卡:热带雨林中的人》、在云南丽江拍摄的《云之南》、以及他在上海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一直在不断地征服着世界观众。在丽江拍摄的《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共7集,每集60分钟)以故事片式的手法,记录了丽江普通人家的普通的故事。凡是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无不为之倾倒,无不为丽江所感动。许多人西方人竟然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更不相信片中的故事是真实的。
1994年,我在德国参加一个电影节时,通过一个德国朋友找到了这套长达7个小时的英文版的《云之南》,仔细拜读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丽江,找到了片中的那个唐医生。后来,爱格兰德与唐医生接下了很深的友谊,丽江地震后没几天,爱格兰德就专程来到了丽江,看望他的被拍摄对像。以后,我通过唐找到了其他几个主要人物,我确信他们拍摄的故事有97%以上是真实的。有趣的是,在北京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我遇到了一个懂中文的法国老太太,她居然在许多正式场合"揭露"这部片子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甚至说那些故事也全是导演出来的,因为她说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又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我问老太太,您去过丽江了吗?她说"没有"。这不扯了!我告诉她,"我们云南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建议她去一趟。"
的确,这部片子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先后在1994年获得了英国电影学会格列逊大奖,获得了英国广播记者行业公会最佳纪录片奖,英国皇家电视学会年度教育类最佳成人教育奖,美国The Peabody奖,1995年又获得了英国独立制片人大奖中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最全面作品奖,1995年度英国影视艺术大奖(BAFTA)中的最佳摄影奖。后来又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等等。
包括中国台湾在内,全世界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它的播映权,有台湾人为他做过统计,爱格兰德所获得的最低利润是他投资回报的200倍。另外,一部纪录片,变成了一次完全免费的义务宣传,它为丽江、为云南、也为中国对外宣传所带来的影响和利益则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包括挪威国王和王后在内,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寻着《云之南》的故事来到了丽江,认识了丽江,也认识了中国。
后来,爱格兰德又在上海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聪明的上海人为爱格兰德提供了第一流的拍摄条件。现在爱格兰德的时间表排相当满,因为全世界有很多地方要请他去拍摄纪录片。
Phil Agland 菲尔•阿格兰德(英国)
英国纪录片制片人、导演、摄像。
菲尔•阿格兰德出生于英国,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克鲁勃:非洲雨林》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雨林保护运动,并且促成了1986年喀麦隆首个国家雨林公园的建立之后他拍摄的获奖纪录片《脆弱的地球》继续探索了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拍摄了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后,菲尔的视角转向了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喀麦隆巴卡矮人族为题材的纪录片为他赢得了两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1988年班夫电视节的最佳电视节奖。1990年,菲尔完成了纪录片《云之南》。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真实纪录系列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摄影(真实类)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音效(真实类)提名
1995 美国电视皮博迪奖
《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以精彩镜头和敏锐的视觉再现了一独特社会和文化。
获奖导演菲尔.阿格栏(Phil Agland)在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在中国西南围绕一个美丽的小城丽江及周边地区花了五年时间来拍摄、深入当地化和生活。通过讲述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小城中的四个家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影片以丰富的镜头题材和贴近真实的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遥远山村平民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经历和情感。
"英国4频道" 是欧洲纪录片的主播频道,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英国独立制片人爱格兰德一直在为4频道制作纪录片,他在南美拍摄的系列纪录影片《巴卡:热带雨林中的人》、在云南丽江拍摄的《云之南》、以及他在上海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一直在不断地征服着世界观众。在丽江拍摄的《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共7集,每集60分钟)以故事片式的手法,记录了丽江普通人家的普通的故事。凡是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无不为之倾倒,无不为丽江所感动。许多人西方人竟然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更不相信片中的故事是真实的。
