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德拉姆 豆瓣
作者: 田壮壮 民族出版社 2004 - 5
5月20日,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旗帜人物田壮壮新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在北京、上海、昆明三地同步上映。由北京嘉孚随图书公司策划、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电影书《德拉姆》也同时面世――对看过电影的读者,本书提供了美仑美奂的“纸上重演”和相应的专家讨论以及影片拍摄过程的完整记录;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更可以从书中一睹为快,了解电影的拍摄背景及拍摄思想,为观影“热身”。
《德拉姆》是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被众多的电影业界人士评价为“田壮壮一贯‘艺术影片’路线的一次延续”,而片中的全部主角都是当地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5月初,在纽约举行的“2004年翠贝卡电影节”上,《德拉姆》全球首场放映,获得了电影节嘉宾和普通观众的高度评价。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声称被影片的“音乐、影像及祥和的气氛”深深感动,誉之为“一部诗一般的作品”,“更是一部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纽约时报》发表该报首席影评人埃・欧・斯科特的评论文章指出该片是“一部在质量和艺术上都堪称为伟大的影片”,记录了田壮壮“在连接滇藏的古道上进行的一次绚烂、深邃而伟大的行程。影片以田园牧歌般的韵律,令人叹往的风景将你带入那看上去尚未被都市文明污染的原住民生活中……具有远远超越其地理和风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鸣的深刻内涵。”
一向以尖锐、冷峻著称的台湾电影评论人焦雄屏看完影片后也撰文指出:“这是一部全以视觉语言组合出的影片,将艰险惊峻的山道及木桥,以及美的近乎神秘宗教性的大自然,全囊括进来。中间穿插着各种趣味盎然的人物访问……自然之美配上人文之美,壮壮的记录片有荷索的漂亮视觉处理,却比德国人的严峻和固执,多了一份温暖和幽默感。”“很多年前,荷兰记录大师伊文思看到壮壮拍的《盗马贼》和《猎场扎撒》,曾惊为天人,他早就预测壮壮是当代最好的导演之一,看到《德拉姆》我想伊文思会感到欣慰”。
曾经策划出版《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的诗人简宁曾经作为《德拉姆》的第一个观众(当时刚刚剪完样片)看完电影,非常激动,当即决定策划出版该书。简宁认为《德拉姆》是中国电影中第一部把中国底层百姓拍得“庄严和优美”的电影,而田壮壮本人是中国导演中唯一的一位“电影诗人”。
龙脊 (1994) 豆瓣
7.7 (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 杨小肃
1994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广西龙胜县小寨村,一间黑黢黢的木楼里,九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潘能高照常早起,煮了全家的早饭,和同学潘军权一起去上学。非比寻常的是,有两架摄像机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们,还有二十多个大老远从山外跑来的人,说是拍电视的。村里人不太明白这帮人在做什么,这里压根儿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因为太过偏远闭塞,报纸也只能偶尔读到旧的。有能力读报纸的人,基本上仅限于小寨完全小学的教师。
小学校始建于1939年,有八十多名学生。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到了年龄却上不了学的儿童就有四十多个,每学期15块钱的书本费对他们来说太昂贵了。失学的大多是女孩,她们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务,等待长大嫁人。
即使上了学的孩子,也不知道能念多久。五年级的潘纪恩品学兼优,村里人认定他将来会有“大的出息”,他想报考条件更好的乡民族班,但家里却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暑假,纪恩出了趟远门,到20公里外的一个金矿碰运气,为自己筹备学费。
伴着四季瑶歌,田间的稻子拔高、抽穗、开花,小寨村的孩子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勤勉读书。镜头特别关照到一棵大树:它独个立在山梁上,丰繁舒展,在任何天气里都保持着从容的姿态。这棵树最终被塑造成一个经典的象征:顽强的生存意志对困苦生活的超越。
陈晓卿将《龙脊》的拍摄比作一次“吸氧”的过程。与《远在北京的家》的介入方式相反,这一次,他退守在摄像机背后,静静地观看和倾听。瑶寨的秀美风光,孩子们的天真和努力,都给了他展示摄影才华的上好机遇。《龙脊》承袭甚至超越了解海龙的“大眼睛”效应,纯真,动人,功德圆满。纪录片使小寨村获得了希望工程和更多社会力量的资助,翻建了小学校,失学儿童全部复学。村里人无以为谢,特地为摄制组立了一块功德碑,刻上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
十年后的2003年,《龙脊》续拍完成,陈晓卿直白地表达了对1994版的不满:不够“酽”和“涩”,现实环境中的某些“残酷”因素被过滤掉了。不论出于媒体使命还是个人良心,当时的他不得不如此选择。然而《龙脊》对他已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主角之一潘纪恩几乎成了他的半子,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他是全程资助人。十年后,陈晓卿在私人会话中聊起这个鲜为人知的信息,却是为了强调“命运”的力量:“我相信没有我的话,他也肯定会出来的,毫无疑问……你想改变什么东西,真是挺难的。”
续拍的《龙脊》剪出了四集110分钟的长度。变成旅游地的龙脊更好一些了么?孩子们的“命运”大相径庭,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后来?纪录片没有回答,惟有见证。
——一亩三分地纪录片放映
人造风景 (2006)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7.5 (28 个评分) 导演: Jennifer Baichwal 演员: Edward Burtynsky
其它标题: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 Edward Burtynsky: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踏足那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有如工蚁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有来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有位于孟加拉仿佛堆满死尸一般的拆船厂、有如同黑云滚滚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矿基地、也有宏伟壮丽仿佛造福千秋万代的三峡大坝工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类以环境为代价,追逐着眼前那微乎其微的利益,却不知早已将环境和自己的命运逼向末途……
本片荣获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河水潺潺(RiverRun)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2006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
女人那话儿 (2000) 豆瓣 TMDB
女人那話兒
7.0 (33 个评分) 导演: 黄真真 演员: 许鞍华 / 邵音音
其它标题: 女人那話兒 / Women's Private Parts
女导演黄真真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香港现代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性爱的心得体会,通过对不同的女性人群,包括性工作者、专职太太、情妇、女演员、艳星、女导演、女同性恋、女中学生等人的访问与跟踪拍摄,深刻地描绘了进入21世纪后香港女性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对女性价值的重新探讨与对两性关系的再认识。具有深刻的揭示意义,也引起大众的深思。而且相当部分的镜头是真实情境,譬如性工作者提供性服务的全过程,因而也被香港定为三级片......
男人这东西 (2004) 豆瓣
5.8 (8 个评分) 导演: 黄真真 演员: 倪震 / 谢伟俊
其它标题: Mens Private Parts / 女人那话儿2男人这东西
《男人这东西》形式跟《女人那话儿》很相同,访问了三十多个不同年龄、界别及阶层的男士,包括了圈外及圈内人士,让他们痛快地表达今时今日作为男人,对爱情、事业、权力、性等等的看法。如:男人为何会得一想二、为何会觉得女人烦透了、为何会选这个做妻子而那个只可做女友、在事业及女人中为何始终会选择事业、为何可以只讲性不讲爱……
奇迹的夏天 (2006) 豆瓣
奇蹟的夏天
7.8 (10 个评分) 导演: 杨力州 / 张荣吉
其它标题: 奇蹟的夏天 / My football summer
影片记录了台湾后山─花莲县美仑国中的足球小将们,在国中最后一个夏天里面对理想全力冲刺的感人故事。他们情同手足,相互扶持。这群朝气蓬勃的阳光大男孩们,接受着严格的训练,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着。在国中生涯最后一个夏天里,他们共同迎接这场最终的战役。
由台湾纪录片导演杨力州与爱徒张荣吉共同执导的青春热血纪录片《奇迹的夏天》,荣获2006年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影片缘起2006年世界杯开赛时,运动品牌NIKE在世界各地拍摄以足球青年为主题的纪录片。杨力州应邀拍摄有关美仑国中足球队的五分钟短片。这群用热情燃烧生命的少年们,激起了杨力州创作此部长篇纪录片的想法。
请为我投票 (200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Please Vote for Me
8.3 (247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其它标题: Please Vote for Me / 请投我一票
湖北武汉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民主的含义,于是在班中组织了一次班长的民主选举活动。候选者总共有三人:成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颇有心计的他在这次选举中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罗雷,作为这个班的前任班长,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威信和指挥力;许晓菲,三个候选人中唯一的女孩,乖乖女甚至爱哭鼻子,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三个孩子围绕班长的职位展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和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
本片荣获2008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以及儿童评委会第二名。
狗的状况 (2001) 豆瓣
6.7 (42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其它标题: La Condition Canine / The Condition of Dogs
一个出口被扎紧的麻袋里装着一群小狗,它们在麻袋里疲命挣扎,无果,发出悲鸣,似在抗议或被运走或被卖掉的命运的不公。
一条小狗从一个小小的破洞中奋力地挣扎出毛茸茸的头,它的模样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人们停下来聚集在它周围,开始饶有趣味地盯着它看。小狗终于将头钻出来的瞬间,没来得及看清麻袋外的景象,却先听到了一阵哄笑声。或许是感觉到了自己正在被人们当成展品参观,费力将头伸出的它停止了悲鸣和挣扎,只用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木然地注视前方。
森林之歌 (2007) 豆瓣