1994年,我在德国参加一个电影节时,通过一个德国朋友找到了这套长达7个小时的英文版的《云之南》,仔细拜读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丽江,找到了片中的那个唐医生。后来,爱格兰德与唐医生接下了很深的友谊,丽江地震后没几天,爱格兰德就专程来到了丽江,看望他的被拍摄对像。以后,我通过唐找到了其他几个主要人物,我确信他们拍摄的故事有97%以上是真实的。有趣的是,在北京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我遇到了一个懂中文的法国老太太,她居然在许多正式场合"揭露"这部片子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甚至说那些故事也全是导演出来的,因为她说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又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我问老太太,您去过丽江了吗?她说"没有"。这不扯了!我告诉她,"我们云南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建议她去一趟。"
的确,这部片子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先后在1994年获得了英国电影学会格列逊大奖,获得了英国广播记者行业公会最佳纪录片奖,英国皇家电视学会年度教育类最佳成人教育奖,美国The Peabody奖,1995年又获得了英国独立制片人大奖中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最全面作品奖,1995年度英国影视艺术大奖(BAFTA)中的最佳摄影奖。后来又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等等。
包括中国台湾在内,全世界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它的播映权,有台湾人为他做过统计,爱格兰德所获得的最低利润是他投资回报的200倍。另外,一部纪录片,变成了一次完全免费的义务宣传,它为丽江、为云南、也为中国对外宣传所带来的影响和利益则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包括挪威国王和王后在内,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寻着《云之南》的故事来到了丽江,认识了丽江,也认识了中国。
后来,爱格兰德又在上海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聪明的上海人为爱格兰德提供了第一流的拍摄条件。现在爱格兰德的时间表排相当满,因为全世界有很多地方要请他去拍摄纪录片。
Phil Agland 菲尔•阿格兰德(英国)
英国纪录片制片人、导演、摄像。
菲尔•阿格兰德出生于英国,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克鲁勃:非洲雨林》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雨林保护运动,并且促成了1986年喀麦隆首个国家雨林公园的建立之后他拍摄的获奖纪录片《脆弱的地球》继续探索了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拍摄了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后,菲尔的视角转向了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喀麦隆巴卡矮人族为题材的纪录片为他赢得了两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1988年班夫电视节的最佳电视节奖。1990年,菲尔完成了纪录片《云之南》。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真实纪录系列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摄影(真实类)
1995 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电视部分最佳音效(真实类)提名
1995 美国电视皮博迪奖
《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以精彩镜头和敏锐的视觉再现了一独特社会和文化。
获奖导演菲尔.阿格栏(Phil Agland)在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在中国西南围绕一个美丽的小城丽江及周边地区花了五年时间来拍摄、深入当地化和生活。通过讲述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小城中的四个家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影片以丰富的镜头题材和贴近真实的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遥远山村平民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经历和情感。
碧色车站 (2003) 豆瓣
导演:
于坚
演员:
碧色寨村民
其它标题:
Jade Green Station
碧色寨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居犁耙山东麓,占地2平方公里。
碧色寨车站是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修建的滇越铁路,和中国修建的个碧石铁路、米轨与寸轨交汇换装的一个车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对研究中国铁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87年12月21日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保存原貌,整个车站都属保护范围,重点保护的有建筑和遗物,包括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
导演:“这次我放弃了把握整条铁路历史的野心,我把镜头对准其中某个车站。我试图表达时间。这个纪录片是一个车站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的组合,缓慢而沉闷,太慢了,相对这个时代来说,太慢了。我试图在反映世界变化的重要场合——车站,呈现某种不变的东西。我为这个作品深感自豪,这个片子是我的诗歌的某种延伸,它可以说是一部长诗。”
碧色寨车站是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修建的滇越铁路,和中国修建的个碧石铁路、米轨与寸轨交汇换装的一个车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对研究中国铁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87年12月21日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保存原貌,整个车站都属保护范围,重点保护的有建筑和遗物,包括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
导演:“这次我放弃了把握整条铁路历史的野心,我把镜头对准其中某个车站。我试图表达时间。这个纪录片是一个车站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的组合,缓慢而沉闷,太慢了,相对这个时代来说,太慢了。我试图在反映世界变化的重要场合——车站,呈现某种不变的东西。我为这个作品深感自豪,这个片子是我的诗歌的某种延伸,它可以说是一部长诗。”
彼岸 (1995) 豆瓣
9.1 (9 个评分)
导演:
蒋樾
演员:
牟森
/
唐长炼
…
其它标题:
The Other Bank
1993年独立制作纪录片《彼岸》(1995年完成,此片参加1995年法国真实电影节;199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995年德国奥格斯堡电影节;1996年葡萄牙电影节等)。
它叙述一群未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碎的故事。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中饰演角色。他们连演七场,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前往观看,就他们的真实而富于激情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蒋樾为此跟拍了四个月,但在戏演完的同时,他也因经费短缺而被迫停机。三个月后他再次见到这群孩子时,他们已被命运无情地抛回了残酷的现实,无望地在北京漂流。有的女孩成了歌厅门口招徕顾客的小姐,有的男孩则成了骑车给人送方便面的学徒。又过了四个月后,他们实在撑不住了,只能满含绝望地离去。蒋樾追踪其中三个孩子踏上返乡之途。他们回到农村之后,竟然自己排了一出戏叫《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在村子里上给几十个老人演了一场。戏的一开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剧终也没修好,最后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行走,他们的美梦就此化为乌有。
它叙述一群未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碎的故事。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中饰演角色。他们连演七场,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前往观看,就他们的真实而富于激情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蒋樾为此跟拍了四个月,但在戏演完的同时,他也因经费短缺而被迫停机。三个月后他再次见到这群孩子时,他们已被命运无情地抛回了残酷的现实,无望地在北京漂流。有的女孩成了歌厅门口招徕顾客的小姐,有的男孩则成了骑车给人送方便面的学徒。又过了四个月后,他们实在撑不住了,只能满含绝望地离去。蒋樾追踪其中三个孩子踏上返乡之途。他们回到农村之后,竟然自己排了一出戏叫《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在村子里上给几十个老人演了一场。戏的一开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剧终也没修好,最后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行走,他们的美梦就此化为乌有。
九月刊 (200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September Issue
7.5 (26 个评分)
导演:
R.J. Cutler
演员:
安娜·温图尔
/
Grace Coddington
其它标题:
The September Issue
/
时尚恶魔的圣经
…
由荣获美国艾美奖导演R·J·卡特尔执导的全新纪录片《九月刊》,聚焦时尚界女王级人物安娜·温图尔,记录了这位任职《时尚》杂志长达20年的传奇女主编,以及围绕在她身边的时尚编辑团队们,共同准备、创作杂志2007年九月刊的出版的全过程。全片历时三年筹划,进驻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VOGUE集团总部跟拍长达八个月,累积超过300小时的影像素材,详实纪录史上最具份量的9月号VOGUE专刊,由企划到付印的精彩全过程。
安娜·温图尔,她的名字不仅在平面媒体行业里如雷贯耳,更成为时尚界极具影响力和极富标志性的代名词。这位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讲述的“时尚女魔头”,在本部纪录片中褪下神秘的面纱,畅谈时尚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让人见识到她隐藏在冰冷外表下,对工作与亲情的热爱与执着。
安娜·温图尔,她的名字不仅在平面媒体行业里如雷贯耳,更成为时尚界极具影响力和极富标志性的代名词。这位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讲述的“时尚女魔头”,在本部纪录片中褪下神秘的面纱,畅谈时尚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让人见识到她隐藏在冰冷外表下,对工作与亲情的热爱与执着。
就是这样 (2009)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his Is It
8.5 (245 个评分)
导演:
肯尼·奥特加
演员:
迈克尔·杰克逊
/
Alex Al
…
其它标题:
This Is It
/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
2009年6月25日,这可以说是全球音乐界的巨大损失。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 饰),全球瞩目的流行音乐巨星在这一天就此陨落。原本,计划在2009年夏天举行的名为“This is it”告别演唱会,也无法如期与歌迷们见面。不过,在此之前迈克尔•杰克逊为了此次的演唱会,进行了大量的彩排工作,并亲力亲为的为选曲、编排、舞蹈、灯光等多个环节把关。整个过程,都被详实的记录了下来。没有了现场的演唱会,导演肯尼•奥特加就利用这些排练片段搭配上天王的传世名曲,为全球的乐迷们在大银幕上呈现出了一场完全不一样的演唱会。
这不单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对这位天皇巨星献上的最后的缅怀……用平凡的片段,展现着巨星真实、超越常人的一面。
这不单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对这位天皇巨星献上的最后的缅怀……用平凡的片段,展现着巨星真实、超越常人的一面。
音乐人生 (2009) 豆瓣
音樂人生
8.4 (50 个评分)
导演:
张经纬
演员:
黄家正
其它标题:
音樂人生
/
KJ: Music and Life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
Himalaya / 喜马拉雅(Himalaya)电影原声 豆瓣
9.0 (21 个评分)
Bruno Coulai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Us
《喜马拉雅》是一部由法国导演Eric Valli所执导的影片,描述在尼泊尔西北方一个名为Dolpo的偏僻村落的故事,除了真实呈现当地人生活方式及传统风俗外,也再一次拍摄到这个西方人士眼中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为了更确切地表现部落的精神意涵,在这张原声带中作者特别安排了许多启发冥想的音乐片断,藉由独特的歌声、弦乐或是敲击乐音的交错重迭,罗织出异域边境寂寥的风情。在这个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带给世人的除了来自宗教上的丰富资源,同时也蕴含了无数天地宇宙间的神奇奥妙,无论是从电影或是从音乐的媒介,我们都一窥其中的堂奥.