9.0 (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 马伟平 演员: 杨大林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森林之歌》即将于2007年12月1日与观众见面。这部11集的纪录片,拍摄制作历时四年,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
《森林之歌》共11集,每集50分钟,由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承制。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危险,赴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典型林区,拍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精美画面。节目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
寻找小津 (1985) 豆瓣
Tokyo-Ga
8.0 (75 个评分) 导演: 维姆·文德斯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笠智众
其它标题: Tokyo-Ga / 东京画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63)的《东京物语》(Tokyo Monogatari, 1953),作为对自己电影工作有特别影响力的作品来播放,并触发拍摄这个属於自己版本的“东京物语”的念头。温氏声明并非本著朝圣的心态“寻找小津”,纵然他相信小津的留世作品最有资格被摆放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他之所以推崇小津,是因小津“在掌握了经由美国推展及至全球的电影的语言后,竟能反过来从中调制出一种完全个人的景观;在拍摄某样事物时,能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温氏总结对小津的赏析,在片初把电影的本质界定为“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顺带一提的是,温达斯的好友、奥藉剧作家汉德克(Peter Handke)在写作上渗用了小津的镜头叙事手法,同是温氏消化小津的另一途径。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
公共场所 (2001) 豆瓣
6.6 (50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其它标题: In Public
在时长约31分钟的该片中,所记录下的公共场所包括:一个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一个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向的公共汽车、一个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成的小餐馆和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兼具台球厅、舞厅等多种功能)。
此外,影片还记录下了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某些时间段的行为: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等待,终于等来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面粉从走下火车;一个老人在铁栏后极其耐心地拉好上衣的拉链,汽车把老人带走,却落下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女子,在她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辆汽车到来时,矿区的天空下响起钟声;如此,等等。
柏林:城市交响曲 (1927)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8.3 (41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鲁特曼 演员: 保罗·冯·兴登堡
其它标题: Berlin, die Symphonie der Großstadt / Berlin, symphonie d'une grande ville
一提默片,大都以为是看不了两分钟就倒掉呼呼大睡的类型。电影怎么能没有声音呢,没有声音谁能受的了,谁能坐在硬板凳上忸怩个把钟头,现在的好莱坞时不时都会搞得昏头大睡,在没有声音的光影中恐怕谁也坚持不住,哪怕来那么丁点音乐也是大大的不同。电影从来就是有声的,即使是在没有半点声响的默片时代,不信,你去听听看---城市的交响曲。清早起来,往来上班,中午下班,吃个午饭,睡个好觉,继续开来,待到下班,生活多彩。1927年柏林平凡的一天,可是怎么奏出个交响乐呢?火车飞驰在去往柏林的路上,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空旷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慢慢的云动起来了,一张小纸片也飞来飞去,街上出现了第一个溜狗的人,第二个,第三个,人越来越多,一扇扇窗户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工厂的机器转起来了,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等等,这怎么个交响了?什么也没听到阿?看来文字是太没有表现力了,乏力,真得很乏力阿~!
可是谁又能说没有交响呢,火车飞驰在路上,动的,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静的,云开始动了,纸片动的幅度是不是也越来越大了,街上的人是不是也在动,而且越来越多了,各个方向的运动,一扇扇窗户打开了,向上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又是各个方向的运动,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分别向两个方向的向左向右运动,工厂的机器装起来了,旋转的运动。
可是还是没有听到阿~!!
我说的是节奏的问题,没有节奏谈什么交响乐阿,卢特曼可是第一次把节奏试验于电影,谁说它不是一部用光 影 线条 运动奏出的一曲交响乐啊~!
不过声音我真的听到了,而且很大声,有强有弱的。还是那句话,不信,你去听听看~!