本张原声带的作曲是法国新锐音乐家Bruno Coulais,它所创作的“天·地·人”三部曲包括:讲述鸟儿飞行梦想的纪录片《迁徙的鸟 (Le Peuple Migrateur, Travelling Birds)》、展现虫子们幸福生活的电影《微观世界 (MICROCOSMOS)》,以及赞美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故事片《喜马拉雅 (HIMALAYA)》。
原声极具西藏风情,清晰的鼓点和明朗的哼唱在眼前展现的世一幅空旷美丽的画面。西藏依旧神秘,只是我们的心在逐渐超脱。
本张原声带的作曲是法国新锐音乐家Bruno Coulais,它所创作的“天·地·人”三部曲包括:讲述鸟儿飞行梦想的纪录片《迁徙的鸟 (Le Peuple Migrateur, Travelling Birds)》、展现虫子们幸福生活的电影《微观世界 (MICROCOSMOS)》,以及赞美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故事片《喜马拉雅 (HIMALAYA)》。
原声极具西藏风情,清晰的鼓点和明朗的哼唱在眼前展现的世一幅空旷美丽的画面。西藏依旧神秘,只是我们的心在逐渐超脱。
废城 (2008) 豆瓣
导演:
赵大勇
演员:
云南怒江当地人
其它标题:
Ghost Town
赵大勇继《南京路》之后的2008新作《废城》,片名英文译为Ghost City——“鬼城“,其实依然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这是一座废城现在这里住了一些农民。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但享受着城里人的房屋和街道,还有他们头顶上的湛蓝的天空与暖洋洋的太阳。
本片用“上帝的声音”(Voices)“记忆”(Recollections)“少年”(Innocence)三段独立的部分来表现这座废城里人生活状态。
一.上帝的声音:两代传教士的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和传教工作。但看似平淡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父子之间多年的苦涩与矛盾。
二.记忆:一段热恋中的情侣、一段分裂的家庭和被拐卖的妇女讲述埋在心里多年的苦闷。三个不同遭遇故事却有着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最终离开废城。他们过往的生活都变成了记忆。
三.少年:十二岁的阿龙独自一人生活。他每天与伙伴们一起去干活赚钱一起抓鸟游玩 ,有时去信鬼有时信基督。无拘无束的活着。
导演阐述:
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当人们在革文化的命的同时也就是在蔑视生命存在的价值。
贪婪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尽欲望,不顾一切的摧残着仅存的文明。
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过去我们只能把历史变成传说。
城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活在这里人们的人性,我们还能看的清吗?
本片用“上帝的声音”(Voices)“记忆”(Recollections)“少年”(Innocence)三段独立的部分来表现这座废城里人生活状态。
一.上帝的声音:两代传教士的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和传教工作。但看似平淡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父子之间多年的苦涩与矛盾。
二.记忆:一段热恋中的情侣、一段分裂的家庭和被拐卖的妇女讲述埋在心里多年的苦闷。三个不同遭遇故事却有着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最终离开废城。他们过往的生活都变成了记忆。
三.少年:十二岁的阿龙独自一人生活。他每天与伙伴们一起去干活赚钱一起抓鸟游玩 ,有时去信鬼有时信基督。无拘无束的活着。
导演阐述:
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当人们在革文化的命的同时也就是在蔑视生命存在的价值。
贪婪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尽欲望,不顾一切的摧残着仅存的文明。
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过去我们只能把历史变成传说。
城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活在这里人们的人性,我们还能看的清吗?