平衡 (2000) 豆瓣
9.2 (30 个评分) 导演: 彭辉 演员: 奇卡·扎巴多杰 / 杨欣
其它标题: Balance
《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又浓缩在70分钟内播出,使大家感受到了时间空间和事件的震撼力,这是时空张力和对客观再现的综合表现。此片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
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这在其他纪录片中是不多见的。而事实上,在这部纪录片中,解说词也是多余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接着是巍巍的昆仑山脉,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也就是本片拍摄地点。奔跑着的藏羚羊,滑翔着的斑头雁,寥寥几笔为观众点出了这个世界第三大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藏羚羊家园的“可可西里”。以此作为之后片中表现“西部野牦牛队” 保护藏羚羊及其他种种问题设下铺垫。没有多余的画面与解释,简洁有力而大气。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佳效果。
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卓乃湖前对着镜头讲述。他让我们知道了“索南达杰”,西部工委第一任队长,同18名盗猎者搏斗而牺牲。因此,扎巴多杰自愿请命成为“西部野牦牛队”队长,来到可可西里进行艰苦的工作。片中引用了故事片《索南达杰》的片断,把现实中索南达杰牺牲时,冻僵的躯体仍保持着握枪姿势的情形同演员再现的情形一同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这也是片中的一个亮点,对观众来说,会牢牢记住这一细节。
除此之外,片中还引用了一些资料,例如,偷拍的藏羚羊绒围巾交易现场、5000美金一条、800公斤羊绒来自中国等数据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强调了“反盗猎”的必要性。也突出“平衡”这一主题。
导演彭辉也是幸运的,因为扎巴多杰本人就是个具有相当震撼力的人物,并且善于表达,他的个人魅力足以打动每个人。在镜头前,他毫不掩饰,非常直接自然地表达一切,对盗猎者强烈的愤慨,对政府某些官员的指责,对自己工作的执着。很多信息是通过扎巴多杰的表述传达给观众,这是此片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好死不如赖活着 (2003) 豆瓣 TMDB
好死不如赖活着
8.0 (48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演员: 马深义 / 雷梅
其它标题: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 / Better to live on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八廓南街16号 (1996) 豆瓣
导演: 段锦川
其它标题: No. 16, Barkhor South Street
记录了拉萨一个居民委员会中发生的事。八廓街是环绕拉萨大昭寺的一条街道,人们都认为八廓街是拉萨的中心。八廓南街16号是一个古老的院落,八廓街四个居委会之一的八廓居委会就在这个院子中办公。这个居委会以及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是本片的主要角色。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问题,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从解决居民纠纷到文化扫盲,居委会的权利和事务是极其具体而且琐碎的。本片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的时事背景,通过居委会的工作细节展示出这个最基层的权力机构与居民们的关系。
1997年获得法国蓬皮杜中心“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被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
南京梦魇 (2005) 豆瓣
The Rape of Nanking
6.3 (6 个评分) 导演: Rhawn Joseph
其它标题: The Rape of Nanking / Rape of Nanking: China & Japan At War. Japanese Atrocities in
圆明园 (2006) 豆瓣 TMDB
圆明园
8.0 (97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 薛继军
其它标题: The Imperial Garden / The Old Summer Palace
◎简  介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
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语言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
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
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
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
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
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
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
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挣,
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
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
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
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
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大国崛起 (2006) 豆瓣
8.5 (38 个评分) 导演: 任学安 / 刘军卫 演员: 孙占山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 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
第 三 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 四 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 五 集 激情岁月(法国)
第 六 集 帝国春秋(德国)
第 七 集 百年维新(日本)
第 八 集 寻道图强(沙俄)
第 九 集 风云新途(苏联)
第 十 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喜马拉雅 (1999)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Himalaya - l'enfance d'un chef
7.9 (43 个评分) 导演: 埃里克·瓦力 / 米歇尔·德巴 演员: 蒂伦·洛迪普 / 古尔戈恩·基亚普
其它标题: Himalaya - l'enfance d'un chef / 雪岭传奇
在与天相连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座藏族村寨,由于生产的粮食不够自给,世世代代靠运盐为生。老首领天尼的儿子本应是下一任村里的头人,却在运盐的路上意外身亡,而众望所归的继任者卡玛在天尼的眼中则是为夺头人之位而蓄意害死自己儿子的罪犯。在一次新的运盐旅程开始前夕,村子里以老天尼和卡玛分别为首的两派各持一辞,互不相让。最终卡玛带领年轻人在提前于老人们占卜的日子出发,而天尼而带领自己当喇嘛的儿子和孙子以前一群老随从按占卜的日子上路。运盐队伍不仅一路风餐露宿还要应对群山之中意想不到的危险,两支运盐的队伍谁能克服艰难险阻先到达旅途的终点?本片影像风格粗狂绮丽、荡气回肠,宛如仙乐般的藏密梵音贯穿始终,令人心旷神怡。
该片是由法国、尼泊尼、瑞士和英国四国合作,历时9个月拍摄的剧情与纪录大片,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欧洲电影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当年获得了恺撒最佳摄影奖和音乐奖。
科伦拜校园事件 (200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Bowling for Columbine
8.3 (44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Jacobo Arbenz / Mike Bradley
其它标题: Bowling for Columbine / 科伦拜恩的保龄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