江湖 (1999) 豆瓣
6.4 (5 个评分)
导演:
吴文光
其它标题:
Jiang Hu: Life on the Road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这个大棚来自河南农村,大棚老板老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女朋友和一群家乡村子附近的爱唱歌跳舞的青年男女在路上巡回演出。他们"上路"的目的只是一个:离开没有什么机会的老家,出门挣钱。他们所到之处都要在当地政府各种部门办好关系;演出节目是唱目前最走红的流行歌和通俗舞蹈;演出地点多半选择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的小镇。
老刘和大儿子小刘有了矛盾,在老刘回家后,大儿子接他的班管理这个团,但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钱想要离开。小刘的一个好朋友从别的大棚跑来,说要帮助小刘,但他欺骗了小刘,带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大风把帐篷吹塌,演出停止了,以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有的离开了。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稳住了他的大棚。他们继续巡回下去,但挣钱的前景依然黯淡。
老刘和大儿子小刘有了矛盾,在老刘回家后,大儿子接他的班管理这个团,但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钱想要离开。小刘的一个好朋友从别的大棚跑来,说要帮助小刘,但他欺骗了小刘,带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大风把帐篷吹塌,演出停止了,以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有的离开了。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稳住了他的大棚。他们继续巡回下去,但挣钱的前景依然黯淡。
秉爱 (2007) 豆瓣
8.5 (11 个评分)
导演:
冯艳
其它标题:
Bing ai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纪录与实验 豆瓣
作者:
曹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以DV数字技术为标签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突兀的姿态入侵中国,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DV革命运动,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人文生态环境。在纪录片领域和实验影像领域,影响尤为显著。经过短短数年时间的演变,在风起云涌的DV革命运动即将落潮之时,清理其人文历史、技术历史的线索,阐释新坐标点上产生的一些新概念,已经成为影像艺术在当下之急所。
本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纵向追溯了“纪录”和“实验”这两大影像类型的历史缘起,并切入到小型摄录器材的历史发展轨迹,探究了DV的技术历史渊源;同时,在国内DV革命运动的大框架下,横跨“纪录”和“实验”两大领域的交集,作了一次横向飞行的鸟瞰,并由此延伸到全球性的电影数字化转型趋势;最后对DV最终被学院化、商业化、大众化的可能性做了前瞻。本书是一部整合了数字技术历史和影像艺术历史的复合型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阐释了DV对于影像艺术的革命性意义。
“纪录”和“实验”,代表了影像能指的两个极端。
“纪录”是最朴素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只需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如实地记录现实空间即可。“实验”是最复杂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在最大程度上探究了影像语言所能够表述的各种模式。
影像的纪录和实验,是两部与传统电影史平行发展的影像历史,这两部历史各自成体系,而在某些历史坐标上,又会彼此交合纠缠。进入21世纪的数字影像时代,这两部历史不约而同地碰撞在DV这个坐标点上,DV的出现使得“纪录”和“实验”这两种形态的影像解脱了器材技术上的束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于是,这两部平行的影像历史--“影像纪录”和“影像实验”,在我们面前同时展开了其历史的线索。
本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纵向追溯了“纪录”和“实验”这两大影像类型的历史缘起,并切入到小型摄录器材的历史发展轨迹,探究了DV的技术历史渊源;同时,在国内DV革命运动的大框架下,横跨“纪录”和“实验”两大领域的交集,作了一次横向飞行的鸟瞰,并由此延伸到全球性的电影数字化转型趋势;最后对DV最终被学院化、商业化、大众化的可能性做了前瞻。本书是一部整合了数字技术历史和影像艺术历史的复合型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阐释了DV对于影像艺术的革命性意义。
“纪录”和“实验”,代表了影像能指的两个极端。
“纪录”是最朴素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只需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如实地记录现实空间即可。“实验”是最复杂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在最大程度上探究了影像语言所能够表述的各种模式。
影像的纪录和实验,是两部与传统电影史平行发展的影像历史,这两部历史各自成体系,而在某些历史坐标上,又会彼此交合纠缠。进入21世纪的数字影像时代,这两部历史不约而同地碰撞在DV这个坐标点上,DV的出现使得“纪录”和“实验”这两种形态的影像解脱了器材技术上的束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于是,这两部平行的影像历史--“影像纪录”和“影像实验”,在我们面前同时展开了其历史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